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5篇

时间:2019-05-14 01:5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居民收入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居民收入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

第一篇:城乡居民收入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

城乡居民收入论文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模型来实证分析中国在1996年后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方程。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最后,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社会保障支出 泰尔指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图1可以看出。而由图2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逐渐增加,尤其是在1996年之后,无论是在财政收支还是在GDP中社会保障的投入比重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在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保障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剖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也有助于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化。

一、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费(税)是一种有指定用途的专款专用的资金,以保险救济金的形式再分配给符合条件、真正需要它的人。这种再分配本身体现了社会

公平的原则,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因而在实践中常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国外学者对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做了广泛的研究,一般认为前者可以极大地改善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如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转移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来改变收入格局防止收入差距的过分拉大。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派认为,基于便利效应递减规律,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将收入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里,达到收入分配均等化,最终增加了社会总福利。以希克斯、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新福利经济学认为,通过社会保障进行收入再分配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增加社会总效应。而对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各种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但是对于社会保障支出与收入差距扩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即使是在这些较少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结论也各不相同。王一江(2011)认为,国民在医疗等方面的差距是决定中国收入差距的四个因素之一。孙文基、李建强(2011)通过分析基尼系数、泰尔熵指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确定。何立新、佐藤宏(2008)利用城镇居民住户的调差数据发现,总体上看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了个人收入差距,但这种缩小的作用相较以前在下降。而杨翠迎(2004)则发现1991至2001年间,中国城乡居民差距呈倒S曲线状,现行的社

会保障制度加剧了曲线上升的趋势。华娇(2006)与胡宝娣、刘伟、刘新(2011)也认为两者之间呈正向关系。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基础,通过收集相关数据、构建模型来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1、基本模型与数据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检验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之间的关系。为此,建立关于这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的计量模型。而古典计量模型难以避免“伪回归”现象的产生。为此,一般的做法是运用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来验证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及其具体形式。本文也采用此种方法。由上文分析可见,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在1996年后经历了一次突变,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导致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大幅增加,故本文截取1996年至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用各年城乡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泰尔熵指数T表示,这一指标综合考虑了城乡的人口比重,能够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总人口。解释变量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用每年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支出的占GDP的比重S来表示。通过分析这两者从1996年起的关系,发现它们均呈增长趋势,同时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5,表明它们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同时,所有相关变量以1996年为基准进行了价格调整。

其中在《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没有2009年的GDP平减指数,故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2009年的消费价格指数对当年GDP进行调整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所有变量的基本情况见表1。

2、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各变量的平稳性。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采用ADF法和KPSS法对各个变量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无论是ADF还是KPSS都显示LNT和LNS均为一阶单整的。

3、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来,这种检验方法被普遍地应用于各种模型分析中以避免变量之间存在伪相关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本文也运用这种方法对T与S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对于滞后期的选择较为敏感,滞后期的选择不同,就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为了保证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分别选择1至4阶的滞后期进行Granger检验。由表3可见,滞后阶数为1和3时,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说明S对T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而在滞后阶数为2和4时,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也表明S对T有Granger影响。而无论选择滞后阶数为几,T都不会Granger引起S。由此可见,T与S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S是T的Granger原因而T不是S的Granger原因。

4、长期均衡方程及短期波动方程

为了进一步研究T与S之间的定量关系,需要进行两者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方程的检验回归分析。首先构建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方法是以当期T为被解释变量,以多阶滞后的T与S为解释变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估计,然后逐步剔除其中不显著的变量,最终形成的长期方程为:

接下来,以T的一阶差分为被解释变量,以上述长期方程的残差ecm和T与S的多阶滞后项的一阶差分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方程,然后同样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形成的短期波动方程如下:

最后,对以上两个方程进行Breusch-Godfrey的自相关检验和ARCH的异方差检验。结果见表4。

从各检验结果来看,一方面,模型系数的t值较显著,而且拟合优度也较好;另一方面,对残差的分析显示模型不存在显著的自相关和异方差。

从长期结果上看,当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1个单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0.914个单位,而且这个关系较为显著;而前一期的社保支出也对当期收入拉大有助推作用。从短期结果来看,当社保支出的滞后三阶短期波动1个单位时,社保支出短期正向波动2.1个单位,这也表明了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以上都充分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并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拉大了这种差距。而调整项ecm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调节机制原理,即当短期波动偏离

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1.41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首先,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恶化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在中国,受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观念的影响,城市偏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社保覆盖面未能触及到农村。财政社保支出资金大部分被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去。其次,社会保障的筹资存在很大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实施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个人账户实际上扮演的是强制储蓄的角色,并不具有调节收入的作用,而社会统筹则恰恰相反,其基本功能就是收入再分配,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中很大一部分由前者组成,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这种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相当于在再分配层面上再次扩大了收入差距。最后,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社保资金仍然是多头管理。这种分散化管理模式导致社保资金被挪用、贪污现象严重,有限的社保资金未能足额按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为此,首先需要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整合一体化的脚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使用的社会保障个人账号制度,将之与个人身

份证挂钩,无论个人如何在城镇或乡村间流动,保证个人账户积累的保险金可以随之划拨。其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根据农业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如设立农作物风险金等以减轻农民因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而引起的损失,分散风险。再次,缩小个人账户规模保证城乡居民收入越低,获得的社会保障资金越高。最后,增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及相关资金的管理统筹,提高社会统筹比例。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2007.[2] 李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运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3] 王一江:民富论:关于发展与分配问题的探讨[M].中信出版社,2010.[4] 孙文基、李建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2).[5] 何立新、佐藤宏: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基于年度收入和终身收入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8(5).

[6] 杨翠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7] 华娇: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6(12).

[8] 胡宝娣、刘伟、刘新: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978—2008)[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

第二篇:四川论文: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四川论文: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四川省作为西部强省,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适度的收入差距可以反映劳动效率差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是过度的收入差距不仅影响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首要要素是让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收入分配制度。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逐年拉大。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对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而且对西部乃至全国的城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时间纬度上分析四川城乡居民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从空间纬度上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地区差异,再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趋势预测和影响因素分析。(1)对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进行分析。采用比较分析法,首先对比分析了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再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进行比较。时间上根据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的演变轨迹将四川省从1978年到2008年分为了4个阶段,得出四川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在波动中不断扩大。空间上一方面对四川对21个市州和五个经济区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差异较大,且均呈现出加剧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将四川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比较,得出四川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与全国趋同,绝对收入差距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对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了趋势预测。通过采用ARMA模型对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加剧。(3)对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回归结果表明各因素中只有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负相关,其余各因素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相关,其中二元结构系数是影响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4)提出了缩小了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规范农村消费市场,形成需求拉动型绿色经济。

【英文摘要】As a western powerful provinc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Sichuan province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over the past 30 years.The economic structure has been optimized continuously,the economic power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of people enhanced markedly.We will find that there is a big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On one hand,a reasonable degree can exhibit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under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But on the other hand,huge

income gap will not only harm the improvement in economic efficiency,but also cause society to be upheaval.Now we give nationwide suppor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first standard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equality.To Shorte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exhibit equal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and which is also the key of resolving the problems facing ou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Sichu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provinces famous for its farming production.The rural population makes of more than 2/3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Sichuan.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becoming bigger and bigger.So to develop agriculture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agricultural labourers and to shorten the income gap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role not only for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Sichuan,but also for the West Regions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On the reference of other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come gap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Finally this paper perform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come gap in Sichuan by using 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Model and Multi factor line regression method.Firstl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by using comparison research method.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income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then compares the income gap from the angle of time and spa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nge trace of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divided the period from 1978 to 2008 into four stages.We can find that the income gap rises with fluctuation.From the space angle,this paper compares the 21 administrative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The study show that the income gap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areas and is increasing.The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ncome gap in Sichuan with the entire country.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income in Sichuan is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at of the nation and shows the increasing trend,but the income gap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Secondly,this paper adopts the Auto 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to forecast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income gap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come gap has kept widening instead of narrowing.Thirdly,this paper perform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come gap in Sichuan.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we can see that under present condition the income gap is widening.Therefore,the

paper using Multi factor line regress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ose factors.The result shows that all the factors have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ome gap except th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er rural resident.And Dual contrast coefficient is a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income gap in Sichuan.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policy suggestions to shorte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Eradicate the du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Overall plann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adjust production constitution and improve Sichuan economic development;develop rural economy and raise peasants income;standardize consumer markets in rural areas and form demand-pull green economy.【关键词】四川 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英文关键词】Sichua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gap 【目录】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4-6Abstract6-7前言10-

2110

摘要

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1 国外研究综和研究意义10-1110-11述11-1311-12

1.1.1 研究背景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81.2.1.1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1.2.1.2 社会体制与收入不平等12

1.2.1.3 教

育、人力资本与收入不平等12-1313-1813-1414-1717-1818-211920-21

211.2.2 国内研究综述1.2.2.1 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方法1.2.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1.2.2.3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路径1.2.3 文献评述181.3.1 研究目标18-191.3.3 研究方法19-201.4 研究创新和不足211.4.2 研究的不足21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1.3.2 研究内容1.3.4 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的创新2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21-3721-2424-2828-3531-323232-35

2.1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分析2.2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分析2.3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比较分析2.3.1 四川各市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迥异2.3.2 四川各市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上升2.3.3 五大经济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差异较大2.4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势预测

3.1.1 ARMA模型简38-40

3.1.3 时间的比较35-3737-44介37-383.1 ARMA模型的构建37-433.1.2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序列模型的建立40-43入差距的预测4343-44

3.2 ARMA(2,1)模型对四川城乡居民收3.3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测结果分析4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44-5144-474748-4951-5952-5952-5353-5555-5656-594.1 研究方法444.2 指标选取

4.3.1 数据来源4.3 数据来源及处理47-484.3.2 数据处理47-484.5 实证结果分析49-515.1 小结51-52

4.4 回归分析结论与建议

5.2 政策建议5.2.1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5.2.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经济发展5.2.3 引导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5.2.4 规范农村消费市场,形成需求拉动型经济参考文献59-62

致谢62-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第三篇:关于内蒙古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

由于高尔夫运动的快速发展,有关学者发现高尔夫运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大力开展青少年高尔夫运动,通过高尔夫运动的自身魅力与特别的运动精髓,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游戏,学会为他人着想,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情操等等,对青少年礼仪、青少年学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和作用。

1.对高尔夫运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联系

高尔夫球运动起源于15世纪的苏格兰。当时的人们只是通过棍子击打石子,比赛击得远和准,然而这项被当地人玩耍娱乐的活动演变成了后来风靡世界的高尔夫球运动。与足球运动、羽毛球运动、排球运动等其他球类运动不同得是,高尔夫运动更加注重爱好者的专注力,培养为他人着想的习惯。高尔夫运动的运动形式是,击球者们需在一片草坪地上,用专门的高尔夫球杆击球,并将高尔夫球从起点击入到数百码外的小洞中。此外高尔夫运动礼仪也可谓是很讲究的,包括其守时,保持安静,保护球场,为他着想。随着中国走向富强的同时,我国对于青少年所重视不单单只是其学习方面的高就,而是更加倾向于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当代青少年所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对于身边很多不良习惯和网络错误资讯导致其心理对整个人生产生误区,进而消极的人生思想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一面。因此,通过开展高尔夫运动,能让青少年对户外体育运动更加感兴趣,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2.高尔夫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能成为高尔夫运动的主要人群之一,不单单是依靠高尔夫运动独特的魅力,也因为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2.1 高尔夫球运动帮助青少年锻炼身体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户外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因此,它能充分让青少年们在运动中增强自己的身体本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打高尔夫球的运动量并不像打篮球、踢足球那样剧烈,相对而言是一项较为轻松户外运动,爱好者通过球杆把球击打出去,上杆、下杆、击球、收杆整个动作的连贯性对爱好者身体的协调能力、瞬间爆发力等条件也需要有较高的要求。完成一个标准的18洞需要走6、7km的路程,对爱好者而言,这项有氧运动的锻炼比任何的场所都要好。这也正是青少年在发育阶段所需要提高的能力,在锻炼自身身体的时候,也消除了其内在的心理阴,选择面向阳光,面向健康发展。

2.2 打高尔夫球能帮助青少年摒弃不良爱好

电子游戏的快速发展拉拢了不少当代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许多青少年变得萎靡不振,身体素质变差,受网络不良风气影响增多,学习成绩退步等。高尔夫的英文名是“GOLF”,其4个字母的分别的意思是,green绿色,oxygen氧气,light阳光,friendship友谊。即充分表明了高尔夫运动独特的环境魅力与良好的起气氛十分有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增加青少年对户外运动的热爱,带领青少年走向大自然,摒弃网络游戏的爱好。

2.3 打高尔夫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怀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门具有绅士风度的运动,对于高尔夫球手的内心素质修养有着一定的帮助。众所周知,现在的青少年比较容易烦躁,急躁,做事情静不下心来。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进步太猛烈了,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容易被外界的很多复杂的感情,迷乱的事情而影响。而高尔夫运动不像其他运动那样需要参与者做很多剧烈的动作,十分有利于青少年心态的培养,助长青少年的运动情怀,帮助青少年在繁华的世界当中沉静下心来。

2.4 高尔夫球运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因为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个体运动,不像篮球、排球那样过多需要队友的配合与帮助。高球运动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参与者一个人战斗,学会独当一面。在面对好似人生的十八洞时,学会在面对成功的欣喜与失败的烦恼的同时,不断地增强自身独立性的养成。让爱好者在准确的判断和谨慎的思考中学会独立成长。打高尔夫球的青少年们普遍都得到了这方面的锻炼,使得他们比一般其他孩子多了几分自信与成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青少年打高尔夫从中收获的启示

3.1 从高尔夫礼仪看青少年自身修养

高尔夫运动不单单教会青少年击球技术,也教会了青少年为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爱护环境等优秀习惯。

在高尔夫礼仪当中,尤为被看重的就是守时,如果你和球友约好打高尔夫球,却迟到了,则会被列为最不受欢迎的球友。在正规比赛中,则有可能会直接被取消比赛资格。这点很好地锻炼了青少年守时这一观念,对青少年日后走入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帮助。此外学会为他人着想,在球友击球时,不该大声喧哗,甚至连电子设备的声音都需提前静音,以免干扰球友击球的状态与心情。爱护场地也是尚尔夫礼仪当中的一点,尚尔夫绿地大都种植的是果岭草,这种草极易破损,但是对高尔夫球的滚动却十分有帮助,所以,爱好者在果岭上绝对不能奔跑,走路也需要将脚完全抬起,这些都在考验青少年的自律能力,青少年们也将从高尔夫运动中收获到今后的为人处事的技巧。

3.2 从高尔夫精髓看青少年思想素质

与其他项目不同,高尔夫球运动大多是在没有裁判员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所以,这项运动需要每个参与者为球员着想,自觉遵守比赛规则,诚信比赛,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礼貌和谦让。这便是高尔夫运动最为主要的精髓,对青少年今后的自控能力、诚信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

3.3 从高尔夫技巧看青少年学习能力

高尔夫不仅仅可以从内在锻炼青少年的气质,也从技术这外在因素磨练着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因为高尔夫运动并非是一项轻易掌握的运动,如何在远距离将球击入小洞中,是一项如何让青少年用心、细心、专心地把高尔夫运动技巧掌握并实际运用。

4.青少年高尔夫的发展

高尔夫运动最初是出现在19世纪,由于的英美两国联合举办的高尔夫“沃克杯”,使得高尔夫呈现在世界人民的眼中,被大家所知晓。中国在高尔夫领域算是一个后起者。中国于20世纪的时候引入高尔夫运动。虽然作为一个高尔夫后起国家,我国在高尔夫的发展速度上一点也不怠慢。从20世纪80年代的寥寥无几的高尔夫运动选手到现在已经有几百万的高尔夫人口,从最初仅仅几家高尔夫球场到现在的约为600家高尔夫球场,从最初定位的贵族运动慢慢走向大众化。在赛事方面,著名的四大满贯:美国大师赛、美国公开赛、英国公开赛、PGA锦标赛;在青少年高尔夫赛事方面:美国高尔夫青少年巡回赛、亚太地区青少年高尔夫锦标赛等;在中国,青少年高尔夫赛事的推广也非常迅速,如,汇丰全国青少年高尔夫赛,观澜湖青少年系列赛,“张连伟杯”国际青少年高尔夫邀请赛、费度亚洲杯青少年锦标赛等。这些比赛的开展都明确表面高尔夫运动在世界、在中国的发展都是十分积极的;近10年,我国也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青少年高尔夫选手:如,胡牧、封悦、关天朗等。在中国,高尔夫运动要走向大众,在青少年中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程度上锻炼了青少年的性情,礼仪,为人素质,运动精神,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5.结语

高尔夫运动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一守时、诚信自律、为他人着想;都是青少年阶段需培养的良好习惯。在高尔夫运动本身发展的同时,青少年的推广的高尔夫球运动持续、有效发展的根本,高尔夫球运动本身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着积极向上的影响。该文做了一些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对于高尔夫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启示和影响提供一些贡献。

第四篇:社会保障论文

浅析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达9400多万人,而且这一势头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农民工流离于城乡之间,形成一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在为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并未完全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作为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有利于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遇到各种风险时,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占城市劳动者三分之二的农民工却被排除在这一制度之外,这不但侵害了农民工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农民工劳动保障的权益维护己成为近几年我国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正在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针对现阶段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领域存在的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现象,应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养老保险 以土地换社保 分类分层管理 和谐社会

在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上,“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其特征是持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业工作,同时还没有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分析,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大量进城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同时进城农民工的劳动保障问题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

一、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对社会养老保险需求日益增强,各省市为了规范市场、保护弱势群体,都逐步地在为农民工争取《劳动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其中很多地方已经着手为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寻求对策。实践中,我国当前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农民工的人数非常有限,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实现一般需要地方立法,以及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倡导。有些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率先对此进行了相关探索,形成了上海和广东两个模式。上海模式最大特点是设专门机构管理,农民工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只做养老补贴。农民工连续缴主费满1年可获得1份老年补贴凭证。广东模式是将农民工直接纳入现行城市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两种模式因地制宜,有力地保证了当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但这两种模式也都各自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上海模式的养老补贴待遇偏低,其额度现为本人实际缴费基数的74%,难以有效防范老年风险,广东模式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费率高、转移困难等制度设计也不尽合理。研究相应对策,探索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新模式势在必行。

二、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来看,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发展缓慢,主要体现为“一低—高”现象且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退保率高。从参保到退保,亿万农民工在社会养老保险面前表现出的无奈与矛盾,为中国年轻而庞大的社会保障体制出了—道难题。然而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a、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调查表明每4位农民工中每年大约会有l位转换打工地区,由于国家尚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农民工调换工作岗位后没有办法转移、保持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这就意味着农民工即使在辗转各地务工期间按规定缴费,晚年却还是与养老保险无缘。因此,少数参保的农民工在离开打工城市时也纷纷选择退保。

b、农民工工资较低、经济拮据。工资低、收入少,使得农民工“望保兴叹”。大量农民工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简单劳动,从而工资收入大大低于流入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维持城市生活己捉襟见肘,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90%以上农民工根本就没能力购买社会养老保险。

c、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对养老保险认识不足。据广州地区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有所了解的不到 20%,即使是这部分人也普遍感到社会养老保险离他们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当调查中要求农民工在“企业为自己每月增发100元工资”和“企业为自己每月多缴纳200元社会养老保险费”中进行选择时,7396的农民工选择了增发100元工资。可见农民工普遍怀有“天边的凤凰不如到手的麻雀”以及入袋为安的短视心理,从而在主观上忽视社会养老保险。

2、一些企业拒绝为农民工办理参保

企业经营者认为,为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会加重企业负担,往往违反规定不予参保。近年来,农民工退保率不断升高,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如果农民工“退保”,可以得到个人帐户中的11%作为一次性给付,而剩下的15%并不退还给企业,而是变成社会统筹基金。因此,企业干脆拒绝为农民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这也是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一个原因。

3、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一低一高”现象的一个制度层面的原因。现有的户籍制度一直是阻碍农民工真正融入所在城市的根本所在,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养老保障,农民工的回流反映出他们在城市处于漂泊状态,其身在城市而户口在农村,他们随时可以回乡务农,伴随着回乡的是拒绝参保或退保,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一低一高”现象。

4、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一低一高”现象的另一个制度层面的原因。土地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其生产功能;二是土地作为不动产的财富功能。在我国现阶段,土地除了上述两种功能外,还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为此,当农民工所在企业不为他们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时,他们不愿冒失去工作的风险而提出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当农民工失去城市工作的时候,承包的土地可以作为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退路,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因此而减弱。

5、现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

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不能激起农民工的兴趣,关键是现行制度与农民工特点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农民工即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也很难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势必使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陷入困难。

b、对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偏高的有关规定也给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相对于农民工的低收入来说,较高的费率也造成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低下。

c、累计缴费15年的门槛难以逾越。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由于农民工普遍从事的工作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常常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当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城市里再找工作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的实际缴费年限很难达到15年,所谓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只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

1、出台有关强制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

把农民工真正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必须通过立法来强制执行。同时,还应出台相关限制或取消农民工退保的政策。当农民工离开参保地返乡时,本人社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的,暂时封存其个人帐户,保留其保险关系,待其达到最低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其户籍所在地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帐户余额及对应的基础性养老金权益和基金转移至本人户籍所在地。到时仍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将个人帐户余额一次性退还本人。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能够突破户籍制度障碍,实现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理所当然的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3、以土地换社保

对转让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工,可直接参加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并根据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不同形式和收益,折算为一定年限的个人帐户积累额,促进农民工从传统土地保障到社会养老保障的平稳过渡。对土地使用权置换出的保障资金,直接进入农民工的个人帐户,增加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积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4、合理设计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a、对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将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区分开,寻找出一条有别于二者的适合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1)将在正规部门就业、建立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的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市养老保险,同时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使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其待遇。(2)对签订短期合同的农民工,则可以设计一种过渡性的方案。①社会养老保险先建个人账户、不建社会统筹,帐户权益可累积计算,便于跨地区转移,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需要不断转移和接续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情况。②兼顾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采取与城市职工有别的,与他们的低缴费年限桕应的“低年限低保障”的低保政策。③合理调整费率和缴费基数,但也注意不能太低,因为会因收益少而降低农民工参保的热情。

b、未来建立全国统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想。全国按统一的政策搞社会养老保险,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办理随身流动养老保险卡,卡号可以为其身份证号码。对于农民工来说,只需随身携带一张如银行卡般的保险卡,农民工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其个人账户都跟随他一起流动。

5、加大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力度

要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唤醒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也要教育雇主明确对农民工的保险责任。只有农民工自己觉醒了,雇主的责任明确了,加上国家的积

极扶持与引导,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有可能真正健康地发展。

四、结论

农民工是一个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只有给农民工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低—高”现象,除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外,还可以尝试改革户籍制度和采取“以土地换社保”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最终完成向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

第五篇: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概论结课论文

姓名:李庆磊

学号:

专业:2009489046 09统计学

我国农村发展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由于人口老龄化、家庭的小型化等因素使农村传统的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大大弱化,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面临极大挑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土地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保证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口老龄化

(一)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体系正面临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削弱和瓦解,而现代养老体制并没有在农村确立。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生儿养老,天经地义。但是,在市场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这种天经地义的事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活成本在不断上升,人口在流动,土地在流失,个体自主性在不断增强,老人权威在不断下降,寿命在延长,家庭小型化在加快等等,使得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早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5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占了总农村人口比重的5%,高于城市的4.54%,2000年农村65岁以上的老人比重已经上升到7.35%。而且因为我国并未建立一套有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尽管目前农村8%-10%的人口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但目前能从中收益的老年人口比例极低。

与此同时,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甚至携家带口外出,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和一些小孩。虽然外出务工可以赚钱,可以增强农名家庭的养老能力,但是由于大部分农名非农业就业并不是很稳定,生活成本比较高,因此,对增强农村养老能力的作用不是很大,相反由于很多青壮年外出,老年人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养老,“务农和尽量延迟劳动年限是大多数农村老人维持自己生活的主要方式。

而且农村养老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严峻性和严酷性:不少老人过着凄惨的生活,行动不便,没人照顾,生病没钱,得不到资助,孤独寂寞,由此也引发了老年人自杀率的上升。如果说农名是个弱势阶层,那么老年农民则是这个弱势阶层里的最弱势群体。

(二)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经多次改革。目前,我国城镇已初步建立了较高水平、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但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城镇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相同。农村养老保险从1991年开始试点,此后一段时期,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迅速开展,截止到2005 年底,全国有近2 000个县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54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基金300多亿元,已有200万名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尽管如此,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存在着覆盖面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保障水平低的特点。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缺乏保障,这不仅会加剧城乡差距,也会酿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用以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从2009年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保险试点工作正在逐步进展和扩大。

(三)在我国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及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逐渐弱化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农村社会和家庭的生产生活完全是围绕着土地来运作,土地对农村家庭的养老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土地养老的模式在很多地方难以为继。

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满足了农民祖祖辈辈想要拥有土地的夙愿,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在充当农业家庭经营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同时,也成为农民最基本的养老保障依托,形成了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保障为核心的农村保障体系。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时难以建立的条件下,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实际上是由土地来承担的,土地具有极重要的生活保障功能。但现行的土地政策客观上也构建了城乡二元的保障格局:农民有土地保障,工人有企业保障。城乡二元的保障格局使得农民的身份长期以来难以改变,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其向城镇的流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农村逐步向农业规模化、非农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方向发展,相当一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成为非农劳动力,原有的土地保障逐渐弱化。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正在弱化,这种弱化首先表现在土地保障的“虚化,问题,土地保障的“虚化”即土地收益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降低,从而对农民生活保障的实际能力逐步下降的现象。土地保

障的“虚化,’现象在一家一户耕种小块土地、劳动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表现得较为突出。对于农民来说,要使土地具有养老保障功能,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人均占有土地比较多,二是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好。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我国人均耕地本来就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印度。而且随着城镇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人均占有耕地将越来越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不仅如此,在市场化和加入WTO后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业早已成为薄利行业。在一些地区,农民种粮得不偿失,由此而引发严重的抛荒现象。直到近几年农民享受到种粮补贴以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农业对于绝大多数农民而言,仅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非农产业。因此,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担负起农民养老的重任。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含本人)也由2.26人减少到1.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对农民的必要补偿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民支援国家的各项建设,被征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得到的补偿很低;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产品统一定价、统购统销,国家始终通过剪刀差控制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在很多关键时期,农民的竭尽全力保障了全国农产品的需要,为全国上下渡过难关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价格便宜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继续为我国的建设做贡献。然而,失去土地保障、水平低、大量劳动力的流失,都给农村的养老保障带来更深一层的考验。相比于国家对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视和,农村养老保险却显得微不足道,在社会公平正义这一领域,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有失公平的。为了城乡和谐发展,农村居民的安居乐业,应该加紧健全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制体系。一直以来农民做出的巨大牺牲,国家是时候做出补偿了。

(3)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需要

国际上,一般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的社会、或者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而且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严重的是老龄化速度在未来的30年间将持续加速,根据预测,203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将上升到17.93%,比城镇的比率高出4.8个百分点,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解决好迅速增加、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不同,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先老未富”,甚至是“先老还穷”状态,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总量较少,人口老龄化的负担相对较小,而中国农村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很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了整个欧洲各国老年人口之总和。因此,为了迎接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使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老有所养,就有必要适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4)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却在不断扩大。196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人比为2.2∶1,1978年为2.4∶1,到了1994年就达到2.87∶1,2001进一步上升到2.9∶1,2004年则为3.45∶1。目前仍有扩大的趋势,而我国二元化格局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差别也很大,以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为例,2001年,占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人均占有方面,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455元,农民仅人均15元,相差近30倍;从覆盖面看,城市已达90%以上,而农村只有2.4%。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羁绊。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就必须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不公平,使社会稳定发展,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

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含本人)也由2.26人减少到1.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5)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保证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以及小城镇的发展,农村已经初步构筑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是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群体。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农民不论亦工、亦农、亦商都必然要承担市场风险。逐步在农村建立发展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郭秀亮、范作雄:《浅探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东南学术》1997年第1期。

2林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安然.: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下载城乡居民收入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居民收入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2011.02.20)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每到过年,大家都会把过去一年的生活盘点一下,那么2010年全国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国家也做了盘点,国家统计局随机抽......

    社会保障学论文选题大全

    社会保障学论文选题1. 社会福利行政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 2. “福利国家”评论 3. 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4.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根源 5. 当前中国人的福利观念及......

    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衔接机制研究 摘要: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表现为城乡之......

    社会保障费改税论文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费,是根据国务院1999年1月颁布的《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仅仅限于企业征缴,由企业按月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数额,经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核定后,在规定期限......

    有关社会保障的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收入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

    社会保障课程论文

    浅析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社会保障摘要:大学生失业问题,这个原来不是问题的概念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步伐,其严重性早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毕业即失业”。......

    社会保障学论文[5篇模版]

    农村养老保障现状及其支撑条件研究——对山西农村的调查内容摘要: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 标志,也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改善医疗条......

    城乡一体化论文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农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