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

时间:2019-05-12 12:0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

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

黑化集团公司财务部陈义波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编制依据是《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其涵盖的内容来看,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不应仅从财务角度来规范,或者说不应由财务来牵头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部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从现阶段企业的财务地位来看,财务部门只能申请而不能要求企业管理层或决策层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从理论上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想使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其能否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再从现阶段企业的管理体制来看,中直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分属国家国资委、地方国资委以及企业投资者等不同的主管部门管辖,所以应该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制度由财政部门会同国资委及其他企业的监管部门要求或考核企业执行。

一.《基本规范》中第十二条:“……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现阶段,国有企业因剥离资产上市而形成了母子公司关系,母子公司管理层互相兼职,母公司占用或抽调子公司资金,产生大股东占用,造成一股独大,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母子公司没有做到资产、人员、机构的“三分开”,《基本规范》中提到的这一点如果没有企业的监管机构或主管部门来强制要求,仍难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十三条:“企业内部机构的设臵应当科学合理,能够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减少管理层级和提高管理效能,避免机构重叠和效率低下,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当前企业内部机构的设臵多体现因人设岗、机构重叠、考虑平衡人际关系在前,考虑适应企业管理在后,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严重。《基本规范》第十三条规定的很明确,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层怎样认识和执行这条规定,企业主管部门怎样要求,监管部门怎样监管,是否应多一些这方面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人力资源政策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三)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的轮岗制衡要求;

(四)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等关键岗位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企业现阶段的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出纳岗位的轮换可以做到,综合报表及税管员等岗位的轮换需要业务素质相对较高的财会人员担任,企业需要付出一定的培训成本或者聘任高素质财会人员才能达到轮换财会关键岗位的要求;对于关键岗位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很难界定,现在企业的人才流动较频繁,员工非正常离岗主要与企业给予员工的报酬或待遇有关,如果不能做到责任与待遇对等,造成员工非正常离岗是很难避免的。

第四十二条:控制措施方面的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岗位设臵及工作程序上都能做到,但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

应起的作用,应通过责任追究来防止其流于形式,是否应在责任追究方面多一些规定。

第四十三条:“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对关键岗位的员工,可以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并确保在最长不超过五年的时间内进行岗位轮换……”企业即使做到了不相容职务的分设,如果仍出现偏差,应该怎样预防,关键岗位强制休假制度对多数企业来说难以做到,因为企业对关键岗位员工的选择会非常慎重,一旦选定轻易不会变动。

第五十条: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利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定期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目前很多企业存在着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部门的经济活动分析不一致、不协调、不统一,甚至偏差很大,生产、购销、投资等部门的分析往往比较激进,财务部门的分析往往比较保守,这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或决策层具备对经济活动分析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基本规范》能否在规范经济活动分析方面多一些规定。

二.具体规范中的《采购与付款》、《存货》规范有重叠或交叉的内容,当然侧重点有所不同,能否将二者合一。

《采购与付款》规范第四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不相容岗位之

(三)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核;

(四)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

(五)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企业实际业务

中常年的固定采购用户因建立了一定的信用关系,口头合同较多,书面合同较少,这种情况易产生风险,但过于认真又会伤及多年的信用关系,是否对企业所有存货都需要订立合同,还是有选择的订立,能否在规范中作更细的规定;企业某些用量大的材料采购一般直接运送到生产现场而不是运到仓库,由生产车间验收,这主要是为了节省厂内的二次倒运费用,但不符合验收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此种情况在《存货》规范的第十六条的规定是采取“适当的方法”,怎样适当的方法,能否在规范中作更详细的规定。

三.《对外投资》规范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是行之有效的,但对有些情况却是无能为力的,比如:政府要求所辖优势企业扶持劣势企业,要求扶持方出人、出资金、出资产,扶持方如果不是捐助那么自然就形成了扶持企业的对外投资,如果被扶持企业扭亏为盈或效益大增,扶持企业自然会得到投资回报,如果被扶持企业仍然亏损或最终破产,那么扶持企业就会形成投资损失,此时的内部控制就是无能为力的。

四.《工程项目》规范能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作更详细的规定,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在决策上项目时,立项、可研都很好,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都没有问题,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资金筹措不及时,导致工期延误,建设时间过长,投产后新产品市场错过黄金期而导致亏损。内部控制规范能否有更好的预防性措施或规定。

五.《固定资产》规范第三条:“……

(三)固定资产取得、验收、使用、维护、处臵和转移等环节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固定资产投资

预算、工程进度、验收使用、维护保养、内部调剂、报废处臵等应当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一般为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归机动部门,价值管理归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的报废处臵、内部调剂往往与财务部门的管理相脱节,甚至有些企业固定资产多年没有进行盘点,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规范》能否在这些方面作更详细的规定。

六.《销售与收款》规范第七条:“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办理销售业务的人员进行岗位轮换或者管区、管户调整,防范销售人员将企业客户资源变为个人私属资源从事舞弊活动,损害企业利益的风险。”企业销售人员在一定期间进行岗位轮换,客观上能够防止舞弊的产生,但不能理解的太简单,在岗位轮换时,新接任的人员能否适应或胜任原销售人员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需要谨慎对待。销售人员在销售岗位时间过长确实有产生将企业客户资源变为个人私属资源的可能,但却不能一概而论,《规范》能否对此问题作更细的规定。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销售部门应当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企业的一般做法是将那些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交由企业的法律事务部门去催收,而只将账龄较短的应收账款交由销售部门催收,这种做法是否适当,《规范》应给出明确规定。

七.《筹资》规范第十七条:“……企业应当结合偿债能力、资金结构等,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量,确保及时、足额偿还到期本金、利息或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等。”老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举借了很多政

策性贷款,致使负债率较高,市场经济时期,老企业也要发展,要上项目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但却受负债率较高的影响很难进行外部筹资,此种情况应有政策扶持,不能仅仅考虑偿债能力。

八.《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应与新《企业会计准则》同步实施,并且上市公司要先于非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对《企业会计准则》起辅助作用。

九.对具体规范编号的建议:

1、货币资金;

2、采购与付款;

3、存货;

4、对外投资;

5、对子公司的控制;

6、工程项目;

7、固定资产;

8、销售与收款;

9、筹资;

10、担保;

11、成本费用;

12、财务报告编制;

13、信息披露;

14、合同;

15、预算;

16、人力资源政策;

17、计算机信息系统。

十.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中所要求的内容在很多企业尚不具备条件或者说基础工作不规范,对这样的企业应先引导或指导,待具备条件后必须强制执行;对于管理严格规范、基础工作扎实稳健的企业自然应该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第二篇: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组织架构

一、选择题

1、企业治理层面的组织架构不包括(D)。

A、股东会B、董事会C、监事会D、内部审计部门

2、企业设置内部职能机构的原则不包括(C)。

A、透明B、高效C、合理D、科学

3、负责行使企业经营决策权的组织机构是(C)。

A、经理层B、股东会C、董事会D、监事会

4、企业内部机构层面的风险不包括(B)。

A、内部机构运行效率低下B、内部机构形同虚设

C、权责分配不合理D、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

5、企业治理层面的风险不包括(D)。

A、治理结构形同虚设B、缺乏科学决策机制

C、缺乏良性运行机制D、权责分配不合理

6、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要求是(D)。

A、单独决策B、董事长决定C、总经理决定D、集体决策

7、企业组织架构中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管人员的机构是(C)。

A、股东会B、董事会C、监事会D、经理层

8、企业组织架构设计的内容不包括(A)。

A、董事人选B、任职条件C、议事规则D、职责权限

9、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是(A)。

A、经理层B、监事会C、董事会D、股东会

二、判断题

1、企业拥有子公司的,应当建立科学的投资管控制度。(√)

2、企业设置内部职能机制应遵循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

3、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监管部门规定。(×)

4、企业内部机构层面应关注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

5、建立和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可以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企业应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审批。(√)

7、监事会对董事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8、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执行应进行职务分离。(×)

9、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应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10、组织架构是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

第三篇: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集团以不断刷新的业绩继续保持着业内领先地位,为了集团更好的发展壮大,我觉得集团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一、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或有关内容不尽合理,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造成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上的困难,造成有些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的片面性。目前,有些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把内部控制制度只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编及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对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的认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在员工方面,有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是最高管理层的事,与员工无关。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都极差。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

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

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前提。企业单位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不仅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要求,而且也是规范经营、完善业务流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益以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必须亲自挂帅组织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

要建立内部控制管理领导责任制,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好坏与主要领导的政绩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层层负责,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2.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

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

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

三、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涉及会计,它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包括采购、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

1.它是统合企业整体的有力工具。现代企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生产、营销、物资、计划、财务、人事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的业务虽有单独的系统,但其个别作业与整体业务又必然发生联系,并受其他部门作业的牵制和监督。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等作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2.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完善企业业务流程,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明确部门、个人职责,加强监督,提高公司管理和控制水平与效率。

3.它是防范风险的客观要求。通过它更好的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和程序,通过重大投资决策集

体审议联签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实施及投资处理等环节的控制,以防范投资风险。

总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内部控制有助于防止组织失败,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报告信息,有助于保护组织资源的安全完整,有助于实现组织的合规运营,有助于克服人性弱点。

第四篇:《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集团以不断刷新的业绩继续保持着业内领先地位,为了集团更好的发展壮大,我觉得集团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一、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或有关内容不尽合理,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造成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上的困难,造成有些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的片面性。目前,有些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把内部控制制度只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编及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对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的认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在员工方面,有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是最高管理层的事,与员工无关。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都极差。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

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前提。企业单位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不仅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要求,而且也是规范经营、完善业务流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益以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必须亲自挂帅组织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

要建立内部控制管理领导责任制,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好坏与主要领导的政绩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层层负责,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2.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

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

三、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涉及会计,它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包括采购、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

1.它是统合企业整体的有力工具。现代企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生产、营销、物资、计划、财务、人事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的业务虽有单独的系统,但其个别作业与整体业务又必然发生联系,并受其他部门作业的牵制和监督。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点,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等作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2.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完善企业业务流程,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明确部门、个人职责,加强监督,提高公司管理和控制水平与效率。

3.它是防范风险的客观要求。通过它更好的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和程序,通过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实施及投资处理等环节的控制,以防范投资风险。

总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内部控制有助于防止组织失败,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报告信息,有助于保护组织资源的安全完整,有助于实现组织的合规运营,有助于克服人性弱点。

END

第五篇: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时间:2014-03-17

来源:

来源:中国证监会   公告日期:2008-07-10

作者:(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现予印发,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

内部环境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章

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

控制活动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第二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三十一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三十二条

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第三十三条

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第三十四条

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第三十五条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

第六章

内部监督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规范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规范的配套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

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下载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内容简介 为认真贯彻五部委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实施,我们围绕基本规范和20项配套指引,结合起草背景,在《中国会计报......

    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货币资金

    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第xx号——货币资金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了引导企业加强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企业内部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试题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重点试题一、 单选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起实施。 A、2008年1月1日B、2008年12月1日C、2009年1月1日D、2009年7月1日 答案:D 2、《企业内部控......

    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浅谈(论文)

    上海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浅谈 第一章 绪论 1.1内部控制的含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完整,防止、发......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建议

    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建议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伴随内部控制实践的逐渐丰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后出现了“内部......

    关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精)

    关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 部各种形式管理控制的总称,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本 文作者对如何完善......

    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PCAOB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但不属于政府机构,PCAOB的每个委员都是全职独立的服务人员,他们不能受雇于“PCAOB”以外的任何机构、个人或从事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