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分析(毛概论文)
毛
概
论
文
姓名:王mm 班级:商本0902 学校:轻纺美院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摘要: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年均9%以上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出现了社会成员间、城乡居民间、不同行业间、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使得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陷入了一个困难的局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矛盾。
关键字:收入差距 分配现状 应对策路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国际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越不均匀。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我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全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20%的高收入者拥有42.5%的国民财富;2004年,占城市总人口10%的高收入者占有45%的城市财富。专家计算,我国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31提高到2001年的0.45,2002年的0.46,2006年的0.50,到了2008年基尼系数又上新高,已达到了0.65,显著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水准(0.4),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世界范围中也处于很高水平。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我国是其中之一。国家统计局200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当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2366元,这其中包括40%的实物收入,实际的现金收入在1800元左右。在这1800元当中,还有20%的现金要备来年生产资料之需,这么下来,农民手中真正用来购买消费的现金只有1500元左右。而当年城市居民人均
收入是6860元,是农民可支配现金收入的5倍。如果再考虑到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城乡之间真实的差距大约在6﹕1之间。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城镇居民,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
(三)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间差距上。1978年改革以来,尽管各地区人均GDP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198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1.8﹕1.18﹕1,1990年扩大为1.9﹕1.17﹕1,2002年进一步扩大为2.63﹕1.26﹕1。这说明1990年的东部与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比1980年分别扩大了5.9%和5.6%,2002年比1990年又分别扩大了28.4%和38.4%。而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2﹕1﹕0.86。地区间人均GDP差距的扩大,说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渐增大。
(四)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资料显示:1987年我国收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1991年行业平均收入最高与最低水平相差1.55倍,到2002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99倍。而到了2008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相差已超过10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1978年起至今,电力、煤气、金融保险、房地产、烟草等行业成为国有经济中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行业。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倍。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
二、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的原因
(一)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
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平等、公平的竞争原则,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产品的行业性垄断使得石油、电信、电力能源等行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是导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体制改革不到位
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大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体制改革不但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且也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
开辟了广阔空间。“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既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明显、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三)区域间收入差距拉大
自然环境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环境常常会导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这也会致使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差异。东南沿海一带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每年都可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税收,因此地方经济相对发达。另外由于东部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较早,因此经济结构相对较为合理,这也是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传统的城乡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的与城市消费品市场的等级在不断拉大,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总之,由于旧体制依然存在,因此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解决我国当前分配差距的方案
(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我国应该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来,以保证整体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可以利用规范收入分配行为、加大再分配等措施积极构建“中部大、两头小”新分配格局。并且,还有必要针对国有企业实施限薪措施,防止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
(二)建立工资管理机制
最低工资制度是劳动和资本间分配关系优化的重要前提,能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而,在制定科学合理工资指导线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调整,建立起政府主导、工会推动、劳资互助的协商处理模式。
(三)积极调整再分配机制
首先,增强再分配支出力度。对于城镇居民基本的福利、补贴应采取货币化措施,针对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尽最大努力提升新型农业技术含量、提升规模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民的实际收入。其次,改革税收分配制度。国家需要制
定一套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分配制度,保证个人收入规范化、合理化的实现。在法治层面,立法机关应该积极推动税收方面的法律制定工作。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将重点目标定位在高收入人群。尤其是对于高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全面做好征税规划,严厉处罚逃税、漏税等非法行为。在税率方面,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情及时做出调整,以保证我国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建立完善的第三次分配体系。为鼓励富裕阶层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要适当减免捐款的所得税,以此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四)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体制方面的改革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比较重视经济发展,但对包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社会体制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政策,但并未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老百姓不敢轻易地将历年来的积蓄花出。
(五)加大农村改革力度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样可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
2、加大农业支持,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完善当前的各种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知识培训,引导农民进行规模经营。
3、户籍制度改革。要建立积极的公共政策,主动接纳农民进城,构建新型的现代城市户籍制度。
看来综上,防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首先是激发人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需要;其次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及时协调各种社会利益矛盾的需要;最后是加快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需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点来解决改革攻坚阶段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就必须采取实际措施防止利益差别超过应有的界限、促进利益关系规范化。
第二篇:毛概课论文我国贫富差距现状与收入分配改革-2010010124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与收入分配改革
20100101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在近3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扩大的趋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下我将会从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和收入分配改革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贫富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收入分配方式进行改革,把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同其报酬挂起钩来,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尤其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粮食产量也连续多年创下新高,粮食价格的提高一度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但是1984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从农村往城市转移,收入差距开始扩大。紧接着的央企分配制度改革、非国有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城市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快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在全国范围来说,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我国贫富差距现象最好的解释,也是整个社会收入差距的主要“贡献者”。从1978—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由343.40元、133.60元增加到23979元、6977元,说明整体上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从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2011年的17002元,城乡收入比也从1978年的2.57增加到2011年的3.44,(如下图,虽然城乡收入比曲线有所波动,但是整体上是增长的趋势)。再考虑到城乡在医疗、教育等非单纯收入方面的差距,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还更大一些。
2、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我国,各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整体来说就体现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城镇收入来看三大地区1980年收入比为1.06:0.98:1,1999年为1.48:1:1.06,有明显增加;从农村收入来看,三大地区1998年的人居收入比为1.94:1.35:1,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各省区人均GDP来看,2011年东部地区的天津人均86496元、上海82560元、北京80394元,中部地区安徽25395元、广西25449元、江西25988元,西部地区西藏20152元、云南19038元,人均GDP最高的天津是中部省区安徽的3.4倍,是西部省区西藏的4.3倍,地区差异一目了然。
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在2000年为2.62倍,2003、2004年分别提高到3.98倍和4.25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到15倍,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已跃居世界之首。而且有些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会更大一些,如电力、金融、通讯、石油、房地产等行业要高于煤炭、机械、纺织、建材等行业职工收入的10倍以上。面对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国家的政策往往是采取调低高收入的办法。这种办法实施之后,高收入行业便采取了对
策,使得灰色收入和各种福利横行,最后的结果是高收入没有调低,低收入没有调高,社会贫富悬殊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4、个体的收入差距的扩大
2011年9月8日,世界著名商业杂志《福布斯》公布了“2011年中国富豪榜”,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以个人净资产93亿美元登顶榜首,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以92亿美元屈居亚军,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以68亿美元排名第三。与此对照,目前我国还有很多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家庭,这两类个体之间根本无法比较,其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再如,上市国企高管的工资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28倍左右。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为收入差距悬殊)分析,我国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已经达到社会容忍上的红线。这也是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不利因素,是社会矛盾的根源所在。
二、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和其不利影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30 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质财富增长很快,我国的经济实力也由1978年的世界15位上升到2011年世界第2位,仅次于超级大国美国。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于,收入分配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快速增长,这直接导致了居民消费率持续下滑,成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维持国内稳定、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
分配问题难以解决,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长,劳动报酬增长缓慢,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人数最多的中低收入者购买力低下,使我国内需长期不足,致使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出口依存度过高,过度依赖外需,这是我国
经济发展的畸形模式,也使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而不得不通过40000亿投资扩大内需来应对经济危机的巨大影响。
第二,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平衡,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东、西部发展失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5.16倍。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国民收入,且其占全国的比重还在不断上升,而中、西部地区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不断扩大。
第三,城乡间收入分配不均衡,差距不断拉大。目前占全国40% 多一点的城镇人口获取了全国近70%的国民收入,而占全国近60% 的农村人口仅获取全国30% 的国民收入,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第四,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据统计,占人口80%的中低收入群体只获得全国60%左右的可支配收入,而20%的高收入群体却获取了全国40%左右的可支配收入,并且高收入群体收入的比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发展方式转变正在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不利影响: 一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居民购买力不足、消费倾向下降,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小于低收入者。因此,居民收入差距越大,收入越向少数富人集中,社会总体消费倾向就越低;二是资本主导导致劳资矛盾尖锐化,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劳动群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伤害,不利于效率的提高;三是高收入群体所占的比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四是我们一直奉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长期以来国内需求不足,而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低。
(二)分配改革的途径探索
1、初次分配改革
初次分配是指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在社会分配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按贡献分配。该贡献包括对创造利润有益的各种因素,如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市
场、营销等。谁能利用这些要素作出贡献,就能获得相应的利益。这样群策群力,效率便得以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些政策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而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则是初次分配改革。重视初次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大幅度地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能彻底矫正当前分配严重失衡的格局。才能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缩小各领域的收入差距,由此才能迅速提高我国长期走低的消费力,同时,使更多的劳动者和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新的经济发展动力。这就是分配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但现实却是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对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消费归根结底是由收入决定的,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应从提高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入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工资收入在我国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过低,且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如果以分配率(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可以看出我国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 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据官方统计资料显示,从1997 年到2007 年,劳动报酬总额占GDP 的比重由53.4%降到39.7%,这表明劳动者的工资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下降,劳动报酬率和国家的富裕程度严重不相适应。我国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比例较低,这也使我国的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较低。据统计,1978年到1983年,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42.1% 上升到56.5%,然而,从1983 年到2005 年呈持续下降态势,其中只在1993-1996 年略有上升,2005 年的比重为36.7%,比1983 年下降了19.5个百分点。美国国民总产值的70%是劳动报酬,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 ~ 65% 之间,多数国家的分配率在50%左右。从1978 年到2005 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企业利润)占GDP 的比重上升了20 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已处于失衡状态,如果任凭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免有一些担忧。目前我国存在的资本利润侵蚀劳动报酬,资本与劳动关系失衡,进一步挤压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现阶段我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已由按劳分配为主逐渐转向按要素分配为主。我们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进程可以知道,这一分配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随着私人产权的相对扩大,资本的收入份额也会相对扩大,劳动的收入份额则相对缩小,从而拉大贫富收入差距,导致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加剧,两极分化自然出现,使绝对富裕和相对贫困并存。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我国就不会出现两极分化。及时改革分配制度,扩大按劳分配的范围,提高按劳分配的地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占比,降低资本报酬的占比,纠正削弱公有制经济与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错误做法。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工资制度,确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遏制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势头。同时,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特别是应尽快缩小存贷利差,提高住户财产性收入水平。在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过程中也需要保护资本要素的合法权益,特别应保护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产生的资本要素所得。
2、再分配改革
收入再分配是出于公平和均衡发展原则进行的分配,主要以政府为中介,通过所得税、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无偿转移手段,纠正单纯依赖市场进行分配所产生的偏差,收入的主要流向表现为企业部门、住户部门向政府的转移和政府部门对住户部门的转移,分配结果形成各个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它代表了可以用于消费的最大数额。统计数据显示,1992 至2008 年我国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比重从66%下降到57%,再分配比重由68%下降到57%,呈双降趋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需要解决好初次分配的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再分配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诸多的不公平现象,所以再分配就是扭转不公平的一个补充措施。人们都把再分配形象比作切蛋糕,那么,蛋糕越大分配起来越容易,既实现公平又兼顾效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再分配中也存在一些突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工薪阶层税收占个税总额的比重在65%左右;而
在美国,年收入11.3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占美国纳税人的10%,他们缴纳的个税占联邦个税总额的71.22%。同时必须看到,中国工薪阶层纳税一般是所在单位从工资里直接扣划代缴,也就是说一个都不能少。而高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来源复杂,存在大量的逃漏税现象。这对收入分配不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总体上说,中国的再分配还有相当大的改革空间。应着重增强政府转移支付功能,要加大二次分配过程中政府部门向住户部门转移支付的力度,改变近年来住户部门在二次分配中收入净流出的不正常现象,并通过二次分配逐步提高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3、改进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主要是减负、多收、多转移,即通过调整流转税和所得税比重结构、增值税扩围、继续研究健全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减免税费政策等实现减轻税负;通过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并扩大范围、改进对非劳动收入的个税征收办法并调高其税率,探索试行房产税等实现合理多收;同时继续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向社会保障基金、“三农”、贫困地区和城乡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逐步实现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的对等,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要强化对政府“三公”支出的监督,控制并减少其支出。
4、抓好配套改革
一是改进完善土地、矿产、能源等各种资源配置制度,整治低价或无偿占有土地、矿产资源问题,从源头上防止资源配置不公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二是进一步健全生产要素市场,打破行政权力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分割,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为形成市场均衡价格打好基础。三是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着力促进常住城镇的农民工转变为市民,逐步减少农村人口,从根本上降低农民增收的难度。四是在金融、工商管理等多方面加大对非公有经济的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税负重、非市场化干预多等问题,为其正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利于促进增加其职工的工资。五是深化国有垄断行业改革,认真落实打破垄断的各项措施,允许并真正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相关领域,以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缩小行业之间收入差距。
5、打破行业垄断,限制国企及垄断行业的高收入
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居世界之首,目前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已扩大到15倍,国企及垄断行业的收入过高将会影响到行业间的均衡发展,而进入这些企业往往是凭借权力、关系,制约了劳动力自由公平的竞争,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将会使人们产生仇富心理,影响社会安定,也会对经济发展不利。
行业的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市场竞争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准入方面的行政限制带来的,依靠行政垄断、特许经营、资源能源金融垄断获得的,甚至是通过各种寻租形成的。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公基本上与市场竞争、劳动者能力、教育程度和付出成本挂不上钩, 垄断行业获取了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收益。行业收入差距大是分配不公恶化的表现,有违市场规律。如果垄断格局不打破,这种收入分配的格局必然存在,并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要打破行业垄断,一是要引入竞争,进一步开放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有关部门将深化电信、铁路、民航等服务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就目前国有垄断企业现状分析,绝大多数的国有垄断行业和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基建、公共事业等都应让更多民营资本进入;二是要完善政府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制度,进行垄断行业的成本监审、举行价格听证等监管行为,使定价更透明化;三是限制国企高管的高薪,把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薪酬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进行有效的监管,实行公务员的阳光工资制度等。
三、总述
收入分配问题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领域的问题了,它关乎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渐扩大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了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是影响我国稳定发展的最大内部因素。怎样能达到共同富裕是目前人民和政府都在积极思索的问题,解决好相关问题不会是一蹴而就,但是绝不会是不可解决。我们期待着政府加快实现“共富”的进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需要。
参考资料:
1、《从我国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看未来收入差距发展趋势》
刘晏卓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李炳炎
4、《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 苏海南
5、《收入分配改革: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刘志铭
6、《收入分配改革需要政府“让利于民”》 浦江潮
7、《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研究—基于ARIMA 模型的预测分析》 薛嘉春 韩建雨
8、《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探析》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王梅
9、《以公平与可持续为目标的收入分配改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第三篇: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CPI 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根据相关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的警戒线,高达0.45 以上。由此看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矛盾。
一、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 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 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烟草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 倍。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相加起来,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 倍。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不难看出,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
(二)、分配机制落后。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 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税收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的税收流失额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措施最先是为了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方面的公平缺失,但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而言,却有着“逆向调节”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缴纳的个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中低收入者则是纳税主体,很多高收入者却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三)、区域收入差距显著。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根据相关的报道,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是上海,最低的地区则是贵州,两个地区的人均GDP 之比为1:9.6;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受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快很多,于是就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8 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11020 元,城乡收入比高达3.35 倍。若在经济统计分析中,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的原因在于:
1、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
2、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平等、公平的竞争原则,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3、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产品的行业性垄断使得石油、电信、电力能源等行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是导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若要遏制住行业间工资差距不断上升的趋势,首先就要打破行业垄断格局,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五)、体制改革不到位。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大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体制改革不但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且也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既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造成了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明显、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六)、区域间收入差距拉大。自然环境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环境常常会导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这也会致使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东南沿海一带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并且集中了大批的出口加工企业,每年都可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税收,因此地方经济相对发达,而这些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另外由于东部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的时间较早,因此经济结构相对较为合理,这也是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的与城市消费品市场的等级在不断拉大,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总之,由于旧
体制依然存在,因此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实现收入分配科学化的有效策略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调节作用。
(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应该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来,以保证整体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可以利用规范收入分配行为、加大再分配等措施积极构建“中部大、两头小”新分配格局。例如,可以运用分配制度改革措施来增加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人员等群体的工资,避免出现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并且,还有必要针对国有企业实施限薪措施,防止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
(二)、建立工资管理机制。最低工资制度是劳动和资本间分配关系优化的重要前提, 能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而,在制定科学合理工资指导线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调整,建立起政府主导、工会推动、劳资互助的协商处理模式,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三)、积极调整再分配机制。第一,增强再分配支出力度。对于城镇居民基本的福利、补贴应采取货币化措施,针对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低收入群体更多的救助补贴和优惠政策。国家应逐渐增大对农村与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尽最大努力提升新型农业技术含量、提升规模农业的竞争力和农民的实际收入。此外,还应合理运用再分配处理措施调节部分人群收入过高的问题,促进分配秩序的规范性。第二,改革税收分配制度。国家需要制定一套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分配制度,并且保证个人收入规范化、合理化的实现。这一政策可先在高收入行业实施,然后不断推广给全社会。在法治层面,立法机关应该积极推动税收方面的法律制定工作。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将重点目标定位在高收入人群,并做好相关的调整工作。尤其是对于高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全面做好征税规划,严厉处罚逃税、漏税等非法行为。在税率方面,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情及时做出调整,以保证我国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建立完善的第三次分配体系。为鼓励富裕阶层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要适当减免捐款的所得税。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调配,以此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四)、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体制方面的改革。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比较重视经济发展,但对包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社会体制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政策,但并未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老百姓不敢轻易地将历年来的积蓄花出。
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第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样可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减少农村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通过提供各种鼓励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第二,加大农业支持,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完善当前的各种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知识培训,引导农民进行规模经营,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户籍制度改革。
(五)、要建立积极的公共政策,主动接纳农民进城,构建新型的现代城市户籍制度。
结语:
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我国战略目标实现。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篇: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现有国情,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调整、确定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结构形式。
在这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与所有制结构相配套的分配制度是: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新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倡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
水平及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
自此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已初步建立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以按劳分
配为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
经营积极性,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储蓄存款也大幅增加。在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1、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分析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不能否认,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负效应。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改革目前正处于规律性的改革负效应释放期。任何经济改革,一定会有一个正效应释放期和负效应释放期,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社会经济集中体现的主要是正效应,如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等,一些负效应还处于积累阶段,并没有集中释放。但是到近两年,我们的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的一些负效应开始显现和释放,尤其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些负效应的释放可能会比较显著,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开始进入负效应释放期,分配制度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是这些负效应的表现之一。
2、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在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坚持“各种生产要素参加分配”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起点、机会、过程的不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关乎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会影响到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让普通劳动者真正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调整利益格局,缩小收入差距,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以追求起点和过程的公平为重点来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3、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是解决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惟一有效途径。
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我国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处于较大区间,但是从我国人口、幅员、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普遍提高等具体情况,以及经济结构和体制转型的现实状况分析,目前总体收入差距仍在可承受或可控制的范围内,但是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分配秩序混乱,分配不公正和贫困问题日益显现化,社会成员心理感受到的收入分配矛盾更为突出,各方面的反应较大。在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坚持改革的根本方向不动摇。
目前的改革分配制度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要积极扩大就业。三是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
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税收流失。研究适时开征物业税。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项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完善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并对职务消费作出严格规定。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加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工作力度,并向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延伸。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工资外的各种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化政务公开,严禁国家机关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以及供水、供气、供电等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严厉查处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行为。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消除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让低收入群体有一个基本的收入,同时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要保障困难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效发挥和调动他们依靠自己力量改善生活的积极性。第六,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有了低保制度,就不再需要扶贫了。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低保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还必须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这一点不能动摇。现有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扶贫难度大,返贫问题严重。要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地区的居民,要逐步迁移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异地扶贫。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第五篇: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调查报告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总体收入的不断提高,客观上也带来了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以及社会收入分层的加剧。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过去20年中持续扩大,对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公正与稳定都提出了挑战。
基于此,我们几个人组团对这个问题展开一对一问卷调查。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了解和调查得以印证着问题。当然其中多数是与我等有些关系的人。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为了区域相似性及互相对比性,根据我国经济分区即八个区域,采集样本主要是我国一些省份的经济发达城市,总数35,均为月薪,取样调查如下:
珠江三角洲区域(5人)广州2人3800、5200元深圳2人 4500、4600元厦门1人 4600元
长江三角洲区域(4人)上海2人 6800/11500元南京1人 5000元 杭州1人 5500元
渤海湾区域(5人)北京2人 6000、5500元天津2人 4200、4500元青岛1人5500元
东北区域(4人):沈阳3600、大连3000、哈尔滨3800、长春3800元
中原区域经济(6人):长沙1人 3600元武汉1人 3300元郑州1人 2800元 太原1人 2700元南昌1人 3300元合肥1人 4100元
西南区域经济(5人):成都1人3200重庆2人 3500、1900元昆明1人2300元贵阳1人 2100元
陕甘宁青区域经济(4人):兰州1人 1500元宁夏1人 1400元西安2人1800/3200元
西部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1人):新疆1人 2600元
调查对象学历分布:
高中 8人中专 4人大专10人本科11人
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研究生1人
调查对象年龄段分布:
18-22:2人23-27:9人28-32:16人33-37:5人38以上:3人
调查对象从事职业整理:
生产制造:8人批发销售:6人公关类:3人 教师:3人行政后勤:5人仓储运输:6人技术研发:3人其他1人
调查对象所属企业性质:
国企5人私企18人公务员3人个体2人其他7人
调查对象目前月收入
2000以下:42000-3000:6人3001-5000:16人5001到8000:7人8000以上:
1调查对象家庭月收入情况:
3000以下:6人3000-5000:18人5000-8000:8人10000以上:2人
这些调查对象中大概有三分之二的人是固定收入,其他人则上下浮动。而且根据调查显示部分的人对现状不满意,都在积极准备找寻新出路或有一些想法。
从调查数据得知,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互相交流以及查阅相关文档资料,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如下:
1.体制改革的原因。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市场机制进入收入分配过程,使社会分配关系从以按劳分配为主越来越转向以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市场化分配机制。那些适应市场规律要求的市场主体,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机会,在社会财富的份额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反之,对于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市场主体,其收入比重会相对下降。因此,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渐拉大,个人因其所拥有要素的多少不同、稀缺程度不同而必然导致收入的差异。除此之外,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加之法制的不健全,给某些行政官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捞取不义之财创造了机会。
2.历史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根源于我国采取的不平等经济发展战略,我国长期以来走的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道路。靠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这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迁人城市。城乡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不仅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工业化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在城 镇发展中,低价征用农村土地。其次,从地区经济结构 上看,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最早政策偏好东部地区,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都使东部地区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如沿海率先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构成了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发展模式还是发展速度都与东部地区产生了差距。
3.行业垄断的存在与分配政策不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特点及所创造的价值不同,工资待遇自然应不同。但有的行业和企业创造的财富不一定比别人多,靠的是垄断地位自定高工资,收入远大于别的行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 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此外,在同一行业内不同职级或岗位成员间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出现显著分化。
4.劳动者素质差异。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平均分配体制被打破,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由于劳动者个人天赋、工作能力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及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速度不同等因素,因而表现在分配上,就会有收入多与少的区别。另外,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导致收入差距,受教育程度高的收入相对较高。还有就是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使非劳动收入在居民个人收人中的比重迅速膨胀。例如股金分红、利息,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这样一来每个居民获得的劳动收入或非劳动收入就不均衡。
针对形成收入分配地区差距的原因,调解收入分配,缩小地区差距,必须坚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
首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中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分配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健康健全的司法体系,从精神和物资两个方面踏实做起。打破行业垄断,对行业加强指导监督,在避免市场竞争自由化的同时,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其次,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继续不折不扣地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对经济实力弱的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开发与帮扶力度,实现“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区域经济总量和整体效益。现在政府应鼓励中西部发挥区位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改革步伐,继续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以适应中西部对外开放和经济开发的需要。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有效地抑制地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再次,实现城乡平衡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差距的扩打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应着力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防止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建立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的保障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生产知识,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最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稳定。
最后,合理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第一,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就需要进一步改进 税制,对高收入阶层加强征管,并改进税制,适当提高“起征点”及降低“中段”的累进率以有意培养中等收入阶层。.第二,引进、完善和健全相关税种。重点考虑引进遗产税和赠与税。缩小由于代际和偶然原因而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第三.加强税收征收管理,防止税收流失,加强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征管。第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事业的投人。在“三农”支出方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完善监察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将更多的低收人群体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畴。
我们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真正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