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经济论文
规划建设高品质旅游商贸聚集区
培育秦皇岛地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摘要】秦皇岛地区是河北省重要的旅游经济区域,全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设施齐全、旅游环境优美。秦皇岛地区旅游业季节性十分突出,旅游收入中商品购物收入比重过小,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而且十分影响秦皇岛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发展建设知名旅游商贸经济势在必行,只有在秦皇岛地区建设高品质商贸中心才能实现本地区旅游经济的新突破。【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会计专业
2010级4班
张哲 【关键词】
旅游商贸经济
旅游产品
软陶产品
节事文化
【项目类型】“秦皇岛渤海明珠旅游纪念品”项目设计获“2012年燕山大学大学生项目设计”三等奖 【正文】
2010年6月,秦皇岛地区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4个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秦皇岛在整个环渤海旅游区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素有中国“夏都”的称号。它是河北省旅游经济的主力军,是否能在秦皇岛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优势,不仅决定着我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命脉,也影响着环渤海旅游区经济的发展前景。商贸购物旅游是现代旅游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性旅游的延伸和拓展,是增加旅游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秦皇岛市是河北省重要的旅游城市,山海关是我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秦皇岛素有“京津后花园”“渤海明珠”“玻璃之城”等美称。
一、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业时间上发展极不平衡
提到秦皇岛,首先想到的是避暑、海滨浴场,这一传统的旅游模式使得这个地区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存在着严重的是淡季和旺季之分。
从图中看出秦皇岛的游客主要集中在7、8月份,1、2月份很少,这种局面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也严重影响了旅游收入的合理性。
收入主要集中在夏季,冬秋两季收入很低,这意味着大量的旅游设施要闲置,大量的服务人员要闲置,这不仅影响全年的旅游收入也严重影响到整个秦皇岛地区的经济收入。从长期的发展战略来看,必需突破避暑旅游的概念,开发和发展不受时间限制的旅游产品,补充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持续性旅游客源。
2、旅游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
秦皇岛市旅游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为: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度假产品量少;滨海地区产品以休闲娱乐为主,滨海资源度假价值利用率低;缺少会展、商务经济等新型专项旅游产品;旅游购物场所档次低、商品种类少、纪念品质量差。由于上述问题,秦皇岛市每年旅游收入中,各项旅游收入分布极度不平衡,2010---2012年三年中,观光类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的36.3%;休闲类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的25.3%;购物类旅游收入只占全年旅游收入的15.2%,不仅低于全国20%的水平,更远低于国际水平30%。据2010年秦皇岛市旅游收入统计,游客在秦皇岛市的人均购物消费只有747.12元,大连人均购物消费是1092.12元,三亚市人均购物消费是1594.12元,秦皇岛市旅游购物环节最为薄弱。秦皇岛海港区的购物市场更加侧重于日常消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购物环境,北戴河的石塘路市场、南戴河的天马市场,虽然是旅游购物的场所,但由于购物环境差、产品品种少、产品档次低而不能刺激旅游客的购买欲望。
总之,秦皇岛市旅游业时间上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旅游产业空间的不平衡,而旅游产业结构上的不平衡更加重了时间上的不平衡,只有全年发展旅游业全方位发展旅游业才能真正实现秦皇岛市旅游经济的新突破。要想实现旅游经济的新突破,就要开发不受旅游时间限制的新产品,充分利用秦皇岛市的地理环境区位环境设施环境,发展旅游商贸经济,实现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在秦皇岛市规划建设旅游商贸聚集区的重要性
旅游业是秦皇岛市经济的支柱产业,规划建设旅游商贸聚集区不仅能有效地协调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季节性,而且还能协调旅游经济的科学发展,对整个河北省的旅游发展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首先,有助于实现秦皇岛市内在要素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一是整合传统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效益。秦皇岛市游客购物消费比重严重落后,不仅影响到旅游业结构的升级、效益的增长,而且也无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是有助于挖掘传统要素资源的附加值,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传统旅游景点景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和挖掘基础旅游要素的附加效益,已逐渐成为传统旅游业的着力点。旅游城市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要跳出景点景区经营的小圈子,努力向多元化经营拓展,寻找盈利行业来支撑。旅游经营者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依据自身的特点,开发建设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旅游商品,挖掘旅游者旅游购物欲望,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
其次,有助于实现聚集区品牌竞争力的外在价值
一是有助于拉长秦皇岛市旅游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季节性过强的困境。避开旅游旺季,利用本身的设施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各种商务活动,各种节事活动,延伸旅游旺季,实现全年旅游。
二是有助于发挥秦皇岛市的地方特色,打响秦皇岛市商贸购物旅游业品牌。凭借秦皇岛市旅游知名度,依据此平台,扩大旅游商贸宣传,提高旅游消费,不仅使旅游经济结构合理化,而且会使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向更加现代化、健康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旅游消费指标当中购物指标比重过低的问题。
从总体发展来看,秦皇岛市商贸购物旅游业十分滞后,这已成为制约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秦皇岛市商贸旅游业的提升和发展。
三、规划建设秦皇岛市旅游商贸聚集区的发展思路
加强商贸购物旅游业的建设,必须从改善商贸购物环境,调整购物点业态类型,完善购物点功能入手,形成以现有商贸资源为依托,强化建立商贸购物旅游精品、商贸旅游购物区、购物旅游专业街以及众多景区配置性特色购物点的整体格局。重点建设一两个国家级购物旅游名品,开发研制能代表秦皇岛市特色的代表性旅游产品。具体发展规划有
(一)在北戴河区建设国际化商贸购物观光聚集区
依托北戴河海滨资源,配合秦皇岛市关于石塘路市场的整体改造,将原有的市场建设成多功能、多元化、现代化的商贸购物观光旅游聚集区,包括蓝色海洋饰品区、特色文化博物馆、绿色食品城、休闲娱乐城等。
1、蓝色海洋饰品区
以珍珠、贝壳、珊瑚等海洋饰品为主,建成前店后厂的模式,引进设计人才,进行个性化设计服务,将过去的粗加工上升为精品加工、个性加工、量身定做,使这些产品更具艺术性、静美性、独特性。增加海洋养殖业的科普知识,向游客介绍珍珠、珊瑚等生长过程,使旅游购物更具知识性趣味性。还可以进行来料加工,按图加工,多方位满足游客的需求。经营方式上可采取零售与批发两种模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观光购物。可以开设网店与物流公司合作,开展送货到家服务。
2、特色文化博物馆
挖掘秦皇岛市的地方文化、风物特产、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等,用直观性形式展示给旅客。例如,昌黎的秧歌、秦皇岛的剪纸、抚宁的鼓吹乐、孟姜女的传说、秦皇求仙、贝雕画等,可以设置各种文化场景或者设立各种制作吧,让游客参与进去。例如剪纸吧,教给游客制作方法,让游客亲手制作作品。结合各种文化研制与时代相结合的新产品进行出售,扩大秦皇岛文化的影响力度。
3、开发能够代表秦皇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任何一个发展成熟的旅游城市或者国家都有自己标志性的旅游纪念品,如上海微雕模型东方明珠塔、西安仿陶俑等。作为河北省主要的旅游城市,秦皇岛没有能代表自己的旅游纪念品。我们可以凭借秦皇岛市的特色,研发能代表这个城市的旅游纪念品。
秦皇岛市我国唯一用皇帝名字命名的城市,这个城市留下了许多关于秦始皇的传说,孟姜女、秦皇求仙、秦皇行宫等,尤其是正在开发的秦皇行宫,它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更具经济价值。从目前的发掘来看,秦行宫遗址有大量的陶制品,我们不妨仿效西安的做法,将软陶工艺与秦文化结合在一起,制作具有秦皇岛市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
软陶泥是一种可塑性非常强的人工合成陶土,成本低、性价比高、无毒无害、环境污染少,适应秦皇岛市作为旅游城市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现状。我们可以用这种材质制作出秦皇求仙、秦皇望海、秦皇仪仗等具有秦皇岛浓厚历史文化的旅游纪念品,使其成为秦皇岛市标志性旅游纪念品,在吸引游客购买的同时增加秦皇岛旅游知名度,使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得到大的提高。
(二)在海港区、北戴河区建设商贸会展旅游聚集区
依托海港区、北戴河区的星级酒店、美丽的度假村、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高品质的服务,开发新的展馆,利用旅游淡季,举办国内国际各种大型商品交易会,商品展销会,高、新、尖技术产品博览会,形成多功能的贸展中心聚集区。
(三)开发利用各种节事活动促进商贸购物聚集区的建设
利用节气举办各种节事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繁荣市场。
1、在“五.一”“十.一”期间举办海鲜节
“五一”“十一”两个长假期间,正是皮皮虾螃蟹肥美的季节,可以举办海鲜节,将秦皇岛市的旅游再推出两个小高潮,结合昌黎的翡翠岛和葡萄沟,山海关的海上升明月等景观,让游客享受春、秋两季的海上美景,品尝秦皇岛的美食,购买秦皇岛特有的葡萄酒,扩大旅游消费。
2、春节期间举办灯节、秧歌节
结合昌黎的秧歌、鼓吹乐举办盛大的海上灯节、长城灯节、沿街灯节。
3、七夕期间举办海誓山盟的集体婚礼
在农历七月初七,在山海关举办蓝色集体婚礼,有效利用当地的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购物。
总之,秦皇岛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独特的气候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它不仅是河北省旅游业的主力军,还是环渤海旅游圈当中的重要的增长点。将秦皇岛市建设成北方著名的休闲、商务旅游中心具有战略意义,是环渤海旅游经济区的重头戏。在秦皇岛市规划建设高品质的商贸购物聚集区,能从根本上改变秦皇岛市旅游过于季节化,旅游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的现状,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整治秦皇岛市的旅游环境,塑造秦皇岛市的旅游形象。实现全年旅游、全方位旅游,培育秦皇岛市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参考文献】
1、杨振之主编的《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四川大学出版社
2、聂献忠主编的《区域旅游业空间聚集----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陈传康、刘振礼合编的《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
4、仇学琴主编的《现代旅游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
5、《河北旅游》编委会编制的《河北旅游》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篇:旅游经济论文
大
学
生
旅
游
消
费
行
为
分
析
学号:11305050120
班级:会展策划与管理113-1姓名:李轶亭
摘要:大学生旅游成为新的经济亮点,大学生在求知心理、好奇心理、解脱心理等动机影响下,加入到旅游大军之中,但因其消费水平的偏低,必然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本文调查了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现状,对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大学生作为旅游群体所具有的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关键词:大学生旅游行为旅游消费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随着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从家庭中获得的零花钱也提高了很多,加上大学生讲究追求精神生活,又有较多闲暇的时间,本身对于“旅游”又非常喜好,这促使校园旅游市场日渐活跃,旅游消费逐渐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形成一个庞大的旅游细分市场,在整个旅游市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学生在毕业工作有了一定收入后,将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军。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在总体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教育问题意识的不断提高,学校数量已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学校被创办起来,现今,我过已有高校数量2000多所,在校就读学生超过两千万人,可见在中国大学生旅游这一新热点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由于大学生旅游市场利润低,回头客少,使得国内很多大型旅行社都忽视了大学生旅游。所以,要想赢得这个商业新机,必须对其深入了解探究,找出大学生消费心理需要,抓住其特点,找到其兴趣,从而引导其消费,壮大这个区域市场。据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喜欢旅游甚至非常喜欢旅游的大学生在总人群比例中占86%,不喜欢旅游的人不到一成。这就表明大学生本身潜在着巨大的旅游消费倾向。所以,抓得住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也就抓住了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的关键点,就能赢得这一市场。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一)、大学生作为设为的一个特使群体,它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生活能力,有相对多的空闲时间,这些促使了大学生的旅游,大学生产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态度。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由于在学校不能很好的释放自己的心情,因此他们想要在旅游中寻求快乐,从而放松自己的心情。且大学生的处于比较好动的年纪,因此他们出游的动机是非常强烈的。
2、攀比心理。大多数大学生产生了攀比心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经常外出旅游去的都是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很少外出旅游甚至没有外出旅游过,因此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为了面子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攀比,给自己的家庭经济带来了负担。
3、好奇心理。由于平时都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所以都想出去放松一下,出去看看外面的时间。一部分喜欢探险旅游,探险旅游目的主要是寻求刺激、欣赏风景、探索未知事物。
4、求知心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普及基本都是人手一台所以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都是在网上度过的,对外界的东西有很多的不了解,所以当他们想要认识那些东西时,就会外出旅游。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积极方面
(1)、如今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学生都在寻求一种减压方法,而出外旅游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旅游作为自我解压放松的途径,因为在旅游途中,不仅可以使自己放松紧张的神经,舒缓心里的压力,还可以在旅游途中学到、看到、听到、接触到一些新事物,从中学习、领悟到一些事情,使得自身的素质得以提升。
(2)、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助于增长知 识。他们通过旅游,可以了解世界、熟悉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同时锻炼自己。
(3)、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具有增加旅游业收入,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虽然大学生整体旅游消费水平较低, 但因其人数庞大, 带给旅游业的收益仍然是可观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4)、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操,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影响。大学生在旅游时可以亲身领略各地名胜古迹, 亲眼目睹祖国的发展成就,从而激发和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消极方面
(1)、由于有些旅游项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加上少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出现了正常上课时间逃课外出旅游的现象, 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 加大学校管理难度, 对学生学业产生一定的干扰;
(2)、大学生不良的旅游消费行为干扰旅游业的正常发展。大学生属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 其旅游消费行为总体上是健康、文明的, 但仍有一些不和谐之声。比如部分大学生偷逃车船票和门票的行为, 或者在旅游景点乱丢垃圾, 会给交通和旅游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影响。
三、大学生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总的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束与一种线路模式
首先,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要主次分明,才能事半功倍。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所以在开发市场时要机动灵活:
(1)、在旅游产品是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购、娱各个项目分别标价,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形成短、中、长线路的包价旅游或半包价旅游,甚至是零包价旅游;
(2)、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不同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等;
(3)、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多需要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旅游业可以根据各自内部格式及特点对这一市场进行调节,推行自组旅游团等新方案;
(4)、要在产品特色上下功夫,想要吸引大学生就要生产出符合其心理特点的产品线路,不仅可以使其在行程中放松还能使其学到很多知识;
(5)、必须以诚信为本,明码标价,有淡季旺季之分。
(二)、推出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产品
基于大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新兴旅游方式:
(1)、修学旅游。很多的大学生把休闲度假时间作为一个可以增长见识、开矿眼界的时机。这部分人出游常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行程设计上可以多些学习目的较强、增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拓眼界的休学旅游,如革命根据地考察游、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采风游等。就避免了学生无心学习逃课旅游的问题。
(2)、探险旅游。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自由,好奇心重,喜欢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活动。旅游企业也可在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开展漂流、攀岩、蹦极、探秘等活动。
(3)、生态旅游。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很强,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环保社团。针对大学生崇尚保护环境的心态,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青睐。
(三)、采取多种旅游促销方式
(1)、旅游公司可在在节假日(“十一”、“五一”)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增加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大学生选择旅游。
(2)、旅游公司可以将旅游的宣传定位成对大学生眼界、独立能力的拓展,以得到更多家长的经济支持。
(3)、旅游公司可提供一些适合的兼职给大学生,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有更多的额外资金去选择旅游。
(4)、旅游公司在推出交通工具上可选择市场细化,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加自己的旅游交通方式,满足更多的目标群体去选择。
(5)、应该提高服务水平,比如食宿等,可以增加更多便捷实惠的青年旅社。
(6)、“自主组团旅游”是新兴的DIY游,有可能是新的盈利点。
(7)、进行网站促销,大学生多爱好上网,现已有大学生旅游网,但远远不足以满足他们对于不同方面的需要。旅游企业可在学生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内设立旅游专栏,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如不同线路、租车信息、不同季节旅游的信息等等。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明显不同于一般旅游者,因此旅行社、餐饮、住宿、旅游购物、旅游景点,以及旅游交通等旅游企业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应转变经营观念,不断创新,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而努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旅游消费的行列中,为国家旅游业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共同前进。
参考文献: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第01期
西南高专学报 2005年第3期
蒙睿,赵文丽,刘嘉伟.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旅游科学
金平斌,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旅游学刊,2004.4
第三篇:经济论文
我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风险及防范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 魏思琦650000)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外并购成为中资银行制定多元化发展、获取技能或者进入新兴市场的基石。目前,部分资本实力较强的中资银行已经逐步开始通过并购方式推进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如何准确识别和防范并购风险,是稳健推进并购业务时应当考虑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现状的分析,探究了并购的特点和风险,并提出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 金融机构; 海外并购风险; 风险防范
一、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自2003年12月银监会决定逐步开放中国银行业市场,允许外国投资者最高参股25%以来,国际银行业纷纷掀起了抢滩中国市场,入股中国本土银行的热潮,这对中国本土银行带来了极大挑战。当今形势下,全球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外资银行不断在本国“攻城略地”抢占市场,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成为大势所趋,有实力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势而为,积极审慎地开拓国外市场,以实施国际化经营。
截至2009年底,全球最大的五家上市银行中,有三家来自中国,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市值分别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这说明,中资银行已经步入全球银行业巨头的行列,具备了海外并购的能力。同时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中资银行面临着较大竞争压力。
(二)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掀起的银行业并购浪潮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境外并购正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境外并购的历史演进,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经济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进程和成效。包含以下几点:
1.并购方式以现金并购为主。
2.混业并购开始出现。
3.股权控制是并购的主要战略意图。
4.并购对象以华语和英语语系地区为主。
二、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动因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一切经济行为都受利益动机驱使,银行并购行为的目的也是为实现其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同时银行并购的另一个动力来源为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通过并购可以克服内部增长的限制,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这两大原始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会以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即在多数情况下,银行并购并非仅仅出于某一动机,而是将多种因素综合平衡考虑的。和国外银行业的并购活动相比,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历史并不长,由于经济体制、银行业的法律法规和发展策略等因素,除了国际银行业并购的普遍动因之外,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动因还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
三、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
海外并购是一项充满风险的经营组织活动,从并购前的调研准备开始,直到并购交易结束后对标的行的整合,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贯穿其中。我国银行海外并购遇到的主要风险包括:
(一)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会以并购项目涉及重大国家利益为由,动用法律或者政策直接干预。较其它行业而言,银行业较易遭遇政治风险,因为其并购除了会吸引东道国内的优质客户外,还有可能威胁到金融稳定,增加监管当局风险处置的复杂性。而“中国威胁论”等意识形态也增加了中国银行业并购的政治风险。如中资银行对美国银行业的并购就曾受到美国政府的严格审查。
(二)市场风险。由于中国银行在并购交易和海外市场方面缺乏经验,不太熟悉海外监管和法律环境,中介机构的职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因此许多投资者的质疑将会使银行的海外并购面临严峻的挑战。此外,国内行政审批制度的僵化、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行政法规代替国家法律等因素也会影响到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中国银行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的案例中,收购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在监管审批期限内,银监会未做出反应,导致相关协议自动取消。
(三)财务风险。由于自有资金的充足和融资渠道的丰富,相对其他行业而言,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会相对小一些。银行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并购方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运营风险等,据此制定出来的并购价格可能会偏离标的物的实际价值。此外,在公开竞标的并购中,由于出售意图明确,竞争者的参与很明显地增加了并购方的价格风险。比如在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的过程中,招行就面临着多家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但由于报价不具有竞争力而在第一轮竞标后就被淘汰了。当重返竞购行列后,招行与永隆银行最终达成了协议,但却是以3倍左右的市净率进行收购的。这使得招行的资本充足率也由前一的10.67%降至并购后的8.1%。二是交易风险。由于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大部分进行现金交易,并购成本偏高,从而使银行面临支付风险。
(四)整合风险。并购可以给双方带来“1+1>2”的收益,而这仅仅靠企业规模扩大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被并购企业的管理结构、原有业务、企业文化等要素进行整合,形成双方的完全融合。整合是整个并购过程中的核心步骤,在这一阶段,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管理、文化和经营等风险。以文化整合风险为例,中资银行的成长背景、管理模式和规则制度与国外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极易影响银行整合的进度。目前,中国银行业进行的海外并购均是“以强吞弱”,弱势银行对优势银行的认同感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虽然中国银行是并购方,但由于它们大部分为国有控股银行,国际化程度和知名度较小,因此国外银行能否轻易接受中国银行的文化还有待观察。
四、银行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措施
并购是高风险的投资行为,而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经验较少,因此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并购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或规避风险。风险的防范不仅需要并购银行引起警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银行国有控股的现实条件下,我国政府也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来为银行海外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多管齐下,规避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中最先遇到的风险,有效预测和化解政治风险是银行能够成功实施并购的关键。在了解被并购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法律制度的同时,银行要加强对外活动能力,积极培养与东道国政府的合作关系。中资银行应谈化国有控股的身分,以上市公司的角色去同外国机构进行沟通。此外,不断完善自身的政治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利用国际上专业的风险评估公司的评估结果,也是中资银行避免政治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效规避市场风险,重点防范价格风险。我国银行在海外并购交易实施中,重点应该防范的是价格风险。现阶段我国银行对并购机构价值的考虑更多是从战略价值出发,包括扩展新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等。但如果我国银行在与目标企业进行谈判时,过度强调并购的战略性质和对目标企业志在必得的意愿,反而会为对方所利用,借机提高谈判价格,导致我国银行承担额外的价格风险。因此,银行在对收购企业进行价格评估时,要利用多种分析方法理性考虑目标企业的战略价值,将溢价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另外,银行确定并购方案的可行性后,应该实施快速收购策略,避免股价的过度波动增加并购的价格风险。
(三)快速高效的整合计划,规避整合风险。整合是伴随在并购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的,它应于并购交易达成前的目标银行尽职调查阶段开始。银行在成立并购团队的时候应该包括专门的整合评估团队,如果经过调查发现整合方面有难以克服的问题时,银行应果断撤出并购行动。经营方面的整合,主要是对业务和技术的整合。对于银行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来讲,IT系统的对接是重点整合内容。因此,设计一个顺利让被并购方连接自身平台的系统成为中资银行的最优选择。我国银行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文化的整合应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寻找不同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交汇点,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塑造活动,形成新的更具包容性和归属感的企业文化体系。
(四)政府转变职能,服务于海外并购。随着我国银行业海外扩张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跟不上步伐,这将加大银行并购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的管理条件,指导银行业的并购,使银行业的国际化扩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盲目的投机因素。对我国银行业重点布局的海外地区,我国政府应尽可能地与这些地区国家签署有保障性的中外双边投资条约或多边投资条约,特别是在金融方面的条约,以具备法律效应的程序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避法律方面的风险。统一银行业海外并购审核批准的基本标准、健全审查程序以及明确各监管机构的基本职责等问题是政府应该做的另一项工作。此外,政府可以考虑利用国家经济信息中心、驻外使馆、国际商会以及银行业本身广泛的海外网点,建立起跨国并购专用的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专业的风险评估机构,定期发布相关的风险信息,减少并购风险。
五、我国金融机构并购业务发展策略
(一)业务发展策略
1.扩大资金渠道。资金因素是我国投资银行并购活动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也是并购企业
亟需投资银行伸以援手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大多数总股本在20亿元以下,可行的融资渠道是通过市场拆借、股票质押和债券回购等方式进行,虽然略比以前有所增加,但由于我国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以及对证券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不能直接为企业或客户提供融资的种种限制,使得融资渠道更加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投资银行可以考虑组织银团贷款或引进国外大型投资银行共同参与融资策划的方式,不仅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在同知名投行的合作中取得经验,扩大了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较大。大部分投资银行的风险控制管理薄弱,没有完整的风险防范机制,这无疑加大了经营风险。加之各投资银行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不等,人员基础差,信息渠道狭窄,从而又加大了管理风险。我国投资银行必须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要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风险约束和风险管理机制,在稳定运行、保证收益的前提下开拓并购业务。.努力创新,完善资本市场。创新是行业的生命,并购业务在投资银行中的开展,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投资银行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大创新力度,分析中国金融市场和行业竞争的风险和收益,组合出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来扩展并购业务,防范并购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同时,可以加大基础金融工具和投资银行基本业务的在资本市场的延伸,通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反过来带动企业的重组和并购,更为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实施制度改革,同国际市场接轨。制度因素是近年来促使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同时又是制约其扩张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还是我国金融市场根基尚浅,金融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金融资本市场为依托,所以迄今为止,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残留着政策的影子。国外著名投资银行高盛近几年来对中国的并购业务涉及很多,成功的案例也不少,但是其明显感觉到由于对中国的政策和法规的不适应而造成并购过程屡屡受阻。虽然我国正在逐步放松对个别金融业务的管制,但进程缓慢,并不能紧跟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脚步,投资银行业内缺乏一个统一的业务标准也使得开展并购业务的风险加大。因此,我国投资银行应利用东道主的优势,把握国内经济政策动向,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研发,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早日跻身世界先进投行之列。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并购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建议.是明确本行并购战略并贯彻执行。如准备通过并购方式实施国际化或综合化经营战略,应当首先衡量本行优劣势和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思路,明确本行并购战略,并努力贯彻执行,防止目标模糊,执行不力。.是谨慎选择并购区域和并购目标。要综合考虑全球经济走势,区域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和与中国贸易往来等情况选择并购区域,综合目标区域市场环境、监管准入政策、目标银行资质、股东股权转让意愿和方式、与本行战略契合度等因素,谨慎选择并购目标。3.是综合各方面因素,慎选并购时机。要综合考虑经济走势、监管政策变动、资本市场动态、并购机会出现窗口等因素,谨慎选择并购发起时机。但是,并购机会出现往往不确定,稍纵即逝,既要谨慎决策,也要防止过于保守丧失良机。.是规范实施和优化并购操作流程。并购实施是并购战略的具体执行过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中既涉及纵向的并购过程组织,也包括横向的支持体系建设,如并购基础条件和部门协作配合等。防控并购风险需重视并购流程,通过规范并购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特别
是重视尽职调查的有效实施)、夯实人员和信息等并购基础条件、优化部门协作配合,最终在人员、流程、内控等方面形成并购质量控制体系。
5.是高度重视并购整合的高效推进。并购整合涉及利益关系复杂,时间要求紧迫,整合效果关系重大,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可能的整合难度,尽快开始整合规划,高效推进整合进度,持续进行有效沟通,保持兼容并蓄的沟通心态,及时、高效解决相关沟通问题,尽快完成并购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 洪崎.走出去的跟斗与警示[J].商学院,2010;(1):2
3[2]于扬.中国工商银行市值稳居全球银行业之首[N].证券时报,2010;7(A6)
[3]郑士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7
[4] 王向荣:“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路径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5] 葛兆强:“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我国银行业发展”,《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6] 陈璐:“银行并购实证研究的发展及方法论演进”,《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7]路妍:“跨国银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思考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对商品范畴的外延加以扩大,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以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价值论以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情况有本质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能直接解释和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部经济问题。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生产新增价值的劳动,界定好了“生产劳动”,也就界定好了新增价值的源泉。所以从理论上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是研究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劳动时,从两个角度界定了两对概念。一是从是否生产出物质产品的角度将劳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一类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前一种劳动称为物质生产劳动,后一种劳动称为非物质生产劳动。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认为只有与资本相联系、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定无疑是科学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于马克思时代发生了很
大变化,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有本质上的差别,加上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换代,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改变了生产劳动方式。在这些情况下,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界定已不能反映现阶段生产关系的新特征。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加以发展。
首先,必须把“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我国理论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等同于物质生产劳动,这种界定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又撇开了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这样的所谓“生产劳动”可以套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从而失去了界定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意义。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不是从劳动成果的物质规定性来界定,而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只要劳动过程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不管该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劳动,它们都是生产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说过:“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么,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人香肠工厂,而投入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马克思还说:“例如一个演员,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资本家(剧院老板)雇佣,他偿还给资本家的劳动,多于他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劳动,那么他就是生产劳动者。”可见,马克思把不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教员和演员的劳动也算作是生产劳动,这说明,马克思已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明确区分开来了。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时,虽然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范畴的具体界定,但可以运用马克思的界定方法。对应马克思在界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时是从劳动过程能否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我们在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时,就应当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也能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也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区分开来,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加以扩大。
其次,必须使“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马克思还说:”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同一个歌女,如果她是由一个企业家雇佣,在企业家的指挥下卖唱,而以赚钱为目的的她便是一个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这两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才算作生产劳动者,这就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了。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也必须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相吻合,这样才能使前后两个“生产”一致起来。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来达到。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里有两种需要,一种是物质生活需要,一种是文化生活需要,物质生活需要只能由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文化生活需要只能由精神生产劳动来满足。所以,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来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两个部分,如果把生产劳动仅仅说成是物质生产劳动,那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只能说成是不断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了,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不能算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反过来说,如果你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算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个方面,那么你就必须把精神生产劳动也算作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因为仅仅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是不能满足文化生活需要的。虽然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行业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其劳动成果也能满足人们一部分文化生活需要,但这并不是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本身直接满足的,而是由文学艺术工作者、各种理论工作者生产的精神产品满足的,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等产品不过是人们消费精神产品的工具或媒介。总之,如果仅把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说成是物资生产劳动,就无法回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由什么劳动来满足。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定义如下: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就是能直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中工人、农民及管理者的劳动商业部门中的包装、保管劳动运输部门的货运劳动教育部门教员的劳动科学家、文学家、各种理论工作者、各种艺术工作者的劳动旅游、医疗卫生、美容美发、与生活或生产有关的修理服务等部门劳动。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对商品范畴的外延加以扩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考察的商品属于物质产品,考察的价值是凝结在物质产品中的价值,考察的价值创造也就是物质产品生产部门(马克思区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包含三次产业中的第一、二产业)的价值创造,而将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获得的价值归结为价值让渡和再分配。这在马克思生活时代,第三产业不发达且所占比重不大的情况下做这样的处理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当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越过40%,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一、二产业总和的情况下,再不承认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已无法解释现代社会价值的来源,也会使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失去理论依据。
承认了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就需要从理论上将第三产业的成果纳人商品的范畴,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商品区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也可以在将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区分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将商品区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
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属于有形商品,商业部门中的包装、保管和运输部门的货运劳动生产的商品是一部分有可能被损坏而因为商业部门的包装、保管和运输部门的及时运输而没有被损坏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如果失去了包装、保管和运输劳动,其使用价值就会消失,从而其价值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这部分产品应当算作包装、保管和运输劳动生产的商品。教师、科学家、文学家、各种理论工作者、各种艺术工作者生产的商品属于无形商品或精神商品。旅游、医疗卫生、美容美发、与生活或生产有关的修理服务等部门生产的商品属于无形商品。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就意味着进人交换领域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非劳动产品进人交换领域成了商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这里遇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如农贸市场的野生动植物、旅游市场的自然风光、矿产开发市场的各类矿产资源等等,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些自然资源都不是劳动产品(将这些自然资源变成商品需要付出的开采、运输等劳动相对于其实际应有的价值小得可以忽略不计),都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就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可见,大量非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事实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对“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两个判断的一个做出修改,要么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要么认为商品可以只具有使用价值一个因素。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否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的判断又会遇到矛盾:如果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不具有价值,那么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在交换中事实上获得的巨大的交换价值又是什么的表现形式呢?
不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除了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产生上述矛盾,还会在实践上促使人们不加约束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水生态环境,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承认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就必须对价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说明。本文认为,可将特定时期社会总商品的价值区分为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价值、物化劳动的价值、活劳动创造的新增价值三部分,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改为“劳动是新增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的价值的大小可以通过假定人类活劳动生产与进人交换领域的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等量的相同使用价值所需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来换算。于是,我们在这里得出一个新的判断:劳动始终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依据。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应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是劳动创造的新增价值,我们已经认定劳动是新增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的合理性是什么?本文认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在于: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也是前提条件,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吸收器或物质载体,离开了生产要素,劳动作为一种活动就无从产生,劳动也就无法创造价值。这里的逻辑是: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提供生产要素创造劳动条件,使劳动得以产生,然后劳动创造价值。
既然如此,劳动者就不能独占劳动创造的价值,而要将其中一部分让渡给生产要素所有者,作为生产要素所有者创造劳动条件的报酬,也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也可以看成是劳动者用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向生产要素所有者购买劳动条件。生产要素所有者有权要求有偿创造劳动条件,劳动者不能要求生产要素所有者无偿创造劳动条件。劳动条件的价格(或者劳动者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价值占劳动创造的总价值的比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稀缺性以及生产要素所有者与劳动者谈判力量的对比。
第五篇:区域经济论文
产业集群发展及其经济意义分析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一、产业集群发展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创新型产业聚集
1.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
2.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
(1)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2)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3)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4)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3.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标准还可进一步进行分类,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创新类型可分为产品或技术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商业模式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1.资源型产业集群立足于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前提的,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
2.特点:(1)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自然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2)资源型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甚至城镇发展都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由资源优势所决定的资源型经济循环体系成为其显著特征。
3.分类。根据相关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可把资源型产业分为资源依赖型产业、资源依附型产业、资源依从型产业。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时期,资源型产业发展迅速稳定。伴随着资源的减少、质量下降或枯竭,以及市场的变化,资源型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资源型产业集群结构的局限性叠加上政府对资源型产业的强烈干预,使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乃至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受到很大约束。如中国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国家经济分工格局中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这种定位和格局正是中西部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之一。资源型产业集群从依附于自然资源向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一)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二)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便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
(三)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 个方面:
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在产业集群中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 繁的交流就 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4.集群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
(四)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1.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
2.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 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
3.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 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五)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有力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此外,在现代产业集聚体内,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相互欺诈,对于维持集群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集聚本身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即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如此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在集群内部,不仅有很多的相关企业在此集聚,而且还有很多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新企业在此发展,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2.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1)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
(2)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群体。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如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地区、德国的南部地区等。在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化的推动下,企业不仅仅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然后从整体利益中分成,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形成了联系密切的产业集群,并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所以,通过产业的柔性集聚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区域,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功能和竞争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