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论文
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摘要:的进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方向下,收入差距在过去20多年中持续扩大,收入的差距明显加大,由此引发的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日益加剧,它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更涉及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收入分配;垄断;分配格局
一、现状审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弊端凸显
(一)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扩大。2000年与1978年相比,东部与中部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提高了近18倍,相对差距也提高了3%;而东部与西部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提高了近22倍,相对差距拉大了15%。2000年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东部省份是最低的西部省份的2.3倍。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1.77倍,2008年是2.4倍,2009年扩大到3.33倍。2008年前三季度,收入较低的青海省人均工资增长率仅为9.5%,比全国人均工资增长幅度底8.8%。低收入地区的居民收入难以实现跨越。
(二)城乡间差距城乡间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经济期间,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均等,但是农民收入偏低,因此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进入市场经济,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在继续扩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
(三)阶层间差距
城市居民阶层间的收入分配存在着巨大差距,例如能源、电信、金融、传媒、烟草、军工等国有垄断企业员工的净收入与普通企业员工的净收入差距惊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市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中,证券业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业87670元,是全国水平的3.0倍;航空运输业75769元,是全国水平的2.6倍。还有国有企业高管与基层员工的收入悬殊,城市人口平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收入差距较大等等。行业及阶层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比如过多的人力资源会集中到垄断行业,窒息了经济发展活力。
(四)垄断行业收入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国际公认行业差距水平在3倍左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差距是1.8倍。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指出,目前我国行业工资水平差距已经超过4.88倍,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水平。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部分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比中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出4倍到10倍,并且有扩大趋势。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不到全国职工总人数的8%,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此外,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垄断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至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为5至10倍。
二、原因剖析:影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因素。
(一)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形成了双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在经济上存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二元结构的同时,也在户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社会体制方面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一方面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另一方面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导致深层次问题突出。改变“剪刀差”的局面,加强工业反哺农业成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选择。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初期和经济起飞的过程中,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社会积累率和促进生产要素持续地向高效率地区和部门集中。通过牺牲一定的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换取更高的社会整体经济效率,有利于传递收入不平等的政策效应,有利于加速经济起飞过程。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初期和经济起飞的过程中,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社会积累率和促进生产要素持续地向高效率地区和部门集中。通过牺牲一定的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换取更高的社会整体经济效率,有利于传递收入不平等的政策效应,有利于加速经济起飞过程。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带来的危害
(一)城乡平均的基尼系数1997年为0.37;2003年为0.44;2010年为0.5。现已属贫富差距悬殊国家,并且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如不加以控制,任由贫富差距继续加大,必定会形成就业、养老、医疗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另外,收入的分配情况能够通过抑制或促进消费,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近年来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激励下,实体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是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大,必定会削弱相当一部份人群的消费能力,从而阻碍经济发展的脚步。
(二)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公民因利益格局明显反差而产生被剥夺感和社会不公平感,由此产生的“仇富”现象正严重威胁着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房地产开发商和失地农民之间、工厂老板和农民工之间的紧张关系,常常成为社会冲突的爆发点。不稳定的社会无从谈起和谐发展,这与党中央一再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四、构建合理收入分配制度的行动方略。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垄断,鼓励公平竞争,铲除滋生特许利益集团的土壤,破除收入分配改革的阻力;建立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者的公平竞争,建立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管理;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工资监管,健全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机制,深化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工资收入分配的制度改革。
(二)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政府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强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保障农民权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在财政收入方面,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是国际通行的调控公平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税种,通过累进税和法定免税可以发挥对收入的再次分配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此外,为了提高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功能,地开征遗产税适时和赠与税及统一的物业税,成为我国税收体制改革另一路径选择。
(四)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是缩小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政府要继续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免费制度,落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深化职业技术人员教育投入、办学和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孩子受教育机会均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机会均等。
(五)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解决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的问题。构建包括养老保险体制、失业保险体制和最低生活保障体制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重点解决农民工因社会保险所造成的参保率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4张毓卿.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企业导报,2009(10)。
第二篇: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
因本公司实际运作情况,暂不设置奖金制度,也不安排基本任务,本制度经协商一致通过,将对以下销售产品给予总销售额5%的高额提成。(上不封顶,下无基数)
因本公司业务量大而稳定,高提成将代替加班工资(部分)和奖金,由江宏统一安排发放,陈梅协助统计安排。每个员工将销售单品记录下来,统一递交给江宏或陈梅统计,负责人统计需日清月结。公司将每月(1-30日或31日)总提成部分统一给江宏,由江宏根据报表分次发放。员工需无条件服从管理负责人统计结果。每周更新,列表如下:(详见附表1)
南京枕心枕意家居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1日
员工签名:
(本制度暂时从2011年12月1日—2012年1月30日正式执行!)
第三篇: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范文4篇
一
参与分配制度概述。
参与分配制度是指在人民法院的案件执行程序中,申请执行人以外的已经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对执行标的物享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申请加入已开始的执行程序,由人民法院从执行标的物的变价款中按照一定顺序或者比例对各债权人进行清偿的制度。
二
参与分配制度的法律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制度并无规定。历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至今仍施行的司法解释中涉及到执行参与分配的主要有《最高人民法___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___〕___号,以下简称《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至___条,《最高人民法___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___〕___号,以下简称《民诉执行解释》)第二十五条及第二十六条,《最高人民法___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___〕___号,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至第五百一十二条,以上司法解释的规定大致构成了我国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制度,此外笔者所在地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规范性司法文件中也有一些与参与分配制度有关的规定,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___关于执行疑难若干问题的解答》(苏高法电〔___〕___号)对如何确定参与分配的时点进行了界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异议及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审理指南(一)》(苏高法电〔___〕___号)即对债权人、申请执行人提前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应当同时具备的条件、适用程序等进行了规定。
三
参与分配制度的具体适用。
01
可参与分配的债权性质。
根据《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之规定,各债权人的债权均应当为金钱给付债权。如果申请执行人依据的法律文书是交付特定物或进行特定行为,则只能由申请执行人独占,其他债权人不能参与分配。
02
参与分配的债权人。
根据《民诉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规定,参与分配的债权人应当系已经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或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这里的执行依据主要包括人民法院作出的___书、裁定书、调解书,仲裁机构的裁决书,公证机构作出的执行证书,以及经人民法院司法确认有效的人民调解协议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规定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不以取得执行依据为条件,但实践中某些执行法院也会要求该类债权人提供执行依据,对于不能提供执行依据的该类债权人的参与分配的申请不予同意,在保留优先债权数额后对其他债权人进行分配,有时也会导致此类债权人的实际优先债权数额超过预留数额而引发矛盾。
03
可参与分配的被执行人主体。
根据《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以及《民诉解释》第五百零八条之规定,被执行人应当为公民或其他组织,不包括企业法人。但《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又做了例外规定,根据该条规定如果作为企业法人的被执行人未经清理或清算而撤销、注销或歇业,其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应当参照《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至第___条的规定对各债权人的债权按比例清偿,又将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法人纳入了可进行参与分配的被执行人之列。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普通债权人即便根据《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的规定,提供相应证据证明作为企业法人的被执行人未经清理或清算而撤销、注销或歇业,其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申请要求参与分配。某些执行法院也不会同意,而是告知债权人可以申请被执行人破产。
04
债权人应当提交参与分配申请。
《最高院执行规定》以及《民诉司法解释》均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参与分配的,应当提交参与申请书。但两部司法解释对提交对象法院的规定并不一致,《最高院执行规定》___条规定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应当向原执行受理法院提交申请再由该院转交主持分配法院。而《民诉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则规定被执行人为公民或者其他组织,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其他已经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参与分配。那么对于已取得执行依据但尚未申请执行的债权人如何参与分配?笔者认为《民诉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规定中的“人民法院”应当理解为有权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处置和主持分配的执行法院。对于已经申请执行的债权人可由原受理执行的法院向主持分配法院转交其参与分配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主持分配法院提出,对于取得执行依据但尚未申请执行的债权人可向主持分配法院直接提交参与申请书。但在司法实践中仍有主持分配法院要求债权人先向由管辖权的申请执行再申请参与分配的情形存在。
与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例外的是实践中也存在主持分配法院主动通知债权人参与分配的情形。如发现处置的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上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法院主动通知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参与分配相比预留优先债权数额更有利于确定优先债权人的债权数额,避免了再次分配或对优先债权预留不足的情况发生。另外某些人民法院规定对于同一人民法院受理的被执行人为同一公民或其他组织的多个未执结案件,符合分配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主动通知债权人进行分配。
05
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最高院执行规定》及《民诉解释》均规定了只有在被执行人无其他可供执行财产或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债权人才可以申请参与分配。实践中对于如何确定被执行人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事实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如被执行人已由其它人民法院进行强制执行无果或人民法院作出的保全裁定书载明的债权数额明显大于其可供执行财产价值的,应当认定为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最高人民法院在(___)最高法执监___号对于被执行人的财产能否清偿所有债权这一问题的认定值得参考,该裁定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___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五百零九条第一款的规定,申请人申请参与分配,只需提交申请书,写明参与分配和被执行人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相关事实、理由,并附有执行依据,并未要求由申请人承担被执行人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证明责任。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由申请人承担严格的证明责任并不现实。实践中,只要申请人一方提供相关材料,符合一定要件后就应予以认可,至于被执行人的财产是否满足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条件,应由执行法院来审查,并且执行法院对此也应从宽把握。只要确定现有财产已经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就应同意申请人参与分配。
06
申请参与分配应当在被执行人的财产执行终结前提出。
《民诉解释》第五百零九条第二款规定,参与分配申请应当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财产执行终结前提出。实践中对于“执行程序开始后”的界定没有争议,但是对“财产执行终结前”的界定存在较大争议。部分执行法院将财产执行终结简单认定为案款(包括对被执行不动产或动产的拍卖、变卖款,扣划的银行存款等)发放之日或以物抵债裁定之日。笔者认为财产执行终结应当认定为系被执行财产所有权转移之日。参照最高人民法___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七条,《最高人民法___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二十九条,《最高人民法___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二条,《江苏省高级人民法___关于执行疑难若干问题的解答》第___条等司法解释及规范性司法文件的规定,具体按以下三种情形对“财产执行终结前”的时点进行界定:(一)对于采取拍卖、变卖方式处置被执行人不动产、登记的特定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的,时点为法院出具拍买成交裁定书前一日;(二)对于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交付债权人以物抵债形式的,时点为送达债权人以物抵债裁定之日的前一日;(三)对于采取以上两种处置方式以外的被执行财产,时点为执行法院作出的分配表送达任一债权人之日的前一日。
07
主持分配的人民法院。
《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的规定,对参与被执行人财产的具体分配,应当由首先查封、扣押或冻结的法院主持进行。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法院所采取的执行措施如系为执行财产保全裁定,具体分配应当在该院案件审理终结后进行。根据该规定,首封法院原则上取得了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处置并主持分配的权利。实践中,存在着被执行人的财产被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人民法院多次查封的情形,其中可能存在对查封财产具有担保物权、优先权的轮候查封,也可能存在着数个查封的债权均为普通债权的查封。对于前者,《最高人民法___关于首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处分查封财产有关问题的批复》(法释〔___〕___号)对于首封法院与优先债权法院处分查封财产的问题进行了规定,查封顺位在后的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可以取得对查封财产的处置权,并对变价款进行分配。对于后者,即数个查封的债权均为普通债权的情形,首封法院又怠于处置的,各地高级人民法院也有细则规定。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___关于执行疑难若干问题的解答》即规定,当首封法院怠于处置查封财产的,轮候查封法院可与首封法院就处置财产就行协商,协商不成的,由顺位在先的轮候查封法院负责处置,在先的轮候查封法院不愿处置的,由在后的轮候查封法院处置,对于处置所得款项,按照法律规定分配。
08
参与分配的清偿顺序。
《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规定,参与分配案件中可供执行的财产,在对享有优先权、担保权的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顺序优先受偿后,按照各个案件债权额的比例进行分配。《民诉解释》第五百一十条规定,参与分配执行中,执行所得价款扣除执行费用,并清偿应当优先受偿的债权后,对于普通债权,原则上按照其占全部申请参与分配债权数额的比例受偿。清偿后的剩余债务,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根据上述规定,参与分配的清偿顺序为:(1)执行价款优先清偿执行费用;(2)对享有优先权、担保权的债权优先受偿。有多个担保物权的,按照各担保物权成立的先后顺序清偿。(3)普通债权,原则上按照其占全部申请参与分配债权数额的比例受偿。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查封的普通债权并不能优先受偿,《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中规定的“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是指在被执行人的财产能够全部清偿债务的情形下。
09
分配方案的制作与送达。
《民诉执行解释》第二十五条及《民诉解释》第五百一十一条均规定,多个债权人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或者对执行财产申请参与分配的,执行法院应当制作财产分配方案,并送达各债权人和被执行人。根据上述规定,主持分配的法院在执行的不动产或动产、其他财产权利通过拍卖变卖后所得价款、扣划的被执行人银行存款等货币财产到达执行法院,通过以物抵债形式处理被执行财产在出具以物抵债裁定时,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的清偿顺序作出财产分配方案并送达给各债权人及被执行人。
四
债权人不服与参与分配有关执行行为的救济途径。
01
债权人对于执行法院不同意其参与分配申请不服的。
执行法院不同意债权人参与分配申请的,属于具体执行行为,债权人对此不服的,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为由,向执行法院提出执行异议。对异议裁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定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如果在债权人提出异议或复议时分配程序已经开始的,应当预留其相应份额。
02
已经被执行法院同意参与分配的债权人或被执行人对执行分配方案不服的。
根据《民诉执行解释》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之规定以及《民诉解释》第五百一十二条之规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异议及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审理指南(一)》第十条之规定,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分配方案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提出书面异议的,执行法院应当通知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反对意见的,执行法院依异议人的意见对分配方案审查修正后进行分配;提出反对意见的,应当通知异议人。异议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以提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为被告,并将未对其异议未提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列为第三人向执行法院提起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异议人逾期未提起诉讼的,执行法院按照原分配方案进行分配。如果执行法院在执行分配方案之诉的诉讼期间进行分配的,应当提存与争议债权数额相应的款项。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就被执行人为公民或其他组织以及符合《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规定的未经清理或清算而撤销、注销或歇业的企业法人,在其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情形之下的参与分配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于被执行人的财产足以清偿其全部债务的,实践中不存在太大争议,执行法院可根据优先债权的顺位、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次序对债权进行清偿。对于不符合《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规定企业法人的被执行人,执行法院则按采取保全措施的先后顺序进行清偿,但债权人就被执行财产享有优先权、担保物权应当按顺位优先受偿,未受清偿的债权人可根据《最高院执行规定》第___条之规定,《民诉解释》第五百一十三条至第五百一十六条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被执行人破产。
分配制度范文(二)
顾客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顾客分配,可以说顾客分配构成顾客管理的主体框架,涵盖了顾客销售、消耗、到店率、疗程规划、行动计划、薪资制度、组织结构设计等一系列的机制,对相关的机制建立有重大影响。可以说,一家没有合理科学的顾客分配机制的美容机构,根本谈不上具备顾客管理,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有一名从业不久的经营者问我:田老师,我对顾客分配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把顾客分配给个人?一名顾客到店不应该大家都来维护管理吗?如果你分配给甲管理,甲没管理到位,乙又觉得不是我的顾客,那这名顾客不就没人管理了吗?而且为了能让自己的顾客更多,员工们也很容易产生内耗啊,大家不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拆台,这样我们店不就越来越完了吗?顾客不应该分配,应该大家一起管理,她帮助我,我也帮助她,大家都为顾客好,大家都一起努力销售,这样业绩才会越来越高啊。
问题果真如该经营者所说吗?
顾客分配机制不是简单地将顾客划分给某员工管理,而是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如果经营者对完整体系缺少认识和了解,会被个别人员影响,最终造成重大的决策失误。
顾客分配
可以确认,没有顾客分配机制管理,权责界定模糊,员工的行为就会混乱,服务无法跟踪到位,良性销售更无从谈起。
顾客分配的升级就是部门划分。但很可笑的是,有些机构连基本的部门划分都不清楚是为了什么,更有甚者,为了所谓个人利益和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还拼命地否定部门划分,不希望顾客分配执行,希望重回大锅饭,自己成为总头头,满足自己虚荣心,也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一些不懂行的经营者,对于部门管理一点概念都没有,耳朵里听风就是雨,拿着个别顾客当典型。一家美容机构的顾客是否真正被管理起来,一定要看绝大部分的顾客是否被管理到位,客流是否增加,消耗是否增加,员工们是否有主动积极的管理意愿,能不能在没有领导的督促下自主自动地完成高质量的服务工作,通过这些才能确定自己店里的顾客管理
分配制度范文(三)
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很多企业在激发员工的潜能上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股权激励、股份认购、EVA(经济增加值)奖金池、优秀人才奖等等,但是这些听上去充满诱惑力的手段却收效甚微,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
越改越失败的激励手段
成立于___年的L公司是位于沿海五线城市的一家手机配件厂,因为赶上了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而一跃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快速发展下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为了有效激励员工,L公司毫不吝啬地出台了一系列分享措施,可惜的是这些措施不但没有发挥作用,反而成了人才流失的诱因之一。
1.股权激励
在价值分配上,L公司并不小气。早在创业之初,公司的创始人就积极推行股权激励机制,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再到门卫,几乎实现了全员配股。那几年公司发展异常迅猛,年营业收入增长高达___%~___%,___年更是实现了年人均工资收入___元的佳绩(当时当地国企员工年人均收入只有___元)。
随着公司的逐渐壮大、人员的急剧增多,全员持股的方案已不可行。L公司调整了其最初的配股机制,规定:对于普通员工只有工程师级别以上按职级配股,同时设置了每年工程师以上级别的人数比例,变相地确定了每年新增工程师的名额。此外,L公司在工程师评选要求中增加了“工作未满___年不得参评工程师”的门槛。
L公司的初衷是为了识别出对公司忠诚又有能力的员工,但它忽视了关键的两点:
(1)不同部门工作性质不同,工程师名额如何分配;
(2)在按资排辈相对较重的制造企业,新晋员工如何与老员工竞争。
在L公司只要评上工程师就意味着每年都有股份入账,这导致每年的工程师评选竞争异常激烈,而很多入职刚满___年的新员工往往铩羽而归。付出和收入的不成正比导致每年___月份公司分配股权时,员工的辞职比例非常高。
2.EVA奖金池
L公司意识到股权激励的局限性,为了能让所有员工都受益,出台了新的激励方案——EVA奖金池:每年公司从EVA中提取___%作为年终奖金,按绩效发放给个人。这个方案貌似覆盖了全员,却依然未解决股权激励遗留下来的分配不公的问题。
此外还带来了新的隐患:EVA奖金与绩效挂钩,一旦绩效不佳,EVA奖金极有可能为零。但是每年的股权激励政策并不受绩效影响,这极易扩大未得股份员工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努力工作但没有股份的新员工。___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不景气,导致L公司勉强维持盈亏平衡,当年EVA出现负数,公司未能发放EVA奖金。___年初,很多员工提交辞职申请,离职率高达___%,工作不满___年的新员工离职占比超过___%。
3.优秀人才奖
EVA奖金池的反作用让L公司高层始料未及,为了留住优秀人才,L公司又连忙出台了新的措施——优秀人才奖:每年公司从工作未满___年的员工中评选出业绩特别突出的___名,每人奖励___万元股份。L公司为了激励人才煞费苦心,但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奖励比例太小,激励作用有限。L公司平均每年新进入的员工不少于___人,仅___%的优秀比例让很多人觉得希望渺茫。
另一方面主管的个人主观意向偏重,导致获奖名单未必符合实际。作为当地的知名大公司,每年通过裙带关系进入L公司的新员工人数不低于百人,不排除一些主管将奖励名额特别照顾了一些“关系户”。这方面L公司并没有相关措施去规避。奖励名单公示时,下面嘘声不少。
不公的价值评估惹的祸
L公司似乎陷入了一个死胡同:一个政策不行就再出一个政策弥补,一直在价值分配上做文章,结果老问题没解决又触发了新的问题。
实际上,L公司并不是个例,很多企业在人才政策上都会标榜其优厚的价值分配,让人以为公司愿意和员工共享成长收益,但最后究竟多少能落到“奋斗者”头上却是未知,甚至有可能出现“白忙一场”的境况,便宜了那些“搭便车”的人。所以,价值分配很重要,但公平的价值评估更为关键。
以L公司为例。每年该公司都会制定公司方针,确定各部门的主要工作及考核指标、权重,各部门在被分配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实际确立部门方针及考核指标、权重,员工个人再依此确立各自的目标。公司的奖励分配比例与部门最终绩效挂钩,部门再根据个人绩效分配。
看似基于绩效的合理分配,却蕴含了不公平的因素。
首先,部门与部门间存在不合理。一方面,部门间的倾向性导致单一指标权重有出入。一般一线如营销、制造等部门承载着公司盈利的压力,单一指标权重会高于职能部门,但这对职能部门而言并不公平。
比如市场情况良好,“年销售增长___%”对于营销部门而言非常轻松,但是人力资源部为了实现销售目标而背负的“扩招___%”的目标却非常有挑战,尤其是在当下“招工难”的格局下。
另一方面,公司方针分配到每个部门的考核指标数量不一致,导致部门间总体权重出现差距。对于制造企业而言,研发、制造、营销等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会多于其他部门,导致这些部门表现一般也能在价值分配时占大头。
其次,不同部门的员工间存在不公平。这主要是因为部门之间的不合理导致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1)相似的工作内容因为隶属不同的部门,奖金差距会很大。比如同样是部门事务员(负责部门会议组织、人员考勤、活动组织等行政工作),在部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年底绩效分数最高的研发部门的事务员分配到的奖金一定高于其他部门的事务员;
(2)优秀部门的最差一名拿的奖金极有可能会高于最差部门第一名的奖金。曾经L公司的对外联络部拿到过最高分,当年EVA奖金分发,该部门三个人中的最后一名拿的金额远高于其他部门的第一名。
最后,同一部门的不同人员间存在不公正。第一,同一部门中每个人分工不同,这导致每个人在部门方针中占的指标数及权重存在差异,最终会影响个人年底绩效。
第二,不同职级的员工同台考评也存在不合理性,毕竟你不能期望刚进公司没几年的技术员能比一个高级工程师厉害。
第三,直接主管的偏好直接影响结果。因为个人绩效的分数是由其直接主管考核,能达到主管认同的员工评价自然好。所以对于一些平时比较木讷,只知道低头干活的人极不公平。
一层层叠加,最终导致价值评估偏离了公正的基线,所谓价值分配的激励政策也就形同虚设,作用有限。
公正的评估是留人的关键
如果说价值分配决定了员工在公司发展中能分享多大的“蛋糕”,那么价值评估就决定了个人在其中能分到多少。不在乎收入的人绝对是少数,毕竟多数人需要养家糊口。
所以员工关心企业是否愿意分享收益,更关心能否公平分配。虽然没有一家企业能做到绝对公平,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员工相对的公平并不难。
▼首先,在公司方针中每个部门的指标权重差距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很多人往往会忽视人力、财务、法务等一些职能部门的价值,错误地认为这些部门不产生直接价值。
实际上,正是这些部门的存在才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完备的后勤保障是一线成功的关键之一。公司对于每个部门都应做到一视同仁,在方针中的考核指标数量上尽可能做到一致。
对于指标的权重,应从行业情况、难易程度、历史成绩等方面综合考量,可以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指标设置相对较高的权重。每个部门的权重差异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出现某一部门敷衍做事,年终考核却比努力干活的部门高。为了保证公正,公司方针可以在设立之后进行公示,允许所有人指摘。
▼其次,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考核设计应体现公平原则。这里主要是指同一部门员工间的合理。与前面提到的针对部门间的不合理考评的处理方式类似,每个员工在部门方针中的考核指标数量应尽量一致,权重设计可根据难易程度、历史完成情况等综合确定,避免分工不均、考核不准的问题。在具体指标设定上应按照职称体现差异。如项目申报专员的考核指标是“帮助公司拿下X个国家项目”,项目申报员的考核指标则是“帮助公司拿下X个省级项目”。
▼最后,兼顾大多数人。一家企业的成功并不是个别“孤胆英雄”奋斗的结果,是所有人“力出一孔”的努力。很多公司在价值分配时总是喜欢树立典型,将奖金分配给有限的人数。
树立标杆本没有错,但能力出众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只能像“螺丝钉”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也许这些人做的事情很普通,但不能因此忽视他们的作用。如果每次都是倾向于突出贡献者,这些“螺丝钉”极有可能永远都得不到认同,很难说他们会不会出现懈怠。
试想一个出纳因为有事晚一天发工资,公司会怎么样?所以公司的价值分配应该兼顾和肯定这些人的贡献。华为对此的做法是每年每个部门提取一定比例的项目奖。任何岗位任何人只要提出对于本职工作有改进的想法或作出贡献(未必是大贡献)都给予及时的奖励。
比如采购人员提出对于供应商节假日加班的补助方案;票据审核员提出小于___万元系统自动核算的建议。正因为“螺丝钉”看似简单的努力就能看到真金白银,使得华为员工总是斗志满满,华为在逆境中也能实现突破。
分配制度范文(四)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党的___届___中全会明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另一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这种所有制在分配制度的表现,就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的体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
我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允许和鼓励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所要建立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又能保障公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这些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即使是国有企业,它相对于其他国有企业,其所有的要素也属于不同的主体。因此,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要素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充分释放发展经济的潜力。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同时,多种分配方式逐步发展起来。党的___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___大在明确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___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明确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___大强调,“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___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___大提出,“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党的___大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此基础上,___届___中全会明确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一,这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大创新,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___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践充分证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一项好的制度,是一项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应当不断坚持、不断完善。
坚持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相统一
为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关键在于它能够有效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和公平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同实现的关系。社会主义既要公平又要效率,因而不存在谁为先的问题,更不能以牺牲一个目标来实现另一个目标。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要体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社会主义公平的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主义效率提高的目的也是增进人民的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公平为保障,效率的提高也是难以持久的。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有效地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从坚持按劳分配开始的。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在公有制企业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分配,随着包含非公有制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多种分配方式也迅速产生。在此背景下,就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一样,按劳分配也必须为主体。党的历次大会的报告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都做了安排。党的___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___届___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保护各种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生活中的贡献如何决定?主要根据市场来决定,市场对各种要素的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市场评价作为要素报酬的客观依据,对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明显的效果。比如,对企业来说,用多少资本,用多少劳动,用多少土地,这些要素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相互替代,这就有一个最有效率的要素组合问题。由于生产要素有不同的质量,有不同的供求,要素报酬也不一样。例如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具有更高人力资本含量的企业家更为稀缺,其报酬必然更高。企业依据不同质量的要素支付报酬,对稀缺的优质的要素给予高的报酬,这不仅能把稀缺的要素充分动员起来,还能促进优质稀缺资源的供给。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进入新时代,在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问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方面,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活的源泉、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要鼓励劳动、鼓励创造,鼓励多劳多得;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多种分配方式,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背景下,一方面通过教育等途径对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使直接劳动者的收入随着拥有更多的非直接劳动的生产要素而提高。
第四篇:关于分配制度
关于分配制度范文4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另一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这种所有制在分配制度的表现,就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的体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
我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允许和鼓励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所要建立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又能保障公平,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这些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即使是国有企业,它相对于其他国有企业,其所有的要素也属于不同的主体。因此,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要素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充分释放发展经济的潜力。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同时,多种分配方式逐步发展起来。党的___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___大在明确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___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明确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___大强调,“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___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___大提出,“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党的___大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此基础上,___届___中全会明确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一,这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大创新,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___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践充分证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一项好的制度,是一项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应当不断坚持、不断完善。
坚持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相统一
为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关键在于它能够有效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和公平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同实现的关系。社会主义既要公平又要效率,因而不存在谁为先的问题,更不能以牺牲一个目标来实现另一个目标。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要体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社会主义公平的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主义效率提高的目的也是增进人民的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公平为保障,效率的提高也是难以持久的。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有效地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从坚持按劳分配开始的。改革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在公有制企业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分配,随着包含非公有制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多种分配方式也迅速产生。在此背景下,就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一样,按劳分配也必须为主体。党的历次大会的报告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都做了安排。党的___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___届___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保护各种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生活中的贡献如何决定?主要根据市场来决定,市场对各种要素的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市场评价作为要素报酬的客观依据,对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明显的效果。比如,对企业来说,用多少资本,用多少劳动,用多少土地,这些要素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相互替代,这就有一个最有效率的要素组合问题。由于生产要素有不同的质量,有不同的供求,要素报酬也不一样。例如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具有更高人力资本含量的企业家更为稀缺,其报酬必然更高。企业依据不同质量的要素支付报酬,对稀缺的优质的要素给予高的报酬,这不仅能把稀缺的要素充分动员起来,还能促进优质稀缺资源的供给。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进入新时代,在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问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方面,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活的源泉、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要鼓励劳动、鼓励创造,鼓励多劳多得;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多种分配方式,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背景下,一方面通过教育等途径对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使直接劳动者的收入随着拥有更多的非直接劳动的生产要素而提高。
分配制度范文(二)
顾客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顾客分配,可以说顾客分配构成顾客管理的主体框架,涵盖了顾客销售、消耗、到店率、疗程规划、行动计划、薪资制度、组织结构设计等一系列的机制,对相关的机制建立有重大影响。可以说,一家没有合理科学的顾客分配机制的美容机构,根本谈不上具备顾客管理,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有一名从业不久的经营者问我:田老师,我对顾客分配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把顾客分配给个人?一名顾客到店不应该大家都来维护管理吗?如果你分配给甲管理,甲没管理到位,乙又觉得不是我的顾客,那这名顾客不就没人管理了吗?而且为了能让自己的顾客更多,员工们也很容易产生内耗啊,大家不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拆台,这样我们店不就越来越完了吗?顾客不应该分配,应该大家一起管理,她帮助我,我也帮助她,大家都为顾客好,大家都一起努力销售,这样业绩才会越来越高啊。
问题果真如该经营者所说吗?
顾客分配机制不是简单地将顾客划分给某员工管理,而是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如果经营者对完整体系缺少认识和了解,会被个别人员影响,最终造成重大的决策失误。
顾客分配
可以确认,没有顾客分配机制管理,权责界定模糊,员工的行为就会混乱,服务无法跟踪到位,良性销售更无从谈起。
顾客分配的升级就是部门划分。但很可笑的是,有些机构连基本的部门划分都不清楚是为了什么,更有甚者,为了所谓个人利益和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还拼命地否定部门划分,不希望顾客分配执行,希望重回大锅饭,自己成为总头头,满足自己虚荣心,也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一些不懂行的经营者,对于部门管理一点概念都没有,耳朵里听风就是雨,拿着个别顾客当典型。一家美容机构的顾客是否真正被管理起来,一定要看绝大部分的顾客是否被管理到位,客流是否增加,消耗是否增加,员工们是否有主动积极的管理意愿,能不能在没有领导的督促下自主自动地完成高质量的服务工作,通过这些才能确定自己店里的顾客管理
分配制度范文(三)
党的___届___中全会通过的《___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的概括,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列,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这既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化发展,又表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目标和方向。
凸显社会主义生产与分配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指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基本经济制度包含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与分配中的相互关系。党的___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强调了基本经济制度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部分。___届___中全会《决定》中将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囊括进来,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概括更加全面和完整,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分析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指出“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就对象而言,分配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成果;而就分配的形式而言,劳动者参与分配的形式是由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分配表现为产品分配,也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生产工具、原材料等的分配和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因而分配也表现出先于生产且决定生产的一面。但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中,服从特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的结构。可见,生产与分配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能被割裂开来进行讨论。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二者相辅相成。在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之下,效率和公平是有机统一的,只有提高生产效率将蛋糕不断做大才能在分配环节有更多蛋糕可分,而只有合理的分配才能保障再生产更高效地进行,不发生两极分化和生产过剩危机。
将分配制度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概括更加完整全面,同时也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辩证统一,强调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坚持和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在新时代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涵更加明确
自党的___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来,对这一制度内涵的阐述是清晰明确的。通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国有经济在保证一定量的基础上的质的优势。___届___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进一步阐明了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途径。
党的___届___中全会《决定》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列起来,使得分配制度的内涵和实现机制都更加明确。
从分配关系上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这种分配制度表明,当前我国的分配关系中既有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也有通过按要素分配实现的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对应的分配关系。按劳分配是起主导作用的分配关系,体现着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对劳动的重视和对劳动者的保护。
从分配制度上看,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公有制成分。公有制经济中应建立起平等的劳动关系,设计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公有资本占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按劳分配应当是劳动者获得收入的主要渠道。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凭借劳动要素所有权参与按要素分配,非公有制企业应注重保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占比。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需通过要素市场进行评价,按照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报酬。
从实现机制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需要通过市场实现,按劳分配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市场得以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还具有商品货币形式,用于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企业在市场上销售产品获得的收益,劳动者以货币形式获得工资,再到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按要素分配同样要通过各类要素市场来匹配要素供求,衡量要素价格。这就使得按劳分配的劳动所得和按要素分配的劳动要素所得,取得了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比较并相互影响的机会。因为,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与劳动力的结合,不同企业提供的工资和福利水平将成为劳动者选择企业的主要参考,工资和福利待遇高的企业更容易吸引优秀劳动者,占据竞争优势。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___届___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全新概括,为我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明确了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共同富裕是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公平,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并不断提升,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达到富裕的水平,并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富裕程度不断提高;二是在全社会范围内不会产生过大的收入差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使不同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都得到相似程度的提高。共同富裕既要求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又要求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是生产和分配的良性循环和有机统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制度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关系的矛盾,使生产关系能够更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并且保障社会生产向着更好满足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数量充足、品类结构协调的物质基础。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避免了两极分化的出现,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劳动报酬的规模,全体劳动者都能够从经济发展中获益,富裕程度不断提高。
将分配制度列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使分配制度改革思路更加清晰。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联系生产关系,以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要调整分配关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避免初次分配过程中出现资本和劳动间的过大收入差距,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占比,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收入合理化,不断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使我国的收入结构逐渐趋向橄榄形。我国的共同富裕道路必须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道路。
分配制度范文(四)
刚刚,国防部放出了一条新闻。
解放军报报北京___月___日电
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今天在京召开。
会议审议了《关于改革生长军官学员毕业分配制度的意见建议》、《关于调整优化生长军官来源结构的意见建议》、《关于加快推动国防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意见》、《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军队建设项目立项备案审查暂行办法》等。
我们看到,生长军官学员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已经提上了议程。
毕业分配,对于选择军校的学员来说,一直是一个萦绕在心头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次分配定终身,分配的地点,决定了就业、婚姻、子女教育等诸多人生大事的格局,几乎决定了一个人半生的命运。
分配到“好地方”,意味着父母养老有人管、婚姻质量有希望、子女教育有保障,在限购背景下,还能拥有买房置业的机会,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殖。分配到“差地方”,人的境遇则会落后许多。夫妻分居、父母老无所依、小孩准“单亲”,失去买房资格等等都是人生无法回避的痛点。
在___年之前,毕业分配主要以部队上报需求,总部拟制计划,院校实施分配等环节组成。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介入,整个分配体系充满了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包分配“制度的特色,其中免不了会出现”打招呼、递条子、拉备注“等现象。
为了克服毕业分配制度的一些先天缺陷,总政在___年初研究生毕业分配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有关单位有益经验,经反复研究和广泛听取各级机关、部队、院校意见,起草了《军队生长干部学员毕业分配规定》,以下简称《16规定》。
《16规定》明确了生长干部分配应重点满足军事斗争准备一线作战部队、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和新型作战力量部队的需求。其中,本科以下学员主要补充师以下作战部队,研究生学员兼顾其素质和特长,主要补充技术密集型部队。
《16规定》同时还明确了不得分配的单位类型,主要包括:师以上机关、省军区系统的军分区武装部、老干部服务管理机构、非编单位和临时服务机构、以及按其他规定不得分配生长干部的单位。
《16规定》最大的亮点在于采取学员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分配,赋予了学员一定的自主权,有效减少了寻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平。
然而,《16规定》虽然取得了进步,但在操作过程中,其本身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陷。公平和效率有时是一对矛盾,公平的提升往往会带来效率的下滑。
比如,由于采取百分制评定,造成了优秀人才补充艰苦边远地区机制的减弱,高分学员不愿意选择分配至艰苦边远和作战部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单位的建设水平。
又比如,百分制评定导致学员之间恶性竞争,”战友情“面临消耗殆尽的危险。有的同学、战友为了争一两分,完全不顾情分和面子。学员队的政治和道德生态面临挑战。
又比如,由于军队改革的影响,一些技术密集型单位的岗位已经开始转向招录文职人员,一些本来接受研究生、博士的单位停止接收生长军官。这使得研究生、博士的分配质量下滑明显,存在人才浪费的风险。
这一切,不仅仅是分配制度的问题,也是生长军官来源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结果。我们培养了很多人,但却没有用武之地。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同时着手来解决。
今天,我们在同一条新闻了同时看到了这两份文件,应当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那么,未来会怎么样?
我想,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是生长军官向基层一线加大分配力度的趋势不会变。
这一点,是由军队”打仗“本质决定的。生长干部向基层一线分配,天经地义、雷打不动。二是改革一定会基于《16规定》进行调整优化。
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针对不同时期的需求,这二者会进行适当的调整。三是减少寻租空间。
军队的很多问题,其实不是来自条件艰苦和缺乏奉献精神,而是来自”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加强监管,最大程度的减少寻租空间,有利于长期服役精神的加强,有利于军队干部队伍的稳定。四是国防生制度会以某种方式”重生“。
一直以来,我们在招募生长干部的时候,往往以利益和待遇为诱饵进行宣讲,这种简单有效的方式确实有利于招募,但从长期来看,却是以损害军队长远建设为代价的。打着利益的旗号,很容易找到投机分子,却把真正有志于献身国防的人挡在军队的大门之外。这属于结构性的问题,需要严肃论证。总得来说,今天这条消息,信息量很大,值得挖掘的点也非常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毕业分配制度和生长军官的来源一定会让人耳目一新。
第五篇:分配制度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国民收人分配广义上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成果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狭义上指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 门、各生产单位和非生产单位以及居民中的分配过程。就中国而言,它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三个过程。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
一、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明显地表现为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首先是两个比重偏低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其次是分配关系不合理表现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再次是分配秩序不规范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不少用人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另外事业单位和某些国有企业制度外发放的收入多津贴补贴名目繁杂、渠道混乱。日益严峻的收入分配问题进而导致种种危害性如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社会矛盾不公的收入分配制度长期以往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物价不断被推高 消费外流抑制内需。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再次分配机制落后。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区域收入差距显著。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根据相关的报道,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是上海,最低的地区则是贵州,两个地区的人均GDP之比为1:9.6。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受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快很多,于是就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二、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的原因
一是深层次问题的制约。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体制乃至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着分配问题的解决。二是利益团体的制约。某些行业、部门、群体的收入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与其他行业、部门、群体的收入形成了很大差距存在依靠权利、垄断地位、人员身份区分等手段获得的不合理收入。三是收入分配政策措施不健全、有关方面配合不得力的制约。体制改革不到位。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大因素。自改
革开放以来,体制改革不但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且也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既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明显、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三、实现收入分配科学化的有效策略
1、重新梳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即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必须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整变化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一个高层次、广视角的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经济社会体制以及建设社会诚信制度等为依托做好四方面衔接即在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中促进增加社会财富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资本等要素市场交换行为中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通过标本兼治来逐步解决分配领域的三大问题。
2、加强对收入分配改革的领导设立高层次的领导机构。鉴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收入分配改革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挂帅有关部委参加统筹规划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同时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各自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分工又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收入分配的系统配套改革。
3、抓好分配问题的重点突破。当前要狠抓收入差距过大这一问题重中之重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把提高农民、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企业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作为重点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增加对社会保障基金投入的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支持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各类社会保险标准建立普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等来实现其中对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应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其负担和压力引导和鼓励其给员工增加工资。
4、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调节作用。第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应该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
点放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来,以保证整体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可以利用规范收入分配行为、加大再分配等措施积极构建“中部大、两头小”新分配格局。例如,可以运用分配制度改革措施来增加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人员等群体的工资,避免出现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并且,还有必要针对国有企业实施限薪措施,防止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第二,建立工资管理机制。最低工资制度是劳动和资本间分配关系优化的重要前提,能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而,在制定科学合理工资指导线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调整,建立起政府主导、工会推动、劳资互助的协商处理模式,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5、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体制方面的改革。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比较重视经济发展,但对包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社会体制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政策,但并未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老百姓不敢轻易地将历年来的积蓄花出。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6、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第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样可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通过提供各种鼓励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第二,加大农业支持,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完善当前的各种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知识培训,引导农民进行规模经营,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户籍制度改革。要建立积极的公共政策,主动接纳农民进城,构建新型的现代城市户籍制度。
7、积极调整再分配机制。第一,增强再分配支出力度。对于城镇居民基本的福利、补贴应采取货币化措施,针对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低收入群体更多的救助补贴和优惠政策。国家应逐渐增大对农村与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尽最大努力提升新型农业技术含量、提升规模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民的实际收入。此外,还应合理运用再分配处理措施调节部分人群收入过高的问题,促进分配秩序的规范性。第二,改革税收分配制度。国家需要制定一套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分配制度,并且保证个人收入规范化、合理化的实现。这一政策可先在高收入行业实施,然后不断推广给全
社会。在法治层面,立法机关应该积极推动税收方面的法律制定工作。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将重点目标定位在高收入人群,并做好相关的调整工作。尤其是对于高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全面做好征税规划,严厉处罚逃税、漏税等非法行为。在税率方面,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情及时做出调整,以保证我国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建立完善的第三次分配体系。为鼓励富裕阶层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要适当减免捐款的所得税。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调配,以此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