第一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
1.《论语》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编纂者,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2.《孟子》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3.《大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4.《中庸》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5.《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老子》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6.《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庄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她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7.《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坛经》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称为“经”者。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元代僧人宗宝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校仇三种《坛经》异本,而成为宗宝本《坛经》,即后来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故又称流通本。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佛性本有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坛经》同时还论述了什么是功德,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下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说:“功德需自性内求,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8.《近思录》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著作,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其要义,于是精选622条,辑成《近思录》,共分14卷。“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四子著作又为学习《六经》的阶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失。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的读经方法,对我们今天读经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科学的治学次序、方法;治学当行与不当为之事,对当今的教育者、读经者均有指导意义、借鉴价值;读经当然不应舍弃之。9.《传习录》
《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10.《论衡》王充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些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有所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国学,练习,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一、单选题
1、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文字
A、尧舜禹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正确答案:B
2、“得意要忘象、得意要忘言”的思想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A、王弼
B、庄子
C、郭象
D、老子
正确答案:A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出自?
A、《荀子》
B、《诗经》
C、《尚书》
D、《周易》
正确答案:D
4、“时之义大矣!”的思想出自?
A、《周易》
B、《诗经》
C、《尚书》
D、《礼记》
正确答案:A
5、《老子的核心思想是?
A、自然无为
B、礼教
C、人为改变
D、人能战胜自然
正确答案:A
6、《庄子》的核心精神是()。
A、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
B、自然无为
C、“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D、“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正确答案:A
7、魏晋玄学家郭象在注视《庄子》时认为什么是“齐物”?
A、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差异
B、大小没有实质的区别
C、精神胜利法
D、事物内在是平等的。
正确答案:D
8、但是从内容上来讲,理学家又认为以下哪本典籍是入门书?
A、《中庸》
B、《大学》
C、《诗经》
D、《论语》
正确答案:B
9、中庸的作者是谁?
A、曾参
B、孔子
C、老子
D、子思
正确答案:A
10、《论语》的核心是什么?
A、“诚”
B、“仁”
C、“德”
D、“和”
正确答案:B
11、孟子把“仁”发扬成了什么思想?
A、礼仪
B、仁政
C、无为
D、道德
正确答案:B
12、孟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实行()?
A、王道
B、礼教
C、霸道
D、独裁
正确答案:A
13、学者认为孔子的德行可以跟天相配,什么地方相配呢?
A、孝
B、礼
C、仁
D、诚
正确答案:D
14、汉代有一本很著名的注释《诗经》的书叫()?
A、《诗经外传》
B、《韩诗外传》
C、《诗经注解》
D、《诗经注释》
正确答案:B
15、以下哪位思想家认为《诗经》是指导人们生活、做人乃至治国的理论依据。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荀子
正确答案:D
16、以下哪部著作被称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基础经典?
A、《庄子》
B、《周易》
C、《孟子》
D、《诗经》
正确答案:D
17、《三礼》包括以下哪三部分?
A、《仪礼》、《礼记》、《周礼》
B、《大学》、《中庸》、《周易》
C、《诗经》、《书经》、《尚书》
D、《荀子》、《老子》、《庄子》
正确答案:A
18、《三礼》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荀子》
B、《礼记》
C、《仪礼》
D、《周礼》
正确答案:B
19、“民为邦本”的思想出自?
A、《大学》
B、《诗经》
C、《书经》
D、《礼记》
正确答案:C
20、汉代有一位“公羊学”的代表认为是()?
A、刘向
B、董仲舒
C、班固
D、王充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21、《周易》中的十传包括()。
A、系辞、文言
B、序卦、彖辞
C、大象、小象
D、说卦、杂卦
正确答案:ABCD
22、从《周易》的经和传来看大致包括哪些内容?
A、言
B、意
C、象
D、词
正确答案:ABC
23、《春秋三传》包括哪三传?
A、《左传》
B、《公羊传》
C、《新传》
D、《谷梁传》
正确答案:ABD
24、《礼记》中谈到的六礼是指?(多选)
A、冠礼、婚礼
B、丧礼、祭礼
C、聘礼
D、乡射礼
正确答案:ABCD
25、《中庸》探讨的中庸这种品德的内涵是()
A、中
B、和
C、诚
D、礼
正确答案:ABC
26、《大学》中的三纲领是指?
A、明明德
B、新民
C、止于至善
D、城
正确答案:ABC
27、《大学》中的八条目是指()?
A、格物、致知
B、诚意、正心
C、修身、齐家
D、治国、平天下
正确答案:ABCD
28、宋代理学家提出的四书是指?(多选)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正确答案:ABCD
29、玄学家认为,《周易》之易包含以下哪几层意思()。(多选)
A、不易
B、变易
C、简易
D、容易
正确答案:ABC
30、中国文献的传承中哪两个特点,使它虽然数量繁多,但却统之有序?(多选)
A、“述而不作”
B、理念相通
C、细致的学术分科
D、讲求自己的创作
正确答案:AB
31、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典籍包括?(多选)
A、《老子》、《庄子》、《周易》
B、《周易》、《三礼》、《书经》、《诗经》、《春秋》(三传)
C、《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三玄、四书、五经
正确答案:ABCD
第三篇: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阅读答案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其《正始》一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篇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紧密联系在一起。何谓“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在顾炎武的笔下,就是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因此,《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唯在当时激起共鸣,到了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节选自杨艳秋《地域空间与文化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逐渐由一种地域概念而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概念。
B.先秦时期,“民”的因素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在《论语》《孟子》中,有时“天下”就是“百姓”或“民众”的意思。
C.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我们就可强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内涵了。
D.在顾炎武笔下,“天下”一语,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内涵,变成了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天下”注入“百姓”或“民众”的内涵,表达的是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B.《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词,是对“天下”人文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C.风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词中的人文内涵,它是对其人文内涵的进一步拓展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D.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在顾炎武看来,这就是改朝换代、国家灭亡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里的“天下”,就已经体现出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王者”、“贤者”,都应当是以“天下之人”为“天下”,能够让百姓心服,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人。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匹夫”的“责”在于坚守我们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而并不包括为某家某姓去守护权力。
D.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展,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答案
1.C【解析】“百姓”的内涵在先秦时就已具备。原文“于其后”的意思是指在“天下”这个概念背后,而不是指在有了这篇文章之后。
2.D【解析】用顾炎武的观点来看,这是“亡天下”的表现,易姓改号,才谓之亡国。
3.A【解析】这里的“让天下”,让的是政权,“天下”这一概念里不包含“民众”“百姓”等意义,所以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
第四篇: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
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是:
2、您的学历是:
3、对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自己是:A一般B十分了解C比较模糊D一点不了解
4、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你认为:
A势力还很强大B还有影响C很难判断D正在消逝E已荡然无存
5、你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
A有很大的促进作用B一般般C可有可无D有消极作用E看情况
6、对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觉得: A很乐观B比较乐观C很难说D不乐观
7、国家已经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对此您的看法是:A非常支持B比较支持C不表态D不赞成8、对于四大文学著作,您:A多次看过 B都看过 C看过其中一部分 D都没看过
9、对仁、义、孝、忠等传统美德,你所受的教育:
A自小耳濡目染B课外书上看过C被教育是过时的东西
10、对于古代经史子集,您:A爱不释手 B偶尔翻阅 C从来不翻阅 D不喜欢
11、您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修订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看法()
A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B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C纯属繁文缛节,不利于社会进步D无所谓,不关心
12、您平时都关注哪些传统文化:(直接勾画出即可)
农业文化 传统文学 传统节日 传统中医 中国戏剧 中国建筑 中华武术 国画书法 民间工艺 民风民俗 饮食厨艺 宗教哲学 传说神话其他
13、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在继承,发扬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上应该怎样做()
A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 B 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 C 有可能的话,投身传统文化事业D都是陈旧的事物,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E其他
第五篇: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调查报告
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了解程度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的决定,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国,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为了复兴传统文化教
育,防止外来垃圾文化侵蚀,特做此次调研,以了解目前我校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便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日期、传说神话和名山大川等知多少。
2、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小学生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1道选择题,每题有2-4个供选答案。3道填空题。
(四)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学知实验学校小学部三、四、五、六年级学生。
(五)调查步骤
1、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表,分发调查问卷。
2、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在关于“你是几年级的学生?”37.5%选择了三年级,29.5%选择了四年级,33%选择了五年级。
2、在关于“中秋节是什么节?”的调查中,学生们78%选择了思念亲人的节日。22%学生选择秋高气爽祭月的节日。
3、在关于“关于那些是属于中国传统节日中?”,42%的学生选择了清明节,58.%的学生选择了端午节。
4、在关于“端午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78%选择五月初五,22%选择其他。
5、在关于“清明节代表性风俗是什么?”69%学生选择扫墓,31%选择其他。
6、在关于“中国的“文房四宝”是哪四样?选择砚台、毛笔、宣纸、墨 的34%,66%选择了其他。
7.在关于“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部?”
19%选择《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81%选择其他。
8.在关于“你知道哪些中国的传说和神话?(请写出三个。)24%的学生写出了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女娲造人等。38%写出了一个。38%不会
9、在关于猜谜语:
(1)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打一动物)________
(2)游牧民族(打一历史人物)________ 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________
88.5.%学生不会。11.5%会(1)小题。
10.在关于“你会补充以下两幅对联吗?” 98%学生都会,2%学生不会。
11.在关于“兵马俑在中国的哪个城市?” 22%学生回答是西安,78%不会。
12、在关于“号称“天下第一山”的是?”29%学生回答泰山,61%不知道.10%学生其他。
13、在关于“你对学校开设国学启蒙课程有何看法?”88%学生选择支持的选项,12%的选择其他。
14、在“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17%选择了A.B.C。55%A.B.C.D.25%选择AB。3%选择C.D 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1、融会贯通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继承发扬
比起学习的主要学科,中国的传统文化常识就容易被忽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融入文化常识的教学。比如,在讲《桂林山水甲天下》时就可以拓展延伸到四大名山。在书法课时可以讲授文房四宝。在思品课上可以认识祖国河山。最近,电视节目上也在呼吁学习和重视民族文化。如 汉字听写大会的举行,都是在呼吁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我校也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为在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本身也应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去学习西方的快餐文化,而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摒弃了。所以现在我们的中国梦就在呼吁,我们大家行动起来。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该首当其冲。
首先,将行动落实到教学中。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3、博采众长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利用特定的时间,开展“中国传统节日艺术节”和“西方传统节日艺术节”活动。中国传统艺术节,就在校园里挂起了大红灯笼和中国结,让学生穿唐装,舞龙灯、打腰鼓、扭秧歌、抖空竹、剪纸、捏面人,请小厨师在食堂制作艾窝窝、驴打滚、月饼等传统小吃,在教室里、过道边展示中国书画作品。学校也
可以组织“唐人街”和“洋人街”,不同小组的学生尝试过不同的节日,进行东西方节日的擂台赛。
我坚信将传统文化与小学生德育课程的巧妙对接,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那么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含义的理解,也能避免新一代的文化断层。
四、总结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岁月长河中庆祝欢乐的盛会。作为现在的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了解不够。并且还出现偏差。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相信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能够有唤起一代人的中国梦!
附:
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
我们在进行一项关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状况的调查,请你在忙碌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如实填写这张问卷。谢谢你的合作!
1、你是几年级的学生?()
A、3年级 B、4年级 C、5年级 D、6年级
2、中秋节是什么节?()
A、庆祝丰收的节日 B、思念亲人的节日 C、秋高气爽祭月的节日
3、列哪些是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多项选择)A、圣诞节 B、端午节 C、愚人节 D、清明节
4、端午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A八月十五 B、正月初一 C、五月初五
5、清明节代表性风俗是:()
A、团年饭 B、扫墓 C、赛龙舟 D、吃月饼
6、中国的“文房四宝”是哪四样?()A、茶、中药、毛笔、宣纸 B、砚台、毛笔、宣纸、墨 C、毛笔、宣纸、竖排线装书、风筝
7、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部?()
A、《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B、《红楼梦》 《水浒传》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C、《西游记》 《格林童话》 《三国演义》 《诗经》 D、《水浒传》 《西游记》 《论语》 《老子》
8、你知道哪些中国的传说和神话?(请写出三个。)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猜谜语:
(1)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________(2)游牧民族(打一历史人物)________(3)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________
10、你会补充以下两幅对联吗?
(1)爆竹声声辞旧岁,________________。(2)祖国前程美,________________。
11、兵马俑在中国的哪个城市?()A、北京 B、南京 C、西安
12、号称“天下第一山”的是:()A、南岳衡山 B、东岳泰山 C、西岳华山
13、你对学校开设国学启蒙课程有何看法?()(多项选择)A、能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 B、增加我们的学习负担,效果也不大
C、能让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D、学习传统文化很有趣也很有用,我愿意学习和继承
14、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多项选择)A、学校开设更多的相关课程 B、政府应开展传统纪念活动和学习活动
C、从现在创造一些有趣的活动并发展让它流传下去 D、对于外来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 E、其他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