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形成自己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早在19世纪末,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奥古斯特·倍倍尔就说过:“目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种种丑恶现象,目睹宗教唯灵论和金钱拜物教
对群众的腐蚀,我们痛心疾首。我们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地、全面地、系统地实现我们的思想道德信念和核心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正努力实践着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这一宏大目标,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从宏观的社会大环境来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改变了经济运行模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特别是效率优先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法则,以及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都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他们在输出技术商品的同时,极力兜售他们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作为整个社会最敏感的部分,其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以回避的渗透与争夺。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变迁和分化现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如今的大学生生于“80后”、“90初”。他们没有过去,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精彩与无奈,有着极强的感受力,随之在思想上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与变化性。这些特点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其价值观领域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价值本位向主体倾斜,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凸显,追求个体利益、个性发展、自我独立、实现个人理想,成了日益增长的需要。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要求与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忽略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在遇到道德行为选择和利益取舍的情况时,一些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物质利益。二是价值观念呈现出分化性与多元性特征,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扩招和大学生队伍日渐庞大,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日益明显。在社会背景、成长道路、经济状况、学习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差距较大。他们有的能自觉地将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的却只想自己出人头地,拥有财富,很少考虑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价值主体生活状态的多样性,造成了主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分化。
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价值观形成的这一机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育”在个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起到独特作用提供了可能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就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变化特征,有的放矢,使这一体系的科学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自觉实践。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通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尤其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他们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凝练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一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开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高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迸发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勇于创造。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价值观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价值观理论,实施社会主导价值教育,更要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而培养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仅靠灌输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它必须落实到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中,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当中。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辨别正误,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二篇:浅析切实塑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模版)
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应该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群体和培育及践行的重要对象,完善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有着要的意义。本文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培养模式,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基础上,指出其必要性,并结合当代我国大学里面存在着的优质资源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以切实塑造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要性;途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因而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青年因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是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生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群体,他们承载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1]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切实采取有效途径积极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引导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最高抽象。它是从党和国家长期的理论与实践中概括和升华出来的,体现了各阶层的普遍价值追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又一次明确的以24个字抽象概括了它的基本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家层面看,它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统一;从社会层面看,它是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结合;从公民个人层面看,它又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完美融合。
二、完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是大学生自己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类文化在全球的浪潮中的传播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猛烈冲击,各种先进的与落后的文化并存,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交织、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良莠不齐的状态,特别是现在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等思想的传播,形式不容乐观。据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把权力、地位、金钱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享乐,崇尚功利、拜金、喜欢攀比;认为“为人民服务”太空洞,不现实;个人中心主义凸现,认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集体意识淡化;认为”家里条件好,没有必要再艰苦奋斗“的分别为43.8%、41%、24.8%、31.2%、41.6%。[3] 同时,许多的不良风气也盛行一时,如相互攀比、入党动机不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为了走形式等等,这些思想极大的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高校教育创新的需要 教育的基础功能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核心功能是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代高校不断的加快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需要,从某种角度讲,更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一个创新育人的发展理念。只有将我国当代大学生真正培养成适合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才能切实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高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把握其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的育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后,开始积极的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近年来,很多“80后“、”90后的大学生积极的投身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的建设中,他们的智慧,特别是他们积极的思想和饱满的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很多突出的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突飞猛进的主要支撑,也是在未来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主力军。当代高校大学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传统道德观念等精神文明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他们是学习、弘扬并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这个群体进入社会之后,将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步伐和速度,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不仅可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还可以让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四)是解决当下客观问题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能够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但是,受多元价值的影响,也存在着相当部分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新兴不健康网络的毒害、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等方面。在这里面,尤其是是西方价值观的最为突出。近年来,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加剧,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已经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其假想敌,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西方国家产生了严重威胁,各种对于中国的打压理论纷纷出台,其中西方研究者抛出的“文明冲突”最为代表。今天,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既有利于切实解决一些列客观问题,同时又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在当代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通过其所持有的价值观冲突表现出来,各种价值观的面临着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认可以及相互认同和接受的巨大挑战和压力。新的历史时期切实培养我们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压力不言而喻。高校作为倡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必须要充分利用好高校自身的优势条件,坚持从理论学习、示范引领、实践锻炼三大方面深入分析探索塑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和实践。
(一)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认知认同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方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业绩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不断的加强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理解,才能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层面的认识,让大学生真正接受并产生兴趣。
高校作为倡导并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时代赋予里它圣神的历史使命。当前高校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高校必须发挥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与之紧密结合。一方面来说,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风尚和文化水平。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教师的综合素养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修养,深化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科学内涵融入到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学生工作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进程。其次,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适当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彻底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言语表达形式、教学方法,以贴近学生生活而又具理论深度的教学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必须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在这里,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还要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彻学校的各门课程,及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和强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
(二)重视示范引领促进情感认同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新城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过程中,示范引领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在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示范引领,即榜样教育的作用。必须要通过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作用。实践证明,榜样一定程度上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的先进思想、崇高品质以及良好风貌,体现一种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另外,榜样和典型具有先进性、说服力和感召力,以及巨大的示范、激励和推动作用。“观察者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榜样(典型)能够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能够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4]具体而言,它就是指能够把一般的说理寓于一种生动、具体的宣传之中,通过对典型事例、榜样人物的大力宣传,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成生动的形象教育,使人们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赶有目标,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对价值体系产生满意和肯定,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强化情感认同。
榜样教育总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教育形式,一种是全社会或者各条战线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供人民群众来学习和效仿。另一种是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奋勇前进。对于当代的高校来说,要实现示范引领的教育途径,需要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善于认识典型、榜样,学习典型、榜样。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优秀的精神,如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张海迪精神、亚运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等等。其次,要撒谎浓郁树立典型、榜样,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逐渐在大学生中树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形象,是学生学有对象、赶有目标。在宣传力度方面,要特别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宣传工具进行推广,除了常见的英雄模范报告会、演讲、举办先进事迹展览会,以及发文件、作决定,授予荣誉称号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客、QQ群、BBS、微信等新媒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刊等等,让先进人物和实际广泛传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榜样、学习榜样。榜样树立、培养起来以后,要逐步形成一个热爱榜样、支持榜样、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良好的校园风气、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时代风尚,促使广大学生“见贤思齐”,全面深入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强化实践锻炼促进行为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塑造,关键在于社会实践。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当前,我国仍存在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历练,没有把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这方面,学校必须搭建平台,充分创造各种条件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高校自己具有的优势资源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社团,坚持“以党团组织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支撑”,切实推进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与行”。
大学生社团组织,是以学生自愿为基础的以培养共同兴趣爱好为目的的学生群众组织。它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载体,它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入社团活动中,不仅有利于社团的建设,而且可以使活动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学校有50个学生社团。近年来学校积极改革,创造各种优势条件给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进程,成效突出。一方面,学校积极加强对本校的社团的组织领导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在组织领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学校切实强化团组织的主导作用,加强共青团对学生社团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领导,认真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的推进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团组织,实现党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加强对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重点关注社团活动的政治倾向、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等,强化社团的育人功能,以党团组织体系保证社团活动的科学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对社团的规范管理。首先团委作为社团的主管部门,内江师范学院校团委不断加强对社团日常活动的监督指导,从例会制、培训制、奖惩制、干部选聘制和学分制等方面入手,建立起科学化、正规化、系统化的运营模式,保证了社团的持久活力,其次,学校加大对社团的经费资助和扶持力度。学校坚持“校级活动出精品,二级学院活动出特色,社团活动出规模、重普及”的工作方针,着力打造,造成影响,形成特色,充分发挥“品牌”社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支持学术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应到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将人生目标与社会价值结合,促使社团成员不断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学校首先强调了社团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民发展。尊重学生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不断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平等交流等方法,搭建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开展了很多益德益智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与实践。同时,重视社团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学生干部的培训会,不断提高社团干部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党培养青年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广大青年自身成人成才的根本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工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工作,切实“三步走”的战略,将理论学习、示范引领、实践锻炼紧密的集合,不断的促进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从而才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全面推进我国社主义现代化现设,真正实现“中国梦”。参考文献:
[1]周璐.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探析[J] .潍坊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
[2]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3]赵小群.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邵阳学院学报.20193,(05). [4]班杜拉(美).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 .林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加剧及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导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社会优秀群体的大学生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宏观背景,能否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要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具体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取向趋于理性化。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如赞赏民主、科学、和谐、公正,反对封建、愚昧、腐败、特权,积极与消极两种观念界限明显。这表明大学生的是非观点是明确的,能够以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思想,并以之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这种认识趋于理性化说明,国家舆论导向、政治决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使他们明白作为年轻一代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二是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价值观念及其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正统的与非正统的等观念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教育在原有的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价值观基础上,呈现出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和发展作为指导其行为的根本标准,将现代的与传统的价值观、民族的与外来的价值观进行扬弃、内化,从而一反传统价值观念绝对的严格性与界限的分明性。此外,大学生作为一个复合型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固有特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没有得到完整的梳理和系统的阐发,大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引领标准模糊。事实说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条件比较复杂、严峻。三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调和性突出。
价值的自我性与社会性、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是人们必须做出的价值行为选择。在选择中出现矛盾具有必然性。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利他主义和西方人生哲学倡导的利己主义,而是认同公私兼顾的观念。他们在注重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对社会充满责任意识,不少学生关心或较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认识到只有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就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而言,既不是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泛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是融个体利益于集体利益之中,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并与个体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它的特点在于既强调个性解放又追求集体认同。这就是大学生要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达到和谐的深层次因素。
四是个体人格价值观的非同一性突出。全球化使得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对大学生个体人格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重大作用。调查表明,不少大学生观念和行为相脱节的情况突出,个体人格价值观非同一性的特点表现明显。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但问及原因时仅有三分之一是基于“对共产主义本身的深刻认识”,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奉献精神有必要”,但在“你当学生干部的目的”这一问题上,却仅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为同学服务”。普通大学生最欣赏的是比尔・盖茨式的创业型人才,但只有不到15%的同学愿意过“充满刺激和挑战的生活”。由此可见,虽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知”的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但“行”却远远跟不上。“知”与“行”不统一这种表层价值观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的矛盾与差异,不利于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塑造。这种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混沌、不稳定的状态,致使他们角色混乱和自我同一性丧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点 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文化的精神脊梁和本质所在,具有政治引导和思想统摄作用;它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精神依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有过丰富的论述。但将四个方面联系起来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应该说,一直以来,思政教育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往往表现为内容分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成体系。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以致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因此,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四个方面的地位、联系和作用,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提炼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重点,将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是对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需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我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一定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反复锤炼的客观真理,它来之不易,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这一规律性,我们的信仰将会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核心。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外在影响的结果。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种社会利益分化和整合还远远没有完成,一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严重冲击以致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将会动摇共同理想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思想基础。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要求我们给大学生讲清楚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其后果,讲清楚主流和支流,讲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前景,讲清楚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美好的前途,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调整核心价值观的方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教育,组织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信、自信心、自豪感,使之自立、自尊、自强,就会使大学生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坐标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让大学生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有效锻炼他们的个人意志和能力,培养他们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扶贫救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自由、公正、竞争、效率的和谐精神,民主、科学、法制的理性精神。使他们明白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这样也能促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认知为主导,支配道德行为;以利益为标准,选择道德行为;以法律为杠杆,调节道德行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本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荣辱观教育,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过程,并以此作为道德标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日常思想和具体行动。荣辱观教育的成效要看大学生行为的变化,因为对比以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它更侧重于道德的体验和认知,行为的倡导和约束。所以说,荣辱观教育既需要大力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又需要平日里一点一滴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以上四个基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自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到了自己基本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路将更加清楚,努力的方向将更加明确。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首先,教育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的价值观念。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进取心也更强了。但是,他们也必然会受到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价值观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即要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同时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只有教育者具有了这样开放的视野,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和价值取向给予鼓励和张扬,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此外,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形成与发展的,作为教育者应具有现代价值观念,一方面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重视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以现代工作方式和沟通手段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开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其次,针对他们价值取向多元性趋向突出的特点,在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性的辨证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一元论具有普遍的示范与导向功能,具有形而上的追求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教育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维护社会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境地,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深化改革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使得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其次,要教育青少年认识价值取向多元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认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就是承认个体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就是体现出对个体具体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尊重。这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又符合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其具有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其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也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普遍价值认同的结果。由于一元化的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个体的共同意愿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要成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四,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一般来说,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有效的关键和难点。价值观教育要促使个体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不仅要重视其理性层面的提高,更应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或者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判断变为自己的行动。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就必须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这方面可以借鉴情感教育理论的代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教育过程应以解决受教育者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首先由教育者建立一种接受气氛,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种情感。然后,组织受教育者鉴别和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最后,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做出选择。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敬爱的党组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不宜将二者完全等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和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大家知道,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该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人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命题。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从具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多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社会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26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
荣辱观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以来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即光荣、荣誉,“辱”即耻辱,它们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实践或交往活动等原因,得到他人、群体、社会给予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自豪感或羞耻感、自卑感。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荣辱观”。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人们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2、宣传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3、坚持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
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坚持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其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发挥应有的的作用,就必须弄清生命观也就是生命的价值观。
1、生命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的生命存在及其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生命价值观的导引与驱动下进行的。在人类漫长的求真、求善、求美、求圣的历程中,总是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已有本我的超越、对自身有限性的突破,正是无数个体对生命价值的寻绎绘就了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画卷。虽然在不同的时空体验中具有不同的生命价值观,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能否具有科学的、适时的、进步的生命价值观,既关系到个体生命的精彩与否,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2、生命价值观从层次上看,既有原始的、朴素的、零碎的,也有科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前者更多的是感性的、自发的,而后者则更多的是理性的、自觉生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生命观,使生命价值观摆脱自发、感性、零碎的痕迹而超升到理性、系统和科学的境界。
4、对于生命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理解。广义看,生命是指一切具有新陈代谢力、繁殖力、生长力和环境适应力的动植物和无机物,生命的存有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命体不能脱离与外界的关系而存在;二是构成生命的各个系统内部、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能作出有机反应;三是生命的各个组成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正是在开放中才能与外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从狭义上看,生命就专指人的生命,具有三个特质:一是与其他个体密切关联;二是具有一个内在的完整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因此是一个生物;三是经过不断努力的自我超越,以达到更高形式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改造。
5、与“生命”相关的还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存”。“生活”是人在其一生中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人生滋味的总和,“生命”是“生活”的基础,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生活”是“生命”的表征和显现。一般而言,生活的存在更多地带有特殊性,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事件、人生过程和体验到的人生滋味都各不相同;但从生命的存在角度看,则更多地显现出“普遍性”的品格:人的自然生命都源于一种血缘性存在,都具有相同的生命构成的化合物,人的文化生命都源于人的超越性本能,这可称之为生命的“大同”。但是,这种生命的“大同”只是一种基础性存在,由于人的生活的“个性化”倾向和“特殊性”特征,每一个人所演绎出的现实的生命画卷又驳杂纷呈,这就造就了生命的“大异”,生活就是生命从“大同”走向大异的中介。“生存”泛指一切生命的存在,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存在都可称为“生存”,它是一种物性、感性的对象性的实存。对人而言,“生存”是指人的生命的最起码的存活状况。“生命”是“生存”的前提,也是“生存”始终围绕着展开和旋转的轴心和主体。
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人们是为了什么以及怎样“生活”和“生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生观与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世界观是人生观的思想理论基础,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世界观不同,也必然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有的成了英雄,流芳百世,有的却成了狗熊,遗臭万年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当初他们参加正确的时候,其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态度、人生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革命,有的则是为了当官、发财、出名,所以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就拿毛泽东和周佛海这一正一反两个人来说,毛泽东早在学生时代就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结果他从韶山冲走上了天安门城楼,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周佛海在党的一大以后说过,他之所以参加革命,就是想当官、想发财、想出名。由于个人的目的一时未能实现,后来他便投到了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成为民族的败类,最后人民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8、正确的人生观,是指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这种人生观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它全面正确地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活着、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等基本问题,是迄今为止最进步、最科学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