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

时间:2019-05-14 15:0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

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

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提。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时,也会妨碍

经济增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经

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20多年的经济持续

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

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只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了,才能化解社会矛

盾,社会稳定才能得到保证。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先富起

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由

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我国经济上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并未同步

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和谐方面,一是我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

重过大,这给我国完成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按国际贫困标准,农村还有1亿多

贫困人口,而现代化国家的最有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民不再是穷人。二是我国的收入差距

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这既有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

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社会组织中间管

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三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

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四是我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出现还没有富裕起

来就过早老龄化的现象。

二、从社会结构层面构建和谐社会在我国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

进的过程中,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从社会管理

体系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

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

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

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

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

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

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

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

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和谐

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

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

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2.逐步建立

和谐的社会秩序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依法及时

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

会秩序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善于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全面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务之急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建立重大决策的群众听证会制度,疏通广大群众和社会各阶层表达意愿、意见、要求的渠道;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处理和解决信访问题不力导致矛盾激化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搞好配合与协作,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社会秩序工作格局。3.建立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能果断处理突发事件。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有的群体性事件组织化倾向明显。此外,由于经济利益驱动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引发了一些意外事故。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对党和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地震、洪灾、矿难等灾害,应建立应急预案,并逐步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对于各种犯罪活动、各类社会丑恶现象,要严厉打击。要充分发挥司法等专门机关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第二篇:毛概论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2011-5-

5成绩

(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

年月日

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内容摘要: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比如“和衷共济”“厚德载物”“和气生财”“和为贵”都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注解和说明。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这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所以,创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关键词:和谐校园;途径;校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三大措施

(一)依法治校,建设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

和谐校园首先是法制的校园,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治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做好学校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桥梁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学生联合会等好的做法。要加强治理制度的建设。古语云:“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加强各项治理制度的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建

立健全的、专业化的治理机构,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要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要不断提高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突出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治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维护学校稳定的能力。学校要加强班子建设,校长要任人唯贤,率先垂范,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治理,权责到人。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以师德建设为载体,突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倡讲团结、讲协作、讲守信、讲友爱、讲宽容的新风。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治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课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围绕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评优、职称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治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以德治理,建设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

以德治理就是要以全校教师为本,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治理对象;我们应该将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因此,我们认为,为了达到和谐,从学校角度来看,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治理工作,力争把最优质的资源用到人才队伍建设上来,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支持力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良性竞争、激励、监督保证等机制,建设一种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和谐的校园气氛。

1.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聪明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增强责任感,做学校主人”活动,撰写师德论文,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以保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教师要注重自我内化的和谐,应从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观念与心理要素等内在道德环境诸因素探讨内化发展和谐关系,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个和谐的人。弘扬正气,遵章守纪。要做到对人对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提倡执行规章的自觉性和勇于维护规章制度的正气行为。加强学习,完善自我。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优质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创新,优质教学。坚持“学生第一、育人育才”的宗旨,对教育事业做到有心、耐心、细心、热心,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提倡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和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各尽其能,优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同事之间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友爱;提倡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谐处理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人为本,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本着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树爱学生之典范

(三)以生为本,建设文明、向上、创造、竞争的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树立生本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1.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学校的保安保卫,开展安全自救演练,完善“安全治理规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筑及设施安全治理措施”,对“问题学生”耐心帮教,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如设计校徽,悬挂国旗、校训、班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教师寄语;建设高标准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生物园、地理园等;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作业展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治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如:学生干部采取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制定学校德育常规,设立学生会和文明监督岗,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熟悉自我,在治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学校积极有效的培育,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四周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治理的和谐,知道接受治理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来源于学校的治理和

规范,也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且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治理,也具备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参与,不懈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现代教育新追求!

四、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包春芳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网

[4] 《和谐校园,浙江教育新追求》(2005年4月18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5]《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郭枫焰范俊德《华南新闻》2005年3月15日第三版)

第三篇:毛概论文-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核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 者:彭 欢07040135

彭莉艳07040136

任玉涵07040137

袁 娟07040153

姜青青07040120

占燕燕0704015

5系别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班级07级01班

指导教师李旭荟

内容摘要:本论文由六名小组成员在李旭荟老师的指导下合力完成。以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为主旨,全面深入的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分别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何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资源、财富以及利益的公平分配,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和谐发展的格局,在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民主、和平、文化

踏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性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和发展事业的深化,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日益不平衡,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资源与财富的合理分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入的攻坚阶段,已经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谐社会”历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例如,《易传》高度赞扬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史伯在议论周朝兴亡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时,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著名论断。孔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孔子及其学生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其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差异。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并认为阴阳二气虽然处于不停的冲撞之中,但它们始终能够在“道”的统一下和谐相处。王阳明指出“天理亦有个中和处”。先

哲们的这些经典论,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和谐观念成了治国安民的重要理想。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武器,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史实现和谐社会的坚实物质基础;第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其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第四,和谐社会的表现形式“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进行了有意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篇重要著作,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虽然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但是这些正确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00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有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又被具体化为“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今,我们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二: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需要,符合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客观形势的要求,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深化和拓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概括起来为五个符合:

(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中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人的充分的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条件和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唯物辩证法,从物质的存在——商品开始,进而到货币、资本、生产、流通,最后发现剩余价值,形成贫富两极分化,产生阶级和阶级斗争,直至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从社会现实出发,改革社会不合理现象,发展生产力,建立合理的劳动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建成富裕、和谐、幸福的社会。

(二)符合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

之基、力量之源”。改革开放、提高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振兴中华民族,洗雪一百多年的殖民史给予中华民族的痛苦和屈辱的记忆,更不是以牙还牙,对中华民族曾经带来沉重灾难的西方国家实施报复。我国近代史确实是血和泪、悲愤、痛苦的历史,但历史承载的是民族的过去,时代在前进,国际社会百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历史是个大舞台,即使中华民族再经过五十年的奋斗,实现了现代化,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大国,她也应该以社会和谐发展充满亲和力为宗旨。首先惠及的是十五亿中国人民,其次惠及的是全世界人民。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社会发展并不等于人民幸福。

(三)符合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理念

近代史上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崛起。以英国为例,大英帝国——“月亮和太阳不落的帝国”,因为它的殖民地遍布地球一圈。它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最早的产业主要是毛纺业、呢绒,需要羊毛,对外实行“炮舰外交”疯狂的侵略、掠夺,对内搞圈地运动造成羊吃人的现象,在我国近代史上首先打开中华大门并第一个签订不平等条约就是英国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俄罗斯,曾先后侵占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内蒙古的面积(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给予我国灾难深重的是日本的全面侵华,八年抗战牺牲的人员和物力数量巨大。21世纪后半叶起,中国将成为世界大国。因为时代不同,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不可能走殖民主义老路,只能走和平崛起之路。构建和谐社会,亲和中国人民、亲和世界人民,呈现中华民族泱泱洒洒大气概,这是民族的理想、民族的光辉。

(四)符合民族文化传统

1、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大系有三:一是儒家、二是老子的道家、三是佛教。儒家理论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论语》、《中庸》,中庸之道,“和为贵”,“和”的要义是辩证法,是协调发展,平衡,不走极端,是和谐。老子的《道德经》被世界称誉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典范。“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产生了世界万物,道就是自然规律,得道就是获得真理和道义,得道就是人的身心融合于自然万物,这是和谐对称的美。他的理想是小国寡民,社会和谐有序。佛教的依正不

二、天地轮回。教佛相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更具有包容和平的理念。

2、古代吏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在世界上最早实行相对的民主决策制度:即内阁代议制度,皇帝虽然总揽全局,议事制度由内阁(大司徒、大司马、宰相、丞相、总理大臣)组织内阁成员议事后奏请皇帝裁决。司法系统相互制约“三堂会审”:大理寺、宗人府、刑部一起审理,以示公正。这两项相对保障了朝廷决策的民主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封建社会充满黑暗、罪恶和人民大众的苦难。

3、民族风情、民间生活习俗

中国人的哲学观和人生观,注重家族、注重伦理、注重亲情、注重和解、注重社会生活的合群和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文人气息中有崇高的理想,“大同世界”,“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热爱和平,厌恶杀戮,崇尚和平、恬静的生活。饮食文化中的烹调、酒文化、茶文化,重友情,尚清谈,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情趣。民间文艺体育运动也重在情趣,蔑视争斗,不推崇冒险,如国外的探险、绷极、过山车、拳击、斗牛、决斗、赛车等运动。

(五)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课题。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生活资源的无序开发,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开垦荒地,滥伐树木,森林逐渐消失,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之肺”功能减弱,致使空气污染、水污染、天气变暖,水土大量流失。人类为了改善生活,肆意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能承受得起吗?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将遭受自然的报复,有时这种报复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南亚的海啸和我国西南洪灾就是现实例证。

三: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完善管理体制、提高领导能力等方面着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一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要学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三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抓下去,就一定能够积极地促进社会越来越和谐。

需要指出的是,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候,有许多问题是要深入探讨并加以注意的。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都是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靠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不讲发展的发展观绝不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不在发展的基础上求和谐不可能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上。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还是要牢记十六大报告中一句十分有影响力的话:“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地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将极大地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强调,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要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来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决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可以这样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只能分阶段、有层次地循序推进。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提出的目标和口号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往往是欲速不达、群众不满;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则发展迅速、人民满意。只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开拓前进,就能一步一个

脚印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和社会具体实际联系起来,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以安定有序为基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诚信友爱为品质,以充满活力为状态,以先进文化为灵魂,以民主法制为保证。确实解决好现实社会中的医疗、上学、买房、就业等问题。

总之,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出版社2005年3月 第1版 中共中央宣传

部舆情信息局 编

《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人民出版社 2006年3月 第1版 张

国清/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 第1版 主编 李君如 副

主编 严书翰 卢先福

《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学林出版社2005年3月 第1版主编 王荣

华 董世骏

《华从际和谐与冲突》重庆大学出版2007年4月 第1版 黄囇莉 著

写作时间:2009年5月20日

联系电话:***(彭欢)

附件一

本论文确实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来介绍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小组

成员共六名,两个成员负责一个板块。

组长:彭欢 负责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版块。分配工作,召集小组成员一起研究讨论,集思广义,最终完善论文。

组员:任玉涵 负责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版块。确实做好了论文的文字工作,并积极参与小组内部讨论。

组员:袁娟 负责什么是和谐社会版块。该组员认真负责,查阅群书并写成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

组员:彭莉艳 负责什么是和谐社会版块。细致入微,把什么是和谐社会阐述得非常全面,并在每次讨论时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员:占燕燕 负责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版块。积极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特别是一手资料,在论文的完成中起到不可缺少作用。

组员:姜青青 负责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版块。认真对待工作,小组讨论时,常常发表出新颖的见解。

附件二

小组推荐最有益的书目: 《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第四篇:毛概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 概 论 文 《时代的呼唤》之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班级:12动画2班 姓名:肖

艳 学号: 123115053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姓名:肖艳

班级:12动画2班

学号:123115053

摘要:战争的年代李我们渐行渐远,每次回看抗日战争的纪录片,我的心里总有不小的震撼,战争的惨状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体会到的,看着视频中老人们回忆的那个年代的悲惨生活而老泪众横的场景,我的心中一阵酸痛,我们一定不要历史重演,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人们在和谐发展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以下三点进行详细的论述:1.和谐世界的相关内涵。2.世界上存在有关扰乱和谐的不稳定因素。3.中国为促进和谐世界做出的贡献。

翻译:The war years Li us further away, every time back to see a documentary of Anti Japanese War, my heart is not a small shock, the horrors of war is that we live in a peaceful era cannot feel miserable life, and tears all the crossscene at that time the old memories of watching video, my heart burst pain, we must not repeat, we wa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peace i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The harmonious world is the proposed system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based on the view of global political ethics,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a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 this article, I will discuss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1 the connotation of a harmonious world.2 of the world the existence of unstable factors disturbing theharmony.3 Chines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world.关键词:和谐(harmonious)、构建(build)、内涵(connotation)、贡献(contribution)

一、和谐世界的内涵(The connotation of a harmonious world)

1.和谐世界的提出

自从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会谈,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和平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胡锦涛主席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的理念逐渐进入国际视野中。

2. 和谐世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和谐世界的历史文化来源,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提根基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是指和谐、和睦、和平。“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人们只有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做到“天和”“地和”“人和”的统一才能创造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3.和谐世界的政治内涵

胡锦涛主席提出和谐世界的理论,不仅仅解决了中国发展的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和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的角度,而非仅仅狭义的站在中国的角度。中国提倡的和谐世界理念才是真正为世界政治体系建设服务的有效理论,自会得到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赞同,实现各国的和谐相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和谐相处,实现国际关系和谐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程。

二、世界上扰乱和谐的不稳定因素(Unstable factors disturbing the harmony of the world.)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然而依然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威胁着人类社会和谐地发展,其中不稳定的因素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人类自身的因素和自然因素。

1.人类自身的因素 ①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邓小平提出了“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战争的理论。超级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战争的主要根源。在冷战时期推行霸权主义的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所以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② 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造成世界不稳定因素的重大原因之一。它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的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者社会,特别是无辜平民为目标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活动,其中最为严重的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美国民航飞机,并利用这些飞机为武器,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造成3000多人死亡。我国反对恐怖主义,包括“东突”恐怖势力在内的各种组织形式的恐怖主义。2.自然因素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不刻发生的,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是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人类所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印度尼西亚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150多万人流离失所。2008年5月21日。中国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自然灾难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无时不刻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为促进和谐世界参与和作出的贡献。(Chinese to promote harmonious world participation and contribution.)

1.面对自然灾难,中国的贡献

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中国政府总是及时对受害国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同时中国民间也发起一系列的募捐活动,在灾难的现场,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写着china字样的大本营,使受灾群众看到了希望。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构建世界范围内的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着。2.中国为世界的稳定发展作出的贡献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和义务为周边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为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风范。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在政治上树立中国守则,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在中东问题上,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通过政治谈判建立互信,解决中东问题。中方坚持劝和促谈,积极参与中东问题,通过援助、支持、谈判等方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认真履行和平责任,多次参与中东的维和行动。

在朝鲜六方会谈中,中国始终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反对武力解决朝鲜核问题,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非洲维和行动中,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迄今为止共派出1500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协助解决地区冲突和缓解地区紧张局势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明确地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概括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四位一体”,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实事求是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必须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积极性,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五、总结(Summary)构建和谐世界是每一位爱好和平的人们心中永远的愿望。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而努力奋斗着。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树立为和谐社会而奋斗的目标,在和谐世界的构建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我相信和谐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

六、参考文献(Reference)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59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2]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论述 党建 2005年第3-4期

[3]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刘云山 人民网2006年10月24日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五篇:毛概论文《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09阿语1班谭超0816118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将就这两方面做简要的论述。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有多种不同类型。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和谐社会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从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界定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同时,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属性。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既然社会和谐是一种属性,它会渗透或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其他类型和谐社会的区别,最集中地体现在其特征上。胡锦涛同志

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点包括:一是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协调各方利益;四是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社会充满活力。五是改革择时有序,法制逐步健全,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决定》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我们要正视,要清醒,更要采取积极措施,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理顺利益关系,把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

解决和谐社会问题的关键。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不发展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为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要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能有今天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得益于改革开放;创造中国更美好的未来,仍然要靠改革开放。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中实现和谐。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要在改革开放中、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关系以及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稳定就没有和谐。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论文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

    毛概论文;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荐5篇)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毛概论文)[小编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

    毛概重点 和谐社会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①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论文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要深刻认识“八荣八耻” 1. “八荣八耻”为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毛概论文(五篇模版)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20081265 江龙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要在社会主义和......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广州花都区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寒假期间实践报告 所选题目: 家乡在构建和谐社会上采取了......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毛概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辨析题 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