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摘要: 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论,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战略实践,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和新体现。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本质 内在统一 中国化
一、社会主改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唯物史观诸范畴的统一,全面破解社会主义本质。即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与根本任务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途径与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统一等诸方面,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其主要着眼点是着重从生产力角度,从目的论、功能论的高度,突破原有的思维路径和框架,重新思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具有根本意义的突破和深化,并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变革和全面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全国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共同富裕,既包含经济发展提高效率,又包含社会发展保障公平,它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处于自觉辩证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所有阶段的共同本质是人民民主科学政治,社会主义社会各结构层次要素处于相互转化与相互作用之中,这是客观事物在现实运动中所表现的辩证运动规律。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启迪了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温家宝也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为了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 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使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新局面,开创一个新阶段“, 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4 ]这些事实说明,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根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求真,这一求真的创新成果又紧紧围绕当前和今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深刻的务实精神,并且成为在新的历史阶段务发展之实的伟大开端。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和发展,都是中共依据历史条件变化、抓住时代主题、在发展中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真,务社会主义发展之实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主线。科学发展观沿着这一思想路线,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方法,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并在发展问题上把求真务实的精神发展到新的高度。曾庆红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回答了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思想,使发展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必须坚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辩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展开、深化和战略实践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发展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指导和引领着这一伟大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律,创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四、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完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精髓的展开和深化。如上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根本上都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并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目标与过程、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理论、价值与建设实际的紧密结合,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胡锦涛指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17.[3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1 [4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范文模版)
论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姓
名:王 润 润
学
号:2013
专业班级:2013级金融学(1)班
联系电话:181 8956 2296
·摘要: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共同富裕 ,既包含经济发展提高效率 ,又包含社会发展保障公平,它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关键字: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人民群众 生产力
一、社会主改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唯物史观诸范畴的统一,全面破解社会主义本质。即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与根本任务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途径与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统一等诸方面,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其主要着眼点是着重从生产力角度,从目的论、功能论的高度,突破原有的思维路径和框架,重新思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具有根本意义的突破和深化,并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变革和全面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全国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改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理论指导。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共同富裕,既包含经济发展提高效率,又包含社会发展保障公平,它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处于自觉辩证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所有阶段的共同本质是人民民主科学政治,社会主义社会各结构层次要素处于相互转化与相互作用之中,这是客观事物在现实运动中所表现的辩证运动规律。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三、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完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精髓的展开和深化。如上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根本上都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并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目标与过程、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理论、价值与建设实际的紧密结合,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胡锦涛指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李洁;;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统一[J];社科纵横;2006年03期
(2)刘振清;;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吴长春;魏淑元;;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张小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改革与战略;2005年12期
(5)郭秀丽;;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职业圈;2007年16期
(6)刘勇;贺亮明;;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民道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1期
2015年4月15日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本质
科学发展要求正确处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之间的关系。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选择的决定性的一面。同时,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做出符合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选择,即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做出选择。对社会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主体的这种选择的结果。如果主体正确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做出了对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就必然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给人民带来利益;相反,这种选择如果违背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就必然会对历史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也会对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害。这就是说,实现科学发展,就是按照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作出科学的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第一,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正是依据这一规律,提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四位一体”理念,就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基本规律的集中反映,即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
第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促进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深刻表明,科学发展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同样,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向前发展。
第三,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协调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妥善解决人民利益矛盾。只有如此,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科学发展观正确反映和揭示了现代化建设的这一规律,指出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序。只有保持稳定,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前提和必然要求。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节约资源,善待和保护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内在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的内在关系
科学发展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推进,也将有力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坚持科学发展,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推进我们党的伟大事业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理论武器,更是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011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系统工程,是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重大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以及源头治腐等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兼备教育、保护、监督、查处多种功能,既能起到惩治腐败之目的,又能达到预防腐败之功效;既要教育大多数党员干部,又要挽救那些涉嫌腐败的人员,同时还要坚决惩处极少数败坏党和国家干部形象的害群之马。因此,加强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纠风等工作的全面协调开展,对推进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好两点。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多年来我党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创新的工作思路制订的各项更加完善的措施,增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与长远性的关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固然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但每阶段的工作还要有每阶段的重点,阶段性与长远性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
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使其成为坚持原则、保持正气、公道正派、团结协作的战斗堡垒。要始终坚持把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战斗力作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本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始终坚持党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锤炼政治立场,强化廉洁自律,筑牢思想防线,有效遏制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使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党的现代化建设打造坚强核心。
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促进科学发展夯实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力量源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依靠群众、贴近群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立场,合理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认真纠正老百姓身边的各种不正之风。倡导各级干部求真务实、身体力行,将注意力投向群众的实际需要,解决好群众最现实的困难,给群众带来最实在的利益。要充分相信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充分依靠群众,不断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各种利益诉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活动,充分调
滥用问题,既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又增强了源头治腐的有效性。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定位作出了科学的阐释,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的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根本和实质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 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本”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 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因为它全面回答和正确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发展的基本问题。
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1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 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相统一, 是对人类发展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
1.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中的统筹,就是全盘考虑,整体规划, 全局统揽。兼顾,就是照顾到全盘、全局、整体中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作了全面论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3、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第2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4、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地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以人为本,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问题是对于“以人为本”这一高度抽象的命题,要有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理解。在阐述科学发展观,尤其在强调“以人为本” 时,要把“以人为本” 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起来,而不能有意无意地形成两者的逻辑矛盾。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发挥人的作用,才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关系,构建一个现代的和谐社会。发展为了人民大众,发展要依靠人民大众, 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人民大众,也要依靠人民大众,和谐的社会也是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因此,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5、科学发展观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冲突和混乱,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科技进步与环境恶化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枯竭之间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观是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和谐发展。
6、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核心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见,搞好社会的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6.1 坚持全面发展,奠定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尽心竭力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我们要创造的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发展是经
第3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三个文明”一起抓,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6.2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有机统一,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有机统一才能有效维持自身结构稳定,并朝着符合人类利益的方向前进。
6.3 坚持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结合起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7、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体布局成为四位一体, 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的建设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要落实到经济发展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才能逐步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以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结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强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处在一种良性的平衡之中。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社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诸种矛盾相互作用和影响达到有序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的发展之上的,但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保证和促进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多个方面有力地推动和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第4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9、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所谓协调,具体表现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统筹区域发展;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把“五个统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那么“五个统筹”自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总之,经过统筹达到协调,实现和谐,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道路。
10、实现落实科学发展,必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必备的前提条件,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特征, 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我们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1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1 激活社会创造活力,推进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比较富裕的基础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社会的创造力。
11.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这个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
11.3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本来是不应当出现冲突和矛
第5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盾的,但处理不好和不及时,也可能使矛盾激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情况矛盾尤其复杂,所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都要十分注重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使本应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旦发现矛盾激化的苗头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好疏导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对已激化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并勇于纠正错误,促使发现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防止小错拖成大错。
12、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主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的建设之中。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问题, 逐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1).[2] 张敬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改革与战略, 2005.[3] 李君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发展前景[J].当代贵州, 2007,(4).[4]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5] 张东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论[M].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6.[6] 叶南客.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态[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 王兆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17-21.[8]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1).[9]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42.[10]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北京: 红旗出版社, 2005.66.第6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 scientific socialist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People-oriented is the core and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lso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the soul and the core of developing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Only by adhering to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unswervingly follows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order to win a well-off society of a great victory.Key words :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unit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