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篇)

时间:2019-05-14 01:2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在上世纪 50年代就曾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无疑是把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的全面发展。50多年新中国农村建设的风风雨雨,诸多的经验教训,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指导思想。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文明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以下性质和特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综合的概念,具有全面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过程,具有动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必须反映时代特征,因而其衡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具有层次性。不同地区由于历史、环境、基础的不同,建设的速度和目标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反映的新农村在内容上、程度上要求上也有所不同,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作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必须以强大的集体经济为后盾。集体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内容,而且也是举办社会各类事业的基础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

三、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和“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 ,一切以人为目的 ,纠正过去那种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倾向。“以人为本”,意味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发展是不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反映出人们在发展观上的不同价值取向。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即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 ,同时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新农村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农民的特点和实际出发 , 把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 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和首创精神。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为此 , 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 , 发展农村教育 , 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 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 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总之 , 促进农民增收 , 提高农民素质 , 保障农民权益 , 是“以人为本”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 , 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历史任务 , 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二)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所谓“全面”,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 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这一要求,就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只有经济发展了 , 才能为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 , 新农村建设在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应有明显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 5 个方面、20 个字的目标和要求就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乡风文明”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村容整洁”是社会管理或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要求;“管理民主”是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我们应当按照这些目标和要求 ,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统筹兼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统筹兼顾的实质在于协调利益关系、调动积极因素,从而促进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先富与后富之间的统筹兼顾。下决心调整农民收入分配格局 ,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对那些通过不当手段占有过多社会财富的人给予一定的限制 , 对弱势贫困群体给予一定的补偿。同时 , 要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公共医疗体制的改革步伐 , 尽快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根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在发展过程中 ,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 ,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科学发展观的这一要求 ,决定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必须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在资源开发中要坚持节约开发并重、节约优先和减量化的原则;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要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只有这样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才能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吉法,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2 [2]杨继瑞,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5.12 [3]郭杰忠,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老区建设,2005.7 [4]孙慧明,关于河南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5]叶庆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06.1

第二篇: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调查背景:华夏民族自古以农为本,中国迄今仍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而且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至今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近年来,我国经济稳定繁荣发展,党和国家一方面稳抓经济,另一方面也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几年颁布“一号文件”,像一缕缕春风吹进了农民的心窝,温暖了9亿农民的心。同时,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点就是农村的建设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村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朋友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夺取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此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农民群众们的意见与看法。

调查时间:2010年1月30日至2010年2月1日

调查地点:湖南省常宁市柏坊镇XX村。调查对象:湖南省常宁市柏坊镇XX村村民。调查方式:走访、询问、交流。调查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

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2003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砖头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摩托车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一)新房舍: 中国农民的传统,有了钱,首先要盖房,因而民居的建设水平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富裕程度的外在体现之一。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经过统一规划而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新民居,将成为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符号。在我调查过程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房屋是砖石结构新居,且外观大方亮丽。

(二)新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逐步齐全。“公路村村通”与“家电下乡”使得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

(三)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但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没有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像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并未达到卫生标准而进行规划和建设。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和发达国家农村的主要差距。

(四)新农民:在调查过程中,文化程度偏低的主要是老一代农民。但是绝大多数青年都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少数接受过高中教育。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我国农村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老一代中,40%多没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五)新风尚:当今农村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方面突出了一个“新”字。

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该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如常宁市的油茶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市境还没有一家对油茶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产品全部都是外销给大型公司加工成茶油。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这样,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问题二: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由于该市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可用耕地空间缩减,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荒山、荒坡都进行了退耕还林,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养殖业。

问题三:农业生产中,科技化程度偏低。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仍旧是以人工劳动为主,机械化水平低。农民的技术水平低,所有的农业生产还是经验型、习惯型,农业科技的应用率低。

问题四:周边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就以XX村为例,该村位于湘江河上游,水质清且深,完全可以开发淡水养殖业,河边的滩涂地则可以发展畜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人文体艺系

09级法学一班:李沅松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摘要: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引入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一词,并将其发展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具有引导、凝聚、稳定、转化和自建构等意识形态功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包容性、丰富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不断完善,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关键词:意识形态 科学发展观 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建设

0 引言

发展观和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话语。意识形态是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按照某种发展模式,以实现一定政治目标或社会理想的思想观念。在上层建筑领域,两者引领了时代的发展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和最新发展成果。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自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D•特拉西在其巨著《意识形态原理》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后,这个词便开始被不同学者赋予多种内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中。

1.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引入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一词,并赋予其两种用法,即“虚假的意识”和“观念的上层建筑”。“虚假的意识”,借指当时德国各种旧的思想体系。这时他们是在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这个概念。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熟,意识形态亦逐渐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为人们广泛接受,用以表示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它由经济基础决定,但其亦能对政治的上层建筑及负载自己的社会经济基础发挥巨大反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其科学性、实践性,不仅为后人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更为无产阶级在认识资本主义以及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策略选择上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2资产阶级学者的意识形态理论

资产阶级学者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有两类:广义的意识形态和狭义的意识形态。前者主要是指人们对于思想或观念的一种特别的态度;后者特指个人或集体对某一社会情境的掩饰和扭曲,因为对该社会情境真相的了解不符合其利益,而“意识形态”有意识的撒谎、半意识或无意识的掩饰实际上正是体现了某个特定主体的自我利益。尽管曼海姆完全是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意识形态的,但是他也已经认识到,意识形态实际上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由于主体阶级基础、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它不一定与现实相吻合,但它无疑能够发挥某种特定功能,而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这之后,西方学者相继把意识形态引入其他非哲学领域。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开始把意识形态引入经济学领域。他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两种力量: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社会力量与个人力量;这两组力量相互牵制,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在研究中,李斯特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一词,而以“精神力量”代之,并撇开它的阶级性。但在他的理解中,无疑也是很突出作为思想观念体系的“精神力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不少政治学家如阿尔蒙德、马丁•利普塞特、密利本德、波朗查斯等,都曾用不同的概念来指代意识形态,把它引入到政治学范畴,强调意识形态对于维持和巩固国家政权合法性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而英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更是把“意识形态”引入到社会学领域。尽管在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韦伯与马克思主义甚至与其他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不完全一致,但在其著作中,韦伯敏锐地洞察了渗透在基督教、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方世界兴起以及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揭示了重农不重商、重人治轻法治、过度突出和谐意识的儒教精神对于东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韦伯的论述虽不完全符合事实,但也显示了他已经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对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3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也给予意识形态以高度的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的卢卡奇提出“阶级意识”,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培养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只有依靠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回归”。意共早期领导人葛兰西在其代表著作《狱中札记》中更是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认为统治集团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等意识形态一致化的途径来实现对从属集团的精神和道德领导。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也必须重视意识形态文化的作用,牢固占领和巩固自己在无产阶级中的“文化领导权”。1.4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派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经济学效应研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意识形态经济效应的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其与正式制度一样,都对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核心。新制度经济学学者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作为非制度安排,意识形态通过给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而对个体发挥强有力的约束,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从而达到节省交易成本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新制度经济学,或是其他的视角、领域,都非常关注意识形态问题。他们一致认为,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具有全面性、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系统性、创新性等特征的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成功的意识形态;这种科学而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发挥诸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外交功能等,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常态,研究和化解社会发展中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以执政为主题的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中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各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逐步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制约和各种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与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正是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和我国长期发展的经验,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来的,它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基础,立足于科学发展思想、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模式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把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取向与执政为民要求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什么发展、取得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靠什么发展的基本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将始终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创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和当代世界新的发展路径。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功能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引导、凝聚、稳定、转化和自建构等意识形态功能。3.1科学发展观的引导功能

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就是引领社会的价值观念,并进而引导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建立起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导文化信念,认同和维护现行制度和秩序,为实现统治集团的目的服务。科学发展观从一开始提出,就不是一个纯粹解决经济问题的举措,而是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全面解决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一系列观点,其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是人的属性、人的功能、人的情感、人的发展、人的利益在社会各个层面和与自然关系层面的展开。通过全面发展,让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属性都能生长;通过协调发展,让人的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和谐共存;通过可持续发展,让人的幸福指数和长远发展得到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的支持;通过统筹兼顾,让人的利益协调有序。3.2科学发展观的凝聚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统治集团自身根本利益的自我意识,集中反映了这个统治集团所在成员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奋斗信念和理想。它总是通过系统性的论证,以深刻的学术性语言证明其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抵御和排斥相异和对立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凝聚和团结全社会成员为实现其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凝聚成果。它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社会文明之路的艰辛探索,凝聚了新中国近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只有“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对发展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才能让当代中国不同阶层、不同观念、不同追求的人凝聚共识,集中智慧,积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步伐。3.3科学发展观的稳定功能

意识形态与所有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一样,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意识形态,虽然属于人类思维的意识范畴,但其中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产生后,就会脱离人类思维而属于社会,不再随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消失而消失,并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手段传扬于社会,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并且会以自身的稳定去综合发挥引导、凝聚、转化、建构等功能来稳定整个社会。科学发展观作为“稳定器”,发挥作用的首要表现是化解社会矛盾。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新要求。

3.4 科学发展观的转化功能

转化功能是意识形态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部分,最终来自于社会存在,但它形成以后又会通过群众的掌握,转化为物质力量。意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力量,首先表现为维护或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其次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维护或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在被深人学习和广泛实践中,它的上述两个方面的转化功能已 3 经或正在充分地发挥出来。在维护和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上,科学发展观能为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信念支撑。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就是经济建设。发展首先就是经济发展,发展观是经济建设如何搞好的基本观点。其次,科学发展观能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不是空洞抽象的,体现在社会治理层面就是:政治模式上的民主法治,价值追求上的公平正义,人际关系上的诚信友爱,运转机制上的充满活力,秩序结构上的安定有序,可持续发展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科学发展观能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指明方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绩,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还远未完成,必须继续深化。继续深化的方向就是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维护和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上表现在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科学发展观建立在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科学分析上,具备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品格,它能很好地符合人们对当代世界的经验和感受,从而赢得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持续的认同和忠诚。其次表现在规范社会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团体利益倾向明显。这些团体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互相宽容合作,也可以彼此对立排斥。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原则能够指导人们很好地确认和保障经济活动主体的权能和合法地位,规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交换和正当竞争的空间;抑制约束各种利益集团自发性、盲目性的非序化倾向和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3.5科学发展观的自建构功能

自建构功能是指意识形态在外界环境和各种价值观念的作用下,科学地吸收新因素,克服不合理因素,不断发展和超越自身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自建构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同化外来信息过程;第二,自我超越过程。科学发展观同化外来信息首先在于它把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为自己观察和研究问题的现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又好又快”内容的提出,就是发展观外界环境的变化即发展阶段性变化在理论上的概括。科学发展观同化外来信息还在于它把其他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关于发展合理思想作了科学吸收。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人本”、“协调”、“可持续”等观点的形成正是科学地吸收这些发展观的合理思想的结果。同化外来信息过程的后果就是自我超越过程的出现。科学发展观的自我超越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剖析发展过程的内在矛盾,确立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提炼发展问题的一般规律,构筑发展观的新体系,因而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超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意识形态建设

科学发展观既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方法论,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包容性、丰富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不断完善,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4.1通过科学途径使党的意识形态更多地以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形式表现出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要真正为政党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服务,就应该为尽量多的群体成员所认同、认可和接受。也就是说,其意识形态除了要具有思想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外,还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涵盖性,它不是将越来越多的群体排斥在自己之外,相反要将越来越多的群体凝聚在自己周围。换言之,就是要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通过科学途径转变为代表民族的、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从执政党的地位出发,尽可能广泛地体现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 4 包容性,提高党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4.2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客观基础。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形式和资源配臵方式。由于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同时由于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相应的变化,促使与市场经济活动相适应的新观念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应当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在弄清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采取允许存在、积极引导的方针,及时把其中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因素吸收到主流意识形态中来,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扩大意识形态的代表性。

4.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巩固和扩大党的意识形态阵地

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我们绝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产生困难情绪和畏俱心理;另一方面,需要努力熟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意识形态传播和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与新方式,特别是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而对互联网上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我们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有效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影响。而要使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斗争中站稳脚跟、守住阵地,一项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站,牢牢地把握话语权,以传播足够的准确的科学的信息,充分地表达真理,不断发出强大的声音。此外,还要切实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法规建设,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4.4 从社会各群体的实际状况出发,区分宣传思想工作的层次性,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区分宣传对象的层次性。显然,对党员干部与一般群众的要求不能上下一般粗,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要有所区别,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区别对待:对于一般社会成员,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是引导他们遵守以“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规范的社会主义道德,提倡通过诚实劳动致富,划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与非、荣与辱、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等界限;而对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则重点是要引导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规范的共产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区分意识形态本身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普遍性,因为作为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具体的现实问题作出详细解答,然而这并不代表意识形态工作一定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理论灌输,相反,我们要贴近群众,使其通俗化、大众化。意识形态宣传要深入人心,其关键在于贴近百姓思想、生活的实际,从中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的结合点。如果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精神、所推崇的理想,总是高深的理论,罗列空洞的政治口号,其结果只能是使传播的内容严重脱离大众的实际生活,导致大众对意识形态的消极态度。因此,意识形态必须自己主动揭开神秘的面纱,去掉笼罩于自身的神圣光环,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将理论观念转化为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使其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中宣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5]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6]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7]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06,(2).[8] 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J].哲学研究,1997,(9).[9] 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N].人民出版社,2002.[10]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N].上海三联书店,1991.6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范文模版)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如何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能否抓住机遇,又快又好地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必然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离开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建设所要求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发展。只有坚持发展的为民性,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不断焕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减轻社会震荡,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句话,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3.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既把发展作为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同时又把和谐作为发展的应有之义,坚持了社会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一开始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这一正确原则,努力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和谐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着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如果离开发展去片面追求社会和谐,结果不仅会使和谐本身失去应有的价值,而且还会使整个社会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我国又是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和谐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建设小康社会的,如果只顾发展而无视人们对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不仅难以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是发展起来了,也只能是一个广大人民无法接受的畸形社会。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历史地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4.科学发展观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集中而生动的展示。比如,它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倡导,生动展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它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倡导,生动展示了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思想方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宏伟事业,它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以利于把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做好统筹兼顾的工作,使这一工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搞好前瞻性筹划,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去不断开拓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十五”的辉煌已成过去,我们又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仍然是“十一五”期间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一定能够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目标。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6.6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作者: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05.3

郑小林:男,1966年3月9日生,大学文化,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5大队政工干部,企业政工师。

第五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大寨镇党委书记 邓毅伟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行动指南。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新农村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举科学发展观的大旗,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来,把工作目标定位到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近七年基层工作中,对广大农村的长远发展也有一些理解和看法,现从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谈谈大寨镇是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基本概况

杨陵区大寨镇位于杨陵区西北部,东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陵区街道办、揉谷、五泉镇接壤,境内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共有13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17101人,4336户。全镇主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优质杂果、苗木花卉和小麦良种等主导产业,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72元,比2005年3551元增加了3721元,年均增长15.5%。2010年6月被省委授予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先进乡(镇)党委。

二、围绕二十字方针,创新工作思路

大寨镇的新农村建设,在立足镇情基础上,始终坚持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原则,创新工作思路,有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

大寨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因此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何做好产业发展这篇文章,费尽镇党委政府心思。在进行了广泛、综合调研、讨论后,2009年全镇乘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大好机遇,认真实施“五个万”工程,着力发展“八大产业”,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功能,带动了以高效设施农业、优质杂果、畜牧养殖、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在随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多膜覆盖、立体栽培新模式,引

进新品种、新技术,逐步实施标准化生产,同时成立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建立土地银行10个,为土地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新的模式,全镇共流转和征用土地11000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72.8%。截止2011年,全镇累计发展设施农业大棚1328座,中棚700余亩;建成养殖小区21个,奶牛存栏3200头;引进秦宝、澳源牧业公司建成存栏万头以上奶(肉)畜养殖基地2个;建成猕猴桃等优质杂果基地3100余亩;发展苗木基地3500余亩,食用菌基地200亩。

(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活宽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要广辟增收渠道,推进惠民工程。一是着力发展主导产业经济,注重加强对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扶持和引导,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二是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我镇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立足各自优势,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党员科技示范户带头推广新技术、引进新项目、发展新产业,为广大群众做好创业示范。三是全面兑现“家电下乡”、摩托车汽车下乡、粮食直补、大棚补贴、经济林果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及产业支持政策,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文明进步。

(三)乡村和谐稳定,促进乡风文明。为了能促进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以乡村政权建设、公益区建设、六室一中心建设等项目,健全了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室和村民娱乐健身广场,经常性地开展各类科技培训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13个村

基本达到村村有阵地,为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阵地基础。2010年我镇建成485.4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为13个村的农家书屋各配送了10000余册书籍和600余件音像制品。同时我们加大了计划生育、文明家庭创建和农村的矛盾纠纷排查,在每年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每季度初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月活动,在每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的月报告制度,有效促进了乡风文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全镇呈现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态势。

(四)强化村容村貌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为了彻底转变物品乱搁、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等现象,镇党委在大力宣传、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积极争取卫生改厕项目,又结合沼气池建设等工程进行综合整治,全面完成了农户门前统建、后街整治、路灯安装、农村信息网络配套等建设任务,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与城区接轨。不断完善并严格实施垃圾定点堆放、统一清运和“三护员”日常保洁制度,对全镇13个村的垃圾斗进行了统一更换添置,积极开展以村容村貌治理为主题的柴草定点堆放、秸杆还田、道路清理、农村垃圾规范管理等,不断创建文明进步的农村新环境,实现了资源的增值利用和有效改善,绿化、美化、靓化的良好生态环境已初步形成。

(五)健全各项制度,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召唤。镇党委政

府通过完善自身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丰富工作方法等方面来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我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事部门和人员,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提升工作质量,有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养老、低保、医保、伤残救助等综合性便民服务,为群众提供进一道门办事,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终结的优质高效的基础服务,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工作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了基层村民议事权、村级纪检组织、村级综治维稳组织、村级共青妇组织等,达到村村组织健全,各组织都能按照制度开展工作。特别是为有效维护好广大群众民主权利,我镇深入推行了以村务大事村民公决、村级财务全程公开、和民主评议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工作制度,实行村民提事、群众评事、集体定事、干部干事“四事”民主管理机制,实现了人心和、社会稳、发展快。

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实需要,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寨镇村域经济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将会进一步的加快,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活将会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下载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000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000[五篇模版]

    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为基础,经济为中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全五篇)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大寨镇党委书记 邓毅伟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深刻认识建设社......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摘要: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新农村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的具体实践。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指导新......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范文模版)

    论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姓名:王 润 润 学号:2013 专业班级:2013级金融学(1)班 联系电话:181 8956 2296 ·摘要: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当前和......

    统战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统战工作 摘要:由于统一战线工作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并不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乡镇统战工作普遍较为薄弱。当前,在市委市政......

    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合集)

    浅议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特别是经济领域,更是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也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