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房宫赋》过关测试参考答案
《阿房宫赋》过关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举:拔,攻占)2.B(构:构建、建造)
3.C(都是夺取,获取。A,统一/一旦;B,喜爱/吝惜;D,宗族,同族/族灭,使……灭族)
4.D(都是介词,比。A,…的样子/语气词,啊;B,表顺承,然后/表修饰,不译;C,对男人的称呼/语气词,不译;)
5.B(之:往,到。A前一个“可怜”指可惜,后一个指可爱;C前一个“爱”指爱护,后一个指喜爱;D前一个“使”,动词,可译作“让”,后一个是连词,可译作“假如”。)
6.D(而:连词,表转折。A前一个“之”,代词,指秦朝统治者,后一个是动词,到……去;B前一个“于”,介词,引出比较的对象,后一个介词,可译作“在”;C前一个“则”表示假设关系,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后一个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7.D(D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B、C均为状语后置。)8.B(③是六国的行为,⑥是作者的评价。)
9.C(作者并非认为是六国和秦的灭亡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在后面用两个假设句,说明因为六国不爱护自己的百姓,秦不爱护六国之人,所以才遭到灭族的结果。)
10.A(解析:“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
二、翻译。(注意画线要点)
1.盘旋,弯曲,像蜂房,又像水涡,矗立(在那里),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2.把宝鼎看作(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得到处都是,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3.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 4.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一声呐喊,函谷 关的天险就被攻破,楚人一旦放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焦土。5.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或: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的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戒,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来哀叹它的灭亡。
三、断句。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四、默写。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
5.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 6.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8.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9.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10.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1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 12.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13.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4.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5.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ōuyā),多于市人之言语。
第二篇:阿房宫赋学案及答案
课题:阿房宫赋
学习任务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载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匀、庚、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课前预习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报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二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价“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写作背景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他在《上知已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l)正音
兀()骊()缦()霁()椒()
冥()嫔()媵()荧()
(2)注释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从骊山。“北”的用法与此相同)。
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盘盘焉(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雷霆乍惊(突然)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如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下句的“经营”用法同此。)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
1、具体研习第1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2、具体研习第2段。
(1)提问: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3、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4、具体研习第4段。
(1)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2)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3)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4)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二、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1、提问: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2、讨论: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欣赏文章的语言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画出来。
2、结合“赋”的语言特点,师生共同品析句子。
(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
(3)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谓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
(4)品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统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
(5)品味“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
自我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会出现令人费解的现象。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这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部分人,利用原子钟进行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并非只有时钟减慢,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这一现象叫时间膨胀。
1、文中的“这”和“这一点”指代的内容分别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人费解的现象”指的是哪些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时间膨胀”下一个定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1—5题。
岳飞
飞事亲王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联?”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眺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官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话,亲为调药。诸将远戌,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玠素服飞 素:一向。
B 饰名姝遗之 遗:赠送。
C 猝遇敌不动 猝:突然。
D 立斩以徇 徇:使……顺从。
2、对下列句中加以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飞事亲至孝(侍奉亲人)
B 师每休舍(驻扎下来休整)
C 有颁犒,均给军吏(皇帝颁发给军队的赏赐)
D 恂恂如儒生(恭顺有礼的样子)
3、对下列短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宁大将安乐时耶——难道大将能有安逸享乐的时候吗?
B 课将士注坡跳壕——考查将士骑马从斜坡上急驰而下跨越壕沟的能力。
C 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死亡的事,哭祭死者并抚育他们的遗孤。
D 飞何功之有——我有什么功劳!
4、下列句子不属于岳飞说的“仁,信,智,勇,严”的一项是()
A 军号“冻死不拆司,饿死不掳掠。”
B 诸将远戌,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C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D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
5、把画线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思考: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2)提问: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后天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刀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后天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板书:阿房宫的美人、珍宝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4、具体研习第3段。
(1)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戌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5、具体研习第4段。
(2)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育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3)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4)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5)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 戒奢爱民
四、欣赏文章的结构之妙
1、提问: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明可分两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4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讨论: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上梁山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由以上分析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机关报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第二课时
(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明确: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充分体现了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地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3)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谓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
明确: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张腻、雾横”等词语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4)品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统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
明确: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基生活之上的罪证。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若的两种情形,跃然纸上,可谓精彩妙极!
(5)品味“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
明确:这句话简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始末,秦王朝灭亡的过程,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
[解答示范]
1、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会出现令人费解的现象。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就慢了下来。“这一点”与“这”指代的内容相同。
2、“令人费解”体现在哪里呢?第一层解说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时间慢了下来;另一点则较隐蔽。抓住“并非”一词方可迎刃而解。那就是“化学反映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
3、时间膨胀是指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时钟减慢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的现象。
参考答案:
1、D(徇,示众)
2、A(亲,指母亲)
3、C(死事,为国事而死)
4、D(这一句不属于治军范畴)
5、善于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动,把各位统制军官都召集来,谋划好了之后再作战。因此岳家军所向无不胜利。即使突然遇到敌人袭击,大军也不会动摇。
第三篇:阿房宫赋练习答案
《阿房宫赋》小测(答案)
姓名: 班级: 学号: 分数:
一、理解性默写(每题2分)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阿房宫赋》以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氓》中女子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在《氓》诗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文章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告诫统治者不要自取灭亡。
1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结句精警,扣人心弦。
11、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2、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3、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4、《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15、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的句子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6、《阿房宫赋》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写阿房宫的兴建毁灭,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杜牧与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
18、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9、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以四个三字句发端。《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0、《阿房宫赋》中以龙和虹为喻,写长桥和复道壮美的句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二、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每题2分)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
2、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3、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
4、钉头磷磷(定语后置)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
6、信而见疑(被动句)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
8、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9、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三、解释下列词语(每题2分)
1、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
2、廊腰缦回(像丝绸一样)
3、鼎铛玉石(把„„当成铁锅)
4、缦立远视(穿着华美的丝绸)
5、可怜焦土(可惜)
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
7、秦人不暇自哀(没有机会)
8、直走咸阳(趋向)
9、弃置迤逦(连绵不绝)
10、不敢言而敢怒(表转折)
四、文段训练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每题2分)
1、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
3、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4、收天下之兵(兵器)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表修饰)
补充下列句子省略词语(每题2分)
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2、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3、蹑足(于)行伍之间
4、倔起(于)阡陌之中
5、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第四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作者杜牧简介:
2、背景。
3、赋。
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1、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2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
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②疑难语句。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四、研习第一段
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③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五、分析第二段
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第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二、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三、赏读第三段
分析第3段的内容和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共分三层。
①“用之如泥少”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②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③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四、赏读第四段
分析内容。
①“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②“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④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欣赏文章的结构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六、比较阅读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明确: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课堂小结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五篇: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阿房宫赋
学案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闫龙
一、学习目标1、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2、2、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
3、3、背诵课文。
二、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其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作品集为《樊川文集》。
三、文学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四、背景知识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便是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以前一般认为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史记·项羽本纪》中只是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考古人员对阿房宫遗址挖掘时也未发现焚烧的痕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五、写作意图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到《阿房宫赋》的写作缘起。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带有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
六、教学过程
(一)识记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阿房宫()
蜀()山兀()
骊()山
廊腰缦回()
囷囷焉()
蜂房水涡()
不霁()何虹
媵嫱()辇()来于秦
梳晓鬟()
剽掠()
鼎铛玉石()
逦迤()
锱铢()
架梁之椽()
庾之粟粒()
横槛()
参差()呕哑()杳不知道其所之也()
焚椒()兰
2、重点词语解释
(1)廊腰缦回()
(2)盘盘焉,囷囷焉
()
(3)各抱地势
()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6)使负栋之柱
()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9)
谁得而族灭也()
(10)不霁何虹()
(11)气候不齐()
(12)杳不知道其所之也()
(13)雷霆乍惊()
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2)北构而西折:
()
(3)日益骄固()
(4)未云何龙:
()
(5)不霁何虹:
()
(6)辇来于秦
()
(7)朝歌夜弦
()
(8)鼎铛玉石
()
(9)金块珠砾
()
(10)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11)族秦者秦也
()
(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13)缦立远视()
(1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4、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古义:
今义:
(2)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义:
今义: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
5、一词多义:
取:
(1)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6)留取丹心照汗青()
(7)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8)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4)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5)族庖月更刀()
毕:
(1)六王毕,四海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毕礼而归之()
(4)众妙毕备()
(5)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幸: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5)而君幸于赵王()
(6)大王也幸赦臣
举:
(1)戍卒叫,函谷举()
(2)杀人如不能举()
(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4)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
(5)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8)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流:
(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6、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二)课文初探: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三)疑难探究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4.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5.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四)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
妃嫔媵嫱(yìngqiáng)
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一 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族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 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夫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于
多于九土之城郭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āo)掠
不霁(jì)何虹
嫔嫔媵(téng)嫱
B.缦(màn)回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uán)
C.椒(jiāo)兰
架梁之椽
(yuán)
尽态极妍(yán)
D.囷囷
(qūn)
钩心斗角(jiǎo)
直栏横槛(jiàn)
6.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荧荧,明亮的样子.B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远听,远远听见.C
而望幸焉
: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D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北,向北;
西,向西.7.下列各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燕赵之收藏
②
秦人视之不甚惜
③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④
杳不知其所之也
⑤宋何罪之有
⑥人非生而知之者
⑦牛何之
⑧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⑦
②⑥
③⑧
④⑤
B
①③⑧
②⑥
④⑦
⑤
C
①⑤⑧
②⑥
④⑦
③
D
①⑧
②⑥
③⑤
④⑦
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悦亲戚之情话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
六王毕,四海一
C
园日涉以成趣
D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1.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2.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包括唐)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答案
(一)识记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ē
shǔ
wù
lí
màn
qūn
wō
jì
yìng
qiáng
niǎn
huán
piāo
chēng
lǐyǐ
zīzhū
chuán
yǔ
sù
jiàn
cēncī
ōuyā
yǎo
jiāo2、重点词语解释
(1)萦绕;(2)曲折的样子;(3)随着,依着;(4)乱纷纷的样子;(5)掠夺,强取;(6)支撑;(7)奢华,想念;(8)假使,爱护;(9)能够;(10)雨后初晴;(11)相同;(12)深远;(13)忽然
3、词类活用
(1)数词做动词,统一;(2)方为名词做状语,向北,向西;
(3)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4)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5)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6)名词作状语,乘车;
(7)名词作动词,唱歌,演奏;(8)把…当做铁锅,把…当做石头(9)把…当做土块,把…当做沙砾(10)名词作动词,放了一把火,成为焦土;(11)名词作动词,灭族,灭亡;(12)为动用法,为…哀叹;意动用法,以…为鉴
(13)名词做状语,向远处;(14)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经营的东西
4、古今异义(只解释了文中的意思)
(1)延伸(2)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勾连,相邻的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3)天气(4)像明亮的星星一样闪亮(5)可惜
5、一词多义
取:(1)掠夺,夺取(2)掠夺,夺取(3)提取(4)夺取,攻下(5)通“娶”(6)着(7)采用,选取(8)拿,与“舍”相对
族:(1)族灭,灭亡(2)家族(3)类(4)筋骨交错聚结处(5)众,一般的毕:(1)灭亡(2)尽力,竭力(3)结束(4)全(5)结束(6)终究
幸:(1)宠爱,宠幸(2)宠爱,宠幸(3)幸亏(4)希望(5)宠幸(6)幸而,幸亏
举:(1)被攻占(2)尽,完(3)举起(4)成功(5)推举(6)举行,发动(7)全,整个(8)举止
流:(1)河流(2)淌(3)水流,河流(4)流放(5)淌
6、特殊句式
(1)被动句(2)判断句(3)状语后置
(二)课文初探: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三)疑难探究
1.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4.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5.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四)夯实双基
1.C(“铛”“椽”“锱”读音错。)
2.C(都是夺取,获取。)
3.D(都是介词,比。)
4.C
5.D
(A
“媵”应为
yìng
B
“弦”应为xián
C “椽”应为chuán)
6.B
(“远听”应是
“越听越远”)
7.B
8.D
9.B
(A
“朝”“夜”应是名词做状语,C“日”名词做状语,D “翼”名词做状语,B “一”
数词活用为动词)
10.B
11.B
12.B
1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