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之二

时间:2019-05-14 15:0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之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之二》。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之二

****年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这样强调:“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还有人不知道我国有六亿人口吗?知道是知道的,不过办起事来有些人就忘记了,似乎人越少越好,圈子紧缩得越小越好。抱有这种小圈子主义的人们,怎么就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毛泽东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实质上是执政党的思维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里没有使用阶级的概念,而使用的是人口概念。这是因为,党在没有执政之前,必须首先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以组织阶级队伍领导革命。尽管我们要把全国人民都组织起来进行革命,然而革命是要流血牺牲掉脑袋的,实际上只能把本阶级的骨干力量组织起来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个过程中还要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甚至激化矛盾,以打击敌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思想有三大法宝,第一个就是统一战线,第二个才是武装斗争,第三个是党的建设,这是通过搞好党的建设来驾驭前两个法宝。此乃毛泽东的成功之道。有一位老革命的回忆录,讲红军时期毛泽东曾出题考还是红小鬼的胡耀邦,先问你懂军事吗?胡耀邦对军事的战略、战术说了一通。毛泽东说,你对军事理解的还不够到位。什么是军事呢?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能够死拼到底。然后毛泽东又问什么是政治呢?胡耀邦讲了阶级斗争,群众工作。毛泽东又说你对政治的理解也不深刻。政治就是把赞成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有作为的政治家善于把反对我们的人变成赞成我们的人。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中国革命因此赢得胜利,共产党成了中华大地上的执政党。

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尤其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之后,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并且尽可能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体制之内,求得稳定与发展。因此,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接着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是由于毛泽东和共产党对我国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执政理念从****年反右斗争后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包括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我国是法制社会,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集中体现为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正是在此基础上,科学人才观提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新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曾在“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提法之间进行比较,取得的共识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千年来就有“民本”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早已有“人本主义”,我们共产党人就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理念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最广泛最充分的包容性,深得人心民意。

以人为本意味着对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理念的彻底否定。当年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那主要是在工作重心代替意义上的转折(当然意义至关重大),在理论上尚未完全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以致我们这些年的发展进程中仍然不断出现“非以人为本”的现象。诸如曾经发生的姓“社”姓“资”和姓“公”姓“私”的争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责难,对私营企业主的非议,等等。突出以人为本,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彻底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是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的反思和超越。这是共产党在自觉认识到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情况下,在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这就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家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理成章。因为以人为本,就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

>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合并、融合、团结、和谐)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竭。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实现差别共存,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的理论。承认不同,但是要和,否则就要出现纷争。只强调同而不能和,那只能是毁灭。和而不同体现了辩证关系。和就是要求在纷乱当中寻求到共同的、统一的属性。

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要通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社会。

在我国现阶段,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社会对人们利益的满足能够与他们对生产的贡献成正比地增长,即贡献愈大,社会对其回报也愈高,以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尤其是向上流动的通道,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实现良性、公正合理的互动。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既富有活力,也保持稳定;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心向往之,问题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一、首要的是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中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概括起来,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因素繁多、社会资源丰富的社会。然而,同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一样,“丰富”也有二重性。不丰富,相互关系简单,容易协调;丰富了,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协调起来就难了。常量、变量、多变量,函数、反函数,线性、非线性,有时候要协调好,简直是难上难。可是,如果不协调好又不行,非协调好不可。

和谐社会是一曲交响乐。其“音符”,说到底,是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

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后,两大对立阶级不复存在了,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了,可是这决不等于没有阶级了,更不等于没有阶层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少不了分层。当今中国有哪些阶层,尚在讨论中,不管是八个,还是十个,总而言之,是没有人否认中国还有阶级、阶层存在这一客观实际。

根据现代阶层理论,阶层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或经济标准,或政治标准,或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

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就连纯粹的产业工人,也因从事不同产业,如夕阳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工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基地的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岗职工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工人等,因职业性质的明显差异,其阶级归属感和阶级意识也有明显差异。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工人总归是工人。孙中山先生曾高呼“劳工神圣”,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工人的地位呢?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进入了刚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职工。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没有稳定职业,形成了流民性质的群体。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形象与新地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个体私营阶层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与兴趣越来越大。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凸现出来。在计划经济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一直属于党政干部系列。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说,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阶层矛盾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处理。阶层是执政党的政治资源。阶层之间的矛盾在卓越的执政党面前,也是可贵的执政资源,也是考验执政能力、检验执政理念、优化执政方式的难得机遇。执政党犹如交响乐的指挥。指挥有方,荡气回肠。

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中,逐步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将从现在的“洋葱头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演变成为“扁平化”的理想状态,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二是受到改革不及时、不配套的制约,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病态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可能继续保持现在的“洋葱头形”。三是由于改革出现重大失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停止发育成长,从现在的“洋葱头形”退化为“蜡烛台形”,即底层越发庞大,自底部往上就一路孱弱始终无法壮大,中间阶层不大,头也不大,这样的一种畸形社会形态和社会骨架,根本无法促成现代化发展。

为了实现阶层“扁平化”,应当调整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应当提高所得税,增加利息税,扩征遗产税。要让富人懂得:抽肥补瘦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做法。要让富人懂得:缩小差距以后仍然有差距,富人依然是富人。要让富人懂得,这样做也是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为了实现阶层“扁平化”,应当在政策上适当向困难群体倾斜。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总,再扣除彼此重叠的部分,中国的困难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不承认有困难群体存在,就是无视困难群体。不承认有困难群体,就会导致困难群体越来越大。邓小平同志1993年9月16日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社会分层是天经地义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分层犹如棱镜可以把一束光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红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中国,历史地落实到了中国共 产 党的身上。共 产 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文化的认同,宪法的赋予。执政党的使命就是要协调阶层关系。

二、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优化社会结构

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因此,不断完善社会结构便是社会持久和谐的有力保证。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这是由身份壁垒、不平等交换、城市化滞后乃至包括户口、粮食供应、住宅等组成的不平等现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割开来。这使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就业和粮油供应方面存在极大差异,更为严格的还是户籍制度方面的管理。这一制度限制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上允许农民工进城,从事建筑、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并允许城市中的某些国营企业从农民中招收部分临时工、合同工,其他所有制企业和个体户从农村中雇工也不再受到禁止。在这一政策推动下,农村人口可以说获得了一个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配第和李斯特将这一现象称为“推拉现象”。也就是说,农业耕地的有限性与人口压力是迫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推力,而工、农之间的收入差异则成为劳动力非农化的拉力。在这样一个双力作用下,农民纷纷涌进城市谋生,形成了我们国家这一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民工潮。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城乡二元结构是否正在消失呢?非也!我们认为,我国社会现阶段正处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二元结构并存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逐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化路径,但是,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等同的机会,他们的就业,除了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因为,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和市民一直处于冲突和对立,突出表现为市民对农民的歧视,以及农民对市民的厌恶。而这种归属的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导致农民很难在城市空间场域中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从而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也更无法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工作。于是,他们只能利用他们在家乡长期建构起来的社会资本——同乡关系、亲缘关系,在城市中求生存。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就是阶层关系的分布问题。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伸出双手欢迎社会组织的参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出现了众多的社会组织,即非政府、非赢利性质的社团组织。

人是社会化动物。尤其是现代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智力上,都很难以个人的形式来满足需要,而只能以群体的形式来增强满足人们多种多样需要的能力和可能。因此,在社会分工基础上,把追求特定目标的人群,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联合起来的社会群体不断涌现。几百年来,这类社会组织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组织形式由初级走向高级。现在的世界上,社会组织发达的国家按人口计算平均每一百人就有一个社会组织。拥有社会组织的多寡早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参与社会组织的多寡也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尺度。中国的社团纵向比,突飞猛进;横向比,发育得还很不够。千人拥有社团的数量只抵法国的九十分之一。我们应当在努力建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的社会管理。

社会组织不同于政府,不具备政府职能,可是,它能起到政府起不到、政府也不应当起的作用。政府不可能是万能的,市场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再说把市场泛化了也会带来很多弊端。讨价还价、买官卖官无论如何不行吧?很明显,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必须有非政府组织。

我们一直说,转移政府职能。试问:转移到哪里去呢?最佳的去处是社会组织。由社会组织来承担过去“无限政府”所不应承担的职能,从而把“直接政府”变成“间接政府”。不要小看了这里的“间接”二字。间接了,有利于发挥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间接了,有助于政府集中精力抓好本职工作。

我们一直说“小政府,大社会”。“大社会”就是社会组织要发育起来。“大社会”大不了,“小政府”便小不了。为什么过去政府越简越繁?为什么政府难以“瘦身”?为什么“吃皇粮”的那么多?还不是因为社会组织不发达吗?政府的肩上有千斤重担,社会组织也能挑起八百斤。

社会组织的功能是很大的。它具有服务的功能,为成员办实事。社会组织是自治的。社会组织所固有的自生自灭的特性,促使社会组织必然以服务为天职。社会组织具有协调的功能。既有协调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利益的功能,也具有协调国家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功能。社会组织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组织具有监督的功能。尽管这种监督是柔性的,可恰恰是这种柔性的监督具有客观性,富有人情味,是人性化的监督。社会组织具有公证的功能。社会组织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对下负责。这种“兼顾两头”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组织要公正。公正最起码的表象之一是公证。社会组织还具有智囊团、思想库的功能。近年政府出台的大思路有不少来自于社会组织。这是民主化进程加快的表现。

由于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吸纳了一批离开政府的公务员,同时也扩大了人们就业的机会,既保护了富人的合法收入,更扶植了一大批困难群体。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社会组织充当了安全阀的作用。社会冲突各国都有。“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社会冲突起于青苹之末时,最先觉察社会冲突的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社会组织。早觉察,发预警,就可以避免把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冲突,避免把只要有心解决就能够妥善处理的矛盾演化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社会冲突发生以后,社会组织又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的重要作用,为“化干戈为玉帛”做出贡献。

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伸出双手欢迎社会组织的参与。不论是政治领导型的、还是业务管理型的社会组织,不论是利益代表型的、还是公益服务型的社会组织,不论是文体联谊型的、还是学术交流型的社会组织,都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血脉。

四、以制度创新构建和谐社会

不论是从现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来讲,要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入手。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

不论是从现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来讲,要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入手。从制度入手,才是科学执政。从制度入手,才是民主执政。从制度入手,才是依法执政。

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在t?帕森斯的语境中被称为规范和价值。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如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正式制度的约束通常称为法治。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与法治相对应,在学术的语境中,我们称之为德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所以说,制度创新应该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入手。

“法治”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还得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首先,要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市场经济制度的根本确立,从而为国人营造自由、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真正剥离附着在每个交易主体身上的神秘外衣,使市场规律、法律充当交易竞争的裁判员。要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收缩政府权力的覆盖范围,为社会力量的发育成长提供有利的空间和养分,从而在政府与个人之间建立联系和沟通的桥梁,缓和二者间的紧张状态,同时也为个人营造阻挡强权侵扰的屏障。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要将执政党的性质、地位、职能、领导方式及其与政府、立法、司法、社会民间及公民个人的关系、相关的法律责任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确化、制度化,使得对执政党的约束与监督落在实处,具有可操作性。还要严格界定党的政策、决定与法律的界限,使其服从法律的规制,防止其超越法律的规定,形成隐性立法。同时,应注重我国的政权建设水平,在减少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注意各级、各类权力机关之间的有效制约与平衡。

五、管理的重心转向社会管理

要发展社会管理的硬件,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比例。不仅要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绝对数,而且要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相对数。要制定尽可能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人文指标体系。要把繁荣文化提到应有的高度。现代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在提高,现代经济的运行常常要走文化快车道,现代文化的经济功能在增强。这既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也是现代文化的特点。

现代化事业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相当重要。政府的职能不论有多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都应当是最主要的。

首先是要发展社会管理的硬件,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比例。随着经济发展,不仅要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绝对数,而且要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相对数。社会事业投资要与gdp同步增长。鉴于有些社会事业过去投资较少,在一定时间内应当以更大幅度增加。要把那些建立在牺牲社会事业基础上的、破坏社会和谐的经济超常高速度降下来,用于发展社会事业。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同超常的高速有联系。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是忽视社会发展的片面发展观的产物,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其次,是要制定尽可能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人文指标体系。指标是领导的指挥棒。指标是考评的依据。指标是办事的分寸。指标体系不完整,必然会乱提口号,瞎订目标,诸如动不动就吹什么“世界一流”等等。这无不是因为不懂得“世界一流”有什么指标要求的缘故。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当然,指标,一要切合中国实际,二要与国际接轨。人文指标,是要在崇高的人文精神指导下,在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后,订出来。现在一说指标,有人就拿出当年“评工记分”那一套本事来,那是把指标庸俗化。

第三,要把繁荣文化提到应有的高度。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已是全世界的共识。有的国家提出:“文化成了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的战略都将越来越维系于这个文化轴心。”巴塞罗那更是响亮提出:“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很多有名的城市、很多有名的国家,不是因为经济而出名,而是因为文化而出名。文化的辐射力大于经济。儿童可能不知道安徒生的出生地菲英岛,甚至还可能不知道安徒生出生的国家是丹麦,可是不大会不知道安徒生的童话。“言必称希腊”,不是说希腊的钢煤粮棉如何如何,而是说言必称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恩格斯说:理论思维是铁的花朵。这花朵不是昙花一现,不是易燃的绢花,一把火就烧掉了。现在有些人是物质上的大富翁,在文化上却穷得很哪!我们要强化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现代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在提高,现代经济的运行常常要走文化快车道,现代文化的经济功能在增强。这既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也是现代文化的特点。

和谐有多种:有高度和谐,有低度和谐。我们要的是在发展中高度和谐。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这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政权不是一劳永逸的。但是,政权是能够在和谐中巩固、在和谐中发展的。只要对市场经济驾驭得好,对和谐社会构建得好,共和国一定长治久安。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快马加鞭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进而向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和谐社会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第三篇:论文: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张萌倩

从社会学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到“活而不乱”。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

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坚决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五)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六)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

(七)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

(八)正确处理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苏联和东欧共产党失败的教训表明,党的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必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另一方面,党的指导思想需要与时俱进。

二、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举措

(一)首要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1、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二)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优化社会结构

我国社会现阶段正处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二元结构并存的尴尬境地,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建议政府 打破城乡分割局面,促进城市化;国家可以考虑取消“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比较优势,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应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四)以制度创新构建和谐社会

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两种制度对应的约束分别为法治和德治。

1、要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五)管理的重心转向社会管理

要发展社会管理的硬件,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比例。

1、不仅要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绝对数,而且要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相对数;

2、要制定尽可能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人文指标体系;

3、要把繁荣文化提到应有的高度。

(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努力追求让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兼容和互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共同所在。应让差异成为个体或群体实现自身的领域,而非委屈、浪费甚或牺牲自身的场所,这也正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七)逐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要善于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全面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务之急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建立重大决策的群众听证会制度,疏通广大群众和社会各阶层表达意愿、意见、要求的渠道;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处理和解决信访问题不力导致矛盾激化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搞好配合与协作,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社会秩序工作格局。

(八)建立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

要建立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地震、洪灾、矿难等灾害,应建立应急预案,并逐步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对于各种犯罪活动、各类社会丑恶现象,要严厉打击。要充分发挥司法等专门机关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九)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公平主要包括起点公平、机遇(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因为存在着家庭出身、个人能力差距、智力水平的差别,但社会应该保障每个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享有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过程公平是一种机会均等,不受民族、性别、户籍等的歧视和限制,使农民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结果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的目标,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但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和个人在起点与机会的差别等因素影响。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十六大提出,一次分配重效率,二次分配重公平。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打击非法致富。

(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相差20余年的状况,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争取农村目前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约1亿多贫困人口在未来15年中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既富有活力,也保持稳定;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4348 更新时间:2005-12-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红同志在阐述《决定》精神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和谐”,是一种建立在由市场带来的差异基础上的“和谐”。这一新概念和新观点的提出,反映出党、国家和全社会对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领域的差异与和谐以及两者关系的认识。

市场经济对差异与和谐的要求及其困境

将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意味着对社会差异的承认,因为没有现实的社会差异,在近乎同质的基础上谈和谐,即使不能说没有意义,至少也是意义有限的。从逻辑上说,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在差异基础上所达成的和谐状态。

差异社会的和谐状态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首先,市场就是交换,交换的前提是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既是差异的表现,也是差异的结果。没有差异就没有市场本身,反之,市场一旦形成,必然增强差异,并促使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其次,不仅不同分工之间有差异,在同一种分工内也存在差异。作为一个竞争场所,市场要求所有参与者都时刻处于竞争之中,进行优胜劣汰。同一分工内的显著差异既以优胜劣汰为前提,也会通过优胜劣汰进一步扩大。最后,分工和竞争必然导致经济领域中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分离,不同要素向不同的市场主体集中,造成其在市场上的不同地位,不同群体及其优势或弱势在不同生产要素占有份额的基础上形成,经济差异由此派生出社会差异、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总之,有市场必然有差异,而市场的差异必然造就社会的差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差异的市场才是有活力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中,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造就社会差异方面同样有效乃至同样高效,就是这个道理。在几乎同质的社会状态下,迅速形成和扩大差异,首先是经济上的差异,随后是社会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一段时间来中国社会巨大活力的结构性来源。在改革过程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中都包含了差异机制的作用。

市场不但以差异为前提和动力,也以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为条件。市场是一种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其中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和谐:分工就是合作,交换就是互补,没有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不可能有经济过程。从这一点来说,市场经济要求的不是单纯的差异,还要求差异的和谐与和谐的差异。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其实质性的主张就是寻求一只从差异中促成和谐的手,一只市场自发的手。问题在于,在自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异的和谐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根本上属于私人领域的市场,虽然不乏和谐的要求,客观上也存在劳动分工意义上的合作,但仅凭其自身,难以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正如市场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对效率存在明显偏爱,其在差异与和谐关系上对和谐也存在内在的无力,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近年来在国际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拉美陷阱”,指的就是在一些南美国家,未经有效调控的市场由于缺乏对社会差异的控制而陷入市场效率丧失、经济发展停滞和社会冲突激增的现象。市场需要社会和谐但又无力自发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一“窘境”,使得对社会差异进行其他层面或形式的控制和调整成为必要。

快发展加强协调 努力建设和谐广东 2005-01-04 10:05:10 南方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中共广东省委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和谐广东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充分体现了时代要求和广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如何认识和理解“和谐广东” 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一方面,要求尊重人,体现人的价值,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求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达到活而有序、和而不同。

建设和谐广东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按照张德江书记的阐述,和谐广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明法治。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保障人们在政治、法律、机会、权利以及在收入分配上的公平,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二是稳定和谐。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落实党政负责人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制,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及社会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三是谅解宽容。牢固树立谅解宽容的意识,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和睦相助、友好向善的良好氛围。黄华华省长强调要实现“五个协调”: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建设和谐广东是新世纪新阶段省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建设和谐广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根本要求;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逐步改善。2003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26亿元,GDP突破2000美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经济实力的壮大,人民生活的富足,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在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广东实施了碧水工程和蓝天工程,开展了珠江综合整治,与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开展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目前,全省环境总体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省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第二,注重教育和引导,谅解宽容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形成。全省大兴学习之风,深入开展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强调要在求深、求新、求实上下工夫,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加快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形成了“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充分展现了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广东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开展“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大讨论和以“立志、立德、立规、立业”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推动全社会逐渐形成谅解宽容的社会氛围。第三,加强社会管理,促进文明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省。省成立了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依法治省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目前,全省各级基本形成了党委统揽全局、各方共同推进的依法治省工作格局。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近年来,省政府制定、修订和废止了一批政府规章,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订和废止了一批地方性法规,为依法行政提供保障。着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规范执法程序,全面推行持证上岗执法制度,健全行政处罚的实施和听证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第四,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全省保持比较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近年来,广东省认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解决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看病难、打官司难和子女入学难等“四难”问题。积极实施了全民安居、扩大与促进就业、农民减负增收、教育扶贫、济困助残、外来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全民安康、治污保洁、农村饮水、城乡防灾减灾等十项民心工程,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措施,就业局势保持稳定。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认真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保持稳定和谐。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建设和谐广东有较大差距。第一,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困难。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第二,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社会事业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深刻变化的要求。第三,建设和谐广东的利益协调机制还不完善。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矛盾的易发多发期,征地拆迁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等等,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有些社会矛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引发出一些群体性事件,成为建设和谐广东进程中要解决的突出的问题。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加快发展,加强协调,努力建设和谐广东

建设和谐广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目前,我们必须一手抓加快发展经济,通过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一手抓加强协调,解决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

(一)加快经济发展,为建设和谐广东创造物质基础。建设和谐广东,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和谐广东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当前,广东省要抓住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上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轨道。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充分运用广东工业九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建设等调研成果,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广东产业向高级化和重型化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出口,推动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外源型经济。同时,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推动内源型经济发展壮大,通过消除体制、政策和市场准入等障碍,促进民营经济实现制度、技术、管理创新。

(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广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作出了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山区经济发展。建设和谐广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把山区发展摆到重要战略地位,加大对山区财政转移支付。加大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山区转移。同时,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东西两翼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推动两翼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必须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壮大园区经济,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按照市场导向原则,采取多元化投资体制和经营城镇的理念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激励型财政机制,充分调动市县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继续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长久性作用。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采取有力措施力促教育发展,一方面提高教育层次,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中小学布局,安排专项资金改造老区、山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入学难”问题,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教育发展还不够快,与建设和谐广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建设和谐广东,就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努力促进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体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催生高新技术成果的摇篮,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要,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综合水平。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要紧密围绕广东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需要,加快技工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大批实用人才。

(四)努力解决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荣共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广东的重要内容。环境问题始终是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有过深刻的教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发展工业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必须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并举,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治污保洁工程,加强珠江等江河整治,提高水环境质量。提高土地使用的集约化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注重生态保护,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强化林地、野生动物和湿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当前,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向多样化方向转变,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因此,创新管理体制和方法是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创新管理体制,最为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必须努力形成一套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抵御和处置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恐怖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必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为,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严格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清理行政许可规定和行政许可项目,简化和规范行政许可程序。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为,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水平。

(六)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现代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法治。只有实行法治,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加强立法,科学合理制订立法计划,逐步推行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公示征求意见等民主立法方式,不断完善立法程序。坚持“立改废”同时并举,不断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法律法规框架。通过切实可行的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当前,广东的社会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仍然处于严重刑事犯罪活动高发期,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取缔“黄赌毒”、非法传销和六合彩等活动,消除社会稳定的隐患。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努力维持社会稳定。

(七)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公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各种利益冲突,有的甚至激化为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成为建设和谐广东的重要方面。当前,要加大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现金收入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继续积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上学、就医、打官司、住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广东人口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难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是解决群众生活问题的直接途径,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和目标。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就业,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对失地农民实行统一的失业、就业登记制度,提供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抓好“千村扶贫”工程的实施,致力改善贫困村、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发达地区接纳对口扶持地区劳动力的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做好防灾减灾和灾害救济工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适应农村税费新制度的农民负担监管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

在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企业内部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企业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大力创建和谐企业。近年来,白沙集团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确立科技先导的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用和谐理念、和谐管理、和谐生活、来推动白沙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倡导先进的企业文化,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 “和谐”既是一种伦理道德,也是一项文化理念。以“和谐理念”为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不但是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也是创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

“3A.HOT”,凝聚员工的热诚。2000年初,白沙集团新领导上任,提出了“3A.HOT”企业指导思想与原则。3A是指三个A级的能力,学习、凝聚、创新的能力,HOT代表的是有质量的热诚,意味着员工要做出真正的业绩来:营销人员把顾客指定购买率的点数再提高几个百分点;技术研究人员再创几个超越对手的专利技术;主管供应的人员情报要更周详准确,保证整个产销流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等等。

“使命与追求”,实现白沙的自身价值。2001年,白沙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追求是:用智慧、科技和文化的力量,使白沙集团在这个充满争议的行业成为一家令人尊敬的“四满意”(消费者满意、政府满意、合作伙伴满意、员工满意)企业。即“消费者满意--用品牌的成长给消费者带来选择高品质产品的自由;政府满意――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不断保值增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合作伙伴满意――用共生双赢的基本原则来谋求双方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合作;员工满意――上为国家作贡献,下为员工谋福利,为员工创造品质生活和成长空间。

“十四字核心理念”,铸就白沙文化的灵魂。2004年,白沙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提出了“鹤为形、和为神、飞翔之道、简单管理”的企业核心理念。白沙以鹤为形,提倡自信、从容的气质;以和为神,倡导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表达了白沙在内外合一的人文环境下永葆“飞翔”的姿态,把企业带向一个美好未来的愿景。白沙通过“和文化”论坛、“和文化”短信征集赛以及“寻找白鹤痕迹”等活动,将和、鹤文化渗透到消费者心中,用文化为白沙品牌增加附加值。2004年9月,刘翔为白沙文化代言,刘翔阳光、青春、健康的形象为飞翔文化又增添了几分厚重,使白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二、确立科技先导的发展战略,用和谐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白沙要创建和谐企业,要想成为一家令人尊敬的“四满意”企业,就必须科技打造“白沙”的品质,使白沙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为此白沙明确了“科技先导”的发展战略。“绿色烟草”,关注健康与环保。在科技先导战略的指导下,白沙率先推出了“绿色烟草概念”,倡导从一颗烟种开始到它燃烧成灰,全过程植入的“绿色”理念。为此白沙集团建立了烟草行业第一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国家级实验室,培育了一支有国际对话能力的科研人才队伍,孵化出一个又一个核心技术,把“绿色烟草”转化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让消费者受益。比如,为了减少吸烟对环境的危害,白沙对侧流烟气进行研究,研制成功的“侧流烟气技术”可有效降低侧流烟气60%,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在行业内率先将所有产品焦油降低到15毫克以下。同时白沙采用科技手段持续降低烟草的危害性,几年来,企业取得了57项专利技术,位居行业第一,白沙的科研人员也从“赤岗冲”走上了CORESTA这个国际烟草科技组织的最高讲台。

“十五技改”,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在科技先导战略的指导下,白沙集团十五技改工程正在将高度集成的信息化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对白沙而言,十五技改不只是设计一个联合工房,也不是单纯的设备引进,而对企业未来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工艺模式等进行整体设计。工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得白沙的技改工程,已经初具“绿色烟草城”的规模和态势;关注人类健康、注重人性化设计、满足环保要求、运用先进工艺和手段来降低卷烟危害、减少环境污染,“绿色”理念已经贯穿在整个技改当中,科技为白沙品牌的提升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

“简单管理”,提高企业系统运行效率。科技先导战略的执行力集中体现在“简单管理”的实践中。这是白沙2000年提出的独创性的管理思路。它使白沙化繁复为简单,由混沌走向有序,追求简单的美,从而快捷地反应外界。几年来,白沙相继实施了业务流程重组项目,使企业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推行“一级检验、一级门卫、一级工艺、一张纸”制度;提倡“五个反对”:反对文山会海、反对花拳绣腿、反对虎头蛇尾、反对繁文缛节、反对好人主义,基本实现了企业内部的责任唯

一、标准唯

一、流程唯一,提高了企业系统运行效率。

三、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用和谐生活保障企业长治久安

社区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份,更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白沙集团从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入手,创造和谐生活,以保障企业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三个长寿”,勾划理想的小康白沙。21世纪初,白沙集团提出建设小康白沙的奋斗目标,即:长寿的企业、长寿的品牌、长寿的白沙人。三个长寿确立了白沙存在的使命和方向,建设守诚信、负责任、有效率的优秀企业,打造中国卷烟品牌价值最大的强势品牌,使白沙人通过诚实劳动生活得更美好。三个长寿确立了白沙人对共同事业的理解与追求,更形成了白沙人共同的信念与理想,使白沙上下团结一致,白沙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

“绿色文明社区”,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白沙社区制订和实施了《全员健身规划》,投资建设白沙花园和员工休闲中心,为员工添置了高档的健身设备,开设了网球场、蓝球场、乒乓球室等系列活动场所,以“建脑、建心、健身”为主题,倡导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员工在白沙拼命工作的同时,能够享受快乐的生活。同时在加强后勤保障方面,白沙不仅建立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补充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而且还实行了员工消费“一卡制”管理,白沙社区物业“110”上门服务机制等,解决了员工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

几年来,白沙社区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营造了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

四、强化社会责任感,用和谐品质倡导社会公正和谐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和为公益事业多做实事,满怀真诚,奉献爱心,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多年来,白沙集团坚持“立足企业、回报社会”的宗旨,努力树立守诚信、负责任、有效率的企业形象,在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为社会教育、文体、扶贫、卫生、慈善、妇女儿童等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企业对各类公益事业的捐助总计近2亿元。

诚信助学,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2003年8月,白沙集团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诚信助学”活动,为湖南四所高校500名贫困大学生提供大学学费的贴息贷款信用担保,帮助他们解决就学困难,减轻政府和社会及贫困学生的压力,倡导社会公民的道德责任意识,在授人以真同时授人以信,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和谐。2005年元月,“白沙诚信助学行动”入选湖南十大公益事件。“飞翔公益基会”,使企业回馈社会机制化。2004年11月,白沙集团斥资1000万元成立了飞翔公益基会。基金会诉求明确,着眼于公众道德与社会良知,以提高国人素质为已任。目前,基金会已经向东南亚海啸受难灾民以及我国遭受火灾的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等地进行捐赠。

从救灾济困到“诚信助学”,从诚信助学到飞翔公益基金,白沙回馈社会愈来愈机制化。白沙在超越烟草的范围,越来越多的实践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中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只有给予社会最优质的产品,社会才会给予企业回报及认同。

几年来,白沙集团始终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取得了丰收的硕果:

2002-2004年,白沙品牌连续三年夺得全国卷烟品牌销量冠军;白沙品牌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2004年,白沙集团入选“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二次创业五年来,白沙实现了规模、品牌、效益的几大跨越:产销总规模由84万箱增长到150万箱,增幅达79%;白沙品牌由67万箱增长到120万箱,增幅达79%;销售收入由64亿元增长到120亿元,增幅达88%;利税由45亿元增长到80亿元,增幅达78%。在已取得的成绩面前,白沙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将充分发挥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义革命时就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社会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转化,经济成份、经济形式、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和人们思想多样、多元、多变,各种社会矛盾、思想矛盾凸现。在这种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多样、多变、多元中统一人们思想,在各种社会矛盾交叉多变条件下凝结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视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它能够紧紧抓住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环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自己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

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党的重大政治任务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必然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主题提出新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定,但这种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推广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精神,创建和谐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和谐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和谐精神力量,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环境、思想保证、价值观念、文化条件。

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在指导思想上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保护公平,弘扬正义,鼓励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教育,建设诚信,提倡关爱,和谐相处。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以提高群众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办实事好事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事为核心,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以平安、安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科学管理为核心,构建安宁有序的社会。

对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方法提出了新要求。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保证各个历史时期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取得了很好实效,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应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增强亲和力、渗透力。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思想精神文明需求的新方式。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趋势,探索拓展思想

政治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掌握和占领思想阵地。

针对多元化精神需求,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创造性。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能以科学理论武装群众、掌握群众,使之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规律,内涵要求、方针、举措。以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用真理、真知教育人民群众。战斗在思想政治工作前线的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创新理论,深入阐述党为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出的新理论、新方针、新政策、新主张,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做法中解脱出来,以科学理论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同时要善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服务群众,以鲜明事例感染人民群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优势,就在于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立足于人民群众创建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努力运用各种形式,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要加强改进流动人员、进城务工农民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下岗职工、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困难企业,老、少、边、穷农村等薄弱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覆盖,全过程覆盖,全领域覆盖,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方针、政策进村入户,进企业班组,进学校课堂、入耳入脑,进而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性。要针对多样、多变、多元的社会实际做到既统一思想,又注重差异;即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要把理论逻辑力量与事实力量结合起来,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使理论为群众掌握。在运用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一是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种社会思潮。二是针对多样化精神需求,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三是要对多元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进行有理有利有序引导。四是要同法治结合,做到法治和德治统一。五是多办好事实事,把思想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同服务育人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享受思想政治工作实惠中感受党和政府温暖,感受构建和谐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进而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之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论文之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范文]

    爱祖国促和谐 今天,当奥运圣火冉冉升起,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再次随之瞩目雅令 我们不禁回顾百年前的历史壮景。百年后全世界人民再次聚首在这块拥有着古老文化和神奇力量的土地上......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5篇范文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

    大学生_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参考(大全)

    和谐社会关键字: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关系; 协调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作者:未知 来源:应用文写作网 加入时间:2005-12-29 月光软件站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又从加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姓名: 王亚东学号:200909030040专业:外语系班级:09级本科(3)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异与和谐的必要张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能力之一。曾庆红同志在阐述《决定》精神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1.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