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形成过程及主要背景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形成过程及主要背景
1997年亚州金融危机爆发后,1999年第二次修订会计法,实现了几项重大突破,其中重点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会计控制),本世纪初,财政部依法制订发布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和若干具体规范,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2001年12月,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突然申请破产保护,此后,公司丑闻不断,规模也“屡创新高”,特别是2002年6月的世界通信会计丑闻事件,“彻底打击了(美国)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信心”(Congress report, 2002).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国会和政府加速通过了《萨班斯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该法案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法案的第一句话就是“遵守证券法律以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及其他目的.”
在美国出台的萨班斯法案中,对在美上市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方面涉及最多也最为密切的条款是404条款。该条款要求公众公司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披露,同时外部审计师必须对该份报告进行审计。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内部控制方面的要求。
(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方面。
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对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影响:
大幅提升了实施内控制度的成本。
要求上市公司建立IT内部控制系统,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我国上市公司对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应注意的关键点:
按照萨班斯法案的要求,不仅已在美国上市的企业要立即行动起来完成萨班斯法案合规性的工作,对于计划在美国上市的企业,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合规性的工作也成为一项现实需要。
2004年底和2005年6月,国务院领导就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由财政部牵头,联合有关部委,积极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公认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2006年7月15,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有关批示,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企业 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秘书处设在财政部会计司,旨在研究制定具有统一性、公认性和科学性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按照广东省财政厅粤财会函(2010)12号“关于开展2010-2011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通知”,我省企业持证人员2010-2011年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为一项基本规范和9项应用指引。
主要内容: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实施时间: 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平稳顺利实施,五部委制定了实施时间表: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实施要求: 这一套控制规范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自正式实施之日起,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是不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若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应当提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
贯彻实施:
省财政厅要求我们:
1、宣传贯彻
2、选择3-5家具有代表性企业试点(怎样选择单位试点?制定本地区内部控制实施方案,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
如组织内部控制专家委员会、内部控制实施委员会等等。
1、做好本地区的培训工作
2、指定本地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方案
3、明确本地区所有企业全面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目标和规划
掀起一场学习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风气。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
1、加强内部控制实施组织领导
2、学习贯彻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3、梳理优化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控流程
4、及时对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5、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6、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可以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设计、编制自我评价报告,但该事务所不能再出具鉴证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形成过程及主要背景
1997年亚州金融危机爆发后,1999年第二次修订会计法,实现了几项重大突破,其中重点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会计控制),本世纪初,财政部依法制订发布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和若干具体规范,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2001年12月,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公司,突然申请破产保护,此后,公司丑闻不断,规模也”屡创新高“,特别是2002年6月的世界通信会计丑闻事件,”彻底打击了(美国)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信心“(Congress report, 2002).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国会和政府加速通过了《萨班斯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该法案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法案的第一句话就是”遵守证券法律以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及其他目的.”
在美国出台的萨班斯法案中,对在美上市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方面涉及最多也最为密切的条款是404条款。该条款要求公众公司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披露,同时外部审计师必须对该份报告进行审计。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内部控制方面的要求。
(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方面。
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对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影响:
大幅提升了实施内控制度的成本。
要求上市公司建立IT内部控制系统,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我国上市公司对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应注意的关键点:
按照萨班斯法案的要求,不仅已在美国上市的企业要立即行动起来完成萨班斯法案合规性的工作,对于计划在美国上市的企业,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合规性的工作也成为一项现实需要。
2004年底和2005年6月,国务院领导就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由财政部牵头,联合有关部委,积极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公认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2006年7月15,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有关批示,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企业 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秘书处设在财政部会计司,旨在研究制定具有统一性、公认性和科学性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按照广东省财政厅粤财会函(2010)12号“关于开展2010-2011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通知”,我省企业持证人员2010-2011年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为一项基本规范和9项应用指引。
主要内容: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1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实施时间: 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平稳顺利实施,五部委制定了实施时间表: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实施要求: 这一套控制规范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自正式实施之日起,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是不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若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现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应当提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
贯彻实施:
省财政厅要求我们:
1、宣传贯彻
2、选择3-5家具有代表性企业试点(怎样选择单位试点?制定本地区内部控制实施方案,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
如组织内部控制专家委员会、内部控制实施委员会等等。
1、做好本地区的培训工作
2、指定本地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方案
3、明确本地区所有企业全面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目标和规划
掀起一场学习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风气。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
1、加强内部控制实施组织领导
2、学习贯彻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3、梳理优化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控流程
4、及时对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5、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6、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可以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设计、编制自我评价报告,但该事务所不能再出具鉴证报告。
第二篇: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形成过程及主要动因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形成过程及主要动因
单项选择题
1、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阐述的内容,不包括内部控制的(实施步骤)。
3、1999年对会计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实现的突破不包括(建立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判断题
1、在实际工作中推迟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原因在于配套指引没有完成。(正确)
2、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包括基本规范和指引两个层次。(正确)
3、企业内部控制控制活动类指引是对企业层面的相关控制所进行的规范。(错误)
4、内控体系的发布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应对国内国际激烈竞争转变发展方式与质量的重大举措。(正确)
5、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其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正确)
6、美国萨班斯法案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出具审计报告只适用于在美上市的美国本土公司。(错误)
7、《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成。(正确)
第三篇: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组织架构
一、选择题
1、企业治理层面的组织架构不包括(D)。
A、股东会B、董事会C、监事会D、内部审计部门
2、企业设置内部职能机构的原则不包括(C)。
A、透明B、高效C、合理D、科学
3、负责行使企业经营决策权的组织机构是(C)。
A、经理层B、股东会C、董事会D、监事会
4、企业内部机构层面的风险不包括(B)。
A、内部机构运行效率低下B、内部机构形同虚设
C、权责分配不合理D、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
5、企业治理层面的风险不包括(D)。
A、治理结构形同虚设B、缺乏科学决策机制
C、缺乏良性运行机制D、权责分配不合理
6、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要求是(D)。
A、单独决策B、董事长决定C、总经理决定D、集体决策
7、企业组织架构中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管人员的机构是(C)。
A、股东会B、董事会C、监事会D、经理层
8、企业组织架构设计的内容不包括(A)。
A、董事人选B、任职条件C、议事规则D、职责权限
9、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是(A)。
A、经理层B、监事会C、董事会D、股东会
二、判断题
1、企业拥有子公司的,应当建立科学的投资管控制度。(√)
2、企业设置内部职能机制应遵循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
3、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监管部门规定。(×)
4、企业内部机构层面应关注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
5、建立和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可以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企业应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审批。(√)
7、监事会对董事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8、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执行应进行职务分离。(×)
9、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应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10、组织架构是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
第四篇: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时间:2014-03-17
来源:
来源:中国证监会 公告日期:2008-07-10
作者:(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现予印发,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
内部环境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章
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
控制活动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第二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三十一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三十二条
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第三十三条
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第三十四条
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第三十五条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
第六章
内部监督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规范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规范的配套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
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第五篇: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内容简介
为认真贯彻五部委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实施,我们围绕基本规范和20项配套指引,结合起草背景,在《中国会计报》刊发了系列解读文章,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各项配套指引的意义、基本业务流程、主要风险和相应的管控措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应广大读者要求,在系列解读的基础上,我们又充实了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并归类、整理,汇编成书。
本书系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起草者呕心沥血之作,具有权威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可作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学习贯彻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工具书,又可作为注册会计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咨询和政府监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行政监督的必备手册,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开展内部控制培训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参考书,必将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贯彻实施发挥重要作用。
目录
发布实施内控规范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王 军
强化落实 稳步推进 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李小雪 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会上的讲话 董大胜 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会上的讲话 邵 宁 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会上的讲话 王兆星 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会上的讲话 袁 力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大举措 刘玉廷 第一章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解
第二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讲解 第三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讲解 第四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讲解 第五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讲解 第六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讲解 第七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讲解 第八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讲解 第九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讲解 第十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讲解
第十一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讲解 第十二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讲解 第十三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讲解.第十四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讲解 第十五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讲解 第十六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讲解 第十七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讲解
第十八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讲解 第十九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讲解 第二十章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讲解 第二十一章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讲解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