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
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指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
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指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及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1、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标准、项目生产工艺和设备方案等四个方面。
1.1项目的建设规模。要使建设项目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实现项目的投资的目的,就必须考察其合理的生产规模,并力求取得规模经济的收效。
1.1.1建设项目的生产规模。建设项目的生产规模指生产要素与产品在一个经济实体中集中程度。通俗的讲也是“生产多少”的问题,往往以该建设项目的年生产(完成)能力来表示。生产规模的大小,必将影响建设项目在生产工艺、设备选型、建设资源等方面的决策,进而影响投资规模的大小。生产规模过过大或过小,均得不到较好的投资效益。比如冶金工业的炼铁,规模小,单位生产能力的能耗就高,原料利用率较低,效益差;而规模过大,使得资源供给不足,生产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或是产品供给超过需求,打乱了现有的供需平衡,导致价格的下滑,对本项目的投资和原有市场均将产生巨大的损害。1.1.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生产规模扩大引起单位成本下降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当项目单位产品的报酬为一定时,项目的经济效益与项目的生产规模成正比,也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出现单位成本下降和收益递增的现象。规模经济的客观存在对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有重大影响,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不仅要考虑项目内部各因素的之间的数量匹配、能力协调,还要使所有生产力因素共同形成的经济实体在规模上大小适应,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1.2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地点选择包括建设地区和具体厂址的选择。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一种递进关系。建设地区的选择是指在几个不同地区之间对拟建项目适宜建设在哪个区域范围的选择,厂址的选择是对项目具体座落位置的选择。建设地区的选择对于该项目的建设工程造价和建成后的生产成本,以及国民经济均有直接的影响。建设地区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设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工程造价、建设工期和建设质量,甚至影响建设项目投资目的的成功与否。因此,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市场需要以及各地社会经济、资源条件等,认真选择合适的建设地区。具体要考虑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要靠近基本投入物,如原料、燃料的提供地和产品消费地;要考虑工业项目适当积聚的原则。总之,在项目建设地点选择上要从项目投资费用和项目建成后的使用费用两个方面权衡考虑,使项目寿命费用最低。1.3项目建设标准。建设标准是指包括项目建设规模、占地面积、工艺装备、建筑标准、配套工程、劳动定员等方面的标准或指标。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工程造价是否合理及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建设标准能否起到控制工程造价、指导建设的作用,关键在于标准水平定得是否合理。标准定得过高,会脱离我国实际情况和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增加造价;标准定得过低,将会妨碍技术进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1.4项目生产工艺和设备方案。1.4.1项目生产工艺方案。生产工艺是指生产产品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工艺流程是指投入物经过有次序的生产加工,成为产出物的过程。选定不同的工艺流程,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将会不同,项目建成后的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也不同。1.4.2设备选用方案。主要设备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设备选用应立足国内,尽量使用国产设备。凡国内能够制造,并能保证质量、数量和按期供货的设备,或者引进一些关键技术就能国内生产的设备,尽量选用国内制造;只引进关键设备就能由国内配套使用的,就不必成套引进;已引进设备并根据引进设备或资料能国产的,就不再重复引进。
2、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主要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投资,分析确定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编制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对建设项目进行经济财务分析,考察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与社会效益评价,结合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对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等。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2.1分析确定影响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2.1.1确定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一般从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两大渠道来筹集。国内资金来源一般包括国内贷款、国内证券市场筹集、国内外汇资金和其他投资等。国外资金来源一般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国外贷款、融资性贸易、国外证券市场筹集等。不同的资金来源其筹集资金的成本不同,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选择恰当的资金来源。2.1.2选择资金筹集方法。从全社会来看,筹资方法主要有利用财政预算投资、利用自筹资安排的投资、利用银行贷款安排的投资、利用债券和股票等资金筹集方法。各种筹资方法的筹资成本不尽相同,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均有影响,应选择适当的几种筹资方法进行组合,使得建设项目的资金筹集不仅可行,而且经济。2.2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一个项目决策阶段的主要造价文件,它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议书的组成部分,投资估算对于项目的决策及投资的成败十分重要。编制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时,根据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国家有关规定和估算指标等,估算编制时的价格进行编制,并应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地预测估算编制后至竣工期间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动态因素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打足建设投资,确保投资估算的编制质量。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认真收集整理各种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的实际造价资料;不能生搬硬套工程造价数据,要结合时间、物价及现场条件和装备水平等因素做出充分的调查研究。
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的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选择、设备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80%-90%。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
在项目建设各阶段,即决策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招标及承、发包工程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通过工程造价的控制,相应形成了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标底价、承包合同价及竣工决算、这些造价形式之间存在着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按照“前者控制后者”的制约关系,意味着投资估算对其后面的各种形式造价起着制约作用,作为限额目标。由此可见,只有加强项目决策的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细致做好投资估算,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造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一、确定项目合理规模
(一)规模效益。当项目单位产品的报酬为一定时,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生产规模成正比。效益规模的客观存在对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意义重大而深远,可以充分利用规模效益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须注意,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效益不是无限的,它受技术进步、管理水平、项目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超过一定的限度,规模效益将不再出现,甚至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二)项目规模合理化受三方面的因素制约:
1、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项目规模决定中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其中,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是确定项目生产规模的前提。
2、技术因素。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技术装备是项目规模效益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相应的管理技术水平则是实现规模的保证。若与经济规模生产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及其装备的来源没有保障,或获取技术的成本过高,或管理水平跟不上,则不仅预期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还会给项目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导致项目投资效益低下,工程造价支出严重浪费。
3、环境因素。项目的建设、生产和经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项目规模确定中需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政策因素,燃料动力供应,协作及土地条件,运输及通信条件等等。
二、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工艺装备、建筑标准、配套工程、劳动定员等方面的标准或指标。建设标准的编制、评估、审批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工程造价是否合理及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
建设标准能否起到控制工程造价、指导建设作用,关键在于标准水平订得是否合理,因此,建设标准水平应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合理确定。在建筑方面,应坚持适用、经济安全、朴实的原则。建设项目标准中各项规定,能定量的应尽量给出指标,不能规定指标的要有定性的原则要求。
三、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建设地区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靠近原料、燃料提供地和产品消费地的原则。满足了这一要求,在项目建成后,可避免原料、燃料和产品的长期运输,减小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缩短流通时间,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
2、工业项目适当聚集的原则。在工业布局中,通常是一系列相关的项目形成适当规模的工业基地和城镇,从而有利发挥“集聚效益”。集聚效益形成的客观基础是:第一,现代化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分工合作体系,只有相关企业集中配置,对各种资源和生产要数充分利用,才能便于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尤其对那些具有密切投入产出链环关系的项目,集聚效益尤为明显;第二,现代产业需要有相应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相配合,其能力和效率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布点适当集中,才可能统一建设比较齐全的基础结构设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投资,提高这些设施的效益;第三,企业布点适当集中,才能为不同类型的劳动者提供多种就业机会。
另外,厂址的选择还应满足以下的要求:
1、节约用地。项目的建设应尽可能节约土地,尽量把厂址放在荒地和不可耕种的地点,避免大量占用耕地,节约土地的补偿费用。
2、应尽量选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好的地段。
3、厂区土地面积与外型能满足厂房与各构筑物的需要,并适合于按科学的工艺流程布置厂房与构筑物。
4、应靠近铁路、公路、水路,以缩短运输距离,减少建设投资。
5、应便于供电和其它协作条件的取得。
6、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上条件不仅关系到建设造价的高低和建设期限,对项目投产后的运营状况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确定厂址时,也应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选择最佳厂址。
四、生产工艺确定
1、工艺方案的确定。评价及确定采用的工艺是否可行,主要有两项标准:先进适用和经济合理。这是评定工艺的最基本的标准。先进与适用,是对立的统一。保证工艺的先进性是首先要满足的,它能够带来产品质量、生产成品的优势,但是不能单独强调先进而忽视适用。还要考察工艺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和国力,是否符合我国的技术发展政策。
2、经济合理。在可靠性研究中可能提出几个不同的工艺方案,各方案的劳动需要量、能源消耗量、投资数量等可能不同,在产品的质量和产品成本等方面也有差异,因而应反复进行比较,从中挑选最经济合理的工艺。
五、设备的选用在设备的选用中,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能降低产品成本,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1、要尽量选用国产设备。凡国内能够制造,并能保证质量、数量和按期供货的设备,或者进口一些技术资料就能仿制的设备,原则上必须国内生产,不必从国外进口。
2、要注意进口设备之间以及国内设备之间的行业配套问题。
3、要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有国产设备、厂户之间的配套问题。
4、要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材料、部品部件及维修能力之间的配套问题。
5、引进技术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为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投资阶段的造价控制,应重视项目投资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以达到未寸绸缪,事半功倍的效果。来源:考试大-造价工程师
第二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教学全案
●说 课
关于修辞,各家提出了种种说法。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创造性地提出了修辞的新概念,让人耳目一新。全文的阐述是令人心悦诚服的。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专题训练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教学方案的基本构架是:先读课文,明确、理解课文要点,在此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名著中的、习作里的若干语段评头品足,进而消化作者的观点,自觉指导平时语言实践。●教学目标
1.迅速提取课文要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有关修辞的新概念。
2.运用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鉴赏、评说语言材料中运用修辞的优劣得失,自觉运用两个标准来指导今后的语言实践。●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之二。●教学难点
自觉运用两个标准来指导语言实践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温故知新法。联系所学课文中或实际生活中修辞的运用来理解本篇中的基本观点,强化选择意识。●教学用具
投影片(其一:各家对修辞的定义;其二:填写表格;其三:引爆思维的若干观点句),张志公先生像,张志公代表性著作一本。●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学生分头讨论、琢磨。请几位学生代表发言,特别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属修辞,但修辞不单是比喻、夸张、拟人。对于考虑到这一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出示各家有关修辞的定义: 《辞海》:依据题旨情境,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现代汉语词典》: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精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华中师院中文系《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
教师: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给“修辞”下了个定义,在他看来,修辞其实就是一个选择过程。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提取要点
(一)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取要点,完成表格
(二)讨论明确,把握课文的要点
一个定义: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
两个标准:其一,准确,富有表现力;其二,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三)压缩第五、第六段,把握作者阐述准确表现力问题的主要信息,限150个字以内。
(四)压缩第七段,把握作者阐述修辞要有时代性社会性问题的主要信息,限130字。参考答案:修辞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它既有时代性又有社会性。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体现出时代特征;语言作为全民性的交际工具,不会像社会变革那么剧烈,这是其社会性。今天的社会对于语言的运用首先要求准确性,也要讲求速度、效率。反对假大空,也不提倡穷年累月琢磨。
三、进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评说文中的基本观点
(一)提要求,再研读
提示语:对于张志公先生的见解,你是否完全赞成?如果赞成,能否从中学语文教材、古今中外名著、身边同学习作或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例,印证作者的观点?如果不赞成,也请说说自己的道理。
(二)就观点展开议论,百家争鸣
教师可以列出若干容易产生不同见解的观点句或特别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句作为思维引爆点,激发学生灵智的火花。例如:
1.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2.说的人写的人不仅要考虑主观方面的目的,也要考虑客观方面的要求。
提示:这一点应达成共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语言运用中正反两方面的体会探讨得失,加深体会。特别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对象场合来考虑表达,即以场合而言,网上交流和课堂交流就不可混同。经典故事:
①周总理巧改广告
欧洲一个国家的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外交部安排欧洲客人观看中华民族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方便客人还特地准备了详细的剧情说明。周总理了解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把密密麻麻的剧情介绍撤去,换上一句广告语“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周围人拍手称妙。周总理用客人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亚名剧来介绍他们不熟悉的戏剧,着实高明。②笑话一则
古时候有个人家请客,到约定时间,大多数的客人都来了,只有一位还未来。主人左等右等,实在不耐烦了,不由得埋怨道:“该来的没来。”大家一听,生气了,就走了几个人。主人连忙解释:“不该走的走了。”不说也罢,这一说又气走了一部分人。剩下一个和主人最要好的,责怪主人不该这么说话,主人急得辩解:“我说的不是他们。”那一位听了,抬脚就走。主人这边还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人家。③鲁迅在《立论》中讲的故事 ④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3.学习修辞,不能完全没有时代观点,不能完全没有社会观点。
提示:这一点也应达成共识。今天假如有人像孔乙己一样满口之乎者也,自然不合时宜;如若满口新新人类语言,也会影响与别人的广泛沟通,让人受不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皇帝”一词的消亡,反映了封建社会覆灭的命运,而现代社会“小皇帝”一词的出现,正是折射人们过度宠爱子女的思想。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也离不开语言,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它不像社会生活会发生急剧变化,“突然的语言革命”在客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繁荣,世界交流的增加,使我们的汉语言融入了一些新的成分,如“上网”“网恋”“网上聊天”“恐怖主义”等,但这对于汉语言来说,是一小部分,语言的大部分还是得到了全体成员的继承。另一方面,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种语言有共同性的东西,但它的发展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甚至存在地域性的差异,由此构成了语言特点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正是由于语言既有历史的连贯性,又有不同时代的时代性,那么修辞这项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既要继承语言的精华,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融于社会,又要适应时代。4.假话、大话、空话是最不优美的话,最不漂亮的话。5.丰富语言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
提示:可请本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讲一些古今中外的轶闻趣事来佐证语言的丰富要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结合起来这一观点。故事一则: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带兵攻打被刘邦部下大将彭越占领的黄城,经过激烈地厮杀,损兵折将,最后终于占领了黄城。
城被攻破了,彭越也逃走了。然而,城里的老百姓却面临着一场灾难。原来项羽对城里百姓帮彭越守城十分恼怒,就下一道命令,把全城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拘押起来,准备一块儿活埋了,以发泄自己的愤怒。消息传开,老百姓心急如焚,全城哭声一片,人们惊恐得没有了主意。
正在这时,年仅13岁的黄儿,挺身而出,走进军营,要求拜见楚霸王。楚霸王见这少年的胆子挺大,就问道:“你这娃娃,好大的胆子,敢来见我?” 黄儿说:“大王不是常说自己是百姓的父母吗?我当然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想父母,难道就不能见一见吗?”
“你找我有什么事?快说!” 黄儿说:“黄城的百姓,以前十分敬畏大王,早就盼着大王来,只因为手无寸铁,只好听彭越大将的摆布,可心里却想着您啊!现在外面有谣传,说要把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我认为大王是个仁慈的人,决不会干这样的事,如干了,对大王您只有坏处。” “你把道理讲来!”霸王问道。黄儿说:“大王,彭越一逃,百姓就开城门迎接您。如今若要活埋百姓,以后谁敢给您开城门?迎接您也死,不迎接您也死,谁不拼命地守城,谁不想办法打败您?这难道不是只有坏处吗?” 项羽于是打消了原来的念头,发出命令,赦免了全城百姓。
故事评点:黄儿的一番话,救了全城人的性命,这不能不说是黄儿的功劳,不能不说黄儿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那么这一番能说会道的话,而且效果十分显著的话,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说这是黄儿认真动脑而来的,如果不经过黄儿认真的、周密的思考,没有相当的思想认识水平,黄儿能解全城百姓性命之祸吗?
四、拓展训练
运用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来进行语言的鉴赏评说。
(一)评说一:语言的准确严密
材料像“推敲”的故事,像“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名句,作为认真仔细、一字不苟的写作态度,说明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取得的,讲讲未尝不好。但是,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需要的是既严肃而又敏捷的态度和能力。为一个字琢磨好半天,以至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的功夫,我们不去过多地提倡。这也可以认为是修辞有时代性的一个方面。
点拨:语言学家这几句十分准确而严密。可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直通通地说“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在修辞时不能一味追求精美而慢腾腾”好不好,为什么?
(二)评说之二:语言的表现力
材料一鲁迅先生悼念左联五烈士的律诗第五句本来是“眼看朋辈成新鬼”,后改成“忍看朋辈成新鬼”。参考意见:“眼看”只是一般意思上的看,“忍看”则是岂忍看,包含着愤怒的感情,作品改用“忍看”更能准确到位地把作者对反动派屠戮革命者的仇恨情绪写出来。材料二鲁迅《阿q正传》“从中兴到末路”一章,写阿q从城里回来“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原稿中只写作“满把是钱”。
参考意见:定稿中显示出来的阿q形象确实鲜明多了。读者从视觉上可以看到阿q扔出了一大堆白光闪闪的银元和金黄灿灿的铜钱,从而不但知道他有钱了,而且感受到他“中兴”的气派和神气。所以未庄的人们立即会对他另眼相看,并“显出一种疑而且敬的形态来”。如果仅用一个“钱”字,便不能收到这种效果。材料三据说欧阳修写《昼锦堂记》一文,已经把文稿交给来求的人了,而且那人早走得很远,欧阳修猛然想起开头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不够满意,立刻派人骑上快马去追赶回来,加上两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参考意见:这两个“而”字一加,原句急促的语气就变得舒缓流畅,直板的语调也变得有所起伏,在表情达意方面更具表现力。
(三)评说之三:语言的得体
材料一一个叫小王的医生,有一次,他拼命蹬着自行车,要赶到好朋友小张家去参加小张的婚宴。
他来到小张家,已经迟到了一段时间,于是小张要罚小王喝酒三杯。小王听了急得乱叫:“我不想迟到,谁知道送来了急诊病人,救了半天也没救活,死掉了。” 大家听了,个个脸有愠色,小张想改变一下气氛,连忙把小王拉出来去见新娘。来到新娘面前,小张想介绍小王和新娘认识。小王得意地说:“新娘子么,跟她熟透了,她烧成灰我也认得!”
新娘刹时气得脸通红,满屋子的好朋友都尴尬极了。
最后,虽然小王滴酒未沾,但大家一致认为他喝醉了,于是决定立刻把小王遣送回家去。在临走时,小王自己还不知道是何原因呢!
参考意见:说话要注意场合,如果不注意场合随便乱说,那么就不会得到别人的欢迎。小王在朋友喜庆的婚宴上接连说出那些大煞风景的话,难怪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材料二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推行新法,当时任谏议大夫(省称“谏议”)的司马光给他写信,反对新法,说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其中有云:“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信的最后说:“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参考意见:得体并非矫揉造作,发违心之论。而是出于特定目的,考虑到特定的对象或场合,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的回信简练刚劲,三言两语就反驳了司马光加给他的四个罪名。信的最后一句,斩钉截铁,表示了坚持革新的执著态度。最后连通常要加的助词“也”也不加,戛然而止,毫无舒缓之气,那股决绝劲,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极具感染力。
说明:拓展训练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多少时间,长短不拘。如课上时间有限,有些材料可以放到课后书面评说。
五、课后作业
(一)思考你的学习、生活中哪些场合亟须提高修辞能力方可从容应对,你的突破难点在哪里?
(二)课后思考练习一第2、3小题。●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志公先生的修辞学术活动之所以对新中国的修辞研究,乃至整个文化教育事业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他一系列的著述及时问世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通过自己的长期探索与研究,对修辞学“提出新例证,指出新条理”,从而开拓了修辞学的新境界。在《修辞概要》一书中,他对修辞学的性质、目的、任务、功效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都作了饶有新意而又通俗生动的阐释,这些理论为修辞学的大众化,为志公先生创建新的修辞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往的修辞研究,比较偏重于对辞格体系的探讨与列举,有些著作虽然也注意到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两大分野,但往往重积极修辞而轻消极修辞,因而不能比较详尽、深刻地揭示整个修辞世界。志公先生超越了前人的窠臼,从“用词”“造句”“修辞”“篇章和风格”等不同层次和方面着手进行修辞研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安排和探讨更符合人们语言表述的运用机制,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现代语言科学认为,对语言运用的研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语言结构层次,二是表述结构层次。志公先生远在40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付之实践,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种格局与处理,既然符合语言结构与语言运行机制,当然也就更方便于修辞教学。(节选自胡裕树《张志公与汉语修辞学》)●学习卡片 词汇积累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又风趣。
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的。指心口不一致。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低三下四:形容卑贱没有骨气。穷年累月:指接连不断,时间长久。
第三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教学设计
教法展示
安排一课时。(下同)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
①作者的一个观点:“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或“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或“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②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③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
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
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要点:开宗明义后即用生活现象印证,正面亮出观点时不忘修正一些人的误解。)
②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
③在论证修辞选择的条件时,作者强调了什么?(要点: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
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课外各完成一道。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能够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并能用作者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增强学习修辞的意识即可。
(设计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
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
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5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参考要点):“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
2.金口大开
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
3.课文采珠
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
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
4.火花碰撞
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
①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②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③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
5.身体力行
教案点评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经对修辞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因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辞的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认识修辞选择的重要性。
(设计C)
教法展示
1.阅读课文,了解“
一、两、三”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
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
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
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
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
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
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
教案点评
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
第四篇:高一语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2
7*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说
课
关于修辞,各家提出了种种说法。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创造性地提出了修辞的新概念,让人耳目一新。全文的阐述是令人心悦诚服的。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专题训练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教学方案的基本构架是:先读课文,明确、理解课文要点,在此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名著中的、习作里的若干语段评头品足,进而消化作者的观点,自觉指导平时语言实践。
●教学目标
1.迅速提取课文要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有关修辞的新概念。
2.运用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鉴赏、评说语言材料中运用修辞的优劣得失,自觉运用两个标准来指导今后的语言实践。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之二。●教学难点
自觉运用两个标准来指导语言实践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温故知新法。联系所学课文中或实际生活中修辞的运用来理解本篇中的基本观点,强化选择意识。
●教学用具
投影片(其一:各家对修辞的定义;其二:填写表格;其三:引爆思维的若干观点句),张志公先生像,张志公代表性著作一本。
●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教师:说话写文章得讲究语法、合乎逻辑,还要考虑修辞。什么是修辞?请大家前后左右商量一下,给“修辞”下个定义,好不好?
学生分头讨论、琢磨。请几位学生代表发言,特别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属修辞,但修辞不单是比喻、夸张、拟人。对于考虑到这一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出示各家有关修辞的定义: 《辞海》:依据题旨情境,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现代汉语词典》: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精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华中师院中文系《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修辞》: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如何把词语选用得恰当些,把句子组织得好一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
教师: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给“修辞”下了个定义,在他看来,修辞其实就是一个选择过程。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提取要点
(一)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取要点,完成表格
(二)讨论明确,把握课文的要点
一个定义: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
两个标准:其一,准确,富有表现力;其二,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提醒:在完成这一工作的时候,要请学生注意抓住显示语言脉络的语句,迅速准确地理清层次,明确要点。比如文章在提出重要见解时常常先用问句引路,像本文开头的“什么是修辞?”第三段一连提了四个问题“怎么选择?根据什么选择?怎么叫选择得好?怎么叫选择得不好?”实在是为读者指明了探索的方向,知道选择标准就在随后的段落中。再比如文章中常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暗示层次,像课文第七段开头一句“说到这里,就自然要联系到选择语言材料,也就是说进行修辞工作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准”中的“又一个”。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随时抓住这些路标,就不致走马观花,头脑中一片模糊,而能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压缩第五、第六段,把握作者阐述准确表现力问题的主要信息,限150个字以内。
参考答案:实现表达的准确性、有表现力,要使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相统一。说话写文章要研究对象和场合,据此选择语言材料、组织语言材料,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所谓得体,就是在真实的、实事求是的前提之下,根据具体的场合、具体的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法,表现出自己一种应有的修养,一种比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
(四)压缩第七段,把握作者阐述修辞要有时代性社会性问题的主要信息,限130字。参考答案:修辞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它既有时代性又有社会性。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体现出时代特征;语言作为全民性的交际工具,不会像社会变革那么剧烈,这是其社会性。今天的社会对于语言的运用首先要求准确性,也要讲求速度、效率。反对假大空,也不提倡穷年累月琢磨。
三、进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评说文中的基本观点
(一)提要求,再研读
提示语:对于张志公先生的见解,你是否完全赞成?如果赞成,能否从中学语文教材、古今中外名著、身边同学习作或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例,印证作者的观点?如果不赞成,也请说说自己的道理。
(二)就观点展开议论,百家争鸣
教师可以列出若干容易产生不同见解的观点句或特别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句作为思维引爆点,激发学生灵智的火花。例如:
1.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提示:一般地这么说还行,但不能绝对化,这一句中“只不过”改成“常常”更妥帖。创造性可以是变通,也可以是突破。语言选择运用的框架相对稳定,但并非千秋不变。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没什么不好。如流行歌词中有“幸福着你的幸福”,按传统的语法规范看,肯定有语病,但大家都欣赏。为什么不可以“琵琶起舞换新声”呢?新旧没有绝对的界限,细究源头,意动用法在古文中非常普遍,今天看来是另类的用法,其实只是古为今用。再如“很中国”“很女人”,名词“中国”“女人”扮演了形容词的角色了,这样的古为
今用同样新鲜有味,却是突破现有的语言框架的结果。
2.说的人写的人不仅要考虑主观方面的目的,也要考虑客观方面的要求。
提示:这一点应达成共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语言运用中正反两方面的体会探讨得失,加深体会。特别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对象场合来考虑表达,即以场合而言,网上交流和课堂交流就不可混同。
经典故事:
①周总理巧改广告
欧洲一个国家的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外交部安排欧洲客人观看中华民族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方便客人还特地准备了详细的剧情说明。周总理了解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把密密麻麻的剧情介绍撤去,换上一句广告语“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周围人拍手称妙。周总理用客人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亚名剧来介绍他们不熟悉的戏剧,着实高明。
②笑话一则
古时候有个人家请客,到约定时间,大多数的客人都来了,只有一位还未来。主人左等右等,实在不耐烦了,不由得埋怨道:“该来的没来。”大家一听,生气了,就走了几个人。主人连忙解释:“不该走的走了。”不说也罢,这一说又气走了一部分人。剩下一个和主人最要好的,责怪主人不该这么说话,主人急得辩解:“我说的不是他们。”那一位听了,抬脚就走。主人这边还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人家。
③鲁迅在《立论》中讲的故事 ④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3.学习修辞,不能完全没有时代观点,不能完全没有社会观点。
提示:这一点也应达成共识。今天假如有人像孔乙己一样满口之乎者也,自然不合时宜;如若满口新新人类语言,也会影响与别人的广泛沟通,让人受不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皇帝”一词的消亡,反映了封建社会覆灭的命运,而现代社会“小皇帝”一词的出现,正是折射人们过度宠爱子女的思想。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也离不开语言,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它不像社会生活会发生急剧变化,“突然的语言革命”在客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繁荣,世界交流的增加,使我们的汉语言融入了一些新的成分,如“上网”“网恋”“网上聊天”“恐怖主义”等,但这对于汉语言来说,是一小部分,语言的大部分还是得到了全体成员的继承。另一方面,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种语言有共同性的东西,但它的发展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甚至存在地域性的差异,由此构成了语言特点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正是由于语言既有历史的连贯性,又有不同时代的时代性,那么修辞这项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既要继承语言的精华,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融于社会,又要适应时代。
4.假话、大话、空话是最不优美的话,最不漂亮的话。提示:同学们谈认识本身就要反对“假话、大话、空话”。时代与社会呼唤实事求是,讲真话,抒真情,点点滴滴皆可信。假大空的话是没有谁愿意听的,假大空的文章是没有人愿意读的。“文革”时的那些高、大、全式的作品没有生命力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5.丰富语言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
提示:可请本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讲一些古今中外的轶闻趣事来佐证语言的丰富要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结合起来这一观点。
故事一则: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带兵攻打被刘邦部下大将彭越占领的黄城,经过激烈地厮杀,损兵折将,最后终于占领了黄城。
城被攻破了,彭越也逃走了。然而,城里的老百姓却面临着一场灾难。原来项羽对城里百姓帮彭越守城十分恼怒,就下一道命令,把全城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拘押起来,准备一块儿活埋了,以发泄自己的愤怒。消息传开,老百姓心急如焚,全城哭声一片,人们惊恐得没有了主意。
正在这时,年仅13岁的黄儿,挺身而出,走进军营,要求拜见楚霸王。楚霸王见这少年的胆子挺大,就问道:“你这娃娃,好大的胆子,敢来见我?” 黄儿说:“大王不是常说自己是百姓的父母吗?我当然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想父母,难道就不能见一见吗?”
“你找我有什么事?快说!” 黄儿说:“黄城的百姓,以前十分敬畏大王,早就盼着大王来,只因为手无寸铁,只好听彭越大将的摆布,可心里却想着您啊!现在外面有谣传,说要把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我认为大王是个仁慈的人,决不会干这样的事,如干了,对大王您只有坏处。”
“你把道理讲来!”霸王问道。黄儿说:“大王,彭越一逃,百姓就开城门迎接您。如今若要活埋百姓,以后谁敢给您开城门?迎接您也死,不迎接您也死,谁不拼命地守城,谁不想办法打败您?这难道不是只有坏处吗?”
项羽于是打消了原来的念头,发出命令,赦免了全城百姓。
故事评点:黄儿的一番话,救了全城人的性命,这不能不说是黄儿的功劳,不能不说黄儿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那么这一番能说会道的话,而且效果十分显著的话,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说这是黄儿认真动脑而来的,如果不经过黄儿认真的、周密的思考,没有相当的思想认识水平,黄儿能解全城百姓性命之祸吗?
四、拓展训练
运用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来进行语言的鉴赏评说。
(一)评说一:语言的准确严密 材料 像“推敲”的故事,像“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名句,作为认真仔细、一字不苟的写作态度,说明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取得的,讲讲未尝不好。但是,在我们的写作实践中,需要的是既严肃而又敏捷的态度和能力。为一个字琢磨好半天,以至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的功夫,我们不去过多地提倡。这也可以认为是修辞有时代性的一个方面。
点拨:语言学家这几句十分准确而严密。可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直通通地说“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在修辞时不能一味追求精美而慢腾腾”好不好,为什么?
(二)评说之二:语言的表现力
材料一 鲁迅先生悼念左联五烈士的律诗第五句本来是“眼看朋辈成新鬼”,后改成“忍看朋辈成新鬼”。
参考意见:“眼看”只是一般意思上的看,“忍看”则是岂忍看,包含着愤怒的感情,作品改用“忍看”更能准确到位地把作者对反动派屠戮革命者的仇恨情绪写出来。
材料二 鲁迅《阿Q正传》“从中兴到末路”一章,写阿Q从城里回来“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原稿中只写作“满把是钱”。
参考意见:定稿中显示出来的阿Q形象确实鲜明多了。读者从视觉上可以看到阿Q扔出了一大堆白光闪闪的银元和金黄灿灿的铜钱,从而不但知道他有钱了,而且感受到他“中
兴”的气派和神气。所以未庄的人们立即会对他另眼相看,并“显出一种疑而且敬的形态来”。如果仅用一个“钱”字,便不能收到这种效果。
材料三 据说欧阳修写《昼锦堂记》一文,已经把文稿交给来求的人了,而且那人早走得很远,欧阳修猛然想起开头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不够满意,立刻派人骑上快马去追赶回来,加上两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参考意见:这两个“而”字一加,原句急促的语气就变得舒缓流畅,直板的语调也变得有所起伏,在表情达意方面更具表现力。
(三)评说之三:语言的得体
材料一 一个叫小王的医生,有一次,他拼命蹬着自行车,要赶到好朋友小张家去参加小张的婚宴。
他来到小张家,已经迟到了一段时间,于是小张要罚小王喝酒三杯。小王听了急得乱叫:“我不想迟到,谁知道送来了急诊病人,救了半天也没救活,死掉了。”
大家听了,个个脸有愠色,小张想改变一下气氛,连忙把小王拉出来去见新娘。来到新娘面前,小张想介绍小王和新娘认识。小王得意地说:“新娘子么,跟她熟透了,她烧成灰我也认得!”
新娘刹时气得脸通红,满屋子的好朋友都尴尬极了。
最后,虽然小王滴酒未沾,但大家一致认为他喝醉了,于是决定立刻把小王遣送回家去。在临走时,小王自己还不知道是何原因呢!
参考意见:说话要注意场合,如果不注意场合随便乱说,那么就不会得到别人的欢迎。小王在朋友喜庆的婚宴上接连说出那些大煞风景的话,难怪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
材料二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推行新法,当时任谏议大夫(省称“谏议”)的司马光给他写信,反对新法,说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其中有云:“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信的最后说:“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参考意见:得体并非矫揉造作,发违心之论。而是出于特定目的,考虑到特定的对象或场合,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的回信简练刚劲,三言两语就反驳了司马光加给他的四个罪名。信的最后一句,斩钉截铁,表示了坚持革新的执著态度。最后连通常要加的助词“也”也不加,戛然而止,毫无舒缓之气,那股决绝劲,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极具感染力。
说明:拓展训练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多少时间,长短不拘。如课上时间有限,有些材料可以放到课后书面评说。
五、课后作业
(一)思考你的学习、生活中哪些场合亟须提高修辞能力方可从容应对,你的突破难点在哪里?
(二)课后思考练习一第2、3小题。●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志公先生的修辞学术活动之所以对新中国的修辞研究,乃至整个文化教育事业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他一系列的著述及时问世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通过自己的长期探索与研究,对修辞学“提出新例证,指出新条理”,从而开拓了修辞学的新境界。在《修辞概要》一书中,他对修辞学的性质、目的、任务、功效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都作了饶有新意而又通俗生动的阐释,这些理论为修辞学的大众化,为志公先生创建新的修辞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往的修辞研究,比较偏重于对辞格体系的探讨与列举,有些著作虽然也注意到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两大分野,但往往重积极修辞而轻消极修辞,因而不能比较详尽、深刻地揭示整个修辞世界。志公先生超越了前人的窠臼,从“用词”“造句”“修辞”“篇章和风格”等不同层次和方面着手进行修辞研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安排和探讨更符合人们语言表述的运用机制,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现代语言科学认为,对语言运用的研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语言结构层次,二是表述结构层次。志公先生远在40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付之实践,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种格局与处理,既然符合语言结构与语言运行机制,当然也就更方便于修辞教学。(节选自胡裕树《张志公与汉语修辞学》)
●学习卡片 词汇积累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又风趣。
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的。指心口不一致。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低三下四:形容卑贱没有骨气。穷年累月:指接连不断,时间长久。
第五篇: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的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进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的变化也从此开始。。
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民生活也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