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升本政治试题问答题辨析题
1.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这一原理对正确决策的指导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际运用和生动体现,二者是一致的。(3分)这种一致性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第二,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过程。第四,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4分)上述原理是我们正确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切决策都必须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同时要遵守民主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决策形成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3分)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答案: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2分)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3分)3.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答案要点: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4.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不真实的民主。
资本主义民主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1分)资本主义民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从本质上讲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资本家对工人实行压迫剥削的一种政治形式。(1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享有民主,对资产阶级而言,这种民主是真实的。(1分)无产阶级丧失了生产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这种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享有同资产阶级一样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则是虚伪的、不真实的。(2分)5.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12分)
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分)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这个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2分)第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2分)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2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5分)6.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12分)答案要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持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2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2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5分)7.“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2分)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3分)8.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答案: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 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3分)
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 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2分)解析:
9.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答案要点: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2分)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3分)10.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答案要点: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1分)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3分)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1分)
11、“金钱是政治的母乳”。答案要点: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政治是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权力的分配归根结底由财产多寡决定。党派竞争、竞选都是以金钱为后盾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金钱的确是资本主义政治的母乳。(3分)但是,金钱不是所有社会政治的母乳,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搞金钱政治或权钱交易。(2分)
1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坚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3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
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2分)1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答案要点: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3分)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2分)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唯物辨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4分)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4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2分)15.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答案: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 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3分)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 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 社会的基本关系。(2分)
16.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答案要点: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17、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此观点错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经济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8、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和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医生查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所得部署于按劳分配。
19、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部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外的”。
本命题正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部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话的意思是: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的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履行公民职责。也反映出落后国家的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20、人权高于主权
此观点错误。各国的国情不同,对人权的认识和实施不同,人群本质上是内政问题。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是否认国家主权。当前世界各国有大小强弱之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存在,国家的主权就更加重要。人权高于主权是某些西方大国把人权作为政治斗争和干预别国内政的工具和借口。
2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此观点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此观点错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2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既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可以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一个国家通过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取得国家政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土地革命是革命的基本内容。这些都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首先从农村开始,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然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胜利。24.人民民主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错误。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5、知识分子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
此命题错误。知识分子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群体,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可以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证明,但不能离开工人阶级整体,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26.社会主义民主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错误。
因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在国家管理中,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少数剥削者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不在于国家权力是否由人民直接行使,不在于民主的形式,而在于其阶级实质不同。27.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错。
生产资料所有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表现在性质上是否是公有制,还要这种所有制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具体体制。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彻底改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状况,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就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反而有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社会主义公有制来说,还有一个具体制度、体制问题,要探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不能笼统的说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2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错。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时间。
在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以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矛盾。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上述矛盾已经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时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9.经济发展速度要快,经济效益就不能要求过高。
错。
经济发展既要要求速度,更要提高经济效益,没有效益的高速度没有意义。
经济效益低下,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生活中多种矛盾的症结所在。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当速度与效益发生矛盾时,速度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错。该命题混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们都不是主要矛盾,都要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制约。3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错。
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她的理论和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第二篇:安徽专升本政治试题
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03>1.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⒉ 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是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C.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5。一些地方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
化,一遇大风,沙尘泰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这种做法违背了 A。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的观点
D。永恒发展的观点
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沟,这种观点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C。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D。强凋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7.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以德治国 C。社会主义
D.爱国主义 8。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是 A。科教兴国
B。以德治国 C.依法治国
D。专家治图
9。下列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属于社会经济权利的是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监督权
C。受教育权
D.劳动权 10。某县人民政府通过招标与其辖区内某贸易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后来县政府口头通 知贸易公司解除合同,贸易公司提出异议,县政府答复说:我是一级政府,是社会管理者,你是本政府管辖下的企业组织,必须服从政府的行政管理.县政府的行为 A。属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合理的 B。符合民法的自愿原则 C.违反了民法的平等原则
D。符合民法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04>1.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
B.时间
C.规律性
D.客观实在3.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
4.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同一性与斗争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绝对性与相对性
D.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5.生产关系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
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B.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6.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是
()
A.计划
B.市场
C.财政
D.金融
7.下列关于法的概念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B.法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任意决定的
8.贾某今年14周岁,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他是
()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限制民事权利能力人
D.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9.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 2
任相适应。”这一规定是我国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
B.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C.罪行相适应原则
D.以犯罪事实为根据量刑的原则
10.死缓
()
A.是刑法所规定的主刑
B.是刑法所规定的附加刑
C.不是独立的刑种
D.是缓刑 05>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4.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同一性是()
A.矛盾的同一性
B.对立的同一性
C.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D.包含变化的同一性 5.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
C.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6.我国现阶段的国体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民主共和制
D.政治协商制度 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立党为公 D.坚持执政为民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9.在财产所有权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占有权 B.使用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10.张某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则张某实际上被剥夺政治
权利的期限为()
A.3年 B.5年 C.8年 D.11年
06>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中共十六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又 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这是用()
A.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4.从起源上看,阶级是
()
A.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分配关系极端不平等的产物
D.政治暴力和军事征服的产物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
()
A.形成阶段
B.发展阶段
C.成熟阶段
D.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是
()
A.计划形成价格为主
B.国家控制价格为主
C.计划和市场共同形成价格
D.市场形成价格为主
7.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
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原则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劳分配原则中“形式上的平等、事实上的不平等”
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
()
A.大陆范围内的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的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联盟和大陆范围外联盟都是主体
D.大陆范围外联盟是大陆范围内联盟的基础
9.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0.我国法律规定,司法协助的内容不包括
()
A.协助送达诉讼文书
B.协助执行对方法院做出的判决或裁定
C.协助调查取证
D.协助执行仲裁机构的裁决 07>1()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一种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4.我们党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是建立在()
A.对科技革命历史作用的正确认识上
B.对时代主题转换的正确判断上
C.对阶级斗争历史作用的正确认识上
D.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正确判断上
5.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就大中型企业而言,多数采取
()
A.个人业主制
B.合伙制
C.合作制
D.公司制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
A.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B.建立民族自治政府 .马克思
主
义
哲
学
和
具
体
科
学的关
系
属
于
C.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A.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D.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8.我国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方式是由
()
A.国家主席行使
B.国务院总理行使
C.国家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结合行使
D.国家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合行使
9.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应当首先清偿的债务或者费用是
()
A.破产企业所欠的税款
B.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C.破产企业所欠的银行贷款
D.破产债权
10.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在
刑法理论上称为
()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08>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实践性 B.科学性 C.阶级性 D.革命性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和特殊性 D.必然性和偶然性 3.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人口素质的高低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综合国力的强弱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
A.目的性
B.计划性
C.选择性
D.创造性
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
C.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6.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A.有用性
B.相对性
C.选择性
D.创造性
7.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
()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D.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9.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开始于
()8
A.1956年
B.1978年
C.1992年
D.1997年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培养“四有”公民
B.弘扬传统文化 C.促进经济发展
D.推动民主进程 1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C.发展生产力
D.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宪法基本原则的是()A.一切国家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
B.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C.民主集中制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13.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首先是
()A.祖父母、外祖父母
B.父母 C.兄姐
D.其他近亲属 14.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社会危害性
B.人身危险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法处罚性 15.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诉讼的是
A.某饭店因某乡镇人民政府拖欠其10万元人民币就餐费提起的诉讼
B.某公司因不服某市地税局行政处罚决定提起的诉讼
C.公民王某因对某公安派出所不允许其改名而提起的诉讼
D.个体户田某因在一次卫生执法检查中被执法人员殴打致轻伤而提起的诉讼 09>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速度 B.时间 C.空间 D.运动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指的是()A.时间的间断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伸张性 D.时间的重复性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现的是()
A.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C.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4.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地理位置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6.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7.党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一个基本点是坚持改革开放,另一个基本点是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自力更生 D.坚持艰苦创业 8.“三个有利于”标准不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A.良好发展 B.快速发展 C.又好又快发展 D.健康发展
10.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是()A.在野党 B.执政党 C.参政党 D.反对党
11.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人权。A.政治权和经济权 B.生存权和发展权
C.知情权和监督权 D.社会权和文化权
12.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男女分别不得早于()A.20周岁和22周岁 B.22周岁和20周岁
C.20周岁和20周岁 D.22周岁和18周岁
13.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A.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D.法律具有维护和巩固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作用 14.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10
A.某教师到某商场购买了一台电脑
B.某校系主任与校长订立了一份学生安全责任书 C.某公安机关对某甲作出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决定 D.某甲殴打某乙致乙重伤
15.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对案件依法重新审理并作出 裁判的程序,属于()A.第一审程序 B.第二审程序 C.审判监督程序 D.执行程序
10>1.“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3.“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4.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在于它遵循了()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C.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D.认为偶然性被必然性所决定
6.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是要
()11
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C.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7.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表明
()
A.密切联系群众就能保持党的先进性
B.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D.一切国家机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
8.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关键的途径是
()
A.加快基层政治体制改革
B.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C.提高农产品价格,实行劫富济贫
D.引导农民走打工路
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文化权利
C.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D.国家统一和民族地区自治结合起来
10.在我们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建立新安全观是
()
A.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
B.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C.互利、平等、协作、发展的新安全观
D.平等、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11.根据产权清晰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中应该有
()
A.法人财产权
B.随意处置权
C.最终所有权
D.最终决策权
1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中国共产党
B.国家司法机关
C.国家行政机关
D.广大人民群众
13.在我国,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
()12
A.25年
B.50年
C.发明人终生及死后50年
D.20年
14.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合法、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
B.平等自愿、公平合理
C.等价有偿、自由平等
D.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15.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得逞的,是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11> 1.物质的存在方式是()
A.速度 B.运动 C.空间 D.时间 2.“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体现的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D.事物发展是多样性和单一性的统一 3.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本质性 B.必然性 C.客观性 D.稳定性 4.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手段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 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8.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__ __体制。A.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 C.商品经济 D.国有经济
9.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1.台湾问题的实质是()
A.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C.中美关系问题 D.中国的内政问题 12.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
A.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B.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C.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3.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所体现的是()
A.个别统治者的意志 B.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相加 C.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D.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
14.民法基本原则中的,是指民事主体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A.自愿原则 B.公平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特别程序适用范围的是()... A.选民资格案件 B.敲诈勒索案件 C.宣告公民失踪案件 D.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12>1.哲学是
A.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 B.系统化、理论化的历史观 C系统化、理论化的人生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包含的哲理是
A.世界是可知的 B.世界是不可知的C.物质是运动的D.物质是静止的
3.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这体 14
现了
A.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作用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阻碍作用 D.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排斥作用
4.人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精神属性
5.()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A.社会生产 B.社会消费 C.社会就业 D.社会保障
6、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发达的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社会
7、()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A.初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全面实现现代化
8、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 C.政治文明 D.生态文明
9.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途径,这就是实行
A.董事会制度
B 居民委员会
C.村民自治
D.职工代表大会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A.和平统一
B.武力解放
C 维持现状
D.划峡而治
11.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新的伟大工程既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A环境建设
B社区建设 C党的建设
D 军队建设
12.()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
A宪法
B 行政法
C 经济法
D 社会法
13.()是党领导人民的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A 科教兴国
B
人才强国
C 创新富国
D 依法治国
14.赵某17周岁初中毕业后,在某企业打工谋生,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赵某被视为
A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D 特殊民事行为能力人 15.李某上班途中,看见歹徒正在持刀抢劫,挺身而出,在搏斗中将歹徒刺伤,李某的行为属于
A 违法
B 犯罪
C 正当防卫
D 紧急避险
二.多选题
03>11。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A。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D。同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E。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盆观的错误
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原因在于
A。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 B。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C。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E。它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13。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个人为社会做贡献 A。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E。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D。社会意识构成的复杂性 E。社会意识形式的多样性
15。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直接等同
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16。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力量之源 D。兴围之路
E。治党之道
17.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
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C。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D。引导社会前进的巨大力壁 E.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力置
18.法的历史类型有
A.原始社会法
B.奴隶制度法
C。封建制法 D。资本主义法
E。社会主义法 19。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E。司法必公 20。我国现行的诉讼法可分为
A。民事诉讼法
B。行政复议法 C.行政诉讼法
D。刑事诉讼法 E.仲裁法
04>11.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
A.朴素辩证法
B.思维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辨证法
12.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c.世界的可知性
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E.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
13.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
A.运筹帷幄
B.审时度势
C.制天命而用之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E.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
14.社会基本矛盾是指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人民内部矛盾
D.先进与落后矛盾的E.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E.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16.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它们是
()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E.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7.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
()17
A.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
B.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
C.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D.精英文化
E.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8.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包括
()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和国家权力
C.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
E.依法治国的保证是党的领导
19.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A.游行示威
B.依法纳税
C.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D.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统一
E.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20.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有
(A.民事主体
B.民事责任
C.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D.民事法律行为
E.民事客体
05>11.下列判断中,属于唯心主义性质的有()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天命主宰一切
C.人为自然界立法
D.存在就是被感知
E.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12.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A.工人炼钢
B.渔民捕鱼
C.科学实验
D.农民种田
E.调解民事纠纷
13.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社会制度
E.全部社会关系
14.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
A.人的生活的全面发展
B.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C.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D.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E.人可以完全摆脱客观规律而全面发展
15.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指()
A.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B.增强现代化建设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C.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D.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E.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
A.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以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中心环节
D.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
E.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进程的初始阶段
C.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E.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
阶段
l8.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有()
A.宪法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判例
E.规章
19.既是我国公民的权利,又是我国公民应尽义务的是()
A.休息
B.受教育
C.继承
D.劳动
E.遵纪守法
20.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适用死刑的是()
A.犯罪时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
B.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已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E.犯罪时已满18周岁的人 06>11.规律的特点有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E.偶然性
12.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
()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主义
C.激变论
D.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E.政治上的冒险主义
13.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
C.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E.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4.科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其中有
()
A.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功能
B.变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功能
C.对社会进行科学管理的功能
D.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社会关系的功能
E.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B.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决定的
()
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决定的
16.当今世界上许多地区民族冲突迭起,而我国各族人民能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
()A.消除了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B.形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灭了民族压迫 D.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消除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异 17.马克思主义是()
A.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B.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C.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D.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E.不断发展的科学
18.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有()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有
()A.宪法 B.军事法规和规章 C.法院判决书 D.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E.学校的校纪校规
20.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争议的,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A.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B.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C.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D.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E.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07>11.下列选项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C.声东击西,欲擒故纵
D.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C.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D.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体裁的关系
E.社会意识中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关系
1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E.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14.“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
()
A.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D.生产劳动是改造自然的活动
E.生产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
A.可以长期共同发展,实现联合和兼并
B.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C.在各自的范围和领域内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E.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同
16.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党现在面临
()
A.执政的考验
B.改革开放的考验
C.思想路线的考验
D.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
E.和平演变的考验
1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稳定是前提
D.稳定是目的 E.发展是手段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C.其生产经营活动与公有制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D.其企业主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E.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并要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19.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包括
A.它是一种绝对权
B.它是一种相对权
C.它是一种对世权
D.它是一种排他权
E.它是一种完全的无期限的物权
20.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
A.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B.合理性审查原则
C.合法性审查原则
D.适用调解原则
E.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08>16.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
C.经验论和唯理论
D.理论主义和非理论主义
E.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直接具体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间接抽象
E.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相互渗透 18.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理由是
()
A.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B.新生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
C.新生事物增加了旧事物容纳不了的新内容
D.新生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E.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
()
A.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B.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 C.人的本质是显示具体的D.人的本质决定于它的社会性
E.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20.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
()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有时得到充分发挥
2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
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依法治国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2.关于“一国两制”,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A.“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B.“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力求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 按“一国两制”原则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包括国防、外交在内的高度自治权
E.“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客体是
()
A.国家权利
B.国家机关
C.国家事物
D.经济文化事业
E.社会事物
24.依据债的发生根据,可以把债划分为
()
A.合同之债
B.侵权行为之债
C.不当得利之债
D.无因管理之债
E.借贷之债
25.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成立的基本条件为
()
A.依法成立
B.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D.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E.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09>16.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A.理在事先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世界是我的观念 E.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17.实践的基本特点是()A.客观性 B.被动性 C.能动性 D.主观性 E.社会历史性
18.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是()A.劳动环境 B.劳动资料 C.劳动条件 D.劳动者
E.劳动对象
1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改革是动力 B.改革是前提 C.发展是目的 D.发展是动力 E.稳定是前提
2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E.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E.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A.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C.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D.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E.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24.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权主要包括()A.财产权 B.劳动权 C.休息权 D.选举权 E.物质帮助权
25.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属于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有()A.停止侵害 B.罚款
C.恢复原状 D.赔偿损失 E.支付违约金
10> 16.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17.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
A.求真原则
B.务实原则
C.真理原则
D.价值原则
E.发散原则
1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是
()
A.发动群众的方法
B.辩证分析的方法
C.历史分析的方法
D.阶级分析的方法
E.英雄分析的方法
19.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国内社会历史条件有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C.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E.世界政局的变化
2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个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
A.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的要求
B.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C.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E.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21.我国宏观调控对扩大内需采取的主要政策有
()28
A.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B.强迫消费国货
C.不惜一切代价扩大出口
D.降低利率,实施消费信贷
E.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22.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具有
()
A.服务的功能
B.团结的功能
C.沟通的功能
D.协调的功能
E.自我教育的功能
23.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是
()
A.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B.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C.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D.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E.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广泛性
24.按照代理权产生的根据不同,可以把代理分为
()
A.委托代理
B.法定代理
C.意定代理
D.指定代理
E.意指代理
25.民事诉讼参加人包括()A.原告 B.诉讼代理人 C.共同诉讼人 D.第三人 E.被告
11>16.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A.持续性 B.广延性 C.顺序性 D.伸张性 E.统一性 17.联系的特点包括()
A.客观性 B.唯一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E.多样性
18.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E.政治法律思想
19.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A.全方位 B.引进来 C.走出去 D.多层次 E.宽领域
20.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自由平等、社会稳定 E.生活宽裕、环境友好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B.工人 C.农民 D.自由职业人员 E.知识分子
22.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新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作风建设 D.制度建设 E.反腐倡廉建设
23.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A.平等权 B.政治权利和自由 C.遵守宪法和法律 D.依法纳税 E.人身自由权
24.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又称违约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有()A.有违约行为 B.违约造成了损失 C.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存在过错 E.存在重大过错
25.我国诉讼法的共同原则有()A.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B.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C.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D.实施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E.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原则
12>16.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A.铜陵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B.奇瑞自主品牌汽车研制与生产 C.小岗村实行“大包干” D.马钢热轧H型钢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17.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A.全盘肯定 B.全盘否定 C.既批判又继承 D.辩证的否定 18.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社会主义改革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B.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C.变革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D.实现社会根本制度的质变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等重大战略思想。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0.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1.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现代企业制度 D.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
22.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D.中国资产阶级的先锋队
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的有 A 法律制定
B 法律遵守
C 法律执行
D 法律适用
24.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应自觉增强()等基本观念。A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B 自由平等观念
C 公平正义观念
D 权利义务观念
25.民事诉讼当事人包括
A 原告
B 被告
C 公诉人
D 自诉人
第三篇: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 D.半封建社会
3.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科学补习所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A.《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5.1920年8月,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是()A.北京小组 B.武汉小组 C.长沙小组 D.上海小组
答案:1.C 2.C3.A4.B5.D
6.毛主席阐述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着作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
7.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8.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剥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依靠苏联的援助
9.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纲领》确定于()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0.提出中国***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是()A.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
答案6.A 7.A 8.D9.A10.B
1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12.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实事求是 D.武装斗争
13.“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A.发展道路问题 B.根本仸务问题 C.发展战略问题 D.发展阶段问题
14.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5.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A.供求机制 B.激励机制 C.价格机制 D.竞争机制
答案 11.B12.C13.B14.B15.C
1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化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仸务是()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1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20.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集体主义 D.爱国主义
答案:16.D17.C18.C19.A20.C
2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 B.港澳台高度自治
C.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D.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22.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阶级斗争为标准
23.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A.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体现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24.可持续发展强调()A.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人口的发展 D.高科技的发展
25.“三讲”中的核心是()A.讲学习B.讲政治 C.讲正气 D.三个代表
答案:21.D 22.A 23.C24.A25.B
26.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A.经验材料 B.理论结论 C.一般方法论 D.具体方法
27.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8.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9.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的意识可以()A.认识和改造世界 B.创造客观规律 C.改造客观规律 D.消灭损害人类的规律
30.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26.C27.B 28.D 29.A 30.D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即()A.认识论和实践论问题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物质问题和意识问题 D.本原论问题和实践论问题
3.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A.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着的特征是()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7.质变指的是()A.事物的连续性变化 B.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C.非爆发式飞跃 D.事物数量的增减
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性质 B.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 B.选举制度 C.文官制度 D.国家制度 参考答案:
1.A 2.C 3.B4.D 5.A
6.C7.B8.D9.C10.D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对象是()A.官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B.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资产阶级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1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共产主义 B.实用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三民主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A.洛川会议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瓦窑堡会议
15.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小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B.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C.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D.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16.毛主席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A.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7.毛主席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宝的文章是()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8.解放战争时期,变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文件是()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C.《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D.《五四指示》
19.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A.政权和军队问题 B.宪章原则问题 C.和平与民主问题 D.和平建国纲领问题
20.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仸务是()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B.迅速消灭******残匪 C.完成解放区的土改工作 D.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参考答案:
11.B12.D13.C14.B15.C
16.B17.A18.D19.A20.A
21.下列不能体现党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A.毛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 B.党的“八大”
C.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党的“九大”
22.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标志是()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1954军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3.DXP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4.中国共产党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DXP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2年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是在()A.改革开放目标实现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21世纪中叶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7.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个重点是()A.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 B.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C.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D.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28.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主席 D.DXP
29.关于我国当前个体经济理解不正确的是()A.不存在雇佣关系 B.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C.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D.提供产品,繁荣市场
3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1.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阶级斗争
B.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C.民族矛盾 D.经济文化的差异
32.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3.DXP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发展教育和科学 B.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A.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 D.集体主义
35.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B.服务于社会主义的 C.在野党
D.民主主义的政党
参考答案:
21.D22.D23.D 24.C25.D
26.D27.A28.D29.A 30.B
31.B32.B 33.C34.D 35.B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经济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否认相对静止的哲学是()A.相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说明()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A.外力的推动 B.事物内部矛盾 C.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 D.矛盾双方互相联结
8.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在于它()A.是否为多数人公认 B.是否清楚明白
C.是否与自己的对象一致 D.是否有用
9.人类认识的基础是()A.感性直观 B.理性思维 C.客观精神 D.社会实践
10.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社会中少数人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参考答案:
1.B2.C 3.B4.D 5.B
6.A7.B8.C9.D10.C
11.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1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天津条约》的签订
13.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要求恢复的是()A.《天坛宪章》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约法》
14.新文化运动中最早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的是()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15.首先提出毛主席思想这一概念的是()A.LSQ B.ZD C.王稼祥 D.DXP
16.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一大”的召开 D.中国******“二大”的召开
17.遵义会议上,中央在实际上确立了谁的核心领导地位()A.毛主席 B.王稼祥 C.周总理 D.张闻天
18.中国***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是()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D.根据地建设,工人运动,党的建设
19.毛主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着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官僚资本实行()A.没收 B.赎买 C.公私合营 D.改造
21.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A.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B.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22.确立毛主席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3.DXP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A.改革开放 B.独立自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三个有利于”
参考答案:
11.C 12.C13.B14.A15.C
16.C17.A 18.B19.B20.A21.A22.D23.C
一、选择题
1.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A.经验材料 B.理论结论 C.一般方法论 D.具体方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3.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的意识可以()A.认识和改造世界 B.创造客观规律 C.改造客观规律 D.消灭损害人类的规律
5.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是指()
A.对立面的互相联结,互相转化 B.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C.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D.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7.认识的本质在于()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B.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体 D.意识形态
1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政治法律思想 B.哲学观念 C.国家政权 D.科学技术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 D.半封建社会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科学补习所
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A.《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5.1920年8月,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是()A.北京小组 B.武汉小组 C.长沙小组 D.上海小组
16.毛主席阐述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著作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
17.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8.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剥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依靠苏联的援助
19.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纲领》确定于()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20.提出中国***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是()A.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
2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2.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实事求是 D.武装斗争
23.“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A.发展道路问题 B.根本仸务问题 C.发展战略问题 D.发展阶段问题
24.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5.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A.供求机制 B.激励机制 C.价格机制 D.竞争机制
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化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仸务是()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2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30.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集体主义 D.爱国主义
3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 B.港澳台高度自治 C.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D.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32.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阶级斗争为标准
33.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A.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体现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34.可持续发展强调()A.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人口的发展 D.高科技的发展
35.“三讲”中的核心是()A.讲学习B讲政治 C.讲正气 D.三个代表
【摘要】2017年成人高考《政治》备考经典选择题
(一)如下,想了解更多成人考试资讯请锁定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更有海量模拟试题,精品复习资料等你来体验!参考答案
1.C2.B 3.D 4.A 5.D6.D 7.B8.D9.B 10.C11.C 12.C13.A
14.B15.D16.A 17.A 18.D 19.A20.B21.B22.C23.B24.B25.C
26.D27.C28.C29.A30.C 31.D 32.A 33.C34.A35.B
【文章二】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即()A.认识论和实践论问题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物质问题和意识问题 D.本原论问题和实践论问题 3.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A.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7.质变指的是()A.事物的连续性变化 B.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C.非爆发式飞跃 D.事物数量的增减
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性质 B.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 B.选举制度 C.文官制度 D.国家制度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对象是()A.官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B.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资产阶级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1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共产主义 B.实用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三民主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A.洛川会议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瓦窑堡会议
15.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小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B.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C.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D.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16.毛主席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A.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7.毛主席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宝的文章是()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8.解放战争时期,变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文件是()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C.《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D.《五四指示》
19.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
A.政权和军队问题 B.宪章原则问题 C.和平与民主问题 D.和平建国纲领问题
20.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仸务是()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B.迅速消灭******残匪 C.完成解放区的土改工作 D.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21.下列不能体现党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A.毛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 B.党的“八大”
C.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党的“九大”
22.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标志是()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1954军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3.DXP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4.中国共产党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DXP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2年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是在()A.改革开放目标实现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21世纪中叶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7.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个重点是()A.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 B.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C.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D.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28.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主席 D.DXP
29.关于我国当前个体经济理解不正确的是()A.不存在雇佣关系 B.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C.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D.提供产品,繁荣市场
3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1.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阶级斗争 B.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C.民族矛盾 D.经济文化的差异
32.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3.DXP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发展教育和科学 B.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A.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 D.集体主义
35.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B.服务于社会主义的 C.在野党 D.民主主义的政党 参考答案
1.A 2.C 3.B4.D 5.A6.C7.B8.D9.C 10.D11.B
12.D13.C14.B15.C 16.B17.A18.D 19.A20.A21.D22.D23.D 24.C
25.D 26.D27.A28.D29.A 30.B31.B 32.B 33.C34.D 35.B
【文章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经济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否认相对静止的哲学是()A.相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说明()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A.外力的推动 B.事物内部矛盾
C.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 D.矛盾双方互相联结
8.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在于它()A.是否为多数人公认 B.是否清楚明白 C.是否与自己的对象一致 D.是否有用
9.人类认识的基础是()A.感性直观 B.理性思维 C.客观精神 D.社会实践
10.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社会中少数人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11.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1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天津条约》的签订
13.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要求恢复的是()A.《天坛宪章》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约法》
14.新文化运动中最早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的是()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15.首先提出毛主席思想这一概念的是()A.LSQ B.ZD C.王稼祥 D.DXP
16.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一大”的召开 D.中国******“二大”的召开
17.遵义会议上,中央在实际上确立了谁的核心领导地位()A.毛主席 B.王稼祥 C.周总理 D.张闻天
18.中国***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是()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D.根据地建设,工人运动,党的建设
19.毛主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官僚资本实行()A.没收 B.赎买 C.公私合营 D.改造
21.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A.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B.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22.确立毛主席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3.DXP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A.改革开放 B.独立自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三个有利于”
2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次要动力
25.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A.发展社会生产力 B.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目标是实现()A.综合机械化 B.生产自动化
C.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D.科学化
2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要使市场()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28.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A.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B.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C.生产力状况 D.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
29.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A.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 B.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C.劳动者创造财富的惟一源泉 D.既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又是其生活的第一需要
3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DXP理论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1.“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为解决()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经济特区问题
32.我国的政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3.以下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的是()A.依法治国 B.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4.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描述不正确的是()A.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B.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是促进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
3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 B.集中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答案
1.B2.C 3.B4.D 5.B6.A 7.B8.C9.D10.C11.C 12.C13.B
14.A15.C 16.C17.A 18.B19.B20.A
21.A22.D23.C24.C25.D26.C27.B 28.C29.D30.A 31.A
32.B33.C34.B 35.C
第四篇:2009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专升本)
正月十五逛花灯
学校: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热动1114
姓名:许艳飞
学号:201102010428
摘要:花灯节,又叫: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的呀
我在上海 这里也有呀 只不过都是小孩子玩的时候会过过 大人都无所谓了。不过台州 好像过的哦~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关键词:看花灯 评花灯 挂灯
正文
人们常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在我的家乡,闹元宵在其次,主要是闹花灯。江南有叫上元节的,而我的家乡很土气,只是叫“过十五”。正月十五挂灯笼,是很隆重的事情。
过了初七,街上就陆续有灯笼卖了,到了初十,县城的老街上几乎全是灯笼。那时家乡的灯笼不像现在城市的灯,有许多宫灯`电子灯`电动灯`塑料灯`镭射灯等等,而是那种传统的,用细竹篾扎起来大概轮廓,再糊上纸,染上色,画上花的那种。做的形象十分逼真,我还能记起来的,有兔子灯`莲花灯`西瓜灯`老虎灯`狮子灯`公鸡灯`白菜灯`石榴灯`桃灯`绣球灯······绣球灯是最好做的,也最便宜。做工太细的灯点起来反而不很亮。记得那年我买的狮子灯做得十分形象,狮子身上围了一圈一圈纸剪的细毛毛,透亮度不好,点起来很暗。而红彤彤的绣球灯,除支撑灯笼的上下两个圆圈外,几乎就是一张纸皱扎而成,点起来既红火又亮堂,那时一毛钱就能买一个。
灯笼是要买早的,正月十三晚上就要“亮灯”。各家的孩子(差不多是十二三岁以下的小孩)都把自己的新灯笼点亮,年龄相仿的互相邀着叫着,沿着巷子各处走。大人们则三五成群在巷子站着`聊着`评说着灯笼。这一晚很早就散了,亮过灯后很快就回去熄了灯,等着明天再点。
十四“挂灯”。从十四开始,家家门口`院子的大门口都挂着灯笼,到处都亮
堂堂。灯要持续点三个晚上——十四`十五`十六。灯笼白天是不收的,从十四下午挂上灯,人们就开始观赏了。这也成了孩子的天堂,用小棍挑着自己的灯笼到处跑,几乎要看遍前后巷子甚至一个村子的灯。那可是有近万人口,方圆几公里的村子。
十五“看灯”。十五一整天,人们边看边评论,除了花样新时的灯笼,主要看去年娶了新媳妇家的灯。这灯笼是媳妇娘家早早送来的,大多是转灯,里面一点亮,立刻就转起来。里外两层朝相反方向转动,最简单的是四面,有六面的,八面的,六面的最多。这种灯里层是竹子的,外面是木结构,上边出着挑檐,像亭台楼阁的挑檐,吊着花穗子,漂亮极了。面上是有画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里外两层相辅相成。若里面是四季花开,外面就是喜鹊登梅之类;里面是西游记,外面就是八仙等等,各式各样外乡的灯都能看到。既是异乡花样,又有着娘家的气派,灯笼是一家比一家好,年年出新。
十五晚上最热闹,家家户户几乎倾巢而出,都要到巷子各处看灯,看孩子们玩。人们互相传说着,哪家的灯好,都要去看看的。还有白天看上的好灯,晚上再来看点亮的效果。孩子们的灯笼一堆一堆互相比着、撞着,比谁的好看谁的亮堂,甚至比谁的结实。等到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人们才陆续散去。
“十六,游百病”。到了十六,人们要远足。去车站,进县城,甚至听说哪个村子有好灯,都会成群结队去看。等到晚上,人们大多走到河边、村口、池塘边转几圈,平日身体不大好的,还要绕着树转几圈,嘴里念念有词,祈求一年百病不生,全家身体健康。灯笼最好在这一晚上燃着烧掉,象征着一年红红火火。故乡的正月十五,就以这样的红火定格在我的心里。
一直以来,忠信花灯秉承着中原花灯艺术之精华,经过历代老艺人的实践创作,使得忠信花灯具有独特的风格。忠信花灯蕴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洋溢着浓郁的山乡民俗风情,是难得的民间文化财富。忠信花灯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忠信花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忠信花灯的结构下圆上方,方的灯盖,有四角、八角、十二角之分,寓意四通八达;圆的灯身,寓意团团圆圆。忠信花灯的纹样有“山水花鸟”、“连年有余”、“龙凤呈祥”、“金鸡报喜”、“和合美满”、“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竹报平安”等等传统题材,寄寓了民间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
忠信上灯习俗里蕴藏着人类繁衍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忠信花灯的人文价值。以客家方言“灯”“丁”谐音,寓意“添子添丁”。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忠信的上灯习俗虽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但这是民间百姓的信仰,应理性、宽容地对待这些问题。”
忠信花灯体现儒家“男尊女卑”思想
忠信的上灯习俗专为男子举行,女子无缘介入,这里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旧时上灯习俗对女子的排斥,隐隐透露出忠信客家人骨
子里的某些思想意识。
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出现。儒家文化崇尚以男性为主导的家族和权威力量,传统文化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育观念。战国末年的韩非甚至把重男轻女从一种思想意识发展到“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的地步。客家先民辗转迁徙过程中,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他们认为男丁是最重要的;所以极力渴望神的力量能够保护他们,便把这种意识形态寄托在花灯上。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世袭的传承观念慢慢发生变化,沿袭了几百年的古***俗才打破了唯有男子才上灯的陈规,使新生的女子也得到隆重的祝福。但是在忠信地区的一些周边农村,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仍较为严重。忠信古老的上灯习俗只有加入创新的内容,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护,才能延续不衰。但如前辈们文章中所说,在新婚嫁娶、乔迁新居、升学、就业、参军、祝寿、开业等都进行隆重的吊灯仪式,这未免有点泛滥成灾,扭曲了上灯的意义所在,忠信上灯是为保护生命而进行的仪式。
新时代,我们急需把传统习俗里的旧思想剔除,首当其冲的是删除儒家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重新注入新鲜文化。把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注入忠信上灯习俗里,这种区域民间习俗才能长存不衰。因为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一个节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忠信花灯表达宗族凝聚力
忠信花灯表达了浓郁的宗族凝聚力。客家文化的内蕴实质是一种移民文化,而这种移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属被动移民文化,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化转移现象。在客家民系的迁徙、聚散过程中,客家文化始终作为维系客家人亲缘情感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花灯文化在客家宗族社会里,是一种联络感情和维护家族权威的辅助手段,并以花灯活动强化客家人的宗亲情结,使族人达到一致性和一体化。这种一致性和一体化是客家人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里,所必备的生存条件之一。这一点在上灯习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上灯当日,灯主家需摆宴请客,要做的事情特别多,这时,同一个家族的人就会主动前去帮忙。宴席上邻里乡亲们的频频举杯祝福,深深体现了宗族的凝聚力。
花灯文化繁荣客家经济
花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虽然大部分花灯和花灯展示不进入流通领域,但花灯节作为一种民间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此忠信政府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确保每年花灯节
如期举办,不断提升花灯的数量和质量。
虽然客家花灯对客家经济发展仅仅是附比功能,但花灯文化活动营造了客家地域的节日氛围,给客家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提供了一个空间,也带来了节日经济效应,使人们从中感受到农耕文明状态下客家民系文化与经济的单简、调和式的演进。2007年举办的第七届忠信花灯节演出可谓气势非凡,连平县政府联手央视举办《激情广场》大型歌会,央视3套直播全场活动盛况,以此品牌活动为载体,提高了忠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招商引资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推进了忠信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花灯的文化内涵看花灯的传承与发展
花灯,在忠信地区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神圣之物。通过一年一度的花灯节演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外化。但从笔者回家乡忠信所作的实地调查,再综合其他花灯爱好者的田野调查来看,忠信花灯的前景不容乐观。
首先,忠信花灯的制作师傅越来越少,忠信花灯在有生命的活体传承上出现严重危机;花灯的类型也在逐渐减少,花灯制作总体而言比较粗糙。据文化馆资料记载,忠信花灯在“文革”时期曾一度沉寂。那个非凡时期在“破四旧”、“移风易俗”的口号下,几乎任何传统的东西,无论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统统在反对之列,忠信花灯在那个时代销声匿迹,祖祖辈辈传承的上灯习俗也被迫中断。改革开放后重现的忠信花灯就出现了问题,一些花灯艺人在“文革”时受到迫害,许多花灯纹样的印板在“文革”时期被烧毁;据忠信花灯制作师傅赖海明说,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制作传统花灯的材料越来越少了,特别是细如毛发的铜丝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现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人物骑马旋转流动的动作,比较复杂的人物动作如钓鱼、扇扇子等就无法完成了。
忠信花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可能只会存于忠信地区,但作为一种工艺品却有可能走出河源甚至更远。而这种工艺品其致命的弱点是易碎、容易破损、生命力不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大力度抢救忠信花灯文化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创新忠信花灯的制作工艺。只有不断创新制作工艺,才能让忠信花灯走得更远。
其次,上灯习俗渐渐被人们忽略。随着商品经济对社会文化的广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忠信花灯这一纯手工制作的民间俗物愈来愈脱离乡土气息;而乡土社会中也会渐渐失去日常生活中广泛参与花灯文化活动的热情与创新冲动。如今在农村城镇化趋势中便可体现,远离乡村泥土住进城镇街道里的人们,越来越多以嫌麻烦为由不再上灯,只有少数阔气的人家会回到老屋的祖祠里去大搞一番;上灯习俗里蕴含的意味也渐渐被现代的忠信人忽略遗忘。
但是,花灯毕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广泛的群
众基础。这些年来,通过政府和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忠信花灯已经走出山区,正逐步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享誉海内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有头脑的企业家也开始把目光投向花灯,他们利用花灯在广大群众中的深厚基础,利用花灯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在花灯上做起了文章,搞起了花灯品牌的产品。连平县政府投巨资修建了用以举办花灯节活动的“忠信人民广场”。
以上这些举措无疑为忠信花灯的发展和振兴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更进一步促进了花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抢救和保护,忠信花灯也在其中。只要我们抓住这大好时机,充分利用花灯文化的丰富资源,用忠信花灯这条金线串起一系列客家民俗民风,形成一条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链,以花灯为载体,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开发旅游文化,忠信花灯就一定能够发展和振兴。
第五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辨析题整合归纳
成考专升本政治知识之辨析题
一、1.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错误)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它只是阶级社会的现象,不是一切社会的现象,因而它仅仅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同时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3)在不存在阶级的社会里,不存在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正确)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2)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精神文明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而文化是一个包括教育和科学事业在内的内容广阔的领域,广义的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内容基本上是互相涵盖的;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文化和精神文明都以人为对象,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3)总之,就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目的、功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3.反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错误)
(1)所谓反映论就是认为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反映论的根本原则,不能把反映论归结为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3)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不在于坚持反映论,而在于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了辨证法谈认识论。马克思认识论把实践和辨证法引入认识论,成为能动的认识论,而同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相区别。
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5.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正确)
理由如下:(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 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6.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的总和。(错误)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所有事物的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个别事物或部分事物的特殊本质,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整体和部分关系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区别在于整体是部分的总和,它包括所有个别事物。而矛盾的普遍性只是个别事物的共性,它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和个性之中,但不是特殊性或个性的总和。一般只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它不不包括所有的个别。7.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8.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错误)
(1)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挑战。(2)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9.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错误)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它以实践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2)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其他哲学都掩盖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
性的统一。它的科学性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革命性是指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是农民革命战争。(错误)
答:中国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农民革命,但它并不能说就是农民革命。(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所以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战争,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2)反革命的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中国地域的广大及帝国主义之间、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战争提供了可能。(3)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进行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战斗中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4)事实上,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建设。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11.物质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错误)
(1)这种观点没有正确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共性和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等同。(3)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既有能直观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也有不能直观地、摸得着的客观实物,如“场”、“社会关系”、“微观粒子”等物质形态。显然,把某种具体物质形态说成是物质的共同标志是片面的、不科学的。12.“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资”姓“社”,只要为我可用即可。(错误)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的得 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2)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凡事都要先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左”的思想,一是针对人们因思想受到旧框子的束缚而迈不开改革开放步子的状况。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要人们把那些既可以为“资”也可以为“社”服务的东西,不要错误地加以排斥。(3)邓小平讲“三个有利于”标准,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三个有利于”标准,它本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实用主义的。事实上,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
13.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它始终是被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的。(错误)答: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推
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②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在特定的条件下,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有时也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面对着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就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这时,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就暂时地成为统一战线的对象,而不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③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大资产阶级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大资产阶级又成为了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14.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只注重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综合发展。(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21世纪中叶之前我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意识具有主观特性。(正确)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在形式上具有主观特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对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反映形式。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受到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因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具有个体意识的差异性或区别性。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是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主观观念。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才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本辨析题可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
(错误)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它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2)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其他哲学都掩盖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的科学性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革命性是指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1)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错误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正确。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6.正确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答:错误。
(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任何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如何特殊,不论其是否远离现实生活,都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都是来自客观世界,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2)正确思想或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思想或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唐的观念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7.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错。以偏概全。物体是物质的表现。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8.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9.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
错。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是对立统一关系,不能独立存在。10.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l)错误。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1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正确
理由如下:(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12.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错误。
(1)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性的认识。(2)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3)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4)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12.规律是可以人为改变的。答:错误。
(1)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只能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改变而改变,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认为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和消灭,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作为的。相反,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创造条件驾驭规律。(3)在人与规律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人可以随意改变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人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宿命论观点。
14.凡是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答:错误。
(1)原因和结果确实具有时间的顺序性和前后相继性,原因总是在前,结果总是在后。但并非具有先后相继现象的事物之间都是因果关系。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就不是因果联系。(2)因果联系除了事物之间具有先后相继之外,还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只有同时间的顺序性相联系的由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必然联系,才是因果联系。15.假象是一种错觉。
(l)错误。假象与错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2)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环节、一个方面。(3)假象和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主观的。(4)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16.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错误。这是把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l)知识或认识从根据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的问题。(2)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3)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17.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答:错误。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是否真理,不依人们主观观念为转移,而是要看它是否符合实际。多数人公认的道理是一种主观判断,而不是客观标准,也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当然不能认为就是真理。(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获得多数人的承认。但不能反过来说,多数人公认就是真理。历史上的封建迷信曾被多数人所信奉,但它不是真理。
而且真理性认识的开始的时候,往往不被多数人承认,不能因此说它不是真理。(3)只有实践才能判定主观认识是否合乎客观实际,是否真理。18.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确。
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l)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4)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19.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错误。
(l)多数拥护的不一定就是真理。(2)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社会实践及其结果才能充当这一标准。而人们是否拥护,这是一种主观判断,不能作为客观标准。(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必然在指导实践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拥护,这是实践标准的作用。但不能说获得多数人拥护的就一定是真理。迷信和谎言在一定条件下被多数人拥护,但却不是真理;如果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开始时只有少数人拥护,也不能否认它是真理。最终还是由实践来证明其真谬。20.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正确。理由如下:(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2)生产关系的三项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21.人口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错误。理由如下: 人口生产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因为:(l)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只有解决了吃穿住等生活必需品,才能进行其他活动。(2)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更替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22.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错误。理由如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
在的反作用,是通过武装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因而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并同落后思想展开必要的斗争,对于发挥先进思想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2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正确。(l)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的基础。③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④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24.劳动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答:正确。
(1)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的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劳动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的全部丰富性展开的形式。
(2)劳动即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只要停止了劳动,不出几个星期,整个社会就会灭亡。劳动中产生的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社会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3)在劳动这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形式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整个社会丰富多彩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和劳动的过程中得到展开的。
25.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理由如下:(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④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错误。
26.人的自觉活动意味着可以不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错误。
理由如下:(l)人的自觉活动并不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相反,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预定的目的,达到预定的效果。(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性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 ①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②人的思想、动机、目的实现的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③人的自觉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3)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人的活动对社会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人只有通过自觉改造社会的活动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②人只有通过自觉活动才能运用和驾驭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③人的自觉活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现,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4)由上可见,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是:承认和尊重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自觉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自觉活动又是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7.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答:正确。
(1)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是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间环节才能起作用。(2)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维护的经济基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它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3)因此,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28.“只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自然搞好了。” 答:(1)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指的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有其特点和发展规律,二者不能互相混淆和互相代替。(3)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代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就会诱发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错误)29.“人性是自私的。”
答:(1)“人性自私”的观点以人有“趋利避害”的行为作为依据,认为“人是自私的动物”。这是错误的。因为,“趋利避害”是生命物质的一种本能,人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把生命物质的本能说成是人的本性,就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公有制社会,人们就没有自私观念;私有制产生后,才产生了私有观念;私有制消灭以后,人的私有观念也将消失。可见,把自私说成人的天生本性并将永恒存在,是不科学的。(3)从思想方法上看,认为“人性自私”也是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如上所述,在没有私有制的社会里,并没有私有观念;就是在私有制社会里,自私也并不是一切人的共性,共产主义觉悟高的人,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公而忘私就是证明。(错误)30.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答:错误。
(1)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不能把人的价值仅仅归结为自我价值,更不能片面夸大自我价值,把它看成是人的惟一价值。(2)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自我价值,因为一个人连自己的最基本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就根本谈不上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其次,必须以社会价值为前提,没有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也谈不上满足个人的需要。(3)片面强调自我价值,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31.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职务的高低。答:错误。
(1)职务高低与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有一定联系。如果一个人所任职越高,又全心全意为国为民谋利益,则他的贡献就越多,社会价值也就越大。(2)不能把一个人职务高低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绝对化。职务高低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因素。如果一个人职务很高,却不能忠于职守,而是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向他人和社会索取,他就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是社会的蛀虫。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若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进行创造性劳动,则他的贡献,不仅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延及后世,为人类造福,其社会价值就不可估量。
3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自发的产物。
答:(1)毛泽东思想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决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发展的产物。(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其次,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源泉;再次,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中国革命自发的产物,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错误。33.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错误。
答:(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的理论大厦。(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3)毛泽东思想又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
34.1915年9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错误。
答:(1)新文化运动是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倡导和发动的思想启蒙运动,是1911年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延续。(2)它的目的是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辟道路。它所使用的思想
武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3)新文化运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35.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代表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错误。
答:(1)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作,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2)毛泽东在土地革命前期发表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4篇文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代表著作,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36.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正确。
答:中国农民阶级有较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他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①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保守等弱点。②他们看不清斗争的前途,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也难以抵制封建主义的影响,不能始终保持革命队伍的团结和巩固,因而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③历史证明,中国农民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7.戊戌变法是维新派领导的旨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正确。
答:①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来发展资本主义、富国求强的社会改良运动。②资产阶级改良派企图在不触动封建制度根基的前提下,依靠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和一批帝党官僚,通过改良的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而且幻想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实行变法革新,完全脱离人民群众,走温和改良的道路,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不是革命。
3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主要是由于共产国际的帮助。错误。
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曾经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但是,从根本上来说,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主要原因。③共产国际的帮助促使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条件。
39.中国同盟会纲领是一个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错误。
答:①同盟会纲领即旧三民主义,它是近代中国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这个纲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一个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4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错误。
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只是反对资本主义中的官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中的官僚资产阶级,因为它们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4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错误。
答:(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42.在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天然领导者”。错误。
答:(1)人类社会一般的规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但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对象异常强大,中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阶级,联合各革命阶级,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2)中国资产阶级应当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但由于其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它始终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客观上要求要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3)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这一要求,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而且,中国的无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许多特殊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4)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这一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识清楚。在民主革命早期,党内曾有人认为,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者”。这种观点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天然领导者”的认识却是错误的,因为,领导者并非天然地属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会尽一切力量来争夺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民主革命的实践证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来实现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
4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是农民革命战争。错误。
答:中国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农民革命,但它并不能说就是农民革命。(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所以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战争,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2)反革命的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中国地域的广大及帝国主义之间、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战争提供了可能。(3)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
和强大的敌人进行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战斗中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4)事实上,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建设。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44.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惟一的斗争形式。错误。
答:(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所决定的。(2)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并不是说可以排斥或放弃其他形式的斗争。相反,毛泽东主张武装斗争要同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一切人民的斗争,同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斗争等等,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地配合起来。45.“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正确。
答:(1)三大作风,是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所作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总结出来的。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2)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还形成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自力更生的作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作风等。
46.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它始终被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错误。答: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推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②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在特定的条件下,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有时也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面对着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就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这时,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就暂时地成为统一战线的对象,而不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③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大资产阶级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大资产阶级又成为了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47.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错误。
答:(1)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领导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2)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才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48.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答:(1)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通信,否定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
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2)这个结论把建立小块红色政权提高到将来夺取全国政权的必由之路的高度,实际上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逐步积蓄革命力量,创造条件夺取中心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49.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答:错误。(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国广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在农村,而中国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却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这就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奠定了物质基础;(2)由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3)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和互相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4)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的回旋余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5)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军阀政权,它不仅未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却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化,促使中国革命的形势必然继续向前发展。因此,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的客观条件。
50.工农武装割局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错误。
答:(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坚持工农武装割据。①“工农武装割据”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②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只有建立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③工农武装割据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2)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党的工作重点已经由农村转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所以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是:在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政治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5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两个联盟,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
答:正确。(1)在政权组织的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两个联盟,有广泛的政治基础。一般的无产阶级专政只实行工农联盟而把资产阶级排斥在国家政权之外。(2)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两个联盟:一个是工农
联盟;另一个联盟,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工农劳动者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社会主义时期是工农劳动者同赞成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间的联盟。5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形式。
答:错误。(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也就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是一种向着无产阶级专政过渡的形式。(3)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则由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性质就由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政权,变为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即由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53.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正确。(1)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以及建国以后的根本任务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2)在1954年宪法颁布前,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5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错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以便为大规模地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准备条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1956年12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才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和平赎买政策。正确。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用和平赎买手段消灭私有制的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从必要性看,对民族资本采取与对官僚资本不同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两面性决定的,即它既有剥削工人、追求利润的一面,也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其进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其现有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从可能性看,建国后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为和平改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具体实现步骤上看,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最终逐步实现对所有制和对人的双重改造。
5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头三年的主要任务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错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革命遗留下的任务还是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还占据着华南和西南地区,残留大陆的土匪、特务以及各类反革命分子活动极为猖狂,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改。此外,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形势错综复杂。(2)人民共和国面临的主要任务还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尽快地恢复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巩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头三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尽快地恢复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巩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5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确。(1)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的任务,论述了处理经济、政治、中外关系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原则,这篇讲话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八大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58.在党的“八大”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正确。
(1)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上,他采纳了陈云提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的思想。(2)这是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极大突破。
59.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正确。
毛泽东确定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1)在政治上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2)在经济工作中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3)在科学文化工作中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方面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0.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是经济上急于求成和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正确。
(1)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2)1957年后的20年中,受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影响,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度发生严重失误,导致经济上急于求成和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走入歧途。
6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错误。(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正式提出 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2)他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强调发展工业
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3)还应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中央与地方,国家、集体与个人等一系列关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6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答:错误。(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豫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3)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基于思考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邓小平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63.“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社”和姓“资”,只要为我所用即可。答:错误。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的得 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2)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凡事都要先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左”的思想,一是针对人们因思想受到旧框子的束缚而迈不开改革开放步子的状况。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要人们把那些既可以为“资”也可以为“社”服务的东西,不要错误地加以排斥。(3)邓小平讲“三个有利于”标准,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三个有利于”标准,它本身是坚持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实用主义的。事实上,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
64.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答:错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65.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正确。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的思想路线。(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靠
实事求是;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3)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同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66.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确。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6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①正确。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1)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68.发展生产力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①错误。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生产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6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答:错误。(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这种说法把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混为一谈,因而是错误的。(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他各种矛盾都受它的决定和制约。(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矛盾,都要受到这个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制约。由于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不是主要矛盾。70.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正确。(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2)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通过自觉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7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正确。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将把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1)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革命,因为: ①改革也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②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主义中通常的一般性变革,要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的深刻性、广泛性,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④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绝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党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①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②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72.改革、发展必然破坏稳定,稳定必然阻碍改革、发展。
答:错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贯彻这一方针,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3)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的稳定。
73.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加快发展速度为中心。
答:错误。经济发展必须以效益为中心。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处于核心的地位。它们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但也会产生矛盾。(1)速度是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多了,比例协调了,才能取得经
济效益;比例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而经济效益是中心,没有效益的速度不但不会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而且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2)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必须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我们应当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75.我国的发展战略是只注重经济发展的战略。
答:错误。(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了21世纪中叶以前我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6.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答:正确。(1)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更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2)我国经济活动效益低下,这已成为经济生活中多种矛盾的症结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3)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的矛盾;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够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经济实力,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77.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答:错误。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这一含义的确定,拓展了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也对指导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性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反之,同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为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所采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等。
78.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错误。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第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作了新的决定,即“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理论上是一个突破,在实践上也有
重大意义。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并巩固其主体地位,是确保我国社会性质的要求。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公有制还不能涵盖一切领域。因此,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并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客观必然。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作用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79.坚持公有制主体是说,在任何地方、任何产业中,公有制必须居主体地位。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但这种主体地位是指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而言的,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是可以有所差别的。比如,在不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和领域,就可以多发展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在对外开放领域,就可以多发展一些外资经济 80.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答:正确。(1)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性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公有制的内容要由公有制实现形式来体现,公有制经济的质的提高,需要通过适当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来实现;但是,同一种公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也可以为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所采用。(3)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多样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而且还应努力寻找和创造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4)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股份制、股分合作制、合作经济等形式。81.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2)按劳分配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体现。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制度,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82.讲效率优先就不可能兼顾公平。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能够做到既提高效率,又兼顾公平的。因为,一方面,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分配最终要取决于生产,取决于能够分配的产品。没有效率的提高,不能生产出大量可供分配的产品,社会公平就失去了它的基础。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就离不开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公平又是效率的前提,是促进效率
提高的强大动力。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2)效率与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83.先富不会带来共同富裕。
错误。应正确理解“先富”和“共富”的关系。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这是因为: ①共同富裕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许多本质区别,但其中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②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 ③共同富裕是促进全国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但是,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手段和途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的作用: ①示范作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向他们学习; ②帮助作用。先富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后富者,走向共同富裕; ③带动作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可以为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
84.效率与公平应当并重。
错误。应正确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第一,效率与公平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公平仅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这里的平等表现为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但又是人类各个社会形态都应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提供了可能。第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第三,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依据市场效率原则进行初次分配,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促进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85.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错误。
(1)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其原因在于: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
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86.国企改革就是实行私有化。错误。
(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一是把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二是分类指导,对国企实行战略性改组; 三是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四是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五是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 六是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2)国有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第一,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第二,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第四,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89.对外开放意味着否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错误。
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即指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 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外援要付出代价。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90.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正确。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所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2)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趋势,一方面有利于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作为生产要素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规模,促进全球生产力的增长,推动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的调整,从而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高新技术,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各国的经济
实力、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不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各国的机遇和挑战各不相同,特别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劣势,导致国际贫富差距继续扩大。9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正确。
(1)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民主成了最普遍、最基本的国家制度,议会制、普选制等成为民主的基本形式,形成了“主权在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而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2)资本主义民主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仍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与资本主义民主以及以往其它类型的民主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这集中体现在:①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真正享有;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广泛的民主政治;③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93.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错误。
(1)依法治国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是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治国方针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95.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揭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和文明,包含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9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1)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2)重在建设,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3)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而脚踏实地进行建设工作。
9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加强理想建设。错误。
(1)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包括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核心。但这并不是说其他两个方面不重要,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因此,不能以理想建设来代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部。(2)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0.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错误。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1)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不可偏废。(2)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1.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要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
错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大的层次。我们要正确理解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2)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3)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4)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过若干个长期发展阶段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道德区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大层次,我们应当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①社会主义道德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②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是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把道德区分为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同时在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中提倡共产主义道德。103.“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错误。
(1)“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主体,是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但不是“一国两制”的前提。(2)坚持“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要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3)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104.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正确。
(1)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但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2)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一种战略考虑。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任何公开的或隐蔽的“台独”,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针对外国势力干涉和“台独”势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有助于和平统一的。(3)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
105.“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正确。
“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一国两制”构想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制度包融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从未有过的。(2)允许两种制度并存于一个国家,就要求国家既要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要为一定区域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这就突破了一定的国家只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传统认识(3)“一国两制”的构想,展现了国家结构的新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的新发展。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一国两制”属于单一制,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制。在这种单一制下,香港、澳门、台湾等特别行政区享有单一制下的地方政府所没有的权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复合制特点的单一制。
106.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正确。
(1)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为尽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祖国的统一,把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发展为社会主义统一战线。(2)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这里,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 的。(3)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108.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和主人翁。正确。
应正确理解我国工人阶级在新时期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但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在国家中的领导作用并没有根本改变。(1)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社会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阶级,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他们是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事业离不开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的基础力量。(2)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职工队伍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数量大大增长,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构成呈现出新的特点,除了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以外,还包括乡镇企业的职工,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职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因而工人阶级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主力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过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3)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关键在于维护和加强全体职工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职工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职工,作为国家主人的政治地位依然不变。
◆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正确。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体现。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分配制度,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必须把党的组织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错误。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原因主要有:(1)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2)它是由中国国情和党本身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党长期处在农村环境之中.党内农民、小资产阶级成分比重较大,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因此,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改造和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3)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存在深刻地反映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容易“左”右摇摆,走极端,在组织上表现为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在作风上常常是理论与实际相分离,要克服这些错误,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袭。必须把党的思想建
设放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以保证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它始终被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错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推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国情,在特定的条件下,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有时也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如在抗日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面对着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就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这时,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就哲时地成为统一战线的对象,而不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大资产阶级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大资产阶级又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邓小平理论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正确。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以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分析,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错误。多数人拥护的不一定就是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社会实践及其结果才能充当这一标准。而人们是否拥护,这是一种主观判断,不能作为客观标准。(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必然在指导实践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这是实践标准的作用。但不能说获得多数人拥护的就一定是真理。迷信和谎言在一定条件下被多数人拥护,但却不是真理。但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开始时只有少数人拥护,也不能否认它是真理,最终还是由实践来证明其真谬。
◆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错误。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红色政权在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性质和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错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国广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在农村,而中国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却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这就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互相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的回旋余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特殊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军阀政权,它不仅未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却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化,促使中国革命的形势必然继续向前发展。因此,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的客观条件。
◆假象是一种错觉。错误。假象与错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1)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环节、一个方面。(2)假象和错觉有本质的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主观的。(3)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错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豫和困惑,归根结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邓小平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阶级起源于暴力掠夺。错误。阶级的产生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社会分工引起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这两个前提都是生产发展的结果。因此,从起源上讲,阶级的产生是经济原因,即生产的发展所导致的,并非起源于暴力掠夺。事实上,在原始社会也曾出现暴力掠夺,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私有制.因此并未导致阶级产生。◆解放思想就是打破一切思想束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错误。解放思想虽然包含打破思想束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的意思,但并不是不分好不好、正确不正确地破除一切思想、盲目地闯、盲目地试。我们所要求的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科学的解放思想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三个方面内容的统一。首先,解放思想要以科学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次,解放思想要打破的对象是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最后,解放思想的目的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解放状态下进行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重在建设,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而脚踏实地进行建设工作。◆劳动创造了人。正确。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分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 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自发的产物。错误。毛泽东思想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绝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具体地说,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其次,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源泉;再次,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中国革命自发的产物,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错误。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他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此外,还应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中央与地方,国家、集体与个人等一系列关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的总和。错误。(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所有事物的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个别事物或部分事物的特殊本质,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整体和部分关系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区别在于整体是部分的总和,它包括所有个别事物。而矛盾的普遍性只是个别事物的共性,它寓于矛盾特殊性和个性之中,但不是特殊性或个性的总和。一般只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它并不包括所有个别。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正确。(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正确。(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一部分、本质,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国体与政体的有机统一,属于上层建筑。民主是手段,民主也是目的。第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论断,指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不可分割性。充分发扬人民
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因此,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包括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民主政治建设是它应有的内容,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经济建设,是片面的。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证和支持。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正确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形成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错误。(1)党的性质主要是由它的理论和纲领决定的。(2)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3)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错误。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吠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人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满足与贡献的统一,片面强调个人的一面是不对的。
◆人的自觉活动意味着可以不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错误。这种观点否认了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统一关系。(1)人的自觉活动并不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相反,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预定的目的,达到预定的效果。(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①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②人的思想、动机、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③人的自觉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3)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人的活动对社会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人只有通过自觉改造社会的活动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②人只有通过自觉活动才能运用和驾驭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必然中获得自由;③人的自觉活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现,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4)由上可见,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是:承认和尊重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自觉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自觉活动又是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正确。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的一个创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第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
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第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政权;第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又担负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人民民主专政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1)从阶级结构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科学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2)从政党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3)从政权组织形式看,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从概念的表达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提出,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错误。(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甩的方向和程度,其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④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
◆人之初,性本善。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变化的,不存在什么抽象不变的、与生俱来的人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正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判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错误。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说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正确。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民主成了最普遍、最基本的国家制度,议会制、普选制等成为民主的基本形式,形成了“主权在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而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民主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仍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与资本主义民主以及以往其他类型的民主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这集中体现在:第一,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真正享有;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广泛的民主政治;第三,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正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的矛盾中,生产力是内容方面,活泼易变;生产关系是形式方面,相对稳定,因而在生产方式内部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确。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
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1)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4)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确。(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3)实践还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1)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错误。(1)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可知论,主张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2)唯心主义哲学不一定全部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例如黑格尔,他主张“绝对观念”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是第二性的,但他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而是认为,尽管现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但是从能够认识那一天开始就已经是思维内容的内容的。就是说,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是主张可知论的。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我国经济活动效益低下,这已成为经济生活中多种矛盾的症结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需要;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正确。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为尽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祖国的统一,把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发展为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这里,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韵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
命的一部分。
◆物质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错误。(1)这种观点没有正确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形态的关系。(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共性和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等同。(3)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既有能直观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也有不能直观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如“场”、“社会关系”、“微观粒子”等物质形态。显然,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说成是物质的共同标志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错误。(1)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营经济主要是用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建立的。错误。(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的。当时,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使旧中国依附于帝国主义,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2/3左右,占工业、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总额80%左右的官僚资本成为国营资本。这些企业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2)对民族资本,国家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而没有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这是因为: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也有利于发挥民族资本家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错误。这是把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1)知识或认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的问题。(2)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3)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错误。“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主体,是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但不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坚持“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要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在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和平问题是南北问题,发展问题是东西问题。错误。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这里的“东西问题”指的是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之间以及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问的关系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发
展的问题,这是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都还未解决的一个问题。邓小平指出:“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这里的“南北问题”指的是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即南方国家)与发达国家(即北方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错误。它混淆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们都不是主要矛盾,都要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决定和制约。
◆在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天然领导者”。错误。人类社会一般的规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但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对象异常强大,中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阶级,联合各革命阶级,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中国资产阶级应当担负起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但由于其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它始终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客观上要求要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这一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而且,中国的无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许多特殊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这一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识清楚。在民主革命早期,党内曾有人认为,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者”。这种观点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天然领导者”的认识却是错误的,因为领导者并非天然地属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会尽一切力量来争夺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民主革命的实践证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来实现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
◆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错误。(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武装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因而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并同落后思想展开必要的斗争,对于发挥先进思想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错误。应正确理解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1)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或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论者。(2)中国共产党人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激励自己,又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3)忘记远大理想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而误国误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是农民革命战争。错误。中国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农民革命,但它并不能说就是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所以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走
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反革命的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中国的广大、帝国主义之间及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战争提供了可能。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进行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战斗中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事实上,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建设。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正确。中国农民有较强烈的反帝反封建和革命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保守等弱点,他们看不清斗争的前途,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也难以抵制封建主义的影响,不能始终保持革命队伍的团结和巩固,因而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历史证明,中国农民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错误。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以便为大规模地有计划地进行经验建设准备条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9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才实现了从新人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错误。(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一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