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守分税制方向 实行真正全口径预算管理
坚守分税制方向 实行真正全口径预算管理
在高培勇看来,本来意义上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至少具有“分事、分税、分管”三层含义,但在过去的20年中,经过一系列的所谓适应性调整,眼下的财政体制格局已经出现了偏离“分税制”而重归“分钱制”的迹象。在当下,最需解决、亟待澄清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不论眼前的矛盾有多么复杂,不论前行的道路有多么曲折,我们只能也必须坚守并采取实质措施不断逼近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唯一正确的改革方向—“分税制财税体制”。
此外,在高培勇看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当锁定为:实现作为立法机构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所有政府性收支行为的立法控制,使政府部门的收支行为从头到尾置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
证券时报记者 陈中
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向社会公开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报告将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之一。报告明确指出,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税体制总体方向需继续坚持,同时建议实现“全口径”预算,试行编制中期预算。
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看来,当前许多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且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问题,如地方债务风险、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改善民生导向和宏观经济政策布局等,都同财税体制密切相关。可以说,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和主线索。
高培勇表示,一旦聚焦财税体制改革并深入其中,又会发现,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固然是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但围绕它的研究和谋划,也应当必须从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入手。这其中,就包括坚持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及真正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
让“跑偏的”分税制
回归正轨
近年来,流行的观点是将房地产市场泡沫归责于“土地财政”,紧接着,又将“土地财政”简单地归咎于分税制。这项始于1994年的财税体制似乎成了“冤大头”。不仅如此,诸如“跑部钱进”、地方债等问题,似乎也是由分税制所导致的。
事实上,大多数业界专家认为,上述问题并非是分税制的错,而是在过去20年里财税体制的一系列调整,使分税制出现了“跑偏”的结果。
在高培勇看来,本来意义上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至少具有“分事、分税、分管”三层含义:“分事”,就是在明确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间职责(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财政支出责任;“分税”,就是在划分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税种,即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以划定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来源;“分管”,就是在分事和分税的基础上实行分级财政管理。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高培勇认为,在过去的20年中,经过一系列的所谓适应性调整,眼下的财政体制格局已经出现了偏离“分税制”而重归“分钱制”的迹象:
比如,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灵魂或设计原则,就在于“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然而,在“财权”和“事权”始终未能清晰界定的背景下,先是“财权”的“权”字被改为“力”字,从而修正为所谓“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而后在预算法的修订中以“支出责任”替代“事权”,名义上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演化成了事实上的“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产生问题在于,“财力”指的是“钱”,“支出责任”无疑指的也是“钱”,由两“权”层面上的匹配退居为两“钱”层面上的匹配,虽可说是迫于现实条件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但终归是从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点的倒退之举。
还如,将现行税制体系中的18个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本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基石。基于当时的特殊背景,1994年财税改革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中央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建设方面。不过,此后的调整,并未适时实现主要注意力向地方税建设的转移:一方面,2002年的所得税分享改革,进一步添增了中央地方共享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营改增”又将属于地方唯一主体税种的营业税纳入了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框架之内。简言之,地方税体系被进一步弱化,唯一的地方税主体税种被撼动,地方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再如,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另一个重要基石,是在“分事”、“分税”的基础上实行分级财政管理。但是,这些年来,随着中央各项转移支付规模及其在全国财政收支规模中所占比重的急剧增长和扩大,不仅地方财政可以独立组织管理的收入规模及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急剧减少和缩小,而且地方财政支出越来越大的份额依赖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在某种意义上,为数不少的地方财政已经沦落为“打酱油财政”—花多少钱,给多少钱。
由此,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是继续坚持“分税制”还是重新回到“分钱制”。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不能跟着感觉走,而应当在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瞄准改革方向,心有所属地加以推进。”高培勇说,在当下,最需解决、亟待澄清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不论眼前的矛盾有多么复杂,不论前行的道路有多么曲折,我们只能也必须坚守并采取实质措施不断逼近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唯一正确的改革方向—“分税制财税体制”。
与高培勇的建议不谋而合,“383”方案提出,以优先调整事权、带动财力重新配置为重点,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适应,总体方向需继续坚持。该方案还具体建议,以事权合理划分重新确定财力配置:合理确定中央事务、地方事务、中央与地方共同事务、中央委托事务、中央引导和鼓励性事务的边界,规范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边界。将基础养老金、司法体系、食品药品安全、边防、海域、跨地区流域管理等划为中央事权。按事权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税收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
真正实现
“全口径”预算体系
在我国,财政收支或称预算收支但不等于政府收支,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又是一个久治未愈的心腹之患。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改革目标迄今,在10年的时间里,尽管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整合动作,逐步形成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险(放心保)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四类预算的现实格局,但这一矛盾始终未能真正缓解,甚至有趋于常态化的倾向。
例如,按照2013年的财政预算,在包括上述所有四类预算收支的盘子中,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所占的比重,仅为65%上下。其余的三类预算收支所占比重数字加总,高居35%左右。
“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的政府收支规模,真正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视野或完全处于全口径控制之下的比重,较之20世纪末实行“费改税”之前的水平,虽有所改善,但距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设定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高培勇说。
高培勇认为,目前不规范的预算格局,使我们一再地遭遇各种难题:
首先,时至今日,我国尚无全面反映政府收支规模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统计指标。在所谓财政收支的名义下,每年的政府预算所能揭示的,仅仅是公共财政预算收支的规模及其占GDP的比重。由此,对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判定,至今仍无一个相对清晰且被接受的标准。
其次,即便按照扣除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之后的口径计算,2012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仍旧高居30%上下。尽管政府财力总额不能算少,财力的性质完全相同,但由于分属于规范性程度不同的预算,其中有相当部分又被分割为若干块儿分属于不同政府部门,由此即造成财力使用上的分散和浪费。
第三,不能将所有的政府收支纳入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预算进行的审批只能是“区别对待”式的,同时本属于同一性质的各种政府收支的运作也就会“政出多门”。毋庸赘言,建立在如此基础之上的政府预算,当然谈不上完整规范,更谈不上公开透明。
在高培勇看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当锁定为:实现作为立法机构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所有政府性收支行为的立法控制,使政府部门的收支行为从头到尾置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也就是说,所有政府收支都应当取得立法机构的授权。只有取得授权,政府的活动及其相应的收支才具备合法性。
“383”方案也指出,建立和完善基础性财税制度;实现“全口径”预算,试行编制中期预算;在投入和服务程序上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按属地原则解决税源与征税地分离问题;把水、森林、地热等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税;建立第三方公共支出绩效评估与监督制度。
“所以,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不容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要不要正视并突破主要来自政府内部的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碍,要不要真正下决心把“全口径”预算管理落实到位。”高培勇说。
第二篇:加强对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研究
加强对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研究
作为“国家账本”,政府预算反映国家战略、规划、政策,反映政府的职责、活动范围和方向。审查批准预算、决算和监督预算执行,是宪法、监督法等法律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建立健全了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在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方面,赋予人大更多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今年3月份中央办公厅《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人大对政府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的要求。****群岛新区建设以来,随着一些列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我市的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与此同时,财政收入和支出也显著增加,预算审查监督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我市人大在预算审查监督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以使我市人大全口径全过程预算审查监督能够与时俱进,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我市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实践情况
本级人大主要是认真落实国家预算法和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的相关规定,既重视预算的编制,又重视预算的执行,扎实做好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近两年着重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制度建设
**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市预算审查监督实施办法》和《**
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审查监督操作规程》,今年6月和8月分别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并开始实施。这一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根据中办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文件精神,以及预算法和省条例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预算审查监督的主体、重点内容、时间节点及工作程序等,明确各方职责,厘清权限。预算审查监督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的出台,一方面将使我市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可遵循、可操作,提高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规范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便于人大代表、社会各界对我们人大常委会、财经委的监督工作进行监督,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使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关键环节实施审查监督
市人大常委会提前两个月左右时间将市人代会召开的时间节点通知财政部门,要求财政部门在市人代会召开前一个月将预算草案报市人大常委会进行预审,并按省条例规定,提供六个方面的相关材料,要求支出按功能分类细化到项、基本支出按经济分类细化到款,部门专项和政府性专项单独列表反映,并提供细化说明。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力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要求中介机构要客观、公正地反映项目所取得的实际绩效,发现并分析项目实施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三)深化完善部门预算审查监督
**年我们重点加强了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一是在审查范围上实现部门预算审查全覆盖。除涉密单位外,全市204家单位全部提交市人代会接受审查,实现了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全覆盖。在全覆盖的同时,坚持突出重点原则,选择15家部门、单位进行重点审查,并在大会期间由市人大代表对2家重点单位以会议形式进行专题审查。二是在审查监督方式上,采取专委会对口审查,咨询专家专业审查和人代会期间代表专题审查相结合。对专委会对口审查和咨询专家专业审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制定具体审查方案,明确审查重点内容和工作要求,形成书面审查意见反馈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并要求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书面反馈研究处理情况。人代会期间的专题审查,由人大财经委主持,组织大会预算审查小组成员和各代表团推荐的市人大代表,以面对面提问的方式对部门预算进行专题审查,体现了人大监督的民主性、公开性和程序性;同时,使代表提出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意见建议富有建设性。三是在预算审查监督的方法上,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对政府部门预算的审查,人大常委会确定2家单位作为审查重点,从预算、执行到决算进行全过程的审查监督;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资金的使用,加强审查监督,突出绩效管理,结合审计工作的专项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开展绩效评价。选择一个专项资金,其使用情况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并进行审议,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更规范、更有效。
(四)借力审计预算审查监督
政府审计部门依法对预算执行进行审计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对审计计划提出建议,明确审计重点,要求审计部门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的同级审计查出的问题,分部门列出清单,会同人大财经委、市监察委、市财政局召开专门会议,对应整改的问题进行集体交办。为使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财经委委员、人大代表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专项督查,听汇报、查资料、促整改。把政府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及重大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市政府关于审计整改情况的汇报,推动整改工作有效实施,问题整改率逐年提升。
(五)有效发挥人大代表和财经咨询专家作用
人大财经委、财经工委人员少,日常工作忙,为解决专业人员缺乏和力量不足的矛盾,市人大常委会选聘一批专业人员,成立财政经济咨询专家组,为人大预算监督提供智力支持和工作保障。专家组成员专业覆盖财政、税务、审计、经济、金融等,具有相关专业类别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熟悉计划和预算有关业务及经济工作。在实际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和财经咨询专家参加预算审查活动以及调研、考察和检查等多种形式,积极发挥人大代表和咨询专家作用,增强了预算审查监督效果。
二、对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人大在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中央对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还有不足之处,在推进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建立人大对政府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机制是民主法治领域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目前还处于改革完善的探索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主要有三种思想认识问题影响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深入开展。一是“不想监督”。工作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落实法定程序层面,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也担心如果把握不好导致各方面不满意。二是“不便监督”。错误地认为,政府工作比较繁忙,监督如果安排太多、力度太大,是给政府添麻烦。三是“不能监督”。当前人员力量不足、方法手段不硬,加之新问题、新矛盾较多,感觉力
不从心,有畏难情绪。这些思想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级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预算审查监督实效。
(二)审查监督的广度深度和方式方法还有待拓展
当前人大对预算审查监督的内容仍主要集中在预算报告和草案、预算调整、审计查出问题及整改等方面,对于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部门预算、转移支付、支出绩效、政府债务、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第三方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监督仍存在一些尚需拓展的领域和空间,对于重大财政体制的确定和调整、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财税政策监督也亟待加强。同时,人大对预算审查监督的方式方法主要停留在会议审查、审议和调研等层面,法律规定的特定问题调查、专题询问和质询等监督形式运用不够,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重程序性审查、轻实质性审查,重合规性审查、轻合理性审查等问题,制约了审查监督的效果。
(三)预算审查监督的刚性约束不足
新预算法、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实施以来,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开展政府预算审查监督作出的决议、提出的审查和审议意见,对于推动政府预算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抓预算决议、审查和审议意见落实方面,虽然要求政府及其部门按时反馈办理情况,但缺乏严格的跟踪问效,特别对落实不力、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不满意的,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致使人大预算审查监督
刚性约束不足,权威性、严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预算审查监督力量相对薄弱
随着财税改革和现代预算制度建设的全面推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的开展,我市各级人大从事预算审查监督的人员力量不足的短板更加明显。目前,市级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机构只有5人,县(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机构只有3
至4人(包括兼职人员),加之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养还不够高,难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对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的意见建议
审查批准预算、决算和监督预算执行是宪法和预算法、监督法等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人大对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增强预算审查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监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人大对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必须统一思想认识。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党中央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举措,认真落实市委有关预算审查监督方面的工作安排,使预算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二要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创新监督方式。按照“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实施精准监督”的要求,着眼于促进依法行政,正确处理支持与监督的关系,寓支持于监督、寓监督于发展。把求真务实贯穿于监督工作始终,摸实情、出实招、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人大监督的法律权威。三要提升履职能力。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行动大担当”专题活动,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聚焦补充在实施监督认识方面的短板问题,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强化制度执行,积极稳妥地推进办法实施
《**市预算审查监督实施办法》明确了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其他专门委员会及相关工作委员会各自的职责;规定了人大开展预算审查监督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规定了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在预算编制、报告重大事项、报送资料时间、参会要求、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执行常委会决议决定等方面的做法和要求;规范了预算草案初步审查、预算执行监督及预算调整和决算审查与批准的时间安排。《
**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审查监督操作规程》对上述实施办法中人大财经委在预算审查监督中“规定时间内的规定动作”作了进一步细化明确。下一步,要在贯彻落实上述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人大对政府预算全口径全过程审查监督机制,落实好市委决策部署,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推动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突出重点,增强预算审查监督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加强重点支出与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查监督。围绕推动政府健全完善重点支出与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提前介入预算编制。每年在政府预算草案编制前,财经委、财经工委要组织意见建议,促进政府合理确定重点支出与重大投资项目预算。在预初审环节,要逐步建立专题审议制度,每年选取1至2项重点支出进行重点审议。严格预算执行约束,预算执行中涉及预算调整事项的,政府应当依法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探索建立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预期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的报告随预算报本级人代会或常委会会议审议制度,推动政府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强化绩效导向。
2.加强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根据政府债务率、利息负担率、新增债务率等风险评估指标,结合债务资金安排使用和偿还计划,评价政府举债规模的合理性,按照法定程序,审查批准当年政府新增债务规模。重点审查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情况,要求有关政府债务的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要完整细化,全面反映本级政府新增债务的规模、结构、使用情况,确保新增政府债务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债务资金使用依法合规。加大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监督力度,推动高风险地区完善存量债务化解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债务风险。高度重视隐性债务问题,督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严格监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PPP项目及政府引导基金等融资行为。
3.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在现有的部门预算审查监督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要不断学习外地优秀实践经验,继续加大预算审查力度。在“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模式下,每年选取部分重点部门及所属单位开展审查活动,促进部门预算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本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经常性监督机制,完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监督预警机制,督促政府及其部门严格按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同时加强对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的监督,督促财政及相关部门建立完整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审计部门要将本级经重点审查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和支出绩效作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监督。
4.加强重大财税政策的审查监督。要逐步建立重大财税政策出台前的报告制度。对于事关本级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财税政策,各级政府在政策出台前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财经委、财经工委要加强调查研究,对拟出台重大财税政策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对常委会提出的审议意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处理并反馈。因新出台政策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政府应当依法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按规定程序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预算审查监督深度广度
1.探索就重大事项或特定问题组织调查和质询。根据预算法,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就预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特定问题组织调查,调查工作开展前应向本级党委请示报告。经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批准,人大财经委、常委会财经工委等工作机构可以对各部门、各预算单位、重大建设项目的预算资金使用和专项资金使用等进行调查,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协助、配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常委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可以就预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质询,受质询的有关政府或者财政部门必须及时给予答复。
2.完善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预决算决议的工作机制。在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及时处理和反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跟踪问效力度,通过听取报告、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代表考察等形式,推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关预决算的决议。财经委、财经工委要组织听取财政等部门落实预算决算决议的工作安排情况通报,并将有关情况发送本级人大代表。探索建立预决算决议落实情况满意度测评和问责机制,增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效果。
3.更好地发挥人大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可以结合开展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对相关领域部门预算草案、相关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有关专项资金和政策等开展调查研究,更好地发挥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专业特点和优势。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人大代表在预算审查监督参与方式。同时,通过预算编制时组织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水平。
4.强化预算审查监督的技术支撑。要加快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建立人大预算联网监督信息平台,通过与政府财政、审计、人社、国资、税务、统计、人民银行国库等有关部门单位的信息互通共享,及时掌握总预算及本级预算、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部门预算、转移支付、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情况,逐步实现预算审查监督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升审查监督的时效性。
(五)壮大预算审查监督力量,强化审查监督能力建设
1.加强预算审查监督机构建设,增加人员编制。随着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人大财经工委在面对面广量大、政策要求高、时间要求紧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审查力量显得捉襟见肘。建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人大对预算决算、国有资产管理等是监督职能”的要求,切实加强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财经工委内设机构,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加大干部交流和培养力度。
2.借助外力,增加预算审查监督力量。一是完善与审计的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各级审计机关在研究提出下一审计监督重点内容和重点项目时,应当征求本级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等工作机构的意见建议,形成监督合力。同时,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绩效和政策执行的审计监督,并在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予以重点反映,为人大开展支出预算和政策审查监督提供支持。通过完善与审计的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推动预算改革,维护财经秩序。二是借力第三方中介机构。根据预算审查监督工作需要,可以引入第三方社会中介专业机构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提供服务(如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通过借助外力提高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专业化水平,壮大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力量。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预算审查监督能力。要经常性的组织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知识和能力培训,培训的知识内容体系应包括:熟悉预算审查体系,清楚预算内容和要求,如何发现全口径预算中存在的问题,怎么提出有针对性的审查意见等。财经工委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要认真学习监督法、预算法、审计法和省预算监督条例、审计条例等法律法规,熟记重要法规条文,实际工作中国熟练运用。通过上述培训交流和加强日常学习等方式,持续推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能力建设。
第三篇:【Manager】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监控日常费用支出
Manager 杂记
http://blog.sina.com.cn/glzzj
预算,通俗地讲,就是花钱的计划,每年花多少,每季度花多少,每月花多少,都是事先计划好了的,它解决了某项支出该不该发生,以及该发生多少的问题。通过对日常支出实施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总经理拍脑子花钱,凭心情好坏花钱等弊端,公司可以不用担心费用会降低预期的利润,是投资者获取满意收益的重要保证之一。
公司通常在年末制定下一的支出预算。首先,公司管理层要和销售部门共同制定销售计划,如果有多种产品,还要分别制定销售计划。计划一定要分解,至于分解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从时间来看,可以分解到半年,季度,月份,甚至是周和日,从人员看,可以分解到部门,班组甚至者个人。然后,各部门根据销售计划制定本部门预算,比如,生产部门根据销售计划可以制定出生产计划、原材料预算、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预算,同样,其它各部门也可以制定出自己的预算并分解下去,只是有些部门的预算不是与销售计划联系得那么紧密而已。至于预算要详细到何种程度,取决于管理者的理念,工作上追求完美的管理者,预算会具体到一张纸和一只笔的数量,我欣赏这样的人。最终,各部门预算汇总到公司管理层,管理层可以得出利润,如果投资者对利润满意,则批准预算;如果不满意,则针对他们认为的不合理支出与各相关人员沟通,要其削减,直至利润额满意为止,这个过程可能要多个来回。
预算一旦被批准,就完全成为了一种制度,是那种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并且有专人监管的制度。谁来监管?当然是财务部门,负责预算执行情况监督的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这个,最好不要兼任其它工作。他要做到:天天看预算,周周评预算,月月结预算。发现了累计超支现象一定通知相关人员,要求其削减今后的支出来平衡,同时上报以引起管理层注意。预算一经批准轻易不得增加,如果必须增加,一定要走事先制定好了的预算修改程序。年终对于未达预算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累计超预算的,原则上不予处罚,在下一弥补。
第四篇:政府采购必须实行预算管理
政府采购必须实行预算管理
政府采购必须实行预算管理,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可在现实中,仍有不少人对此没有真正的理解,认为这是多事一举,在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上阳奉阴违,肆意对抗预算约束。为此,本文试就此方面的有关问题发表一些浅见,以促进大家进一步重视预算管理,严格按预算实施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必须实行预算管理。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是法律所要求的,一方面,《政府采购法》第六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按批准的预算执行”。这就是说政府采购必须首先实行预算管理,不然就无从谈起政府采购要按批准的预算执行,所以说政府采购必须实行预算管理是《政府采购法》所要求的;另一方面,政府采购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资金,按照《预算法》的要求,预算资金的支出使用先要编制预算,然后报财政部门审核,尔后按批准的预算执行,也就是说,政府采购也要先编制预算,然后报财政部门审核,尔后按批准的预算执行,不然就会违反《预算法》的规定。显而易见,政府采购必须实行预算管理也是《预算法》所要求的。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是保证政府采购活动合规的最基本要求。一方面,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的预算,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重要法律武器。在现代法治社会里,政府活动必须处于法律的约束之下,政府采购同样如此。政府采购属于重大和典型的政府(公共)活动,必须遵循所有相关法律的约束:不仅包括《政府采购法》和相关法规,也包括《预算法》和立法机关通过的预算。因此,为确保预算约束的存在并发挥作用,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确保所有的政府采购,包括采购的项目和金额全都纳入正式预算文件和预算程序中,否则,此类采购项目和金额就不合规。另一方面,预算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正式的规则、程序和机制,用于对政府采购活动及其开支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预算文件清楚地表明了采购人准备买什么,需花多少钱,这正是从源头上为我们提供了执行与监督的依据,使不编预算的采购项目,就能被人一眼看出其违法违规。显然,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是保证政府采购活动合规的最基本要求。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是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政府采购本身就是预算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改进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的过程,反过来也是如此。那种把政府采购与政府预算分离开来的企图不仅在实践中有害,而且从理论上讲也是完全错误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经过预算程序的政府采购项目,在实施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是所购项目不合符相关规定,就是资金没有保证,以致于半途而废,因此,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是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各项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凡编入部门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都要看其是不是合符现行政府采购的各项政策,如应采购国产自主创新产品的,所编入的采购项目是否属于国产的自主创新产品,否则,就会在审核中被撤消,所以,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强制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自主创新产品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各项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
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列入财政预算。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要求,没有列入预算的活动,财政不得拨款,由此可以想象,没有资金保障的活动就不能实行,同样,政府采购项目不编入财政预算,就没有资金来源,就不能实施政府采购,因此,采购人似采购的项目,首先要编入本部门的部门预算,报财政部门审核,而后报同级人大审批。只有经批准的采购项目,才有资金保障,才能具有履行采购合同的支付能力。目前,我国正在改革预算方法,细化预算项目,科学核定预算定额,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这为广大行政事业单位将政府采购项目编入本单位的部门预算,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我们丝毫没有任何理由,不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不编好政府采购预算。
政府采购项目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我们大家都知道,经人大批准的政府预算采购项目,都明确了专门的用途,并且这些采购项目和用途都不是孤立的,不仅体现了一定的宏观政策导向,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采购项目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可现实情况是,在不少地区,仍对政府采购项目的使用监管不够,仍是库款拨出后,采购资金的使用权完全由预算单位自己支配,仍经常发生截留、挪用采购资金的行为,无预算采购、重复采购、盲目采购、超标准采购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既导致政府确定的目标难以实行、采购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采购质量得不到保证,还容易滋生腐败,所以,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真依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严格政府采购项目的执行,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政府采购项目按规定用途使用,确保提高采购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政府采购预定目标。
编制政府采购项目预算必须合符“四项要求”。实践证明,有效的政府采购预算才能有为,才能反过来更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因此,我们在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中,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编制合格的政府采购预算,就是编制政府采购项目预算必须合符“四项要求”。一要合符科学性的要求,避免编制没有先进性的采购预算。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最能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有利于促进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采购需求放在采购预算的第一位,作为必保项目,从而使编制的采购预算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同时,这类采购需求还应是市场上较为先进,对单位来说比较实惠、比较适用的产品,而不是“前脚买,后脚就要淘汰的产品”,也不是摆阔气、比漂亮、装门面的物品。二要合符政策性的要求,避免编制违规的采购预算。采购人所编制的采购预算,既要坚持执行政府采购政策规定,该优先购买国产名优产品、自主创新产品和节能产品的,不得采购进口产品或其他国内产品;又要坚持执行各项财经政策规定,如按配置标准,该购买中档小汽车的,就不得购买高档小汽车,该建普通办公用房的,就不得购建楼堂馆所,否则,其编制的采购预算就违法违规,不仅得不到批准,甚至于还会受到批评教育。并且还要注意从严从紧,求细求实,严格执行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增长过快的财政支出政策。广大采购人要牢固确立过紧日子意识,努力压降大宗购置性支出,能买能不买的坚决不买,能修好的坚决不换新的,新购的物品要力求简单耐用,不要高标准、超标准配置办公用品。三要合符全面性的要求,避免编制没有配比性的采购预算。采购预算确定的采购项目,要与财政预算安排的财力相配比,不能做“空头支票”,更不能举债采购;要统筹考虑本单位重点工作和一般工作的各种采购需求,既体现统筹兼顾,又体现重点保证,从而使确定的采购需求与单位实际情况相配比;采购预算确定的项目采购价格,要与市场真实价格相配比,使确定采购金额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既有利于控制支出,又能防止过紧而出现废标。四要合符“透明”性的要求,避免编制带有私心的采购预算。就是编制前要将上级关于编制采购预算的规定与要求在单位内公开,实行开门编制;编制中要听取各方意见,防止厚此薄彼,编制后要将初稿交给大家评议,广泛接受监督,这样,不仅能防止因考虑不周而使采购预算可行性不强,更重要的是少数人不能关起门来造车,不能巧立名目夹带私货,如利用技术指标“圈定”品牌,为少数供应商辅路等。(进一步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其主要措施有四项
加强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管理。这不仅是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的需要,更重要的通过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的不断完善,使单位编制的政府采购预算项目越来越多,有奔头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从而使单位没有理由不去坚持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对《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管理。在强化《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管理上,一要分别列明通用商品集中采购目录和特殊商品集中采购目录,以促进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范围的扩大;二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将新生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或者过去条件未具备现在已具备条件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列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三要与时俱进,结合本地实际,每年都对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进行修订,以改变“老面孔”对政府采购预算范围的影响。在《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管理上,一方面要改变限额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的现象。过低了,就会减少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过高了,就会增加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繁杂度,同样,影响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另一方面要分类制定限额标准,千万不能闹出定点加油的限额标准与定点印刷的限额标准一个样,同时,分类要尽可能多、尽可能细,千万不能年年只有一两类。这样,才能促进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坚持政府采购预算约束。
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的审批管理。《政府采购法》第六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第三十三条又进一步规定“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部门在编制下一财政部门预算时,应当将该财政政府采购的项目及资金预算列出,报本级财政部门汇总。部门预算的审批,按预算管理权限和程序进行”。这些规定充分说明,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的审批管理对坚持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审核单位编报的政府采购预算。一从报表角度入手认真审核,看单位上报的政府采购预算报表有无漏报、错报、误报的问题;看单位上报的采购预算报表栏目填列是否清楚、明确,有无笼统、含糊不清、“合用”等现象;看单位上报的采购预算报表栏目内容的逻辑性是否正确,或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关联性。如一些单位采购项目技术指标栏的逻辑性不正确,具体技术指标存在变相“圈定”想要采购的品牌的问题。二从资金角度入手,看其资金来源是否全部正当,有无未列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的不合法资金来源,即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三从价格角度入手,审核采购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高估或低估的情况。四从项目角度入手,看单位编报的政府采购预算项目是否存在虚假或重复采购的问题。是否合乎国家的政策法规,有无该编报采购节能、环保物品的而编报采购的是高能耗物品等。其次,要强化审批责任管理。明确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编制单位,各自在政府采购审批方面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并在年初签订责任状,以保证审批人员能正确行使审批权,编制单位能做好各项配合工作。再次,要加强审务公开,从阳光操作上避免随意审批。一要及时公开单位申报情况;二要公开审核情况;三要公开审批结果。
加强政府采购资金结算管理。就是大力推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取消由采购人直接支付采购结算资金的传统做法。这样做不仅可从根本上维护政府采购预算的严肃性,因为,未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财政部门的国库支付中心,是不会支付其采购资金的;同时,还增强了财政监督,从另一个侧面坚持了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因为,在国库直接支付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内部的业务职能机构、政府采购监管机构和国库支付中心,都要相继履行审核签字手续,这既加强了相互监督,又是共同对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结果的把关,不失为坚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良策。其主要做法:一要强化采购资金存量管理,要通过印鉴分设、岗位轮换、银行网络联动查询对帐和财务主管亲自核对银行余额调节表等方法,杜绝采购人动用资金存量支付采购资金;二要强化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管理,凡属政府采购资金的支出,一律由财政直接支付给供货商,采购单位只需将全年的采购计划申报到采购中心,再通过必要的审批程序,由财政部门下达采购计划,具体采购由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实施,采购单位只需加强物品的验收,并办好资金划拨手续,使政府采购资金的管理程序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通过国库和政府采购办直接拨付给供应商,使政府采购资金从财政资金开始一直贯穿于资金的拨付、银行结算、资金直达商品和劳务供应商帐户的全过程;三要强化分期付款管理,对于招标方式取得的货物、工程以及服务等大额采购,必须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拨付时一定要掌握全部资料,完善必备手续,并以预留质保金的形式,确保政府采购获得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四要强化追加预算资金的拨付管理,在拨付大额采购追加预算资金时,除有追加预算等完整手续外,还要针对性地深入现场察查,看其是否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对于那些虽有追加预算手续,但属于“锦上添花”式的不合理追加采购,也要坚持原则,拒拨资金,以真正体现坚持政府采购预算的约束性。
加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跟踪管理。这是坚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与质量的关键。这是因为“树欲静风不止”,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各种歪风邪气随时都在影响着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所以,加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跟踪管理对坚持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十分必要。一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动态监控是运用先进管理系统对采购资金运行及具体活动进行实时监控的重要手段,在预算执行管理中日益发挥出强大的威慑作用。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动态监控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监控力度,扩大监控范围,严格防止违规操作和随意改变采购项目行为,增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监管的威慑力。对监控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核查,重大问题要跟踪核查,一旦核实清楚要严肃处理,以全面提升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水平。二要加强对跟踪情况的及时处理,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计划指标审批下达后三个月未使用、且未及时报告说明情况的,应按规定程序,取消其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的执行;对于擅自改变采购项目的,应等额扣减该项目用款单位当年或下年预算。三要认真做好政府采购预算执行跟踪管理的档案记录,并进行内部立卷归档。同时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项目资金实施结果进行总体评价,制作《政府采购预算执行跟踪管理情况报告书》,以将评价情况作为对跟踪监管人员、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考核,以及下安排政府采购预算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从而进一步加大坚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力度。(下)
第五篇:2014政法干警面试热点预测:推进全口径预算监督范文
2014政法干警面试热点预测:推进全口径预算监督
2014江西政法干警学习群 330183379 2014政法干警考试笔试部分已经结束,在政法干警面试的考核阶段,考生们需要提前准备一些面试热点问题,学会根据面试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并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为了让政法干警考生们顺利备考,现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面试热点并进行解析,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据新华社报道,预算法四审稿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于八月讨论通过。其主要内容是把政府全口径预算向公众公开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到时无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的政府开支,凡是涉及要使用纳税人的钱,都需要接受公众问责。我认为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在2020年前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政府向纳税人公开财政资金用到哪里去了,资金用得如何了,是现代财政预算制度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除因保密理由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其余的政府信息都需要向公众公开,可是政府财政预算信息也曾经被列为保密信息。哪些财政信息可以公开,哪些还需要保密,公众不得而知,因此需要用法律形式规范出来,既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也让地方政府部门不可能再以保密为借口拒绝公开财政信息。另外,据了解,该四审稿还提出建立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对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程度进行监督,这是从制度层面确保政府全口径预算的公开得以顺利推进。
政府有意推进财政预算透明度,并不是说只要推进立法工作开展,就等于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了。以三公经费预算和决算的公开为例,由于财政部迄今没有要求各地用统一的标准和模板向公众公开,而只是要求地方政府按照自身实际情况作出公开,这样,有些经济相当发达的珠三角城市,其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公开的程度乏善可陈。人们未必敢奢望,人大通过全口径预算立法后,地方政府会自动提高包括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在内的财政信息的质量。至于说全国人大成立专门的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监督,用意相当好,可是据我了解,一些省市的人大早已成立了预算工委,目的也说要监督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工作,可是委员会的监督功效有多大,公众心中有数。设想一下,如果政府的预算会计制度不改变,预算科目也没有作出修订,只是原则上要求政府公开全口径预算情况,意义还是有限的,因为现有的预算科目与公众人士要求的财政信息的知情权的目标相去甚远!此外,如何确保政府公开的全方位的财政信息是准确的?一年前广州市某一个区下属一个街道所公开的公务接待费用上午时还是123万,但是到了下午却被缩减为 23万,官方的说法是公务人员“算错了”!还有,地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因涉及地方政府债务和国有企业运营情况,实际数据的正确性可能连地方政府都难以确认,那么如果地方政府公开一些事后被证明是有误的信息,公众人士是否可以指控地方政府违法?可见,立法要求地方政府公开全口径财政信息只是第一步,要真正落实相关条款,还有待配套政策措施。更多政法干警信息请关注:江西政法干警考试网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更多详情请进江西人事考试网:
http://jx.offcn.com/?wt.mc_id=bd14393 也可加入江西中公教育官网微信平台:jx.offcn 或加入新浪官方微博:江西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