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历史文化

时间:2019-05-12 19:2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彝族历史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彝族历史文化》。

第一篇:彝族历史文化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自称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居住在贵州境内的彝族同胞,绝大部分集中在乌蒙山区。其中,“水西”地区的彝族及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各族人民长期处于彝族土司管辖之下。所谓“水西”,即贵州西部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广大地区,包括毕节地区大部和六盘水市一部,其地的彝族土司建筑,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虎文化。

彝族土司建筑,包括庄园、衙门、墓葬等。彝族先民属于氐羌系统,长期从事牧业生产,主要放养羊群。牧羊人最担心的是豺狼虎豹伤害羊群,为了羊群不受伤害,牧羊人从敬畏老虎、崇拜老虎、亲近老虎直至驯服老虎,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

民间相传,明代彝族女杰、摄贵州宣慰使奢香坐镇“九重衙门”时,曾以老虎把门。奢香墓地曾出土一个石雕虎头,与其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块巨型石门斗,表明石虎是守门之物。

彝族土司及其后裔,在明清时代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庄园。至今,贵州省毕节市还保留有大屯土司庄园、安山土司庄园、湾溪土司庄园、海嘎土司庄园等;金沙县保留有契默土司庄园;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保留有牛棚土目庄园、大观寨土目庄园等等,其中尤以大屯土司庄园保存最好。

大屯土司庄园坐落于毕节市大屯彝族乡,横宽50余米、纵深60余米、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依山就势,次第升高,为三层台。整座庄园,三路三进,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中路为其核心,由面阔五间的大堂、二堂、正堂组成中轴线。左路主要建筑有轿厅、客厅、鱼池、花桥、书房和家祠。右路主要建筑有花园、客房、绣楼、厨房和仓库。四周筑有2米多高的砖石垣墙。沿墙建有6座碉楼,每座高8米-12米不等。

而在柱础、栏板、望柱、月梁、门板、山墙等部位,均雕刻或绘制有“虎头纹”,是大屯土司庄园最大的特点。“虎头纹”在汉族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如意纹”。同一图案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佐证。历史上,彝族土司很有势力。作为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大屯土司庄园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保存完好。

第二篇:历史文化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⑴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年代为距今约170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人。元谋人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⑵北京人

1929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被发现,同时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年代为距今约70万年。

北京人的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相同,还保留着猿类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四肢发展很快,并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促进了头脑的变化。北京人 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这种打制的石器称为旧石器。他们还把树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 人已能使用天然火,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等。火的使用,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 是早期的人类社会。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

2.远古文化 ⑴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 年。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其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遗址已有上千处被发现,其中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半坡遗址有以下特点:

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②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③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也就是新石器。④半坡原始居民能够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⑵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它所属的文化也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氏族公社文化的代表,它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特点:(1)河姆渡人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2)河姆渡人能建筑结构比较复杂的木结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3)河姆渡人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即新石器。

(4)河姆渡人能够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5)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受到尊敬。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商

【考点1】二里头文化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二里头遗址是夏商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专家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宫殿建筑基址。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考点2】殷墟

商朝时期我国古代奴隶制经济和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朝前期,因水患和政治**而屡次迁移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叫殷朝。殷都城因年久失修而废圮,称为殷墟。

【考点3】甲骨文

甲骨文具有如下特点:

(1)写在龟甲或兽骨上;(2)清末发现于河南殷墟;(3)记载占卜结果;(4)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5)说明商朝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已有相当高的文明,为研究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留下丰富资料;(6)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考点4】青铜器

商朝的手工业很发达,最重要的是青铜器制造业。具体表现如下:

1.在手工业作坊里,人们把铜、锡、铅放在一起冶炼青铜。熔炉的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左右。

2.商朝青铜器形式多样,有器皿、武器、工具等。

3.后母戊大方鼎重832.84千克,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4.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精品之作。【考点1】西周 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商王纣统治残暴,激起人民的纷纷反抗。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史称“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军队倒戈,引导周军进攻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考点2】分封制

释义:西周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周初统治者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各自建立的国家叫诸侯国。诸侯国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初期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作用:牢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的地区,而且不断发展,使周朝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考点3】烽火戏诸侯

释义: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评价: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考点1】西周 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商王纣统治残暴,激起人民的纷纷反抗。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史称“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军队倒戈,引导周军进攻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考点2】分封制

释义:西周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周初统治者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各自建立的国家叫诸侯国。诸侯国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初期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作用:牢固地统治了原来商朝的地区,而且不断发展,使周朝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考点3】烽火戏诸侯

释义: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评价: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

春秋战国 【考点1】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主要历史事件: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前期,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

吴越战争:春秋晚期,长江流域还有吴越两国的争霸。吴国在江苏南部地区,越国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先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称霸。之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新强盛起来,打败吴国。

【考点2】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制的确立时期。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

【考点3】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偏将军之职,为中级官吏),开始了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变法内容主要有:

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制,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结果: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新法却保留下来

春秋战国

【考点1】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主要历史事件: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前期,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

吴越战争:春秋晚期,长江流域还有吴越两国的争霸。吴国在江苏南部地区,越国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先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称霸。之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新强盛起来,打败吴国。

【考点2】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制的确立时期。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

【考点3】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偏将军之职,为中级官吏),开始了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变法内容主要有:

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制,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春秋战国 【考点4】都江堰

秦国李冰修建,四川都江堰市岷江。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考点5】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春秋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主张“德治”和“仁政”。孔子“述而不作”,其弟子作《论语》,记叙其言行

孟子战国《孟子》(语录体散文集)性善论,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朴素唯物主义 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战国《庄子》,又称《南华经》“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庖丁解牛”“庄周梦蝶”“鹏程万里”《齐物论》《逍遥游》

墨家墨子战国《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杂家吕不韦战国《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兵家①孙武春秋《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

②孙膑战国《孙膑兵法》

1.党一大: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要实现共产主义。

2.党二大:1922年,党二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党三大:1923年,党三大在广州举行,大会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而次年国民党一大的举行,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开始。

4.党七大:1945年,由于从1924年开始,我国就进入了战争模式,从第一次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这期间党的会议召开时间没有规律可循。党七大中刘少奇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党中央的重要性,并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且写入党章。

5.党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式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明

确指出党个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所提的路线是正确的,很多设想都富有创造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只不过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6.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提出要冲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要解放思想,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和政策。

7.党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重大历史问题,尤其“文革”及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等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标志着我们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

8.党十二大:1982年,从十二大开始,党的会议召开又特别有规律可循,自此每隔5年开一届全国党代会,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

9.党十三大:1987年,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初级阶段总路线,和“三步走”战略。

10.党十四大:1992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接下来召开了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党十五大:1997年,大会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回答的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党十六大:2002年,十六大当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三个代表”是我们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3.党十七大:2007年,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且在2012年十八大当中,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4.党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央确定,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2012年11月8日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大会选举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包括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秦王朝

【考点1】秦的统一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后来秦王政于前221年统一并建立大秦帝国。为了加强全国之大一统,秦王政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不过其事业是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条件下,于短短的十来年内集中完成的,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的特点。最后都城咸阳于前207年十月被刘邦攻陷,秦朝灭亡,立国共十五年。

【考点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王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号为„始皇帝‟,他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 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驿道,秦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侵。

【考点3】秦末农民战争

指中国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秦的战争。始于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后各地向应,原本被秦国所灭的诸侯国纷纷自立。不过各路实力有强有弱,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

八年的战争中,中国没有统一的政权,因为战争由秦朝末年开始,战争所处的时代称秦朝末年,即秦末。

隋唐时期:政治变化 【考点1】隋朝的统一

隋朝(581年3月4日—619年5月23日)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581年3月4日,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619年5月23日,隋哀帝禅让王世充,隋朝灭亡,国祚38年。

北周于577年灭北齐,统一华北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缅酒色,政治****。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杨坚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587年10月26日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隔年发动隋灭陈之战。589年2月10日,联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国的大一统。【考点2】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至隋朝,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因避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使其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宋朝承唐制,但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机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三省制的特色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集思广益:三省长官共同协商政务,既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又可增加决策效率。3.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构思草诏(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隋唐时期:政治变化 【考点3】科举制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更多、更全行测技巧、考点大全、行测每日一练 尽在中公教育行测频道《《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考点4】贞观之治

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注重农业发展,免除苛捐杂税;对外,大力平定外患,使得社会安定、边疆稳固。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他扩大谏官的权力,又鼓励臣下直谏。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

在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征发不夺农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隋唐时期:历史名人与盛世 【考点5】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为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向唐朝遣使,请求通婚。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两族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6】武则天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即位。唐高宗懦弱多病,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唐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注重发展科举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如姚崇、宋璟等。其统治的弊端是重用武氏家庭、大肆崇佛等。【考点7】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第三篇: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国家的“命根”

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也就是说对于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特殊基因,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屹立于世界上的历史凭据。就像著名历史学者邓清珂先生说过那样:“文化不是漂移的浮萍,而是一个国家的根。”

天下兴亡,文化有责,兴之则强,弱之则衰。失去文化,一个国家就会停止心跳。就像现在正处于动荡的叙利亚正是依靠历史文化耶路撒冷得以建国。只要文化尚在,不论这时候的国家发展如何,总有一天没有什么能阻止它再一次重新屹立在世界上。文化能够立国,意义不言而喻。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到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文化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负载着整个民族认同的核心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之魂。国家的军事等硬实力只是骨架,而文化是内涵实力。如果没有它,硬件只是空壳,熬不住时间的长期洗礼。唯有把文化注入骨子里,一个国家才能蓬勃发展,活力无限。文化正是把历史的积淀和现实场景以及未来的希望一并植入国家内心,是国家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然,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在当下,文化和经济的合流,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源泉。随着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化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阿富汗博物馆大门有一条著名横幅写道:“只要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就会活着。”中国也有句古话:“灭人之国必先先去其史。”这两句名言从正反方面说明,只要文化尚在,无论发生多少曲折,不管经历多大“地震”,一座城市可以再造,一个国家可以再生。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会否定,甚至污蔑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很多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历史文化,甚至到了敝帚自珍的变态程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即使百年之前的尿盆马桶,在他们的眼里,也是彰显文明,炫耀历史并值得巡游展览的珍贵文物。更不要说具有民族归属性质的人文理念和哲学思想了,那更是赖以自豪的文化资本。

文化重要性想必不言而喻,那么作为现代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文化呢?比如国家的历史文物,古城等等,我们要用心去了解他的历史意义,用心去保护他,让他继续影响后人,让影响力生生不息。除此之外,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持正确积极的态度,不要说时代变了,文化就不是适用了。孔子学院如今遍布全世界,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去了解这些文化。

所以,文化不仅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脉,而且决定一个国家的高度。

第四篇:彝族导游词

彝族导游词

作为一名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彝族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彝族导游词1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凉山型

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乌蒙山型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彝族服饰的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导游词2

家乡每年的火把节都是那样热闹,去年也不例外。

火把节还没到,我们便已经激动不已,大人们都准备好要宰杀的牛羊,小孩子则嚷着要属于自己的火把,看到大人们手上拿着松树枝,便冲了过去,一脸惊奇,可能是想看大人是怎样把松树枝变成有趣的火把吧!大人拿起松树枝削了起来,不一会儿松树枝便变得光滑许多,一根、两根、三根……渐渐多了起来,削完之后就只剩捆起来变成火把了。大人又拿起一根像稻草一样的绳子将一根根枝捆起来,一把火把、两把火把、三把火把……小孩子们不再惊奇,而是急忙各自挑了属于自己的火把放在各人的地方,就又蹦蹦跳跳地去玩了。

终于,令人期待的火的节日——火把节到了。早上六七点钟大人们就开始忙活,小孩子则负责玩。下午,当丰盛的饭菜上桌,人人都被引诱过来,牛羊肉的香气飘得好远,我和几位小伙伴坐下来吃饭,道道菜都是美味可口,美味的食物不一会儿就塞满了肚子,肚子满足了,却又盼着黑夜的到来。

天一擦黑,“终于黑了!”有个小孩惊叫起来,我们拿起火把,拿上松香,大人帮我们点燃火把,当火把点燃每人都欢呼一声,听起来人人都是那样快乐。我们都拿着松香,等待火把燃起的火焰渐渐小了便扔上一把,火便会蹿了起来,我们玩的不亦乐乎,欢笑声停不下来,有些调皮的,拿起一把松香往别人脚下一扔,火蹿到别人脚下,那人被吓得尖叫起来,恶作剧的孩子便“咯咯”地笑。天已经完全黑了,火把发出的火光在夜空中仿佛一颗颗星星在闪耀,当聚集起来似乎照亮了一切,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松香的气味,有些孩子把火把放在一起,手牵着手围着火把跳起了舞,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们也学着他们跳起了舞,这个火的节日过得无比快乐!

彝族导游词3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彝族导游词4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彝族导游词5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我是西昌航天旅行社导游权威,是你们在凉山州西昌市参观游览活动中的权威导游。首先我向大家致以彝族的最高礼仪和问候,彝语:“欢迎你”。今天我非常高兴和大家认识,由我来陪同接待大家参加西昌一日游行程活动,来游览美丽的月城西昌市,我们今天游览的景点有衛星發射基地、邛海、泸山等景點。

在離開西昌市區前往澷水灣衛星發射基地的路上,請大家往右前方西昌市中心的十字街頭看看,我们面前有一座当地标志性建筑之一,彝海结盟的塑像。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吧,红军长征时期,刘伯承将军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饮血酒,汉彝结盟。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两个人,他们肩并肩神情激动。注意到他们手里端着什么吗?对了,那是大碗酒,那么现在我就想跟您唠一唠着咱彝家的酒文化。这里面啊也是博大精深,就让我一一道来。

凉山气候寒冷,酒能驱寒暖胃。所以酿酒的历史十分久远。酒,在彝家的饮食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古时候彝家谚语说:“汉家贵茶,彝家贵酒。”“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打羊不成席。”可见呢对酒的重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也必不可少。在彝家,每当客人来到时,没有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每逢婚嫁,以“酒足”为敬,“饭饱”都在其次,或几乎没有请客吃饭之说;每当丧葬时,讲究送酒最多者最为孝敬;彝族家支间,个人间发生打架斗殴纠纷时,理亏方往往打酒陪礼道歉,即可消除双方的怨恨。您看这酒啊,还兼具着众多社交生活的功能呢。彝人一生可谓“生以酒迎来,活以酒壮骨,死以酒送归。”

该是什么样的酒让我们彝族兄弟一生衷爱呢?彝家酒类众多,有玉米酒,泡水酒,稀饭酒,坛坛酒,咂酒,啤酒等。个个都是粮食加智慧的结晶,酒香醇厚,色泽澄亮,甘甜可口。说到这男同志们肯定心里偷着乐呢吧,没关系,也有适合咱女同胞,让咱也过回酒瘾的泡水酒。

泡水酒是彝家待客的各类酒中最富特色,最令人喜爱的自酿酒。它是用高粱,玉米,荞子等杂粮为原料,酿制一桶要用粮食至少15到25公斤。工序简便却极讲究技巧,尤其以凉山美姑酿的与众不同。酒酿成以后呢用泥巴封口,需饮用时去掉封泥,加水到溢到桶口为止,否则酒味太浓。过两个小时以后呢,用竹管或麻秆插入桶底,用嘴吸饮。也可以从桶底部的小孔将酒引出,引出之酒会让你感觉到“酒香溢万里,尝酒甘又醇,嘴唇寒丝丝,舌尖甜蜜蜜。”所以连苏轼也不的不感慨“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怎么样,似乎闻着这酒香了吧!别急,可得听我把话说完。咱们彝家兄弟这个酒啊也是有个喝法的,一般呢有三种方式,一为“杆杆酒”,也就是我刚才所讲到的这种泡水酒的喝法,土家族,羌族等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这种咂饮的传统。多盛行于逢年过节,招待贵宾,举行婚礼的场合。二呢是“转转酒”,大家聚众喝酒时,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碗,从右至左依次转着喝,每个人喝完后都要用左手横擦碗沿为礼。再递给身边人,周而复始。

三呢是“杯杯酒”,按在场人的辈分高低一人一杯,人人不漏,大家同用一个杯子,谁也不嫌弃谁,同喜同乐。虽然他们好酒豪饮,但不滥酒张弛有度。喝酒时也很讲究,敬酒只敬一杯,如连敬两三杯就有寻衅的意思。就像彝族谚语所说:“一杯价值九两金,两杯价值一骏马,三杯价值一条狗。”没有干杯,劝杯,压酒的习惯。所以呢,咱们可要入乡随俗,别闹了笑话,辜负了彝家兄弟的一番好客之情。

好啦,经过我简短的讲解之后,大家再看刘伯承将军与小叶丹首领手里这碗酒,听老人们讲:还流传着另外一个传说,由于当地情况特殊,条件有限,当时两人在彝海边共同用碗舀起彝海的湖水,两人以水当酒彝海结盟,来庆贺红军长征顺利通过彝区,大家北上抗日救中国的决心。那种水浓郁酒,酒饱含着友情。血脉相依的真挚兄弟感情,是不是觉得厚重了一些呢?这就是一个与酒生死相伴的民族,一段喝酒喝出来的豪情。

一路走来,风光和故事多多,想体验这种浓浓的酒风情啊光说可不行,彝家的风味餐可等着咱们呢。

好啦,就让咱们一起去游览彝族民族风情的村落和一些著名的景点吧!

彝族导游词6

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源渊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次年。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属相循环3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计算在10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年加祭祖日过三天。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届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据考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人用以观天象星斗的天文台,与彝族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彝族导游词7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彝族导游词8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20xx年7月18日至7月27日,云南民族村将举办为期十天的“天下火把节——最牛民族村”为主题的原生态火把节狂欢活动,市民不用长途跋涉就能感受到原生态的彝族风情,参与到精彩纷呈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

第五篇:彝族导游词

彝族导游词

彝族导游词1

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源渊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次年。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属相循环3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计算在10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年加祭祖日过三天。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届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据考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人用以观天象星斗的天文台,与彝族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彝族导游词2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 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彝族导游词3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彝族导游词4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我是西昌航天旅行社导游权威,是你们在凉山州西昌市参观游览活动中的权威导游。首先我向大家致以彝族的最高礼仪和问候,彝语:“欢迎你”。今天我非常高兴和大家认识,由我来陪同接待大家参加西昌一日游行程活动,来游览美丽的月城西昌市,我们今天游览的景点有衛星發射基地、邛海、泸山等景點。

在離開西昌市區前往澷水灣衛星發射基地的路上,請大家往右前方西昌市中心的十字街頭看看,我们面前有一座当地标志性建筑之一,彝海结盟的塑像。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吧,红军长征时期,刘伯承将军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饮血酒,汉彝结盟。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两个人,他们肩并肩神情激动。注意到他们手里端着什么吗?对了,那是大碗酒,那么现在我就想跟您唠一唠着咱彝家的酒文化。这里面啊也是博大精深,就让我一一道来。

凉山气候寒冷,酒能驱寒暖胃。所以酿酒的历史十分久远。酒,在彝家的饮食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古时候彝家谚语说:“汉家贵茶,彝家贵酒。”“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打羊不成席。”可见呢对酒的重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也必不可少。在彝家,每当客人来到时,没有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每逢婚嫁,以“酒足”为敬,“饭饱”都在其次,或几乎没有请客吃饭之说;每当丧葬时,讲究送酒最多者最为孝敬;彝族家支间,个人间发生打架斗殴纠纷时,理亏方往往打酒陪礼道歉,即可消除双方的怨恨。您看这酒啊,还兼具着众多社交生活的功能呢。彝人一生可谓“生以酒迎来,活以酒壮骨,死以酒送归。”

该是什么样的酒让我们彝族兄弟一生衷爱呢?彝家酒类众多,有玉米酒,泡水酒,稀饭酒,坛坛酒,咂酒,啤酒等。个个都是粮食加智慧的结晶,酒香醇厚,色泽澄亮,甘甜可口。说到这男同志们肯定心里偷着乐呢吧,没关系,也有适合咱女同胞,让咱也过回酒瘾的泡水酒。

泡水酒是彝家待客的各类酒中最富特色,最令人喜爱的自酿酒。它是用高粱,玉米,荞子等杂粮为原料,酿制一桶要用粮食至少15到25公斤。工序简便却极讲究技巧,尤其以凉山美姑酿的与众不同。酒酿成以后呢用泥巴封口,需饮用时去掉封泥,加水到溢到桶口为止,否则酒味太浓。过两个小时以后呢,用竹管或麻秆插入桶底,用嘴吸饮。也可以从桶底部的小孔将酒引出,引出之酒会让你感觉到“酒香溢万里,尝酒甘又醇,嘴唇寒丝丝,舌尖甜蜜蜜。”所以连苏轼也不的不感慨“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怎么样,似乎闻着这酒香了吧!别急,可得听我把话说完。咱们彝家兄弟这个酒啊也是有个喝法的,一般呢有三种方式,一为“杆杆酒”,也就是我刚才所讲到的这种泡水酒的喝法,土家族,羌族等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这种咂饮的传统。多盛行于逢年过节,招待贵宾,举行婚礼的.场合。二呢是“转转酒”,大家聚众喝酒时,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碗,从右至左依次转着喝,每个人喝完后都要用左手横擦碗沿为礼。再递给身边人,周而复始。

三呢是“杯杯酒”,按在场人的辈分高低一人一杯,人人不漏,大家同用一个杯子,谁也不嫌弃谁,同喜同乐。虽然他们好酒豪饮,但不滥酒张弛有度。喝酒时也很讲究,敬酒只敬一杯,如连敬两三杯就有寻衅的意思。就像彝族谚语所说:“一杯价值九两金,两杯价值一骏马,三杯价值一条狗。”没有干杯,劝杯,压酒的习惯。所以呢,咱们可要入乡随俗,别闹了笑话,辜负了彝家兄弟的一番好客之情。

好啦,经过我简短的讲解之后,大家再看刘伯承将军与小叶丹首领手里这碗酒,听老人们讲:还流传着另外一个传说,由于当地情况特殊,条件有限,当时两人在彝海边共同用碗舀起彝海的湖水,两人以水当酒彝海结盟,来庆贺红军长征顺利通过彝区,大家北上抗日救中国的决心。那种水浓郁酒,酒饱含着友情。血脉相依的真挚兄弟感情,是不是觉得厚重了一些呢?这就是一个与酒生死相伴的民族,一段喝酒喝出来的豪情。

一路走来,风光和故事多多,想体验这种浓浓的酒风情啊光说可不行,彝家的风味餐可等着咱们呢。

好啦,就让咱们一起去游览彝族民族风情的村落和一些著名的景点吧!

彝族导游词5

家乡每年的火把节都是那样热闹,去年也不例外。

火把节还没到,我们便已经激动不已,大人们都准备好要宰杀的牛羊,小孩子则嚷着要属于自己的火把,看到大人们手上拿着松树枝,便冲了过去,一脸惊奇,可能是想看大人是怎样把松树枝变成有趣的火把吧!大人拿起松树枝削了起来,不一会儿松树枝便变得光滑许多,一根、两根、三根……渐渐多了起来,削完之后就只剩捆起来变成火把了。大人又拿起一根像稻草一样的'绳子将一根根枝捆起来,一把火把、两把火把、三把火把……小孩子们不再惊奇,而是急忙各自挑了属于自己的火把放在各人的地方,就又蹦蹦跳跳地去玩了。

终于,令人期待的火的节日——火把节到了。早上六七点钟大人们就开始忙活,小孩子则负责玩。下午,当丰盛的饭菜上桌,人人都被引诱过来,牛羊肉的香气飘得好远,我和几位小伙伴坐下来吃饭,道道菜都是美味可口,美味的食物不一会儿就塞满了肚子,肚子满足了,却又盼着黑夜的到来。

天一擦黑,“终于黑了!”有个小孩惊叫起来,我们拿起火把,拿上松香,大人帮我们点燃火把,当火把点燃每人都欢呼一声,听起来人人都是那样快乐。我们都拿着松香,等待火把燃起的火焰渐渐小了便扔上一把,火便会蹿了起来,我们玩的不亦乐乎,欢笑声停不下来,有些调皮的,拿起一把松香往别人脚下一扔,火蹿到别人脚下,那人被吓得尖叫起来,恶作剧的孩子便“咯咯”地笑。天已经完全黑了,火把发出的火光在夜空中仿佛一颗颗星星在闪耀,当聚集起来似乎照亮了一切,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松香的气味,有些孩子把火把放在一起,手牵着手围着火把跳起了舞,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们也学着他们跳起了舞,这个火的节日过得无比快乐!

彝族导游词6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彝族导游词7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20xx年7月18日至7月27日,云南民族村将举办为期十天的“天下火把节——最牛民族村”为主题的'原生态火把节狂欢活动,市民不用长途跋涉就能感受到原生态的彝族风情,参与到精彩纷呈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

彝族导游词8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凉山型

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乌蒙山型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彝族服饰的特点

(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下载彝族历史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彝族历史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作者:思念淡然若水 摘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华夏民族璀璨的文化正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它仿佛一个巨大的花园囊括和包容着五......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俗习惯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花般的民俗习惯。作为其中一员的彝族当然也不例外。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灿烂的风土人情。现......

    彝族火把节

    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火把节期......

    彝族舞曲[范文大全]

    音乐:欣赏《彝族舞曲》教案 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赏析 教学方法 :倾听、自学、探究、讨论、表演、创造等. 教学目的 :感受琵琶魅力,领略彝族风情,热爱民族音乐. 讲授人太原幼......

    文县历史文化

    文县历史文化 2011年05月05日11:19 来源:中国甘肃网 手机看新闻          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一、历史文化悠久 一是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文县,历史悠......

    厦门历史文化

    美丽的鹭岛——厦门 厦门历史文化 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

    鄢陵历史文化

    鄢陵历史文化 鄢陵,一片风光旖旎的平原林海:无论是姹紫嫣红还是娇艳欲滴,鄢陵的芬芳在季节的轮回中愈显缤纷多姿。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阴”,秋天果实丰而满枝,......

    公司简介及历史文化

    公司简介及文化历史湖北双珠泉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现有天然泉水资源生产矿泉水(瓶装水系列、桶装水)及其它饮品。项目总投资2亿元,其中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项目占地面积13320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