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及环境的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认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进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2.什么是环境要素及其特征。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为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同城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3、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发展过程:
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2、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①.“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②.“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③.“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
4、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具体化的研究任务: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5、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发表的宣言或形成文件。
6、简述我国召开的环境会议。
第二章: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NO、CO和颗粒物等。可吸入粒子(IP): 总悬浮颗粒物(TSP):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样皿(流量在1.1~1.7立方米/每分钟)在虑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类粒子的总称, 其粒径大小绝大多数在100μm以下。
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μm 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PM10: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质,粒径在10um以下。也称可吸入颗粒物,PM10
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数值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1、什么是大气稳定度?它与烟型关系如何 大气稳定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2.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物 —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类型:按存在的物理状态可以分为:气体状态污染物;固体颗粒污染物。按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反应物和非反映物);二次污染物。1.根据燃料性质或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分:⑴煤炭型: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粉尘、SO2等,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类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物.⑵石油型:汽车排气、石油冶炼等排放NOx、O3 ⑶混合型:煤、石油等及工厂排放各种化学物质⑷特殊型:特殊工业企业排放的特殊气体。2.根据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分(1)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是SO2、CO、颗粒物等,逆温下形成还原型烟雾。(2)氧化型(汽车尾气型):主要是CO、NOx、HC等一次污染物经阳光 照射、光化学反应形成O3、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3.根据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分(1)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温阴天、小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过多起,最典型的当属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SO2烟雾中毒事件。
(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一次污染物主要为NOX和HC、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为O3、醛类、酮类、过气乙酸硝酸脂。发生在光照强烈的热带、亚热带、8~9月中午或午后阳光强烈时。最典型的当属1965年前后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3、简述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
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80%O3、HNO3、PAN过氧乙酰硝酸酯、醛类、酮类)形成条件:(1)污染源条件:存在排放NO2、HC等污染物的污染源,如汽车尾气、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气。(2)地理条件NO2需吸收波长为290-430nm的光南北纬60度之间,光强大夏季可能性>冬季,夏季中午前后易发
利于污染物在地面附近聚积的天气,如天气晴朗、高温低湿、有逆温、风力不大。
4、大气污染影响因素?
一、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一)气温垂直递减率绝热运动二)大气稳定度三)逆温
(四)烟型五)、大气水平运动和湍流 1 大气水平运动2)风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
3、降水的影响
4、雾的影响二.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1.地形地物(动力效应)2.山谷风(热力效应)3.海陆风(热力效应)
三、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1.污染物 性质、成分2.污染源按几何形状分:点源、线源、面源按排放方式分:高架源、地面源 5.如何进行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一、基本措施
(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二)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三)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四)改变燃料的构成(五)绿化造林六)改善交通状况(公交车、小汽车、自行车)二、主要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一)烟尘控制技术
1、改变燃料的构成2、在排放之前,进行除尘。除尘装置:
1、机械式除尘装置
2、袋式除尘装置
3、湿式除尘装置
4、电除尘装置。决定除尘装置的类型:1.粉尘特性2.装置的气体处理量3.装置的压力损失4.装置的效率等
(二)二氧化硫(SO2)净化技术 :主要方法
1、燃料脱硫(燃烧前):煤炭选洗;煤炭的转化;重油脱硫
2、燃烧过程脱硫(烟气脱硫)
3、燃烧脱硫
4、低浓度SO2的吸附净化
(三)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汽车尾气主要含烃类、CO 和 NOX等有害物质.尾气催化转化1是 催化还原NOx2.是 催化氧化CHX和CO.前提:控制好空燃比。
6、某市环境质量检测后综合整理,该市当日主要污染物数据如下:二氧化硫浓度是0.23mg/m3,TSP浓度是0.453mg/m3,二氧化氮浓度是0.200mg/m3,试确定该市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第三章:
1、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中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水质恶化。
2、生物化学需氧量:表示在好气条件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是反应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3、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是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4、总有机碳:包括水中所有有机物质的含碳量,是评价水体有机污染的一个综合指标。
5、总需氧量:指把水体有机物中的碳、氮、硫、氢等元素全部氧化时所需氧的总量。
6、溶解氧:溶于水中自由状态氧分子的量。水质重要参数之一。
7、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湖泊、江河、海湾等缓流水体中。
8、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独行显著的元素,是无机有毒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
9、水体自净:受污染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步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简单地说,水体受污染以后,靠自然能力逐渐变清洁的过程。
10、水环境容量:是指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条件下,水体所能成接纳的最大允许污染物质负荷量,又哦称水体纳污能力;简单地说水体环境对污染物质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水环境容量大小取决于水体污染物自净能力。
11.水资源及我国水资源特点
水资源定义:广义上讲,指地球水圈中多个环节、多种形态的水,即水圈中所有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即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狭义水资源指可供人们经常取用的水量,在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的储量和动态水量组成。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不平衡3)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 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5)用水效率总体水平低,污染严重。
12.简述常见的水体污染物及其危害
(1)耗氧有机物: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进入水体以后,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在缺氧的条件下发生腐败分解,恶化水质(2)各类工业废水,挥发酚,苯酚产生的臭和味的物质,有机农药,多环芳烃等容易致癌物质,洗涤剂,生活中洗涤剂以磷酸盐为主的增净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3)严重危害水生生物,阻碍水的蒸发和氧进入,破坏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质恶化(4)氰化物:电镀废水,焦炉和高炉的煤气,洗涤水,只要等废水,排入水中鱼类中毒死亡(5)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物排入水中不易消失,通过食物链的富集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可能促进慢性病的发作(6)热污染: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加速细菌繁殖,助长水草,蓝藻(7)酸碱及一般无机盐类:是水体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对淡水生物和植物生长有不良影响 13.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危害及防治
成因:湖泊从天然江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人口把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还有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等通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最后流入水中;危 害① 水质变劣,影响感官。②降低水体透明度。③减少水体溶解氧 ④影响水生生态 ⑤影响供水水质增加制水成本 ⑥加快湖泊老化的进程。藻类繁殖—水生生物增加—排泄物和残体沉积—湖床抬高—湖水变浅---沼泽化---加速了衰老进程;
6、防治
①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②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工程措施:挖掘底泥、深层曝气、注水冲稀、底泥表层敷设塑料;化学方法:凝聚沉降、化学药剂杀藻;生物措施:水生生物吸收营养素,超声波抑藻杀藻 14.简述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
一、耗氧污染物的转化
(一)需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需氧有机污染物一般分为三大类,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碳水化合物:是C、H、O组成的不含氮的有机物 在不同酶的参与下,淀粉首先在细胞外水解成为乳糖,然后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再水解成为葡萄糖。葡萄糖经过糖解过程转变为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完全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不能完全氧化,最终产物是有机酸、醇、酮。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就是这部分产物。
二、植物营养物在水中的转化,含氮化合物的转化,有机氮和无机氮,有机氮的转化主要是氨化和硝化氨化的产物是NH3和NH4+,含磷化合物的转化,主要是底泥中沉积的磷和水中溶解的磷相互转化,磷只存在液,固态形式的循环。
三、石油物质的转化:主要包括扩展、挥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和沉积四.重金属在水体中的物理化学迁移转化:(1)沉淀-溶解作用(2)吸附作用(3)络合作用(4)氧化还原作用(5)重金属的甲基化作用 15.简述水体自净过程
特征: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污染物毒性降低;重金属:溶解态→被吸附→不溶性化合物→底泥;复杂有机物→简单有机物;不稳化合物→稳定化合物;溶解氧经急剧下降→ 最低点→缓缓上升;生物种群趋于正常分布;自净过程:是消除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一个重要途径,按作用机理可分为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三类: 物理自净:指水体中污染物浓度的降低是由稀释、混合、挥发、沉淀等物理作用所引起的结果;化学自净:指水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降低。是由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解吸、沉淀络合等化学作用造成的。污染物发生了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水质向好的方面变化;生物自净:指水环境污染物浓度的降低是由分解、转化和富集等自然界中的生物作用引起的。主要是指悬浮和溶解于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分解的过程。生物化学过程起着主要作用 16.简述水污染防治
1.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及减少污染源排放工业废水量:技术改造,采取先进工艺;制定用水定额;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水的综合利用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注意有毒有害废水3.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利用水体自净作用4.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查清水资源总量5.控制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第四章:土壤污染就是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环境背景值: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极其赋存形态。
土壤环境容量:将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成为土壤环境容量,或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1.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物质及发生主要类型有哪些? 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的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a工业污染源:主要为“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影响:“三废”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其浓度较高一旦进入农田,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土壤、作物危害b农业污染源:农业生产本身带来的污染物包括(1)化学农药: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2)化学肥料:N、P、K肥的施用3)牲畜排除的废物c生物污染源:主要为人粪尿、生活污水及被污染的河水等,若直接施用于土壤,会使土壤产生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d其他污染源:(1自然状况:火山喷发、自然灾害等。(2大气污染源:沉降物、非工业污染物。(3矿山附近的土壤:风化、分解。
土壤污染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2.为什么说突然具有净化功能?
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 如蚯蚓;植物的吸收利用;土壤胶体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和代换过程 3.土壤污染的特征?
a、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滞后性: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比较直观,严重时通过人的感官即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往往要通过农作物包括粮食、蔬菜、水果或牧草以及摄食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从遭受污染到产生恶果有一个逐步积累过程,具有隐蔽性或潜伏性。如日本痛痛病。b、土壤污染的易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导致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由此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c、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长期性:土壤一旦遭到污染后极难恢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而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降解时间。d、土壤污染的难治理性: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有可能会不断逆转。但积累在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作用来消除,靠换土、淋洗土壤才有可能解决。成本较高、治理周期很长e、土壤污染具有后果严重性
4.论述土壤重金属及农药污染的迁移变化?土壤重金属的迁移变化:(1)a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或配离子可以随水迁移至地面水体b而更多的重金属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包含于矿物颗粒内或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上,随土壤中水分的流动而被机械搬运,特别是在多雨地区的坡地土壤,这种随水冲刷的机械迁移更加突出;c在干旱地区,这样的矿物颗粒或土壤胶粒还可以尘土的形式随风被机械搬运。(2)物理化学迁移和化学迁移: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能以离子交换吸附、配合—螯合等形式和土壤胶体相结合,或发生溶解与沉淀等反应。
(土壤胶体)Ca2++HgCl2——(土壤胶体)Hg2++CaCl2(土壤胶体)3OH-+AsO43-——(土壤胶体)AsO43-+3OH-
(3)生物迁移:主要指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某些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并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可以看作是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净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重金属通过土壤对生物的污染。如果这种受污染的植物残体再进入土壤,会使土壤进一步富集重金属。除植物的吸收外,土壤微生物的吸收以及土壤动物啃食重金属含量较高的表土,也是重金属发生生物迁移的一种途径。但是,生物残体又可将重金属归还给土壤。农药污染的迁移变化:
1、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作用:进入土壤的化学农药通过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氢键结合和配价键结合等形式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农药被土壤吸附后,移动性和生理毒性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土壤对农药的净化。但这种净化作用是不稳定的,也是有限度的。当被吸附的农药在土壤溶液中的被其他物质重新置换出来时,即又恢复了原来的性质。
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和扩散:土壤中的农药,在被土壤固相物质吸附的同时,还通过气体挥发和水的淋溶在土体中扩散迁移,因而导致大气、水和生物的污染。农药随水的迁移形式有两种:一些在水中溶解度大的农药可直接随水迁移;一些难溶性农药主要附着于土壤颗粒表面进行水的机械迁移,最终进入江河水体。
3、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包括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和微生物降解等。(1)光化学降解:指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光谱等能流而引起农药的分解作用。(2)化学降解:化学降解以水解和氧化最为重要,水解是最重要的反应过程之一。(3)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生物对有机农药的降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放线菌等各种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生物化学作用参与分解土壤中的有机农药。5.试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措施?(1)施放改良剂(2)排土、客土和水洗法(3)电化法、热解吸法(4)生物修复,利用生物降解金属毒性或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植物的萃取(5)微生物的修复:通过其吸附功能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改变作物根系微环境(6)农业生态修复:通过农艺园艺来调节土壤周期,改变耕作制度。
6.试述 土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主要成因和危害?
土壤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2)植被资源不合理利用(3)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4)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5)其他人类活动;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
2、土地生产力下降
3、草场质量下降
4、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水土流失:在水力和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发生剥蚀、迁移或沉积的过程。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条件;人为因素——催化剂;水土流失现状:面积大,范围广;强度大,侵蚀重;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
2、影响工矿、水利和交通等建设工作;
3、恶化生态环境,加剧贫困
7.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减少工业“三废”排放量; 加强污水灌溉区土壤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慎用垃圾肥和污泥肥料;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8.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施加抑制剂;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改变耕作制度;客土深翻;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禁止和严格限制难降解农药的施用;根据土壤营养状况,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化学肥料;研制可降解地膜,回收费旧地膜。
第五章:1.固体废物: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2.危险废物:又称为有毒有害废物,这类废物泛指 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3.固体废物处置:是指最终处置或安全处置;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4.“三化”:无害化:将固体废弃物通过工程处理的方法,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资源化:采取一些先进的工艺,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成分、物质和能源。减量化:运用适当手段,来减少固体废物的体积和数量,利用压缩,也可用清洁生产的方法 5.“4R”:Reduce(减量):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Recycle(循环利用):指物料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是否可以在工厂内被再循环利用或恢复其部分的功能。如冷却水再循环。Reuse(再利用):研究废物还有其他功能可以利用。如粉煤灰。Recovery(回收):对废物中可以回收的成分加以回收。如碱制法制浆可回收碱 1.固体废物的来源?
固体废物来源于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来源复杂(各行各业,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种类繁多(几乎包括一切成形物质)。一般将其来源概括为两大类:生产废物和生活废物。生产废物:不能完全利用的资源:最典型的有冶金、化工、电力、煤碳等行业产生的废渣砷渣、铬渣、铍渣、铊、汞渣、镉渣、铅等。超过使用寿命的产品:特别是电子垃圾;生活废物:生活活动产生的垃圾(Trash),每年以8-10%速度增加 2.固体废物的特点及危害。
固体废物的特点a资源性b特殊性;c危害性。危害:1)侵占土地:据估算,每堆积1万吨废物,占地需0.067hm2。2)污染土地:主要通过淋滤作用和细菌分解进入土壤,一方面污染土壤,一方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3)污染水体:主要通过浸渍、渗滤作用与细菌分解作用进入水体4)污染大气:主要通过漂逸扩散、焚烧处理进入大气5)影响环境卫生:主要是感官污染并引起疾病传播 3.危险废物的类别及越境转移的原因。
a、急性毒性废物:用1:1浸提液灌胃对小鼠(或大鼠),能引起小鼠(或大鼠)在48小时内死亡半数以上者定为有急性毒性的固体废物b、易燃性废物:闪点低于60℃的液体,经摩擦、吸湿或自发产生着火倾向的固体,着火时燃烧较剧烈并能持续,以及在管理期间会引起危险者;c、反应性废物①性质不稳定,在无爆震时即易发生剧烈变化②遇水能剧烈反应③遇水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④与水混合产生有毒气体、蒸气或烟雾⑤在有引发源和加热时能引起爆震或爆炸⑥在常温、常压下易发生爆炸或爆炸性反应⑦根据其他法规所定义的爆炸品;
d、浸出毒性。废物越境转移的原因:工业发达国家废物产量巨大,处理费用巨大,因而处理量较小,导致废物的累积量巨大,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工业发达国家危险废物已称为“政治废物”,公众对废物问题很敏感,反对自己居住的地区设立危险废物处置场所;发展中国家某些人为了捞取好处,使得大量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大量涌入 4.固体废物有哪些基本处理方法。
a物理法包括收集、压实、破碎、分选等。b化学处理方法包括氧化、还原、中和、化学沉淀和 化学溶出等。c生物处理方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兼性厌氧d热处理处理方法包括焚烧、热解、湿式氧化以及焙烧、烧结等e 固化处理方法:包胶固化、自胶结固化、玻璃固化f微波技术处理固体废弃物具有快速高效、操作简单、能耗少、成本低、资源回收利用率高等特点,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固体废物处置方法有哪些?
包括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大类。海洋处置分海洋倾倒和远洋焚烧:海洋倾倒:实际上是选择距离和深度适宜的处置场,把废物直接倒入海洋;远洋焚烧:用焚烧船在远海对废物进行焚烧破坏,主要用来处置卤化物,冷凝液及焚烧残渣直接排入海。焚烧设施:船舶、平台或其他人工构筑物;陆地处置包括:土地耕作、工程库或贮留池贮存、土地填埋以及深井灌注等几种。土地填埋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6.固体废物能否资源化及途径?
1、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是十分重要的。选址原则: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上风口和水源地上游;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宜漂浮扩散和渗漏。2.对填埋场要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
中的有害物在雨水或地表径流的冲刷下随水渗 漏,污染地下水和相临土壤。3.垃圾表面覆盖土和排气管网设置。填埋场主要包括:废弃物坝、雨水集排水系统(含浸出液体集排水系统、浸出液处理系统)、释放气处理系统、入场管理设施、入场道路、环境监测系统、飞散防止设施、防灾设施、管理办公设施、隔离设施等优点:操作简便;施工方便;费用低廉;还可同时回收甲烷气体。缺点:浸出液的渗漏污染地下水;降解气体的释出易引起爆炸和火灾;臭味和病原菌的消除、场地有限。
第六章:1.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室效应”的发展,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品和有害废物的急剧增加,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政治和环境问题。
2.全球变暖: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缓慢上升。指在全球范围、长时间平均的一种增暖现象。它是一个宏观平均和全局性的概念,并不表示全球在一年内时时处处在变暖。
3.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大气某些气体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而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却
被温室气体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
4.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5.臭氧洞:
6.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1、简述全球变暖的危害以及如何控制?
危害:a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b气候带北移,引起水资源重新分配c影响农业,导致粮食减产d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e影响人类健康: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f引起生态环境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生态环境变化,从而引起动植物物种生长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控制:a国际社会的行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1)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2)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3)提高交通工具的能源效率c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d控制甲烷的排放。
2、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a污染来源:大气中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来源。二氧化硫的自然来源包括微生物活动和火山活动,含盐的海水飞沫也增加大气中的硫。自然排放大约占大气中全部二氧化硫的一半,但由于自然循环过程,自然排放的硫基本上是平衡的b与酸性氧化物浓度及转化条件有关:一般酸性氧化物浓度越高,降水酸性就越强。此外这个地区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SO2等氧化物转化c与天气形势和降水有关: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SO2等污染物质扩散,则酸雨程度减弱,反之加重d与土壤地带性差异有关:南方土壤多属酸性红壤和黄壤,气候湿润,大气中飘尘较少,对酸的中和能力较低;北方干燥,土壤多属碱性,空气中扬尘对雨水能起到中和作用。危害:a损害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b腐蚀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c酸雨危害人体健康。控制:a对原煤进行洗选加工,减少煤炭中的硫含量b改进燃烧技术,减少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产生量c采用烟气脱硫装置,以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d改进汽车发动机技术,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3、臭氧层破坏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4、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原因及保护途径?
a生境的丧失、退化和破碎化b掠夺式开发生物资源c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d盲目引物e气候变化。保护途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其中,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的措施a就地保护:是通过立法,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天然栖息地保护起来,限制人类影响,确保区内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的繁衍,维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形式设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历史纪念地b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
护,如设立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和人工繁育中心。迁地保护有缺点:人工环境下物种自然竞争无法形成,容易出现近亲繁殖及繁殖力降低、物种衰退,不能完全保持物种的自然活力。但是,当物种丧失在野生环境中生存的能力或即将灭绝时,迁地保护无疑提供了最后一套保护方案。c离体保护: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使基因资源在没有动植物实体的状态下长期保存。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胚胎库,对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和遗传物质进行离体保护。建立基因资源库,是将生物组织和细胞、孢粉、动物的精液、卵子和胚胎以冷冻储存(在-196℃的液氮环境中)或以培养液长期保存的场所。d其他措施: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合理处理生活垃圾,防止“三废”污染;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科学治理;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第二篇:环境科学概论2006
环境科学概论20061、2、简述我国城市河流环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试比较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异同(污染源及污染物转化过程、气象条件、危害性)
3、何为飘尘?简述飘尘的危害性,简要介绍工业废气除尘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特
点4、5、6、7、举例说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何为白色污染?简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主要管理及技术对策 何为环境激素?简述环境激素污染的主要危害性 何为土壤环境容量?简要介绍目前我国土壤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试述污水处理厂
污泥用于农林业生产的利弊8、9、何为生物多样性?简述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试述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企业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注:第7题20分,第9题25分,其余每题15分
第三篇:环境科学概论2002
环境科学概论2002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计10分)
1、人类环境宣言于年在市制订。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和。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和。
4、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和。
5、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环境要素最小限值律
2、环境本底值
3、空气二次污染物
4、“三同时”
5、巴塞尔公约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30分)
1、二次能源及其举例
2、水体的氧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
3、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点及其主要污染事件
4、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大气污染源
5、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般办法
四、叙述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叙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
2、叙述能源利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情况
3、叙述废水有机污染指标中BOD、COD和TOC的内涵及其应用特点
4、叙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及期对人类的影响
5、叙述臭氧层平衡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四篇:艺术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从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广义上讲艺术应当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抓哟指音乐、舞蹈着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抒情性和表现性。音乐和舞蹈具强烈的节奏性和韵律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以及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3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所有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游戏说,席勒《美育书简》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斯宾塞,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表现说,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巫术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最早提出。劳动说,希恩尔《艺术的起源》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作用:审美认知(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审美教育、审美娱乐。
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1、以情感人,列夫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章即《如歌的行板》感动落泪
2、潜移默化,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寓教于乐。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性。如果说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这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就是美学。道德与艺术的关系:一方面道德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他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艺术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艺术与科学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并且都要追求和谐对称、多样统一等美得形式。另一种认为艺术与科学史完全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从而使工业社会造就出一大批丧失个性的标准化的人,这是与审美和艺术背道而驰的。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1、表现在为艺术提供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2、还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3又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4、更变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中编
艺术的分类:第一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第二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视听艺术(戏剧)。第三种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四艺术分类方法是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第五种艺术分类方法是近年来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一种最新分类方法,这就是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
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动漫、游戏软件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剧)第六种艺术分类方法是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说、剧本等各种体裁。(诗歌、散文、小说)。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把建筑称为“石头的史书”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园林艺术: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没得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世界三大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提倡文人精神,具有诗意)欧洲园林(皇家园林,人的创造性受东方的影响)阿拉伯式园林(受地域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分为北方大型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类型前者圆明园、颐和园后者苏州的拙荆园、扬州何园、上海豫园等。中国园林真正的核心与精华是它的文化美。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工艺美术:又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类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现代设计:从狭义上讲,也被称作为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是哪个方面: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1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2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西园,扬州的何园、个园,上海的豫园等)两大类。
1从总体上讲,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材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2中国画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中国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第二,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第三,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尤其是以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精神。
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以文学为对象的书法艺术,由于将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可以比其他艺术更充分地表现人的精神面貌。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是他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子所写的一篇祭文,对亲人的悲痛哀思,对奸臣的愤慨怒斥,形成了这篇书法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则体现出鲜明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风采,具有浓郁的魏晋风度,笔势流畅,神态飞扬,淋漓畅快,含蓄有味,给人以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活泼的美感,真是将艺术家自己人格的风韵与书法的风韵融为一体了。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
《清明上河图》,中国北宋风俗画作品,宫廷翰林院画家张择端。
《最后的晚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壁画作品,作者达芬奇意大利佛罗伦萨。《蒙娜丽莎》肖像画,油画之一 《日出·印象》,法国印象派著名绘画作品,布面油画,作者克劳德·莫奈,印象派创始人之一。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巴尔扎克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雕塑作品。《思想者》 《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加拿大摄影师尤瑟夫·卡希
贝多芬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
《荷马史诗》,古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总称
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戏剧体系,这两种体系分别被称为“体验派表演艺术”和“表现派表演艺术”两大类型。
中国戏曲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尤其是表现在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这三个方面。中国戏曲的程式化,是指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是指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性的特点,通过“虚实相生”、“以行写神”,使演员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戏曲舞台有限的时空,更加广阔的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所谓虚拟性,首先是指戏曲演员表演时多用虚拟动作,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来暗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实物或情境,其次,戏曲舞台上的道具布景也具有虚拟性,戏曲舞台大多不用布景,常常只用很少的几件道具。
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
1电影艺术特征,体现在运动着的画面、声音以及完成画面、声音组合的蒙太奇之中。因此,影视艺术语言主要就是
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所谓语言艺术,就是指人们常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下篇
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艺术家的自身特点:
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3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力。
4、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5、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画家乡大自然学习。也是对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概括。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的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她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生活对于作为创作的主体来讲,不仅影响到他的情感、思想、愿望、理想,甚至还可以推动艺术家提高技巧。通过广泛的、自觉地、创造的深入生活,进而超越生活,超越传统,自成一家。
3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大活动三个方面和三个阶段。
举例说明,郑板桥描述画竹的过程可以用来作为例证,他将画竹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活动。他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艺术家的想象,感情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形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的3步骤:1,零散的生活或艺术素材的收集 2,艺术思维的构想3,艺术意象的形成对于艺术构思来讲,多种审美心理因素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特别是情感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贯穿艺术创作的始终。是艺术构思的动力。
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创造形成的意向。
情感在艺术构思活动中的作用:除想象以外,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艺术创作的始终。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但他们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只有在艺术家炽热情感的浇灌下,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构思。形象思维:它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方式
灵感思维: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 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所谓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遍心理学中,无疑是只认得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无疑是主要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一种潜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艺术风格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流派指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有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名词解释)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三者的关系: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个性的表现,艺术流派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思潮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艺术作品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作品外在形式结构,有文字、声音、线条、画面、色彩等所构成的层次
2、艺术形象,作品内在结构,艺术家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不同艺术作品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文学形象等。
3、艺术意蕴,优秀作品具有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诗情,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得意蕴需要鉴赏者仔细品味才能领会。艺术语言: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叫做艺术语言。艺术意蕴指深葬在艺术作品中内在含义或意味,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他也是文艺作品中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1、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露哲学观点,更不是每个艺术作品都非得具有哲理性。
第五篇:毛泽东概论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上海商学院毛泽东概论复习重点(chenzhiqiang版)来源: 李怡雯的日志
第一章: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定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必要性:(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辨析: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
(1)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5.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
(1)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国际背景)(2)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践背景)
(3)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背景)
8.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9.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0.“三个代表”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科学发展观的背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理论联系实际 ③实事求是
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不是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科学 前途不是社会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依据: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有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第四章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赎买: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过初步确立。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衣社会主义的目标。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4.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4)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突破口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2.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3.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有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主要内容,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全国各族人民(4)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们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三步走”
第一步 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1991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如今的小康社会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如今的小康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大体用20年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汇集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七章
1.为什么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本质)
2.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3.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的关系)(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6.先富与共富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过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铜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痛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第九章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6.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十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有公民,两种素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一章
1.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第十二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第十三章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