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范文模版)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
性别: 男女 年龄: 职业:
问卷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主题下,每一种文化都在经历着考验,中国的文化也不例外。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态度,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又是如何,这是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
1.您了解多少个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 A.1-2个 B.3-5个 C.6-10个 D.10以上个 2.您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些常识性知识 C.不太清楚 D.一点也不知道
3.你知道的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可多选)A.春节贴春联 B.春节燃放爆竹 C.上元节猜灯谜 D.上元节吃元宵(汤圆)E.清明节扫墓 F.端午节赛龙舟 G.端午节吃粽子、带荷包 H.中秋节赏月 I.中秋节吃月饼.4.对于以上节日习俗是否都曾亲身经历 A.都经历过 B.经历过一些 C.一个也没有 5.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体现在那些方面
A.待人接物,人际交往 B.思想道德,文化内涵 C.不了解 D.无处不在,处处有礼
6.您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修订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看法? A.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 C.旧的繁文缛节又流行起来,不利于社会进步 D.无所谓,不关心 7.请问,您对当前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感到危机? A.经常感到 B.偶尔 C.很少感到 D.觉得与我无关
8.您觉得采用什么方式能够使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节日呢? A.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加大宣传
B.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如中秋赏月,清明祭祖等 C.在学生的教科书上增加相关内容 D.开展有关商业活动,如节日促销等 9.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A.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B.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C.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 D.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
10.你对下列那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多选)A.文学(古典诗词赋或小说)B.民族音乐或乐器 C.民族戏曲 D.书法国画 E.饮食 F.传统节日 G.玉器或瓷器等手工艺品 H.科学技术 I.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 J.其他_________ 1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 A.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 B.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 C.有其中
一、两家不太清楚 D.基本不知道
12.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 A.都看过并多次读过 B.多次看过其中一两部 C.看过其中一两部 D.基本没看过
13.你认为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籍 A.有必要,“四书五经”所载的内容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B.没必要,“四书五经”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其中一些陈腐的观念束缚现代人的思想
14.你喜欢听中国古典器乐吗,比如说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 A.很喜欢,听的很多,甚至可以辨别出曲名 B.比较喜欢,听过一些
C.一般,但是对名曲有机会会考虑听一下 D.不太喜欢也不太了解,相对更喜欢流行音乐 15.你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大致持什么态度
A.封建腐朽,应摒弃 B.精神脊梁,要继承 C.精华与糟粕并存应选择性发扬 D不了解,无所谓 16.你对国粹京剧的看法
A.我很喜欢 B.我知道一些 C.我很了解并熟知它 D.我一点也不喜欢
17.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 A.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史也有些了解 B.可以区分 C.勉强可以 D.不能区分
18.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样看待我们的国画 A.可以从较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
B.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 C.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 D.完全没有鉴赏能力
19.你怎样看待中国的玉器和瓷器?
A.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多学习,多创新 B.我认为自己对玉器和瓷器有些了解
C.知道这些是好东西,但说实话自己并不太了解 D.一般吧,不是特别感兴趣
20.在做此次调查之前,你知道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吗 A.很清楚 B.大概了解 C.了解一些 D.不了解 21.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 A.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B.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C.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渐淡忘 D.传统文化将来会成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众文化 22.如果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体验馆,你将会
A很感兴趣,一定去游览学习B很感兴趣,可能会去参观 C去不去无所谓 D不感兴趣,一定不会去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大赛主持词 02 -
开场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女: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上午好!
男:欢迎来到“宛城区第一届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大赛”现场。我是主持人杨森,女:我是主持人陈曦
男:中华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女: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审美意识和价值观的积淀。
男: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女:也可以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 男:这里,可以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女:也可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
男: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女: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
男:那一首首闪烁着智慧的经典,让我们的灵魂得
到洗礼。
女:那一篇篇散发着馥郁的篇章,让我们的人格得 到历练。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品读千古美文,营造书香宛城,传承千古文明
女: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品味华夏经典,彰显自我风采!宛城区第一届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大赛,合:现在开始。
男:首先,请宛城区教研室张坤老师为大赛致辞。女:本次大赛共分为两轮,第一轮为学生诗文背诵展示赛,第二轮为教师诗文测试。
男:接下来,我们进行的是第一轮比赛:学生诗文背诵展示赛。
女:首先有请1至8号学生代表上场。第一轮开始 第一轮结束
(串台词)第二轮开始
第二轮教师答题结束
(串台词)
第二轮教师讲故事开始 教师讲故事结束 等候合出总分 段主任总结发言
结束语:
女: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男: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
血脉中流淌。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
人格的脊梁。
女: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男: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女:让阅读成为习惯,使书香飘溢校园
男: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女:宛城区第一届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大赛 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报告
www.xiexiebang.com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演变,通过历史的不断沉淀和积累,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一、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小学生对汉字、古诗词、国学经典和传统节日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2、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学生调查问卷共有13道选择题,每题有3-5个供选答案,1道填空题。
教师调查问卷共有15道选择题。
(四)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xx县xx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学生。xx镇小学教师(抽样)。
(五)调查步骤、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问卷,分发调查问卷。
2、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前3题是关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的调查。第1题语文学习中,那些知识属于传统文化?选“很清楚”的1.0%,选“知道一些”的51.0%,选“不清楚”的48%。第2题,你对于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选“非常感兴趣”的65%,选“有些兴趣”的35%,选“没什么兴趣”和“讨厌传统文化”的都是0%。第3题关于传统文化书籍的有无学习价值?选“有”的100%,选“无”和“没有特别看法”的0%。这说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同时也反映传统文化的概念在学生的心中是模糊的。这就迫切地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探究如何将兴趣转化为学习能力。
第4、5、11题是关于中华汉字的书写情况调查。第4题关于汉字书写训练情况是怎样开展的?选“仅完成作业”的达到了87%,选“课余时间自己训练”的13%,选“有专业的训练”和“不喜欢书写”的0%。第5题区别书法字体,选“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的0%,选“可以区分”的0%,选“勉强可以”的9%,选“不能区分”的91%。第11题对成语的了解,选“只认识”的5%,选“会写”的72%,选“有一定的理解”的20%,选“了解很透彻”的3%。从中清醒地看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通讯越来越便捷,需要书写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汉字文化,其工具性也逐步被弱化。近几年,开展汉字书写大赛,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书写的认识,但对于整体书写的提高,效果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提高学生书写的热情、书写的兴趣。
第6和第7题是关于诗歌的调查。第6题关于诗歌学习的途径,选“课本”的65%,选“课外诗歌读本”的35%,选“电视和网络”的为0%,第7题能背诵多少首诗歌?选“20首以下”的54%,选“50首”的45%,选“100首”的1%,选“多于200首”的0%。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粹之一,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既是文化的沉淀,又是生活的展现。但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基本都是被动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需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8、9、10题是关于国学经典的调查。第8题选“一部”的50%,选“两部”的21%,选“三部”的15%,选“四部”的5%,选“只涉猎过”的9%;第9题选“1-3本”的89%,选“3-5本”的11%,选“5本以上”的为0;第10题选“很熟悉并理解”的为0,选“有一定理解”的4%,选“只会背诵”的10%,选“只是知道”的86%。通过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量少,阅读程度低,需要在课题的实施中激发学生读经典、学习经典的兴趣,加强对国学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及理解力。
第12、13、14题是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第12题选“1-5个”的3%,选“5-10个”的95%,选10-15个的2%,选“做过深入研究”;第13题选“知道”的8%,选“知道一些”的10%,选“不清楚”的82%;第14题关于了解学生地方传统文化的问答,90%以上的学生只知道全国性节日,10%左右学生知道2-3个地方传统文化。调查中发现,由于近几年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地方传统文化了解还不够,需要在课题的实施中结合中国和地方传统节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知晓度,参与度,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本身也应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去学习西方的文化,而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摒弃了。所以现在我们的中国梦就在呼吁,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该首当其冲。
首先,将行动落实到教学中。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常识容易被忽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融入文化常识的教学。最近,电视节目上也在呼吁学习和重视民族文化。如:汉字听写大会的举行,都是在呼吁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我校也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为在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如亲子共读、猜灯谜、讲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敬老爱老活动等。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三、总结
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育的内容多姿多彩,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和希望,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岁月长河中庆祝欢乐的盛会和智慧结晶。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是又一次的精神洗礼,能够又唤起我们的中国梦!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关于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推荐)
关于医学院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10年10月
调查对象:桂林医学院学生
调查地点:桂林医学院(西医为主的医科院校)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而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正遭受威胁,有西方文化的字眼逐渐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仿佛已淡出,大家听的已不再是民乐戏曲,看的也不再是四书五经。我们喜欢那音韵优雅的钢琴,喜欢那激情澎湃的歌剧,喜欢那惊心动魄的电影,喜欢那或许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外来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消逝,处境岌岌可危。就此问题,我小组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67份,获得有效样本65份,有效问卷率为97%。调查者基本情况:性别结构:男生占32.31%,女生占67.69%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文调查的内容涉及不同专业、年级的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探究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意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84.62%的在校医学生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岌岌可危,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消逝,须立即保护。而关于医学生传统文化的素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数在校医学生对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热爱精神不够。在我们关于“您平时会主动阅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么?”的问题中,只有18.46%的学生很喜欢并经常阅读,78.46%的学生都只是偶有涉略。在关于“如果您在空闲时间,手边只有两本书,一本是英文书,一本是中国古典书籍,您会选择那本?”的问题上,44.62%的学生说看当时心情,随情况而定,另44.62%的学生选的是中国古典书籍。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虽然有不少学生选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也不能说明学生们就很喜欢传统文化,这跟我们目前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学生门还有其他选择的话,相信这个结果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动。在另一个问题“您认为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了解多少?”中,竟只有有61.54%的学生知道一些,另有20%的学生基本上不了解,更甚者还有6.15%的学生对此知之甚少。也就是说一百个人中只有3个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了解,这样的数据,在充分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十分薄弱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国粹还是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肯定,在“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问题中,接近87%的学生都愿意了解,部分人说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我们的财富,还有人说学习它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质,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另有10.7%的学生也想了解,但是觉得没有良好的途径,不过还有3%的学生不想了解,认为这些东西已经过时落伍,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更有实用性的学科上。由此也引出下一个问题“在组成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中,你感兴趣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21.54%的学生选的是传统中医,35,4%的选的是文学典籍,27.7%的选的是节日民俗,12.3%的选的是中华武术,7.6%的选的是国画书法,1.5%的选的是传统戏剧,4.62%选的是其他的,但是在宗教哲学者方面却没有一个人选。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大学生也可以说是对当前的年轻人来说文学典籍、节日民俗及传统中医更能吸引他们,究其原因,我们都认为主要是这三者与我们的生活更加贴近,我们更容易接受它们。而其他的可能有不少人感兴趣,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艺术性较强,对人的要求也较高,所以也不容易继承与发扬。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一些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淡化,正在消逝。在下一个关于“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冲击,您觉得需要加以保护吗?”的问题中,84.5%的学生都认为传统文化正在消逝,处境岌岌可危,须立即保护,15.4%的学生认为不好说,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并存,谁最终占有优势时能说明那种文化更适合中华民族的发展,1.5%的认为不需要保护,传统文化拥有延续几千年来的深厚根基,不会受到威胁,另还有1.5%的学生竟然说保不保护无所谓,不关我的事。从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大部份人都看出了目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处境确已危险,需要我们做些努力来保护它。一方面也看出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够普遍,作用不够突出,致使部分人对它不是很有信心。
2.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于如今信息化及文化资源丰富的社会,我们所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您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时,有70%的同学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和图书馆资源了解传统文化的,30%则是从课堂了解、同学间的交流、学校社团、专题讲座和家庭教育的途径来了解和学习的。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同学们对网络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而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所以也有很多同学喜欢去图书馆看一些书籍,以上的途径是同学们感兴趣的,因此也就有了大部分通过这些途径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而同学们在课堂了解、同学间的交流、学校社团、专题讲座和家庭教育的途径中了解学习到的传统文化很少,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由于学校开设有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和举办的有关讲座很少,即使在某些课堂上老师也会穿插讲有一些,但也仅仅是很少的知识,而且没有针对性所以同学们也提不起兴趣去学习,再则是学校创办专门与传统文化有关性质的社团很少,学校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造成这本就已经很少的社团所举办的相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就少之更少,规模也越来越小,影响力远远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家庭本身就不太重视传统文化,进而也就影响到同学们,使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且态度不端正,而同学们间的交流一般以现时潮流话题为主,很少会交流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再加上就其本身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更是不会交流这些了。
3.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够重视。在我们问卷的“您所在学校是否开设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的问题时,有49.23%的同学认为学校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设的不够,有24.64%的同学认为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有23.08%的同学不清楚是否开设此类课程,而在“各们课程的授课老师是否联系传统文化知识讲解?”有81.54%的同学认为老师授课时不经常联系,而没有一个同学认为老师经常联系传统文化知识。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只是涉及并没有重点教育。学校没有开设足够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师授课没意识介绍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了解不深,都可以看出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当问及“您是否选修过有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时,有70.7%的同学没有选修过,只有24.64%的同学选修过,而在于其它相关问题上,有66.7%的同学是因为学校强制或是为了学分而选的,有46.15%对学校教育满意度一般,33.38%比较满意,只有3.08%是很满意的。这些数据反
应了学生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不怎么满意,产生这样的原因有:
1、相关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的可选性不高
2、对开设的课程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学生都不了解
3、教育方式过于单调,仅是授课不能吊起学生的兴趣
4、老师在授课时,没有意识多介绍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学校在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学术氛围不浓,当然对学校教育满意度一般。
四、采取建议与措施
1、社会以及学校应该加大教育力度、宣传力度,改善或增加宣传方式。学校是学生们接触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多的地方,最好的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在校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可适当开设适合当前学生心理的传统文化课程,也可多做讲座,报告等,当然还可以通过班级或学校的各大社团,让更多的人学习及了解传统文化,适当举办一些表演活动或竞赛,形成一股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竞争风。另外学校的图书馆在宣扬传统文化上也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学校要积极发挥并扩大图书馆的作用。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形成以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多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还要自觉抵制西方堕落及不好的思想文化,积极宣传传统文化。
2、虽然我校是以西医为主的医科院校,但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不应忽视,应抓住同学们对网络媒体的关注这点,充分利用媒体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如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和图书馆等资源。学校应多提供更多的途径帮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多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有关并且同学们感兴趣的课程及讲座,对于学校社团开展的此类活动学校应大力支持并给予相应奖励,同时鼓励各班多多开展此类相关而有意义的团日活动等。
3、国家应出更多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政府是推行、宏扬传统文化的最强力量,说到底只有国家重视了,才能带动社会各界乃至个人的重视,才能一步步发扬传统文化。因此政府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同时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总之,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任务。我们继往开来,肩负重任。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咱们的传统文化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第五篇:解读国学、人文素养及教师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
解读国学、人文素养及教师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称中国学术为国学,所谓国是本国之义。具体讲,就是中国传统学术。总起来说,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有天文、算学、地理、农学、水利、医学等,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如上是中国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研究的成果,也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导引。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是前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先进文化”的基点,正是根植于中国《国学》的精髓。诸如,“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就借鉴了古人的文明成果。秦始皇统一六国,任用“商鞅变法”的“立法治国”。十四届六中全会“弘扬道德”,正是道家老子“道德经”的神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引用了“中华道德”的行为规范。“构建和谐社会”,借鉴于佛家的“和”。我为《百佛书画册》题序,逻辑推理说:“和谐者,平衡也;平衡者,为善也;为善者,尚和也;尚和者,和尚也。”这种“以和为尚的精神叫“和尚”,“和尚”是佛家的尊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建国初,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正是儒家提出的“和而不同”,即“求大同存小异”;小平同志提出的香港、澳门回归的“一国两制”政策,也是根由于这一儒家学说。当今,世界各国成立了五十多个“孔子学院”,这是东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在美国“世界孔子研究会”的大堂上,悬挂流金牌匾,上写孔子名言:“以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日本的“立命馆大学”的校名,就取孔子《论语》中的“安身立命”。孙武、孙膑祖孙创立的《孙子兵法》及《三十六计》,成为世界尊崇的“军事宝典”。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很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宝库,任何“文化策划”、“文化创意”,都离不开这个源泉。
二、人文素养: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现实中,我们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因为,如同具有“达标”的自然科学能力却不见得具备“达标”的“科学精神”一样,具有“达标”的人文科学的知识及处理人文活动的能力,也不见得同时具备“达标”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举个例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许多受到主流社会迫害的中上层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来自下层社会群众的同情和关照,这让“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被专政人士曾大发感激、感慨之情。而那些对落魄者不歧视不加害的“草民”,虽然缺乏人文科学素养,甚至不具备接收革命教育的起码的文化素养,但他们在那个把人文当垃圾的社会环境中,却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精英分子。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文明、进步的“发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并且,这些东西发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痛苦和灾难就越大。
三、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成: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育方法。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的学生、下一代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我们应该不断追问: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的源头?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愿景应该怎样绘就?在接一批新的学生时,有没有确立你的目标?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我们要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
(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 “参与性”和“选择性”。
(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点拨。
四、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1]、华夏文明[2],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被称为“汉文化圈”,文者是宇宙自然规律理律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的根本。目前“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就是一个专门从事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团体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