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历史文化

时间:2019-05-14 01:5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菏泽历史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菏泽历史文化》。

第一篇:菏泽历史文化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

——在菏泽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潘建荣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

众所周知,菏泽市在今日之山东,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在二千年前至四千二百年前后,它却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方。这里孕育了中华第一个见诸史书的始祖母华胥;这里诞生了中华第一个有姓氏的男性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都与菏泽息息相关。古往今来,与菏泽有关的历史人物写入二十五史的千余人,其中为之立传的达217人之多,这是全国同类市地所罕见的,证明了菏泽历史文化的厚重,反映了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渊源关系。下面我分若干条目给大家做一介绍:

一、菏泽是中华先民的发祥地

菏泽市,上古称陶,位于苏、鲁、豫、皖四省十六县的结合部,也是《禹贡》中的兖州、豫州、徐州、青州的结合部。地质资料表明,远古的豫东、鲁西是华北凹陷地带,经过千万年黄河泥沙的充填,终于使菏泽境内逐渐形成岗丘布野、河沟纵横、林木茂密、湖盆相连的平原沼泽岗丘地貌。《禹贡》、《左传》就记载了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济水、濮水、沮水、澭水、菏水、汳水、黄水、洮水、句水、黄沟水十水;记载了历山、曹南山、左丘、陶丘、楚丘、犬丘、青丘、廪丘、乘丘、襄丘、桂陵、安陵、巿陵等近百处地名。

考古发现证明中华先民起于多源,如满天星斗。迄今为止,尚未在菏泽发现八千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遗址。距今七千年前后,由于大自然气温的变化,使先民食物来源变的十分困难,人们开始从山东东部、甘、青、陕、豫、大江南北涌向中原。这从北辛文化、裴李岗文化逐渐衰退和消失,大汶口文化骤然兴起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现已发现,菏泽境内有北辛遗址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址十处,而龙山文化遗址却近达300处,且岳石、商、周等不断代文化在几乎所有遗址上都有发现,反映出先民在这些遗址上连续生存三、四千年的实际情况。这些遗址分布在四泽十水的岸边,反映了先民依水而居的状况。境内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面积之广,连续年代之长,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人们常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下游漫流四溢是不能住人的。而其支流及支流的支流才是真正哺育先民的地方。济水是黄河的支流,濮水、沮水、澭水、汳水、黄水、菏水又是济水的支流。【1】因此说济水是哺育中华古代先民的圣水。《史记·封禅书》说,中国名川祠二,曰济曰淮。【2】济就是济水,从河南荥阳出黄河,东流过封丘、定陶、巨野、梁山、长清、济南,东流入海,其两岸散布着上古先民生活遗址。古人祭祀济水,其深远的原因不言自明。

四泽十水岸边的遗址,又被称为堌堆。五十年代,绝大多数还面积硕大,高数米乃至十米不等。近三十年,人们破除迷信,取堌堆黑土作肥或筑路、烧窑,已大部分被破坏。现尚高耸地面的三十几处堌堆,如果不是民间庙宇的保护,恐怕也荡然无存了。这些遗址正是中华九州的源头。《说文解字》关于“州” 字的解释是:“水中可居者曰州„„”,【3】“昔尧遭洪水,居民水中高土,故曰九州。”【4】这些土丘中的红陶、灰陶、黑陶、石器、骨器等遗物佐证了它们确实是七千年来中华先民的聚落点。这些堌堆还被古人赋予能大能小、能止洪水的神物——息圵。【5】实践证明,堌堆的确是四千年前后,祖先们躲避洪水、繁衍生息的神圣土址。

菏泽境内见证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历史的堌堆,仅仅是经过文物部门的地表普查所发现的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文化遗址,它们无一处被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发掘至生土层,因此其文化内涵至今不为世人所知。1984年北京大学邹衡先生为寻找夏商文化,曾发掘安丘堌堆,【6】但发掘至龙山层时,就停止了发掘。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没有涉足此地,探源工程也未涉足此地。这些遗址有文献记载的尧居之都陶丘,尧舜禹之都成阳,有黄帝得宝鼎之宛朐,有舜生地姚墟、耕之历山、渔之雷泽,有秦祖伯益之犬丘,有楚文化的源头楚丘,有商族简狄之有娀之墟,有帝喾之有莘之虚,有夏宗邑之城三朡,有商代最早的都城亳。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国家形成的不少关键地名,多在鲁西南一带,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探源工程的高度关注吗?!

二、祖源龙凤文化与菏泽 中华民族,起源于东方本土,已为众多学者研究成果所证实。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先而代代相传至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概莫能外。三皇五帝是中华乃至亚洲很多民族公认的祖先。古往今来,有难以数计的学者探讨三皇的起源和行踪;研究五帝创造早期文明、安邦定都、创立国家的具体地点。对学者研究三皇五帝的文化现象可称为祖源文化研究;对三皇五帝的起源、发生之地,可称为中华祖源圣地。

中华先民和世界其他很多民族一样是有图腾崇拜的。上古众多氏族尽管各有各的图腾信仰,但大体分为两大类,即龙和凤。龙图腾包括鳄、龟、鳖、蛇、鱼和虎、豹、狸、熊、马、牛等水陆动物;凤图腾包括鹰、鷙、燕、山鸡等各种飞鸟。龙凤这种神奇的动物图腾是先民的创造。在文献中,最早见到有文字记载的龙出于菏泽境内的古雷泽水域。《山海经·海内东经》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则熙。”【7】据气象专家竺可桢考证,秦汉以前,长江以北的气温湿润,比现在平均高2—3度,大象、巨鳄盛产北方。【8】四泽十水之中就生存大量水陆两栖动物北方湾鳄,每逢雷雨,狂叫长啸,先民不知,尊为雷神,也即神龙。鳄为两栖,人居水边,鳄成为先民生存的大敌。先民在敬畏恐惧中与巨鳄共生存。杀鳄食肉以强身,取皮做鼓以扬威。考古发掘出六千年前的鳄鱼皮制作的鼓就是证明。《左传》记载,颛顼裔孙董父在定陶鬷川为帝舜养龙而被封为豢龙氏;【9】尧的子孙刘累为夏帝孔甲养龙而被封为御龙氏,就发生在菏泽境内。直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还称菏泽为龙池;【10】城西的水泽被称为龙湫池,雷泽亦被史书称为龙泽。中华龙族的代表人物是伏羲、炎帝、共工、黄帝、帝尧。

凤文化源于东方族群。顾颉刚先生认为太昊、少昊、帝喾、舜、伯益和商族均为鸟图腾信仰族群,聚居地最先就在鲁西南的济水流域,往西最远不会过河南开封;境内凡带有佳字的水名,如澭水、獲水、睢水等就反映了鸟信仰的痕迹。【11】他认为商祖简狄的原居地有娀之墟就在今曹县西北古济水之滨。【12】实地查验,曹县韩集镇安陵堌堆大汶口、龙山遗址,符合《左传》戎邑之地望,应是有娀之墟。王献唐先生认为,风即凤,凤濮古音同,濮水即凤水,濮州即凤州;古无姓,从地名,凤文化源于山东濮州,即今菏泽市鄄城县,【13】其论点尽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可见,流传至今的中华龙凤文化现象源于上古先民各氏族的图腾崇拜,代表了龙凤两大族群的列祖列宗。可见,龙凤文化的实质是祖源文化,其源头就在鲁西南。

三、伏羲与菏泽

西汉纬书《河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14】后来有众多历史地理文献重复这一记载。到了西晋,史学家皇甫谧较系统的申述这一观点,所撰《帝王世纪》曰:“太昊伏羲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15】雷泽位于今菏泽城东北六十里,鄄城东南三十里,郓城西南六十里。当时为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先民以为凤族太昊氏华胥姑娘在雷泽岸边踏了雷神龙的脚印而怀孕,并在雷泽东岸成这个地方生下伏羲。2008年春山东省考古所在雷泽东南岸春秋成阳故城下挖出距今7000年上下的石磨棒和红褐残陶。【16】为这一神话传说提供出物证。

在中国古文献中,伏羲的名字出现较晚,是战国思想家庄周第一个记载了伏羲。【17】此后伏羲名字陆续出现于典籍。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认为,伏羲是南蛮的先祖,是南方很多少数民族的共祖。【18】南蛮古族是炎帝、蚩尤之后,是伏羲一脉相承的后人。闻氏又认为,伏羲与瓠子传说有关,【19】而濮阳至鄄城、郓城的瓠子河边正是龙族的生息地。日本、东南亚、朝鲜以伏羲为祖者众,反映了雷泽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是龙的儿子,信仰图腾是龙,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皆由伏羲起。伏羲的最大贡献是结网罟,用以捕鱼、捕兽、缚鸟、擒鳄,供先民食用、生存,并开始驯养牲畜家禽。【20】

凤族太昊氏与龙族伏羲是婚姻之族。经过虞、夏、商、周两千年的融合,至西汉已被史家合太昊、伏羲为一人,称为中华共祖。淮阳、天水、新乐的伏羲文化兴起于汉以后,反映出国人对伏羲文化的认同。而文献记载最早的伏羲陵在古单州、女娲陵却在古济州。【21】

四、炎帝、蚩尤、黄帝与菏泽

炎帝是龙族为伏羲之后,起源于山东鄄城羊里水。继十五世伏羲之后,生活在四泽十水的先民进入农耕时代,称炎帝,共八代。《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西汉纬书《春秋元命庖》先作了类似记载。华阳即华胥之阳,因华胥生伏羲故,雷泽也称华泽。常羊,亦做尚羊、裳羊,皆指雷泽北岸羊里水。此地近雷泽,水草丰美,牧羊是该族的重要生活手段。故该水称羊水;又因牧羊女众多,人皆姜姓,故又称此水为姜水。第一代炎帝魁临生于此,史学界早有先说。山东已故王献唐,当今学者景以恩皆持此说。【22】我和安作璋先生探讨,也持此说。

炎帝为龙族,其母任姒为凤族太昊有蟜氏,在常羊和龙族结合,生炎帝。笔者考证,尚羊,常羊为一,皆指羊里水流过鄄城县羊里时的一个地名。从《水经注》所载分析,常羊即今鄄城西关古遗址,炎帝生此。详见《菏泽境内四泽十水考》。【23】

《帝王世纪》又说,炎帝又号魁隗氏……,本起于烈山。【24】烈山又称连山、蛩山、崇山、皆指今鄄城、菏泽县交界处的历山。查河南、山东地名志发现,从河南东部长垣起东至菏泽市尧都成阳止,自西往东的地名依次为:首垣、武丘、襄丘、枣丘、文台、连山、巿丘、谷丘、历丘、尧王坡、姚墟等。在百五十里之中,竟存龙山文化遗址达十五处之多。这时断时续的土丘,正在濮水北岸,与传说史中的炎帝、颛顼、尧、舜、禹的起源息息相关。几代炎帝之后,其族人有沿大野泽东迁泗水以曲阜为都者,【25】有沿濮水西上晋东南定居者,有沿济水、渭水西进陕、甘定居者。【26】陕西宝鸡、山西长治都有炎帝陵墓反映出炎帝族的迁徙。长治羊头山的炎帝像解辞为史学家所撰,其词云炎帝来自鲁西南,也可证史学家对炎帝出生地的研究成果。【27】

蚩尤是龙族伏羲之后。《归藏》说:“蚩尤出自羊水”,即鄄城羊里水。《史记》说:“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黄帝)。”可鉴蚩尤为当时的炎帝之一。黄帝族源于西北高原,约于五千年前后进入中原,与凤族结合。《史记》说黄帝生寿丘,地在梁山县。《帝王世纪》云:黄帝少典氏之子应为龙族,母家为凤族有蟜氏女。《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28】是说炎黄二族之母族同为凤族有蟜氏,而父族为二。炎帝是龙族伏羲的嫡传子孙,而黄帝父族则是以陆地动物熊、虎、豹为图腾的少典氏,后来变为龙图腾。当时的三大族群是炎帝榆罔、蚩尤、少典氏黄帝,凤族、夙沙氏、风后、力牧、少昊、两暤。风后、力牧、少昊从黄帝,夙沙氏、两暤从炎帝。时黄帝族统驭天下而炎帝族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中华先民第一次以战争形式进行氏族融合发生在菏泽。都曲阜的末代炎帝被黄帝战败,南迁隋州,湖北留有隋州炎帝洞。炎帝族众继续南迁,一路留下众多炎帝文化。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虽为南宋所建,但却反映出炎族南徙的痕迹。【28】留居鲁西南的炎帝蚩尤,生于羊水。【29】为报炎帝榆罔之仇,在九淖之地的鲁西南与黄帝大战,被杀于青丘,【30】菏泽今城西南三十里青丘龙山遗址即蚩尤战败处。黄帝葬蚩尤头于今汶上阚城遗址,肩甲骨葬于巨野城北九里,五千年墓冢犹存。【31】其族人一部分与黄帝族融合,一部分南徙江南,再徙东南亚。东南亚至今仍有不少人视蚩尤为祖。黄帝战败蚩尤后,在菏泽举行大型祭天活动。《史记•封禅书》说,黄帝得宝鼎于宛朐。【32】宛朐是西汉以前留下的古老地名,即菏泽今城。此城位于古冤水之滨,是有众多遗址包围的一个大型古文化遗址。宛朐,包含了祭祀的内涵。《旧唐书•地理志》云:春秋时,宛朐又名重丘,【33】秦置宛朐县,汉因之。后人为纪念黄帝,又称此城为大飨城。【34】

五、少昊、颛顼、帝喾与菏泽

少昊父族为凤族太昊氏,母族为黄帝族己氏,故姓己。己氏在曹县东南。汉有己氏县,少昊生于此、长于此。后居穷桑、都曲阜。

颛顼、帝喾皆为五帝之一,为两个时代。史载,颛顼曾佐少昊,【35】在曲阜一带。始都穷桑,后徙商丘。穷桑,一般指大汶口一带;商丘,指曹县南部亳城一带。笔者研究认为,颛顼的父族是凤族少昊族,母族是龙族黄帝氏;故颛顼佐少昊。颛顼都商丘是为平九黎之乱,反映出蚩尤之后九黎族的**。颛顼实行宗教改革“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于是民神不杂,万物有序”。【36】菏泽东北有重丘,【37】郓城西有黎丘,【38】即九黎族之聚居中心,至春秋乃名黎丘、重丘。颛顼后裔陆终氏六子,其五子曹安居定陶,【39】史称曹地;六子季连,为楚人之祖,【40】居曹县东,今楚丘遗址群尚存;冤句南古有沮水,应是季连子附沮的始居之水,两岸龙山遗址,应与之相关。

帝喾是凤族太昊氏后裔,因居地而称高辛氏。高辛氏先佐颛顼氏族,三十岁为帝,号有莘氏,都亳,在今曹县南,也有的学者说都陶丘。曹县北莘冢遗址群是其居地;成武有郜遗址群大多为其裔居地。有莘氏是太昊氏后裔,夏、商、周三代王族都与有莘族联姻,反映出太昊族在统治者心目中的深刻影响。

《山海经》云:帝尧、帝喾、帝舜葬岳山。郭璞注即狄山。沈长云考证,狄山即鄄城历山。【41】又说:帝喾十世。今河南濮阳、商丘、陕西郃阳都有帝喾陵,看来都是真的,但历山所葬为第一代帝喾当为真。

六、帝尧立邦于陶,退隐于陶,死葬于成阳。

帝尧陶唐氏是五帝之中影响最大的一位祖先,按《史记》,尧是黄帝之后。【42】顾颉刚先生研究,认为他属东夷凤族系统。【43】笔者研究认为,尧是龙族炎帝之后。

《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尧作成阳”。【44】《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45】平阳即成阳,一地而二名。成阳在菏泽东北60里,古雷泽东南岸。西周初,文王七子姬武封成国,【46】初定都雷泽东岸瓠子河边的成地,今红船镇张堌堆一带。后迁成之阳,即牡丹区胡集村东。该城被金朝以后的黄河淤于地下。2005年,山大方辉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安阳殷墟唐际根博士等前来考察,研究了东城墙出土的三十余片陶片,确认此为龙山遗址。此城作尧都时曰平阳,比山西平阳在文献上早出二千余年;尧后为舜都,舜后为禹都,西周为成国都,春秋成国灭亡后,为卫国平阳邑,孔悝曾饮于此;战国为魏国东界重镇平阳邑;秦汉魏晋为成阳县,北齐废;隋于原址建雷泽县,唐、宋因之。金大定以后,毁于河患。唐玄宗名相姚崇曾来此考察,称此为平阳屯;元雷泽城内的关王庙碑仍称此为平阳屯。清初,胡姓人多,逐更名胡集。可见成阳、平阳、雷泽城一地三名,并称已久。

帝尧号陶唐氏,反映出他的生活地点。汉《帝尧碑》云:尧母庆都游三河与赤龙交,生尧于常羊。【47】这和炎帝父系及出生地几乎如出一辙。即尧的父亲系龙族炎帝系统之人,母亲属凤族太昊氏系统帝喾族陈锋伊氏。三河即鄄城境内的瓠子河、濮水、羊里水,一河三名,故称三河。从纬书记载的传说史来看,尧生于鄄城羊里水边的古常羊。《元和郡县图志》云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48】山西说唐在晋西南,河北说在唐县、望都,有的学者说在山东鱼台。其实,帝尧不过是中原一带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其疆界不会越古陶即今菏泽太远。查《左传》,鲁隐公曾与戎人会于唐。注者说在今山东曹县东南。【49】即汉代的己氏县一带,甚确。《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对古蒙地、唐地注释相通,蒙含唐意,并与汤通。后来的商王帝乙起于曹县东南的孟渚泽一带,自称汤,即通唐,唐应在今山东曹县东南。《史记》说尧为帝喾的儿子,即尧母陈锋氏庆都。以母族,尧是帝喾裔子。帝喾都亳,唐在亳东30里,先以唐封尧,后封陶是可信的。即尧是包括成阳在内的整个济濮水流域大部落联盟的首领。但是,尧并不是继承帝喾的位子,而是喾子鸷的帝位。鸷才是凤族有莘氏的首领。史说,鸷不善,禅让于尧,又被封于有莘氏。【50】龙、凤二族互为首领可见端倪。

《竹书纪年》说:帝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竹书》又说“一百年帝陟于陶。”【51】《帝王世纪》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成阳而崩。【52】是说尧死于成阳。反映出帝尧禅让帝舜以后,其晚年是在陶丘隐居,在游成阳时而死。

尧死于成阳,葬于成阳,史有明载。《吕氏春秋》说尧葬谷林。【53】《宋史》记濮州知州韩铎奏雷泽县谷林山有尧陵、尧母庆都陵。【54】西汉宗室刘向第一个提出尧葬济阴。【55】时成阳属济阴郡九县之一。《汉书》济阴郡成阳县下载:“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56】东汉建武二年刘秀一登基就急忙要去济阴成阳祀尧,被大臣杜林以汉兴缘不由尧而阻之,【57】但还是定下了春秋两季由郡县祀成阳尧陵的制度。汉安帝、汉章帝、汉桓帝、汉灵帝都曾遣使赴成阳祀尧,并大规模的修建尧陵、庆都陵。谁出的钱多,就升谁的官。如刘郃、仲定、孟郁【58】等。三国人著《皇览》明确指出尧冢在济阴成阳,【59】《晋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下云:“尧所渔,尧冢在西。”【60】《水经注》说尧陵在成阳西二里,庆都陵在南一里,尧妃中山夫人祠在城西50步,并对尧陵规模进行了详细记述。【61】唐朝贞观元年下诏祀成阳尧陵、禁樵采,春秋奠酹。【62】宋熙宁政和年间还在成阳祀尧。【63】宋人欧阳修撰《集古录》,赵明诚撰《金石录》,洪适著《隶释》,都记述了成阳汉尧陵四碑全文。该陵毁于金、元、明、清七百年黄泛、战乱。2008年,省文物部门对汉尧陵进行了勘探,从地下三米出土大量龙山时期残陶片,说明此处确实为帝尧时的遗址。2006年,村民又在尧陵地下挖出尧妃中山夫人残碑碑首,有物可证。至于山西平阳尧陵,乃元代所修;【64】东平尧陵乃明代所修。【65】顾炎武《肇域志》记载,明代弘治七年礼部上书耿裕就要改东平尧陵而祀曹州尧陵。【66】鄄城还有清乾隆元年所建濮州尧陵。【67】中国尧陵有四,山东占三,菏泽有二,反映出古人对帝尧葬地的看法。帝尧生常羊,帝尧都成阳,晚年居陶,死葬于成阳。一生没有离古陶地。

七、帝舜生于斯,长于斯,立国于斯,死葬于斯

如果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都代表一个氏族或一个时代,那么尧、舜、禹却是实指的三位真实个体祖先。最早说出虞舜里藉的是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68】《尸子》说:“虞舜灰于常羊,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69】《墨子》说:“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灰于常羊。”【70】《吕氏春秋》与此说同。

以上典籍所言之地名,皆在菏泽或方圆一百公里之内。历山、雷泽、姚墟、常羊在鄄城,负夏在雷夏泽之北古廪丘,寿丘即梁山之土山集,河滨在定陶。以上地点皆是龙山文化遗址。孟子云诸冯之地,明朝以前无人解说其地。《大清一统志》云在菏泽南五十里。【71】实地查验,定陶西灵圣湖遗址符合地望。但笔者考证,此仍舜卒之地鸣条。孟子以后的文献不从说诸冯,而是说舜生姚墟,故姚姓。唐《括地志》【72】从其说,说姚墟在雷泽县东十三里。唐代宰相姚崇亲来姚墟考察,说姚墟在平阳屯西二里,【73】即帝尧陵附近。尽管不成定论,但其地域总在成阳附近。至于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与史记所说冀州之人,乃同指一域。此东夷非周以后之东夷,乃指豫东、冀南、淮北、宿州及山东全省。冀州的范围,乃古代东至泰山,西至嵩山,北至太原,南至淮河这一区域的泛称,略与东夷同。对舜死鸣条的地望,山西人说在晋东南,河南人说在封丘,吕思勉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济水之滨的古兖州,顾颉刚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曹县境内。【74】至于湖南舜陵,乃后人迁徙所至。笔者考证,鸣条在有娀之墟之东、三朡之西的古济水岸边,今圣灵湖遗址是也。司马迁作《史记》,在仔细审阅先秦文献的基础上,并到河济之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后,重申了上述记载。特别应须提到的是,郭店战国楚简云:“舜耕鬲山”。【75】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云:“昔舜耕之历丘,陶于河滨,渔于雷泽,以善其亲,乃及邦子,尧闻之而美其行。尧于是乎为车十乘又五乘,以三从舜于畎亩之中。”【76】历丘、鬲山、历山的变化反映出两周人对舜耕地文字名称的演变。舜耕历山,在今鄄城历山庙龙山遗址,【77】就是舜农耕和制造陶器的地方之一。

舜生地在尧都附近,陶于定陶济水岸边的陶丘,渔耕雷泽、历山。在尧知道他的德行后,招为女婿。在尧培养下,于尧都成阳禅让是顺理成章的。

按《左传》史赵所云,舜为虞幕后;【78】《周语》说:“幕为颛顼后。”【79】可知舜之父族为凤族颛顼之后,而母族居成阳姚墟,当为尧之族。舜之妻为尧女,龙凤二族融合仍在进行。尧舜时代是中国由部落联盟过度到文明国家的关键时期,研究这段历史事关国家文明起源,应引起全国学者的高度关注。

八、夏禹与菏泽

夏禹,又称大禹。《汉书•律历志》引《帝系》曰“帝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80】禹治水有功,封于夏,史称夏后氏。夏后氏究竟起于何地,众说纷纭。有山西夏县说,河南崇山说,四川广元说,山东临沂说等。考虑到颛顼氏族长期生活在豫东、鲁西南,其死葬又在河南濮阳,故鲧禹的起源当不会离此太远。战国人鲁仲连说:“舜耕历山而友益,舜陶河滨而友禹。”【81】意思是说,在鄄城历山耕种认识了犬丘的伯益,在定陶陶丘制陶认识了大禹。伯益与舜同为凤族少昊系统,世居犬丘。据京相璠《春秋地名释》及《水经注》记载,《左传》中卫国境内的犬丘垂都,就在濮水之滨小成阳东南五里,【82】今鄄城郑营乡刘堌堆遗址即是。此遗址位于雷泽之西,东南距历山三十里,西北距常羊十五里,北距箕山龙山遗址四十里。伯益是秦人、赵人、梁人之祖,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大禹治理洪水,功垂千古。《禹贡》仅1900字,其中引菏泽的地名就有15处之多。洪水发生在尧舜时代,鲁西、豫东、淮北的堌堆遗址就反映了当时人众避洪水的事实;以四千年前的技术水平,时人治理大江大河是不可能的,禹所作的是治理洪涝灾害。自古以来,西来客水至巨野泰沂高地,不是北流由济水入海,就是南入泗水通淮入海。长此以往,河沟淤塞,排水不畅,则四泽十水泛滥成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大禹在济、濮流域治水成功,取代舜而为天下盟主,建立了家天下夏王朝。史载,禹都平阳,【83】又说禹都阳城,【84】应是成阳的倒置。禹以成阳为都较为可信。商汤灭夏,先由东往西打,后由南往北打,夏王朝不是向西逃,而是往东跑,几次关键战役全在菏泽之境,也说明了菏泽曾是夏王朝的大本营。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长云教授近20年来对尧舜禹的起源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尧舜禹均兴起于济濮流域,而夏后氏的世居地则是鄄城境内的雷泽历山。【85】笔者认为,夏后氏父族为龙族黄帝系统。鲧的母族系少昊颛顼系统之己氏,所谓“颛顼五世而生鲧”,【86】以母族论,禹的母族则是太昊帝喾有莘氏,所谓“鲧娶有莘氏女,谓之女志”。【87】《国语》谓“崇伯鲧”,【88】即《连山易》“鲧封于崇”。【89】崇即沈长云所说之历山。禹在有莘氏曹县境内长大,有莘之墟北距陶丘四十里,故能和舜在陶丘互相认识。夏后氏终始以济濮为中心,商汤灭夏的有娀、鸣条、三朡、南巢四次战役都发生在菏泽境内。夏桀最终被囚禁在老家历山至死。对此,笔者《商汤灭夏地名考辨》,【90】作了系统论述。

九、商王朝与菏泽

商族之源,史无定说,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但商属凤族,即以鸟为图腾的族群,从古至今无疑义。而鸟图腾系太昊氏的子孙,世居山东、淮北、豫东一带。史载商族女祖简狄是有娀氏女,【91】可证是太昊系统,而其父族不清。顾颉刚认为有娀氏在春秋戎州,即曹县西北的古济水之滨。【92】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契,反映出商族在济水生活。山东大学栾丰实、方辉教授认为,岳石文化就是先商文化,【93】沈长云认为岳石文化是夏商共有文化。【94】其实先商文化和夏文化同处一个时代,错居河济之间,共同生存,其生活用器甚至习俗在早期是没什么严格区别的。山东中西部遍布岳石文化,菏泽三百堌堆遗址全有岳石文化,说商起源于山东西部是有根据的。王国维大师关于夏商二族错居于河济之间,盖数百岁的论断,【95】至今证明仍是正确的。商祖契称玄王。【96】少昊系统有玄鸟氏,【97】商之父系应为少昊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大野泽、孟渚泽是商族的起源地,商族契居商丘,商汤始居亳,开始筹备兴商灭夏的大业。

再从汤灭夏的战役说起。汤先与桀战有娀之墟,再战鸣条之野,败绩,桀奔三朡,又奔成,战于南巢,被俘于焦门,桀被汤在成地活捉,又放之历山,叶落归根,决不是历史的巧合。汤在三朡俘获宝玉。【98】我曾向李学勤等很多专家请教俘获宝玉之事,皆云宝玉为国家重器。夏社也在三朡,【99】不排除三朡是大禹宗庙之地。

汤灭夏,商王朝定都亳。《竹书纪年》、《史记》都记载自汤至太戊九王都亳,这说明商朝前期159年的首都一直在亳。对亳的位置,从《左传》、《史记》、《汉书》中都能找到方位。《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中所记十分明确,即今曹县南25里商汤陵之侧。据顾炎武考察所记,明末清初尚有遗迹可见。【100】

西汉前,商都仅亳一说;自班固云偃师尸方为汤都,郑玄从之;西晋皇甫谧又提出南、北、西三亳说,亳都欲乱,其实都是商王后迁之都。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坚持郑亳说,呼声甚高。但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相差甚远,【101】郑亳说不攻自破。探源工程要寻商都亳之所在,必需尊重三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记载,应在山东曹县南、故蒙亳一带,即商汤陵一带寻找,才能真正见到成效。对汤陵所在,《左传》有记,即亳为宗邑之地,【102】因汤陵在此。西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亲祭汤陵;【103】东汉崔骃随汉章帝东巡,亲至汤陵,并云:汤冢在济阴亳县北;《皇览》记载了汤陵在济阴亳县北东郭三里;【104】《括地志》记载了汤陵在曹州济阴县薄城的具体位置。【105】今查,汤陵座落在曹县闫店楼土山集,其西南三里应是汤都亳遗址。清乾隆间学者孙星衍曾任山东兖、沂、曹、濮粮道,后又任山西粮道、河南粮道,对三省之汤陵对比考察,确认山西、河南、陕西之商陵为伪,曹州曹县之汤陵为真,并致信山西、河南布政司,为此打了几个来回笔墨官司,【106】直到三省巡抚都认输作罢。这种求实精神,值得我们共产党的官员学习。《诗经•商颂》说汤“陟彼景山”。【107】宋人笔记引《诗经》为“陵彼景山”。【108】鲁西南无山。《尔雅•训诂》云:“景即大。”【109】景山即大土丘。当年商汤会汉南方国首领于景丘之上,誓师伐夏。故《左传》称“汤有景亳之命”。【110】汤死于亳,葬景丘,后称景山,今名土山集。考古调查发现,汤陵在龙山文化遗址之上。自汤陵往北500米之内,一连三座龙山遗址,均含岳石、商文化,反映出景山早已有先民居住,更能印证帝喾居亳之说。

十、天下之中与菏泽

陶(菏泽)为天下之中,由来已久。主要因为它曾是上古先民两千年间繁衍生息的活动中心,是夏商两代千年间联络四方的通道,是西周东方诸侯国进奉礼品的贡道,是春秋战国诸侯交易货物的枢纽,是秦汉最为富庶的经济宝地。

太昊华胥氏族长期繁衍生息于此,对后世的记忆影响是深远的,因而把“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之事,口耳相传三千年,到西汉时才书写成文。又由于十五代伏羲作出的启蒙贡献,使诞生第一代伏羲的雷泽,成了天下十五代伏羲氏族子孙们的心中圣地。炎帝、蚩尤生于斯,和黄帝大战于斯,并死葬于斯;颛顼、帝喾数百年一直活动于濮水、济水流域,加之实行宗教改革,更使菏泽、濮阳一带成了神圣中心;尧、舜、禹出生、长成、立国、定都、禅让,都没有离开历山、成阳(平阳)、陶丘、鸣条等四泽十水,这块土地成了天下氏族共同向往的圣地。

据人口专家研究,尧、舜、禹时中原人口不超过30万,而集中在菏泽四泽十水及周围一带的人口约16万。在生产力低下、“人少兽多”的“荒蛮”时期,人以群居是自卫的最好方式。从菏泽三百龙山文化遗址,可以看出菏泽人口稠密状况。尤其是大禹治水后,百姓“降丘宅土”,【111】得以安居,更进一步增强了天下之中的地位。禹都平阳即成阳,桀都斟鄩,即古甄邑,皆在陶境。商汤灭夏、立国都于亳(曹县),前后共159年,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亳。更因前九代商王都死葬于此,所以不管后来商都迁往何处,汤亳圣都地位一直未变。《皇览》曰:太甲陵在历山,伊尹冢在己氏。【112】清代学者孙星衍考证,太甲陵在雷泽岸边的历山为真;汤相伊尹冢在曹县东南三十里古己氏邑今殷庙村龙山文化遗址之上。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证实,夏、商两代的疆域是相当广阔的。因政治中心在陶(菏泽),四周方国要去都城,在马匹、车辆未使用的年代,舟船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被征服的东方氏族、方国、部落长纷纷沿济水、汳水、濮水、淮水、泗水、菏水、黄沟水等河流,乘船至都城朝拜、贡赋。夏、商都城迁徙后,菏泽和济、菏二水仍是前去都城的必经贡道。周武王灭商,分封姬姓诸侯国以藩王畿。陶地(菏泽)的四泽十水又成了沟通东方的重要交通线。为了控制天下交通枢纽,周武王把同母六弟叔振铎,封在陶丘的济水两岸,控制菏泽及济水、菏水一带,为曹国,都陶丘;封同母七弟姬武于鄄城、郓城、钜野的濮水两岸,控制雷泽曰郕国,都成阳;不几年,又封同母弟姬载于冉堌,为冉国;【113】封庶母弟于郜,即今成武县一带为郜国,以控制黄沟水、孟渚湖水道。另外钜野东部又是周公旦鲁国之西境,控制了大野泽、济水中游和泗水、汶水入大野泽的水上交通线。而济水下游则为忠于周室的姜太公之齐国所控。这样,东方交通命脉全掌握在忠于周王室的诸侯之手,从而达到控制整个东方及江淮地区的目的。西周时期,特别是早、中期,这条交通线对联络东方起到了重大作用。周公东征,成王东征淮夷,穆公东征徐郾王,都是沿济水而东,再沿泗水而南。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朝周,也是乘舟从泗水入菏水,经菏泽,入济水,再入黄河而达洛阳。春秋,管仲率兵助周室驱戎也是这条交通线。

除此之外,东方各国向周王室纳贡亦必走水路,因此,陶地又为诸侯交通之贡道。东周平王以后,“周室衰微,诸侯强显始,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菏泽大地正式成为天下诸侯商业贸易的经济中心。司马迁至陶地考察后写道,“此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114】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毅然弃官赴定陶经商,三致千金而富,成为弃官下海经商第一人。菏泽成了天下交通最为发达的地方。战国鲁仲连说:“富比陶卫”;【115】苏秦称陶为天下“午道”,【116】即陶是天下交通要道。说明菏泽在春秋战国之时,确实已成为天下经济中心,是全国贸易之午道。成了午道,成了交通枢纽,成了天下最富庶之地,也就成了诸侯争夺的对象。春秋以来,曾有十二次诸侯会盟于菏泽,有数十次攻伐之战发生在菏泽。菏泽曾为宋、晋、齐、魏、赵、秦、楚各国攻伐之地。秦昭王为巩固新占之陶丘,就把自己的亲舅、相国、穰侯魏冉封于陶,最后死葬于陶。【117】秦末大战的多次战役就发生在菏泽。刘邦、项羽曾屠成阳,战杠里,项梁战死而葬定陶,【118】项羽杀宋义夺兵权在菏泽曹县之安阳(今安仁集),【119】刘邦登基于定陶,【120】诏告天下,得到了“天下之中”。这都说明菏泽经济、交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西汉初期,菏泽曾先后封梁国、济川国、济阴国、定陶国、昌邑国、成阳国、等若干个封国,再一次反映了菏泽的富庶。时境内增至26县,200万人,是全国人口最为集中之地,反映了当时菏泽经济水平堪为全国第一。东汉王景治河以后,菏泽之域虽失去交通优势,但农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不失为北方粮仓。为鼓励农业生产,汉安帝等帝王都曾到定陶亲自农耕,【121】以示重视农业经济。

十一、菏泽辉煌的失落

自上古至两汉的数千年间,菏泽为先民生息圣地、天下之中;三国后菏泽经济渐衰,至南北朝时已经衰退,金元时彻底衰落。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菏泽过去还曾有过灿烂的文明。菏泽失去古代历史文明的主要原因有四:黄河的淹淤、长期战乱的摧残、历史典籍的亡散和失去口传的历史文化。

1、黄河泥沙湮没

据地质资料分析,上古黄河之水经常无道横流,所以出现了女娲治水、颛顼治水、共工治水、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北到天津北,南到淮阳南,纵横千余里,在东方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处可见黄河水道。从而造就了华北和黄淮岗丘平原。尧、舜、禹时大水过后,黄河从浚县北入华北平原漫流入海,使位于菏泽之境的四泽十水少了河患,得以成为先民栖息中心。

两汉四百年,黄河决口达16次之多,尤以两汉之交为甚。菏泽天下之中的交通地位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122】(《史记》)当年堵口失败,丞相田蚡为保河北封地,以“江河之决皆天事,以人力为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123】为由,竟任其泛滥达23年之久。直到元封二年武帝巡视,目睹灾情,又恰值天下大旱,黄河水小,遂发卒万人亲自上河督工,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背负薪柴,添堵决口,终于堵合。这次长达23年的漫流,对四泽十水水系的破坏非常严重。济水、濮水淤塞,影响了航运交通;雷泽自西向东淤小面积,大野泽自西向东淤滚十几里,且使钜野城陷于湖水之中(见《西汉地图志》)。菏泽、孟渚泽及菏水、沮水、澭水都受到严重淤塞,水上交通不得不改由以鸿沟入淮。菏泽整个地面被黄沙抬高近乎半米。从此菏泽天下之中的交通商贸优势开始萎缩。汉哀帝时,河决东郡,纵横乱流,难以分清主次河道;汉平帝时,河道南移,造成黄河、济水、汴水各支混流的局面,菏泽全境在黄泛之中达60年之久,【124】人民流离失所。直到汉明帝时王景治河,才解决了菏泽水患,使河、济归流,土地涸出,人民始为生计。五代、北宋,黄河屡决,水走濮水雷泽;金兵南侵,杜充决河,水走菏泽40年而无人治理;金元至明初200年,四泽十水,全部淤为平地,地面遗址除堌堆外荡然无存。菏泽终于在金代被黄河彻底送上黄泛灾区,历元、明、清700年黄泛不止。西汉前的地表被黄河泥沙平均淤盖3—7米不等。

2、战争毁灭摧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菏泽之域先是官兵与黄巾军的争战之地,后是曹操、吕布、袁绍等军阀的混战之所。古城兖州、昌邑、定陶、廪丘、句阳、成阳、钜野、乘氏成为军阀争夺厮杀的战场,十几座汉城毁于三国混战。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菏泽又成了争战之地。《文献通考•曹州》条称:“西晋之末,争战之地,三百年间,伤夷特甚。”【125】查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册》就会看到,自三国至隋统一中国,菏泽之域被瓜分的四分五裂,版图归属、政权变更皆像走马灯一样。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末金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国,每一次政权更替菏泽都是农民战争的重要战场。这无疑都是对菏泽农业、商业经济特别是历史文化的极大摧残。

3、历史记载的缺憾与典籍的亡散

上古无文字,伏羲发明的是结绳记事。据考古发掘证实,4000年前已有今人不可辨认的象形符号,但不可能记载当时发生的人和事;3000年前殷商创甲骨文,现在出土10万片,识认部分多为占卜和祈天之事,完整记述先民发展史的资料甚少。殷商及西周金文陆续面世,真正记载上古先民史迹的文字也不多见。据学者研究,上古先民氏族部落及夏、商朝代更替史迹,是靠本氏族专职人士代代口耳相传而存。太昊、伏羲、炎帝、蚩尤、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等,都有本氏族的嫡系传人,至春秋文化发达、文字普及之时,先民圣哲之史迹,陆续由口传之史,渐见诸子百家之书。又由于年代远近之别,故先记周、商之事,后记禹、夏之迹;尧舜之事,年代久远,嫡人传史,必定愈传愈少。周武灭纣,停战伊始,先封太昊、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禹之后,说明在当时人们对谁是诸先王之后代氏族,分辨的十分清楚。他们得封国之后,理应像西周很多封国不断出土的青铜器那样,把自己的祖先之事记述下来,但至今发现甚少,皆因经济无助之故。幸后世史官,把口传的历史陆续由诸子百家著于竹简,得以传世。李学勤先生研究,《尚书》里不少内容,是当时发生而传于后世,又写入《尚书》的。其中尧、舜、禹史迹写入《尚书》,是尧、舜、禹后人代代相传而得。《禹贡》虽为战国人之作,但地理、山川、河流之名,不少就是尧舜之后代代相传,至周朝尚在沿用;又加之尧、舜、禹三代相接、联系紧密,史官在整理百家口传历史之时,相互比较印证出一个最接近现实的结果,就是今日所见之《尧典》、《舜典》、《大禹谟》、《禹贡》、《商书》、《周书》等一些章节或语句。太昊、伏羲、炎帝、黄帝、蚩尤年代更远,诸子、史家收集或整理口传史料比尧、舜、禹、汤史料晚出是必然的,而且其准确性也会更差。经过千难万难,诸子及史家,总算在春秋、战国之际把上古先王史料用竹简传书于世了。但好景不长,秦始皇焚书,使诸子百家之书多焚于火。菏泽为上古先王聚集之地的史料,也都随之付于一炬。后来的很多史料,应是秦汉方士出入春秋方国、战国诸子的后代之家而得,陆续写入纬书,而后入正史。

西晋皇甫谧作《帝王世纪》,第一次系统地把华胥、伏羲、炎帝、蚩尤、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先王与菏泽之陶、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等地名水名联系在一起,必有所据。古往今来,很多人怀疑其史料来源。晋代文献记载了皇甫谧表弟梁柳,曾任城阳太守(高密、诸城一带),得先秦古籍送谧,【126】因作《帝王世纪》传世。这个记载非常可信。因诸城一带自战国至晋,一直地处边疆,少战乱之祸。先秦古籍被齐、秦儒生收藏至秘,躲过焚劫,500年后像《汲冢竹书》那样问世是十分可能的。可惜皇甫谧为标新立异,出《帝王世纪》,而失先秦古籍,实属可惜。我们把《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相互印证,就会发现,这些文献都把“成”、“成阳”、“三朡”、“陶丘”、“雷泽”、“菏泽”、“汤亳”、“大野泽”提得非常明确,都承认是先王之居,尧舜之居,商汤之居。从《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透露的信息表明,先秦有大量被焚烧的典籍,明确记载了菏泽为天下之中、先王之都的史料,可惜都已不复存在了。

4、民众频徙,失去口传历史

陕甘高原、三晋山区、豫西陵丘地带和胶东泰蒙山地,都高于海拔百余米甚至千余米,地下珍藏先民文明的佐证,不是越埋越深,而是欲来欲易被发现。其地居民因无洪水离乱之害,也不乏上古先民之裔。更有菏泽先民之裔,徙迁各地,逐渐把伏羲、炎黄、蚩尤、尧、舜、禹、汤之事传之于后代,而误传发生在徙居之地。经世代口耳相传,先民史迹会在这一地域传播千秋万代,这早已为学者共识。而菏泽则不同。西汉瓠子河决口达23年,使官民同徙。一徙江南就食,再徙新秦中戍边。魏晋南北朝300年战乱,民皆南逃;金兵亡宋,人又南逃;金、元至明初大水,使菏泽大地荡然无存,民万不存一。因黄泛,金、元、明三代不得不先后撤销南华、冤句、乘氏、雷泽、临濮、济阴、楚丘、定陶、曹州、东明等几乎所有行政建制,以新建一曹县统领之。从明初至清初的三百年间,官府一次次向菏泽移民。据调查,菏泽市唐以前姓氏屈指可数,明以后移民后裔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因而,菏泽民间没有上古文化的传说史。

十二、寻觅失落的历史

对于古陶、济濮之间、雷泽周围的历史文化沉积,从春秋、战国、两汉,到唐宋元明清,都有人关注、记述。民国以来,更有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关注于此。王国维、蒙文通、吕思勉、顾颉刚、杨向奎、傅斯年、丁山、王献唐、史念海、邹逸麟、罗琨、张永山、辛德勇、沈长云、何光岳、景以恩等史学界的著名人物都有著述问世,都在努力寻觅上古先民在鲁西南失落的历史。

《禹贡》记载了菏泽的四泽十水,《尚书》、《史记》记载五帝与陶丘、汤亳、三朡、鸣条的关系;孟子记载了“舜生于诸冯,迂于负复,卒于鸣条,东夷之人”,《墨子》、《吕氏春秋》、《史记》皆从孟子说。古代先哲们决不会盲从一种说法,而是认真研究的结果。《竹书纪年》记载“帝尧八十九年游作于陶”,“九十年帝尧游居于陶”,“一百年帝尧陟于陶”。《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左传》说董父在朡川为帝舜养龙等,【127】说明龙文化源于菏泽。《帝王世纪》说“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又称神农氏本起于烈山,即鄄城历山;纬书《归藏》、《龙鱼河图》等都说蚩尤出自羊里水,且《皇览》又载蚩尤死葬于钜野。当代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又把炎帝、蚩尤定为一人,把蚩尤、黄帝大战定在济濮之间的兖州之域即鲁西南;【128】《史记》、《汉书》、《晋书》、《通典》、《文献通考》、《肇域志》都说古陶为尧舜之都,是帝尧死葬之地,吕思勉、蒙文通、沈长云、侯仰军都肯定了尧、舜、禹发祥于济濮流域的古兖州一带,传说史大家徐旭生先生十分肯定大禹治水在古兖州一带;王国维等先生充分肯定商汤发祥于孟渚,最初立国于曹县南之亳的历史事实。【129】

古往今来这么多史籍,这么多史学大家,把上古中心定位于菏泽一带,这除了说明古陶、济濮之间的上古兖州之域是中华先民发祥地之外,还会是什么呢?

古今一批史学家在文献中钩沉、在典籍中寻觅菏泽之域丢失的中华先民发祥史,功不可没。这必将被今后的考古发掘证明是正确的。今天,菏泽大地的众多龙山文化堌堆,就是上古遗存物的铁证;而地下深埋的尧舜禹之都成阳、尧都陶丘、夏之三朡、商之都亳、夏桀之都古甄邑及古廪丘、古郜城、古阪泉、古有娀、古鸣条等都沉睡于地下,一旦发掘,定会有石破天惊的发现。

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考古发掘证明,我们过去怀疑古人文献记述的历史传说,大都是可信的。对发生在菏泽之域各种古文献记述、诸子论证、史家考证的先民发祥史,也需地下考古发现来验证。我们坚信,历史上发生的,诸如城址、生产、生活遗存等,一定会有存在;存在的,我们不一定能发现;未发现的,不能轻易地说历史上没有发生而予以否定之。更多地发掘先秦地下文物来填补、构筑夏商以前上古中华文明信史,成了当代和今后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信史构筑地更加完善,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每个中国人、尤其是专门研究者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吁请国内外史学界的专家导师们,把目光转向鲁西南,热切地关注这片被黄沙掩埋的地方,为梳理出中华先民在这里的文明发祥史而共同努力吧!

第二篇: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

——在菏泽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潘建荣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

众所周知,菏泽市在今日之山东,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在二千年前至四千二百年前后,它却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方。这里孕育了中华第一个见诸史书的始祖母华胥;这里诞生了中华第一个有姓氏的男性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都与菏泽息息相关。古往今来,与菏泽有关的历史人物写入二十五史的千余人,其中为之立传的达217人之多,这是全国同类市地所罕见的,证明了菏泽历史文化的厚重,反映了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渊源关系。下面我分若干条目给大家做一介绍:

一、菏泽是中华先民的发祥地

菏泽市,上古称陶,位于苏、鲁、豫、皖四省十六县的结合部,也是《禹贡》中的兖州、豫州、徐州、青州的结合部。地质资料表明,远古的豫东、鲁西是华北凹陷地带,经过千万年黄河泥沙的充填,终于使菏泽境内逐渐形成岗丘布野、河沟纵横、林木茂密、湖盆相连的平原沼泽岗丘地貌。《禹贡》、《左传》就记载了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济水、濮水、沮水、澭水、菏水、汳水、黄水、洮水、句水、黄沟水十水;记载了历山、曹南山、左丘、陶丘、楚丘、犬丘、青丘、廪丘、乘丘、襄丘、桂陵、安陵、巿陵等近百处地名。

考古发现证明中华先民起于多源,如满天星斗。迄今为止,尚未在菏泽发现八千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遗址。距今七千年前后,由于大自然气温的变化,使先民食物来源变的十分困难,人们开始从山东东部、甘、青、陕、豫、大江南北涌向中原。这从北辛文化、裴李岗文化逐渐衰退和消失,大汶口文化骤然兴起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现已发现,菏泽境内有北辛遗址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址十处,而龙山文化遗址却近达300处,且岳石、商、周等不断代文化在几乎所有遗址上都有发现,反映出先民在这些遗址上连续生存三、四千年的实际情况。这些遗址分布在四泽十水的岸边,反映了先民依水而居的状况。境内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面积之广,连续年代之长,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人们常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下游漫流四溢是不能住人的。而其支流及支流的支流才是真正哺育先民的地方。济水是黄河的支流,濮水、沮水、澭水、汳水、黄水、菏水又是济水的支流。【1】因此说济水是哺育中华古代先民的圣水。《史记·封禅书》说,中国名川祠二,曰济曰淮。【2】济就是济水,从河南荥阳出黄河,东流过封丘、定陶、巨野、梁山、长清、济南,东流入海,其两岸散布着上古先民生活遗址。古人祭祀济水,其深远的原因不言自明。四泽十水岸边的遗址,又被称为堌堆。五十年代,绝大多数还面积硕大,高数米乃至十米不等。近三十年,人们破除迷信,取堌堆黑土作肥或筑路、烧窑,已大部分被破坏。现尚高耸地面的三十几处堌堆,如果不是民间庙宇的保护,恐怕也荡然无存了。这些遗址正是中华九州的源头。《说文解字》关于“州” 字的解释是:“水中可居者曰州„„”,【3】“昔尧遭洪水,居民水中高土,故曰九州。”【4】这些土丘中的红陶、灰陶、黑陶、石器、骨器等遗物佐证了它们确实是七千年来中华先民的聚落点。这些堌堆还被古人赋予能大能小、能止洪水的神物——息圵。【5】实践证明,堌堆的确是四千年前后,祖先们躲避洪水、繁衍生息的神圣土址。

菏泽境内见证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历史的堌堆,仅仅是经过文物部门的地表普查所发现的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文化遗址,它们无一处被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发掘至生土层,因此其文化内涵至今不为世人所知。1984年北京大学邹衡先生为寻找夏商文化,曾发掘安丘堌堆,【6】但发掘至龙山层时,就停止了发掘。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没有涉足此地,探源工程也未涉足此地。这些遗址有文献记载的尧居之都陶丘,尧舜禹之都成阳,有黄帝得宝鼎之宛朐,有舜生地姚墟、耕之历山、渔之雷泽,有秦祖伯益之犬丘,有楚文化的源头楚丘,有商族简狄之有娀之墟,有帝喾之有莘之虚,有夏宗邑之城三朡,有商代最早的都城亳。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国家形成的不少关键地名,多在鲁西南一带,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探源工程的高度关注吗?!

二、祖源龙凤文化与菏泽

中华民族,起源于东方本土,已为众多学者研究成果所证实。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先而代代相传至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概莫能外。三皇五帝是中华乃至亚洲很多民族公认的祖先。古往今来,有难以数计的学者探讨三皇的起源和行踪;研究五帝创造早期文明、安邦定都、创立国家的具体地点。对学者研究三皇五帝的文化现象可称为祖源文化研究;对三皇五帝的起源、发生之地,可称为中华祖源圣地。

中华先民和世界其他很多民族一样是有图腾崇拜的。上古众多氏族尽管各有各的图腾信仰,但大体分为两大类,即龙和凤。龙图腾包括鳄、龟、鳖、蛇、鱼和虎、豹、狸、熊、马、牛等水陆动物;凤图腾包括鹰、鷙、燕、山鸡等各种飞鸟。龙凤这种神奇的动物图腾是先民的创造。在文献中,最早见到有文字记载的龙出于菏泽境内的古雷泽水域。《山海经·海内东经》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则熙。”【7】据气象专家竺可桢考证,秦汉以前,长江以北的气温湿润,比现在平均高2—3度,大象、巨鳄盛产北方。【8】四泽十水之中就生存大量水陆两栖动物北方湾鳄,每逢雷雨,狂叫长啸,先民不知,尊为雷神,也即神龙。鳄为两栖,人居水边,鳄成为先民生存的大敌。先民在敬畏恐惧中与巨鳄共生存。杀鳄食肉以强身,取皮做鼓以扬威。考古发掘出六千年前的鳄鱼皮制作的鼓就是证明。《左传》记载,颛顼裔孙董父在定陶鬷川为帝舜养龙而被封为豢龙氏;【9】尧的子孙刘累为夏帝孔甲养龙而被封为御龙氏,就发生在菏泽境内。直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还称菏泽为龙池;【10】城西的水泽被称为龙湫池,雷泽亦被史书称为龙泽。中华龙族的代表人物是伏羲、炎帝、共工、黄帝、帝尧。

凤文化源于东方族群。顾颉刚先生认为太昊、少昊、帝喾、舜、伯益和商族均为鸟图腾信仰族群,聚居地最先就在鲁西南的济水流域,往西最远不会过河南开封;境内凡带有佳字的水名,如澭水、獲水、睢水等就反映了鸟信仰的痕迹。【11】他认为商祖简狄的原居地有娀之墟就在今曹县西北古济水之滨。【12】实地查验,曹县韩集镇安陵堌堆大汶口、龙山遗址,符合《左传》戎邑之地望,应是有娀之墟。王献唐先生认为,风即凤,凤濮古音同,濮水即凤水,濮州即凤州;古无姓,从地名,凤文化源于山东濮州,即今菏泽市鄄城县,【13】其论点尽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可见,流传至今的中华龙凤文化现象源于上古先民各氏族的图腾崇拜,代表了龙凤两大族群的列祖列宗。可见,龙凤文化的实质是祖源文化,其源头就在鲁西南。

三、伏羲与菏泽

西汉纬书《河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14】后来有众多历史地理文献重复这一记载。到了西晋,史学家皇甫谧较系统的申述这一观点,所撰《帝王世纪》曰:“太昊伏羲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15】雷泽位于今菏泽城东北六十里,鄄城东南三十里,郓城西南六十里。当时为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先民以为凤族太昊氏华胥姑娘在雷泽岸边踏了雷神龙的脚印而怀孕,并在雷泽东岸成这个地方生下伏羲。2008年春山东省考古所在雷泽东南岸春秋成阳故城下挖出距今7000年上下的石磨棒和红褐残陶。【16】为这一神话传说提供出物证。

在中国古文献中,伏羲的名字出现较晚,是战国思想家庄周第一个记载了伏羲。【17】此后伏羲名字陆续出现于典籍。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认为,伏羲是南蛮的先祖,是南方很多少数民族的共祖。【18】南蛮古族是炎帝、蚩尤之后,是伏羲一脉相承的后人。闻氏又认为,伏羲与瓠子传说有关,【19】而濮阳至鄄城、郓城的瓠子河边正是龙族的生息地。日本、东南亚、朝鲜以伏羲为祖者众,反映了雷泽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是龙的儿子,信仰图腾是龙,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皆由伏羲起。伏羲的最大贡献是结网罟,用以捕鱼、捕兽、缚鸟、擒鳄,供先民食用、生存,并开始驯养牲畜家禽。【20】 凤族太昊氏与龙族伏羲是婚姻之族。经过虞、夏、商、周两千年的融合,至西汉已被史家合太昊、伏羲为一人,称为中华共祖。淮阳、天水、新乐的伏羲文化兴起于汉以后,反映出国人对伏羲文化的认同。而文献记载最早的伏羲陵在古单州、女娲陵却在古济州。【21】

四、炎帝、蚩尤、黄帝与菏泽

炎帝是龙族为伏羲之后,起源于山东鄄城羊里水。继十五世伏羲之后,生活在四泽十水的先民进入农耕时代,称炎帝,共八代。《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西汉纬书《春秋元命庖》先作了类似记载。华阳即华胥之阳,因华胥生伏羲故,雷泽也称华泽。常羊,亦做尚羊、裳羊,皆指雷泽北岸羊里水。此地近雷泽,水草丰美,牧羊是该族的重要生活手段。故该水称羊水;又因牧羊女众多,人皆姜姓,故又称此水为姜水。第一代炎帝魁临生于此,史学界早有先说。山东已故王献唐,当今学者景以恩皆持此说。【22】我和安作璋先生探讨,也持此说。

炎帝为龙族,其母任姒为凤族太昊有蟜氏,在常羊和龙族结合,生炎帝。笔者考证,尚羊,常羊为一,皆指羊里水流过鄄城县羊里时的一个地名。从《水经注》所载分析,常羊即今鄄城西关古遗址,炎帝生此。详见《菏泽境内四泽十水考》。【23】

《帝王世纪》又说,炎帝又号魁隗氏……,本起于烈山。【24】烈山又称连山、蛩山、崇山、皆指今鄄城、菏泽县交界处的历山。查河南、山东地名志发现,从河南东部长垣起东至菏泽市尧都成阳止,自西往东的地名依次为:首垣、武丘、襄丘、枣丘、文台、连山、巿丘、谷丘、历丘、尧王坡、姚墟等。在百五十里之中,竟存龙山文化遗址达十五处之多。这时断时续的土丘,正在濮水北岸,与传说史中的炎帝、颛顼、尧、舜、禹的起源息息相关。几代炎帝之后,其族人有沿大野泽东迁泗水以曲阜为都者,【25】有沿濮水西上晋东南定居者,有沿济水、渭水西进陕、甘定居者。【26】陕西宝鸡、山西长治都有炎帝陵墓反映出炎帝族的迁徙。长治羊头山的炎帝像解辞为史学家所撰,其词云炎帝来自鲁西南,也可证史学家对炎帝出生地的研究成果。【27】

蚩尤是龙族伏羲之后。《归藏》说:“蚩尤出自羊水”,即鄄城羊里水。《史记》说:“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黄帝)。”可鉴蚩尤为当时的炎帝之一。黄帝族源于西北高原,约于五千年前后进入中原,与凤族结合。《史记》说黄帝生寿丘,地在梁山县。《帝王世纪》云:黄帝少典氏之子应为龙族,母家为凤族有蟜氏女。《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28】是说炎黄二族之母族同为凤族有蟜氏,而父族为二。炎帝是龙族伏羲的嫡传子孙,而黄帝父族则是以陆地动物熊、虎、豹为图腾的少典氏,后来变为龙图腾。当时的三大族群是炎帝榆罔、蚩尤、少典氏黄帝,凤族、夙沙氏、风后、力牧、少昊、两暤。风后、力牧、少昊从黄帝,夙沙氏、两暤从炎帝。时黄帝族统驭天下而炎帝族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中华先民第一次以战争形式进行氏族融合发生在菏泽。都曲阜的末代炎帝被黄帝战败,南迁隋州,湖北留有隋州炎帝洞。炎帝族众继续南迁,一路留下众多炎帝文化。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虽为南宋所建,但却反映出炎族南徙的痕迹。【28】留居鲁西南的炎帝蚩尤,生于羊水。【29】为报炎帝榆罔之仇,在九淖之地的鲁西南与黄帝大战,被杀于青丘,【30】菏泽今城西南三十里青丘龙山遗址即蚩尤战败处。黄帝葬蚩尤头于今汶上阚城遗址,肩甲骨葬于巨野城北九里,五千年墓冢犹存。【31】其族人一部分与黄帝族融合,一部分南徙江南,再徙东南亚。东南亚至今仍有不少人视蚩尤为祖。黄帝战败蚩尤后,在菏泽举行大型祭天活动。《史记•封禅书》说,黄帝得宝鼎于宛朐。【32】宛朐是西汉以前留下的古老地名,即菏泽今城。此城位于古冤水之滨,是有众多遗址包围的一个大型古文化遗址。宛朐,包含了祭祀的内涵。《旧唐书•地理志》云:春秋时,宛朐又名重丘,【33】秦置宛朐县,汉因之。后人为纪念黄帝,又称此城为大飨城。【34】

五、少昊、颛顼、帝喾与菏泽

少昊父族为凤族太昊氏,母族为黄帝族己氏,故姓己。己氏在曹县东南。汉有己氏县,少昊生于此、长于此。后居穷桑、都曲阜。

颛顼、帝喾皆为五帝之一,为两个时代。史载,颛顼曾佐少昊,【35】在曲阜一带。始都穷桑,后徙商丘。穷桑,一般指大汶口一带;商丘,指曹县南部亳城一带。笔者研究认为,颛顼的父族是凤族少昊族,母族是龙族黄帝氏;故颛顼佐少昊。颛顼都商丘是为平九黎之乱,反映出蚩尤之后九黎族的**。颛顼实行宗教改革“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于是民神不杂,万物有序”。【36】菏泽东北有重丘,【37】郓城西有黎丘,【38】即九黎族之聚居中心,至春秋乃名黎丘、重丘。颛顼后裔陆终氏六子,其五子曹安居定陶,【39】史称曹地;六子季连,为楚人之祖,【40】居曹县东,今楚丘遗址群尚存;冤句南古有沮水,应是季连子附沮的始居之水,两岸龙山遗址,应与之相关。

帝喾是凤族太昊氏后裔,因居地而称高辛氏。高辛氏先佐颛顼氏族,三十岁为帝,号有莘氏,都亳,在今曹县南,也有的学者说都陶丘。曹县北莘冢遗址群是其居地;成武有郜遗址群大多为其裔居地。有莘氏是太昊氏后裔,夏、商、周三代王族都与有莘族联姻,反映出太昊族在统治者心目中的深刻影响。

《山海经》云:帝尧、帝喾、帝舜葬岳山。郭璞注即狄山。沈长云考证,狄山即鄄城历山。【41】又说:帝喾十世。今河南濮阳、商丘、陕西郃阳都有帝喾陵,看来都是真的,但历山所葬为第一代帝喾当为真。

六、帝尧立邦于陶,退隐于陶,死葬于成阳。

帝尧陶唐氏是五帝之中影响最大的一位祖先,按《史记》,尧是黄帝之后。【42】顾颉刚先生研究,认为他属东夷凤族系统。【43】笔者研究认为,尧是龙族炎帝之后。

《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尧作成阳”。【44】《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45】平阳即成阳,一地而二名。成阳在菏泽东北60里,古雷泽东南岸。西周初,文王七子姬武封成国,【46】初定都雷泽东岸瓠子河边的成地,今红船镇张堌堆一带。后迁成之阳,即牡丹区胡集村东。该城被金朝以后的黄河淤于地下。2005年,山大方辉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安阳殷墟唐际根博士等前来考察,研究了东城墙出土的三十余片陶片,确认此为龙山遗址。此城作尧都时曰平阳,比山西平阳在文献上早出二千余年;尧后为舜都,舜后为禹都,西周为成国都,春秋成国灭亡后,为卫国平阳邑,孔悝曾饮于此;战国为魏国东界重镇平阳邑;秦汉魏晋为成阳县,北齐废;隋于原址建雷泽县,唐、宋因之。金大定以后,毁于河患。唐玄宗名相姚崇曾来此考察,称此为平阳屯;元雷泽城内的关王庙碑仍称此为平阳屯。清初,胡姓人多,逐更名胡集。可见成阳、平阳、雷泽城一地三名,并称已久。

帝尧号陶唐氏,反映出他的生活地点。汉《帝尧碑》云:尧母庆都游三河与赤龙交,生尧于常羊。【47】这和炎帝父系及出生地几乎如出一辙。即尧的父亲系龙族炎帝系统之人,母亲属凤族太昊氏系统帝喾族陈锋伊氏。三河即鄄城境内的瓠子河、濮水、羊里水,一河三名,故称三河。从纬书记载的传说史来看,尧生于鄄城羊里水边的古常羊。《元和郡县图志》云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48】山西说唐在晋西南,河北说在唐县、望都,有的学者说在山东鱼台。其实,帝尧不过是中原一带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其疆界不会越古陶即今菏泽太远。查《左传》,鲁隐公曾与戎人会于唐。注者说在今山东曹县东南。【49】即汉代的己氏县一带,甚确。《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对古蒙地、唐地注释相通,蒙含唐意,并与汤通。后来的商王帝乙起于曹县东南的孟渚泽一带,自称汤,即通唐,唐应在今山东曹县东南。《史记》说尧为帝喾的儿子,即尧母陈锋氏庆都。以母族,尧是帝喾裔子。帝喾都亳,唐在亳东30里,先以唐封尧,后封陶是可信的。即尧是包括成阳在内的整个济濮水流域大部落联盟的首领。但是,尧并不是继承帝喾的位子,而是喾子鸷的帝位。鸷才是凤族有莘氏的首领。史说,鸷不善,禅让于尧,又被封于有莘氏。【50】龙、凤二族互为首领可见端倪。

《竹书纪年》说:帝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竹书》又说“一百年帝陟于陶。”【51】《帝王世纪》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成阳而崩。【52】是说尧死于成阳。反映出帝尧禅让帝舜以后,其晚年是在陶丘隐居,在游成阳时而死。

尧死于成阳,葬于成阳,史有明载。《吕氏春秋》说尧葬谷林。【53】《宋史》记濮州知州韩铎奏雷泽县谷林山有尧陵、尧母庆都陵。【54】西汉宗室刘向第一个提出尧葬济阴。【55】时成阳属济阴郡九县之一。《汉书》济阴郡成阳县下载:“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56】东汉建武二年刘秀一登基就急忙要去济阴成阳祀尧,被大臣杜林以汉兴缘不由尧而阻之,【57】但还是定下了春秋两季由郡县祀成阳尧陵的制度。汉安帝、汉章帝、汉桓帝、汉灵帝都曾遣使赴成阳祀尧,并大规模的修建尧陵、庆都陵。谁出的钱多,就升谁的官。如刘郃、仲定、孟郁【58】等。三国人著《皇览》明确指出尧冢在济阴成阳,【59】《晋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下云:“尧所渔,尧冢在西。”【60】《水经注》说尧陵在成阳西二里,庆都陵在南一里,尧妃中山夫人祠在城西50步,并对尧陵规模进行了详细记述。【61】唐朝贞观元年下诏祀成阳尧陵、禁樵采,春秋奠酹。【62】宋熙宁政和年间还在成阳祀尧。【63】宋人欧阳修撰《集古录》,赵明诚撰《金石录》,洪适著《隶释》,都记述了成阳汉尧陵四碑全文。该陵毁于金、元、明、清七百年黄泛、战乱。2008年,省文物部门对汉尧陵进行了勘探,从地下三米出土大量龙山时期残陶片,说明此处确实为帝尧时的遗址。2006年,村民又在尧陵地下挖出尧妃中山夫人残碑碑首,有物可证。至于山西平阳尧陵,乃元代所修;【64】东平尧陵乃明代所修。【65】顾炎武《肇域志》记载,明代弘治七年礼部上书耿裕就要改东平尧陵而祀曹州尧陵。【66】鄄城还有清乾隆元年所建濮州尧陵。【67】中国尧陵有四,山东占三,菏泽有二,反映出古人对帝尧葬地的看法。帝尧生常羊,帝尧都成阳,晚年居陶,死葬于成阳。一生没有离古陶地。

七、帝舜生于斯,长于斯,立国于斯,死葬于斯

如果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都代表一个氏族或一个时代,那么尧、舜、禹却是实指的三位真实个体祖先。最早说出虞舜里藉的是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68】《尸子》说:“虞舜灰于常羊,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69】《墨子》说:“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灰于常羊。”【70】《吕氏春秋》与此说同。

以上典籍所言之地名,皆在菏泽或方圆一百公里之内。历山、雷泽、姚墟、常羊在鄄城,负夏在雷夏泽之北古廪丘,寿丘即梁山之土山集,河滨在定陶。以上地点皆是龙山文化遗址。孟子云诸冯之地,明朝以前无人解说其地。《大清一统志》云在菏泽南五十里。【71】实地查验,定陶西灵圣湖遗址符合地望。但笔者考证,此仍舜卒之地鸣条。孟子以后的文献不从说诸冯,而是说舜生姚墟,故姚姓。唐《括地志》【72】从其说,说姚墟在雷泽县东十三里。唐代宰相姚崇亲来姚墟考察,说姚墟在平阳屯西二里,【73】即帝尧陵附近。尽管不成定论,但其地域总在成阳附近。至于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与史记所说冀州之人,乃同指一域。此东夷非周以后之东夷,乃指豫东、冀南、淮北、宿州及山东全省。冀州的范围,乃古代东至泰山,西至嵩山,北至太原,南至淮河这一区域的泛称,略与东夷同。对舜死鸣条的地望,山西人说在晋东南,河南人说在封丘,吕思勉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济水之滨的古兖州,顾颉刚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曹县境内。【74】至于湖南舜陵,乃后人迁徙所至。笔者考证,鸣条在有娀之墟之东、三朡之西的古济水岸边,今圣灵湖遗址是也。

司马迁作《史记》,在仔细审阅先秦文献的基础上,并到河济之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后,重申了上述记载。特别应须提到的是,郭店战国楚简云:“舜耕鬲山”。【75】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云:“昔舜耕之历丘,陶于河滨,渔于雷泽,以善其亲,乃及邦子,尧闻之而美其行。尧于是乎为车十乘又五乘,以三从舜于畎亩之中。”【76】历丘、鬲山、历山的变化反映出两周人对舜耕地文字名称的演变。舜耕历山,在今鄄城历山庙龙山遗址,【77】就是舜农耕和制造陶器的地方之一。

舜生地在尧都附近,陶于定陶济水岸边的陶丘,渔耕雷泽、历山。在尧知道他的德行后,招为女婿。在尧培养下,于尧都成阳禅让是顺理成章的。

按《左传》史赵所云,舜为虞幕后;【78】《周语》说:“幕为颛顼后。”【79】可知舜之父族为凤族颛顼之后,而母族居成阳姚墟,当为尧之族。舜之妻为尧女,龙凤二族融合仍在进行。尧舜时代是中国由部落联盟过度到文明国家的关键时期,研究这段历史事关国家文明起源,应引起全国学者的高度关注。

八、夏禹与菏泽

夏禹,又称大禹。《汉书•律历志》引《帝系》曰“帝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80】禹治水有功,封于夏,史称夏后氏。夏后氏究竟起于何地,众说纷纭。有山西夏县说,河南崇山说,四川广元说,山东临沂说等。考虑到颛顼氏族长期生活在豫东、鲁西南,其死葬又在河南濮阳,故鲧禹的起源当不会离此太远。战国人鲁仲连说:“舜耕历山而友益,舜陶河滨而友禹。”【81】意思是说,在鄄城历山耕种认识了犬丘的伯益,在定陶陶丘制陶认识了大禹。伯益与舜同为凤族少昊系统,世居犬丘。据京相璠《春秋地名释》及《水经注》记载,《左传》中卫国境内的犬丘垂都,就在濮水之滨小成阳东南五里,【82】今鄄城郑营乡刘堌堆遗址即是。此遗址位于雷泽之西,东南距历山三十里,西北距常羊十五里,北距箕山龙山遗址四十里。伯益是秦人、赵人、梁人之祖,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大禹治理洪水,功垂千古。《禹贡》仅1900字,其中引菏泽的地名就有15处之多。洪水发生在尧舜时代,鲁西、豫东、淮北的堌堆遗址就反映了当时人众避洪水的事实;以四千年前的技术水平,时人治理大江大河是不可能的,禹所作的是治理洪涝灾害。自古以来,西来客水至巨野泰沂高地,不是北流由济水入海,就是南入泗水通淮入海。长此以往,河沟淤塞,排水不畅,则四泽十水泛滥成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大禹在济、濮流域治水成功,取代舜而为天下盟主,建立了家天下夏王朝。史载,禹都平阳,【83】又说禹都阳城,【84】应是成阳的倒置。禹以成阳为都较为可信。商汤灭夏,先由东往西打,后由南往北打,夏王朝不是向西逃,而是往东跑,几次关键战役全在菏泽之境,也说明了菏泽曾是夏王朝的大本营。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长云教授近20年来对尧舜禹的起源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尧舜禹均兴起于济濮流域,而夏后氏的世居地则是鄄城境内的雷泽历山。【85】笔者认为,夏后氏父族为龙族黄帝系统。鲧的母族系少昊颛顼系统之己氏,所谓“颛顼五世而生鲧”,【86】以母族论,禹的母族则是太昊帝喾有莘氏,所谓“鲧娶有莘氏女,谓之女志”。【87】《国语》谓“崇伯鲧”,【88】即《连山易》“鲧封于崇”。【89】崇即沈长云所说之历山。禹在有莘氏曹县境内长大,有莘之墟北距陶丘四十里,故能和舜在陶丘互相认识。夏后氏终始以济濮为中心,商汤灭夏的有娀、鸣条、三朡、南巢四次战役都发生在菏泽境内。夏桀最终被囚禁在老家历山至死。对此,笔者《商汤灭夏地名考辨》,【90】作了系统论述。

九、商王朝与菏泽

商族之源,史无定说,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但商属凤族,即以鸟为图腾的族群,从古至今无疑义。而鸟图腾系太昊氏的子孙,世居山东、淮北、豫东一带。史载商族女祖简狄是有娀氏女,【91】可证是太昊系统,而其父族不清。顾颉刚认为有娀氏在春秋戎州,即曹县西北的古济水之滨。【92】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契,反映出商族在济水生活。山东大学栾丰实、方辉教授认为,岳石文化就是先商文化,【93】沈长云认为岳石文化是夏商共有文化。【94】其实先商文化和夏文化同处一个时代,错居河济之间,共同生存,其生活用器甚至习俗在早期是没什么严格区别的。山东中西部遍布岳石文化,菏泽三百堌堆遗址全有岳石文化,说商起源于山东西部是有根据的。王国维大师关于夏商二族错居于河济之间,盖数百岁的论断,【95】至今证明仍是正确的。商祖契称玄王。【96】少昊系统有玄鸟氏,【97】商之父系应为少昊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大野泽、孟渚泽是商族的起源地,商族契居商丘,商汤始居亳,开始筹备兴商灭夏的大业。

再从汤灭夏的战役说起。汤先与桀战有娀之墟,再战鸣条之野,败绩,桀奔三朡,又奔成,战于南巢,被俘于焦门,桀被汤在成地活捉,又放之历山,叶落归根,决不是历史的巧合。汤在三朡俘获宝玉。【98】我曾向李学勤等很多专家请教俘获宝玉之事,皆云宝玉为国家重器。夏社也在三朡,【99】不排除三朡是大禹宗庙之地。

汤灭夏,商王朝定都亳。《竹书纪年》、《史记》都记载自汤至太戊九王都亳,这说明商朝前期159年的首都一直在亳。对亳的位置,从《左传》、《史记》、《汉书》中都能找到方位。《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中所记十分明确,即今曹县南25里商汤陵之侧。据顾炎武考察所记,明末清初尚有遗迹可见。【100】

西汉前,商都仅亳一说;自班固云偃师尸方为汤都,郑玄从之;西晋皇甫谧又提出南、北、西三亳说,亳都欲乱,其实都是商王后迁之都。

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坚持郑亳说,呼声甚高。但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相差甚远,【101】郑亳说不攻自破。探源工程要寻商都亳之所在,必需尊重三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记载,应在山东曹县南、故蒙亳一带,即商汤陵一带寻找,才能真正见到成效。对汤陵所在,《左传》有记,即亳为宗邑之地,【102】因汤陵在此。西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亲祭汤陵;【103】东汉崔骃随汉章帝东巡,亲至汤陵,并云:汤冢在济阴亳县北;《皇览》记载了汤陵在济阴亳县北东郭三里;【104】《括地志》记载了汤陵在曹州济阴县薄城的具体位置。【105】今查,汤陵座落在曹县闫店楼土山集,其西南三里应是汤都亳遗址。清乾隆间学者孙星衍曾任山东兖、沂、曹、濮粮道,后又任山西粮道、河南粮道,对三省之汤陵对比考察,确认山西、河南、陕西之商陵为伪,曹州曹县之汤陵为真,并致信山西、河南布政司,为此打了几个来回笔墨官司,【106】直到三省巡抚都认输作罢。这种求实精神,值得我们共产党的官员学习。《诗经•商颂》说汤“陟彼景山”。【107】宋人笔记引《诗经》为“陵彼景山”。【108】鲁西南无山。《尔雅•训诂》云:“景即大。”【109】景山即大土丘。当年商汤会汉南方国首领于景丘之上,誓师伐夏。故《左传》称“汤有景亳之命”。【110】汤死于亳,葬景丘,后称景山,今名土山集。考古调查发现,汤陵在龙山文化遗址之上。自汤陵往北500米之内,一连三座龙山遗址,均含岳石、商文化,反映出景山早已有先民居住,更能印证帝喾居亳之说。

十、天下之中与菏泽 陶(菏泽)为天下之中,由来已久。主要因为它曾是上古先民两千年间繁衍生息的活动中心,是夏商两代千年间联络四方的通道,是西周东方诸侯国进奉礼品的贡道,是春秋战国诸侯交易货物的枢纽,是秦汉最为富庶的经济宝地。

太昊华胥氏族长期繁衍生息于此,对后世的记忆影响是深远的,因而把“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之事,口耳相传三千年,到西汉时才书写成文。又由于十五代伏羲作出的启蒙贡献,使诞生第一代伏羲的雷泽,成了天下十五代伏羲氏族子孙们的心中圣地。炎帝、蚩尤生于斯,和黄帝大战于斯,并死葬于斯;颛顼、帝喾数百年一直活动于濮水、济水流域,加之实行宗教改革,更使菏泽、濮阳一带成了神圣中心;尧、舜、禹出生、长成、立国、定都、禅让,都没有离开历山、成阳(平阳)、陶丘、鸣条等四泽十水,这块土地成了天下氏族共同向往的圣地。

据人口专家研究,尧、舜、禹时中原人口不超过30万,而集中在菏泽四泽十水及周围一带的人口约16万。在生产力低下、“人少兽多”的“荒蛮”时期,人以群居是自卫的最好方式。从菏泽三百龙山文化遗址,可以看出菏泽人口稠密状况。尤其是大禹治水后,百姓“降丘宅土”,【111】得以安居,更进一步增强了天下之中的地位。禹都平阳即成阳,桀都斟鄩,即古甄邑,皆在陶境。商汤灭夏、立国都于亳(曹县),前后共159年,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亳。更因前九代商王都死葬于此,所以不管后来商都迁往何处,汤亳圣都地位一直未变。《皇览》曰:太甲陵在历山,伊尹冢在己氏。【112】清代学者孙星衍考证,太甲陵在雷泽岸边的历山为真;汤相伊尹冢在曹县东南三十里古己氏邑今殷庙村龙山文化遗址之上。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证实,夏、商两代的疆域是相当广阔的。因政治中心在陶(菏泽),四周方国要去都城,在马匹、车辆未使用的年代,舟船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被征服的东方氏族、方国、部落长纷纷沿济水、汳水、濮水、淮水、泗水、菏水、黄沟水等河流,乘船至都城朝拜、贡赋。夏、商都城迁徙后,菏泽和济、菏二水仍是前去都城的必经贡道。

周武王灭商,分封姬姓诸侯国以藩王畿。陶地(菏泽)的四泽十水又成了沟通东方的重要交通线。为了控制天下交通枢纽,周武王把同母六弟叔振铎,封在陶丘的济水两岸,控制菏泽及济水、菏水一带,为曹国,都陶丘;封同母七弟姬武于鄄城、郓城、钜野的濮水两岸,控制雷泽曰郕国,都成阳;不几年,又封同母弟姬载于冉堌,为冉国;【113】封庶母弟于郜,即今成武县一带为郜国,以控制黄沟水、孟渚湖水道。另外钜野东部又是周公旦鲁国之西境,控制了大野泽、济水中游和泗水、汶水入大野泽的水上交通线。而济水下游则为忠于周室的姜太公之齐国所控。这样,东方交通命脉全掌握在忠于周王室的诸侯之手,从而达到控制整个东方及江淮地区的目的。西周时期,特别是早、中期,这条交通线对联络东方起到了重大作用。周公东征,成王东征淮夷,穆公东征徐郾王,都是沿济水而东,再沿泗水而南。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朝周,也是乘舟从泗水入菏水,经菏泽,入济水,再入黄河而达洛阳。春秋,管仲率兵助周室驱戎也是这条交通线。

除此之外,东方各国向周王室纳贡亦必走水路,因此,陶地又为诸侯交通之贡道。东周平王以后,“周室衰微,诸侯强显始,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菏泽大地正式成为天下诸侯商业贸易的经济中心。司马迁至陶地考察后写道,“此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114】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毅然弃官赴定陶经商,三致千金而富,成为弃官下海经商第一人。菏泽成了天下交通最为发达的地方。战国鲁仲连说:“富比陶卫”;【115】苏秦称陶为天下“午道”,【116】即陶是天下交通要道。说明菏泽在春秋战国之时,确实已成为天下经济中心,是全国贸易之午道。成了午道,成了交通枢纽,成了天下最富庶之地,也就成了诸侯争夺的对象。春秋以来,曾有十二次诸侯会盟于菏泽,有数十次攻伐之战发生在菏泽。菏泽曾为宋、晋、齐、魏、赵、秦、楚各国攻伐之地。秦昭王为巩固新占之陶丘,就把自己的亲舅、相国、穰侯魏冉封于陶,最后死葬于陶。【117】秦末大战的多次战役就发生在菏泽。刘邦、项羽曾屠成阳,战杠里,项梁战死而葬定陶,【118】项羽杀宋义夺兵权在菏泽曹县之安阳(今安仁集),【119】刘邦登基于定陶,【120】诏告天下,得到了“天下之中”。这都说明菏泽经济、交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西汉初期,菏泽曾先后封梁国、济川国、济阴国、定陶国、昌邑国、成阳国、等若干个封国,再一次反映了菏泽的富庶。时境内增至26县,200万人,是全国人口最为集中之地,反映了当时菏泽经济水平堪为全国第一。东汉王景治河以后,菏泽之域虽失去交通优势,但农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不失为北方粮仓。为鼓励农业生产,汉安帝等帝王都曾到定陶亲自农耕,【121】以示重视农业经济。

十一、菏泽辉煌的失落

自上古至两汉的数千年间,菏泽为先民生息圣地、天下之中;三国后菏泽经济渐衰,至南北朝时已经衰退,金元时彻底衰落。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菏泽过去还曾有过灿烂的文明。菏泽失去古代历史文明的主要原因有四:黄河的淹淤、长期战乱的摧残、历史典籍的亡散和失去口传的历史文化。

1、黄河泥沙湮没 据地质资料分析,上古黄河之水经常无道横流,所以出现了女娲治水、颛顼治水、共工治水、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北到天津北,南到淮阳南,纵横千余里,在东方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处可见黄河水道。从而造就了华北和黄淮岗丘平原。尧、舜、禹时大水过后,黄河从浚县北入华北平原漫流入海,使位于菏泽之境的四泽十水少了河患,得以成为先民栖息中心。

两汉四百年,黄河决口达16次之多,尤以两汉之交为甚。菏泽天下之中的交通地位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122】(《史记》)当年堵口失败,丞相田蚡为保河北封地,以“江河之决皆天事,以人力为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123】为由,竟任其泛滥达23年之久。直到元封二年武帝巡视,目睹灾情,又恰值天下大旱,黄河水小,遂发卒万人亲自上河督工,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背负薪柴,添堵决口,终于堵合。这次长达23年的漫流,对四泽十水水系的破坏非常严重。济水、濮水淤塞,影响了航运交通;雷泽自西向东淤小面积,大野泽自西向东淤滚十几里,且使钜野城陷于湖水之中(见《西汉地图志》)。菏泽、孟渚泽及菏水、沮水、澭水都受到严重淤塞,水上交通不得不改由以鸿沟入淮。菏泽整个地面被黄沙抬高近乎半米。从此菏泽天下之中的交通商贸优势开始萎缩。

汉哀帝时,河决东郡,纵横乱流,难以分清主次河道;汉平帝时,河道南移,造成黄河、济水、汴水各支混流的局面,菏泽全境在黄泛之中达60年之久,【124】人民流离失所。直到汉明帝时王景治河,才解决了菏泽水患,使河、济归流,土地涸出,人民始为生计。

五代、北宋,黄河屡决,水走濮水雷泽;金兵南侵,杜充决河,水走菏泽40年而无人治理;金元至明初200年,四泽十水,全部淤为平地,地面遗址除堌堆外荡然无存。菏泽终于在金代被黄河彻底送上黄泛灾区,历元、明、清700年黄泛不止。西汉前的地表被黄河泥沙平均淤盖3—7米不等。

2、战争毁灭摧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菏泽之域先是官兵与黄巾军的争战之地,后是曹操、吕布、袁绍等军阀的混战之所。古城兖州、昌邑、定陶、廪丘、句阳、成阳、钜野、乘氏成为军阀争夺厮杀的战场,十几座汉城毁于三国混战。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菏泽又成了争战之地。《文献通考•曹州》条称:“西晋之末,争战之地,三百年间,伤夷特甚。”【125】查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册》就会看到,自三国至隋统一中国,菏泽之域被瓜分的四分五裂,版图归属、政权变更皆像走马灯一样。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末金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国,每一次政权更替菏泽都是农民战争的重要战场。这无疑都是对菏泽农业、商业经济特别是历史文化的极大摧残。

3、历史记载的缺憾与典籍的亡散

上古无文字,伏羲发明的是结绳记事。据考古发掘证实,4000年前已有今人不可辨认的象形符号,但不可能记载当时发生的人和事;3000年前殷商创甲骨文,现在出土10万片,识认部分多为占卜和祈天之事,完整记述先民发展史的资料甚少。殷商及西周金文陆续面世,真正记载上古先民史迹的文字也不多见。据学者研究,上古先民氏族部落及夏、商朝代更替史迹,是靠本氏族专职人士代代口耳相传而存。太昊、伏羲、炎帝、蚩尤、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等,都有本氏族的嫡系传人,至春秋文化发达、文字普及之时,先民圣哲之史迹,陆续由口传之史,渐见诸子百家之书。又由于年代远近之别,故先记周、商之事,后记禹、夏之迹;尧舜之事,年代久远,嫡人传史,必定愈传愈少。周武灭纣,停战伊始,先封太昊、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禹之后,说明在当时人们对谁是诸先王之后代氏族,分辨的十分清楚。他们得封国之后,理应像西周很多封国不断出土的青铜器那样,把自己的祖先之事记述下来,但至今发现甚少,皆因经济无助之故。幸后世史官,把口传的历史陆续由诸子百家著于竹简,得以传世。李学勤先生研究,《尚书》里不少内容,是当时发生而传于后世,又写入《尚书》的。其中尧、舜、禹史迹写入《尚书》,是尧、舜、禹后人代代相传而得。《禹贡》虽为战国人之作,但地理、山川、河流之名,不少就是尧舜之后代代相传,至周朝尚在沿用;又加之尧、舜、禹三代相接、联系紧密,史官在整理百家口传历史之时,相互比较印证出一个最接近现实的结果,就是今日所见之《尧典》、《舜典》、《大禹谟》、《禹贡》、《商书》、《周书》等一些章节或语句。太昊、伏羲、炎帝、黄帝、蚩尤年代更远,诸子、史家收集或整理口传史料比尧、舜、禹、汤史料晚出是必然的,而且其准确性也会更差。经过千难万难,诸子及史家,总算在春秋、战国之际把上古先王史料用竹简传书于世了。但好景不长,秦始皇焚书,使诸子百家之书多焚于火。菏泽为上古先王聚集之地的史料,也都随之付于一炬。后来的很多史料,应是秦汉方士出入春秋方国、战国诸子的后代之家而得,陆续写入纬书,而后入正史。西晋皇甫谧作《帝王世纪》,第一次系统地把华胥、伏羲、炎帝、蚩尤、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先王与菏泽之陶、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等地名水名联系在一起,必有所据。古往今来,很多人怀疑其史料来源。晋代文献记载了皇甫谧表弟梁柳,曾任城阳太守(高密、诸城一带),得先秦古籍送谧,【126】因作《帝王世纪》传世。这个记载非常可信。因诸城一带自战国至晋,一直地处边疆,少战乱之祸。先秦古籍被齐、秦儒生收藏至秘,躲过焚劫,500年后像《汲冢竹书》那样问世是十分可能的。可惜皇甫谧为标新立异,出《帝王世纪》,而失先秦古籍,实属可惜。我们把《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相互印证,就会发现,这些文献都把“成”、“成阳”、“三朡”、“陶丘”、“雷泽”、“菏泽”、“汤亳”、“大野泽”提得非常明确,都承认是先王之居,尧舜之居,商汤之居。从《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透露的信息表明,先秦有大量被焚烧的典籍,明确记载了菏泽为天下之中、先王之都的史料,可惜都已不复存在了。

4、民众频徙,失去口传历史

陕甘高原、三晋山区、豫西陵丘地带和胶东泰蒙山地,都高于海拔百余米甚至千余米,地下珍藏先民文明的佐证,不是越埋越深,而是欲来欲易被发现。其地居民因无洪水离乱之害,也不乏上古先民之裔。更有菏泽先民之裔,徙迁各地,逐渐把伏羲、炎黄、蚩尤、尧、舜、禹、汤之事传之于后代,而误传发生在徙居之地。经世代口耳相传,先民史迹会在这一地域传播千秋万代,这早已为学者共识。而菏泽则不同。西汉瓠子河决口达23年,使官民同徙。一徙江南就食,再徙新秦中戍边。魏晋南北朝300年战乱,民皆南逃;金兵亡宋,人又南逃;金、元至明初大水,使菏泽大地荡然无存,民万不存一。因黄泛,金、元、明三代不得不先后撤销南华、冤句、乘氏、雷泽、临濮、济阴、楚丘、定陶、曹州、东明等几乎所有行政建制,以新建一曹县统领之。从明初至清初的三百年间,官府一次次向菏泽移民。据调查,菏泽市唐以前姓氏屈指可数,明以后移民后裔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因而,菏泽民间没有上古文化的传说史。

十二、寻觅失落的历史

对于古陶、济濮之间、雷泽周围的历史文化沉积,从春秋、战国、两汉,到唐宋元明清,都有人关注、记述。民国以来,更有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关注于此。王国维、蒙文通、吕思勉、顾颉刚、杨向奎、傅斯年、丁山、王献唐、史念海、邹逸麟、罗琨、张永山、辛德勇、沈长云、何光岳、景以恩等史学界的著名人物都有著述问世,都在努力寻觅上古先民在鲁西南失落的历史。《禹贡》记载了菏泽的四泽十水,《尚书》、《史记》记载五帝与陶丘、汤亳、三朡、鸣条的关系;孟子记载了“舜生于诸冯,迂于负复,卒于鸣条,东夷之人”,《墨子》、《吕氏春秋》、《史记》皆从孟子说。古代先哲们决不会盲从一种说法,而是认真研究的结果。《竹书纪年》记载“帝尧八十九年游作于陶”,“九十年帝尧游居于陶”,“一百年帝尧陟于陶”。《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左传》说董父在朡川为帝舜养龙等,【127】说明龙文化源于菏泽。《帝王世纪》说“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又称神农氏本起于烈山,即鄄城历山;纬书《归藏》、《龙鱼河图》等都说蚩尤出自羊里水,且《皇览》又载蚩尤死葬于钜野。当代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又把炎帝、蚩尤定为一人,把蚩尤、黄帝大战定在济濮之间的兖州之域即鲁西南;【128】《史记》、《汉书》、《晋书》、《通典》、《文献通考》、《肇域志》都说古陶为尧舜之都,是帝尧死葬之地,吕思勉、蒙文通、沈长云、侯仰军都肯定了尧、舜、禹发祥于济濮流域的古兖州一带,传说史大家徐旭生先生十分肯定大禹治水在古兖州一带;王国维等先生充分肯定商汤发祥于孟渚,最初立国于曹县南之亳的历史事实。【129】

古往今来这么多史籍,这么多史学大家,把上古中心定位于菏泽一带,这除了说明古陶、济濮之间的上古兖州之域是中华先民发祥地之外,还会是什么呢?

古今一批史学家在文献中钩沉、在典籍中寻觅菏泽之域丢失的中华先民发祥史,功不可没。这必将被今后的考古发掘证明是正确的。今天,菏泽大地的众多龙山文化堌堆,就是上古遗存物的铁证;而地下深埋的尧舜禹之都成阳、尧都陶丘、夏之三朡、商之都亳、夏桀之都古甄邑及古廪丘、古郜城、古阪泉、古有娀、古鸣条等都沉睡于地下,一旦发掘,定会有石破天惊的发现。

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考古发掘证明,我们过去怀疑古人文献记述的历史传说,大都是可信的。对发生在菏泽之域各种古文献记述、诸子论证、史家考证的先民发祥史,也需地下考古发现来验证。我们坚信,历史上发生的,诸如城址、生产、生活遗存等,一定会有存在;存在的,我们不一定能发现;未发现的,不能轻易地说历史上没有发生而予以否定之。更多地发掘先秦地下文物来填补、构筑夏商以前上古中华文明信史,成了当代和今后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信史构筑地更加完善,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每个中国人、尤其是专门研究者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吁请国内外史学界的专家导师们,把目光转向鲁西南,热切地关注这片被黄沙掩埋的地方,为梳理出中华先民在这里的文明发祥史而共同努力吧!

注释:

【1】《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2】《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377页。【3】【4】《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第569页。【5】《辞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印刷,第694页。【6】《菏泽安丘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

【7】《山海经•海内东经》,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11月出版,第145页。

【8】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一期。【9】《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第1575页。【10】《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2006年2月出版,第163页。

【11】【12】顾颉刚《鸟夷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见《古史考•帝系的偶像》,海南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第66页。【13】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青鸟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第365—367页。【14】《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11月出版,第276页引《河图》语。

【15】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第2页《尚书序疏》引《帝王世纪》。

【16】《山东菏泽胡集古城勘察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8月20日第2版。【17】查先秦文献,第一个把伏羲(虑仪)写入典籍的是庄周《庄子》之《大宗师》、《人世间》、《胠箧》、《缮性》、《田子方》等篇章,自此伏羲的名字渐见于诸子文章。【18】闻一多《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51页。【19】闻一多《伏羲考》,同上,第57——60页。

【20】郑玄《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第600页,引《律历书》、《帝王世纪》语。

【21】《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2005年1月出版,第548—549页。

【22】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第68页。【23】《史前文明与菏泽历史文化》,本书第128——130页。【24】《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98年3月出版,第365页。

【25】《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出版,第4页《五帝本纪•索隐》引《帝王世纪》。【26】山西宝鸡有炎帝文化。【27】见山西长治羊头山炎帝像碑文。

【28】《二十五别史》,齐鲁书社2005年5月出版,第30页《绎史》引《新书》语。

【29】【30】《二十五别史》,同上,第31页《绎史》引《归藏》:蚩尤生于羊水,杀之青丘。【31】《史记》,同前,第5页,《集解》引《皇览》。【32】《史记》,同前,第1393页.【33】《旧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97年3月出版,第1441页。

【34】【37】《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11月出版,第262页“大飨故城”。【35】【36】《太平御览》,同前,第371页引《帝王世纪》语。【38】《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2005年1月出版,第261页。

【39】潘建荣《陶丘与曹》,见《史前文明与菏泽历史文化》,黑龙江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第582页。

【40】《史记》,同前,第1690页及1691页《索隐》引《系本》语。【41】沈长云《上古史探研》,中华书局2002年12月出版,第22页。【42】《史记》,同前,第13—14页。

第三篇:历史文化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⑴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年代为距今约170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人。元谋人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⑵北京人

1929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被发现,同时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年代为距今约70万年。

北京人的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相同,还保留着猿类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四肢发展很快,并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促进了头脑的变化。北京人 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这种打制的石器称为旧石器。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 人已能使用天然火,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等。火的使用,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 是早期的人类社会。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

2.远古文化 ⑴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 年。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其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遗址已有上千处被发现,其中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半坡遗址有以下特点:

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②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③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也就是新石器。④半坡原始居民能够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⑵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它所属的文化也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氏族公社文化的代表,它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特点:(1)河姆渡人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2)河姆渡人能建筑结构比较复杂的木结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3)河姆渡人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即新石器。

(4)河姆渡人能够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5)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受到尊敬。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商

【考点1】二里头文化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二里头遗址是夏商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专家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宫殿建筑基址。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考点2】殷墟

商朝时期我国古代奴隶制经济和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朝前期,因水患和政治**而屡次迁移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叫殷朝。殷都城因年久失修而废圮,称为殷墟。

【考点3】甲骨文

甲骨文具有如下特点:

(1)写在龟甲或兽骨上;(2)清末发现于河南殷墟;(3)记载占卜结果;(4)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5)说明商朝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已有相当高的文明,为研究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留下丰富资料;(6)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考点4】青铜器

商朝的手工业很发达,最重要的是青铜器制造业。具体表现如下:

1.在手工业作坊里,人们把铜、锡、铅放在一起冶炼青铜。熔炉的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左右。

2.商朝青铜器形式多样,有器皿、武器、工具等。

3.后母戊大方鼎重832.84千克,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4.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精品之作。【考点1】西周 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商王纣统治残暴,激起人民的纷纷反抗。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史称“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军队倒戈,引导周军进攻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考点2】分封制

释义:西周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周初统治者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各自建立的国家叫诸侯国。诸侯国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初期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作用:牢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的地区,而且不断发展,使周朝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考点3】烽火戏诸侯

释义: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评价: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考点1】西周 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商王纣统治残暴,激起人民的纷纷反抗。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史称“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军队倒戈,引导周军进攻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考点2】分封制

释义:西周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周初统治者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各自建立的国家叫诸侯国。诸侯国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初期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作用:牢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的地区,而且不断发展,使周朝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考点3】烽火戏诸侯

释义: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评价: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春秋战国 【考点1】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主要历史事件: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前期,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

吴越战争:春秋晚期,长江流域还有吴越两国的争霸。吴国在江苏南部地区,越国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先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称霸。之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新强盛起来,打败吴国。

【考点2】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制的确立时期。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

【考点3】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偏将军之职,为中级官吏),开始了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变法内容主要有:

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制,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结果: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新法却保留下来

春秋战国

【考点1】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主要历史事件: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前期,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

吴越战争:春秋晚期,长江流域还有吴越两国的争霸。吴国在江苏南部地区,越国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先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称霸。之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新强盛起来,打败吴国。

【考点2】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制的确立时期。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

【考点3】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偏将军之职,为中级官吏),开始了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变法内容主要有:

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制,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春秋战国 【考点4】都江堰

秦国李冰修建,四川都江堰市岷江。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考点5】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春秋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主张“德治”和“仁政”。孔子“述而不作”,其弟子作《论语》,记叙其言行

孟子战国《孟子》(语录体散文集)性善论,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朴素唯物主义 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战国《庄子》,又称《南华经》“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庖丁解牛”“庄周梦蝶”“鹏程万里”《齐物论》《逍遥游》

墨家墨子战国《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杂家吕不韦战国《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兵家①孙武春秋《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

②孙膑战国《孙膑兵法》

1.党一大: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要实现共产主义。

2.党二大:1922年,党二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党三大:1923年,党三大在广州举行,大会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而次年国民党一大的举行,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开始。

4.党七大:1945年,由于从1924年开始,我国就进入了战争模式,从第一次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这期间党的会议召开时间没有规律可循。党七大中刘少奇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党中央的重要性,并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且写入党章。

5.党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式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明

确指出党个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所提的路线是正确的,很多设想都富有创造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只不过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6.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提出要冲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要解放思想,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和政策。

7.党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重大历史问题,尤其“文革”及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等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标志着我们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

8.党十二大:1982年,从十二大开始,党的会议召开又特别有规律可循,自此每隔5年开一届全国党代会,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

9.党十三大:1987年,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初级阶段总路线,和“三步走”战略。

10.党十四大:1992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接下来召开了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党十五大:1997年,大会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回答的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党十六大:2002年,十六大当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三个代表”是我们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3.党十七大:2007年,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且在2012年十八大当中,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4.党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央确定,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2012年11月8日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大会选举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包括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秦王朝

【考点1】秦的统一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后来秦王政于前221年统一并建立大秦帝国。为了加强全国之大一统,秦王政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不过其事业是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条件下,于短短的十来年内集中完成的,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的特点。最后都城咸阳于前207年十月被刘邦攻陷,秦朝灭亡,立国共十五年。

【考点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王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号为„始皇帝‟,他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 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驿道,秦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侵。

【考点3】秦末农民战争

指中国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秦的战争。始于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后各地向应,原本被秦国所灭的诸侯国纷纷自立。不过各路实力有强有弱,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

八年的战争中,中国没有统一的政权,因为战争由秦朝末年开始,战争所处的时代称秦朝末年,即秦末。

隋唐时期:政治变化 【考点1】隋朝的统一

隋朝(581年3月4日—619年5月23日)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581年3月4日,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619年5月23日,隋哀帝禅让王世充,隋朝灭亡,国祚38年。

北周于577年灭北齐,统一华北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缅酒色,政治****。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杨坚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587年10月26日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隔年发动隋灭陈之战。589年2月10日,联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国的大一统。【考点2】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至隋朝,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因避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使其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宋朝承唐制,但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机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三省制的特色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集思广益: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策效率。3.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构思草诏(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隋唐时期:政治变化 【考点3】科举制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更多、更全行测技巧、考点大全、行测每日一练 尽在中公教育行测频道《《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考点4】贞观之治

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注重农业发展,免除苛捐杂税;对外,大力平定外患,使得社会安定、边疆稳固。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他扩大谏官的权力,又鼓励臣下直谏。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

在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征发不夺农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隋唐时期:历史名人与盛世 【考点5】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为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向唐朝遣使,请求通婚。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两族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6】武则天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即位。唐高宗懦弱多病,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唐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注重发展科举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如姚崇、宋璟等。其统治的弊端是重用武氏家庭、大肆崇佛等。【考点7】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第四篇: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国家的“命根”

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也就是说对于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特殊基因,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屹立于世界上的历史凭据。就像著名历史学者邓清珂先生说过那样:“文化不是漂移的浮萍,而是一个国家的根。”

天下兴亡,文化有责,兴之则强,弱之则衰。失去文化,一个国家就会停止心跳。就像现在正处于动荡的叙利亚正是依靠历史文化耶路撒冷得以建国。只要文化尚在,不论这时候的国家发展如何,总有一天没有什么能阻止它再一次重新屹立在世界上。文化能够立国,意义不言而喻。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到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文化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负载着整个民族认同的核心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之魂。国家的军事等硬实力只是骨架,而文化是内涵实力。如果没有它,硬件只是空壳,熬不住时间的长期洗礼。唯有把文化注入骨子里,一个国家才能蓬勃发展,活力无限。文化正是把历史的积淀和现实场景以及未来的希望一并植入国家内心,是国家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然,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在当下,文化和经济的合流,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源泉。随着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化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阿富汗博物馆大门有一条著名横幅写道:“只要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就会活着。”中国也有句古话:“灭人之国必先先去其史。”这两句名言从正反方面说明,只要文化尚在,无论发生多少曲折,不管经历多大“地震”,一座城市可以再造,一个国家可以再生。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会否定,甚至污蔑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很多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历史文化,甚至到了敝帚自珍的变态程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即使百年之前的尿盆马桶,在他们的眼里,也是彰显文明,炫耀历史并值得巡游展览的珍贵文物。更不要说具有民族归属性质的人文理念和哲学思想了,那更是赖以自豪的文化资本。

文化重要性想必不言而喻,那么作为现代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文化呢?比如国家的历史文物,古城等等,我们要用心去了解他的历史意义,用心去保护他,让他继续影响后人,让影响力生生不息。除此之外,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持正确积极的态度,不要说时代变了,文化就不是适用了。孔子学院如今遍布全世界,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去了解这些文化。

所以,文化不仅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脉,而且决定一个国家的高度。

第五篇:菏泽报告

关于投资菏泽国际汽车产业园项目得到政

府支持和优惠政策的报告

菏泽市委.市政府: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猛,每年正以30%以上的速度不断上升,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借助全国汽车产业大发展的有利形势,抢抓机遇,投资兴建 菏泽国际汽车产业园(以下简称该项目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依托菏泽市区位可辐射周边各地市的优势,在做了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由我国知名的专业团队:中国和润投资策划公司精心打造,勾画出由: 20余家世界汽车名品4S店·汽车展示大厅·二手车交易市场·专用车交易中心·机动车检测中心·驾驶学校·汽车维修·配件销售·汽车美容等多个板块构成。力争打造鲁西南绿色环保的集汽车销售·仓储供应·售后服务为一体,突出“车”文化,展现“车”主题有创意大型的汽车产业园。

该项目规划占地约1200余亩,计划投资30亿元人民币。全部建成运营后,年营业收入可达50 亿元人民币以上,新增税收每年将突破3亿元人民币,并能解决安置就业人员6000余人。可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并且该项目选定的用地地块,不需要占用菏泽市土地指标计划,不仅解决了土地指标紧缺的难题,还符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和要求。

为了促进菏泽国际汽车产业园项目的实施,加快该项目基本建

设的进度。请菏泽市政府给予该项目,对招商引资“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使投资方取得项目用地最优惠的地价。

请菏泽市政府给予该项目的优惠政策:

一·该项目用地地块,以安置回迁·置换的方式,实行双方协议地价。拆迁与各项补偿费用由政府负责。(附·详细方案)

二·该项目定为菏泽市重点项目,享受重点项目所有的优惠政策。由政府领导牵头专人负责,协助投资方办理该项目有关的手续,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保障项目的规划审批及各项相关的证·照和手续,能及时完成报批程序。

三·为确保该项目整体规划要求,项目不承担建设经济适用房及廉价房。所有项目的建筑·房型等设施,按整体规划要求由投资方统一设计。所有地下建筑不计容积率,且不需交纳项目地块的土地出让金·设施配套等费用。

四·项目建成投用后3年内,所交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及相关税费,每年底按缴纳额的50%~100%奖励给投资方。如遇国家政策性的特殊情况,可做必要的调整。

五·该项目应享受特色产业对接的重点专业市场优惠政策,采取“一次性规划,分期挂牌,分部实施”的办法。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项目用地实行协议地价,净地每亩为万元。如成交地价与协议地价有超出的部分,政府在一月内给予等额扶持基金返还给投资方。竟得地块要达到“七通一平”的建设运营需求标准,并.在本区范围内政府不再审批同类的项目。

六·为了使该项目形成产业·服务一条龙的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并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希望得到政府对该项目的大力支持,同意并协助投资方办理产业园内的:汽车检测中心;驾驶学校;及汽车加气·充电站等项目有关手续的报批工作。

七·投资方可无偿提供约3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政府牵头组织:交通·交警·税务·保险等与产业有关的部门,进驻产业园办公。使项目真正达到产业的规模化;服务的一体化,成为鲁西南第一·有创意·有特色的【菏泽国际汽车产业园】。

该项目对地方和社会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带动地方经济快速的发展,不但能影响周边地区产业的转型,还可在当地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群体,对地方经济起到促进的作用,使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该项目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并且符合菏泽市经济发展的规划和要求。

希望菏泽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该项目能高度关注,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大力的支持。

山东省丰源集团菏泽国际汽车产业园项目部

2011年11月23日

联系人:刘乘伟***

下载菏泽历史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菏泽历史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菏泽邮政局

    菏泽局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全力打造创新先锋企业 自菏泽局实施创先争优活动以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先”和“优”活动目标,积极营造“创”和“建”上进氛围,为全力......

    文县历史文化

    文县历史文化 2011年05月05日11:19 来源:中国甘肃网 手机看新闻          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一、历史文化悠久 一是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文县,历史悠......

    厦门历史文化

    美丽的鹭岛——厦门 厦门历史文化 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

    鄢陵历史文化

    鄢陵历史文化 鄢陵,一片风光旖旎的平原林海:无论是姹紫嫣红还是娇艳欲滴,鄢陵的芬芳在季节的轮回中愈显缤纷多姿。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阴”,秋天果实丰而满枝,......

    公司简介及历史文化

    公司简介及文化历史湖北双珠泉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现有天然泉水资源生产矿泉水(瓶装水系列、桶装水)及其它饮品。项目总投资2亿元,其中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项目占地面积13320平方......

    潮州历史文化

    潮州历史文化 首先,在介绍潮州之前,先区别一下潮州和潮州府。潮州府是一个历史名词,指现在整个潮汕地区。而在中国解放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疆域调整,才把潮州府分成现在的潮州市,汕......

    眉山历史文化(★)

    眉山历史文化 眉山,古称眉州,以三苏故里和历史文化名扬海内外。眉山地处成都平原,是新建的眉山市机关所在地,市中心东坡区北距成都63公里,南至乐山、峨眉山各60公里,成乐高速公路......

    湖南省历史文化

    [湖南省历史文化]被称为“芙蓉国”的湖南是中国著名的渔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是绿色大省、生态大省。湖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张家界等山水名胜,享誉海内外,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