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导学案

时间:2019-05-14 01:5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导学案》。

第一篇: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导学案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导学案 主备人:杨立国 单位:兴仁中学

学习目标:

1、归纳掌握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体育的发展情况;

2、分析我国文学艺术、体育蓬勃发展的原因;

3、通过学习“走向世界体育强国”,了解中国体育从“东亚病夫”到亚洲体育强国,学习重点:建国以来文艺体育事业的成长与成就 学习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使用说明:

1、课前依据预习案,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认真研究合作探究题,在课本上勾划好,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以备小组探究。

[预习案] 自主学习我最棒

一、文学的繁荣

1.伴随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方针的提出,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崭新的局面。2.文革后,文艺创作又迎来一个春天,其类别有:

① ; ② ; ③。3.矛盾文学奖的设立:

年,第一届矛盾文学奖评选揭晓,获奖的有、等。

二、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影视艺术发展迅速,请你举出五部优秀作品:

① ② ③ ④

三、走向世界的体育强国

1.新中国诞生后,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更对学生提出_______ _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_______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________制度,大力开展______运动。

2.新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我的疑问】 【信息链接】

《红岩》

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青春之歌》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自“九一八”到“一二九”这段历史大风暴中,北京的一批青年学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小说中刻画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个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的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作者杨沫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草房子》

一个叫油麻地的乡村小学给男孩桑桑留下了快乐又难忘的童年记忆,里面的一事一物都叫他不能忘记:包括天生秃顶的陆鹤出于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而演出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剧;在桑桑眼中显得扑朔迷离的少女纸月的身世之谜;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实际上注定难成正果的蒋老师与白雀姐的短暂爱情;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生活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当校长的严父在桑桑患了怪病之后,终于流露出舐犊之情,也是初涉人生的桑桑对生与死的最初体验 … …

★特别介绍: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眼泪: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求共赢

1、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体育、卫生事业能如此蓬勃发展,取得这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是什么?

2、老舍在《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书中102页动脑筋

二、【我的收获】

三、【课堂评价】

完成等级: 评价等级:优 良 加油 组长签字: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1956年,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针是()。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B.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百家争鸣,创作自由

2.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举行。那么,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该是第几届呢?()A.第27届奥运会

B.第28届奥运会 C.第29届奥运会

D.第30届奥运会 3.新中国成立后,党为繁荣文学艺术而提出的口号是()A.向科学进军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反映中共地下党员许云峰、江姐等崇高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小说()A.《青春之歌》 B.《红岩》 C.《高山下的花环》 D.《将军吟》

5.建国以来影视艺术发展十分迅速,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是在()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6.下列优秀影片中,以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党反腐败斗争为主题的影片 是()A.《日出东方》 B.《抉择》 C.《丝路花雨》 D.《大决战》

7.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获得者是()

A.陈镜开 B.容国团 C.许海峰 D.中国女排 8.在我国某一少数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最激动人心的节目——赛马。这一少数民族是()

A.藏族 B.满族 C.蒙古族 D.壮族 9.被称为中国的“国球”的体育运动项目是()A.篮球 B.排球 C.羽毛球 D.乒乓球 10.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A.1956年赫尔辛基奥运会 B.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C.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D.1988年汉城奥运会 11.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上创下的空前纪录是()A.三连冠 B.四连冠 C.五连冠 D.六连冠

二、读图题

A B 图片A中手捧奖杯和鲜花的是___________运动员__________。

图片B中站在领奖台最高处、胸前挂着金牌的是__________运动员__________。【总结与反思】

第二篇: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导学案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诞生后,文艺体育事业的新发展。过程与方法:读书会、联系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事业的成就,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以来文艺体育事业的成长与成就 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学习过程】

导入: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可以通过这样的联系,利用“追星效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真理的内在需求。但要注意从讨论时间、思维理念等方面予以调控。)【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你的框架(知识点总结到位即可)

2、你的问题

【课堂探究】 老师的问题

1、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1)政策英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2)来源丰富:新旧社会胶体阶段的社会风情千姿百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

2、“文革”以后的作品都分为哪几种? 先反思“文革”,后大量反映改革开放,还有一些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

3、你知道那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1)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

(2)艺术形式:音乐、影视、戏剧、舞蹈、杂技、绘画

4、发展体育运动除了在比赛上为国争光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1)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2)综合国力增强

5、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体育、卫生事业能如此蓬勃发展,取得这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是什么?

(1)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

(2)各级文艺、体育、卫生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

6、老舍在《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孔乙己中咸丰酒店)【反馈】

一、选择题

1.1956年,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针是()。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B.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百家争鸣,创作自由

2.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举行。那么,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该是第几届呢?()

A.第27届奥运会

B.第28届奥运会C.第29届奥运会

D.第30届奥运会

二、读图题

A B 图片A中手捧奖杯和鲜花的是___________运动员__________。图片B中站在领奖台最高处、胸前挂着金牌的是__________运动员__________。【资料下载】

本月(指1977年12月──编者注),以“伤痕”为共同特点的短篇小说大量涌现。它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早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之名缘

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由于作品的形象醒目,因而人们把这一类作品概括为伤痕文学。它的主要特点是:抒发社会伤痕,揭露林彪、“四人帮”在十年**中给社会、给民族、给知识分子造成的巨大灾难,同时还展示了一些被扭曲的、畸形的青少年形象,歌颂了广大干部群众反对高压和迫害所表现的不屈精神及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给人们生活和精神造成的创伤。在艺术表现上,此类文学作品描写真实,心理刻画细腻,语言深沉质朴。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文化大革命”被彻底否定,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好转,“伤痕文学”现象也趋向消失。【思维拓展】

今天的中国竞技体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在国际大赛中捷报频传,早已不再是所谓的“东亚病夫”了。然而,过去列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时,难道单单指中国人的体质而言吗?反之,体格强壮了就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了吗?

请你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品赏析】

《红岩》

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

《青春之歌》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自“九一八”到“一二九”这段历史大风暴中,北京的一批青年学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小说中刻画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个知识分子在向共产党靠近的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作者杨沫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歌,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必读书。《草房子》

一个叫油麻地的乡村小学给男孩桑桑留下了快乐又难忘的童年记忆,里面的一事一物都叫他不能忘记:包括天生秃顶的陆鹤出于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而演出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剧;在桑桑眼中显得扑朔迷离的少女纸月的身世之谜;令桑桑自疚不已而实际上注定难成正果的蒋老师与白雀姐的短暂爱情;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生活最底层的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艰难历程;当校长的严父在桑桑患了怪病之后,终于流露出舐犊之情,也是初涉人生的桑桑对生与死的最初体验 … …

★特别介绍: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眼泪: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建国50年在各项体育赛事中获第一个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名录

姓名

项目

赛事名称

 马湘君

女子射箭

第34届世界射箭锦标赛  马艳红

女子高低杠

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

 马晓春

男子围棋

第6届“东洋证券杯”世界围棋锦标赛  王秀丽  王军霞  叶乔波  史美琴

女子速滑

女子中长跑

女子短道速滑全能 女子跳板跳水

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 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 第2届世界杯跳水赛

 丘钟惠

女子乒乓球

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 许海峰

男子射击

第23届奥运会  吕钦

男子中国象棋

第1届世界象棋锦标赛  曲云霞

女子中长跑

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 刘冬

 李宏平

 李荣荣

 巫兰英

 吴数德

 陈露

 陈肖霞

 张爱玲

 张小冬

 罗致焕

 容国团

 栾菊杰

 高凤莲

 庚耀东

 徐永久

 黄志红  黄玉斌

 谢军

 黎则文

 中国女排 女子中长跑

男子跳台跳水

女子跳伞

女子射击

男子举重

女子花样滑冰

女子跳台跳水

女子羽毛球

女子帆板

男子速滑

男子乒乓球

女子花剑

女子柔道

男子羽毛球

女子竞走

女子铅球

男子体操

女子国际象棋

男子竞走

女子排球

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第2届世界杯跳水赛 第2届世界杯跳伞赛 第42届世界飞碟锦标赛 第33届世界举重锦标赛 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 第2届世界杯跳水赛 第1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 第11届世界帆板锦标赛 第57届世界速滑锦标赛 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第23届世界杯女子花剑锦标赛 第4届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 第1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 世界杯竞走赛 世界田径锦标赛

世界杯体操赛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第17届世界杯竞走赛 第3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

第三篇: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

常锐伦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概况。

2.知道中国近代绘画、雕塑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二)内容结构

本课开篇对中国现代美术予以界定,指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至今的美术,主要指20世纪的中国美术。其后,课文分别介绍中国现代绘画和中国现代雕塑两大美术门类的概况、代表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1.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第1自然段:介绍中国现代绘画概况。

第2-4自然段,介绍中国画在20世纪形成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及其代表画家与代表作品。

第5-6自然段,介绍油画的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7自然段,介绍“创作版画”的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8自然段,介绍“中西结合”的新品种新样式的绘画及其代表画家、作品。第9自然段,简略介绍近年来绘画的新探索。2.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

第1自然段:指出中国现代雕塑成就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介绍20世纪50年代雕塑成就及代表作品。

第2-3自然段,介绍20世纪80年代至今雕塑快速发展,并列举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2)中国现代雕塑迅猛发展,介绍、分析有影响的作品。2.教学难点

(1)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创作版画,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等名词。(2)分析、理解作品。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齐白石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小名阿芝,后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三百石印富翁等。1863年11月22日生于湖南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一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曾随外祖父读村学,1年后因家贫而辍学,在家放牛砍柴。15岁拜师学木匠,始为粗木工,后为细木工,以擅雕花名闻乡里。21岁时得《芥子园画谱》,有空时便临摹。27时才拜师学画,继而学诗、学篆刻。他曾在70岁时写过一首《往事示儿辈》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他又在《记罗山往事》诗中叙述学篆刻时的情景:“石潭旧事等心孩,磨石书堂水亦灾。”对此自注:“余学刻印,刻后复磨,磨后又刻。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四方,通室必成泥底。”由此可见齐白石苦学钻研的精神。40岁以后5次云游祖国南北各地,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和画稿。50多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为生,并锐意进取,立志创新。1922年陈师曾首次将齐白石的画介绍到日本,1927年北平艺术专科学术校长聘请齐白石任中国画教授。1937年“七·七”事变,齐白石辞去一切教职,闭门居家。1939年,为了拒绝大小敌伪头目纠缠索画,在大门上贴一纸条:“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1944年,停止卖画,并以“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的诗句,表示宁可挨饿,也不取媚恶人丑类。这一年他写了不少抒写亡国之愤的诗,如《题胡冷庵(胡佩衡)山水卷》:“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画家欣喜作画颇多。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义卖画展,画和平鸽,并题“愿世界人都如此鸟”。1952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奖状。同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6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逝世于北京。

齐白石的绘画,以画花鸟草虫为多,且兼工、写两种画风,皆造诣高深。而他的写意人物画与山水画,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毫不逊色甚至更为突出。简括、传神、充满人情味和幽默感是他写意人物画的特色;他的山水画匠心独运,境界新奇而充满诗意,自成一家。他对绘画艺术的突出贡献,是将质朴天真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的文人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此外,他在诗、书、印等方面也造诣高深。(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写)《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件作品,是1953年文学家老舍请白石老人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如何将很远处的蛙声表现出来,一时也难住了年逾90高龄的老画家。老人经过两天两夜的冥思苦想,突然从“出山泉”三字中获得灵感,决定在“泉”字上做文章,据此,成就了这一名画。

他在竖幅的画面上没有画蛙,而是画高山峡谷间由泉水汇成的一股溪流,由远而近流淌下来,溪水中几只活泼的小蝌蚪,离开源头,顺着湍急的水流欢快地游来。观者见到蝌蚪自然联想到源头的青蛙,仿佛蛙声也在顺着峡谷、随着溪流,由远处隐隐传来,真乃没有蛙声胜过蛙声。

这富有想像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据记载,宋代画院录用画家的考试,多以诗句为题,如“竹锁桥边卖酒家”,众考生多在酒家上下功夫,一个叫李唐的考生则画桥头外挂一酒帘,将“锁”意表达了出来,深得皇上赏识;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众试者多画马、画花,有一人画数只蝴蝶飞逐马后,也深得皇上满意;再如考“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第二名以下者多画空舟系于岸边,或鹭鸶缩于舷间,或乌鸦立于篷背,意在舟中无人,然考第一名者则画一孤舟,船夫卧于船尾,身旁横一孤笛,以示终日无游客,船夫曾吹笛解闷,后吹笛也腻烦了,而卧于船尾睡起觉来,这样便将“无人渡”和“尽日横”双层意思都表现出来。虽然这些诗意画我们见不到了,但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却让我们领略了诗意画的妙趣。

画家在技法处理上,采用狭长的竖幅构图,以大笔浓墨在纸卷两边画出峡谷山石,中间留出曲折的空白为小溪,其间以流畅的曲线画出溪水急湍的流动感,仅用一两笔重墨便画出溪流中蝌蚪的活泼可爱的游姿。这些都显示了大师的不凡的艺术功力与技巧。

山水册页(中国画)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原藉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自幼攻诗、经、书、画及篆刻,青少年辗转求师,奠定浓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中年“激于时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皆有参与”。后长期定居上海也曾在北京和杭州,从事文化出版、书画鉴定和美术教育工作。他在古文字学、画史画论等方面造诣颇深,著述甚丰。在绘画方面,50岁之前,广学古人,努力继承艺术传统。50岁—70岁左右,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如他曾八上黄山。其一生旅行游记画稿在万件以上。70岁后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大变画法,技法上以用墨见长,笔墨层层积累,具有“黑、密、厚、重”的特点。其独特的“深厚华滋”的艺术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而且在中国画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90岁时,文化部给他颁发了奖状,称他是“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黄宾虹一生画过很多山水册页。这件《山水册页》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具有“深厚华滋”的典型面貌。构图上,山偏左侧,占据全画大部面积。画家用似不经意、随意挥毫的笔法勾勒轮廓,线条却苍劲流畅,再用浓淡墨色点染相积,给人以山上杂树参差丛生、植被丰厚郁郁葱葱之感。局部裸露山石和山间房舍留为空白,成为画中“气眼”,使墨密黑沉的画面有了活气。画家利用虚实相生的效果使下部与右侧大片空白为水,远山及前景小船用笔极淡,与画面主体之山形成鲜明对比。

画家的这幅册页山水,既不是描绘哪处具体的自然山水,也不是毫无根据地主观臆造,而是对自然山川了然于胸之后,离象取神,表达心象之山水的神来之笔,是不求貌肖的神似之作。他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以表现山川之浑然元气。画的色调浓重却能给人以亮的感觉,这是因为画家巧妙地运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黑中留白之技巧。在层层积墨加深之后,形成墨中有墨、色中有色、色墨交融,使深沉中蕴藏着墨色的神奇变幻,把积墨的应用和表现发挥到极致。

记写雁荡山花(中国画)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他精于写意花鸟,兼作山水画、人物画,又擅长书法、篆刻,特别是“指画”。他对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具有浑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他常用的闲章“强其骨”,概括了他的审美追求——以骨气、骨力取胜。他的画不论构图、用笔,都追求雄强、豪壮、气势之美。强其骨即讲求力之美。我国清末以来的文人画多巧而秀媚,缺乏骨力与气魄,而潘天寿的中国画,不论是画劲松修竹、山花野草,还是画翠鸟鹰鹫、崇岭巨石,无不具有豪放的气势。这不仅是他正直倔强的个性的表现,也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崇高理想的曲折反映。

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所画的都是常见的题材,但这些最平凡的东西,经他的点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山花野草,他都寄予无限的热情,信手画来,总是表现得那么新颖别致、优美动人,真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杰出才能。这幅《记写雁荡山花》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他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群马图(中国画)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穷画家,幼年随父亲学画。17岁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任图画教师。1914年5月曾去日本学习美术,年底回国应聘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曾写《中国画改良论》一文,提出“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并奠定了以写实绘画改良中国画的宏志。1919年赴法留学,选学写实艺术,拒绝“现代主义”艺术,并认准只有写实绘画才能扭转中国画的关在家中的模仿之风,使他在“为人生而艺术”的实写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1927年回国,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29年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1934年受欧洲诸国之邀,在多国举办中国画展和个人画展。以后又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徐悲鸿自从留学归国后,坚持倡导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他的作品是他艺术主张的最好见证。此间创作的油画《田横五百士》、《我后》,尤其中国画《九方皋》、《晨曲》、《逆风》、《风雨鸡鸣》、《漓江春雨》、《巴人汲水》、《群马》、《群狮》、《愚公移山》等开创了写实绘画新风。抗战期间,他搞义卖画展,将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1946年,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坚持中国画师法造化的传统,反对因袭模仿,对传统中国画样式、技巧和造型,用科学的比例、解剖和透视等法则加以改造,以写实的“惟妙惟肖”替代文人画的“不求形似”的“不似之似”。由于徐悲鸿的素描及油画功底深厚,能在中国画创作中融进西法,显示写实艺术之美,而深受人们的欢迎。所以他倡导和推动的写实主义运动能影响一代人和中国美术界。

《群马图》是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时,闻及国内鄂北大捷时欣然命笔创作的,他在画面左上角题写“鄂北大捷豪兴勃发”,反映了画家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无比欢欣的心情。画中四匹骏马,姿态各异,静中有动,透出一股内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画家将这种“傲骨”注入马的形象,使马的骏气中勃发着生命之美,艺术形象中孕含的精神力量感染了观众。

该画的构图取方形,四骏有聚有散地占据画面的主要空间,下部用淡绿轻扫数笔为近处青草,其余处空白便令人产生草原辽阔之感。四匹骏马前三匹昂首竖耳,似有警觉,后一匹低头吃草,使之动态有对比。由于画家熟悉马的解剖,在画马技法上,用粗细有别的浓墨线条,精练准确地画出马的形体结构,又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大笔寥寥渲染出躯体的明暗起伏,这种融入西法的表现,加强了马的体积感。画马鬃及马尾的豪放用笔,增强动感和表现力度。这种新面貌的中国画成功地刻画了形象,传达出作者的强烈情感,在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令人振奋的感觉。

徐悲鸿之所以能将马画得如此生动,且以画马闻名中外,可从他给一位爱画马的少年的信中找到答案。信中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春雨江南(中国画,46厘米×68厘米,1984年作,画家自藏)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早年曾就读于上海美专、西湖艺专,先后学中国画、油画,后专攻中国画。上世纪20年代末参加青年美术组织“一八艺社”,30年代投身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执教于重庆国立艺专,将一腔爱国热忱付诸丹青。1946年先后拜齐白石为师,随黄宾虹学山水画,奠定了传统中国画的深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革新中国山水画为己任,立志为祖国山河立传。50年代至60年初,他走遍江南、四川和两广等地区的名山,行程十几万里,风餐露宿,不畏艰辛地画了大量写生,从中探索山水画的创作新路。他在写生过程中融进西方透视与明暗等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表现风格,至他最后10年才确立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山水画的特色是博大、雄浑,充满活力,重视山水画意境的创造,进一步解决了山水画的层次表现,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这种样式,从中期的以“积墨法”为主,发展到后期的“积墨”、“泼墨”兼用,画面墨色丰富、浓黑深重,并且很好地吸收了西方绘画善于用光的经验,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逆光山水,使中国山水画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

《春雨江南》一画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高峰时期,即上世纪8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近景山脚下是典型的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红艳的春花点缀其间,其后是突起的重重山峦。画的左侧,一条江水蜿蜒远去,整个画面被大水浓墨泼洒得湿漉漉的,表现出一种崭新的动人意境。其春雨江南的意境就在“湿”,在雨中。画中所有的物象,都表现为被春雨淋得湿透的感觉,淋得山石泛着水光的闪亮,春花也如浸在雨中而水淋淋。这种意境被画家高超的笔墨技巧表现得生动至极。此画是先用浓墨勾勒轮廓,再以皱擦积墨与泼墨兼用,达到“墨韵”与“神韵”交融。再加上他将西洋绘画中的用光,巧妙地引入画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显示出一种博大、深沉、浑厚、开放,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

油灯花果(绘画)林风眠

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从小随父学画,并为做石匠的祖父当助手,奠定他朴素和勤劳的品质。1918年留学法国学油画,1925年归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转任杭州艺专校长至1938年。此间,他热衷于美术教育和美术活动,力主改革中国传统绘画。自抗战初期,他辞去艺专校长职务后,不再热心活动,而是埋头于绘画创作的探索。1952—1977年间,以退休教授身份栖居上海,任上海画院画师,在倍受美术界冷落的情况下,全身心地从事于新形式绘画的创作。

林风眠使用毛笔和宣纸,颜料有时增加水粉,在保持中国传统重抒情、重韵律感和意境的基础上,融入西方19世纪以来的创作理念之新传统,强调色彩和造型的表现性,采用方形画幅,充分利用墨与色的变化,勾线但不追求传统书法入画的线条,追求一种既不像西画,也不像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样式,开拓出一条通向绘画现代化之路。

《油灯花果》从构图形式上看,以直线将方形画面分割为几个不等的矩形,其间安排一盆竖长的开着白花的仙人掌和圆形的盛着淡黄色水果的瓷盘,右边窗台上放着不甚显眼的油灯,白花与果盘的亮色使画面活跃起来,且打破了横竖线分割画面的机械感,其结构紧凑、严密,给人以均衡和富有变化的形式美感。画家在汲水的宣纸上,以透明色和墨调合的颜色,用板刷熟练地画出背景,前景主体的花果则以不透明的水粉颜料和丰富的笔法,使之鲜亮、富有厚度和凝重感。主体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构成令人赏心悦目。

齐白石像(油画,116厘米×89厘米,1954年作,中国美术馆藏)吴作人

吴作人(1908—1997)生于江苏苏州。1927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1930年赴欧留学,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转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在比利时获会考第一的金质奖章和“桂冠学生”荣誉。1935年归国,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和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务长、院长,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85年法国政府和文化部授予艺术文学最高勋章。1988年比利时国王授予王冠级勋章。

20世纪50年代是吴作人油画创作的高峰期,该时期创作的《齐白石》、《三门峡》、《镜泊湖飞瀑》等作品,其画色调醇厚清新、明快和谐,洋溢着中国心魂。他从40年代也开始水墨画的探索,60年代后渐入成熟境地。作品风格洗练,具有典雅的诗境与墨韵,代表作品有《牧驼图》等。

《齐白石像》是吴作人创作的油画肖像的代表作。当时白石老人已是91岁高龄。吴作人与白石老人有着长期密切的交往,对齐白石的形象、性格、气质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是他创作这一肖像画最有利的条件。但是,画家并不满足于这一点,正式作画时,他还曾对齐白石的面部和双手进行了一次直接写生。在这一作品中,画家舍弃了一切背景描绘,着重表现白石老人的精神世界。那安详端庄、银髯鹤发的形象,慈祥深邃的眼神,体现出画家深广的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嘴唇的动作和右手的姿势,使人联想起老画家习惯于吮笔、握笔的职业特征。整个作品的用色沉着明净,衣服、帽子大块的青黑色和背景的暖灰,决定了作品的基本情调,与人物的身份和气质是完全符合的。在这沉着色调的衬托下,手和脸部明朗温暖的色彩就显得突出。

狼牙山五壮士(油画,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詹建俊

詹建俊,当代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9年画家应中国国家博物馆之邀,创作了《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第1团7连6班班长冯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宋学义、胡福才5人,为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转移,在易县地区的狼牙山英勇阻击日军3500余人发起的数次进攻,苦战一天,毙伤敌90余人,后又主动把敌人引至悬崖绝路,弹药用光后仍顽强战斗、誓死不屈,用石头打击敌人,最后,砸坏枪支,跳下悬崖。除葛振林、宋学义遇救外,其余3人英勇牺牲。这一壮举,表现了革命战士崇高的气节和英雄气概,后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人民政府在狼牙山为他们建立了纪念碑。由油画家詹建俊创作的这幅著名革命历史画,选择了五壮士即将跳崖前怒视侵略者的瞬间情节,既鲜明地刻画出他们对侵华日军的强烈义愤,又表现出他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作品在构图上也独具匠心,将五位英雄的形象组织成一个庄重的三角形,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群峰耸立的狼牙山之巅,从而象征并且突出了抗日英雄永远屹立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华领土,也永远屹立于中国人民心间这一英雄史诗的主题。

进城——西藏组画之一(油画,1980年)陈丹青 陈丹青,当代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进城》是画家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研究生时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之一。陈丹青曾在西藏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西藏和藏族兄弟怀有深厚的情感。西藏组画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男女藏民的强悍、俊美和对宗教的虔诚。画的色调浓重,色彩丰富,深重与响亮对比鲜明,精细刻画与粗放概括运用巧妙,充分展示了油画的表现力。作品展出时受到极大欢迎,美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

一湾解冻的湖水(水印木刻,45厘米×35厘米,1980年后)古元

古元(1919—1996),广东中山县人,出身于贫寒的归侨家庭。年稍长,目睹社会黑暗,义愤难平。“七七”事变爆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到延安县川口区念庄乡担任乡文书,生活在翻身解放的农民中间,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黑白木刻积极反映当地农民的生活,是解放区木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除了继续从事版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以外,还创作水彩画。他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版画家之一。他的木刻积极反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风格朴实、自然,在单纯、平易之中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技巧。他的水彩画,在借鉴西方绘画表现光色技巧的同时,特别注重意境和韵味的营造,以民族艺术特有的诗情画意及东方美学的情趣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湾解冻的湖水》是一幅蓝黑两色的水印木刻,是古元晚年的精心之作。画面呈现的是厚厚积雪的原野,前景有一湾解冻的湖水,湖边有一群活跃的野鸭,中景是一排两组疏密有致的树,透过两组树间是远处密密的树林,层次分明。然画家手法非常洗练,仅依靠树的一片密枝的“灰”调子和中景一排齐根的树干,造成白雪皑皑的原野和地面纵深起伏的视觉效果。前景湖面水波倒影,野鸭在湖边或歇息或飞翔或追逐戏耍,使寂静的雪原增添了春之将至的活跃气息。该画体现了画家融合中西版画技巧,注重意境和韵味的营造,是突出东方美学情趣的重要代表作。

全民皆兵(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集体创作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北京上马“十大建筑”,围绕这些建筑规划了一批雕塑项目。于是,国家有关部门调集国内优秀的老中青雕塑家参加了创作,出现了一批近代中国雕塑的优秀作品。

这件《全民皆兵》便是置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门两侧的雕塑群之一,与其对称的是《陆海空三军》,是由曾竹韶、于津源、盛扬等16位雕塑家共同创作完成的。作品旨在表现中国抵御外敌的武装力量,不仅有强大的陆海空三军,还依靠全民皆兵,这样任何强大的侵略者入侵中国就会卷入人民战争的江洋大海之中的主题思想。

《全民皆兵》成功地创造了三男一女的工人农民的民兵形象,他们气宇轩昂地立于三阶底座之上,使之高低错落,富有布局的变化,又构成一个整体。民兵形象健壮饱满,神情凝重,充满必胜的信念而气势夺人。他们身着50年代服装,衣纹概括洗练,造型典雅,是反映中国民兵英雄气概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庆丰收(中国农业展览馆,1959年)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庆丰收》是置于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农业展览馆前的对称的两组雕塑之一,由鲁迅美术学院苏大伦、郑惠南负责,由曲乃述、李仁章、王熙民等10位雕塑家于1959年创作完成的。最初设计稿经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华君武等选定后,苏大伦、郑惠南又带领大家考察古代雕塑,赴华北地区农村体验生活,在山西被农民震天动地的击鼓表演所感动,而完善创作设计的。两组雕塑一为击鼓,一为敲镲,其呼应并行的两组群像,表现的是农民欢庆丰收的情景和场面。此击鼓的农民形象,肌肉夸张有如古代石雕中的天王、力士,显示有无穷的力量。双马奔腾欢跃,马两侧的男女农民雄强而豪迈地向前行进着,充分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高昂的精神风貌。雕塑构图严谨,塑造精练,造型饱满,线条流畅,气势雄伟,振奋人心。由于将古代石雕富有装饰性的特点有机地融入其中,而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雕塑艺术的气派。

群像落成后深受群众欢迎,获得美术界的一致好评,被推崇为“新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之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雕塑艺术的杰作”、“时代的象征”,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

(参照王克庆《继往开来 蓬勃发展——中国城市雕塑50年》)和平少女(北京、日本,1985年)潘鹤 王克庆 郭其祥 程允贤 潘鹤、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皆为当代著名的雕塑家。

这件《和平少女》创作于1985年,两件同样雕塑一件置放在日本长崎市的和平公园,一件置放在北京复兴门大街,旨在让日本人民和政府以二战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中日友好关系,维护持久和平。作品以洁白大理石为材料,用写实手法雕刻了一位身着中国衣裙的美丽少女,她长发如云,长裙曳地,形体优美、丰姿绰约,舒展双臂,回眸注视着落于臂上的白鸽,俨然是一尊护卫和平的圣洁女神,使人的心灵受到洗礼,感到和平之可贵与美好。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重庆,1985年)江碧波 叶毓山 江碧波、叶毓山皆为当代著名的雕塑家。

耸立于重庆歌乐山的这座宏伟纪念碑雕塑,是为纪念牺牲于集中营的革命先烈而建造的。这件集圆雕和高浮雕为一体的高达11米的巨型雕塑是两位作者用数年时间完成的。作品通过向四周展开塑造的九个人物形象,以宁死不屈、前赴后继、坐穿牢底、迎接曙光四个情节来歌颂革命先烈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作者将九个人物形体凝聚为巨岩般的整体,远观气势恢宏如山,近看形象生动感人。坚硬的红色花岗岩与壮烈的革命主题相一致,成为表现革命先烈英雄气概和作品寓意的艺术语言的组成部分。

黄河母亲(兰州,1986年)何鄂 何鄂,当代雕塑家。

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件置于祁连山畔黄河岸边的赭褐色花岗岩雕塑作品,雕刻的是一位舒展地仰卧着的母亲,在关注着匍匐于自己身上的婴孩,令人理解作品《黄河母亲》的象征性及对其寓意的联想。母亲形象有如古代石雕的佛像,又有今日女性美的特征,她美丽、端庄、慈祥、睿智,微笑着注视匍匐于其宽阔胸怀中茁壮的孩子,佑护着孩子的成长。母亲的长发顺着肩部流淌下来,汇成奔流向前的黄河水,简化处理身躯,曲起的腿部有如山地,其衣纹好似河水的波浪。这件采用古代石雕手法及概括处理的雕塑,具有中国雕塑的特征。

风凌霄汉(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中心,1990年)杨英风 杨英风,当代雕塑家。

这件置于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雕塑,是用表面如镜子般能折射周围环境的金属材料,以极其简化的形体构成的一条架起的帆船,给人以风帆高扬的轻快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内容和情趣,说明中国现代雕塑已经超越了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旧有模式的局限,更具现代性。

五月的风(青岛,1996年)黄震 黄震,我国当代雕塑家。

该件富有动感的盘旋之状的抽象雕塑,是用钢板焊接喷漆完成的。作品构成的规律与不规律的矛盾统一、大圈与小圈叠构的变化与统一,是该件作品富有盘旋、升腾前行的律动感之所在。其3米高的红色巨体在平阔的广场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增强其内涵的意义性。这种超越对客观对象如实塑造的现代抽象雕塑,已经在各城市中耸立,表明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粒粒皆辛苦(中国画)方增先

方增先(1931—),浙江兰溪人。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现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此画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画的是一位老农蹲在地上伸臂在捡拾地上的麦穗,其后是两辆装载满捆小麦的驴车,毛驴吃力地拉着向前。从老农左手拿着鞭子和两穗麦穗来看,显然他是随车而行,不时捡起掉在地上的麦穗。此画充分地表现了农民珍惜粮食的情感。画家又以“粒粒皆辛苦”为题,旨在启迪观众。该画笔墨虚实有度,准确而洗练地刻画出老农的神情动态,是20世纪50年代人物画精品。

祖孙四代(中国画)刘文西

刘文西(1933—),浙江嵊县人。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该画创作于1962年。画家以敦厚质朴的笔法,刻画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祖孙四代农民的憨厚、纯朴、勤劳的品格和富有时代感的精神风貌。父亲手拄铁锹,儿子是拖拉机手,以表现时代的进步。白须的老爷爷蹲在地上,背着可爱的小重孙女享受天伦之乐,其满脸皱纹是苍桑岁月留下的印记。离不开黄土地的典型的陕北农民形象,活现于画家的笔下,蕴含着画家对农民的熟悉和对农民的深厚情感,显示着画家的写实功力与表现技巧,是20世纪60年代的佳作。

春水归舟(中国画)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1949年始旅居阿根廷、巴西和美国,1978年定居台北。1950年以来在世界多国举办个人画展60余次。1956年在尼斯会晤毕加索。1958年作品《秋海棠》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学会”赠予金质奖章。张大千对传统中国画极为熟悉,且是人物、山水、花卉,工笔与写意皆能的多面手,晚年创泼彩画法,发展了中国山水画,也使其画进入现代。

《春水归舟》是画家在深刻理解传统绘画精神、继承唐代王洽泼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将墨、色结合,大水分地泼洒,以彩破墨或以墨破彩,使画面呈现有如抽象绘画一般的趣味,又有一定具象山水形貌特征的意境。这是一种主观意象同客观的自然景观有机交融的艺术表现。

黄山一线天(中国画)刘海粟 刘海粟(1896—1994),江苏常州人。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并任该校校长。1917年在该校画人体模特儿引起社会轩然大波。1928—1949年间,刘海粟赴欧州诸国考察美术并讲学。曾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海粟对黄山情有独衷,至1988年曾10次上黄山,对黄山的神韵领会颇深。《黄山一线天》是画家年届80岁时之作,表现黄山清晨被旭日迎照之时壮观的感受。画面构图大开大合,呈现的是阔大景象,用劲健的笔法勾线,再以凝重浑茫的泼墨泼彩和色彩强烈对比手法,使画气势雄壮,富于力量感。画家将西画的透视、光照效果,现代派的强烈色彩都融入其中,巧妙地运用墨的浓淡虚实,空白及渲染等技法,表现出山色苍茫、浮云流动及远处云海迷漫的意境。

西陵峡(中国画)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南昌人。1933年赴日留学,1935年归国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49年任南京师大教授,后任江苏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山势陡峭,水流湍急。画家处理该画构图有如实地写生,以其自创的皴法放笔直挥,潇洒飞动地画出陡壁山崖、山的气势及远景的层层山峦。右下角空白为江水,水面上的小船更衬显出峡谷的险峻,很好地表现出西陵峡两岸奇峰兀立、恢宏苍茫的壮丽。

春风蛱蝶图(中国画)俞致贞 刘力上

俞致贞(1915—1995),北京人,早年师从于非,后拜张大千为师,曾在故宫博物院国画研究馆等单位任职,后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刘力上(1916—),江苏都江人。早年拜张大千为师。曾任职中国美术研究所,从事绘画史论研究,后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俩人为伉俪画家。

俞致贞曾多年临摹古人真迹,又种草养花,细心观察,对花卉蝶蛱了然于胸,故她所绘花鸟形象写实、典型而传神。此画中巨石兀立,石前的红粉二色牡丹,花团锦簇,绿叶参差,相衬相映,两只蛱蝶嬉戏飞舞于枝头,创造出阳光明媚、春风徐来、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意境。加之色彩搭配浓丽而鲜艳,更显花之美丽、蛱蝶翩翩动人,犹如将观者引入真境一般。

朱荷碧盖(中国画)袁运甫

袁运甫(1933—)当代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该画与中国传统花鸟画法有很大不同,画家采用涂满全画的色彩效果,旨在表现于荷塘感受到的一种花红叶绿、荷梗交织、色彩浓艳的美的意境。画家巧妙地运用墨和色的交融对比、墨线与色块的对比、透明色与不透明色及不透明色覆盖关系、色彩的互衬对比关系以及粗放与工细的对比等,构成色彩既丰富、抽象,又有荷花具象艳丽的真实感的画面效果,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是继林风眠之后的全新的中国画之画法。

牛(中国画)韩美林

韩美林(1936-),当代著名画家。

该画是画在宣纸上,以水墨为主的一种全新的造型方法。画家以大小板刷为笔,将牛的形体结构抽象为富有装饰性的几何形,却很好地表现了牛的神韵,同时又呈现出富有意味的一种全新的笔墨情趣。由此可见,中国画在当代,被画家不断探索地发展着。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木刻)彦涵

彦涵(1916—),江苏东海人。1938年赴延安,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后,活跃于延安和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创作,是与古元齐名的版画家。1949年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美协书记处书记。

这件作品创作于1943年,反映八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进行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游击战。画面描绘山区老百姓托举着一位八路军战士向搜山敌人射击的情形。画中的人物有八路军战士、民兵和农民,其形象分明,形态神情刻画得生动。

画家冯钢百(油画)李铁夫

李铁夫(1869—1952),广东鹤山人。18岁赴美国,后去英国主攻油画,是我国第一位赴西方学油画的人。1905—1925年间曾随美国著名画家切斯和萨金特学习。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外获奖。解放后回到祖国大陆。

该画是1934年为其朋友——曾在美国学习油画的画家冯钢百所作的肖像画。作者捕捉画家作画之姿与注视对象之神情,采用大片暗色衬托侧光的头部和肩,以洒脱有力的笔法,痛快淋漓地刻画出人物形象与眼神。

窗前的女人体(油画)潘玉良

潘玉良(1899—1977)江苏镇江人。自幼丧失父母,一度沦为青楼,靠自己苦学,1921年赴法留学,1929年归国,曾在上海、南京两地大学任教,是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女画家。1937年重赴法国以卖画为生。其作品曾获比利时银质奖、巴黎大学多尔烈奖,先后20余次获沙龙展出奖。

该画创作于法国,画家以女人体和所在室内空间为媒介,旨在创造出笔法轻松、色彩丰富,给人以审美愉悦的画图。

胜利渡长江(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刘开渠

(由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重点介绍;又由于人们对其很熟悉,故将此图放在书眉。)

刘开渠(1904—1993),安徽萧县人。1920年考入北京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赴法学雕塑,1933年归国任杭州美专教授兼雕塑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创作多件歌颂抗战英雄的纪念碑和纪念像。解放后,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调入北京,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设计。其后又创作一系列革命导师和中国历史名人雕塑。曾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的一生为我国的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胜利渡长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为纪念百年来为反帝反封建而献身的烈士和取得的丰功伟绩,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造的大型纪念碑,并于当晚举行奠基典礼。周恩来总理主持筹建工作,调集全国著名的建筑师、雕塑家和能工巧匠参加,由梁思成主持建筑设计,由刘开渠主持浮雕设计。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历时8年落成。纪念碑四面浮雕分别为《虎门销烟》(曾竹韶创作)、《金田起义》(王丙召创作)、《武昌起义》(王临乙创作)、《五四运动》(滑田友创作)、《南昌起义》(萧传玖创作)、《抗日游击战》(张松鹤创作)、《支援前线》和《胜利渡长江》(刘开渠创作)。

《胜利渡长江》表现了千帆竞起,百万雄师强渡长江的宏大而雄壮的场面。整座浮雕线条交错充满动感,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形体饱满,形神兼备。王朝闻称赞:“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是纪实性与创造性的对立统一,雕塑形象的生动性与概括性的对立统一,吸取外国优良经验与坚持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对立统一,爱国主义与反对因循守旧的对立统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开创新中国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的里程碑,也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展示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继承创新的成功,它记载、歌颂了人民英雄百年奋斗的伟大功绩,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流芳百世!(参照王克庆《继往开来 蓬勃发展——新中国城市雕塑50年》编写)

《收租院》之交租妇女(泥塑,1964年)四川美术学院

《收租院》是一组反映旧社会农民凄苦生活的大型泥塑,创作于1964年,是为当时进行阶级教育而产生的作品。共塑造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形象。其以交租、盘利、逼租、斗争为情节线索,呈现戏剧性的表现。人物造型生动、个性鲜明、感情强烈,是20世纪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雕塑作品。

“交租妇女”是其形象之一,生动地刻画贫苦妇女带着叫喊饥饿的孩子被迫交租的情形,以及无奈、悲愤与痛苦的内心情感。

崛起(广州,1990年)黎明

这座置放庄广州市雕塑公园中的不锈钢雕塑,是为纪念中、日、尼三国登山运动员,分别从喜玛拉雅山的南、北坡双向同时登顶的壮举而于1990年创作的。现在许多大城市都建有雕塑公园,表明现代中国雕塑艺术的蓬勃发展。

仇娃参军(雕塑,1990年)杨奇瑞

这是一件富有故事情节的雕塑,表现阶级矛盾激烈冲突的旧中国,一贫穷家庭的父母用板车推着被打断了一条腿的儿子,欲参加革命军队的情形。此雕塑说明雕塑题材的多样性。

鉴湖三杰(雕塑,1989年)曾成钢

这件雕塑作品塑造了辛亥革命前,于1907年被清政府杀害的三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徐锡麟和陶成章。作者着力人物气质的刻画,艺术手法上简洁和夸张有度的写意性,令人耳目一新。

(二)名词解释

传统型中国画

这是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用以分析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画家的不同追求和不同风格,对于深入探讨中国画革新的途径与经验,有一定的作用,故课本中也引用这一概念。新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现代中国画”词条中,对“传统型的中国画”的解释是:“现代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的。他们之中又分为两支:一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另一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出新,但他们的革新主要限于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或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是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前一支的贡献在于保存与传授传统技巧;后一支的贡献则在于发展传统,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以及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前者以金诚、顾麟士等为代表(引者按:金诚又名绍城,字拱北,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书画家兼收藏家,1920年创建“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张保存国粹。顾麟士,民国初年著名书画家,长于临摹古画,也是主张保存国粹),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

融和型中国画

也是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现代中国画”词条中对“融和型中国画”的解释是:“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美术思潮、论著、美术教育和美术作品被大量引入。伴随着文化上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提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大批青年美术家留学日本与欧美,借鉴西方美术,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与实践成为潮流。蔡元培、康有为、陈独秀、鲁迅和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刘海粟等,都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术或近代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融和。几十年来,融和型中国画成为主潮,毋宁说,这是中国人民欲将古老的文明推向现代文明的愿望和奋斗在美术领域的表现之一。”

油画

据载,自唐代始即有欧洲传教士将西方圣像画带入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油画天主像、圣母像等。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当时的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到清朝初年,有一批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如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王致诚等来华,并在宫廷任职。他们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雅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20世纪初,我国开始有人去美国、日本学习油画,如广东画家李铁夫、浙江的李叔同等。辛亥革命后,出国学习油画的人渐多,其中包括以后成为我国杰出画家的林风眠、徐悲鸿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油画真正的发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教材中选用的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吴作人的《齐白石像》便是重要的代表作。

版画

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板、石板、麻胶板、铜板、锌板等板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统称版画。可见版画的种类较多。中国古代版画具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产生于隋唐之际。现存最早的版画是晚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佛教《金刚经》木刻卷首画。中国的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版画的高峰时期。不过,中国古代版画是将画与刻分别由画家与刻工、印工分工完成的,人们称这种版画为“复制版画”。外国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约始于16世纪的德国,这种版画是集画与刻于一人,被称为“创作版画”。中国现代版画属于创作版画,它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鲁迅先生倡导、以进步美术青年为主力的新木刻运动为开端。所以,它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一批著名的版画家。教材中谈到的现代著名版画家古元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架上雕塑

一般指在室内陈放,尺寸在60~250厘米之间的雕塑作品。它不像置于室外的纪念碑雕塑或园林雕塑那样,强调与环境的结合,因此创作的自由度很大,多为博物馆、陈列馆、展览会所采用。在陈列架上,高度往往与人的视线持平或略低,便于人们欣赏。

三、教学建议

(一)课本提到的美术家与作品应重点介绍,也可根据自行安排的课时,拓展内容,多欣赏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

(二)介绍画家与作品分析,可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发表看法,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

(三)配合本课内容,也可带学生到艺术馆参观,在现场学习讨论。

四、参考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论中国现代美术》,郎绍君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中国城市雕塑五十年》,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四篇: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高一美术鉴赏: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作品》

传统型中国画与融合型中国画

常宁市水口山高级中学

贺年生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型中国画与融合型中国画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型中国画与融合型中国画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传统型中国画与融合型的中国画的特点。

2、教学方法:

⑴引导探究和直观演示等多种方法的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画。

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用具:

教具准备:中国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传统型中国画

1、设问引入:

下面几幅画属于什么画种?(中国画)你能数出几位画家的名字?

下面这几位画家,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

2、简述传统型中国画,及代表人物。

传统型中国画代表人物: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介绍大师的生平阅历:

齐白石1863-1957)名璜,小名阿芝,号白石,湖南湘潭人。是我国杰出的书画家和篆刻家,生前享有“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奖誉。幼年好学,七岁时识字,因家境贫寒,只读过半年私塾,十二岁学木匠,雕花木工,人称“芝木匠”。自临《画谱》,二十六岁时拜师学画,改木匠为画匠,以画谋生。后学诗治印,三十五岁才走出乡里,三十七岁到省城长沙为人治印,直到四十岁才开始了“五出五归”身行半天下的伟大艺术实践,诗画篆刻渐渐成名。他擅长花鸟草虫,也作山水、人物、取法白阳、青藤、八大山人、受吴昌硕影响尤深,继承和发展了明清以来革新派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

3、齐白石作品: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1953年文学家老舍请白石老人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如何将蛙声表现出来,一时也难住了年逾90高龄的老画家了。

《蝴蝶戏花》:工笔也写意画相融合的典范之作。高一美术鉴赏: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作品》

《虾》:齐白石的绝活。

4、以“虾”或“荷花”为题材进行直观演示,以加深同学们对传统中国画笔墨的理解。

5、黄宾虹与潘天寿的作品欣赏:

黄宾虹作品:二幅,特点可以概括为“黑、密、厚、重”四个字。

潘天寿作品:二幅,采用双钩与写意手法,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为中国画开辟了崭新的艺术境界。

(二)融合型中国画:

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到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这一代,中国画的发展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中国画下一步该怎么走?中国画的出路在哪里?

这时,中国画界的有识之士,如徐悲鸿、李可染等人,他们曾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他们将中西绘画之长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中国画新的艺术境界。

1、画家介绍与作品欣赏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先后留学日本、法国等地,观摹研究西方美术。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作品欣赏:《奔马》、《群马图》、《愚公移山》 李可染作品欣赏:《万山红遍》等。

2、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他们在技法等语言要素的差别。

3、欣赏吴冠中、林凤眠、张大千等画家的作品

4、小结。

5、课后延伸:

(1)以作品为例,谈谈传统型中国画与融合型中国画,分析它们的特点,你认为这种融合有意义吗?

(2)在时间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同学们可以用中国画工具尝试临摹一幅传统型花鸟画,以加深同学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领悟。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导学案 新人教版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自主学习】

一、文学的繁荣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是出现了反思_________的一些作品,而后出现大量反映_____________和弘扬_____________的成功之作。

二、艺术的发展

1.改革开放以来,________逐步进入每个家庭,________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技等艺术,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旧中国:外国人耻笑中国人是“________”。2.新中国

(1)群众性体育活动

①新中国诞生以后,________的体育活动,如广播体操、练习拳术、各种球赛等,普遍开展起来。

②毛泽东对学生提出“__________”的要求,________课被列入学校重点课程。③20世纪90年代,大力开展________运动。(2)竞技体育

①从________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瞩目。②从________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③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________。

④________年,中国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合作探究】

【问题1】 新中国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 为什么说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自学检测】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为贯彻“双百”方针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双百”方针是()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C.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D.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2.1978年,中国文化名人郭沫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科学的春天》一文,宣告了文艺工作者迎来了一个创作的春天。这个春天指()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体育被列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其主旨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早提出“健康第一”的国家领导人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D.江泽民

4.1984年夏天,一个中国小伙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勇摘金牌的序幕。国际奥委会主席说:“这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一个中国小伙”是()A.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 B.体操运动员李宁 C.射击运动员许海峰 D.长跑运动员王军霞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文革;改革开放;民族道德精神

二、1.电视;影视艺术

2.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

三、1.东亚病夫 2.(1)①群众性 ②健康第一;体育 ③全民健身(2)①乒乓球 ②射击 ③亚运会 ④2008

【合作探究】 【问题1】

探究:①新中国的诞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②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实施,使我国文学家焕发出创作的激情;③改革开放给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问题2】 探究:(1)从整体的健康水平来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使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大大加强。

(2)从典型的事例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体育已迈入亚洲强国行列,在2008年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3)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由于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举世瞩目,在亚洲乃至世界体育界的信赖和支持下,我国成功举办了1990年亚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自学检测】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C

下载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导学案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写写帮推荐)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设学习目标: 1、归纳掌握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体育的发展情况; 2、分析我国文学艺术、体育蓬勃发展的原因; 3、通过学习“走向世界体育强国”,了......

    八年级历史百花齐放推陈出新4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知识梳理 1、文学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出来,改革开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 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湖南省绥宁县第一中学 唐建文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精选五篇)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兴十四中学 郝向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两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和体育的成就,激励学生积极进......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5篇模版)

    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了新的时代。出现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文学艺术作品风格各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八年级历史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1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诞生后,文艺体育事业的新发展。 过程与方法:读书会、联系现实。 情......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习题5

    万泉中学“四标”课堂导学案日期:2015-6-6 备课:金鹏英审阅:徐辉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我国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最先取得成功的是(......

    历史8下、6、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实验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稿系列 授课日期:2011年11 月25日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小组: 学号: 综合评价 章节: 第六单元 课题:20、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课型:新授 2、新中国: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