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素养
“师有百行,以德为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修养的民族,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和蔡元培,历代先贤教育家对师德修养都提出过非常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一生践行自己的主张,成为世人的楷模。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普通教师,我深知,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是教师立业之根本,我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责无旁贷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修养的精华。
江泽民主席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所谓“经师”,即教学问,而“人师”则是教行为,教道德,教做人。历代伟大教育家无不是人师的楷模,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也试图让自己由经师转变为人师,但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融古汇今的过程,要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的人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
一、恪尽“师责”。师责,就是教师的职责,它是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韩愈在《师说》一文开篇就概括点明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同的时代对于这一共识有着不同的诠释。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教育家主张教师要以“出世”的精神干一番“入世”的大事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要
求淡泊名利,不计个人进退,热爱本职工作,专注投入的高尚品格。在今天,这个道理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一样需要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全新阐释他的意义:即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学习的能力,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并在任何变革和实践中不折不扣地履行这一神圣职责。
二、砥砺“师志”。师志就是教师的志向和理想。大教育家孔子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少时家境贫寒,15岁方立志于学,此后,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此间,他无间断地努力学习,并学无常师,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收徒授业。先人如此,我亦当如此。我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砥砺师志,树立远大理想,把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师作为毕生的追求,以培育人才,弘扬先进文化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而奋斗。
三、积聚“师智”。师智,指教师的知识与智慧。“学而不厌,博学知新”是传统师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不断积累知识是为师的先决条件。“学而不厌”则是他对师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近代蔡元培先生则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为师者刻苦钻研,勤奋不缀的必要性。不论时间怎样流逝,时代如何发展,传统师德修养中“师生互学共进步”的理论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时刻提醒后人“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它让我们明白“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教学中,教师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取人之长,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陶冶“师情”。师情,是指教师的情感,教师具有丰富健康积极的向上的情感,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师德。教师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集中体现在“爱”字上。
(一)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为祖国为人民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二)爱教。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孕育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忠诚之情,滋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磊落胸怀,升华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三)爱生。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传统师德的重要内容。古代孔子提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思想,表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国家前途负责的强烈责任心。荀子发扬了孔子的思想,鼓励学生超过老师,提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思想。后人韩愈在《师说》中更是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主张,并要求教师做“伯乐”,善于“相马”,这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热爱和溺爱的尺度,掌握好严格与严厉的分寸。教师对学生应当是严中
有爱,严中有方,宽严相济,是学生对学生敬而爱之,敬而钦之,而非敬而远之,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教,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对学生无限温情的真爱之心,爱学生的一切,爱一切的学生,才能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教育事业,才能孕育出人间最绚丽的师德之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每一名教师应当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大力弘扬传统优秀师德修养,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共同铸造新时代师魂。
沙埂小学谷海燕
2012-3-7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师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师德修养
——关于李清泉教授专题讲座有感 这次,我们学校组织了全体教职工听李清泉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师德培养的讲座,在这次培训中,我对于师德部分的讲析深刻于心,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我想作为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人所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我们老师就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铸造新时代师魂,就要在教学实践中,树立远大理想,敬业爱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做一名学识渊博,能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盘的合格老师。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接下来我自己谈谈点看法:
一、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传统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古代,孔子提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思想,原意就是:“我爱着他,我能不为他付出操劳吗?我忠于他,我能不为他尽心劝导吗?”表现出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国家前途负责的强烈责任心。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热爱与溺爱的尺度,掌握好严格与严厉的分寸。教师对学生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宽严相济,使学生对教师敬而爱之,敬而钦之,而不是敬而远之,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教,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对学生无限温情的真爱之心,爱学生的一切,爱一切学生,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教育事业,才会培育出人世间最绚丽的师德之花。
二、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师本身的师识本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师识包括教师自身的素质学识、教学质量意识、教学教改意识和适应教学发展的竞争意识。教师要具备高超的师识本领,必须注重学历层次的提高,继续教育学习能力的增强,加强“博学多才”的“经师”和对“道德高尚”的“人师”的培养。我们教师加强自我文化建设和自我思想改造,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达到提高综合师识本领的目的,从思想上彻底除去陈规,开拓创新,积极实践。不断前进。同时,教师也是技能的传授辅导者,因而必须有“求新求精”之德。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辅导者,因而必须有“求真求是”之德.教师是道德的传播示范者,因而必须有“求善求美”之德。教师也是精神升华的辅导者,因而应该有“追求升华”之德。教师作为人类精神升华的辅导者,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主张。也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而且展示了教师的教学风度,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尤其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在你所教的那个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大海里,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一个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深入钻研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重点、难点,搞清知识横向、纵向联系,教师要搞好教学仅凭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把全新思想、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中国传统的教师道德,特别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同时,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注重个人人格的建立。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健康的人”。我国汉代哲学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是对师表最简洁明了的注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造者,还是道德示范者,教师师德只有在道德示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升华。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董仲舒则主张教师“治我”要严,待人要宽,“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传统师德之美,而且说明教师只有成为“人之模范”,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我国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曾说:“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作为一名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把内省与外修、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思想活跃、态度积极、热情饱满、作风民主、仪态端庄、言行文雅,在社会生活中人格独立、志趣高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善恶分明、与人为善、协作奉献,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生发出超凡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才能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楷模,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是教师立业之根本。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大力弘扬传统优秀的师德修养,牢固确立崇高的师德修养目标,孜孜以求于高尚师德修养的实践,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用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奉献来谱写自己的无悔人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大力弘扬传统优秀的师德修养,牢固确立崇高的师德修养目标,孜孜以求于高尚师德修养的实践,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共同铸造彪炳史册的时代师魂
第三篇:师德素养自我提升 计划
池西一小师德素养自我提升工作总结(2018~2019学第一学期)
黄艳艳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关系着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成败和兴衰。师德以奉献为根本。教师以育人为职责,而育人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现对本学期师德素养提升工作总结如下:
一、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我在学校主管培训工作,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因此要强化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并需要“在岗一小时,敬业六十分”的精神。按照政治上坚定、作风上过硬、业务上精通、工作上勤奋、纪律上严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见荣誉就让,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默默地工作。勤奋进取,以自己的坚韧勤奋,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二、以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我要认真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强调的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明确所承担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等要求去做。努力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爱生如子;严谨笃学,精心施教;文明从教;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三、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经济的全新时代。与以前相比,这个时代已表现出其特有的一些特征。新知识成倍增加,知识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经济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我们在享受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文明成就时,知识经济也给教师带来新挑战。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教师要胜任自己的职责,完成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因此我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完美的人格,为管理规范提升月尽自己一份责任,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8年8月18日
第四篇:弘扬传统文化
敬爱的党组织:
从我的角度出发: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历史发展基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有三大理论来源一样,我们今天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所创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共 产 党几十年来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渊源。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历史的文化遗产和当今的文化创新,尤其要万分珍惜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丢掉自己的东西,是最没出息,也是最没前途的。本网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生命和不竭动力,而继承又往往是创新的基础。数千年来,哺育了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生活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心灵相通的纽带不仅在于黑头发、黄皮肤这些表征性的东西,更是缘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
我们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摒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发挥鼓舞人民、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用科学的态度,用可行的方法,充分挖掘和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以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文化为载体流淌在国人心中的。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行为及生活方式。一个国家的强大,其经济是与文化成正比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势必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今后发展和繁荣的肥沃土壤。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民族的气节、民族的传统、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愿望等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是民族的历史见证和发展脚步的痕迹。它必然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活跃着民族的灵魂。民族的亲情也在其中得到巩固。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悠久的中华文明得以生长,中华大家庭得以延续,炎黄子孙在数千年的延续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我们必须承认:正是有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才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学大师。
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一条绣满基因密码的金丝带,以其无边的法力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中传承。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对其进行科学的传承,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
综合国力,综合了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指标。不仅仅是指经济方面的几项国际通用指标。既然它是综合的,代表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传统、民族愿望的民族文化,当然也应该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传承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既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牢牢记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数百年来的战乱中,坚定信念、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宁死不屈,就是因为我们有积淀深厚的文化及其延伸出来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中华文明是由五千年的民间文化中的精华所组成的。它不仅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弘扬,更需要子孙后代的传承。请党组织相信我,我有决心学好这些我们文化中的精髓,让自己的头脑被知识武装。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机械1204班观看京剧表演
10月28号,在学院和辅导员的组织下,由班长江来同学带领机械1204班全体同学到广电中心观看“六安市京剧票友节”京剧表演。
看着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听着那传承千年历史悠久的曲调,台下的同学们从视觉和听觉上享受着这场京剧盛宴。
看到台上那些老艺术家们的专注演绎,同学们也被这种热情所感染,整场演出,同学们掌声不断,每到精彩之处,还会不禁的齐声叫好,全场气氛热烈。
当看到表现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斗争的京剧曲目时,同学们一阵沉默,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动,被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所震撼。
在这样的热烈气氛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知道演出结束,同学们依然是意犹未尽,但也只有带着恋恋不舍的表情离开演播厅,但同学们并没有打算就这样“放过”艺术家们,大家争着艺术家们合影,而各位艺术家们也很是平易近人,热情的和大家合影。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们的国粹——京剧,同时也使一些以前没有机会接触京剧的同学近距离的接触京剧,并让同学们对京剧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加深了京剧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