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门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带一路建设

时间:2019-05-14 01:2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厦门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带一路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厦门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带一路建设》。

第一篇:2017年厦门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带一路建设

背景链接

2016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以来,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3个大的发展战略。2014年我们通过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对外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有关地方和部门也出台了配套规划,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

从倡议到实践,从布点到拓面,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有关国家和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

我们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同域内外许多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实现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习近平

[“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

第一,开放。这是古丝绸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现代丝绸之路建设,应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国际组织、区域合作机制和民间机构开放,不能搞封闭小圈子,更不能有排他性。尤其要求推动各参与方努力提高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在相互开放中培育可持续增长的市场。

第二,包容。这是区别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它意味着现代丝绸之路参与方的多元化,即有别于其他合作机制,不针对第三方,不搞封闭性集团,只要是有意愿参与的国家或地区均没有门槛要求,皆可自愿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合作方式的多样化,现代丝绸之路建设没有严格统一的参与规则,各方围绕扩大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可采用双边或多边、本区域或跨区域、金融或贸易等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方式。在具体项目建设中,可广泛吸纳沿线各国当地企业、西方国家企业以及相关国际机构合作开发,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具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不仅不会主动挑战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反而能与现有各类机制实现良好对接。

第三,互利。这是推进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项区域合作构想,只有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才能具有持久活力和广阔前景,互利性是一切合作得以出现和延续的动力。因此,推进现代丝绸之路建设,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参与方之间,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殖民扩张,更不能打着开放、自由贸易的幌子,搞与邻为壑的重商主义、产品倾销。要立足于各参与方优势互补,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第四,共营。这是保障现代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虽是由汉朝政府打通并拓展,却是以民间商旅互通有无为主,并不是由某一国政府主导的,因此,古丝绸之路精神本身蕴含共同营建、共同受益的内涵特征。现代丝绸之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其虽然由中国倡议并积极推进,但它实质上是惠及各参与方的共商共营共建共享项目。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的具体机制化安排,还是实现方式、合作内容、阶段目标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议、共同参与,共同营建,共同受益,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

[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远期的美好愿景,又是近期的实在福利。一些西方人质疑“一带一路”建设,认为它缺乏清晰的内涵、路线图,只写意、不写实。这种理解显然是片面的。从长期看,“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促进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践行开放包容理念,开创经济全球化广阔前景。从近期看,“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的就业、经济发展等都能带来具体而实际的好处。在沿线各国、各地区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将蓬勃发展的亚洲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将激发巨大经济潜力和市场需求,打造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带一路”建设既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又为世界发展创造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9%,而人口占63%,前者不到后者的一半。这种经济总量与人口的严重不匹配,凸显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巨大需求缺口和潜力。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能够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中国的现代化经验鲜活而丰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通过基础设施等建设,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带给世界更好的合作机遇,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对策措施]

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筑牢思想基础。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让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深入人心,才能推进思想统一。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人文

合作,才能推进民心相通。做好舆论宣传,宣传实实在在成果,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加强相关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就能进一步凝聚各国共识和力量。

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强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内国外、方方面面,只有善于“弹钢琴”,才能奏响“协奏曲”。坚持陆海统筹,坚持内外统筹,加强政企统筹,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的结合,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

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完善保障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创新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引来金融活水、筑牢风险防控堤坝。完善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安全保障举措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项目执行单位和企业,才能防患于未然,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狠抓部署落实。实绩是最有效的推广,实效是最有力的吸引。进一步研究出台具体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战略性优先项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为抓手,让规划真正落实,让关键项目真正落地,多搞一点早期收获,才能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汇聚“一带一路”建设的合力。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1.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一带一路”打造世界经济新引擎 [精彩开头示例]

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回顾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刻阐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意义,提出八项工作要求,为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实践方向。

[精彩结尾示例]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更是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身为大国,只要保持“大国气度”,展现“大国心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一带一路”建设就定能得到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就定能打造出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就定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2017重庆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一带一路建设

2017重庆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一带一路建设

重庆选调生考试的笔试内容为行测+申论。面试则是由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选调生考试是面向全国高校统一选调的一批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一种公职类考试。当前选调生考试的竞争越来越大,考试题型也相对灵活,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重庆中公教育为大家收集和整理了选调生的备考资料,中公教育与你同行!背景链接

2016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党的十八大以以来,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3个大的发展战略。2014年我们通过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对外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有关地方和部门也出台了配套规划,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

从倡议到实践,从布点到拓面,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有关国家和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

我们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同域内外许多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实现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们

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习近平[“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 第一,开放。这是古丝绸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现代丝绸之路建设,应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国际组织、区域合作机制和民间机构开放,不能搞封闭小圈子,更不能有排他性。尤其要求推动各参与方努力提高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在相互开放中培育可持续增长的市场。

第二,包容。这是区别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它意味着现代丝绸之路参与方的多元化,即有别于其他合作机制,不针对第三方,不搞封闭性集团,只要是有意愿参与的国家或地区均没有门槛要求,皆可自愿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合作方式的多样化,现代丝绸之路建设没有严格统一的参与规则,各方围绕扩大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可采用双边或多边、本区域或跨区域、金融或贸易等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方式。在具体项目建设中,可广泛吸纳沿线各国当地企业、西方国家企业以及相关国际机构合作开发,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具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不仅不会主动挑战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反而能与现有各类机制实现良好对接。

第三,互利。这是推进现代丝绸之路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项区域合作构想,只有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才能具有持久活力和广阔前景,互利性是一切合作得以出现和延续的动力。因此,推进现代丝绸之路建设,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参与方之间,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殖民扩张,更不能打着开放、自由贸易的幌子,搞与邻为壑的重商主义、产品倾销。要立足于各参与方优势互补,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第四,共营。这是保障现代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虽是由汉朝政府打通并拓展,却是以民间商旅互通有无为主,并不是由某一国政府主导的,因此,古丝绸之路精神本身蕴含共同营建、共同受益的内涵特征。现代丝绸之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其虽然由中国倡议并积极推进,但它实质上是惠及各参与方的共商共营共建共享项目。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的具体机制化安排,还是实现方式、合作内容、阶段目标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议、共同参与,共同营建,共同受益,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远期的美好愿景,又是近期的实在福利。一些西方人质疑“一带一路”建设,认为它缺乏清晰的内涵、路线图,只写意、不写实。这种理解显然是片面的。从长期看,“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促进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践行开放包容理念,开创经济全球化广阔前景。从近期看,“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的就业、经济发展等都能带来具体而实际的好处。在沿线各国、各地区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将蓬勃发展的亚洲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将激发巨大经济潜力和市场需求,打造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带一路”建设既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又为世界发展创造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9%,而人口占63%,前者不到后者的一半。这种经济总量与人口的严重不匹配,凸显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巨大需求缺口和潜力。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能够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中国的现代化经验鲜活而丰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通过基础设施等建设,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带给世界更好的合作机遇,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策措施] 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筑牢思想基础。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让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深入人心,才能推进思想统一。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人文合作,才能推进民心相通。做好舆论宣传,宣传实实在在成果,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加强相关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就能进一步凝聚各国共识和力量。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强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内国外、方方面面,只有善于“弹钢琴”,才能奏响“协奏曲”。坚持陆海统筹,坚持内外统筹,加强政企统筹,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的结合,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

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完善保障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创新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引来金融活水、筑牢风险防控堤坝。完善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安全保障举措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项目执行单位和企业,才能防患于未然,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狠抓部署落实。实绩是最有效的推广,实效是最有力的吸引。进一步研究出台具体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战略性优先项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为抓手,让规划真正落实,让关键项目真正落地,多搞一点早期收获,才能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汇聚“一带一路”建设的合力。中公教育温馨提醒您,无论哪种考试都需要做一个备考学习的计划,中公教育将伴你同行!

第三篇:一带一路热点分析

“一带一路”热点分析

【背景材料】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西部9个省区市和东部5个省。为了实施这一构想,国家将加大对上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愿望,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方面有很强需求。我国产能充足、外汇储备较多,在装备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通过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可带动产品和设备出口,实现互利双赢,并促进我国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角度分析】

一、经济生活角度:

1、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的目标

2、体现财政的作用,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的作用。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了城乡、区域均衡发展。(3分)

3、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内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完善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利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政治生活角度:

1、体现了党的地位、执政方式。党中央提出战略构想体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坚持科学执政。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坚持合作共赢,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才能巩固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坚持合作共赢,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4、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求

三、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3、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多样,相互借鉴,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4、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要坚持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坚持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题演练】

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材料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愿望,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方面有很强需求。我国产能充足、外汇储备较多,在装备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通过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可带动产品和设备出口,实现互利双赢,并促进我国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加快对外开放。

材料二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愿望,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方面有很强需求。我国产能充足、外汇储备较多,在装备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通过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可带动产品和设备出口,实现互利双赢,并促进我国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加快对外开放。

(1)根据材料一,运用对外开放的知识分析“一带一路”提出的经济生活道理。(8分)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2分)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完善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利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有关知识,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9分)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坚持合作共赢,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才能巩固国家间合作的基础。(3分)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愿望,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3分)③坚持合作共赢,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求。(3分)

第四篇: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技巧】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考试往往考热点,而本或近几年有那么多热点,哪些是复习中的重点关注的呢?通过对历年申论考试中的常考热点研究,我们对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及其特点有如下一些认识:

第一,“三农”话题是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如涉及农民工话题的申论试题有:2004年北京市考试题,2008年湖南省考试题和2010年广东省考和安徽省考试题;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试题有:2006年的湖南省考和海南省考试题,2007年广东省考和山东省考试题,2005年国考试题;涉及农村土地征迁的是2007年国考试题。这方面,跟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一定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持续关注的一个重点。新世纪以来,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2004年至今,中央先后有8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从第一份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到第八份2011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第二,文化建设话题是申论考试的常考热点。如2011年国考两份试题:一个涉及黄河精神,一个涉及乡村教育与文化。而在此之前,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试题有:2006年北京市考和江苏省考试题,2007年贵州省考试题,2010年广西省考试题。而这方面,跟我国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有关,即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不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毕竟,精神文明建设是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

第三,生态文明话题也是近几年来申论考试中常考的热点。如国考2008年怒江水电建设话题、国考2010年海洋的开发与保护话题,2010年湖北省湖泊的治理与保护话题。这方面跟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现阶段,要求各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话题也是近年来申论考试中常考热点之一。如2007年江苏省考试题,2008年湖南省考、吉林省考、广东省考试题,2011年浙江省考试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三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阶层收入差距加大。这些,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保障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近几年申论试题的常考热点从中观角度上讲,不外乎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维度: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生态文明。从宏观角度讲,就是“全面落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两大方面。

因此,在热点复习方面给准备2012年国考的考生建议有:一方面要熟悉申论考试的原理论,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近年来国考与地方面省市考申论中的常考热点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确保公共安全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事故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曾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指出:“让人们安居乐业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政府造福一方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公共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人民安居乐业,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为人民乐享发展成果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势在必行。

政府是社会资源的分配者,是社会生产生活的组织者,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在调集资源、组织力量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保障公共安全建设中,也应当承担起责任,发挥好作用。

完善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公共安全的硬件保障。近年来,我国生产、卫生、交通等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和保障不及时造成的,这就在无法控制的天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祸的因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牵涉面广、投资量大、收益小,因此,政府不但应在财政预算及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同时还应有效调集、调控社会资源,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安全事故防范的屏障。

各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还要做好企业的安全能力建设。要鼓励和督促企业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在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很多企业或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竞争压力,或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投入都不到位,这就要求政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适当扶持,增加投入。同时要求或帮助企业做好领导干部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

公共安全的实现,离不开健全、完善、及时、有效的监督机制建设。政府既要强化自身公共安全执法监察能力建设,强化行政部门安全监管职能,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尊重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利,为社会监督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做到对于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问题深入调查、及时反馈、妥善处理。

公共安全建设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它由诸多方面组成,由多种力量维系,由多个体系保障,绝非一人一时之力可达成。因此,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公共安全建设作为一项必须始终紧抓和重点建设的工作进行下去,我们的公共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社会也必将更加和谐。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管理“新突破”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不单是维稳行为、管控行为和部门行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行为、人本行为和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重管理轻服务、重指令轻倾听、重打压轻疏导等管理理念长期存在,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简单粗暴等情况,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之间、企业与工人之间等等的深度隔阂,甚至引发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要从理念、制度、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管理的“瓶颈”。

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被动式管理”、“单向约束”等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管理中政府采取“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和“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等问题,越位、错位与缺位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明确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实现方式创新。在社会管理中,有些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容易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乞丐可入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我们见过太多的收荒匠、推销者莫入的提示标语,却没有见过乞丐拾荒者请进的牌子。杭州图书馆的态度实在让我们感动。但仅仅是感动怕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反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杭州图书馆的好恰恰反衬出我们其它图书馆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办图书馆到底为了什么?图书馆是为谁办?图书馆的开办精神是什么?

——开办图书馆需要包容的精神。

图书馆的包容性是知识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图书中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没有权利限制别人获得这份遗产。更为重要的是,这份遗产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它并不会像金银珠宝一样,多一个人分每个人分得就少一点。越多的人来分享这个遗产,这个遗产并不会因此减少,反而会增多。

图书馆的包容性也是由图书馆功能决定的。图书馆的首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文化,为学习的人营造良好的环境。知识传播得越多越广,来图书馆学习的人越多,图书馆的功能就越是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无论是对图书馆还是读者都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包容会增加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和负担,会影响图书馆的“有序”运作。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包容,受到感化的人越来越多,文明的人越来越多,讲秩序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让图书馆越来越有序,也会让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越来越文明有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持包容精神的图书馆只会只会越办越大,越办越好。

——图书馆必须坚持公益的精神。

图书馆的公益性首先是由图书馆经费来源决定的。我国的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财政投入,一是社会捐赠。这决定了图书馆不是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学校,哪一个个人的,而是属于全社会的。那种把图书馆当做是一部分人的财产,把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当做特权的做法,是保守的、自私的、狭隘的,是一种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严重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向背离的,必须坚决给予批判和抵制!

图书馆的公益性也是由世界潮流决定的,美国、以色列、英国„„,强盛国家的图书馆无不坚持公益精神。要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坚持图书馆的公益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资本主义国家如此,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进入图书馆学习知识是教育权利的一种延伸。无论贫穷富贵,无论他来自何方,无论他的从前和将来是什么样子,图书馆都应该大开方便之门,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读者。为全社会建立的图书馆必将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从而为解决图书馆的经费问题开辟新的渠道。

坚持包容和公益是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和阻力,越是这样,坚持才显得越可贵。这样的坚持还有赖于读者的配合,只有这种精神才能换来读者的感动、体谅、支持,这种精神才能长久的发出耀眼的光芒!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让阳光沁入每一个人的心田

幸福是什么?有人认为十全十美是幸福;有人认为适可而止幸福;有人追求名利双收,位高权重,以为这才是幸福;有人却认为随遇而安、乐享其成,这也是幸福。幸福,不过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然而,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我们却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试问,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幸福都难以实现,何谈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呢?

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这就正如断臂的维纳斯能给人更多美的享受一样。这样一种生活哲学也与奥地利着名作家门罗的名言不谋而合--幸福应该是带有缺陷。心里健康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晴雨表”,要积极正确的幸福观,打造健康快乐的生活。

培养正确的幸福观,重建转型时期的价值体系迫在眉睫。早在19世纪中期,法国着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他用独特的整体社会学视角,不仅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然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会整体的道德就面临巨大的“空窗期”。如今,这样的情景再次上演。目前,我国正面临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三化”并进,人们普遍处于焦虑迷茫、不知所错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传统道德美德成为治理转型“阵痛”的关键。

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建立系统的心里健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小病小灾,打针吃药就能治愈,但如果一旦并入膏肓,哪怕“亡羊补牢”,也“尤未晚矣”。如今,遍布周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类的事实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妄自菲薄者有之、仇官仇富者有之、骄奢淫逸者有之„„以上种种不良的心理问题,都凸显了加强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心理疏导,利用心里机构、学校等对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挫折教育和心里品质教育,此其一;要建立心里疏导体制,搭建系统而全面的网络化平台,此其二;要完善心里咨询等方面的立法,尤其是要保障弱势群体,如精神病人、受灾民众等,赋予他们合法权利,保障其权益,此其三。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世界着名短篇小说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描述。这段话至今读起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加强心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要重建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要建立系统的心里健康教育体系,于此才能真正通过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健康幸福的生活如绚烂的阳光,洒满大地!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沿着复兴路 共筑中国梦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道出了中国梦最为本质的核心内容。

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梦想,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梦想,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回首近代以来,瓜分豆剖的危险、亡国灭种的阴霾、“东亚病夫”的歧视„„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个人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的茁壮,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吃饱穿暖、下海经商、有车有房„„个人梦想的日益丰富,再次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对接着“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群众期盼。个人敢做梦,国家能圆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人民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北京的长安街,取盛唐之意,贯穿于建国、复兴二门间,谓之长治久安。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纳入标准与政府担心的矛盾统一于人民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中如画般的景色,现在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而肆无忌惮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攀比并炫耀般的过“高品质”的生活,向大自然排放出大量废气、毒气,尤其是PM2.5,成为空气污染的元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PM2.5作为空气质量标准的政策一经出台,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初衷在于提供环境治理措施的可靠依据,监测并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治理,以改善大气环境,维护人体健康。而地方政府则担心空气质量不达标,增加环保部门的环保压力。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矛盾对立面在于监测PM2.5初衷考虑的是人民利益,而地方政府的担心似乎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将PM2.5作为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是希望通过监测数据,动态跟踪等手段将大气污染的元凶抓住,以便于为治理措施出台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大气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的目的,更多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从表面上来看,地方政府关于蓝天数减少,空气质量不达标,面子上过不去,给环境保护工作增加压力等担心更多考虑到了政府的利益。二者看似是对立的,实则不然。

地方政府的担心核心也是考虑到群众的利益。地方政府的担心不无道理,以往的环保报告往往比较笼统的阐述空气质量,如优、良、中、差,或轻度污染、中度或重度污染,对于具体数据没有阐述,如若对空气质量进行量化分析,从感官上来讲会强化其负面效果,可能会引起群众恐慌。而监测对于环保部门在技术上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在短期内,无法达到群众满意的空气质量条件,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甚至冲突。因此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来讲,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既然二者统一,无论是标准的出台还是政府的担心,落脚点都在于保障人民群中的利益,那么就应该按照这一标准,奔着最终的目标,科学执行这一标准。在保证群众知情权的同时,也为大气污染的治理贡献科学数据。也不枉人民群中的期盼,满足群中的空气质量诉求。

“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治理大气污染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治理大气污染,唯有先科学规划空气质量标准,这是让国人生活在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世界里而迈出的第一步!

公务员考试申论:跳出“一亩三分地”才有一体化

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合作共赢

从两会到现在,“京津冀一体化”一直是个社会热点。日前河北出台新型城镇化有关政策,提出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与此同时,京津两地积极推动 “双城”交通一体化,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已经提上日程。这一系列举措,让人们感受到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前行步伐。

总书记在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时,强调应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首都功能的调整疏解,通讯、交通设施的统一连接,意味着行政资源、民生资源和市场资源将突破已有行政区划,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优化配置。那么,如何真正跳出“一亩三分地”?如何把资源切实配置好?

实际上,就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现实课题而言,从区域发展平衡,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再到克服日益凸显的“城市病”,谁也不可能唱好独角戏。而且,从以前京津冀合作的经验教训来看,“抱团”之路的曲折与艰难,与“一亩三分地”的思想障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行政壁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羁绊等密切相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从政府方面而言,亟须以全局眼光、系统思维,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作用的协同式治理体系。不仅在施政观念上打破“一亩三分地”,也应体现在城市发展和治理的实践中。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绘制出三地发展的大蓝图,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市场环境等方面形成具体支撑。只有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另一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操盘者,其决定性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决定了分工协作的未来。客观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市定位的差异,不同城市对于行政、民生资源和产业的转移,存在诉求上的差异。目前,北京发展走到了一个拐点,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的多重压力;天津需破解产业升级等难题;河北钢铁等“两高”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有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北京如何通过“舍”而后“得”,天津如何做好“加”与“减”,河北如何实现“转”与“调”,说到根子上,还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

最近,廊坊市市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北京准备向外转移的1000多家企业,廊坊并不会盲目地接收。他们将从企业清单中精心筛选目标,避免低质低效项目进入。实际上,对发展路径的选择,恰恰说明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大洗牌中,地方政府再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应按照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胃口”、产业经济规律来办事。简言之,就是告别人为配置资源的老路子,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这是产业调整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功之要。

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打破条条框框,协同方方面面,以改革逻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个积极性,就能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课题提供示范和样板。

下载2017年厦门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带一路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厦门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带一路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民生追求【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省委《意见》提出,要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

    2018公务员国考面试热点解析:一带一路

    行! 与梦想坚持者同2018国考面试热点解析:一带一路 【面试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并倡导召开了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让各个国家一起商讨国际大事,为构建人类......

    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家风建设

    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家风建设 【背景链接】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

    2018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家风建设

    2018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家风建设 |背景链接* 2018年春节期间,一个名为《牵妈妈的手》的微视频刷屏网络。视频中,习近平牵着妈妈齐心的手陪她散步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随后......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医德医风建设

    河北站:http://hb.offcn.com/保定站:http://baoding.offcn.com/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医德医风建设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天津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

    热点试题(一带一路)解读

    一、2015年上海市静安区高考地理一模试题习近平主席在最近APIC的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

    一带一路专题复习考试必备

    有关一带一路的主要背景和内容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布局。 丝绸之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

    2012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民政事业 【背景链接】 2012年3月19日,国务院召开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突出“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