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00:4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定位作出了科学的阐释,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的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根本和实质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 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本”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 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因为它全面回答和正确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发展的基本问题。

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1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 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相统一, 是对人类发展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

1.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中的统筹,就是全盘考虑,整体规划, 全局统揽。兼顾,就是照顾到全盘、全局、整体中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作了全面论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3、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第2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4、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地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以人为本,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问题是对于“以人为本”这一高度抽象的命题,要有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理解。在阐述科学发展观,尤其在强调“以人为本” 时,要把“以人为本” 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起来,而不能有意无意地形成两者的逻辑矛盾。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发挥人的作用,才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关系,构建一个现代的和谐社会。发展为了人民大众,发展要依靠人民大众, 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人民大众,也要依靠人民大众,和谐的社会也是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因此,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5、科学发展观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冲突和混乱,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科技进步与环境恶化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枯竭之间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观是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和谐发展。

6、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核心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见,搞好社会的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6.1 坚持全面发展,奠定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尽心竭力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我们要创造的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发展是经

第3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三个文明”一起抓,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6.2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有机统一,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有机统一才能有效维持自身结构稳定,并朝着符合人类利益的方向前进。

6.3 坚持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结合起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7、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体布局成为四位一体, 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的建设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要落实到经济发展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才能逐步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以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结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强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处在一种良性的平衡之中。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社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诸种矛盾相互作用和影响达到有序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的发展之上的,但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保证和促进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多个方面有力地推动和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第4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9、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所谓协调,具体表现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统筹区域发展;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把“五个统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那么“五个统筹”自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总之,经过统筹达到协调,实现和谐,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道路。

10、实现落实科学发展,必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必备的前提条件,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特征, 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我们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1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1 激活社会创造活力,推进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比较富裕的基础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社会的创造力。

11.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这个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

11.3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本来是不应当出现冲突和矛

第5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盾的,但处理不好和不及时,也可能使矛盾激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情况矛盾尤其复杂,所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都要十分注重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使本应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旦发现矛盾激化的苗头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好疏导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对已激化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并勇于纠正错误,促使发现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防止小错拖成大错。

12、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主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的建设之中。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问题, 逐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1).[2] 张敬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改革与战略, 2005.[3] 李君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发展前景[J].当代贵州, 2007,(4).[4]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5] 张东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论[M].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6.[6] 叶南客.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态[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 王兆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17-21.[8]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1).[9]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42.[10]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北京: 红旗出版社, 2005.66.第6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 scientific socialist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People-oriented is the core and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lso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the soul and the core of developing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Only by adhering to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unswervingly follows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order to win a well-off society of a great victory.Key words :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unit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第7页(共7页)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范文模版)

论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名:王 润 润

号:2013

专业班级:2013级金融学(1)班

联系电话:181 8956 2296

·摘要: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共同富裕 ,既包含经济发展提高效率 ,又包含社会发展保障公平,它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关键字: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人民群众 生产力

一、社会主改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唯物史观诸范畴的统一,全面破解社会主义本质。即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与根本任务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途径与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统一等诸方面,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其主要着眼点是着重从生产力角度,从目的论、功能论的高度,突破原有的思维路径和框架,重新思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具有根本意义的突破和深化,并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变革和全面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全国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改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理论指导。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共同富裕,既包含经济发展提高效率,又包含社会发展保障公平,它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处于自觉辩证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所有阶段的共同本质是人民民主科学政治,社会主义社会各结构层次要素处于相互转化与相互作用之中,这是客观事物在现实运动中所表现的辩证运动规律。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三、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完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精髓的展开和深化。如上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根本上都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并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目标与过程、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理论、价值与建设实际的紧密结合,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胡锦涛指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李洁;;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统一[J];社科纵横;2006年03期

(2)刘振清;;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吴长春;魏淑元;;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张小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改革与战略;2005年12期

(5)郭秀丽;;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职业圈;2007年16期

(6)刘勇;贺亮明;;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民道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1期

2015年4月15日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必将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执政党要保证长期的执政地位,不能仅靠强制力来维持,还必须依靠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对执政党的忠诚、信仰、服从提供依据、引导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价值观出现多样化乃至相互冲突,不少人出现困惑、迷茫、盲从的经济转型期,更加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动员下,多元价值观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引领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同时,这种思想导向也是激励人们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希望之光。核心价值体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前进的方向和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持续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人们的智慧,增强认知事物的能力,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达到共建共享,最重要的是使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形成思想认同和共识。人们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宽容谅解、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成它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包含方方面面,关键是要在全社会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之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基础和支撑。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

神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取得实际成效。因而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占居核心和根本的地位。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思想文化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与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取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共同理想信念的内容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达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对于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一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在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更加需要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并使之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犹如社会的“粘合剂”,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以焕发全体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充满挑战和风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全部实践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时代精神代表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反映历史进步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既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思想文化,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的观念不断增强,扶贫挤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民主、科学、法治的理性精神成为广泛共识。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21世纪,我们要始终立于时代潮流的前列,紧

扣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

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人们道德取向的多元化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一定冲击,尤为迫切需要倡导正确的荣辱观,作为引领文明道德风尚的标杆,以凝聚社会道德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认识和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和取向。“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是矛盾统一的有机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这种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价值观念之间既有“一元统领”、“协调有序”,又有“兼容共生”、“和而不同”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宽容性的统一,就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是更为重要的。在当前矛盾突显和风险多发的时期,情况错综复杂,噪音、杂音增多,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严峻挑战。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不到应有的主导和统领作用,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为此,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统一的指导思想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必须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要加大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的力度,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拓展理论宣传的内容、对象和渠道,做到面向基层、下移重心、延伸触角,切实提高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社会共同价值信念的构筑关键在加强教育。要开展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教育,大力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光辉历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人民。倡导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中国人民不断创新的辉煌成就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励人民。要组织关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解惑释疑工作,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来引导人民。要处理好理想信念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做好扩大共识的工作,用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鼓舞人民。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深入人心,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普及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道德共识。精心组织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动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培育明辨荣辱的现代公民。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日常礼仪、公共秩序、社会诚信、旅游出行和网上信息传播等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有明显改善。在荣辱观建设过程中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创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形成相互关爱、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注重建章立制,发挥法律法规对荣辱观建设的保障作用,形成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第四,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唱响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发展和谐文化的主旋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的主流舆论。精心组织有关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题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大力宣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气象,大力宣传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精神的思想观念,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认真把握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着眼于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和谐、维护稳定。强化阵地意识,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主导功能,掌控好对各类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管理,坚决抵制西方反动腐朽文化及有害信息的渗透,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

赤峰市林西县组织部 韩耀新

2008年12月30日15:3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提交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是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的。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责任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毛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

对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08级汉语言文学班

高敬宜 00859006 指导老师:王晓政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系列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直接的理论来源和思想依据;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性质、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及发展目标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它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我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与新境界。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发展思想;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发展性质、发展目的、发展模式、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观点 ,是我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与新境界。

一、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

在发展性质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推到了一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既源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又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超越。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本质上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的名言,他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同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下,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的关键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提到了党执政兴国与兴衰存亡的重要位置。

二、从“发展为民”到“以人为本”

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为民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目的等问题。“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但邓小平的发展观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他将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和精髓。“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普遍惠及人民。

三、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全面协调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了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我们追求的“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是这一内涵的重要来源。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这集中体现在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断之中。邓小平指出,党的基本路线规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在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素质建设和自由发展,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同时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要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作为载体和保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从“三步走”到“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思想。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台阶式发展战略,他反复强调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争取几年上一个台阶”。二是先富带后富战略。共同富裕是发展目标,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三是抓重点带全局战略。“三步走”战略思想阐明了发展的速度、质量、比例及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既突出了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发展内涵,又明确将人的和谐发展、地区和谐发展、人际和谐发展、代际和谐发展切实地提上了发展日程,在发展的大思路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方面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

在发展目标上,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目标,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邓小平在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把“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历史任务之一。“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发展目标的高度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小康社会”主要体现了人们对物质发展水平的要求,而“和谐社会”则反映出人类社会对物质和精神发展前景的整体愿望,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和美好境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充实与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参考文献: [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下载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论

    申论金典语句----论科学发展观 1、忽视科学吃苦头,盲目发展栽跟斗2、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的指明灯,是小康社会的探照灯,是生态环境的节能灯,是人民幸福的聚光灯。3、又好又快的......

    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要想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应搞好“五个结合”: 一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经之路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无论是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还是科技创新、国防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

    论科学发展观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论科学发展观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实践报告(论文) 系别:管理工程系班级:09电子商务1班学号:姓名:日期:2011/5/23 论科学发展观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气候压力日趋......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摘要: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引入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一词,并将其发展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意......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范文模版)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

    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作为中国著名大学——天津大学的一名大三的学生,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结合自身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