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院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

时间:2019-05-14 01:0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福利院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福利院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

第一篇:社会福利院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

福利院公共业务知识测试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政府主管社会保障(福利)事务的行政机构在世界各国政府部门配置中形式多样,我国的民政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属于()。“ A.独立的社会福利行政主管机关 B.社会福利与劳工合并的行政主管机关

C.社会福利、卫生、劳工合并的行政主管机关

D.社会福利与其他公共行政混合的行政主管机构

2.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三条修改为:”公民的()不受侵犯。“ A.财产

B.私有财产

C.合法的私有财产 D.合法的经济收入

3.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种项目设施其中一项为()。A.全托 B.护理 C.半护理 D.特护

4.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们的工作,其本质是()。A.保持党的先进性 B.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

D.为人民服务

5.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6.格夫说:”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罗曼〃罗兰说:”一个人绝对的自由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这两种说法()。A.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观 B.夸大了自由和权利,否定了纪律和义务 C.揭示了民主、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D.歪曲了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

7.党的十六大最重大的历史贡献是()。

A.实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新旧交替B.提出和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C.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D.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8.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

A.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性 B.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c.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性 D.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9.”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10.初中生陈某因经常敲诈同学的小额钱财,曾被公安机关拘留15天,但他仍执迷不悟,不思悔改,后又因持刀抢劫他人钱财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这一材料说明()。

A.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于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不同 B.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C.陈某的前后行为都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应受到行政处罚 D.陈某的前后行为都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1.哪些下列公民、组织可以作送养人()。A.孤儿的监护人 B.社会福利机构

c.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D.公安部门

2.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真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A.心里装着群众 B.用实际行动感动群众

C.工作依靠群众 D.一切为了群众E.凡事想着群众 3.下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有()。A.丧失父母的孤儿

B.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c.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D.有父母暂时查不到的

E.关于实现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的决议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

A.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促进全面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抓好经济建设,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5.实现共同富裕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6.有关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门具体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证材料

B.作为世界观的理论科学,哲学所建立的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及其结论为具体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和运用提供了方法和指南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D.哲学和具体科学在科学这个大系统中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于不同领域的实际工作来说,哲学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观点()。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 8.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B.动物心理服从于动物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人的意识则服从人类社会

实践的需要

C.动物心理只限于感性形式,而人的意识不仅包括感性形式,还具有理性思维形式

D.动物心理活动无须语言,而人的意识活动却离不开语言

9.关于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B.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

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工具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

D.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0.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三、判断题(共20分,每题2分)

1.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人口。()2.介护老人是指日常行为中不怎么依赖扶手等设施帮助的老年人。()3.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不是国家机构。()4.为提高办事效率,不必每一份文件都经过领导签发。()5.材料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在明确行文目的之后,要进行调查研究。()6.厨师和炊事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严防食物中毒。()7.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但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则并不来源于实践。()8.法律监督的实质是以权力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制约为核心的。()

9.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机关。()10.我国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是各级人民检察院。()

四、案例分析题(共40分,每题20分)

1.1997年11月,甲、乙兄弟俩到某县百货大楼购买衣服,在挑选衣服时,甲不小心将衣服掉在地上,并脱落了两个衣扣,遭到售货员的责骂,并要求甲、乙赔偿100元,甲乙兄弟俩气愤不过,与售货员发生了争吵,这时大楼的服装部经理金某出来,不由分说打了甲一记耳光。甲、乙二人推拉着金某要去找总经理评理,在推拉中将一节柜台挤坏,金某的眼镜也被摔坏,并因此使商店停业一小时,后来县公安局的人员出面才平息了这场争吵。县公安局根据以上情节,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甲、乙二人处以拘留7天。甲、乙二人不服,向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市公安局作出维持县公安局处罚决定的裁决。甲、L--人仍不服,在收到复议裁决的第二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公安机关的裁决。

问:(1)人民法院是否应受理甲、乙二人的诉讼?

(2)该案应由何地人民法院管辖?

(3)谁是本案的被告?

(4)原告起诉是否有举证的义务?

2.章某和郭某系南北邻居,郭某在自己的院子里修建一个小南屋,准备作厨房用,章某认为郭某的小南屋距自己的北房太近,滴水冲刷自己的北房,因而向区城市规划局申请,要求处理郭某的违章建筑行为,保护其房屋不受侵害。区城市规划局接到申请后,迟迟不予答复。

章某对区城市规划局的不作答复的做法极为不满,就向某市规划局申请复议,请求市规划局责令区规划局对郭某的违章行为作出处理,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市规划局接到申请后,认为城市规划部门是主管城市规划工作的职能部门,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的违章行为作出处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作出决定:责令新浦区规划局限期对郭某的违章行为进行处理,保护章某的合法权益。区规划局收到市规划局的复议决定后,查实郭某未经规划部门许可,未取得规划许可证件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擅自建房,所建房屋属违章建筑物,决定限期郭某在收到处罚通知书后次日起10日内自行拆除。

问:市城市规划局作出的行政复议履行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二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知识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涵、趋势、问题及对策(第52期)

编者按:近年来,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对我国政府当前应重点“干什么”这个问题,较为一致的呼声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那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有何特点和趋势?我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怎样?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此,本刊特选摘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一文,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对以上问题的初步回答。

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

今年上半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门组织了关于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问题的课题组,并形成了《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综合分析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重点领域,比较了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深入考察了目前我国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若干建议。以下是对该报告的摘要:

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一)政府社会管理的内涵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通常情况下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二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干预与协调、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政府社会管理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政府社会管理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第二,必须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构成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比如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第三,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决定了政府的其他社会管理手段。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政策。

(二)政府公共服务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按照公共支出的领域来划分,政府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直接进行各种经济投资的服务,如投资经营国有企业与公共事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补贴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支持对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科技补贴、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目提供的公共服务。从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政府职能从以经济性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

(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特点比较

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既是统一的又有所区别。首先,从基本特点看,社会管理主要体现现代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点,而公共服务则主要体现现代行政管理公众性的特点;其次,从核心内容看,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规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规范各种社会事务,包括社会公众、社会稳定、社会治理,而公共服务主要是提供和满足公共需求的服务,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再次,从行为模式看,社会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对社会进行调整和约束,强调政府履行义务,突出政府主导、主动作用,而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公民权利。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规律,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

(四)现阶段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

由于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绝不可能覆盖到所有领域,必然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战略选择,并且选择的领域将主要集中到那些“正外部性最大,公共性最强,政府最具有比较优势,社会福利效益最大化,同时有可能将效率与公平有效地结合起来”的领域。

为此,现阶段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大致包括如下重点领域:(l)规范社会组织或团体,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2)创设完整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3)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育健康的市民社会;(5)调整社会管理执行机构,健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同样,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应集中选择在如下重点领域:(1)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义务教育;(2)提高政府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3)提升政府公共医疗服务水平;(4)提高政府科技服务的公共服务水平;(5)投资战略性的公共基础设施等。

二、发达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力量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之外的那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种管理一方面提供为国家所必需的基本秩序,另一方面,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考察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发展情况,大致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一)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强化。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管理的范围的扩大。二战后,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相对弱化,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解决了各种社会问题,给公众带来了实际利益,起到了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近几十年“福利国家”政策在工业发达国家盛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范围扩大,职能增强。

(二)多元化趋势。由政府单独直接管理变为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其他社团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直至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西方一些国家政府推出了“混合经济的福利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福利国家私有化”等。“混合经济的福利国家”主要靠公、私部门的直接投资社会福利。“福利多元主义”是社会福利服务由法定的部门、志愿的部门、商业部门、非正式部门等直接提供,政府不再唱独角戏。“福利国家私有化”是指私人营利部门平行或替代部分公共部门参与社会管理活动。

(三)法制化与规范化。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类法律和法规,并力图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政府力图形成法律基础上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机制。政府确定具有超前性、系统性、协调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指标,并力图做到细化和量化,同时做到规范化,以确保他们的合法性,提高管理效率。

(四)科技化和信息化。各国政府都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推进公共服务项目的技术创新,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提供手段,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把发展电子政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根本手段。

(五)公共服务市场化。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优势进行互补,从而提高政府功能输出能力。

三、目前我国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与进展

1978年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减少贫困、普及教育、环境保护、卫生保健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我国许多重要的社会指标都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跃升到了中下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表明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还加快了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改革步伐,在社会实践中创新了许多有益的做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如从1994年始,山东烟台市就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后来在我国十大窗口行业陆续铺开;2002年,浙江省在探索公共服务监管方面,坚持人民满意为最高追求,提出以“树优良作风,创优质服务,做优秀公仆”为导向;2003年,南京市和广州市各自出台了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公务员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深圳市也对部分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开放,利用公开招投标方式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垄断的状态;成都市全面推进“创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工作;近几年各地政府先后提出打造服务型政府目标,对政府全面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表现还比较薄弱,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集中体现为我国政府对社会采取的集中化社会管理体制。这种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使社会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突出表现在:(1)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当前我国政府仍然带有浓厚的生产投资型政府的特征,政府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在实践中造成了政企不分、忽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发展失衡、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累积等问题。尤其是,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失衡。(2)社会发展与政府社会服务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突出地体现在社会安全网的建设十分缓慢,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不足以抵御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风险。(3)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拉美化”的现象如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过低、就业形势恶化、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政府债务风险与财政风险加大等等。(4)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尚不能适应社会组织形态变迁的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面临着“一变五增”的新情况,即老体制下的职工逐步弱化了对单位的过分依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新兴的多种所有制成份的“无主管”企业增多;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比例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老龄人口增多;贫困人群增多。(5)我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政府加大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协调力度,建立有利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6)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要求尽快改变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单中心”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但是我国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发育仍显迟缓,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不足,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够强,各级官员新的治理观念还未树立等等。(7)作为社会稳定与社会风险重要指标的联名信增加率、集体上访增加率等指标不断上升,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风险加剧的时期。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三大矛盾。首先,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严重不足的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矛盾。在实物产品大量过剩的同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却严重不足,在农村公共医疗等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其次,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对各类事业机构的投入与公共服务产品的产出严重不对称。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国家继续包揽公共服务既是不可能的,又是没有必要的。现在,国内外有大量的资金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而目前的公共事业体制却限制了各种社会资金的进入。事实上,在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合理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对现有事业机构大量资金的投入,在相当程度上是用来养人,事业机构应当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方面国家投入又太少,严重制约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再次,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面对总量不足的公共服务,我们的分配也存在失衡问题。广大的弱势群体得到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与强势群体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出现了因教育返贫和因生病返贫的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推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改革。这种改革趋向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建立健全一套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运作标准、运作原则、运作程序;

二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是公共服务的保证,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两者互为前提相互补充;

三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模式多元化,如网格化管理模式和“社会矫治”模式等;

四要将政府从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转变为对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

五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民众参与机制,作为推动和保障服务型政府的动力和力量。

四、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重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个以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指导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要全面履行职能,科学把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本质和核心。这个本质和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坚持社会目标优先原则。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自身职能,大力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重视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工作,更加重视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

3.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之间的关系,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水平,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超越现实。

(三)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1.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l)更新管理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使政府从经济建设型向社会管理型转变;从行政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从旧式发展观、片面政绩观向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转变;从集中管理型向依靠市场调控型转变;从提供经济物品向提供制度物品转变;同时要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社会发展的氛围。

(2)调整组织结构,再造管理流程。要优化组织设计;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责任,理顺社会管理中的条块关系,实行合理分权;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置独立管制机构;再造社会管理流程,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简便、透明和高效”。

(3)强化关键的管理职能,落实政府的社会目标。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加强以下几个关键的社会管理职能: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强化社会安全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强化劳动就业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劳动就业政策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强化卫生服务职能尤其是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强化收入分配职能,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强化人口与环境管理职能,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筑有效的公共帮助机制,维护与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4)推动“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推动“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己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为此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治理格局,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积极拓展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推进社区建设;重视政府公共关系建设。

(5)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改进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一要重视“社会政策”管理;二要政府社会管理方法从“重管制、轻服务”向“管制”与“服务”并重转变,从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从政府生产向政府提供转变;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6)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创造一个“有预见性”的政府。在组织保障方面构建正式的体制内社会监测机构,辅之以社会第三方的独立评估机构,逐渐形成纵横交叉式、立体网状型的监测体系;重构社会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披露渠道,开拓广泛的社会信息收集源;研制并运行社会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将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纳入政府决策和绩效评估过程中;构建社会稳定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2.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l)要推进公共服务观念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公共服务的成本意识、效率观念、公平意识和多样化观念,切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努力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

(2)要推进公共服务体制的创新,努力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公共化和社会化。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服务制度,就必须要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三个转向:即从“运动型服务”转向“制度型服务”、“歧视性服务”转向“平等无差别服务”,从“单中心治理服务模式”转向“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等。

(3)要推进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公共服务。当前积极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拓展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空间,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

(4)要加大公共服务的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此应采取如下战略措施:一是制定政府公共服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使之成为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国家规划与国家战略;二是以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中国的核心国际竞争力;三是以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共服务为核心,实现持续、稳定、公平的增长;四是以完善基础型公共服务为重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五是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动力,等等。

(资料来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08-10-13 14:55:18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牢牢抓住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个关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分析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控制人口增长、减少贫困、普及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政府公共服务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重经济增长、忽视社会事业发展等问题,社会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社会安全网建设较慢。

第二、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政府社会管理方式还不能适应这种变迁的要求。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是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它导致社会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机制与功能。面对当前社会结构阶层多元化的重大变迁,政府在加大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协调,建立有利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方面,尚嫌力不从心。

第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城乡、地区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复杂的情况,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潜在风险加大。虽然经过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调,这种局面有所缓和,但仍未实现根本的好转。

第四、公民社会发育迟缓,社会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要求尽快改变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 “单中心”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但由于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有效载体,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够强,各级官员新的治理理念尚未树立起来等原因,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单中心”治理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影响社会工作开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五、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日益扩大。在市场上实物产品大量过剩的同时,公共服务供给却严重不足。因此在城乡不同程度出现了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停车难等民生问题。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再加上分配失衡,致使广大农村和弱势群体得到的公共服务更为可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从宁波的情况看,应该说,在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总体上是处于全国前列的,主要表现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间组织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区建设成绩显著,社会危机应急机制初步建成,政府管理规范程度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等等。但必须承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譬如:社会上一些利益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社会危机应急体系还有待完善、民间组织发展不均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虽然这些问题相对于其它一些地区而言,是属于 “率先”、“走在前列”发展中的问题,但如不引起高度重视,也必将影响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采取正确的思路和对策。

二、注意研究借鉴国际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益经验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全世界各国政府都会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较早的探索,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根据有关资料,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有限,社会管理以社会自我管理与社会自治为主,政府对社会基本上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秩序管理,同时,政府承担了济贫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履行也是尽量利用非政府组织进行。二是20世纪初至1978年左右的混合市场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主要目标是维持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基本社会关系管理制度,鼓励和促进资本与劳动的合作,发展社会自治和社会自我管理;注重提高消费需求,以促进充分就业、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作为重要目标。三是1978年以来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教育、培训、基础科技领域为重要投资方向,以人力资本投资为核心,将消极的福利社会转变为积极的福利社会;积极推行充分就业政策,将 “福利”转变 “工作”,并适度控制福利支出的增长,以求达到平衡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目标;重视利用非政府组织、社会利益群体和基本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协作治理;重视加强和促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这一时期,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进展最明显的时期。

深入考察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一是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不断强化。重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在给公众带来实际利益的同时,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二是使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法制化、规范化。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立法工作,努力形成在法律基础上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机制,确定具有超前性、系统性、协调性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发展指标,并确保依法落实;三是逐步使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多元化。即由政府单独直接管理和提供变为由政府和社会中间组织、各种社团及市场共同参与管理和提供,特别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四是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引进科技化、信息化与市场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把发展电子政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不断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方法方式,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注意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优势互补,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发展

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目标优先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创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当前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科学调整政府与社会的角色定位。要适应现代社会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着重明确在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和职能:一是要从高度集权到合理分权。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政府职能定位,该退出的退出,该补位的补位,将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社会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由政府独家管理社会的状况,让多个社会组织共同管理和治理社会,提升社会的民主自治能力,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二是要强化公共服务。集中精力履行好自己的主要职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向社会提供又多又好的公共服务,实现由经济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旧式发展观、片面政绩观向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转变,由提供经济商品向提供制度商品转变。

2.突出抓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由于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各地区的情况又存在很大差别,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可能覆盖到所有领域,也不可能采取同一标准,必然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进行战略选择。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现阶段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应该突出以下重点:在社会管理方面,一是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二是制定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进一步建设完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四是改革调整社会管理执行机构,建全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在公共服务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三是积极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四是大力提高科技、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加大对直接关系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

3.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在新形势下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首先是发展。应大力发展如行业协会、商会、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质检、商检、消协及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等中介组织,培育社会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使其逐渐成长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其次是规范。要用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建立完善各种监督管理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案件。政府部门要与社会中介组织脱钩,对社会组织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作用,提高它们为市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4.创建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适应社会结构的多元性变化,推动 “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切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发展格局,积极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努力形成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

5.推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首先是要在观念上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使政府由经济建设型、行政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公共服务型转变,切实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和基本的职责;其次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服务技术。积极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改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手段和途径,拓展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发展空间。研制并运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监测体系,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决策和绩效评估过程。加强和重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披露渠道,开拓广泛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收集源,提高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再次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切实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倾斜,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公共财力支撑。

(摘自2008年5月5日宁波日报)

第三篇:社会福利院

福利院发展现状、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关于2015年南宁市社会福利院的医疗情况调查问卷社会实践

周雪梅

瑞康临床医学院2012级临床医学 201206126

摘要: 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体现着国家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在提倡全社会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形势下,在国家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同时,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服务功能、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在这些背景之下,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应该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关键词:社会福利院;基础设施;社会意识;服务质量

引言: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调查了南宁市社会福利院的发展现状,以及其目前所处的困境,并就其中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了处理对策。

一、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发展面临的困境

1、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政府对福利机构支持力度比较有限,启动社会资源也不够,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有些滞后,医疗、康复、保健等辅助治疗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孤残儿童的养、教、治、康、送,无法满足入住老人的养、乐、学、为的基本需求,更无法充分实现福利院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如何解决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升级问题,是促进南宁市社会福利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2、经费不足。财政拨款额度相对不高,因此政府投入基本上只能解决福利院日常运营,而难以充分满足福利院发展的需求;同时,市内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投入较少,因此较少有相关企事业单位主动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社会资助资源有限。如何解决经费保障问题,是推进南宁社会福利院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瓶颈问题。

3、队伍素质不高。目前在岗的编外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外地打工者和下岗失业人员,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护理水平低等问题,加上岗前培训还不到位,且人员流动性大,服务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管理难度也较大。但是,由于福利院一线工作内容特殊,干的都是苦活、脏活、累活,工资报酬低下、职业风险大、存在社会歧视等原因,无法招聘到高素质的人员,更无法留住优秀人才,导致一线护理骨干极为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工作人员队伍,是推进湘西州社会福利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

4、社会福利事业意识淡薄。一是公众福利事业意识淡漠。由于湘西州交通、通讯、信息的闭塞,公众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认识比较滞后,而且基层政府部门对福利事业的宣传和引导也不到位,大多数人都认为福利事业是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很少有企事业单位给予福利院捐赠或资助,更没有专业的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来福利院协助和指导工作。二是福利事业对象观念落后。相当一部分老人传统养老观念还未根本转变,家庭观念较强,习惯于既定的生活方式和熟悉的居住环境,入住专门的养老福利机构往往是最终无奈的选择。经济条件、伦理观念等因素导致无法从社会化角度引领南宁福利事业的发展。如何提高社会和公众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认识,是推进南宁社会福利院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南宁市福利院发展对策与建议

1、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服务环境。为适应南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大投入资金,改善福利院的服务环境,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立足给福利院的儿童和老人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场所,为孤残儿童和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改革传统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明确长期发展目标,形成发展总体规划,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统筹规划南宁市福利事业的发展。突破以“养”为主的传统模式,引进“医疗、康复”的理念,形成集收养、托养、医疗、保健、康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模式。建议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树立“开源节流创效益,以人为本求满意”的办院方针,建设一所“环境卫生园林化、护理服务整体化、医疗康复普及化、膳食营养多样化”的社会福利机构,根据孤残儿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等级,科学地实施分区管理、分级护理,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为儿童、老人提供舒适、周到的服务,把提高孤残儿童、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作为福利院的工作目标,真正体现儿童、老人的需求就是福利院的追求。

3、完善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增加编制。建议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特别是要合理配置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切实改善福利机构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二是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落实,严格按照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流程,做到责任细化、杜绝差错,以管理抓效益,以服务树形象,以自身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改变社会整体观念和看法。三是加强队伍引导教育。树立 “一切为了孩子老人”的服务宗旨,坚持“视如亲生、奉若父母”的服务理念。极力打造出一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的高素质专业化服务队伍。四是提升队伍能力素养。有计划地开展从业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借鉴和参考上海、南京、北京、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融入管理与服务之中。

4、加强宣传与交流,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一是整合资源。发动和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福利事业,激发全民共同来参与福利事业、关注弱势群体。二是争取支持。根据福利机构的特殊性,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三是有效协调。积极与各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交流,多方筹措,力争社会福利事业各项资金投入和支持方式,积极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提供减免各种费用的优惠政策,争取地方政府将福利事业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加强督导检查,抓好落实。四是走社会化发展的道路。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福利事业,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支持福利事业发展。

在今后的发展中,南宁市福利院要抓住发展契机,立足固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立适合南宁市福利机构发展的全新模式,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福利事业的良好形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全面推进南宁市社会福利事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构建和谐南宁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2011公共基础知识

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运行

1.宏观经济发展四大目标及其衡量指标 宏观经济发展四大目标及其衡量指标

宏观经济 发展目标 衡量指标 指标释义

GDP: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 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表示的产品和劳务总值。区分国内生产(常住居民生产)和国外 生产。指劳动力人口(年龄在 16 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中 充分就业 失业率 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我国公布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根据在 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数统计城镇失业人数)。常用指标有消费者物价指数(使用最多)、生产者物价指数、国 物价稳定 通货膨胀率 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与基年的比率)。包括经常项目(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是最具综合性 国际收支 的对外贸易指标)和资本项目(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 情况,反映一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

国际收支平衡

2.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亦称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是指经济处于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 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经济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经济波动的周期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对商业银行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从间接的角度来看,经济结构会通 过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来影响商业银行。从直接的角度来看,经济结构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 的经营特征。

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 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比低的 重要原因。

2.消费投资结构 消费投资结构

从支出角度来看,GDP 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消费包括私人消 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投资也称为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其中含房地产和非房地产 投资)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净出口是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形成的差额。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私人 购买住房的支出,包含在投资的固定资本形成中,不包含在私人消费之中。在中国,推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投资,而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这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企业,业务结构是批发业务的结构。

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 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 加深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关系及其对银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全球化,必然引起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银行的全球化,并 由此对银行带来巨大影响。存款业务 1.个人存款业务 个人存款业务 个人存款又叫储蓄存款。办理储蓄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18 字原则)

自 2000 年 4 月 1 日起,个人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时,实行实名制。(1)活期存款的主要规定 活期存款是指不规定存款期限,客户可以随时存取的存款。客户凭存折

或银行卡及预留密码可在银行营业时间内通过银行柜面或通过银行自助设 备随时存取现金。活期存款通常 1 元起存,部分银行的客户可凭存折或银行卡在全国各网点通存通兑。①计息金额 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角分不计利息。利息金额算至分位,分以下尾数四舍五入。分段计息算至厘位,合计利息后分以下四舍五入。除活期存款在每季结息日时将利息计入本 金作为下季的本金计算复利外,其他存款不论存期多长,一律不计复利。②计息时间 从 2005 年 9 月 21 日起,我国对活期存款实行按季度结息,每季度末月的 20 日为结息 日,次日付息。③计息方式 除年按 360、按月 30 天计息期外,也可按实际天数计算利息,即每年为 365 天(闰年为 366 天),每月为当月公历的实际天数。中国人民银行将计结息方式选择权下放到银行,意味着对于同一存款种类,各家银行之 间将会出现计息方式的差异,从而使储户的最终利息收入并不相同。人民币存款计息的通用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年或月或日)×时间(年或月或日)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换算公式: 日利率(‰0)=年利率(%)÷360,月利率(‰)=年利率(%)÷12 积数计息法:按实际天数每日累计帐户余额,以累计积数乘以日利率计算利息。目前,各家银行多使用积数计息法计算活期存款利息。计算公式为:利息=累计计息积数×日利率 逐笔计息法:按预先确定的计息公式逐笔计算利息。目前,各家银行多使用逐笔计息法 计算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息。

计息期为整年(月)的,计息公式为: 利息=本金×年(月)数×年(月)利率 计息期有整年(月)又有零头天数的,计息公式为: 利息=本金×年(月)数×年(月)利率+本金×零头天数×日利率 2011 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要考点:贷款业务 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要考点: 1.贷款业务概述 贷款业务概述 基本概念 贷款是指经批准可以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 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运用。业务分类 按照客户类型可划分为个人贷款和公司贷款;按照贷款期限可划分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 款;按有无担保可划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贷款基准利率 2004 年 10 月 29 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上限,允许金融机构上 浮贷款利率。我国银行信贷管理 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一般实行集中授权管理(自上而下分配放贷权利)、统一授信管理(控制 融资总量及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融资额度)、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贷款管理责任制相结合。我国自 2002 年开始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法,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2.个人贷款业务 个人贷款业务 我国针对个人的贷款业务主要有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透支、个人 经营贷款等。(1)个人住房贷款:个人贷款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向购买、建造、大修各类型住房的自然人发放的贷款。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二手房贷款、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个人住房 转让贷款(转按揭贷款)、个人住房最高额抵押贷款。(2)个人消费贷款 个人汽车贷款: 个人汽车贷款 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 个人消费额度贷款 个人住房装修贷款 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 个****利质押贷款(3)个人经营贷款(4)个人信用卡透支 3 公司贷款业务(1)流动资金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是为了弥补企业流动资产循环中所出现的现金缺口、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过 程中临时性、季节性的资金需求,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平均占用的流动资金需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发放的贷款。按照期限分类: 临时流动资金贷款:3 个月以内 短期流动资金贷款:3 个月-1 年 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3 年 按照贷款方式分类: 流动资金整贷整偿贷款 流动资金整贷零偿贷款 流动资金循环贷款

法人账户透支(2)固定资产贷款 固定资产贷款 又称项目贷款,是为弥补企业固定资产循环中所出现的资金缺口,用于企业新建、扩建、改造、购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项目贷款主要有:基本建设贷款、技术改造贷款、科技开发贷款、商业网点贷款。(3)

房地产贷款 房地产贷款 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开发贷款、商业用房开发贷款 土地储备贷款 商业用房贷款:法人商业用房按揭贷款、商业用房抵押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 2011 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要考点:债券投资业务 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要考点:(1)债券投资的目标 债券投资的目标 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目标,主要是平衡流动性和盈利性,并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提高 资本充足率。(2)债券的投资对象 债券的投资对象 ①国债 我国国债不论期限长短,统称为国库券。国债包括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两种,有交 易所和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两个发行及流通渠道。②金融债券 政策性金融债券,即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 银行发行的债券;商业银行债券,包括商业银行普通债券、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混合资 本债券等;其他金融债券,即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金融债券。③中央银行票据 简称央行票据或央票,是指中国人民银行面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发行的、期限一 般在三年以内的中短期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于 2003 年第二季度开始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中 国人民银行发行票据的目的不是筹资,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是一 种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央行票据具有无风险、流动性高等特点,从而是商业银行债券投资 的重要对象。

④资产支持证券 资产支持证券是资产证券化产生的资产。资产证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资 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机制和过程。2005 年 12 月 15 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开元信贷资产支持 证券(简称开元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标志着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进入中国大陆。⑤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企业债券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监督管理,其发债主体为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 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公司债券管理机构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债主体为公 司法人。公司债券在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统一登记托管,可申请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其信 用风险一般高于企业债券。、回拨机制: 指在同一次发行中采取两种发行方式时,例如市值配售和上网定价发行、市值配售和法人投资者配售或上网定价发行和法人投资者配售,为了保证发行成功和公平对 待不同类型投资者,先人为设定不同发行方式下的发行数量,然后根据认购结果,按照预先 公布的规则在两者之间适当调整发行数量。(3)债券投资的收益 债券投资的收益 ①名义收益率,又称票面收益率,是票面利息与面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 名义收益率=票面利息/面值×100% 名义收益率没有考虑债券市场价格对投资者收益产生的影响,衡量的仅是债券发行人每 年支付利息的货币金额,一般仅供计算债券应付利息时使用,而无法准确衡量债券投资的实 际收益。②即期收益率,是债券票面利率与购买价格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 即期收益率=票面利息/购买价格×100% 即期收益率反映的是以现行价格购买债券时,通过按债券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而能 够获得的收益,但并未考虑债券买卖差价所能获得的资本利得收益,因此,也不能全面反映 债券投资的收益。③持有期收益率,是债券买卖价格差价加上利息收入后与购买价格之间的比率,其计算 公式是: 持有期收益率=(出售价格-购买价格+利息)/购买价格×100%

持有期收益率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实际收益率。但是,由于出售价格只有在投资者实际出 售债券时才能确定,是一个事后衡量指标,在事前进行投资决策时只能主观预测出售价格,因此,这个指标在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④到期收益率,是指收回金额与购买价格之间的差价加上利息收入后与购买价格之间的 比例,其计算公式是: 到期收益率=(收回金额-购买价格+利息)/购买价格×100% 与持有期收益率一样,到期收益率也同时考虑到了利息收入和资本损益,而且,由于收 回金额就是票面金额,是确定不变的,因此,在事前进行决策时就能准确地确定,从而能够 作为决策的参考。但到期收益率适用于持有到期的债券。示例 某种债券面值 100 元,10 年还本,年息 8 元,名义收益

率为 8%,如该债券某日的市 价为 95 元,则当期收益率为 8/95,若某人在第一年年末以 95 元市价买进面值 100 元的 10 年期债券,持有到期,则 9 年间除每年获得利息 8 元外,还每年获得本金盈利 0.56 元,到 期收益率为(8+0.56)/95.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交易业务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1.外汇交易业务 外汇交易业务 背景知识 ①外汇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包括中 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又称为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 的外国货币。②买入价、卖出价和中间价 在直接标价法下,数额较小的价格为外汇买入价,数额较大的价格为外汇卖出价。(1)即期外汇交易(2)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又称为期汇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事先约 定币种、金额、汇率、交割时间等交易条件,到期后才进行实际交割的外汇交易。

2.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 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1)金融衍生品 远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资产,包括利 率远期合约和远期外汇合约。期货,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 的物的标准化合约。期货按照交易的标的物(也称基础资产)的不同可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 货。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基于自己的比较利益,对各自的现金流量进行交换,一般分为利率 互换和货币互换。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 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货币互换是指在约定期限内交换约定数量两种货币的本金,同时定期交换两种货币利息 的交易。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支付给卖方一笔权利金,获得一种权利,可于期权的存续期内或 到期日当天,以执行价格与期权卖方进行约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的交易。为了取得这一权利,期权买方需要向期权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与远期、期货不同,期权的买方只有权利而没 有义务。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指期权买入方在规定的期限内享有按照一定的 价格向期权卖方购入某种基础资产的权利,但不负担必须买进的义务。投资者一般在预期价 格上升时购入看涨期权,而卖出者预期价格会下跌。看跌期权指期权买方在规定的期限内享 有向期权卖方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基础资产的权利,但不负担必须卖出的义务。投资者一般 在预期价格下跌时购入看跌期权,而卖出者预期价格会上升。(2)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分类 2011 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要考点:金融环境 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要考点: 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1)货币资金融通功能--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2)优化资源配置功能(3)风险分散与风险管理功能(4)经济调节功能(5)定价功能 2.金融市场的种类

划分标准 分类 释义 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内(含)的短期资金 货币市场 按金融工具期限 资本市场 融通市场。我国货币市场主要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 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以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融通市 场,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按交易工具类型

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 是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初次发行,供投资者认购投资的市场,也称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是对已上市金融工具等进行买卖转让的市场,也称为二级市场。是当日成交,当日、次日或隔日等几日内进行交割(一方支付款 项、另一方交付金融工具)的市场。是将款项和证券等金融工具的交割放在成交后的某一约定时间(1 个月以上、1 年之内)进行的市场。又称有形市场,指有固定场所、有组织、有制度的金融交易市场(如股票交易所)。又称柜台市场或无形

市场,指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交易者 通过经纪人或交易商的电话、网络等洽谈成交。

发行市场 按交易的阶段 流通市场

现货市场 按交割时间 期货市场

场内交易市场 按交易场所 场外交易市场

3.我国的金融市场

市场类型 时间 1984 年 货币市场 1996 年 1 月 1997 年 6 月 资本市场 1990 年底 大事记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自同业拆借市场。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形成。依托同业拆借市场的债券回购业务获准开展,同业拆借市场与票据市 场一起构成我国的货币市场。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股票市场形成。

1997 年 6 月 1980 年

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同构成债券市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目前已形成保险市场体系。世纪 90 年代 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起步,目前已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 其他市场 初 1994 年 4 月 2002 年 10 月 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006 年 9 月在上海成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 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

4.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影响(1)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的促进作用 首先,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在很多方面直接促进银行的 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货币市场是银行流动性管理,尤其是实现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平衡的 重要基础。其次,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为银行提供大量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再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客户评价及风险度量提供了参考标准。最后,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银行创造和培养良好的优质客 户。(2)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第一,随着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市场波动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 影响会不断加大,银行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第二,金融市场会放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事件。第三,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大量储蓄者将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会减少银行 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大量的优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会减少在银行的贷款,造 成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金融工具 1.金融工具的种类划分及各类型代表 2.债券、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

划分标准 按期限的长短 分类 短期金融工具 释义 期限一般在 1 年以下(含 1 年)。(商业票据、短期国

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 等)长期金融工具 期限一般在 1 年以上。(股票、企业债券、长期国债)包括政府、企业发行的国库券、企业债券、商业票据、公司股票等。包括银行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人寿保险单等。代表是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 债权工具 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分为企业债(即 公司债)、国债(按偿还期不同分为短、中、长期债券)和金融债(是筹措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来源)三大类。代表是股票,它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 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 证。一经认购,持有者不能以任何理由要求退还股本,股权工具 按投资人所拥有的权 利 只能通过证券市场将股票转让和出售。按股票所代表的 股东权利划分,股票可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根据上市 地点及股票投资者的不同,股票可分为 A 股、B 股、H 股、N 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可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 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兼具债券和股票的特性。混合工具 证券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基金凭证将众多投资者分散的 资金集中赶来,由专业的投资机构分散投资于股票、债 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 投资制度。用于投资和筹资的 工具 按金融工具的职能 用于支付、便于商品 流通的工具 用于保值、投机

直接融资工具 按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工具

股票、债券等

各种票据

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息等方针 和措施的总称。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媒介。货币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 的经营管理。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政策、汇 率政策和窗口指导六大类。

我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包括货币对内 币值稳定(即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即汇率稳定)两个方面。

组成 分类 最终目标 释义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 基础货币 的库存现金三部分。货币供应量——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我国按流动 货币供应量 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 货币 政策 目标 中介目标 M0=流通中现金; 流通中现金; 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 农村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 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民币活期储蓄存款(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 民币活期储蓄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 其他存款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广义货币);(M2—M1)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 存款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从 2003 年 开始面向商业银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 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它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按 法定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 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存放在中 超额存款准备金 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 用的备用资金)。2004 年,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主要内容是商业银 行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货币 政策 工具 再贷款与再 贴现 再贴现:指金融机构为取得资金,将未到期贴现的商业汇票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 转让票据的行为。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商业 银行融入资金的成本,二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 投向,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1986 年开展再贴现业务)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公定利率(民间金融组织)利率政策 利率分类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扣除通胀因素)固定利率、浮动利率(一般调整期为半年)再贷款: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分为三类:一是为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需 要而发放的贷款;二是为处置金融风险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三是用于特定目的的 贷款(如对地方政府、支农等)。

操作目标

公开市场业 务

短期利率(1 年以下含 1 年)、长期利率 即期利率、远期利率 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调整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 利率政策 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 基本汇率、套算汇率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 汇率分类 即期汇率、远期汇率(远期差价分升水、贴水、平价)官方汇率、市场汇率 汇率政策 选择相应的汇率制度(最基础、最核心部分)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汇率政策 促进国际收支

平衡 2005 年 7 月 21 日汇率改革:货币篮子 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声望,使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金融机构通报金融形 势,说明中央银行意图,劝其采取某些相应措施,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现金流量分析 1.现金及现金流量的概念 现金及现金流量的概念(1)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概念 会计核算中的现金指会计主体的库存现金;现金流量中的现金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两 部分,即库存现金、活期存款、其他货币性资金以及三个月以内的证券投资。现金流量表中 的现金必须不受限制而可以自由使用。(2)现金流量的概念 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现金流量不讨论现金及现金等价 物之间的变动(比如用多余现金购买债券),因为这不影响客户的偿债能力,属于现金管理。2.现金流量的计算 现金流量的计算 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融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1)现金流量的具体内容

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销货现金收入、利息与股息的现金收入、增值税销项税款和出 口退税、其他业务现金收入能够带来现金流人;购货现金支出、营业费用现金支出、支付利 息、缴纳所得税和其他业务现金支出会带来现金的流出。②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出售证券(不包括现金等价物)、出售固定资产、收回对外投资 本金能够带来现金流入;而购买有价证券、购置固定资产会带来现金的流出。③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取得短期与长期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能够带来现金流人;而 偿还借款本金的现金、分配现金股利会带来现金的流出。(2)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 收益和费用在损益表中全额反映,其中,收益中未收到的现金和费用中未支付的现金表 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科目(如应收账款的增加和应付账款的增加)。所以,计算现金流量 时,以损益表为基础,根据资产负债表期初期末的变动数,进行调整。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资产负债表各科目期初数和期末数的变动情况。其次,确定项目变动数是现 金流出还是现金流入,最后,计算现金流量。表 6-2 资产与负债变化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变动 项目 资产 负债 现金流出 现金流入 现金流人 现金流出 增加 减少

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计算。其一,直接法。直接法又称为“自上而下”法。销售所得现金。销售所得现金=销售收入一△应收账款 购货所付现金。购货所付现金=销售成本一△应付账款+△存货 管理费用现金支出。管理费用现金支出=管理费用一折旧一摊销一△应付费用+△预付费用 其他业务现金收入、对外投资利息和股息现金收入。支付利息:应付未付利息=利息一△应付利息

缴纳所得税 营业现金收入=销售所得现金一购货所付现金+其他业务现金收入一管理费用现金支出 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营业现金收入+投资收益现金收入+营业外现金收支净额一财 务费用现金支出一缴纳所得税 其二,间接法,即以损益表中最末一项净收益为出发点,加上没有现金流出的费用和引 起现金流入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动值,减去没有现金流入的收入和引起现金流出的资产负 债表项目的变动值。即: 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净收益+折旧+△应付账款+△应付费用+△应付税金一△应收账 款一△存货一△预付费用 ②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的计算。这部分现金流量来源于有价证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账户的变化:增加引起现金流出,减少引起现金流人。即: 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流人)=△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O,流出;△ ③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的计算。借款人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来源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 债、短期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变化。即: 融资活动的现金流出(流人)=△长期负债+△短期负债+△股东权益(△>O,流出;△<0,流 入)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借款业务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商业银行的借款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种。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借款,主要包括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协议和向中 央银行借款等形式。长期借款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一般采用

发行金融债券的形式,具体包括发行普 通金融债券、次级金融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可转换债券等。1.同业拆借 同业拆借 我国的同业拆借,是指经批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全国 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进行的无担保资金融通行为。同业拆借具有期限短、金额大、风险低、手续简便等特点,从而能够反映金融市场上的 资金供求状况。因此,同业拆借市场上的利率是货币市场最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2.债券回购 债券回购

债券回购是商业银行短期借款的重要方式,包括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两种。3.向中央银行借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 商业银行在需要时还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借款。4.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发行的、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我国商业银行 所发行的金融债券,均是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例题 2:单选题】在定期存款中,(A)是最典型的代表。A、整存整取 B、整存零取 C、零存整取 D、存本取息 【例题 3:单选题】整存整取的起存金额为(B)。A、5 元 B、50 元 C、100 元 D、5000 元 试题解析:依次为零整、双整、整零、寸本取息 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监管机构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1.历史沿革和监管对象 历史沿革和监管对象(1)历史沿革 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

时间 2003 年 4 月 事件 成立

2003 年 12 月 27 日

第 10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6 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 督管理法》,并自 2004 年 2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第 10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24 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 监督管理法》修正案,并自 2007 年 1 月日起施行。

2006 年 10 月 31 日

(2)监管对象 第二条规定: 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本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 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 存款的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银行。对在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 司、金融租赁公司及经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也适用本法规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政策性银行 非银行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其他金 融机构 2.监管职责 监管职责(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业务范围;(3)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4)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5)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 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6)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 范现场检查行为;(7)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8)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 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9)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 布;

(10)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11)开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有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12)对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 构实行接管或促成机构重组;(13)对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撤销;(14)对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予以查询,对涉嫌转移或隐匿违法资金的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15)对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予以取缔;(16)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

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17)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支付结算业务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支付结算业务是指银行为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采用票据、汇款、托收、信用证、信用卡 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支付及资金清算提供的服务。1.汇票 汇票 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 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2.本票 本票 银行本票用于单位和个人在同一交换区域支付各种款项。银行本票分为定额银行本票和 不定额银行本票。银行本票提示付款期限为两个月。3.支票 支票 可用于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结算。分为现金支票、转账支票、普通支票等。旅行支票是银行等机构为方便国际旅行者在旅行期间安全携带和支付费用而签发的一 种固定面额票据。4.汇款 汇款 电汇、票汇、信汇三种方式。①电汇:特点是交款迅速、安全可靠、费用高。多用于急需用款和大额汇款。

②票汇 ③信汇:信汇委托书。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基本不再使用信汇。5.信用证 信用证 主要特点: 信用证是一项独立于贸易合同之外的另一种契约。信用证业务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有关的货物。6.托收 托收 托收是指委托人(收款人)向其账户所在银行(托收行)提交凭以收取款项的金融票据或/ 和商业单据,要求托收行通过其联行或代理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托收属于商业信用,托收 银行与代收银行对托收的款项能否收到不承担责任。背景知识 票据和结算凭证填写的规定 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票据的出票日期必须使用中文大写。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交易业务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1.外汇交易业务 外汇交易业务 背景知识 ①外汇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包括中 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又称为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 的外国货币。②买入价、卖出价和中间价 在直接标价法下,数额较小的价格为外汇买入价,数额较大的价格为外汇卖出价。(1)即期外汇交易(2)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又称为期汇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事先约 定币种、金额、汇率、交割时间等交易条件,到期后才进行实际交割的外汇交易。

2.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 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1)金融衍生品 远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资产,包括利 率远期合约和远期外汇合约。期货,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 的物的标准化合约。期货按照交易的标的物(也称基础资产)的不同可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 货。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基于自己的比较利益,对各自的现金流量进行交换,一般分为利率 互换和货币互换。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 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货币互换是指在约定期限内交换约定数量两种货币的本金,同时定期交换两种货币利息 的交易。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支付给卖方一笔权利金,获得一种权利,可于期权的存续期内或 到期日当天,以执行价格与期权卖方进行约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的交易。为了取得这一权利,期权买方需要向期权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与远期、期货不同,期权的买方只有权利而没 有义务。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指期权买入方在规定的期限内享有按照一定的 价格向期权卖方购入某种基础资产的权利,但不负担必须买进的义务。投资者一般在预期价 格上升时购入看涨期权,而卖出者预期价格会下跌。看跌期权指期权买方在规定的期限内享 有向期权卖方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基础资产的权利,但不负担必须卖出的义务。投资者一般 在预期价格下跌时购入看跌期权,而卖出者预期价格会上升。(2)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分类 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银行经营环境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一、经济环境(一)宏观经济运行 一 宏观经济运行 1.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及其衡

量指标 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包括四个,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能够和国际 收支平衡。

(1)经济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特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经济产出和居民收入的增长。GDP,它是指一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中区分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一般以“常住居民”为标准。常住居民是指居住在本国的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和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 国籍的居民。GDP 与 GNP GDP 和 GNP 都是衡量一国经济总体规模的核心指标,但它们的统计原则有所不同。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国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所生产的 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国内、国外所 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单地说,GDP 是“国土”或“生产”的概念,强调的 是制造地而不管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生产的,即“MadeinChina”;而 GNP 是“国民”或“收 入”概念,强调的是制造人,追求的是本国企业和本国人的制造,即“MadebyChina”。举例来说,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 GNP 中,但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入日本的 GDP 中。(2)充分就业与失业率 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衡量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 比。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指拥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 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数。(3)物价稳定与通货膨胀 衡量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指标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地上涨。常用的指标有三种:消费 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指一组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在衡量通货膨胀时,消费者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指一组出厂产品批发价格的变化幅度。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则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 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信用风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 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同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然而,由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能发生在实际违约之前,当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即信用质量发生 变化时,也会存在潜在的损失。对大多数商业银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信用风险既存在于传统的 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中,也存在于信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中,还存在于衍生 产品交易中。信用风险对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影响不同。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结算风险等主要形式。(1)违约风险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企业(2)结算风险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涉及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交易。赫斯塔银行的破产促成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与市场风险相反,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 不易获取。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市场风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市场风险被定义为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 表内、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尤为重要。

市场风险具有数据优势和易于计量的特点,并且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种类丰富。由于市场风险来源于所属的经济体系,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征,难以通过分散化投 资完全消除。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操作风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错误、技术缺陷或不利的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操作风险包括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

四类风 险,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 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和信用分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 务不同,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操作风险具有非营利性,它并不能为银行带来盈利,但是操作风险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和 信用风险。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流动性风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 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 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 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广泛,是综合性风险。产生原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计划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 理缺陷同样会导致流动性不足。流动性风险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国家风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 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政治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原因限制,不能把在该国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 受损失的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政权风险、政局风险、政策风险和对外关系风险等多个方面。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造成特定国家的社会环境不稳定,从而使贷款商业 银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汇回本国而遭受损失的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境外商业银行仅仅受特定国家直接或间接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把在该 国的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 国家风险;二是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 风险所带来的损失。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声誉风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声誉是商业银行所有的利益持有者通过持续努力、长期信任建立起来的宝贵的无形资产。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商业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 结果,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几乎所有的风险都可能影响银行声誉。管理声誉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改善公司治理,并预先做好应 对声誉危机的准备;确保其他主要风险被正确识别、优先排序,并得到有效管理。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法律风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 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狭义的法律风险 广义的法律风险包括外部合规风险和监管风险。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 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战略风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 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二是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三是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以及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战略风险管理可以被理解为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风险管理;二是从战略性的角度管理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战略风险是多维的风险管理体系 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监督管理措施规定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1.《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通过、施行时间 2.监管对象范围 3.对违反

审慎经营规则的强制性监管措施 4.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接管、重组、撤销和依法宣告破产 5.审慎性监管谈话 6.强制风险披露 7.查询涉嫌违法账户和申请司法机关冻结有关涉嫌违法资金 国务院于 2003 年 3 月 19 日设立了银监会。银监会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 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2003 年 12 月 27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 监督管理法》,该法共六章五十条,自 2004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赋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监督管理 谈话及强制信息披露的权利。1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适用范围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 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需要说明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境内”不包含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对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对银行业金融机 构监督管理的规定。对经银监会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上述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 管理。2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监督管理实施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1)对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强制性监管措施 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 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为严重危及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损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负 责人批准,可以区别情形,采取下列措施:(一)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二)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三)限制资产转让;(四)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五)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六)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整改后,应当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提交 报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经验收,符合有关审慎经营规则的,应当自验收完毕之日起三日内解除对其采取的前款规定的有关措施。(2)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接管、重组、撤销和依法宣告破产的监管措施 对发生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处置的方式主要有接管、重组、撤销和依法宣告破产。1)接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接管,是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已 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对该银行采取的整顿和改组措施。接管期限最长不超过 2 年。

2)重组。重组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按照具体的重组方案(或重组计划),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购买与承接等方式,改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结构,合理解决债务,以便使银 行业金融机构摆脱其所面临的财务困难,并继续经营而采取的法律措施。重组的目的是对被重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对银行业体系冲击较小的市场推出方式,以此维护市场信心与秩序,保护存款人等债权人的利益。3)撤销。撤销是指监管部门对经其批准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依法采取的终止 其法人资格的行政强制措施。在接管、机构重组或者撤销清算期间,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对直 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出境将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 失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依法阻止其出境;(限制出境)(二)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转移、转让财产或者对其财产设定其他权利。(禁止转移财产)(4)依法宣告破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破产,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符合《破产法》第二 条规定的情形,经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者破产 清算的申请后,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的法律行为。(3)其他监督管理措施 其他监督管理措施 1)对与涉嫌违法事项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2)审慎性监督管理谈话。监管部门有权根据监管需要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随时 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谈话

要求。要求对银行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作出说明。进行监管谈话并不意味着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存在经营的问题,即使不存在任何问题,监管机构也有权要求谈话了解状况。3)强制风险披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与最低监管资本要求和资本充足率 监督检查并列为资本监管的新三大支柱,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据此加强信息披露要求。4)查询涉嫌违法账户和申请司法机关冻结有关涉嫌违法资金。2011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监督管理措施规定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要考点: 1.《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通过、施行时间 2.监管对象范围 3.对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强制性监管措施

4.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接管、重组、撤销和依法宣告破产 5.审慎性监管谈话 6.强制风险披露 7.查询涉嫌违法账户和申请司法机关冻结有关涉嫌违法资金 国务院于 2003 年 3 月 19 日设立了银监会。银监会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 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2003 年 12 月 27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 监督管理法》,该法共六章五十条,自 2004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赋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监督管理 谈话及强制信息披露的权利。1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适用范围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 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需要说明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境内”不包含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对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对银行业金融机 构监督管理的规定。对经银监会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上述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 管理。2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监督管理实施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1)对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强制性监管措施 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 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为严重危及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损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负 责人批准,可以区别情形,采取下列措施:(一)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二)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三)限制资产转让;

(四)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五)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六)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整改后,应当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提交 报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经验收,符合有关审慎经营规则的,应当自验收完毕之日起三日内解除对其采取的前款规定的有关措施。(2)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接管、重组、撤销和依法宣告破产的监管措施 对发生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处置的方式主要有接管、重组、撤销和依法宣告破产。1)接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接管,是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已 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对该银行采取的整顿和改组措施。接管期限最长不超过 2 年。2)重组。重组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按照具体的重组方案(或重组计划),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购买与承接等方式,改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结构,合理解决债务,以便使银 行业金融机构摆脱其所面临的财务困难,并继续经营而采取的法律措施。重组的目的是对被重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对银行业体系冲击较小的市场推出方式,以此维护市场信心与秩序,保护存款人等债权人的利益。3)撤销。撤销是指监管部门对经其批准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依法采取的终止 其法人资格的行政强制措施。在接管、机构重组或者撤销清算期间,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对直 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出境将对国家利益造成重

大损 失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依法阻止其出境;(限制出境)(二)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转移、转让财产或者对其财产设定其他权利。(禁止转移财产)(4)依法宣告破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破产,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符合《破产法》第二 条规定的情形,经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者破产 清算的申请后,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的法律行为。(3)其他监督管理措施 其他监督管理措施 1)对与涉嫌违法事项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

2)审慎性监督管理谈话。监管部门有权根据监管需要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随时 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谈话要求。要求对银行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作出说明。进行监管谈话并不意味着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存在经营的问题,即使不存在任何问题,监管机构也有权要求谈话了解状况。3)强制风险披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与最低监管资本要求和资本充足率 监督检查并列为资本监管的新三大支柱,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据此加强信息披露要求。4)查询涉嫌违法账户和申请司法机关冻结有关涉嫌违法资金。

第五篇: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

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

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

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

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臵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同时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3)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推动企业科技进步;(6)全面加强企业管理;(7)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8)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0)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1)产权清晰

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晰

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

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政企分开

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管理科学

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上四条基本特征外,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继续推进政企分开;②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④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3、市场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4、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1)商品市场

狭义的商品市场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交换场所,其主要功能有:为商品交换的实现提供条件;评价商品;影响供求。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消费资料市场的特点:多样性、层次性、分散性、流动性。

生产资料市场的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以中间产品的交换为主;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变化小但需求量大;需求相对稳定,决定了生产资料市场有可能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有利于发展期货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制约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结构;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配臵。

(2)金融市场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货款的吸收和提取,货款的发放和收回,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一切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活动。

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引导资金合理配臵资源;聚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利率实现宏观调控;提供竞争改善经营管理。

(3)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通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

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臵。劳动力市场上流动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具有流动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双向选择性。

(4)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的市场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

A.土地的一级市场。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售或划拨土地使用权。

B.房地产开发市场。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C.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有组织、有领导建立的有形房地产交易市场。包括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如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的买卖和租赁。

D.商品销售市场。有两种形式:房屋产权出售;房屋使用权的转让。

E.房地产金融市场。

F.涉外房地产市场。(5)技术和信息市场

广义的技术市场是指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技术商品的开发、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指

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

(6)期货市场

狭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期货交易的场所,即期货交易所;广义的期货市场是指构成期货交易的全部要素,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结算所、期货交易者等。

15、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目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五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

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1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

19、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深入、扎实、持久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互质问题。

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对“斗私批修”、“大批判”的错误作法。

21、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基本目标。

22、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1979年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时表示:“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现行制度。”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对关于恢复香港主权问题,明确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解决。

1984年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第三部分 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

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

(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7、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

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

(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

(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8、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重大国家事项,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

改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重大国家事项,审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宪、合法性,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主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机关,其主要职权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件和重要协定。

(3)国务院

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组成:主席、副主席、委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任期三年。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管理地方财政;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9、行政法概述

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惯例。

10、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

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

11、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的主要特征有: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A.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B.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C.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D.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规定。

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A.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B.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C.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D.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E.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A.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B.行政行为不适当。

12、行政法概念及渊源

行政法上的“行政”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是指公共行政,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

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表现形式,分为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一般渊源: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⑤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

特殊渊源:①法律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②具他规范性文件;③国际条约、惯例。

1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

(3)行政应急性原则:存在明确无识的紧急危险;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内。

14、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行政立法权;②行政决策权;③行政决定权;④行政执行权;⑤行政强制执行权;⑥行政命令权;⑦行政处罚权;⑧行政司法权。

行政职责主要包括:依法履行职务,遵守权限规定,符合法定目的,遵守法定程序。

15、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特征

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行政行为的特征: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16、行政法律行为成立与无效的条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①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②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权的权限范围;③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④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

行政行为的无效条件:①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②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③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④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⑤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①行为相对方可在任何时候请示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为无效;②有权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③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行政主体通过该行为从行政相对方获得的一切均应返回相对方;所加予的一切义务均应取消;对相对方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均应赔偿。

17、行政立法的程序与原则

根据国务院《行政法制定程序暂行条件》规定及近年来的立法实践,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①规划;②起草;③征求意见;④审查;⑤通过与签署;⑥发布与备案。

行政立法的原则:①依法立法原则;“依法”中的法指宪法和法律,也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立法民主原则;③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行政立法的分类:

(1)依据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一般立法与特别授权立法;

(2)依据立法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3)依据立法内容、目的不同,可分为执行性、补充性、试验性立法。

18、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的主要内容:①税收征收;②建设资金征收;③资源费征收;④排污费征收;⑤管理费征收;⑥滞纳金征收;

(2)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的分类:①以许可的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许可和特殊许可;②以许可的程度为标准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③以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条件的许可;④以是否附加履行义务为标准分为权利性许可和附义务许可;⑤以其存续时间为标准分为长期许可和附期限许可;⑥以许可的内容为标准分为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3)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的形式:①确定;②认可;③证明;④登记;⑤批准;⑥鉴证;⑦行政鉴定。(4)行政监督(5)行政处罚

19、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行政合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相互之间或者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协商一致以明确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协议。

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标为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20、行政程序的概念及原则

行政程序是提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和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程序法定原则;相对方参与原则;效率原则;程序公正原则。

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资讯公开制度;公开调查制度;通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时效制度;职能分离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行政救济制度。

21、行政违法及其分类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和为,可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主体的违法与行政相对方的违法。

(2)根据行为的方式和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

(3)根据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

22、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

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履行职务;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适当的行政行为;行政赔偿等。

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行政赔偿。

行政相对方承担行责任的具体方式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接受行政处罚;履行法定义务;恢复原状,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23、行政赔偿案件处理程序及特点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受害人的赔偿请示书后,应首先对书中陈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审查和确认,自赔偿义务机关收到审请之日计算,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二个月)不予赔偿或赔偿请示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时,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赔偿案件与其他行政案件的区别:(1)赔偿诉讼不能直接单独向法院提起;(2)赔偿诉讼当事人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担举证责任;(3)赔偿诉讼可适用调解;(4)赔偿诉讼中法院的司法权不受特别限制;(5)在赔偿诉讼中,法院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收到任何费用。

24、行政复议基础知识

行政复议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

可提起行政复议的抽象行政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

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1)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3)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以上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或者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25、行政复议程序

(1)复议申请

复议申请期限为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2)行政复议的受理

行政复议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进行审查,决定不予受理时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对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受理日期

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计算。

复议申请人可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复议案件的审理

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自受理日起七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十日内做出书面答复,并提交相关材料。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个人收集证据。

行政复议决定做出前,申请人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

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

(4)做出复议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做出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26、行政诉讼基本知识

行政诉讼特有基本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2)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3)被

告负举证责任原则;(4)不适用调解原则;(5)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行政诉讼管理的分类主要有:

(1)级别管辖:基层、中级、高级、最高人民法院

(2)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共同地域管辖

(3)裁定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转移管辖

行政诉讼参加人有: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

第一审程序中无论哪一级人民法院,都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一律实行公开审理,不能书面审理,除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应一律公开审理,并于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做出一审判决,如延长判决,需上级法院批准;二审判决时间在二个月内。

27、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

行政诉讼判决可分为:(1)维持判决;(2)撤销判决;(3)履行判决;(4)变更判决;(5)行政赔偿判决;(6)确认判决。

撤销判决适用的五种情形指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行政诉讼裁定是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针对行政诉讼的程序性问题所作出的裁判。

行政诉讼决定是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过程中就判决、裁定以外所涉及诉讼的事项作出的司法处理,其范围是:(1)有关管辖;(2)关于诉讼期限;(3)关于回避事项;(4)有关再审案件;(5)在司法实践中也会遇到《行政诉讼法》中没有规定的事项,如指定法定代理人,确定不公开审理,承担诉讼费用等,这些事项往往以决定方式作出处理。

28、犯罪的基本知识

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犯罪的阶级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

1997年修改后的新《刑法》赋予公民对某些犯罪采取绝对防卫而不受限度限制的权利,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强奸、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29、刑罚中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的刑罚,主要分为:

(1)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的刑罚,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2)拘役,对犯罪分子就近予以监禁,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3)有期徒刑,除《刑法》第55条、第69条规定外,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4)无期徒刑。

(5)死刑,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30、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其一般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累犯,普通累犯指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后或者赦免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特殊累犯是指两次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3)自首和立功,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数罪并罚,管制最高不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超

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二十年。

(5)缓刑,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运用的一项制度,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一年。

(6)减刑,有期徒刑不能少于二分之一,无期不能少于十年。

(7)假释,必须是已执行了一定的刑期,有期徒刑的,必须执行原判刑罚二分之一以上;判处无期的,实际执行十年以上。累犯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十年以上刑罚的不得假释。

(8)时效

31、贪污贿赂罪及渎职罪

贪污贿赂罪包括以下罪名:(1)贪污罪;(2)挪用公款罪;(3)受贿罪;(4)行贿罪;(5)向单位行贿罪;(6)介绍贿赂罪;(7)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8)隐瞒境外存款罪;(9)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渎职罪的种类:(1)滥用职权罪;(2)玩忽职守罪;(3)徇私舞弊罪;(4)泄露国家秘密罪;(5)徇私枉法罪;(6)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罪;(7)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8)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9)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32、民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

(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

(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33、法人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特征:(1)独立的社会组织;(2)具有独立的财产;(3)承担独立的责任。

34、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年,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不具备,便是无效的民事行为,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1)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形式要件:《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

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主要有:①口头形式;②书面形式;③默认形式

35、物权与所有权

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物权按不同特点可分为:①所有权与其他物权;②主物权与从物权;③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④准物权。

财产所有权所具有的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所有权是惟一完全的物权。

债终止的原因或方式有:履行、抵销、提存、双方协议、混同、公民死亡或法人终止。

36、合同法相关基本知识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是适用其他法律规定。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⑤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效力未定合同: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②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③无权处

分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经追认权人追认后,自始有效,否则,自始无效。

37、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亦称智力成果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内的民事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包括:

(1)它是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内容的一种民事权利;

(2)它的客体必须是有能为人感知的客观表现形式和首创性、新颖性;

(3)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著作权中的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包括:①发表权;②署名权;③修改权;④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二是演绎权。

38、人身权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人格权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法人为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法人亦有)。身份权包括:公民的荣誉权、著作权中的署名权和发表权,监护权,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身份权。

保护人身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①停止侵害;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③赔礼道歉;④赔偿损失。

39、财产继承权

继承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法定继承人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40、诉讼时效

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④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继续计算。”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自中断时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41、公司法的概念及原则

公司是指按照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按照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不同划分为五类: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

公司法的原则: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实行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设立公司和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保障公司职工的合法权益。

42、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

成立条件:股东符合法定人数;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债券发生法定条件: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务院限定的水平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43、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

外国公司属于外国法人,其中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外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4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规定

设立全民所有制企业应具备的条件:产品为社会所需要;

有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的必要条件;有自己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可基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违反法律、法规被责令撤销;政府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决定解散;依法被宣告破产及其他原因。企业终止应当进行清算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45、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设立合伙企业需要的条件:有2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有书面合伙协议;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有合伙企业的名称;有经营的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示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合伙企业存续期间,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可以向合伙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数额。

46、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经营企业,必须经国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且要保证外商投资比率不少于25%,董事会是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企业的区别:(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契约式的合营企业,中外合作者按合同中约定的

下载社会福利院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福利院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基础知识

    行测高分冲刺练习题—常识判断 (共15题,参考时限10分钟)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

    公共基础知识

    2012年江苏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工作人员考试真题汇总第一套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管理岗位)(精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一部分 综合知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每道题只有一......

    公共基础知识

    3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3.9]1.以下关于电磁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A.磁体上磁性虽强的部位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北极和南极B.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

    公共基础知识

    青海2014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 1. 人生的自我修养应该是( )。 A.自我修炼 B.养成习惯 C.知行统一 D.坐而论道 参考答案: C 2. 我国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是( )。 A.诚实守信......

    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4.在诉......

    公共基础知识

    我于2007年7月毕业于黄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感到万分的荣幸。2004年7月15日被单位安排到沙湾项目部工作,我是水利工程专业,可以学以致用,这也是领导对......

    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记忆总结 1、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在党的十五大 2、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的重要会议是十六大 3、“三个代表”重要......

    公共基础知识(范文)

    《公共基础知识》大纲第一部分区情市情 一、区情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 (二)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