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挖掘历史文化
挖掘历史文化,整合人文资源
——关于赴桐城,枞阳两地开展调研桐城派遗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介绍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以明归有光接绪唐宋八家而上追史迁,远溯秦汉,为其文统之源流,故其文论不仅完整系统,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姚鼐又手编《古文辞类纂》,作为散文创作的“样板”刊行于世,从而从文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扩大了“桐城家法”的影响,天下文人宗法桐城者趋之若骛。自姚鼐之后,桐城派的传播代有人豪,诸如姚门杰出弟子方东树、姚莹、梅曾亮、管同、刘开,桐城派旁支--阳湖派的恽敬、张惠言、李兆洛,桐城派“中兴大将”曾国藩的“四大弟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以及末期的严复、林纡、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等。
桐城派千余人的创作队伍,其散文作品可谓汗牛充栋。2000余种作品既体现了桐城派文论的共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又各具特色。清代以降,编辑出版的桐城派本籍作家文集450余卷,非桐城籍桐城派作家著作,更是不胜数计。不少名篇佳构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等,一直选作大中学校文科教材。而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
自清乾隆中叶至今,对桐城派的评论从未间断。“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该派为“桐城谬种”,此后功过是非再也无人斗胆问津。解放后,虽有少量持论公允的研究文章散见于报刊,然终难形成气候,而“文革”中自是在劫难逃。直至1985年11月上旬,海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桐城参加首次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才从文论、史学、哲学、美学、文章等多方面给予了桐城派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桐城派是桐城文化的核心,这里的桐城是指今天的桐城,枞阳及安庆宜秀区的部分地区,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出现了“枞阳出人,桐城出名”的说法,想要深入挖掘桐城派历史,整合文化资源变得更加困难。目前桐城,枞阳两地在桐城文派的传承利用上仍然缺乏实质合作,难以形成合力,导致了目前桐城文化“有东西说,没地方看”的局面。
本调研团队大多数成员都是桐城或枞阳人,对桐城文化有着天然的热爱,对桐城枞阳两地联手共同利用好桐城文化资源有着很高的期待,我们秉持“地调研,科学分析,合理提议”的原则利用暑期时间对两地尚存的文化遗迹进行寻访调研,并寄望以此为契机大致整理出桐城派发展的大致脉络,对当前桐、枞两地深入合作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促进桐城文化在当代能愈老弥新!
第二篇:挖掘历史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
敢壮山布洛陀文化的挖掘宣传与开发价值
粟宇亮
布洛陀是流传于广西红水河、右江和左江壮族聚居地区民众口头叙事中的神话人物,是壮族民众的人文始祖。经国家级和省级专家学者的考察论证,位于百色市田阳县的敢壮山是传说中布洛陀的居住地,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精神家园、壮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源头的重要地方。2002年以来,田阳县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根据国家级和省级专家学者的考察论证结果以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挖掘布洛陀文化内涵,抓好敢壮山文化研究,努力打造布洛陀文化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敢壮山布洛陀文化的挖掘宣传及其意义
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西的部分学者在当地文化部门和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下,对布洛陀神话及其史诗进行搜集整理。1958年开始有了初步成果,广西壮族文学史编辑室搜集到散布于桂西各县的散体《陆驮公公》(后改题为《保洛陀》),此后陆续搜罗到各种师公唱本布洛陀史诗。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暨办公室成立后,确认《布洛陀》为壮族巫教经诗,并正式有组织地对壮族各地民间的《麽经布洛陀》手抄本进行抢救性的搜集和整理。至上世纪末,共收集到布洛陀经诗手抄本31本,布洛陀民间传说故事84篇,布洛陀叙事山歌录音带122盒,舞蹈素材18个。1991年《布洛陀经诗译注》出版,进入新世纪后,《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等,作为系统整理研究布洛陀文化的成果出版,具有了学术界认可的学术价值。为此,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进一步探索布洛陀文化遗产和壮族文明源头,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扩大对外交流关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敢壮山布洛陀文化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使历史悠久的壮族文化找到了源头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和其他民族一样,壮族先民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壮族的精神财富,集中地表现在布洛陀文化上。布洛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洛陀文化 集中地表现在经诗文化、麽教文化、稻作文化、壮族语言、壮族服饰、壮族建筑风格、壮族山歌、壮族舞蹈、壮族古乐、壮族民间体育等等。开发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能够更好地收集、整理布洛陀文化,更好地抢救壮民族文化遗产,使壮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文化工程。
(二)宣传敢壮山布洛陀文化,使壮民族人民提高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壮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除云南、贵州、广东等地有少部分壮族聚居外,80%的人口在广西,有着大聚居小分散的特点。千百年来,壮族人民为保卫祖国南疆、建设祖国南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着没有统一的宗教、没有共同的信仰,没有家族的宗祠、因而也没有文化的归属感。那种找不到祖宗的失落感使分散在各地的壮族人民没有形成一个“大壮族”。开发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这对满足广大壮族人民寻根祭祖心理,提高壮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有了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有益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体现党尊重民族的特点、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推动民族聚居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
(三)弘扬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有益于激发壮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开发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壮族区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丰富的农副产品,也有丰富的工业产品,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开发敢壮山布洛陀文化,一方面,利用旅游促销本地土特名优产品,拉动交通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以文化旅游为牵力,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开发和投资。这对资源的配臵和重组,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敢壮山布洛陀文化的开发工作。百色市委、市政府将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开发作为全市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田阳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旅游旺县”的重大战略,将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每年的县委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此项工作。县政府安排一名副县长具体抓此项工作。还成立布洛陀文化开发工作办公室,并落实人力、物力和财力,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敢壮山所在地的百育镇党委、政府落实领导具体抓好此项工作。此外,田阳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也关心支持敢壮山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全县上下为此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目前,田阳县每年定期举办“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四)开发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是扩大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壮族及壮侗语系民族与东南亚的泰、老、掸、岱、侬等民族有着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是同源异流的民族,或称为同根生的民族。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布洛陀是壮侗语系民族的人文始祖,田阳敢壮山是壮侗语系民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圣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固定会址落户南宁,是上述历史文化关系的回归,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壮侗语系民族地区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开发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更深层次地研究壮族族源和族群,利用壮族与东南亚的泰、老、掸、岱、侬等民族的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扩大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和友好往来,这对扩大壮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合作等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挖掘与宣传敢壮山布洛陀文化的有利条件
由于布洛陀文化的存在,敢壮山有着不可估价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价值。因而为敢壮山壮族文化资源得以更好的彰显提供了可能,也为布洛陀壮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多样的条件。
(一)文化资源条件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鸟浒,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继承和发扬壮族文化的同时,也深受同周边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从从文化而言,随着近年来对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政策的制定,壮族传统文化进一步被挖掘。从历史文化而言,壮族历史文化研究,内容丰富。从自然文化而言,敢壮山一带壮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赋予其很多独特的景观,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就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依据。
(二)市场经济条件
敢壮山地处南宁到百色的交通要道中间,属田阳县城区,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节假日消费模式的形成,人们的精神需求将会逐步上升到主体地位,会逐步放大文化消费空间;同时,越来越多的外来旅游消费群体,旅游市场无疑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百色市委、市政府已把绿色产业——旅游业作为田阳县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正在按照“国家级生态旅游区”的目标,围绕生态和民族风情两条主线,加大旅游产业的开发和投入力度,目前敢壮山已形成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区、万亩现代农业蔬菜生产基地等独具特色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旅游景点,随着进一步的开发,文化旅游业将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优势条件。
(三)设施建设条件近年来,百色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田阳县的投入力度,不管是政策上还是资金投入,都为其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田阳县重视抓好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基地建设,做了大量的基础性、探索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几年来,用于敢壮山旅游区的建设投入已达1000多万元。主要的项目有:飞机场跑道至敢壮山大门7.5公里道路、百育二级公路至敢壮山大门9.4公里道路、飞机场跑道至敢壮山大门1公里道路、绕景区500米道路、敢壮山大门、敢壮山大门至山下大道、跨铁路人行桥、上下山道路阶梯、祖公祠、布洛陀塑像、敢壮山景区修复、十二图腾塑像、凉亭、人工湖、风水桥、排水沟、舞台、大香炉制作、敢壮山大门旁管理房、敢壮山管理房、祖公祠往山顶便道、大门平台石板、旅游区造林绿化等等。经过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敢壮山旅游区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初步形成规模。这些举措所取得的成果提高了敢壮山的社会知名度,为布洛陀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四)政策支撑条件
近年来,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广西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关于加快广西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做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申报、出版等工作,实施扶持民族传统节庆工程,使“布洛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出版了《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挖掘整理了《布洛陀经诗》、《布洛陀民间故事集》、《布洛陀古歌》等文集。每年,10万多壮族群众聚会田阳敢壮山,一展壮族节庆活动文化魅力,扩大了壮族文化的社会影响。这些,都有利推动了敢壮山布罗陀文化抢救保护发展工作。
三、敢壮山布洛陀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民族认同的思考
(一)树立文化认同观,守护壮民族的精神家园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一个民族间各个成员对自己本质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前提条件。作为民族的一份子,缺少了对文化的认同就像树木缺了根、躯体缺了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主体文化的支撑,就没有了民族的脊梁。布洛陀文化失传了几百近千年,当地群众对布洛陀文化的了解不多,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文化源流认识和了解不够,保护意识有待增强。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来自于民族内部,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我们这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要让壮族人民都能认同布洛陀文化,共同祭奠我们的人文始祖以及衍生的灿烂文化。只有实现了这样的文化沟通、文化认同,才能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之上,产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才能认识到自我发展的紧迫性,才能主动去应对世界发展的浪潮,才能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对民族文化进行认真的保护,做到保护发展两不误。
树立文化认同观要求要把旅游业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起来。敢壮山一带民族文化丰富,作为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的文化资源和资本,必然会为田阳壮族地区孕育出大批的文化产业,比如:旅游、工艺、演出等文化产业。要充分依托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以特色旅游业为主导的民族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田阳壮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条可行性道路。
(二)充分调动民众的自觉性,主动参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行动
民族文化的所有者是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如果本族人不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不主动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要使民族文化的精华得以保留是极其艰难的。因此,保护民族文化,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应该是各族人民都关心的工作,必须调动当地人民群众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主动参与到民族文化建设中去,使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要求。要加强引导,增强参与意识,营造全民关心、人人参与的保护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敢壮山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广西各族人民在发展经济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事实表明,哪里的的文化资源丰富,哪里才真正富有;任何经济活动,文化资源含量高,经济附加值才会高;布洛陀丰富多彩的壮民族文化,为开展文化旅游,激活壮民族地区经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只要宣传得力,引导有方,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道理就会深入人心,人们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就会从专家学者的呼吁变成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而这样一种人人关心、爱护民族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都会促进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防止破坏民族文化行为的发生。
(三)重视民族文化教育,使年轻一代成为传承和保护布洛陀文化的主力军
敢壮山布罗陀文化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要通过重视当地的教育发展和地方性知识的现代教育加强保护、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作用更为凸显。实际上,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长期以来,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体育和艺术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祖辈留下的东西往往被当成“下里巴”文化而被排斥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美术课堂和音乐课堂之外,人为地导致文化延续的断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学校教育者责无旁贷。从外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经验看,他们普遍重视通过学校教育的普及推广。如韩国不但确立遗产项目,而且培育传承传播机制,保障“活的人类珍品”技艺的延续。江陵端午祭中的祭祀仪式、官奴假面舞剧、江陵 风物游艺、农乐竞赛、歌谣等,均具有机构或传承人进行技艺的培训,专门为每年的祭祀活动作准备。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民族地区中小学应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思想,将本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积极主动地保护和创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远上保证民族文化发展。
(四)加大投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培植和壮大民族文化产业 敢壮山除了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外,最重要的就是丰富的布洛陀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要深入开展文化产业调研活动,发掘民俗文化,组织文化活动、结合当地地域、经济特色,发展培植适合当地特点的文化产业。要通过科学的有效的保护,然后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发展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使当地老百姓和旅游投资者从中得到实惠,进而增强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保护的意识。当前我们已意识到了布洛陀文化的价值,并在不同程度地发掘、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当地的文化生态极为脆弱,一但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对其的开发虽然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所产生的方面影响也不得不考虑,所在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时,务必要注意保护和传承,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在重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充分保护极富特色的民族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样既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使优势资源得以挖掘的同时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第三篇:深入挖掘龙州历史文化资源 全面促进文化统战工作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全面促进文化统战工作
摘要:龙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其中又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与龙州民族文化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龙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还未能层层深入。挖掘与开发龙州历史文化资源,要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培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这也正是龙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深入挖掘龙州历史文化资源全面促进文化统战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和谐稳定。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统战 文化产业 文化遗产
文化统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优秀的文化资源为思想基础,寻求对文化的认同,实现社会各界民众的最广泛的联合与团结为内容的一种统战工作手段,其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龙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其中又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在龙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一座宝库。以下就围绕如何深挖龙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培育文化产业,从而更好地推动龙州文化统战工作的开展来做出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龙州历史文化资源及开发情况。
龙州县,一座具有1290多年历史的边关商贸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因左江便利的交通及地缘优势,成为广西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贸易交往的重要门户,素有“边陲重镇”、“小香港”之称。
龙州县城三江汇集,左江贯穿县城而过,从县城至响水河段,分布有左江岩画、悬棺崖、紫霞洞、人间仙境等景观,风光让人流连忘返。龙州壮族天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蕴含着浓厚的壮 1
族文化风情,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除了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外,龙州历史文化资源也尤其丰富。龙州起义纪念馆、红八军军部旧址、胡志明展馆、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旧址、小连城、陆荣廷故居、苏保德衣冠冢、伏波庙、班夫人庙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使龙州县成为中央确定的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与龙州民族文化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深入挖掘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统战工作所用还存在较大的空间。
目前,龙州县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开发利用情况参差不齐。开放较好的如龙州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原名“中国红军第八军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85年2月1日,是纪念邓小平领导和发动龙州起义的专题纪念馆,2004年8月迁建后更名为“龙州起义纪念馆”。2010年,为纪念龙州起义80周年,龙州起义纪念馆进行陈列展览改造,改造后在陈列形式上除了利用珍贵的文物、重要的图文资料等传统形式外,配备了高科技声、光、电技术,重新更换画面及保护材料多种表现形式,如在序厅放置的导览语音功能多媒体控制系统、互动功能多媒体触摸屏、LED电子屏、幻影智能器等设备能真实地重现反帝风暴、红区建设、剿匪征战、龙州血战等龙州起义场景。高科技设备的运用,提高了陈列的整体效果,为游客们身临其境地展示了一幅幅壮丽恢弘的革命历史画卷。
为了充分发挥龙州起义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崇左市委统战部于2010年在该馆挂牌成立了崇左市党外人士政治交接教育培训基地。除龙州起义纪念馆外,龙州县其余历史文化资源因种种原因挖掘未深,如:陆荣廷故居业秀园已于2008年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维修,但因征地拆迁等问题一直未能竣工完全对外开放;苏保德衣冠冢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发利用,一直荒芜至今;班夫人庙修缮工程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等。以上所述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具备打造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条件,更应该深入挖掘为文化统战工作所用。
二、龙州历史文化资源与当前文化统战工作关系的探讨。
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统战工作。当前,龙州县正围绕崇左市城市建设三年大会战的战略部署,以“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升边关历史文化品位”的经营管理理念,挖掘边关历史文化内涵,提升龙州城市品位以打造边关历史文化名城。这是龙州县文化统战工作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龙州县总人口27万,辖区内有壮、汉、瑶、苗、回、侗等民
族聚居,宗教信仰主要为基督教和天主教。一直以来,龙州县民族、宗教等工作都是统战工作的重点。
历史上龙州县各民族团结战斗有着光荣历史。龙州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以壮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英勇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同时龙州起义高举反帝旗帜沉重地打击了法帝国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在祖国西南边陲树立起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旗帜,谱写了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篇章。
因此深入挖掘龙州历史文化资源,对我们今天更好地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作用。龙州起义纪念馆、红八军军部旧址、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龙州起义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更是在中华民族儿女共同抵御侵略、消灭剥削的民族精神的体现。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中越长期共结友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交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成熟,广西与越南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宽广。龙州县作为广西崇左陆路东盟前沿城市,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龙州人民与越南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
1926年起,越南革命者便陆续来到龙州进行秘密革命活动。胡志明、黄文树、黎红风、长征、武元甲、周文晋等40多人,在龙州地区进行革命活动前后长达18年。他们得到了龙州人民的大力支持,与龙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2006年5月19日,越南革命者在龙州秘密机关旧址被辟为“龙州胡志明展馆”。胡志明展馆的开馆,为增强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更是成为中越两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近年来,随着龙州口岸建设的日趋完善,中越双方在外贸、旅游、文化等方面合作与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深入挖掘龙州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中越长期共结友好,更推动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第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文化统战基地发挥辐射作用。
当前,龙州县正全力开展边关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富有南疆边关城市特色的公共文化旅游设施成为建设的主要内容。
此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规划、修缮龙州古城四大城门、伏波庙、班夫人庙等历史文化项目,按照“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思路可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修复完缮胡志明展览馆、中法战争博物馆等项目,充分整合与越南间的红色旅游资源,能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同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崇左市文化统战基地的辐射作用。崇左市文化统战基地建立在边城水口镇,通过挖掘陆荣廷故居业秀园和苏保德衣冠冢历史文化底蕴,依靠胡志明与龙州学术研讨会、中越母亲河保护行动、水口口岸中越商品交易会等平台,充分团结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切实践行“经济统战促边关,文化统战耀边关,和谐统战稳边关”的目标要求。
三、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统战工作的思考
文化资源是文化统战工作的基础。文化统战工作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统战工作的开展。与龙州其它特色文化资源相比,龙州历史文化资源是最有利于促进文化统战工作的开展。与龙州民族文化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深入挖掘与开发龙州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统战工作所用,本人认为当前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紧抓“两个阵地”建设,营造文化统战和谐氛围。
龙州是一个边境多民族县,民主党派活跃,宗教信徒多,统战工作凝心聚力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我县当前文化统战工作应围绕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归属感,紧抓“两个阵地”建设。一是紧抓龙州起义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将党外干部爱国主义教育常规化。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党外干部培训紧密结合,促进党外干部对党的光荣历史和政策的了解。通过培训增强了党外干部爱国主义精神;二是紧抓崇左市文化统战基地建设,通过策划开展中越友好文艺晚会、苏保德衣冠冢祭拜、水口旧街歌圩等文化交流活动,办好胡志明与龙州学术研讨会、中越母亲河保护行动、水口口岸中越商品交易会,实现文化统战耀边关,促进和谐统战稳边关。
第二,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群,设计特色旅游线路。
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边关历史文化名城三年大会战工作,其精髓就是要把文化发展作为龙州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特征,顺应城市发展趋势。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如何将文化发展为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就目前而言,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探讨和策划,整理、发掘、展示历史文化作为文化项目、文化工程;充实崇左市文化统战基地,营造集群效应;在旅游规划中,充分加入龙州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走产业化发展的新路等是当务之急。这些举措不仅是深化龙州文化旅游的需要,同时也是扩大对外文化统战工作的有利途径。
第三,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加强对外宣传与推广。
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相应的平台与机制,因此只有不断创新能充分展示与推广龙州历史文化的载体,不断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来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文化统战工作的开展。
就龙州历史文化而言,加大龙州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开发的力度,推出《天琴美女》等反映龙州历史文化的文学、影视与艺术作品,将文化界人士聚集到龙州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群体之中,以取得更广泛的宣传效应。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在龙州当前的文化统战工作中,我们要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培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通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创作相关文艺作品,更好地保护与推广龙州历史文化。这不仅是当前龙州县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新课题,同时也将是我们进一步促进文化统战工作开展的新举措。
第四篇:关于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县政协2018重点民主协商活动安排,县政协于今年4月份成立“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名片”重点民主协商课题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及县城的历史文化概况
(一)我县置县历史悠久,自古有汉家旧县之说。官方记载泾县为汉初置县,距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泾县汉属丹阳郡,三国吴析地置安吴县,晋时属宣城郡,隋开皇九年(589)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属宣州。唐武德三年(620)泾县属新设的猷州,武德八年废猷州,属宣州,唐天宝元年(742)以后,渐次析泾县置青阳、太平、旌德等县。宋元明清均属宁国府(路)。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废道、府,泾县属安徽省直至今日。
(二)我县县城有数百年历史,历来为我县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泾县自汉迄今,四迁其城。最初时,跨泾溪而筑,后为水圮,移至赏溪之西。北宋崇宁年间,泾溪泛滥,城为水啮。南宋嘉定三年(1210)县令王栐移县治于溪东,相传留此以为治所,故名留村,后圮于水。元至元十三年(1276),县尹施正大移治于宋县治东门敬天坊,即今县城。县城居于皖南山区,旧时陆路交通不便,因县城紧临青弋江,故而水运成为旧时主要的货运方式。当时青弋江上游各县和县内的竹木柴炭、茶叶、宣纸、丝、麻等货物运往外地,从南京、上海、芜湖等地购进的白纱、棉布、火柴、胶鞋、煤油、粮食等均由水道运输进县城。县城南水关、西门口、北水关三大码头商店作坊很多,晚间帆船林立,十分繁忙,南街、北街也就成了县城最繁华的地方。
(三)我县县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仍保留着一些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县城区域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众多,虽历史上因人为和兵火缘故大多消失,但仍保留着一些历史遗存和历史文化。
1、历史遗存主要有:泾县古城墙。位于县城西青弋江东岸,从南门口至青弋江大桥,全长1060米,城墙以条石砌筑。自护堤至顶部高约10米,设南门口、南水关、西门口、北水关四个下江石阶。该城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64),至清时相继增设谯楼、石埠、炮台,期间屡毁屡修。民国28年(1939),为避免日机轰炸,方便人员撤退疏散,泾县国民政府拆除县东、南、北三面城墙,西城墙因其防水功能而得以保存。解放初期,南、西、北城门因县城建设需要被拆除。1954年、1973年、1999年共三次对西城墙进行加固维修,目前仍完好少有损坏。荷花塘。古称明堂池,与古城墙外的青弋江相通,城中可通过池水判断青弋江的水位。明代嘉靖年间又在池中建有二层八角小亭,名曰“洗心亭”。荷花塘附近原有县衙、夫子庙、泮池学宫、考棚等,解放后几经修复,目前仍是县城内市民休憩地之一。甄塘。座落在原县小东关。相传道士晨出见婴儿卧荷叶上,怜而取育于邻。既长,有殊色,归袁氏。文帝平邺纳为后,遂以是为甄后生处(宋《泾川志》)。水西双塔。宝胜禅寺50米处各有古塔一座,其西为大观塔,亦称崇宁塔,北宋大观二年(1108)建,昔时游人可从筑梯登塔顶,清时遭战火,塔内楼层尽毁,仅存塔体。塔上嵌有宋代碑刻。北为小方塔,亦称乾应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此两塔2001年被列为国保单位。
2、历史文化主要有:佛教文化。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佛教徒刘英墓就在水西。现在高铁站一带早在汉顺帝年间就建了佛庙——万寿寺,可能是南方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寺庙。南北朝至隋,水西先后建了宝胜、崇庆、白云三座佛寺。曾有高僧大德黄檗禅师、宗泐、伏虎、守讷等,特别是黄檗禅师,其法嗣临济,为五宗之一。理学文化。以水西书院讲会为载体,明嘉靖、万历年间,王阳明理学的传播在此形成两个高潮,最高人数一次可达千人以上,王龙溪、钱绪山、罗洪先、邹守益等理学名臣(省部级高官达十几位,如泾县的查铎、萧良干、萧彦、萧雍、赵士登、赵睿、赵健、徐榜、赵善政、张应泰;
宣城的沈宠、太平的周怡等)在此风云际会,因此水西书院也名闻遐迩,直追全国四大书院。
诗歌文化。李白、杜牧有诗歌记游,开水西诗歌文化之先河,唐以降,诗人络绎不绝来缅怀歌咏,一时水西成了诗人聚集之地。生态文化。水西生态优良,古代就有珍稀动物碧鸡,明大学士许国有《碧鸡》诗、释元理有《碧鸡赋》咏之。唐以来的贡茶——白云茶,汪伟、胡耸孙先后有《白云茶记》、《白云茶赋》咏之。赏溪,县城的母亲河,从李白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歌咏之。赏溪的桃花洲,自古以来是泾县人踏春的去处,文人多有文字记之。在水西的湖山,尚有赤乌二年的水文标识。亭台文化。从水西至响山(狮子山),先后建有白鹭亭、清湍亭、东峰亭、熙光亭、烟雨亭、溅玉亭、领要亭、回波亭、响山亭,凌云台、清居台,除响山亭外,其它亭台皆已毁圮,但其蕴含的文化(由来、楹联、诗歌、文章、传说)至今传芳。
3、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位于泾县县城的南门老街和位于泾县城市规划区内的赤滩老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南门老街位于县城西侧,是旧时漕运的重要节点,呈丁字形,路面由青石板铺成。早在唐代,泾县的宣纸、蚕丝、茶叶、竹木碳等商品就远销县外,到清代时,这些产业颇具规模,经商者遍布8个行省之多,固有“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之说。目前,老街的商业功能已经被居住所取代。赤滩老街历史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目前已作为我县成熟的旅游景点对外经营。
二、我县在保护、挖掘、利用县城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县城虽然历史上作为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建筑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够,一些历史遗存遭到破坏;还有部分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我县对现有的县城历史文化研究基本是断代、碎片式的,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受人力、物力及编制影响,尚没有设立或配备专门从事研究县城历史的机构和专业人士,缺乏整理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二)历史遗存保护不够有力。因没有专业部门进行研究,致使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把握不准,把县城内历史遗存当作普通的建筑,予以拆除或在城市建设中没有注意保护和利用。如老北街的拆除,除县城之外,章渡吊栋阁的逐年坍塌也让人痛心。
三、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我县厚重历史文化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
我县在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和旅游提质大会战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大价值,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我县历史文化内涵,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不仅要建设好美丽县城,也要在保护、展示和利用历史文化上下工夫,做好保护规划,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提升县城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县城历史文化韵味。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文旅委、县志办负责(或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士和文史爱好者对泾县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并将其成果融入全域旅游实施当中,更好地提升城市品味和旅游质量。
(二)适时启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对于延续文脉、保持特色、凝聚人心至关重要,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目前,全省已有寿县、歙县、绩溪、安庆、亳州这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和县、宣州区等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县是安徽省旅游大县、强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泾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脉的传承。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积淀和文化涵养的重要标志,能有效增强市民文化认同和乡土认同,激发市民工作和生活热情,提升文化自信。同时,申报成功可以获得上级的部分财政支持,用于遗产保护、文物修缮、城市建设。二是有利于提升泾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我县的综合竞争力。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泾县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深度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旅游实力,促进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对县城南门老街和赤滩老街的保护和修缮。
根据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要求,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即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我县保存较为完整、能算得上历史文化街区的有南门老街和赤滩老街。赤滩老街因纳入赤滩古镇旅游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保护较好;
南门老街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岸老城墙上的历史街区”,有古街道、古商铺、古民居、古城墙等众多古建文物,饱含着沧桑变迁的厚重情感,是泾县“汉家文化”的遗迹,也是泾县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泾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已将南门老街纳入保护规划,并启动了南门老街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南门老街因却年久失修,加之部分拆迁,损毁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当务之急是严禁对南门老街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开发行为,对其开展抢救性保护,并在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投入必要的资金对南门老街进行仿古修缮,尽量恢复和保持老街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古街风貌。在此基础上,先行申报南门老街、赤滩老街为历史文化街区,再谋划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而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尽管我县以现有的条件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不一定肯定能申报成功,但是如果仅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对南门老街进行商业开发或其他利用,导致老街消失,那么对泾县和本地居民来说,将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损失,也将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带来很大困难。
第五篇:县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使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我县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xx文化向来发达,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用聪明才智,在向自然界进行谋求生存的斗争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历代许多文化名人曾流寓岳池,留下墨宝刻于石崖或付梓成册。xx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移动或不可移动的多种革命文物。经过 2 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我县加强现有文物的管理工作,馆藏文物的收藏从原有的数十件增加到了目前的450 多件,申报市级文保单位6处,xxxx等县级文保单位13处,上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档文物64处,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在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中,有古遗址、古桥梁、古墓葬、摩崖石刻、古建筑群和革命纪念地等等,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是我县数千年文明史的纪实写真。近年来,我县,为我县展示地方史和民俗文化,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县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由于经费紧缺,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同时,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xx等市、县级文保单位。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善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落实了专人值班、节假日轮流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最大限度地监管好了馆藏文物的安全。
二、我县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一些文保单位因年久失修急待整修(如xx等);许多古建筑梁架老化严重,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一些文保单位因资金缺乏而无法维修,抢救、挖掘、利用和保护工作无法实施(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溪高寺)。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少数乡镇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为了眼前的经济帐,认为保护文物要花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少数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
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护虽然有《文物保护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执法的主体不是文物部门,而是工商、公安、建设和规划等执法部门,由于没有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坏情况发生时,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处理。
4、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各级领导责任制)做得不够,文物保护经费未能较好纳入财政预算,文物经费严重不足。
5、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文物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文物部门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根本无力实施对许多该保护的文物实施保护。
三、加强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历史文化和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我县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工作,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做好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
站严禁复制剽窃保护工作工作,光靠业务主管部门的力量还不行,更主要的是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因此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
二是把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领导必须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树立“保护文物,守土有责”的意识,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同时对文物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三是充分发挥县文物管理部门的作用,积极协调处理好全县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配合公安、工商、规划和城建等单位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消除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有法而无法依法办事”的怪现象,进一步做好我县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
四是加大对文物事业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我县文物业务费虽从原来的几千元增加到2004年的1万元左右,间或有少量的应急专项拨款,但近几年来维修的6处文保单位,却用去维修经费 10余万元,差额部分都是由当地企业、群众筹资解决的。而当前我县部分农村的村级经济和群众的资金还相对有限,筹资困难,致使许多急需维修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苦于资金而无法实施维修。建议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其他兄弟区市县的做法,每年从县城乡建设费中划出2-3%经费作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濒临损毁的文物得到及时的抢救性整修和维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五是加强文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历史文化抢救、挖掘、利用及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工作量大的工作,我县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设置较晚,工作人员从无到有,目前仅有2个在编人员,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解决好文物管理部门的编制、工资、待遇等问题,保持文物队伍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