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张敏
(沧州师范学院 社科部,河北 沧州,061001)
【摘要】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影响还只是停留在认知及情感认同层面,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知行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我们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到一些能够增强其影响程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认知与践行
青少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教育青少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与途径。为了准确的了解目前青少年的思想动态与价值倾向,有效的教育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课题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为题,展开了一次专门的调查与研究。
此次调查共设计了十五个问答式的调查题目,要求被调查者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深入分析与探讨;调查对象以在校生为主,其中中学生与大学生、文科生与理科生、男生与女生各占一定的比例,目的是为了全面、准确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为我们进一步教育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有效的策略依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同、认知及践行等方面。调查显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主流,但也在认知与践行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已得到青少年的基本认同。
认同是一种主观上的认可与赞同,是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持认同态度。他们认为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赞同它是“社会与人们的内在渴求”、“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内在要素”、是“国家的精神支柱与凝聚力”等主流观点;相信“在它构建初期,其某些方面可能会为一些人所不理解,但只要假以时日,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遵从”。也有人认为:“目前我国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会让人联想到一个很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果中国十几亿人口都能自觉遵守这样一个准则,那么共产主义在我的有生之年就能够有幸看到了。”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仅代表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对社会的美好期盼,而且契合了青少年的社会理想追求,因此得到了青少年的基本认同。其次,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认知已经上升到情感层面,并成为一些青少年的信仰追求。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信念、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上是吻合的。绝大多数青少年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结,他们从内心深处敬佩那些爱国人士、鄙视卖国行为、支持国家的“保钓”行动、盼望着国家的强盛,愿意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所树立的共同理想与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基本上是一致的,并表示会为此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甚至有人提出为社会做贡献是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在回答“如果有人违反社会公德、破坏公共环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你会怎么办”时选择了“我会设法予以阻止”;还有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坚持认为诚实、善良、忍让、谦和这些品德是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及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这样高比例的正向选择,充分表明青少年对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已经上升到情感层面,并成为一些青少年的的信仰追求。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侧重理论层面的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度较少。虽然青少年主观上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调查结果也显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层次,对其理论内涵缺乏深入的了解。如在回答“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吗”的问题时,尽管多数被调查者能够把正确答案清清楚楚的写下来,但一些人也坦言“担心说不全面,只好从书本上抄录”,能够全面背诵者寥寥无几。当问到对内容的理解时,他们的回答是“内容单调抽象、主观性理论性太强、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太大、缺乏说服力”;“ 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觉,好像知道一点点,但又模糊不清”;“ 片面停留在书面纸质上,却没有深入人心”;“看似过分完备、似乎无懈可击的理论,但其实就象是供在神坛上的幻影,可望而不可及”。可见,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从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性,不想也不愿意从深层次上对其进行探究与掌握。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整体影响还只是停留在认知及情感认同层面,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知行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状况是判断其影响程度的最根本要素。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情感上认同还没有真正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一方面,96.4%的被调查者赞同并赞赏钱学森等科学家抛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回国效力的高尚行为,并表示当国家需要时,会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又有74.2%的人认为找一份安稳舒适的工作远比实现远大的社会抱负重要的多;一方面61.2%的人相信善恶有报,相信正义会战胜邪恶,91.6%人表示当发现周围有违纪违德的行为时会适当予以阻止。另一方面,却只有12.9%的人表示曾制止过别人的不法行为,更多的人选择了在违纪违德行为面前保持沉默;一方面,87%的人表示有决心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只有25.8%的人选择会把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另外还有29%的人最终会为现实而放弃理想。可见,现在的许多青少年,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却缺少爱国的担当;有着重义轻利的意识却陷入了重利轻义的漩涡;有着远大的理想却缺乏奋斗的勇气。这种选择上的巨大反差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真正成为青少年实际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知行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二、影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
首先,老师、家长的正向引导,社会舆论的正面宣传,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因素。
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当进入学校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被调查者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大多数选择了父母、老师及书籍。如有同学写道:“在我成长初期(15岁之前)影响最大的是家长与老师。是他们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教会我们如何与人接触,怎样交友。15岁以后书籍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小目睹父亲对奶奶尽心尽孝,使我懂得了什么叫感恩”;“我母亲积极、乐观、宽容与无私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我,让我知道我该做个怎样的人”;“我高中的班主任让我学会自信,认清自我,也认清了自己所要走的路”; “《读者》用生活的点滴揭示生活的真谛,让我明白人生需要大智慧,放下‘小我’,成就‘大我。”在回答“寻找你身边的感动”时,有人写到 “是他们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仍有爱的存在与无私的付出,仍有感动与感恩”。这表明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无论是来自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有人在自觉的遵循着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他们也在用自己言传身教,悄悄的影响着成长中的青少年,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这正是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的最关键因素。
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考核轻落实、重传授轻实效的教育方式,是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表面化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课既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可这门课程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但只有一部分人表示喜欢或部分喜欢这门课程。喜欢者理由有二:其一,教材的一些内容适合于他们,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其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人格魅力。如有同学写到:“在我的头脑中,政治一直是灵魂的洗礼者,行动的督促者”;“刚入初中的我们,第一次离家那么远,政治课老师一堂生动的亲情课,让我听的泪流满面,那一刻,让我知道政治课也可以给我带来感动。”而不喜欢政治课者则强调其理论性应试性过强、教学模式单一陈旧、缺乏实践性应用性指导性实效性等因素。其代表性的观点有:“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目的性太强,它给了我分数,却没有给我实质性的东西”;“老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我们的创新思维由于受老师标准答案的束缚而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学生的关注点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它是否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思想上的现实问题。但一些老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的传授与考核,缺乏与学生的有效理解与沟通。这样,本来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政治课教学变成了简单的知识灌输。这种教育的失误不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主渠道的功能大打折扣,也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表面化的主要原因。第三,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多元的价值观影响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最大社会制约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聪颖活泼,好学上进,思维活跃、富有志向,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扩大与市场经济地快速推进,为青少年了解世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各种途径对我国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妄图实现“西化”、“分化”甚至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严重,黄、赌、毒和邪教成为社会公害;一些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青少年由于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很容易陷入迷茫、无助甚至误入歧途的境地。例如,“读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成为绝大多数青少年的最大目标追求。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在现实面前已被击的粉碎”的观点也得到了许多青少年的赞同;面对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许多人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逆来顺受”的处事态度;“有老人摔倒,我不敢去扶,我怕给当成肇事者;有人被偷被打,我不敢去拦,我怕受伤没人管”,成为一些青少年无奈之举;在回答大学生入党动机时,超过半数的学生坦诚只是为了增加将来进入社会的筹码,而不是为了理想信念与追求。这表明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已经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的给予教育与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将会受到更大程度的制约。
第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多元价值观的碰撞,是导致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脱节的现实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格局的调整、物质利益的诱惑、不良风气的蔓延、就业压力的增加、多元文化的碰撞,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选择,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更难于使青少年去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我们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因过于理想、完美、远大,难以成为他们的现实追求;而现实中,无论老师、家长、社会,毫无例外的把分数、未来、职业、物质捆绑在了一起,又挤压了理想生存的空间;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加剧、生存与就业的压力最终把理想变成了压在青少年心底无法实现的梦想,若有一天他们面临生存的无奈时,仅存的梦想也可能会被彻底打碎。因为我们的理想教育只给了他们一个梦,却没有给他们实现这个梦的眼光、勇气与智慧。这样他们提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要比实现远大的理想重要的多”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多元价值观极度冲突和碰撞,也容易使青少年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更是起到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信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也是连接“知”与“行”的桥梁,我们的价值观教育虽然使青少年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知识与内涵,但却没有解决青少年对其的信仰问题,因为不信,所以不愿,没有情感认同这种情感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终将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不可能作为一种内驱力自觉而时时、事事地影响青少年言行。
三、提高青少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为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是在传承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而构建起来的,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和文化基础,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要全面挖掘和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增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让青少年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成分,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及践行。如我们可以在学校教育中系统的增加“国学”的内容,鼓励、帮助学生读史书,品经典,增思辨,从深层次上理解、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可挖掘本地、本校的历史及文化,让学生从身边文化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力量;再如,为增强、培养青少年学习掌握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我们既可借助传统文化资源作载体,采用通俗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及其经典;也可充分利用现代的新闻媒体及网络,通过杂志、书籍、影视、动漫、游戏、微博等媒介用现代思想来阐释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来影响大众传媒及至青少年的思想及行为。总之,只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的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融入传统文化,借助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就可以有力的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及践行。第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少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青少年放在主体地位上,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与权力,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需求去判断、选择价值观。不要担心他们选择错误或走弯路,要相信他们,更要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与公信力。当然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是放弃,而是给他们一个宽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当青少年因为年轻、缺乏经验而对许多问题认识不清、甚至在多个价值观之间迷茫徘徊时,教师要能够及时的帮助他们澄清是非真假,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评判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其内在需求。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心理及感情上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方式上,要设法把那些抽象的、教条的理论转变为青少年能够接受、愿意接受、喜欢接受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不要只拘泥于课本,要把现实社会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与他们共同探讨、商榷;要帮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及一些负面新闻,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自愿的进入他们的思想,并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拓展教育渠道,打造实践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践行。
在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实践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然而,在目前的应试环境下,社会实践已被排斥在教育环节之外。学校与老师应把参与社会实践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从打造实践平台、拓展实践形式和内容入手,为青少年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条件与机会。具体来讲,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落实教学实践。在学校教育中,要把社会实践课真正纳入教学环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实践。
其次,参与社会服务。这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老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组织、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服务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公益宣传、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爱心捐助、义务监督等。
第三,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基层,对一些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是使青少年近距离了解社会的最佳方式。第四,尝试专业实践。尤其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专业学科特点是其最大的智力资源优势。如果能够把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及就业择业结合起来,在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的同时,还可以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积累宝贵经验。
五,鼓励发明创造。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向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室或实验设备,帮助学生联系专家进行业务指导等。
为避免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各种实践活动一定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在他们的能力所及、兴趣所在的范围及领域展开,学校、老师要给予技术上的指导、精神上的鼓励及物质上的帮助,如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聘请一些社会爱心人士担当校外辅导员、把实践课纳入学分制等。要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去主动地思考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认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第四、增强社会各方面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关注,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外部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更离不开社会。所以全社会都要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想网上主旋律”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策略与措施。这表明国家与政府正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各方面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家长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任老师,要注重家庭美德的培养,努力树立良好的家庭风气,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将积极影响转化为青少年自身的内在品质和相应行为;学校要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的软硬件建设,用健康和谐、积极向上、改革创新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熏陶;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对学生的正面、积极、有效的影响,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聘请一些校外有影响、有爱心的人士或专家进校园当顾问或讲学,各学校联谊开展一些读书活动等;学校领导与老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及心理动态,及时的给予教育与引导;各级政府要注重社会文明建设,努力弘扬社会正气,抑制、打击各种歪风邪气及违法犯罪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切身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资料:
[1]张文理.青少年信仰危机与信仰教育重塑[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
[2]郭婷,高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过程层次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孙金华,张国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7).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本文为共青团中央2012-2013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多元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程度的分析”(编号:2013YB029)的阶段性成果。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s Influence on the
Teenagers' Life Values
ZHANG Min(The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Hebei 061001 ,China)Abstract: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s influence on the teenagers just stay in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level,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o the actual action, Disconnect between knowing and doing is more seriou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e explore some effective ways and methods to enhance its influence degree, in order to help teenagers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eenagers ;cognition and practice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敬爱的党组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不宜将二者完全等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和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大家知道,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该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人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命题。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从具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多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社会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26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分)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分)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从理论上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深入思考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所谓社会主义价值观,主要指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人类对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理想的一种延续,是在否定不完美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后对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理想价值诉求。社会主义不仅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演进,而且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飞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形态及制度安排,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魅力吸引、感召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既有其核心价值,又有其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其中,核心价值以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为基础,是对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对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并蕴涵在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之中,通过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表现出来;而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又体现着核心价值,以核心价值为指导和灵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既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又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既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又有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体现。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失去了现实性,价值观念系统便无法在现实中生存;失去了理想性,以日常生活遮蔽、否定最高价值,人类将永远不能获得最终解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无产阶级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由于当时还不存在现实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只是进行了大致描绘和粗线条的勾勒,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未做出详尽的说明。但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毕竟涉及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最高价值及其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最高理想、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就内在地蕴涵着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它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核心价值和具体价值表现出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辩证统一。它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
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基础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旗帜和主心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的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理所当然是我们应当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抓住了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富强即民富国强,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意味着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
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富裕”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的根本任务,“共同”则鲜明体现了团结互助、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经济追求的富裕是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体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高度统一、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其实质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反映。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民主是一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权等方面。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就是人民主权、人民至上。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建构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古今中外,尽管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千差万别,但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先进、进步的意思。这里的“文明”,主要指狭义的精神文明,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文化上的先进。我们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目标,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与时代进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条件下,“文明”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作用更为突出。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观。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社会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五个统筹”,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实现途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自由是人类的特性,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自由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统一,既要求摆脱人格的依附,摆脱贫困和恐惧,也要求发展个人能力与共同承担社会和政治责任的机会。“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指人不断摆脱旧的不合理分工的限制,摆脱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态,逐渐获得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广泛性;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追求,又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理想,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自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价值观。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理支持;只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高度文明,才能给富强、民主、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给富强、民主、文明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自然保障、社会条件和情理支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追求,这个终极价值目标是一个阶段性实现的长期过程,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质而言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
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价值合理性依据,指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建构。
第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者通过自觉的奋斗,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平等民主、文明先进、人与自然和谐,构筑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说,对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选择。
第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这个核心价值观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奋斗目标,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三,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一方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上,如它们究竟包含哪些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特征,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及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人们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还没有最终确立和成型,还有待于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一步
加以提炼和探讨。
(作者: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教授;河北大学副教授)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运动和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促使我们从价值视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些人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在思想上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在中国则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艰苦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被称之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种启示既表现在社会制度体系建设上,也表现在思想价值体系建设上。与“中国道路”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中国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精神支撑。那么,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呈现什么样的特征?需要我们对之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更加易于为全党全社会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以确保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有益的价值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其基本内容已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开始形成,成为凝聚全党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处于建设之中,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目标。《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作出了科学概括,从基本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主导作用,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社会价值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为依据而作出的价值选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价值精神的凝结和精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社会动力理论和社会心理理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道德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