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论文投巧妙导入之石 激语文课堂之趣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投巧妙导入之石
激语文课堂之趣人教版新课标
有人说,一个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设计精妙的导语,往往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又能为完成教学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具有煽动力的导语,就好象文学作品中的“引子”,电视电影中的片头序幕,具有激情、融入意境、集中注意力和渗透主题的作用。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好的开端呢?下面略举两例来谈谈我个人的浅见,旨在抛砖引玉。
一、以旧引新,为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铺路搭桥。老师在深入解读文本资源后,根据文本之间的纵横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平稳过渡,给学生以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感。以旧引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都运用于文本理解的第二课时。学生在对文本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进一步深入细致探究时,就需要老师适时引发、点拨,如果老师这时的引语精妙,恰到好处,学生就会与文本产生共鸣,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更加深入,从而获得真知灼见,受益终生。
二、设置悬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的原动力。古代的章回小说,以及说评书的人都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之处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避而不讲,吸引观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心里特点,紧紧抓住听者看者读者的注意力。
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读书欲望,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达成掌握知识的意图。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夜莺的歌声》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有谁能用口哨学一种动物叫吗?(这时课堂上真热闹,学生学什么叫的都有)
师:有谁知道这些叫声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学生寂然深思,课堂上顿时安静下来)师:(引述)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就有这样一个小孩子,被称为小夜莺,他巧妙的同敌人周旋,就是用口哨学鸟叫,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消灭了敌人的。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学鸟叫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他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了13课《夜莺的歌声》之后,你们就知道了。
这样设计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带着好奇心与想知道的问题去阅读原文,不过,悬念导入要恰到好处,不能拖泥带水,要悬而促思,思而能解。不能悬而茫然,不知所云。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故事牵引、游戏导入、迷语引路、情境导入等等。只要我们根据文本的需要,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就会使导语犹如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涟漪,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古诗文诵读之方法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古诗文诵读之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有许多是超越特写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好古诗文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和文学素养。
今天的教学,特别重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朗读教学。许多教师和学生对现当代课文的朗读,低回婉转、高亢激昂,可谓声情并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但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古诗文的诵读,而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或只是按如今的音和调来朗读,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为此,我认为:教学古诗文时,不要忽视了诵读。
所谓“诵读”,其实也不仅是记忆,而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古代的国立音乐机构(大司乐)教养国家子弟,即采用“讽诵言语”的办法,注家说是“倍文曰讽”,“文”即指文学作品,“倍”即背,“讽”如小儿背书,“诵”则有抑扬顿挫,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背诵是很古老的传统方式,对于指导今天的教学,也具有颇深的意义。
首先,诵读要注重节奏。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文中,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如果要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掌握如何,看朗读就知道了。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很多学生是两个音节一停顿,读成了“桃花/源记”,就可见,学生没有真的理解之。在文章当中,这样的停顿就更为重要了。如《五 柳 先生传》中有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其实,“因以为号”是“因此以之为号”的省略,应读成“因/以为号焉”;《晏子故事》中,有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如果没有理解其意义,也就不会朗读了。很多学生读成了“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可见,在诵读中,要正确读准诗文的节奏。
其次,要注意诵读的音乐美,幼年和少年时的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的方法教孩子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的兴趣,若老师善于引导,他们就会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学习了。况且,很多优秀的古诗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正如我们在偶然间听到“人之初,性本善”的诵读时,很自然而然的就会用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接着诵: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之《关雎》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最终版)
关 雎 说 课 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关雎》。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册教材主要是学习四大文学样式,在教材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在古文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是古代诗歌,而《诗经两首》是最能代表我国诗歌源头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理智把握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起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主人公感受;
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羞于表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我首先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感受。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文化熏陶法: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有关 背景材料,指出,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于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任务驱动法:在学例中包含的任务,学生以完成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通过任务驱动法可以使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通过朗读、展示、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学习法。提出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要求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2、合作探究法。通过自学方法后,尝试于学例中的探究任务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再进行合作讨论
3、朗读法。在朗读中感知节奏,重章叠句等知识点。
4、知识迁移法。使所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得以感悟。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情境导入。其依据是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我选择了传统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理智思维在现实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优哉游哉 琴瑟友之
君 子 好 逑 寤 寐 求 之
辗转反侧 钟鼓乐之
好逑 →→→ 求(哀)→→→ 梦中求(乐)—————————————————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将主人公感情线索较明晰的展现出来,并将孔子的评价与 诗歌相联系,凸显出来,在知识与思想上加深学生的认知。
5.布置作业。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1)整理笔记:(2)提出其他问题。
目的是巩固所学,保护学生求知欲。
七、说小结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1)
运用了学案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爱情现象,学生具有了懵懵懂懂的认识,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思考的过程中我进行了点拨和指导,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
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自以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5
第四篇: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1搭石-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搭石》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搭石》石一篇很美的课文,在平白朴实的语言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何作者对家乡的无比依恋,选编这篇课文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之外更重要是要让学生学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去发现美。
怎样让课文走进学生的心中,激起他们心中的涟漪激撞出美丽的浪花,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上课前我想到在南京的语文素养大赛上佟雅坤老师在进行朗读点评时提到的朗读就是要把文字读成画面,才能把语意表达得很清楚,那《搭石》石一篇画面感非常强的文字,只要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学生的学习就会主动、有效了。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思路,接下来的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首先用“什么是搭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很快就用书上的原话回答出来了,配合插图学生很快就弄懂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课文二到五自然段的内容的学习,我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引导“家乡的搭石究竟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到五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看到了一些什么画面?”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自学之后,我又安排了小组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的讨论比较热烈,从巡视中我指导很多学生都看到了其中的一、两个画面。在指名汇报的环节中,学生最先汇报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的图画,他们还读出“一行人走搭石”的特点是协调有序。顺着学生的思路,我用情景体验何朗读指导等方法深入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难理解的词在想象画面、情景体验的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接下来学生又先后汇报了“上了年岁的人摆放搭石”、“面对面让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画面。在画面的想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后面感受作者家乡人民为他人着想、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在学生对整篇文章形成了一定的画面感之后,我再次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体会“风景”的内在含义,既有外在的自然风光的美,更加重要的由人们身上看不见的心灵美塑造出的一幅幅画面的美。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之《舟过安仁》人教新课标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篙”、“棹”,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2)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3)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中情景,或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诗句意境。(2)通过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词中童年生活的情趣。【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让我们共同看看这两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出示课题——舟过安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舟过安仁》,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篙”、“棹”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师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第 1 页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小伙伴合作学习。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抓场景,解诗意
(1)引导: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诗人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课件: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问:你看到了什么?(生述说)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师: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指导朗读)
(3)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师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4、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4、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全班齐读古诗(配乐)。
6、练习熟读成诵。
五、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1、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
第 2 页 首诗(出示课件),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他的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2、展开想象,将诗中情景画出来,或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