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

时间:2019-05-15 09:5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

***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们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总是用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来揭示它的规定性。然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表述又不尽一致。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连接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都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并且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所以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性范畴[1]。

考察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及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认真回顾、深入理解。

二、科学发展观综述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法,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3]。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首先,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民本思想,而且提出过要重视利民、裕民、养民、惠民等重民思想。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立足于社会实践,在科学地阐明人的本质和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原理,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其次,以人为本是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科学理论。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理论,其实质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5]。

三、社会主义本质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的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界定[6]。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论述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走到历史尽头时实现的社会主义,而这一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普遍灭亡为前提的[7]。

列宁、斯大林结合本国的国情,在正确揭示本国社会矛盾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列宁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看作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把“一国胜利说”,“应充分利用多种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先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再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然后走向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执政的无产阶级应该把工作中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应通过合作社组织,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斯大林在坚持列宁基本思想的同时,又把全民、集体公有制当成唯一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当作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毛泽东在中国开辟了新民主主义的道路,这其中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在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矛盾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他认为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强调个体经济走上集体化的道路:在文化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社会主义是国营经济占领导地位的经济;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吸取和借鉴别国的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成果[8]。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代条件下探索出来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思想实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首先,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纠正了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教条式的、甚至是歪曲的认识,克服了从本本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条条框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倾向,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其次,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阐明:“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还要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或具体体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最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最大突破,就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模式”几个基本概念区分了开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了一个确切理解,改变了以往将它们混淆在一起的模糊认识。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简言之就是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的看法和总的观点。主要包括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政治本质、文化本质的认识。***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观

邓小平的经济本质观是很丰富的,是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国展开的。从我们熟知的“哪种形式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采取那种形式;群众喜欢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三个有利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等论述为我们认识邓小平的经济本质观勾勒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邓小平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整概念。概括起来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有三层互相递进而关联的内涵,即: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市场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质观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经济和政治最基本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这种最基本的关系是不能颠倒和违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必须要集中反映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上来。

邓小平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发展经济一定要讲政治、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等。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质观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征”。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是不行的[9]。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成果之一,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 ***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和发展,既遵循了马列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突破了马、恩、列、斯和毛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告诉我们,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有两条标准:一是能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达到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二是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条标准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使我们能够在根本问题上划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界线,摆脱了空泛无谓的姓“资”姓“社”和姓“公”姓“私”的纠缠[10]。

四、社会主义本质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科学发展观坚实的理论根基,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和发展[11]。

(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相互依存的

1、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实现的必然要求

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个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也才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充分体现,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对人们的吸引力。

2、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从制度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才能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才可能有科学发展观,才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也必须是以人为本、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的社会。也只有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真正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

尽管时代在前进,国家在发展,目标也在不断提高,但一些基本的东西总是 ***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具有连贯性的。这种连贯性在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科学发展观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2、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蕴涵着深刻的以人为本思想。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发展生产力时,首先是与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其次是尊重人的个性。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而允许和鼓励先富不是为了搞两极分化,目的在于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本思想,其价值取向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以人为本,二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3、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的思想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注社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社会。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

4、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效率与公平统一思想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价值底蕴。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其最主要的精神,那便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效率与公平统一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强调在发展中要顾及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要关注弱势群体,其实质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三)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是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理论成果,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所体现出的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科学发展观尽管讲的都是发展,但二者所讲的角度不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重点讲的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重点讲的是如何发展生产力。

2、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也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共同富裕。但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则以更明确、更准确、更通俗的表达形式,深化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以人为本思想,更强调了发展是亿万人民的发展。

四、结语

十多年来阐发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论述的论文已经很多。邓小平同志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繁复理论问题归结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概念清晰,内涵丰富,言简意赅,是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了评判社会主义的两条标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两条标准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前者是从生产力层次来规范社会主义本质,后者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层次来规范社会主义本质。离开了这两条标准的统一,只能是假的、贫穷的社会主义。***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参考文献

[1] 朱哲.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4 [2] 吴荣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再回顾[EB/OL].中国政治学网,(2010).http://chinaps.cass.cn/readcontent.asp?id=12329 [3] 曹盛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打造学校特色专业[J].出国与就业,2012.03:90 [4] 石婧.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1 [5] 尹国柱.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意蕴[D].吉林:延边大学,2011 [6] 刘德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4 [7] 张鑫.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者的资本主义观[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1).http:// [8] 朱海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D].吉林:吉林大学,2007 [9] 奚广庆.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 麻海山.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辩证法[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11] 邱琳.社会主义本质论语科学发展观[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6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本质

科学发展要求正确处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之间的关系。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选择的决定性的一面。同时,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做出符合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选择,即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做出选择。对社会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主体的这种选择的结果。如果主体正确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做出了对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就必然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给人民带来利益;相反,这种选择如果违背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就必然会对历史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也会对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害。这就是说,实现科学发展,就是按照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作出科学的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第一,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正是依据这一规律,提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四位一体”理念,就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基本规律的集中反映,即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

第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促进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深刻表明,科学发展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同样,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向前发展。

第三,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协调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妥善解决人民利益矛盾。只有如此,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科学发展观正确反映和揭示了现代化建设的这一规律,指出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序。只有保持稳定,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前提和必然要求。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节约资源,善待和保护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第三篇: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解放思想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解放思想

张立新 张立君

内容提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兴起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和发展。要准确理解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和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强大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解放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是需要着重把握的主要原则之一,贯穿于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浪潮正在全国兴起。围绕新一轮解放思想,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它是在何种背景下展开的,与改革开放中历次解放思想运动是什么关系,其主要任务是什么,又有哪些特点,如何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我们更自觉更清醒地推进解放思想,从而把科学发展观这一党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落到实处。

新一轮的解放思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展开的,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它的时代背景,深刻认识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国际上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更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外部环境愈现严峻,竞争压力愈加增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跟上时代的新步伐,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国内来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阶段性新特征、新情况相应而生。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同时并举,各项改革相互交织,纵横交错,而且需要整体推进。就经济体制改革来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体制内部的难题需要破解,而且许多矛盾已经深刻地触及到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推动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可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展开的,它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新一轮解放思想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基础,并对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首先,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在解放思想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抓住束缚和影响前进步伐的思想障碍和关键问题,大力推动思想解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历了三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从工作重心转移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再到“姓公”还是“姓私”的疑惑解决,解放思想不断地从思想到实践逐次深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解放思想,必须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紧密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以往历次解放思想的继续和深化,又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汲取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宝贵经验,在新的解放思想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

如何认识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不能把解放思想仅仅局限在观念形态上,而应把体制机制等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问题包括在内。解放思想是邓小平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真理标准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①题。”他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②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解放思想是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三是解放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既要打破旧框框,也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还要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邓小平的论述,为我们理解解放思想的内涵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思想武器。江泽民同样高度重视解放思想问题,他在论述解放思想问题时指出:“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

③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三个解放出来”,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概括了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非常清晰地指明了解放思想包括观念、做法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9.19”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④这“三个着力”,是对“三个解放出来”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内涵和当前的主要任务,要求全党必须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新一轮的解放思想。

我们要以上述关于解放思想科学内涵的理解为指导,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可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传统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方式上来,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传统发展到科学发展是一场发展方式的革命,既需要观念先行,突破传统发展的思维定势,又需要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式,真正牢固树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一套既定的以片面强调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也悄然而生。并在社会的发展特殊阶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这种既定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并在一定情况下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培育科学发展精神,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已成为当前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解放思想的迫切任务。二是要冲破束缚科学发展的既有利益格局,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的动力。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相伴而生的是一定的利益格局和造就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成为了发展的主要目的,民生问题、公平问题被忽视,人民群众利益遭损害,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挫伤。因此,把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科学发展方式上来,必须突破当前利益格局的制约,重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的利益格局和动力机制。三是要突破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攻坚乏力,制度创新明显不足;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依然存在权责不分的现象;考核科学发 展观的客观标准尚不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民主法治建设滞后,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不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就难以完全落到实处。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以激发科学发展的活力,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以上这些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应当在新一轮解放思想中重点加以解决。要通过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真正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整体的、全面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体化、统筹化的发展,以此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从而真正坚定对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新一轮解放思想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首先,要明确继续解放思想是“主题、目标和路径”的统一。继续解放思想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解放思想的目标是和谐,要在深化改革中,着力打破和矫正既有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格局,构建公正和谐的利益关系;继续解放思想的路径是创新,必须高扬创新理念,弘扬创新精神,不仅善于向新的领域拓展,而且勇于向现有的模式挑战。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每一项创新目标的实现。要积极培育鼓励创新、允许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使创新的激情永在、创新的源泉涌流。其次,要看到解放思想是“无限性”与“指向性”的统一。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不断地破除旧思想、获得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推动实践,因此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但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有鲜明的指向性。在今天,继续解放思想的鲜明指向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再次,解放思想还是“全面性”与“针对性”的统一。继续解放思想,重要的是要破除各种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但既有共同要求,又有不同重点。我们国家这么大,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各部门在解放思想上面临的问题必然会有多种表现,解放思想的方法和途径也不会完全一致。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应当进行深入分析,努力搞准搞透,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就采取哪些措施。这样,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要做到“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统一。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框框,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但又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当前继续解放思想,关键的是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进行。

如何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并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强化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真正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不放松,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在统筹兼顾的理念下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其次,要紧密结合科学发展的实践,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格局,推进新一轮的解放思想。继续解放思想有广阔的空间,凡是不符合、不利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切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都应当突破,加以克服和消除。在经济建设上,要重点突破公有制不能与市场经济高效结合的传统思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建设上,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完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互动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机制;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社会建设上,要重点突破公平与效率高低反向变动的替代思维,塑造公平与效率高低同向变动的互促思维及其政策,以此为基础继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1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284页; ④《人民日报》,2008年9月20日。

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杨春贵,《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光明日报》2008年5月8日。② 林雄,《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广东科学发展》,《光明日报》2008年9月2日; ③ 杨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大解放》,《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6日; ④ 郑剑,《继续解放思想三题》,《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 ⑤ 姜克俭,《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意义和取向》,《沈阳日报》2008年8月18日; ⑥ 程恩富,《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社会主义经济网。

作者简介:

张立新,男,1956年生,山东莱芜人,沈阳师范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兼组织部副部长,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立君,男,1984年生,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四篇:简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和发展

简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和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都是指导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一重大战略思想,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党的自身发展;社会主义本质 作者:胡海婧

作者简介:女,汉族,外国语学院2011级英语二班,学号2011052992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特点。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涵。邓小平、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其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但是,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够深刻,对基本国情缺乏正确的分析,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也不足,先后发生了像1958年的“大跃进”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很大损失。邓小平在答外国记者问中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生最痛苦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正是这种“痛苦”,促使邓小平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命题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理论,伟大的实践造就伟大的理论。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精辟阐述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历史教训,深刻分析现实形势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它们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对于我们在时代交替的历史关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新视野、理论新境界、实践新局面,都将产生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正是带着对这个重要问题的反复思考,邓小平在深刻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和深入分析时代变化提出的新挑战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论断既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一个重大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命题,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虽然没有提到一个“人”字,但三部分的内容都与“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与“人”密不可分:前两句讲的是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中间两句讲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最后一句作为最终目标,讲的是人民生活要共同达到的水平。这最后一句话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就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需求,就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民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抓住和提炼了这一思想精髓,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内容,凸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的,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的弊端,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坚持的“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这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本质论以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生产力发展、社会关系发展、人的发展等社会各个层面及其相互联系分析和探究社会主义。这实际上也就从根本上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办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离开发展,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其次,发展必须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忽视社会文化和人的价值的发展同样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将“全面发展”作为其中心内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单一”发展观念的局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将“协调发展”作为其基本原则,揭示了经济建设的内在规律,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片面追求速度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弊端,体现了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社会主义本质论涉及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及其内部结构的相互联系,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社会基本矛盾关系,以及具体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等等,科学发展观坚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重要理念,反映了随着时代进步,人类对自身发展与环境和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的最新共识,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单纯经济增长观的突破和超越。它对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郑重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求真务实,立足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深入理解与把握,着眼于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操作与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关乎我们党和国家

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目标: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些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理念,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目标上的深化。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首要内涵,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早在20多年前,邓小平就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建设观念、生产力观念已深深扎根,并切实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不要发展生产力,而是怎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了。在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如何注意防止忽视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如何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在继续关注经济指标的同时,如何更加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深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虽然给每一位劳动者提供了走向富裕的条件和可能,但由于仍然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区别,加上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差别,结果必然会造成收入的差别。就全国来看,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明显,东部沿海省市发展较快,而西部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况,中部、东北地区的发展步伐也明显滞后。城乡发展差距也众目所瞩,“三农”问题成为焦点。“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是邓小平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必经的模式步骤,但不是目标所在。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从根本上、全局上解决发展

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发展模式的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又提出了实现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以及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所有目标。马克思把人类的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经济学家马斯洛在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中,揭示了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从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到感情、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依次满足,逐渐提高。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动力,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境界、政治地位、社会环境、科学文化教育和健康等素质和待遇能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全面提升和进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全方位的需求,实现了发展目标的深化。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升华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解答,是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伴随的。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校正,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升华的历史过程。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具体地提出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的新成果,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样,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近十年之后,以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结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提出了“五句话”,即“发

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指出“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它不仅包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追求社会公平等内容,而且还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新的“五句话”既同马克思主义促进每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理想相衔接,同时又明确把它限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也就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很显然,这些论述已经涵盖并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些都是对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新认识的精练概括,深刻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与时俱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大贡献、或者说最新发展,就在于提出了科学判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着眼于事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尤其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着深刻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解放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消除两极分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科学发展观认为,社会主义要把“以人为本”确立为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坚持并运用人的尺度,真正着眼于依靠人、为了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贯穿、体现在科学发展的所有方略和措施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

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人们创新有条件,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第2卷)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江泽民文选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胡锦涛讲话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摘要: 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论,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战略实践,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和新体现。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本质 内在统一 中国化

一、社会主改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唯物史观诸范畴的统一,全面破解社会主义本质。即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与根本任务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途径与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统一等诸方面,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其主要着眼点是着重从生产力角度,从目的论、功能论的高度,突破原有的思维路径和框架,重新思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具有根本意义的突破和深化,并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变革和全面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全国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共同富裕,既包含经济发展提高效率,又包含社会发展保障公平,它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处于自觉辩证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所有阶段的共同本质是人民民主科学政治,社会主义社会各结构层次要素处于相互转化与相互作用之中,这是客观事物在现实运动中所表现的辩证运动规律。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启迪了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温家宝也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为了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 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使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新局面,开创一个新阶段“, 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4 ]这些事实说明,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根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求真,这一求真的创新成果又紧紧围绕当前和今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深刻的务实精神,并且成为在新的历史阶段务发展之实的伟大开端。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和发展,都是中共依据历史条件变化、抓住时代主题、在发展中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真,务社会主义发展之实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主线。科学发展观沿着这一思想路线,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方法,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并在发展问题上把求真务实的精神发展到新的高度。曾庆红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回答了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思想,使发展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必须坚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辩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展开、深化和战略实践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发展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指导和引领着这一伟大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律,创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四、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完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精髓的展开和深化。如上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根本上都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并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目标与过程、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理论、价值与建设实际的紧密结合,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胡锦涛指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17.[3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1 [4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下载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解放思想的新内涵5篇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解放思想的新内涵 [摘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兴起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和发展。要准确理解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精选多篇)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全面的、系......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新农村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的具体实践。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指导新......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 军(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阳 550004)[摘要]旅游业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你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