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解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突出“四个更加”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专家认为,坚持科学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四个更加”与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包容性增长‛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突出“五个坚持”
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路径: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专家认为,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已相当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明确发展定位,勾画发展蓝图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专家认为,中国已从摸石头过河走向观全局航海的时代。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会强调,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提出了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专家认为,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是‚五中‛全会最大的亮点,体现了民生本位和公平正义。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全会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专家认为,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相比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是走不通的。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专家认为,国家将持续加大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支持力度,文化产业的未来前景将会更加美好,各地要紧紧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专家认为,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更大决心和勇气‛显示出我国的改革发展已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全面推进‛则表明未来几年我国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全面协调推进。
专家综合认为,全会体现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三个重点,其中对民生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五年,执政党将以什么样的勇气和魄力解决民生难题,交出什么样的民生成绩单,人们拭目以待。
(来源:人民网、新华网摘要综合)
贾庆林在浙江调研时强调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 委员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
2010年9月10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先后来到嘉兴、湖州、杭州等地,深入农村乡镇、工厂企业,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进行调查研究。这是他2008年以来第三次来浙江调研考察。
贾庆林强调,深入分析和研究新形势,精心谋划好‚十二五‛发展蓝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十二五‛规划,鼓舞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贾庆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培育生态产业为基础,以发展生态科技为支撑,以健全生态机制为保障,以建设生态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断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贾庆林对加强统战和政协工作提出了要求。他指出,各地要以总结检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情况为契机,把深入贯彻落实《意见》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党委领导,注重总结经验,注重突出重点,注重加强人民政协的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大力提高政协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他强调,围绕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大有可为的一项重点工作。人民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为谋划‚十二五‛发展献计出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贡献力量;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协工作,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
(来源:《人民政协报》、《联谊报》摘要综合)
上级领导和新闻媒体关注富阳机制创新
最近,中央、省委、杭州市委领导同志相继对我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8小时外‚官德‛考察工作给予批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中央媒体对富阳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做法进行多次报道。至今,我市在改革创新上已经形成了以下五大机制。
一个工作运行机制——专委制组团制。专委会制度包括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两个方面。运作机制概括为‚5+15‛。‚5‛是指从市四套班子层面,建立城市化战略推进领导小组等5个机构,‚15‛是指从政府层面,建立计划统筹委员会等15个专委会。运作方式包括有明确的议事规则、目标责任体系、行动计划方案、长效工作机制、考核奖惩办法等。目前,正在探索研究乡镇组团制和强镇扩权。
一个资源配臵机制——大计划大财政。大计划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编制计划、加强计划衔接、规范计划审批下达、强化计划执行力度等。大财政体系可概括为‚六个统‛:财力统揽、资金统筹、预算统编、项目统定、监管统一、绩效统评。
一个考核奖罚机制——分类考核综合考评。乡镇(街道)分类考核,分为综合发展型、工业主导型和农业生态型三大类型,经济工作、常规工作和专项工作三大内容,实行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目标管理与日常督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各类考核激励。同时,将市级机关分为窗口单位、非窗口单位和评议单位三大类型进行分类考核。
一个监督管理机制——大监管大效能。整合全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等监督资源,构建‚权力监督、风险防控‛阳光运行机制,开展‚双评双整治‛活动。
一个基层基础机制——新农村‚1+3‛框架体系。深入实施‚双基工程‛,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实施村级组织运行、村级财务监管、村级项目实施三个配套细则。
(来源:《富阳文刊》2010年第8期摘要)
富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9月19日,市委书记徐文光在2010年各界人士中秋茶话会讲话中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融入大都市力度,加快新型城市化、杭州同城化。按照杭州市委工作会议提出的‚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要求,坚持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以‚19+2‛大建大拆项目为重点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全面拉开新型城市化框架。
2、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高端化。紧紧抓住省政府对《富阳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方案》批复同意的契机,加大开发区整合提升力度,重点抓好‚三个两‛产业平台建设,努力形成大战略大框架、大平台大产业、大工程大项目、大融合大发展。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造纸产业,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改造提升,实现由园区集聚向企业集群的根本转变,真正把江南造纸业的集聚区打造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清洁生产示范区,确保造纸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山水环境优势、区位交通优势、经济基础优势,充分承接杭州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都市工业、教学科研、文化创意、商贸物流、总部楼宇、运动休闲、景观房产等新兴产业,努力在杭州西南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区。
3、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实施新农村建设‚1+3‛框架体系、‚富春山居‛新农村精品工程等工作,将‚经营城市‛理念延伸到农村,以村庄整治、农居优化、土地整理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臵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臵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臵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三个臵换‛,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努力实现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臵方式、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优化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方式‚三个优化‛,切实解决好城乡建设‚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问题。
(来源:《市委办通报》2010年第47期摘要)
杭州市政协专题常委会议委员建言“十二五”规划
9月8日,杭州市政协召开九届十八次专题常委会议,7个重点课题调研组、13个界别小组围绕杭州市‚十二五‛科学发展规划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代市长邵占维到会听取意见建议。黄坤明在点评委员发言时说:‚这些建议都紧扣杭州的全局,又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角度高,看得远,前瞻性、战略性都很强。‛(本刊:现将委员们的有关意见和建议摘录如下,供我市委员建言献策时参考)
让市民更幸福地生活
建立社会养老福利基金,用于解决孤寡老人、低收入老年人群与农村现有贫困老年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加快社区老年人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社区医疗保健站、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注重发展老龄产业,扩大老年需求与消费市场。扩大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将大学生公寓、人才房、廉租房、农民工专项房等统称为公屋。针对公屋租用的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租金,统筹发展,提高使用效率。在各商品房区块、工业园区等附近安插公屋,提高建设的质量和环境,防止公屋成片,成为城市新贫民窟。
建设若干个休闲次中心,把核心休闲区与次中心休闲区结合起来。发展休闲产业,合理引导市民的休闲需求。大力扩展休闲空间。城乡社区、大型建筑、工厂生产等只要不涉及保密,原则上都要设计供参观的通道,便于游人参观,有的可纳入企业经营,以增加企业收入。
将农民工医保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逐步提高新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比例和待遇水平,使新农村合作医疗逐渐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靠拢,最终实现城乡医疗保险的接轨,达到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目标。
让大都市圈更强更实
打造生活品质国际体验区,适应中外高层人士文化交流、研讨与对话,使之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集聚地、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和
国际化人才。举办国际论坛。借鉴‚博鏊论坛‛和大连‚达沃斯‛论坛经验,举办永久的高端国际论坛交流,吸引国际政要、著名学者和企业家聚焦杭州,以此开阔杭州的国际视野,提升杭州国际影响力。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淡化行政区划概念,加强杭州与湖州、嘉兴、绍兴三个城市的合作,细化各圈层之间各自的发展定位和合作方式,推进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发挥出‚1+1>2‛的整合放大效应,提升都市圈区域整体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都市圈各城市共同发展。
扩大撤县(市)改区范围。近期,可以把与城区接壤的富阳、临安撤市改区;今后条件成熟,逐步把其他县(市)改区。从体制上、观念上消除主城市与周边县(市)的分离状态。
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机构等,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增添活力和持续力。
让杭州“动”起来
构建全国最大的动漫产业展示交易的市场平台,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动漫产业博览会,展示中外最新动漫原创、动漫衍生产品,推介中外最新动漫理念理论、动漫高新技术,汇集中外动漫专家、动漫及衍生产品企业及投资商,积极开展创意交易、版权交易、形象授权、咨投中介等专业交易活动,同时充分挖掘动漫节的信息资源,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延伸动漫产业展示交易平台。
学习借鉴香港‚数码港‛的经验,充分发挥杭州宽带网络全国领先的优势,高起点建设服务对象涵盖计算机、信息、动漫、广告、影视、手机服务等的信息(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用高技术手段为企业提供一家一户难以做到的技术服务。
突破传统电视台单一的播出平台的限制,积极探索动漫内容产品核心资源与互联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终端、电子产品等新兴媒体的业务融合,为之提供内容服务。特别是楼宇电视和车载电视等具有‚受众短时接触+100%到达率‛特性的新媒体。
让杭州更低碳更生态
‚十二五‛期间,杭州要建立大交通管理委员会,将各分系统、各相关设施与部门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科学、完善的交通管理体系。在机构调整难以做到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建立领导小组的方式,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工作。
对私家车不限制购买,但要限制使用。控制主要道路单位时间交通流量;提高中心区域停车费用(分时段采取不同收费等级),以控制城市中心区的机动车交通流量。通过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减少小汽车在市区的无序和过度使用。
优化中心城区道路和公交线路的功能结构,对上班族试行‚一票制‛,开通主要为上班族服务的线路,吸引上班族回归公交。取消早晚高峰特殊群体免费乘车优惠政策,减少特殊群体在早晚高峰时段的不必要出行。同时,试点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以及在部分中小学试点错时上学和放学,以削减高峰时段交通总量。
制定符合实际的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性大气污染治理标准和法规。建立适应区域污染特征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增加臭氧、一氧化碳等监测指标。提前执行下一步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提前执行国家下一步防治汽车尾气油品质标准。
(来源:《联谊报》2010年9月11日)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这里的繁荣与活力。这是在中国。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仍然是在中国。
……
也许要问,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它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
——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2倍,年均增长近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1978—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5153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09年达到12022元。
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比如,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再比如,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
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2009年12月下旬,一部名叫《国情备忘录》的电视纪录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部纪录片以广阔的视角、形象的手法对我国国情作了深入解读,也生动展现了我国发展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对城乡、区域等方面的发展差距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臵。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与发展差距过大有很大关系。
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深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7年与重庆一道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开始了一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3年来,成都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城乡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
蓉城大地的探索实践,可以说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
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拿出更多财力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优先向‚三农‛倾斜。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2009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 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01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出今后10年的目标任务和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不仅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新一轮发展,也将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0年前,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来根据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又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面超过东部。2009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0.7%、11.7%、13.4%和12.5%,西部地区增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当然也应看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臵,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
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中央将陆续投入330亿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让所有地区、全体人民都共同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中宣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
南非三问
近日,去听媒体人、品牌战略倡导者艾丰的演讲——‚现在,中国至少有17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品牌。一些我们引以为豪的品牌,在世界上的地位很低。‛他的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
低到何种程度?他不疾不徐地举例:有家全球市场调研机构,在南非做过一次商品调查:他们将5台中国生产的优质冰箱放在当地消费者面前,问了三个问题:
1、如果这些冰箱是美国制造、美国品牌,谁愿意购买?80%的被调查者立即举手,表示愿意购买。
2、如果这些冰箱是中国制造、美国品牌,谁愿意购买?愿意购买者降到了20%。
3、如果这些冰箱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谁愿意购买?现场竟无一人举手。
‚同样的实物,不同的认定,差别竟如此之大,说明中国品牌在国际消费者心目中,还没有获得可以广泛信任的地位。我们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啊!‛艾丰一脸严峻地慨叹。
我注意到,此时会场异常安静,许多人神情不无惊愕。是啊,对于听惯了‚拥有N个世界第一‛、陶醉在‚全球制造业中心‛中的我们,南非消费者的回答,无疑击伤了我们民族工业的自尊。
其实2009年9月,美国《商业周刊》与国际品牌集团共同发布的‚2008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也佐证了艾丰的品牌观:‚可口可乐公司以666.6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居首,而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并未得到调研机构的认可,无一上榜。至此,中国品牌在这份全球百强品牌名单中,已连续3年难觅芳踪。‛
为何拥有众多‚世界第一‛却得不到‚世界公认‛?因为我们90%以上的出口产品都是贴牌,是为洋人作嫁衣。没有自主品牌的‚世界第一‛,撑死了,不过是‚世界第一打工仔‛而已。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不是早就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三段式,欲借‚洋力‛发展民族自主品牌了吗?可现实是,我们急功近利,低水平引进,粗放扩张,贪图GDP,囫囵吞枣,哪顾得上‚消化吸收‛?以致洋品牌横行‚通吃‛,本土品牌日渐萎靡、自生自灭。
我国汽车品牌影响力的式微便是例证。汽车工业合资20年来,我们非但没有‚合‛到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还将90%的国内汽车市场拱手相让,致使合资的汽车品牌日益‚去本土化‛和‚空心化‛。如北京市与韩国现代合资生产的索纳塔,目前只有四个轮胎和一个电瓶是由中国制造的。上海大众连货架、扫地用的清洁机都要从德国进口。如果没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支撑,即便‚合‛到了品牌,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有名无实、墙外之花。
而谁拥有自主品牌,谁就拥有高附加值。如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汽车只占全球产量的14%,但其80%的利润来自中国。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国内只赚145美元,在中国却可以赚到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汽车,售价也高出日本国内六成左右。
够了,没有自主品牌的‚世界第一‛,必然是辛酸苦涩的。经济学上,把研发所得的高效益、制造所得的低效益、销售所得的高效益,三点相连,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式曲线,称为品牌‚微笑曲线‛,而对长期处于国际低端制造业市场的中国来说,这品牌效益‚三点‛正好倒了个个,变成了一个‚苦笑曲线‛。‚这是中国品牌、中国经济的郁闷,也是中国人的郁闷。‛艾丰如是说。
更让人郁闷的是,在政绩冲动下,很多地方仍然在‚重制造、轻品牌‛、‚重合资、轻转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乐此不疲,并以源源不断地制造‚世界第一‛为荣。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垄断了全世界所有商品生产的‚世界第一‛,而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零品牌‛国度?
(来源:《洛阳日报》2010年8月6日。作者:林培)
什么是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服务和管理模式。
一、服务外包的背景与意义
生产和服务环节国际分工细化产生了服务外包。一是竞争的关键由一般技术转向核心技术。企业把一般技术的生产和服务外包出去,开发核心技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二是竞争的地域由区域转向全球。企业要在全球市场保持和扩大占有率,必须利用国外资源,服务外包就成为一种有效模式。三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服务外包从可能成为现实。四是企业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冲动为服务外包提供了强大动力。就短期效益而言,服务外包公司可节省20%-40%的运营成本。
发展服务外包对经济的具体作用表现为:
1、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等特点。承接外包服务,可以增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产业结构,节省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承接服务外包对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创造条件促进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向服务经济升级,推动增长方式向集约化发展。
2、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形成新的出口支撑点。承接外包服务,可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近几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在稳步发展,但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如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国外贸易设限不断增强、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汇率不断提高等,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已经越来越困难。而发展服务外包,因其对资源成本依赖程度较低、国外设限不强,具有快速增长的余地,从而有望成为出口新的增长动力。
3、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有20多年的历史,取得长足进步。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城
市都将面临或已经面临着能源资源短缺、土地容量有限的现实问题。而服务外包项目由于对土地资源要求不高,一旦外商有投资意向,落户概率将远高于二产项目。我国下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是服务业,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主要通过服务外包来实现,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能够实现国际先进服务业逐步转移,从而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更加适合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推动器,将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它还将带动政府、高校、企业加强人才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培养一批精通英语、掌握世界前沿科技、且与海外市场联系广泛的人才。
二、服务外包的内容和分类
(一)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
1、信息技术外包(ITO)。(1)系统操作服务:银行数据、信用卡数据、各类保险数据、保险理赔数据、医疗/体检数据、税务数据、法律数据(包括信息)的处理及整合。(2)系统应用服务:信息工程及流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服务、远程维护等。(3)基础技术服务:承接技术研发、软件开发设计、基础技术或基础管理平台整合或管理整合等。
2、业务流程外包(BPO)。(1)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客户企业提供企业各类内部管理服务,包括后勤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工资福利服务、会计服务、财务中心、数据中心及其他内部管理服务等。(2)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为客户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销售及批发服务、产品售后服务(售后电话指导、维修服务)及其他业务流程环节的服务等。(3)供应链管理服务:为客户企业提供采购、运输、仓库/库存整体方案服务等。
3、知识流程外包(KPO),是服务外包的高端部分。
(二)境内外包和离岸(国际)外包
境内外包是指外包转移方(外包商)与其外包承接方(供应商)来自同一个国家,外包工作在国内完成。离岸(国际)外包是指外包转移方(外包商)与其外包承接方(供应商)来自不同的国家,外包工作跨国完成。
(三)发包方和接包方
发包方,也就是发包商,一般来自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西欧、日本。接包方,也就是外包供应商,来自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世界主要的服务外包承接国有7个,即欧洲的爱尔兰、捷克和亚洲的中国、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三、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据国家商务部预计,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据分析,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国际服务外包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世界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大约70%尚未向低成本国家外包任何商务流程,迄今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随着跨国公司经营理念的进一步变革,非核心业务的离岸外包将成为大的趋势,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
(来源:有关网站搜索综合)
外包你的生活
当今世界,谁过着最豪华奢侈的生活呢?是贝克汉姆、埃尔顿还是我?现在回想起来,恐怕这个头衔非我莫属。如果贝克汉姆和埃尔顿听说了我上一周经历的奢华生活后,他们一定会嫉妒得咬牙切齿,因为我一个人在世界三大洲拥有一群任劳任怨的小精灵,他们为了满足我的任何愿望,没白天没黑夜地忙碌着。不仅如此,我的那3个私人助理——美国的多娜、印度的萨希和俄罗斯的瑟戈对我提出的种种要求,没有发出一声埋怨,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外包,这是几年前世界上一些大公司的重大发明,他们发现,雇佣廉价的讲英语国家的员工来接听客服部门的电话同雇佣本地的员工相比,可以节省大量的开支,因此,这些大公司的许多工作都转移到那些能提供廉价劳动力的讲英语的国家去了。现在,我们个人也可以利用同样的原理来获得外包的好处,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互联网。在印度和世界其他许多地方,现在有许多网上的服务机构,他们提供一种叫做‚虚拟私人助理‛的服务,只要你有几个零花钱,就可以利用这种服务,家庭主妇、学生和像我这样的懒人,无一例外。一家公司甚至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把你的杂事儿都发到班加罗尔来吧‛!谁又能拒绝这种诱惑呢?
我的生活同绝大多数人的一样,充满了那些急需处理的各种各样的小任务,可是我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而无限期地推迟处理这些事情,难道我不应该找一家廉价的保险公司给自己的汽车保险省点儿钱吗?我的那些教子们过生日,应该买些什么样的礼物呢?你这么一说,我又想起来了,我还没给那个答应给我们家花园送点马粪的家伙打电话呢,他究竟什么时候能把马粪送来呢?这样的清单比我想象的要长很多,可是我的大救星终于来了,现在可以把这些个人的杂事都外包,让别人替我去做,而且据说他们的效率很高。
我的眼前立即出现了千变万化的各种可能性,我在幻想着能把自己生活中多少让人心烦的杂事儿推给别人去干。于是我给一家设在班加罗尔的网站打了电话,他们的一位高级经理用字正腔圆的维多利亚式英语向我保证,他们一定会让我满意。尽管这家只有50名员工的公司的业务
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他们为400多位国际客户提供私人服务,他们还是立即给我安排一位私人助理。这位私人助理一周工作6天,24小时为我服务。不仅如此,这位经理一再强调,任何时候,我如果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打他的手机同他联络。随后,他就把我交给了我的私人助理,萨希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
我从带着尿不湿的婴儿时代起,就从来没有感受到过这种全天候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两个小时之内,她就解决了我们家的汽车保险问题,在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汽车保险中,为我选择了最省钱的一种保险,一年下来为我节省了好几百块钱的保险费。而且,她还温柔地给我们当地的那位过着隐居生活的农场主打了一个电话,希望他能够信守承诺,把马粪给我们家送过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不厌其烦地给这位老兄打了无数次电话,一直打到他给我们家的花园送来马粪为止。
与此同时,她还为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精美礼品的名单,非常适合送给我的教子们。她为我附上卖这些礼物的网站的网址,这样的话,我不用出门,按几下鼠标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我的所有这些任务萨希一共花费了5个小时来完成,她的公司收取了25英镑的费用。很显然,没有收国际长途电话费——如果一项任务不超过50个国际长途的话,他们免收国际长途电话费。对我来说,这真是非常划算的事儿。
可是,在我洋洋得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突然产生了一种愧疚感,我觉得自己是在剥削印度廉价的劳动力,毕竟萨希是一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干这种事情对她来说真是大材小用了。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不安,我给一位印度政府的前官员打了电话,他就是曾经负责把班加罗尔建成印度的信息技术中心和外包中心的要员,而且他自己现在也拥有一家为各大公司外包各种工作的公司。他安慰我说:‚你别担心,每年我们的大学有两百万毕业生毕业,因此无论是什么工作,他们都会任劳任怨地去做的。‛
这种理由对我来说有足够的说服力,我不担心了,突然觉得一个私人助理不够用了,现在我得雇佣一班人马为我服务。我又找到了一家网站,这家网站吹嘘说自己在全世界拥有65万自由职业者,他们能够满足
任何人提出的任何要求。
我的脑子里马上就想到了一份适合让他们做的工作,两年前,我给家族里的一些长辈录了音,让他们谈论自己的生活和家族的历史,我一直没有时间整理,录音的光盘放在抽屉的角落里都快发霉了。现在,这不正是一个绝妙的机会吗?为什么不把这些光盘抛向网络空间?相信这世界上会有人愿意做这份枯燥无味的工作的。
我决定一小时付5英镑,这只是在伦敦找一位速记员所需费用的1/4。一天晚上,我把自己的这份工作发送到了网络空间。第二天早上,我打开电脑,吃惊地发现居然有11个人申请为我做这项工作,他们来自四面八方。
有6个来自美国,有3个来自巴基斯坦,有1个来自法国,还有一位是来自塞尔维亚的语言学教授,他给我写了一封文字优美的长信,向我保证他非常适合做这项不需要什么脑力的工作。几乎所有的申请人都给我发来了自己的简历,而且附上了专业水准的自我介绍。
我像一名实习巫师,对自己刚刚释放出的这多种能量感到无所适从。投标的人越来越多,没有办法,我紧张得手掌发汗,最后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弗吉尼亚州的朵娜,因为许多人的推荐信都对她赞不绝口。
其实,这件事儿一点儿也不着急,尽管如此,朵娜还是向我保证在48小时之内完成任务。一天过后,她给我发来了一封焦急的电子邮件:‚我发现有一段录音听不清楚,这让我非常焦虑不安,但我将尽最大的努力给你提供一份完整而且准确无误的稿件‛。
又过了一天,交稿的期限到了,我收到了稿件,准确无误,让人一点也挑不出错来。这样一来,我就剩下一项任务需要完成了,这项任务我已经拖延了很长时间了,那就是整理那些存储在我电脑里的成千上万张数码照片,我准备有一天把这些照片都放进家里的影集里。要不要把这些私人的照片发到网络上呢?究竟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让我认真地想了很久,可是,方方面面的反馈信息都在向我保证,这样做万无一失。所以,现在俄罗斯那位手指麻木的瑟戈正拼命地在电脑上整理排版我们家的照片。
我办完这些事儿的时候,已经是周五晚上了。这一周可真是非同异
常,我给世界各地发电子邮件把自己的这些杂事儿都安排出去了。现在,在打开一瓶红酒之前唯一要做的事儿,就是给孩子们在睡觉前念上一段故事。
我给班加罗尔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问莎希能不能帮我找一个适合给孩子们睡前读的故事,然后读给他们听。不一会儿,我们家的电话响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坐在电话前,听着一个略带印度口音的声音给他们念一个《猴子和大象》的故事,那头大象后来失去了自己的心灵。可是,我却从这个故事里面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未来的声音,毫无疑问,外包将会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一切究竟会把我们的生活引向何方呢?给我们展示未来生活趋势的是一位名叫蒂姆西〃法瑞斯的企业家,在他新出版的畅销书《一周工作四小时》中,他把这种利用不同国家优势的生活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他可以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住在墨西哥,利用网络管理自己在美国的食品公司,然后利用印度的私人助理管理他自己要处理的个人和生意上的杂事儿,他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他每周只需要工作4个小时就足够了。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当你挣着美元,消费着比索,支付着卢比的时候,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
看来外包会影响人的大脑,会让你觉得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来源:《新青年》2010年第8期。作者:善迪〃密西尔)
中国人为何“富多仁少”:
欠保障+招骂名+缺激励
由‚比尔和梅琳达-盖茨慈善基金会‛主办的慈善晚宴,9月29日晚在北京举行。围绕盖茨和巴菲特美国两大富豪访华的各种话题依然处于‚高热‛状态——富豪、财富、慈善这样的字眼似乎从未如此挑动着人们的神经。一面是‚巴比‛两人‚以身作则‛,高调倡议富人应该积极投身慈善,慷慨捐赠家产,一呼百应;另一面是‚巴比‛中国行的慈善晚宴,部分中国富豪因担心会被‚劝捐‛而被报道拒绝出席;一面是国人对富豪的捐与不捐各持己见,另一面是企业家陈光标公开致信‚巴比‛,高调宣称将在身后‚裸捐‛,引来无数评议。‚巴比‛访华所引发的关注和思考,似乎已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在其背后,是对于中国慈善行业发展的关注与反思。
‚巴比访华‛带来好开头
‚尽管对于巴菲特和盖茨访华说法各异,但其给国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在舆论上掀起对中国慈善的讨论和热议,这是其最有意义的方面。‛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庆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慈善理念与制度措施尚未健全,慈善行业尚未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更好地对慈善事业讨论。尽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扶危济困的传统和自发的慈善行为,但如何从点至面,系统地认识慈善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外力,而巴菲特和盖茨带来的,无疑是外界慈善理念的一个介绍。‛
也许盖茨和巴菲特不曾想到,他们此次慈善传播要面对的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扶危济困传统,却在当下没有多少富豪乐于社会公益慈善的国家。
今天,尽管中国富豪的名字屡见于各类财富排行榜,但人们似乎很少看到,他们捐出大量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甚至在几年前的全国‚两会‛上,就曾有代表委员发出中国富人为何‚富多仁少‛的慨叹。除了社会演进过程中所造成的断裂,今天应该如何来看待这种奇怪的现象? 26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龙登高教授表示,这与中国富豪们所处的成长阶段、中国的慈善制度和社会心理及文化等因素有关。
捐了钱还引来骂名
为什么中国富豪不乐捐,至少看起来不像美国富豪那么好善? ‚我们来假设,一个千万富豪有四个途径使用财富:扩大再生产、高消费、做慈善救济穷人和以税收等方式交给政府。在上述渠道中,扩大再生产、高消费可能是最迫切的选择。‛龙登高说,中国的第一代富豪成长大多只有一二十年时间,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上世纪90年代浮出水面,更多的富豪们在获利后会选择扩大再生产或是消费,没有更多的余钱进行慈善捐赠。
此外,中国也没有类似于西方国家的税收激励制度,缺乏制度配套促使富豪们把本来交给政府的钱拿来交给慈善机构和基金会;目前的政府配臵慈善资源的格局,也使一些富豪担心透明度问题,而不愿意过多捐赠。
一位高调捐赠数亿元的企业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不止一次地被问道:‚你这么多的钱是怎么来的?‛这似乎成为人们在惊叹于富豪的爱心之下,最为直接的一个联想。分析人士认为,民间的仇富心态、社会的贫富分化以及中国社会对慈善的理解度尚不足够等因素,组成了制约富人们慷慨解囊的社会氛围的一部分。
‚这种民间的仇富心态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教育和媒体的推波助澜。在我们的教育中,资本家依靠剥削工人致富的概念已灌输多年,同时,人们在联想到一些企业家的财富来源时,第一印象总是‘原罪’。‛龙登高说,尽管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并不应该被扩大渲染。不少企业家能致富,最主要因素是他们满足了市场需要、民众需求,因此获得了边际收益。而一些富豪之所以不愿意捐款,原因之一就是怕被人质疑财产来源,怕因而背上骂名。
因缺乏激励而缺乏动力
导致中国富豪远不及美国富豪‚乐捐‛的另一因素是中美在慈善制度、措施、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在龙登高看来,中美慈善的根本区别,是美国慈善机构多由社会和
民间来进行控制和支配;而中国慈善机构则大多隶属官方,然而,以政府控制慈善机构、配臵慈善资源的格局却并不能带来高效。
此外,缺乏激励机制也被视为中国富豪捐赠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一位曾前往美国进行慈善研究的专家表示,目前,国内仍未开征遗产税,但对于富人的财产安排,这类税收是一个影响因素,美国的不少富人为何搞慈善事业并且要将其做好,恰恰是因为在国家公权力之外给社会留有自由空间。
应自觉而非社会压制
‚我们应该宽容地看待富豪的捐与不捐,有些富豪尽管没有捐款,却会到家乡修葺祠堂、修桥修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慈善。‛周庆安表示,这说明中国社会对慈善事业的理解还不够。‚由于富豪的社会财富占有比例高,因而大家对其关注和要求也高,但慈善公益还是应本着自愿原则,不分能力大小、钱数多少、比例高低,无条件地帮助其他人。‛
事实上,捐赠并非富人们的专利,它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比尔和梅琳达-盖茨慈善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的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慈善工作可以针对任何有能力的人,这个能力包括经济能力及其他能力。‚慈善文化不是谁有钱才有去助人的义务,这个责任和义务更多是自己的感觉,而非受社会压制,无论钱财多少,都可以凭感觉决定自己是否要帮助和支持别人。‛
专家表示,中国不乏乐善好施的传统,但是,未来要推动中国慈善的发展,需要更为强劲的制度推动力,包括创造一个更为便利的环境,‚目前,我们对公益事业或慈善抵税方面的标准还不太一致,对遗产税的征收未进入环节,社会文化中对慈善者的社会关注上仍有仇富情结等偏差。慈善不是有一部慈善法就能短时间内开展。要让公众意识到拿出金钱、能力、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好事。‛
(来源:《广州日报》2010年9月29日。作者:赵琳琳)
中国人的四面镜子
最近几十年,中国人把《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并称为‚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大‛——伟大上。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文学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红楼梦》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
《红楼梦》把中国人最文雅的表达方式——诗、词、曲、赋全吸纳进来,把中国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建筑、美食、园林、绘画全利用起来,充满了一般小说达不到的雅趣。因此,这书不只是文人必看,毛主席还让大将许世友有空也看看。
外国人怎么看这本书?红楼梦学会第一任会长吴组缃给一个捷克留学生一对一地讲了一年《红楼梦》。学生学完后问:‚吴先生,《红楼梦》所有的问题我都弄明白了,只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大观园里有那么多的珍宝,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不卷包而逃呢?‛
无独有偶,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也曾给一个日本学生讲《红楼梦》,她讲到‚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该生大惑不解,问:‚老师,您总是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是个大悲剧,它有什么悲剧可言呢?您看这一段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两个不是已经上床了吗?‛
为什么留学生会产生如此离奇古怪的问题?归根到底,他们没有看懂宝黛的爱情是怎么回事,看不懂的关键是他们从俗世人的角度来观照高雅的人生态度。《红楼梦》中的爱情雅到了无尘无土,像它的文字一样美到极致。怪不得红学家蒋和森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却不能没有《红楼梦》。
《水浒传》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
义者,宜也。在中国人眼里,行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这在《水浒传》的前半部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尤其是鲁智深那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贫济危救人救彻。
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说:‚侠义之精神,则由宅心公平,欲抱不平,以显正直,而归平顺……伸展人间社会之委曲,使千里之外,闻风慕悦。‛中国人对义举的赞美不遗余力,对义士的期盼古今同一。
义的一大敌人是钱。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这是勇,义是体现在他对待金钱的态度:当时,知县决定把悬赏的1000贯给武松。宋朝文官中职位最高的宰相,武官中职位最高的枢密使,每月工资300贯。武松不是有钱人,可他听说一些猎户由于没有按期完成打死老虎的任务,挨了好多板子,就把1000贯全都分给那些猎户。同样,宋江、柴进、晁盖都是不把钱当回事,个个仗义疏财。人有求,我帮;人无求,应帮我也帮。
义的又一大敌人是色。《水浒传》里美色的作用就是诱惑、威胁,好汉们也干脆,杀。这固然跟作者的价值观脱不开干系,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侠义跟女色基本是绝缘的。
《西游记》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
《西游记》不尊重佛教。玄奘到大雷音寺求经,佛祖两个助理——阿难和迦叶跟师徒几个要人事。没有?对不起,只能取无字经。师徒找如来评理。如来说:前两天我们这边有人下去给人家做法事,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你们来取经也应该给点东西吧。佛教的最高领袖被写成了一个市侩之徒。
《西游记》也不尊重道教。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现的,有的还是‚国师‛、‚国丈‛,飞扬跋扈,滥用邪术,危害百姓。
两大宗教在《西游记》中被贬抑,这反映了古人的传统国民性里面,没有固定的信仰。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古人对信仰缺乏敬畏之心,只信能给自身带来好处的东西。从唐僧徒弟的人物设定可以看出古人期望的理想状态。
沙和尚什么重活都干,什么好处都到最后才能捞上,但这个老实人在唐僧眼里基本没有地位。孙悟空有能力,但是不驯服,可西行求法,要靠他消灾。不好管怎么办?念紧箍咒。
猪八戒最舒服,担子主要是沙和尚挑,打架主要是孙悟空去。唐僧永远非常体谅猪八戒,他说什么,唐僧一般都信。这么一个好吃懒做、投机取巧的人,却很受上峰的喜爱。这说明古人内心非常羡慕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不负责任,利益均沾。
《三国演义》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
梁山好汉充满了英雄气概,而三国人物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国事情怀‛。《三国演义》不太关注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伦理道德,比如曹操有几位夫人,家是哪里的,关羽的媳妇儿叫什么,有没有姐妹……罗贯中都没有交代,因为他关心的是天下大事、社稷苍生。这个关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民众的爱憎褒贬紧密相连。
《大学》八条目,最高就是平天下。《三国演义》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向往安定太平的天下观。
在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当中,中国文明从未中断过。为什么?《三国演义》说,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向往统一、向往安定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是如此强烈,成为中国最大的聚合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止一次被分裂,但是每一次分裂,中国人总是以坚忍的毅力、巨大的牺牲去实现新的统一。
《三国演义》写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刘、孙脱颖而出。尽管小说对这三家的态度有区别,尊刘,对曹操有褒有贬,对孙权有所议。但小说充分肯定了三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眼观天下、志在统一。鼎立以后,谁都没有满足,大家都要继续追求国家的全部统一。统一是中国人的共识,早就印烙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千载而下,永无改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2月25日。作者:熊建)
为什么说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9月7日,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受到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拦截,船员遭到非法拘留。这件事再次引起世界各国对中日钓鱼岛之争的关注。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早在1561年,明朝的中国古代地图便把钓鱼岛列入中国福建的海上防区。清代赴琉球的康熙册封使徐葆光撰写的《中山传信录》也明确记载了钓鱼台等岛屿,并援引琉球权威学者的观点指出,琉球的姑米山(冲绳的久米岛)是‚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即边界上的主岛。实际上,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找不到有关钓鱼岛或所谓‚尖阁列岛‛的记载。
据《日本外交文书》第18卷记载,明治政府1879年吞并琉球后,为在钓鱼岛建立国家领有标志,曾于1885年进行了三次秘密调查,但结论是这些岛屿‚与《中山传信录》记载之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等属同一岛屿‛,此事‚涉及与清国之间岛屿归属谈判‛,但‚以当下形势,似非合宜‛。这说明,日本政府当时业已认定钓鱼岛并非无主地。但是,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在签署《马关条约》之前的1895年1月,日本政府确信胜局已定,擅自秘密在钓鱼岛建立国标。同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被日本霸占。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钓鱼岛本应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根据《开罗宣言》归还给中国。但是,‚二战‛后美国占领冲绳,并根据所谓‚日美旧金山合约‛,于1953年12月以划经纬线的方式把钓鱼岛划入冲绳。而中国政府早就宣布,‚旧金山合约‛是非法的、无效的。1971年6月,美日签署归还冲绳协定时宣布了同样的冲绳范围,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于是,同年10月美国政府特意表示,把这些岛屿的‚行政权归还给日本,毫不损害有关主权的主张‛,‚对此等岛屿任何争议的要求均为当事者所应彼此解决的事项‛。在中日领土争端中,美国迄今一直采取‚中立立场‛。
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过程中,中日双方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采取了搁臵钓鱼岛争议的做法。
然而,冷战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则转趋强硬。1996年8月,当时的池田行彦外相宣称,‚不存在与中国的领土纠纷问题‛,强调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进入21世纪,美国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为拉拢日本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等,表示钓鱼岛在日本行政管辖下,所以适用于美日安全条约。结果,小泉内阁在钓鱼岛问题上更加有恃无恐。日本政府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对钓鱼岛加强管控。
以上便是这次钓鱼岛**发生的历史背景。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日本一些人企图利用钓鱼岛争端进一步针对中国制定日本防卫计划大纲,加强军事部署。这势必将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造成严重伤害。摆在中日之间的另一种选择是: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大框架下谋求敏感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确立战略互信,推动两国关系排除干扰,向前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9月27日。作者:刘江永)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党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一、历史形成的新型政党制度
搞清楚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多党制,首先要搞清楚中国政党制度是怎么形成的。
在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没有搞过多党政治。辛亥革命后,中国曾一度效仿西方,实行议会制和多党政治,几年间就出现了300多个政党政团。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文化条件和政治环境,加之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挠,多党制并没有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站稳脚跟。从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刺杀到袁世凯胁迫议员选举他为大总统,从曹锟5000大洋1票贿选到黎元洪参加9个政党、伍廷芳在11个政党挂名,各党派斗争,或借助武力相威胁,或借助金钱相利诱,一时间乱象丛生、闹剧连连。梁启超批评道:‚乃各杂以私见,异派因相倾陷破坏,而同派之中,亦往往互相忌刻,势若水火……此种现象实非好兆,亡国之根,即在此耳。‛这种混乱的政党政治,不仅没有带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反而由于各党派的争夺倾轧,引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共两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尤其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毛泽东曾多次表明中国共产党关于要实行多党政治协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各民主党派也积极呼吁抗战胜利后实行多党制,但是蒋介石顽固推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全面内战,疯狂进攻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残酷屠杀人民群众和爱国民主人士,宣布各民主党派为非法组织,使中国最终没有走上议会民主制和多党政治的道路。1948年,在解放战争将要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得到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在内的11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积极响应。各民主党派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事实表明,中国的政党制度安排,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这是因为,它既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根据中国实际作出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个特色,首先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前提。60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多党合作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各民主党派在同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中不断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才能同心协力地把共同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坚持共产党领导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根本特点。
这个特色,还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不是搞一党制。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党派的关系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作用的加强。这种新型政党关系,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鲜明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绝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最终还是要搞一党制。实际上,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是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阶层各党派团结抗日,探索建立的‚三三制‛政权,就包含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雏形。1949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时,我们党就明确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后来又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新中国如‚大厦将建,独木
难支‛,不能光靠一个党派,需要多党派齐心努力,共建大厦。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又多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党的十二大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协作的基本方针。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以后历次宪法修正案都予以重申。
二、我国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60年。60年来,这一制度在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一政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那么,我国政党制度好在哪里呢?
这一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汇集了各民主党派等各界各方面人士,在社会基础、组织构成上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现有政治体制,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实现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党外人士18万多人,各级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35万多人,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这一制度,拓宽了民主渠道,能充分反映社情民意和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民主的实现。一些人从西方民主模式出发,认为只有竞选、一人一票才是民主的。这实际上是将民主形式单一化、绝对化。他们没有看到,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固然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也是民主的重要形式。通过充分协商,既使各方面的意见得以充分表达,又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意志更加统一,行动也更加统一,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效果也非常好。
这一制度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设计,有利于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
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合作中形成了充分信任、相互协商的传统和机制。大家所熟知的延安时期民主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建议,得到中共采纳,就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民主人士意见的典范。这种重视民主人士意见的传统,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得到了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体现。近年来,中共中央在作出重大决策前,都要认真听取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共商国是。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至200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达230多次,其中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就有74次。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抗击非典、完善宏观调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大意见和建议,对于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制度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旧中国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常令中华民族志士仁人扼腕叹息。昔日的‚散‛同今日的‚合‛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其中就有我国政党制度发挥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吸取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和合的长处,强调执政党和参政党合作共事、求同存异、民主协商,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整合力,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在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和独特优势。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政党攻讦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有利于维护政治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
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互相监督,尤其是对执政党的监督,能够更好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37
使执政党随时听到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克服和纠正官僚主义,及时改正工作中的错误。通过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还有利于防止或遏制执政党内出现腐败现象。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聘请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人员、参加党风廉政建设的检查,使民主监督的渠道进一步拓宽,监督工作不断加强,有力地推动了自身建设。
三、我们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必须搞清楚为什么我们不能搞西方多党制。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种政党制度,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并不适合所有国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我们如果盲目照抄照搬,必然带来无穷后患。
比如,有人认为,实行多党轮流执政,有利于民主,能更好地反映民意。这个说法是牵强的。其实,西方国家的政党都是代表各个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他们所关心的是各自所代表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从美国来看,共和党的背后,主要有军工、石油、制造等‚传统商业‛的支持;民主党的背后,则主要有金融、电信、传媒等‚新兴商业‛的支持。所以美国学者伦德〃伯格说:‚美国实际上只有一个单独的党,即财主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通过选举交替上台,轮流执政,表面看非常热闹、非常民主,实质上无论谁在台上,实行的政策大同小异,都不会改变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近年来,西方民众选举热情淡漠,投票率连年下降,就是因为人们逐渐看到了这种‚民主游戏‛的实质。西方国家虽然实行多党制,但对可能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政党特别是共产党,是严格限制的。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共产党管制法》,后又通过了《麦卡锡法》和《蒙特法》,对共产党的发展作出了严格限制的规定。
比如,有人认为,实行了多党制就能保证政治和社会稳定。这种说法也似是而非。从根本上讲,多党制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它们之间经常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各个政党以夺得或控制政权为目标的政治斗争,目的就是搞垮对方,自己上台执政。因此在权力争夺中,往往不择手段,其结果必然是政治动荡、内耗丛生。多党竞争必
然要争夺选民,争夺选民首先要‚切割‛选民,将选民的利益分歧公开化、对立化,从而形成竞争党派各自的政治基础,其结果必然是人为地扩大和深化社会分歧。政党频繁选举、政府频繁更迭,带来的是政局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影响,这种民主只能是一种‚泡沫民主‛,对国家和人民是极其有害的。
还比如,有人提出,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更有利于防止腐败。实际情况也不是这样。事实上,多党竞选本身就常常被金钱、财团、媒体等影响和操纵,从而成为‚富人的游戏‛、‚钱袋的民主‛。这些年来,西方国家竞选费用不断攀升,数目之巨令人咋舌。据统计,2000年美国大选所花费的金钱高达30亿美元,2004年美国大选的费用接近40亿美元,2008年更是高达53亿美元。试想,没有大资本集团的资金支持,各党派怎能参与多党竞选的权力角逐呢?所以,竞选的优胜者为回报那些重量级的政治捐款人,当选后就得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西方有些媒体把这种现象称为用金钱‚购买权力‛,是一种‚集团贿选制度‛,‚民主‛往往被卖给了出价高的人,广大人民的民主实际上被排斥在金钱势力之外。由此可见,西方政党政治的真正奥秘是金钱政治,金钱主宰着选举的过程和结果。
在西方国家被证明是弊端丛生的多党制,通过各种方式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更是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冷战结束后,非洲许多部落众多的国家在西方的压力和影响下,宣布实行多党制,结果导致政党林立、竞争激烈,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国家陷入长期的纷乱之中。苏联解体后,一下子成立了几百个政党,国家陷入一片混乱,社会冲突不断,经济社会发展误入歧途。事实告诉我们,盲目照搬别国的政党制度,是取乱之道、取祸之道,其结果必然动摇国家的政治根基,引起政局动荡和社会冲突,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在中国搞西方的多党制,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团结一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才能更广泛更牢固地团结各民主 39
党派、各社会阶层,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四、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历史和现实证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适用的政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实行什么样的政治模式,绝不是人们主观设定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特定的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同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相符合,也同我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等基本国情相适应,是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但也必须看到,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相适应、需要完善的方面。比如,如何建立健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机制?如何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怎样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拓展政治协商的范围和领域?如何进一步创新政协工作的方式方法?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加以改进。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党的领导在团结合作和民主协商中得到加强,确保多党合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各参政党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自身优势和重要作用,广泛联系各界群众,及时反映社情民意,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不断探索多党合作 40 的新方式新机制。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推进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发展。
同舟共济创伟业,薪火相传向未来。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促进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就一定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来源:中宣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 41)
第一期
富阳市政协委员学习和工作联络委员会编 2010年10月
致委员:
经市政协七届第三十六次主席会议协商讨论,决定编印《政协委员学习资料》。本刊着眼于创建学习型政协组织、争做学习型政协委员,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传递信息、促进学习、提升素质、服务大局”为宗旨,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和政协工作实际,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精选学习资料,帮助提高委员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为共建共享“富裕阳光之城”作出更大贡献。本刊每季度编发一期。敬请各位政协委员、政协联谊会会员和政协工作者提出意见,提供信息,帮助我们把本刊办得更好。
目 录
时政要闻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解读………………………………(1)贾庆林在浙江调研时强调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
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3)富阳要情
上级领导和新闻媒体关注富阳机制创新…………………………(4)富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5)政协言论
杭州市政协专题常委会议委员建言‚十二五规划‛……………(6)热点视角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9)经济观察
南非三问 …………………………………………………………(17)科技新知
什么是服务外包 …………………………………………………(19)外包你的生活……………………………………………………(22)社会之窗
中国人为何‚富多仁少‛………………………………………(26)文化茶座
中国人的四面镜子………………………………………………(29)史海回眸
为什么说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32)委员履职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党制度……………………………………(34)
第二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总体看来这次会议公报和建议突出三个重点、一个亮点、三个新提法。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前所未有关注民生。十二五期间,党的一个重要的执政理念是让人民富起来。
如果用数字表示:一个坚持、两个时期、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会议概况
2010年10月15日—18日在北京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现实背景:
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绩辉煌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奋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球第二,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仅从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截止到第三季度,外汇储备2.65万亿美元,黄金储备1054吨。
2、过去五年,成就巨大
3、过去一年,进展显著
4、承上启下,崭新起点。
(二)重大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精神
一、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科学发展是“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四个“更加注重”: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五个坚持对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做明确部署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十大“任务”】
●扩大内需
●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四、根本保证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五中全会最大亮点:追求民富
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大多数国人的强烈心愿。
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如果用数字表示,此次会议重点掌握:一个坚持、两个时期、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
一个坚持--科学发展
两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不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三个重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个更加--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个要--
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种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第三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二五”发展所处的“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五个”坚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驾”马车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此前的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这一包含“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是否会如某些观察家的预测,被写入“十二五”规划,也颇为引人注目。
另据悉,此次全会还可能涉及一些人事变动事项。“比如根据《党章》,中央委员的递补等人事变动,要根据条件和需要,须召开全会决定等等。”中央党校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近日表示。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常修泽认为,“十二五”规划将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未来几年,中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将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
(一)五中全会前瞻之一:“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
如果说,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那么“十二五”时期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段赛程。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讨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之前是发展计划),它顺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几乎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顺利实现,在22个主要定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15个指标属于“超额完成”或“提前完成”。特别是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在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医疗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在创造辉煌的同时,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前瞻之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
在我国“十一五”与“十二五”相交之际,世界经济已逐步步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可以肯定,世界经济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其间,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供求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日趋加强,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更具不确定性。
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
在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指要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看,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就必须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三)之三:“十二五”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 据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因此,“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推进的关键时期,推进工业化的任务是如何从一个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压力,推进工业化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在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下功夫。
(四)之四: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在城乡两栖流动的农民工大约1.3-1.5亿人,正处在代际交替的过程中,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知识、家庭等原因,逐渐开始离城返乡,第二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十二五”时期,如何使两代农民工能够进的来,留得住,使他们成为市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
(五)之五: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项战略任务,必须按照中央有关精神,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六)之六: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从1978年的17.92%,上升2009年的46.6%,目前,已有将近6亿人口生活在城镇,大约2.3亿农民走向非农产业,其中1.3—1.5亿生活在城市。城镇化加速大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是,我国的城镇化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不同,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制约,人口城镇化过程被割裂为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身份转变两个阶段,目前,仅完成了农民向农民工的职业转变,还没有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形成“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赚钱在城市、保障在农村”的“不完全的城镇化”的特征。这种“不完全的城镇化”,不仅削弱了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加快城镇化必然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第四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二五”所处的重要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对“十一五”成绩的概括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台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必须逐步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 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种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十位专家解读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五中全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关乎中国未来,同时牵引着世界目光;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决议,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拉开了中国下一个30年的改革大幕,实现发展模式的全方位转型。
五中全会主题重大,内容丰富,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会有一系列新提法、新观点、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学习要讲究方法。既要全面把握,也要突出重点。如何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精准把握要点和精髓,深入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五中全会精神,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至关重要。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邀请胡鞍钢、刘国光等十位国内各领域知名专家对五中全会的要点和精髓进行了深度解析,给人以深刻启发。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五中全会要点整理
一个“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一条“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两个“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三大“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个方面的“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大“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六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
五中全会亮点评论:中国的发展绝非偶然
胡鞍钢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关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勾画了中国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图,充分反映了国家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精心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前瞻性地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方向和重要途径。
可以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显、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国家,这绝非是偶然的,更不是什么“幸运”,它的公开秘密所在就是充分利用了决策正确、执行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政治优势。
其中最好的案例之一就是中国没有废掉五年计划作为发展的手段,而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改革、不断完善这一“看得见”手段,更加积极地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和开放经济竞争的“看不见”手段。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已成为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民主化、制度化的成功案例。
对“十一五”时期的基本评价: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中全会一方面对“十一五”时期做出了总体评价,另一方面也首次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给出了清晰的界定,由“十一五”纲要所界定的“四位一体”,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为“十二五”的“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此外还包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的政治条件即党的建设。这反映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有了国家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从“一五”到“五五”计划就是“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从“六五”计划之后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经济现代化扩展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从“十一五”规划之后,首次提出“四位一体”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毛泽东、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这反映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这就为二十一世纪上半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基础性和全面性框架,这如同建设世界巨型建筑群的地基和构架。
对“十二五”时期的特点和性质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未来十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十年,因此未来五年时间至关重要,十分紧迫,它将起着决定性作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10年重要目标之一,但同时也进入到所谓“改革疲劳期”,在进行各方面利益格局调整的同时,也形成了改革的胶着状态,因而成为“攻坚时期”,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从极低收入、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指人均GDP在1000-10000美元),同时也会遇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各类要素价格迅速上升,靠大量生产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依靠大量出口国际市场维持高增长的模式受到极大限制,各个利益集团进一步分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凝聚力在下降,环境污染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主动转型。对今后五年国内外形势的基本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这非常符合“挑战—应战”模式。尽管是什么挑战并没有说明,哪些是可以预见,哪些是难以预见,中国都会主动应战,积极应战,在应战中捕捉新的机遇。为此就需要强化两个意识:机遇意识与忧患意识。实际上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来看,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竞争,使我们充分利用了世界资源,大大开拓了世界市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时果断决策、及时应对,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地缩小了我们与世界强国的差距。展望未来十年,对中国而言,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机遇仍大于挑战,即使我们还会遇到不可预见的、不可控制的比国际金融危机更加险恶的巨大挑战,我们仍有将挑战转化为新的巨大的机遇的可能。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这既是党中央的政治共识,突出反映在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标题上,即“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也是全社会共识,“加快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的主题仍然是发展,但是我们对发展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从20年前的“发展是硬道理”转变为“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反映了党中央的新的政治共识,也表达了全社会新的社会共识,这是中国的自我超越、自我前进。
“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的五项基本方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是对中国发展与转型的新认识,是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转型的新行动。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规定为“九五”计划的一项基本任务;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又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规定为“十五”计划的主线之一;2005年中共十六届“十一五”规划,明确将“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六条指导方针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更广泛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次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发展必然引起转型,转型也是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正是转型最快的时期;而转型成功的时期也正是发展成功的时期。中国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发展带动了转型,转型促进了发展。转型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手段,还是发展的途径。上述方针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重要内容,成为指导和设计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各篇章的基本依据,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全球转型具有积极的国际意义和重大的推动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率先推出四万亿元扩大内需的“中国新政”,率先经济复苏、贸易复苏,率先调整贸易结构,降低贸易顺差,对全球经济贸易不平衡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十二五” 时期,中国能够按照上述方向加速转型,不仅大大地缓解国内经济的不平衡性,而且还大大地缓解国际经济的不平衡性。最重要的是,中国将在全球和亚洲转型中 “先行一步”,争取更加主动的机会、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从而明显地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知识链接
我国的三代发展战略
第一代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1950年—1977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超英赶美”的战略设想,6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包括军事工业,采取了资本密集技术路线,实行高度保护的进口替代方针,社会发展指标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地区差异扩大趋势。第二代是经济转轨期的经济发展战略(1978—2001年)。1978年后,中国经济起飞,开始了空前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邓小平同志先后提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两步走设想”和“三步走设想”,逐步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市场竞争,创造了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持续的高增长。这一战略始终是以追求经济高增长为最重要、最优先的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不平衡发展”为战略思路,以“先富论”为手段,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以及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程度不断上升等情况。
第三代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新发展战略(2002年以后)。进入21世纪,随着新领导人的执政,中国提出了第三代发展战略,即科学发展观。它已经不同于“第一代发展战略”,也超越了“第二代发展战略”,充分吸收了前人的成功之处,调整了前人的不合理之处,突破了前人的历史局限性。
如何理解“三个时期”的论述
刘应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态环境良好、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对外更加开放的国家。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走过了10年的路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2001—2009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其中“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年均增长11.4%,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0.6%,预计“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可以达到 11%以上。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2009年,经济增长仍然达到9.1%。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实属不易。今年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二位,对外贸易中出口额去年已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一,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65万亿美元,主要工业品,如钢铁、煤炭、水泥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去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10年时间,“十二五”时期的5年是一个关键时期,决定着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改革开放有了新的重要进展。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达到了一个新水平。2001 —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8.6%,其中出口增长19.1%,进口增长18.1%。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7.9%,其中出口增长34%,进口增长42.4%。我国现在已经是对外开放度很高的国家,平均进口关税税率已经下降到9.8%。随着与东盟等地区和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实行零关税的货物品种会越来越多,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大市场。200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更大的空间。我国改革开放还处在攻坚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大量生产低端廉价商品出口的外贸发展方式已经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冲击,从根本上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内需动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式增长,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付出的代价大,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今后五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国际大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有利,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前所未有的严重影响,但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从一个长期的国际战略眼光来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G8峰会到G20峰会就是一个重要标志。世界经济格局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既给我国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历史阶段,具备了许多支持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幅增加,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能够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者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综合司司长)
发展方式转型涉及哪些重大问题
迟福林
“十一五”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但是现在来看,大部分目标的实现程度都非常有限,“十一五”提出的目标可以说一部分要落空。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这种部分落空所造成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还是有限的。可是,“十二五”如果再继续这种态势,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带来的严重影响就不可能是有限的了。“十二五”很多问题已经不能绕过去了,如果还像“十一五”这样提出好的基本目标,但在实践中不能落实,就会对我国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发展方式转型和改革到底涉及哪些重大问题,我想至少需要讨论四个问题:
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乐观地看,未来五年左右,我国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提高15个百分点,
第五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仅供参考)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18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专家指出,这份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官方对民生的重视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份公报的三个重点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后两者共同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谢春涛说,几乎在公报的每一个段落,都可以看到官方对民生问题的“用心良苦”:
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一段纲领性论述中,谢春涛发现,“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表述被放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之前。他表示,“这正说明中央对民生的关注毫无疑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公报在发展问题上提到四个“更加注重”,其中两个与民生直接相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谈及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时,公报突出强调“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内容,直面民生关切。
公报还关注到了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公报提到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当中,人民的检验至关重要。
公报特别用一个段落专门表述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内容,具体民生细节的论述全面详尽。
公报最后还对今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表达了关注,这又与民生直接相关:“今年 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 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综合以上所有述及民生的内容,谢春涛得出一个结论,民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共执政的最终目的,也体现了未来五年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一切发展与改革都是为了民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未来五年,执政党将以什么样的勇气和魄力解决民生难题,交出什么样的民生成绩单,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