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高中化学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新课程高中化学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江门二中
李新朝
摘要: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需要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作支撑。对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既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建立学生新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本文初步探讨了在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优质教学设计和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有效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任何一篇优质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这一主体来实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为学生的主流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效交流是学习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有效交流,在交流中汲取知识、甄别正误、归纳整理、构建网络、形成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优质化学习,提高学习质量。那么,在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呢?本文结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初步探讨。
一、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时,重视新教材中有效交流内容的挖掘和利用 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1)、(2)共设置了36个“思考和交流”栏目。充分体现了“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的理念。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从各自的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建构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中,这样的差异性也是教学中取之不尽的资源。高中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和参与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群体的合作交流机制,共享思维成果,使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更全面、准确。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充分挖掘新教材中有关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的素材,加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交流、反思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把有效交流贯穿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有关“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内容,教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1 页
材中设计的思考与交流内容就有两个。
思考与交流一:“你知道沙里淘金吗?淘金者利用什么性质和方法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分离?”
思考与交流二:(1)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及一些硫酸盐,按下表(表略)所示的顺序,应加入什么试剂?可参考资料卡片中相应物质的溶解性。(2)加入你选择的试剂除掉杂质后,有没有引入其他离子?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再把他们除去?
对教材设计的这两个思考与交流内容分析不难发现,“交流一”是学生接触高中教材的遇到的第一个“思考与交流”,其内容比较相对简单,思考容量不大,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独自得出结论比较容易。教学中怎样处理比较合理呢?多数教师往往一问一答轻松掠过,这样设计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我认为这样设计处理并没有充分发挥“交流一”的全部功能。“交流一”除了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认识到进行物质分离的必要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为总结出化学中常用的物质分离奠定基础的功能外,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化学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化学知识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得到提取与升华;学习化学不仅需要自己的认真思考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思考所得与他人进行交流,达到互通有无,互相验证与辨析,最终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评价与修正;让学生感悟到,交流学习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基于上述思考,我在进行这段内容的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又设计了其他一些相关的思考问题,如生活中食用油和水混在一起,你打算怎样将它们分开了?现有一杯盐水,想得到一杯淡水(不咸的水),你能做到吗?„„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认真思考,然后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先同位两名同学之间交流(或者是前后桌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之间),然后让小组代表在进行全班进行交流,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通过同学间的有效交流,有的问题可以得到正确结论,有的问题(如盐水变淡水)可能暂时解决不了,这无意中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接下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就顺理成章了。这样设计处理“交流一”表面上要占去较多课堂时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交流学习的方法和形式,感受交流学习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达到了初步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的目的。
对“交流二”的教学设计应有所不同。思考“交流二”的问题,需要学生综合物质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2 页
的溶解性、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关系、混合物除杂(分离)的一般要求等知识,对刚升入高中的同学来说难度较大,因此设计学生交流前要给与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合理引导。如指导学生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有目的地书写与钙、镁、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的反应,然后再进入“思考与交流”阶段。这样设计就能解决因学生基础知识不到位,思考过程出现障碍,自然就没有可交流的内容的问题。
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开发一些“思考与交流”的内容,可以把教材中某些直接给出结论的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交流的习惯,掌握交流的方法,提高有效交流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新课预习、课中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新课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实际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对新课的预习要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安排预习的内容,但实际上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同学并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进行交流的预习往往是阅读教材,知道讲什么,似懂非懂,即便是提出了一些问题,由于缺乏交流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之就感到对学习帮助不大,预习是在浪费时间,而失去了预习的动力。要解决这一问题,保持学生预习新课的兴趣和动力并不难。我的做法是:开始时是“强迫”学生做好预习,把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或直接在教材上做上“?”的标记,能通过查阅资料、同学间交流解决的尽量解决,剩下的问题在课中解决。学生在“强迫”下做好了这些工作,接下来就是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让这一习惯保持下去的问题。鼓励学生的最佳方法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找到的问题,展示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得到的“成果(结论)”。每当学习小组代表发表了“问题”、展示了“结论”时,全班同学羡慕的目光、无声的佩服和赞许、或是自发的掌声就是对这一小组同学最强的鼓励,还需要教师的语言表扬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当此时,同学们都会暗下决心,我们小组也要„„,争取下一节展示的是我们。实际操作中要多给学习小组代表展示的机会,这样能引导同学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提升交流合作学习能力。
对于某些章节知识,一味让学生通过预习找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可能确实有困难,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3 页
这时又会进入找不到问题、找到问题通过课下交流也解决不了的怪圈。教师要做的是及时对学生给与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学习《氨的性质》时,通过预习,可提出问题很多:氨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和已经学过的CO2、Cl2、SO2、H2、O2等有哪些异同呢?NH3为什么极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证明其极易溶于水?为什么很易液化?为什么氨水显弱碱性?氨气为什么可和水、酸反应?氨气为什么可被氧化?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提出和解决大部分,像“为什么很易液化?的问题学生就难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如给学生补充关于配位键和氢键的知识材料等。
也许有的教师会说,学生通过预习就解决了问题,老师课堂上还教什么?这是老的教学观念在做怪,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不是教师“教”的多么精彩,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学”的得心应手,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观念的转变,学习形式的变革,课堂教学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自主去解决疑问,学得轻松,培养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这不正是新课程所期望的效果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半成品”交流,培养知识的归纳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中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会“悟”到一些结论,而这些结论往往是“半成品”结论。若教师能够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对这些“半成品”结论进行分析、论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修正这些结论,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有效交流、分析归纳、形成敏捷思维的能力,有助于了解学情提高教学指导针对性。例如:“Wg某气体在O2中燃烧后的产物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反应完毕后,固体增重为Wg”。从反应原理看:2Na2O2+2CO2=2Na2CO3+O2和2Na2O2+2H2O=4NaOH+O2。相当于Na2O2把CO2和H2O中的CO和H2“吃”进去了。因此形成“半成品”结论:“气体的组合可以是:CO、H2、CO和H2混合气、CH3OH、CH3COOH、HCOOCH3、C6H12O6等”。但由此推出Na2O2+CO=Na2CO3和Na2O2+H2=2NaOH的反应在中学阶段就不合理了。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和学生交流中帮助学生进行修正,使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正确的认识规律。
“半成品” 结论往往蕴藏在各类练习题中,教师的有心引导,学生就有寻找答案形成结论的动力,而只有学生间的交流才能使答案趋于完整。如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在一定条件,能连续两步氧化的物质”、“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既能和HCl又能和NaOH反应的物质”、“10电子分子”、“10电子离子”等等诸如此类,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4 页
展示自己的发现,进而资源共享,这些经学生思考总结的解题体会大大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
四、在化学实验中交流,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化学实验有定性、定量、验证和探究等形式。如组织学生进行食盐的提纯(含CaCl2)实验的方案设计时,提出:“化学方法提纯物质应注意哪些主要问题?”就要让学生充分表达,力求尽可能掌握提纯的一般要求:1.被提纯物质尽量不能减少。2.不得引入新的杂质3.要易于分离、复原。4.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反应试剂。5.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要将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有效的交流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新课标高中化学的特色。探究过程中,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千差万别,实验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再进行动手实验,才能提高实验能力。如设计实验证明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可设计出单质和H2反应的难易,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单质间的置换反应等四种方法。学生充分交流,一致认为第四种实验最简单有效。这样充分的交流才能达到实验目的。再如,学生中和滴定实验可能出现的错漏之处较多,不同的实验小组出现的错误各不相同,实验完成后让不同小组之间回想交流实验心得(教师在实验前向学生说明上届同学实验得失也是一种交流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获得全面正确的实验操作与结论。
五、重视知识总结和应用的交流,培养学生有效交流和归纳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让学生自主概括主干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归纳规律。如化学中的“喷泉”,在学生做过的题目中,交流总结出引发喷泉的方法有:极易溶于水的NH3、HX(卤化氢)、SO2等用水引发,溶解度不大的CO2、Cl2用NaOH溶液引发,利用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使气体压强增大引发,利用温度的急剧下降引发,还有利用常温下气体间能反应如NO、O2混合而引发等。不同层次学生归纳能力不同,建构的知识规律和网络也各不相同,导致在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别较大,这也是学习效果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教学中若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之间更多地进行成果交流,对归纳的结论互相补充,非常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
总之,交流是每个人获得良好发展的通行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功能不仅要求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通过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5 页
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不仅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能使我们课堂教学富有活力。通过学生间的充分而有效的交流,转变了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心理能得到健康发展。
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6 页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推荐)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套浩太乡中心小学 班群英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交流过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说,有条理的说,有发现地说,也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方式之一。教材中也为学生创设了许多说的机会,例如: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单元中,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中,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充分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说数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说数学”这一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处于学习情景中,发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说,有条理的说,有发现地说呢?在教学中我努力的尝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交流情境;开放教学方法;正确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从而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一、让学生说信息,使学生形成交流习惯
例如:一年级“认识物体”,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操作活动,用自己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对不同的物体的认识,学生的语言包括:
生1:长方体长长的,边上有点扎手。
生2: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平,长方体不一样平(学生认为就是这些面的大小相等的)长方体有点长,而且左右跟上下不一样长,正方体上下左右一样平,还有8个角。
生3:圆柱体只能向前滚,而球体是可以乱滚的。生4:圆柱体有两个平平的,四周还没有棱,球体没有平平的面,也没有棱。
从这些言语表达中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经验,数学基础不同,思维发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甚至用口头来表达。孩子们对这些物体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没有当场对学生急于个人知识的表达中不完整或不准确成分加以限制,也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归纳出几条标准的几何特征来让学生说,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结果,其实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学生对数学现象的理解表现出稚嫩,不成熟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这种水平的理解又具有个性的,是学生对自己心目中数学的真实反映,虽然不那么完整、精确,口语化颇深。这些真实的表达,来对数学的理解。久而久之,形成了交流的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人教课标版的教材中,许多信息都是以特别人文的对话形式出现。让学生说收集到哪些信息,学生必须在理解题以后,再通过大脑整理才能准确说出信息。如:五年级《因数与倍数》中有这样一题: 妈妈在花店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50元
玫瑰3元/支
郁金香5元 /支
马蹄莲10元/支 找您13元
你能很快的帮妈妈判断找回的钱对不对吗?
整理后:玫瑰每只3元,马蹄莲每只5元,郁金香每只10元,妈妈拿了50元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售货员阿姨找回了13元,阿姨找对了吗?
学生在交流信息之前,必须经过自己理解后,将这些凌乱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有序重组,然后才会把收集和整理好的信息准确说出来。由此可见,经常性的让学生说自己收集、整理的信息,利于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让学生说解题过程,培养交流能力 例如:四册数学65页(解决问题)
师:看图上数学信息,你能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吗?”(先让学生独立看图上,让每位学生观察两幅图试着说,能转化成语言再四人说说,然后全面交流)。生1:我估计出来,碰碰车的辆数肯定比船要多。因为每条船坐的人多,需要的条数要少,反而,则辆数多。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每辆碰碰车里坐的人比每条里少1人,就会多出6人,这6人又可以坐2辆车(上来边指边画)这样6辆+2辆,就是8辆。(这位学生用箭头表示)。
生3:我和生2方法不多,下面的3条船上可坐的人数,改乘碰碰车后,需要车辆,而上面三条船上人也需要4辆车,这样共需8辆车。
生4:我先读上面两个数学信息,有6条船,每条坐4人,就可以算出游玩的总人数,即:有6个4,可以用乘法4*6=24人,然后改为碰碰车,因为每辆车坐3人,也就是24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24÷3=8(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应用题,体现“生活性”,常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促使学生走进情境去发现问题,有效地选择搜集情景中给出信息(资源)。通过这样的看图——译图——解图,把无序、零乱的知识变为有序、完整的。引导他们说思路,说想法,让他们的语言魅力、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展。把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通过语言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用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如用“算式、画图、图式、文字叙述”等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对数学理解。我们利用教材情境图,学生进入生活,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从上述片断中用叙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看图编数学小故事,演演角色,大胆进行数学设计,写数学日记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学交流,提高交流的兴趣。
三、让学生说操作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历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那么让学生说操作过程又使的学生的思维上升了一个层次。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学生用木条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学生制作出来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制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将长方体的棱的特征,长、宽、高的概念由眼看,制作的亲历建立表象,再通过说使得这些概念更清晰地建立在大脑中。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的思维。因此,学生动手操作后的说很重要,操作后的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整理过程,又是思维提升的过程。
四、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增进学生交流的兴趣。师生在合作交流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包括学生个体对数学知识及交流活动的认知水平,关系到学生交流情感的发挥,师生、生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及感情程度,关系到交流活动的和谐氛围,更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否最大限度的得以展现。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数学交流活动,注重对交流过程的积极评价。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交流意识的培养,注重激发交流意识,加强交流技能的指导,以及学生在交流中角色任务完成的质量,维护其成功情感的体验,促成交流情感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有强烈的交流欲望和兴趣,促进学生交流成功的可能性,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例如:我去年刚接现在的这个班的时候,有那么几个学生上课从来不发言,我就利用一些容易的问题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展示自我,及时的、甚至是夸张的表扬他们,即便内容错误,我也从态度上肯定他们,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在交流活动中兴趣很浓,态度很积极,交流的能力明显增强。
总之,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让学生说。让学生说的言之有序,言之有据。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久而久之,既能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沧县中学:武侠
内容摘要:
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设疑法、竞争法、开展课外活动法等等。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 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2011年12月15日
第四篇: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摘要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兴趣方法
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1】。因此,作为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宽厚的胸怀容纳学生哪怕是“幼稚无理”的提问。笔者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物理基础不是很好,进入高中物理学习之后,由于课程难度的增加,学得更加吃劲,但他还是尽努力的学习,一有问题就拿过来问,但有一次,他拿了一个问题来问我,说:“网球运动员击打出去的网球是一个较小的球体,为什么不可以看成质点?”我告诉他,网球之所以不能看成质点,是因击打球的不同部分,产生的效果不同,故不能忽略其形状,也就不能看成质点,但他就是不能理解,而且坚持认为网球是一个很小的球体,就象扔出去的铅球一样可以视为质点,我无可奈何的对他说:“你要是实在理解不过来就记住这个结论吧。”我本是无心之语,结果却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后来该同学就放弃了物理的学习,最后分班时选择了文科,这件事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是从学科内部
【2】各种元素的关系中诞生出来的,又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催化智能的刺激。
因此,作为教者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培养质疑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认清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落后的填鸭式教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有错,也不能直接批评,而是通过其他办法使之明白自己的错。
3、实际教学中注意以“疑”激趣。
例如:我在讲“惯性”这一知识时,提出了一个免费环球旅行的设想:大气球下吊一篮子,人坐在篮中,升到空中某处,由于地球日行(自转)八万里,悬在空中的人岂不是可以领略世界各地风光吗?这个设想可以吗?这样学生争论激烈,思维活跃,在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又提出了若干疑问,并逐步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质疑兴趣又提高了,能力获得了加强。总之,学生只有对质疑有了兴趣,他们才愿意不断产生疑问,并且在不断探索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如果教师构建了良好的质疑氛围,学生也有了质疑的愿望,但是却无从问起,不知哪里有疑问,或者有了疑问不知道如何质疑,那同样不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进行质疑的基本方法,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认为,就物理课程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巧妙质疑
利用演示实验的直观教学手段,巧设疑问,诱发学生进入质疑的思维状态,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可以先通过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设置疑问:教者拿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让他们从同一高度落下,学生观察到了纸片同时落地的现象,然后,再把其中一张纸折叠成团,再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结果却发现没有同时落地,而是纸团先落地。由此,学生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的纸在两种情况下下落时间不一样呢?下落时间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闪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
2、运用“悖论“,揭示矛盾,利用理论的自恰性进行质疑
运用悖论教学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提出新观点,否定原有知识,建立新知识。关于悖论的运用,历史上著名的是伽利略驳斥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的推理。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循着伽利略的思路思考,取一块重的石头和一块较轻的石头,按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应该是重的石头 2 【3】
下落快,然后用一根细绳连接两者,这时重的石头要被拖慢,轻的石头要被拖快,所以速度应该在两者之间,但是,用细绳连接后的物体重力却增加了,故应该下落最快,导致悖论。产生上述悖论后,学生迫切想知道矛盾原因,从而激发了探索动机,促进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提高。
3、利用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提出疑问
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对一些现象有了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这就是日常经验,当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不一致时,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的困惑之中,从而引发学
【4】生的质疑。比如在进行单摆的周期方式教学时,教者根据经验,往往认为单摆的角度越大,则其运动的周期越长。事实上在摆长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摆角去测量周期会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其周期都是相等的,从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疑问。学生的这种质疑,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
4、利用因果关系进行质疑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里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要注意追问前因后果,才能有所发现。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屏上出现几点荧光,由于伦琴喜欢追根求源,所以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阳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他把它起名叫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上溜走。
总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代学者陈献章对质疑的功用阐述更具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作为教师,更应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人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美国霍顿米夫林公司1961年
【2】、彭亮精心设疑 激发兴趣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上官维忠,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长兴教研网2006年2月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第五篇:学习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课堂,也吹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里。新课程的出台伴随着一种新的理念的诞生与实施,这股滚滚的新课程改革热浪,更进一步的正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教师是学生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为此,教师就应讲究教学艺术,优化教学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思想指导行动,要改革课堂教学,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即学生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在观念更新的同时,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创新,就是要变“死”为“活”,变“窄”为“宽”。此外,还必须在方法上创新,更要敢于抛弃传统过时的方法,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努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第四册中的《看月食》,就不必按传统直奔向课文重难部分,提问学生:“月食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月食?”让学生找出有关段落来说一说,再提供地球仪让学生转一转,用自己的话说,最后再用电脑演示月食过程和地球运转情况。这一课的其他内容简单带过即可。这样处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做到既突出重难点,又能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使原本对较为枯燥乏味的描述自然现象的课文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使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促使学生愿意学,并且愿意自己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把学生当成填塞知识的“容器”,要真正认识到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自己,终身学习的主人更是学生自己。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诱导,变教的过程为导的过程,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
1、明目的,激兴趣,注意情感的诱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内驱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什么,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优秀的教师应追
课文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而不是听老师讲懂。朗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读书活动才能得到培养,特别是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更应该体现多读少讲,以读代讲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同时这也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