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 【作 者】许启贤
8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一股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近些年,这一热潮又和我国国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结合起来,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关注和研究国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讨论的问题、观点及其讨论情况,对我们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发展情况
国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日本、新加坡、韩国最为突出。
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现在有许多研究孔孟思想的学会和研究所。他们把研究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现代化结合了起来。1987年,日本文部省资助了一项《东亚比较研究》的大型研究计划。在第一次会上,项目负责人、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岛岭雄说:“应在新的现代化论的框架中,重新考虑支持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儒教性因素的有效性。”为了把经济搞上去,日本许多思想家企业家主张用儒家伦理精神激励人们。日本著名的伦理研究所创始人凡山敏雄在会员必读的《人类幸福之路》一书中,就引用了不少中国传统美德的语录。他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语录激励人们不要怕苦难。用《史记》中的“得时难而失之易”的话,教诲人们爱惜人生,爱惜今日。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的涩泽荣一,他一生按孔子《论语》精神倡导和实践的企业精神,在日本影响很大。在他所著的被誉为“商务圣经”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打算盘是利,《论语》是道德”,主张义利合一,不可分离。成立于1970年的日本松下电器商学院,处处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内容。该院的研修目标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竭尽全力地实践商业道德,至诚无欺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沟口雄三在去年北京举行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说:“现在,人类面临着利己主义还是共生主义问题。这正是儒学再次崛起的契机,因为儒学才是关注人类最根本问题的思想。儒学的共生主义正体现在‘达己必先达人’的精神中。”
在新加坡,从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就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教育当局宣布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儒家伦理》课,以培养具有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一代人。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韩国,儒学思想早在汉唐时代就传入朝鲜半岛,影响很大。创建于公元992年的国子监,1398年更名为成均馆,1946 年改建为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学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该校一年级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学原理》。中央有成均馆,各郡县则设乡校300多所,利用寒暑假对中小学生进行儒家修身和忠孝仁爱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并且他们把儒家道德和企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经济》的作者、韩国釜山大学教授全日坤1988年曾说:“儒教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是由于儒教伦理具有与其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在两国(指日本和韩国)中,儒教是最具有优势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作为重要的秩序原理而生存。”韩国国立大学哲学科尹丝淳教授说:“特别是儒教的人尊、人道思想,才是纠正现代文明弊害的珍贵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美英等国家中,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热”。远在1951年,在费正清教授倡导下,美国远东研究协会就成立了中国思想研究会。70年代到80年代,在美国又兴起了以成中英、杜维明等美籍华人为代表的“新儒学”。他们发表了大量研究儒家传统文化的著作。1993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说:“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坚持高度的目标原则,讲理想;坚持高度的责任原则,讲德性;坚持公利原则,不讲私利;坚持权利原则,注重自我修养。这对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有很重要作用的。”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现代社会可以从儒学中挖掘出许多丰富有益的资源。”儒家精神“可以抑制高度西方化暴露出来的极端个人主义、激烈而残忍的竞争、过分的法制滞涨,等等。”
在英国,本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赞扬,认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起来的世界精神”,可以“成为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中国人无论在国家衰落的时候,还是实际上处于混乱的时候,都能坚持继续发扬这种美德。”所以,他预言,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的合作,将在未来“人类统一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 总之,随着中国向世界开放,一个相当独特的“中国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将会进一步发展。
二、国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及我们的反思
近20年来,世界各国之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重视,是有其复杂原因的。第一,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来说,之所以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经积淀成为他们民族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在当今日本社会,作为人际关系规范的伦理观念,很多都是来自儒家伦理。“和为贵”、“忠”、“诚”、“孝”、“恩”等,对日本人来说,至今仍是至上的美德。日本企业中的“团体精神主义”、“忠诚团体意识”就是儒家精神在企业中的体现,而且凭靠这种精神,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另外,和日本政府的提倡有关。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的一次讲话中曾说:“日本要把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想法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正因为上述等原因,儒家伦理道德一直支配着日本人的行为。韩国、新加坡等国重视儒家伦理,原因也和日本大体相同。新加坡领导人更为重视。李光耀1978年在国庆献辞中曾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因为我早年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个世代,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价值体系。” 第二,从西方国家来说,是和他们的经济趋于停滞及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关。传统的观点认为,现代化只有西方一个模式。可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我国的台湾省等,经济发展速度惊人。这样,“欧洲中心论”就被打破。一些学者认为,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如此迅速发展,是否有一种东方企业精神即儒家的传统精神在起作用。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召开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会议主席蒙特利尔大学校长高启教授说:“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间,由于西方的技术经济占优势,所以在哲学,人文科学方面也就自居先进地位。但如今东方的技术经济已经赶上来了,甚至有凌驾西方的趋势,现在该是西方觉醒虚心向东方智慧学习的时候。”西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企图在现代经济和中国文化之间觅找结合的契机。另外,在西方国家,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丰富的,可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是空虚的,从而导致了西方社会常见的吸毒、酗酒、独居、同性恋、卖淫、强奸、自杀、凶杀等畸形社会现象。这种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迫使一些有识之士企图从东方文化中寻找补救的良药。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在会后的宣言中,他们针对西方世界道德危机问题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寻找机会。”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道德,正是孔夫子思想的精华。
第三,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它的文化不能不引起海外世界的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每年平均9%的速度增长,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和广大人民要求了解中国的愿望日趋强烈。加之,在西方的华裔和华侨中,也产生了“回归意识”和“寻根意识”。这样,在70年代末,便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热”和“中国文化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理应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面对国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作为一个中国人和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怎样看呢?我认为,第一,要学习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很丰富的。对我们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是一知半解或茫然无知的。所以,我们尽可能挤时间学一点。另外,在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地分析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观点都是不对的。第二,要把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积极营养。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斗争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的。第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
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在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
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是现代人格构建所不可缺少的基石。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儒家一直被视为与民主不能并存的,因此最受诟病。
诚然,儒家的政治思想虽有“民本”、“民贵”之说,但都是居于统治者地位来为被统治者想办法,与现代民主由下而上争取权利形成鲜明对照,但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实现民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碍。民主之可贵,正在于以“争”而成“不争”,以个体之私而成群体之公,但形成的这种“不争”与“公”,是由于相互限制的形势逼迫出来的,而非来自“道德上的自觉,所以时时感到安放不牢”(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而儒家德与礼的思想,恰好可以将其上升至道德自觉,由此民主政治才更有其根基。再者,民主制度“徒法不足以自行”,它也是需要一个“领导阶层”的(问题仅在于这一阶层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则领导阶层的品质和素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君子”以及相关的“修身”思想,可以通过私人领域的成就助益于公共领域秩序的建立和运作,正如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白璧德所认为的,“孔子之教”可以造就民主领袖所最需要的“人的品格”这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保障。
明清以来“日用常行化”的儒家由于与朝廷之间的异化,其思想基调多有从民间角度出发的趋势,个体的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如李维桢的“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思想等等),及至晚清,最早在中国宣传“民主”、“民权”等西方价值的先觉,也正是那些走得更远的“日用常行化”的儒家。所以,如果对儒家思想去芜存菁,扬弃得当,它还
可以成为民主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一。
在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政治的主体从统治者的错觉中移归人民,并补入“个体自觉”的阶段,则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复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据,而儒家思想本身也可以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完成其真正客观的构造。儒家的人本、“仁爱”精神和群体观念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工业化以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疑极大增强了人的力量,但科技与人性的对立同时成为社会的根本问题,人被“物化”,他的价值被以物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如哈贝马斯认为,工具性的科技成为目的本身,人类的次要的“工具行为”被合理化,而主要的“交往行为”不合理化,使得主体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同时,个人主义的片面发展,固然有弘扬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但它又使每个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价值观为行为的依据和标准,视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也造成社会生活难以和谐协调。面对现代化的此类困境,提倡、弘扬儒家伦理精神中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把“爱人”、“惠人”放在首位,通过肯定他人来肯定自身,由成“大我”而成“小我”,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异化现象的危害将会是有益的。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泛爱主义等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有其积极作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不断增强,由此衍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对天与人关系的讨论,早在原始儒家中就已展开,儒家伦理精神认为人具有最高的价值,“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但是,这并不是从狭隘的自我中心或人类中心来定义人,而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是要
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才能完成,对天、对自然要保持一种敬畏和亲切感,《易传》中就提出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天人谐调思想,强调万物一体、人和自然统一,而张载更是直接提出“天人合一”的说法,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地位,处于休戚相关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其模糊了主体与对象的界限,一直被斥为现代科技产生的障碍,但是面对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分侵掠,重提这一思想,对于形成合理的自然观、天人观,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另外,儒家思想中的“德教为先”、仁爱忠恕、克己修身等原则,对于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有其规范与促进作用。
总之,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在遭受猛烈批驳丧失统治地位甚至一定意义上丧失生存权利的情况下,其适应、促进现代化的部分思想内涵价值日益得到关注,其真理越历史时空的界限,成为一种文明的积累,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历史前提和内在动力。所以,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吸取其合理的思想内容,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儒家“新生命”的希望所在。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
一、判断
1、中国传统的农本观念、抑商观念和乡土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封闭性形成的。√
2、《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此论的本质是“以文教化”。√
3、文化,是指一切上层建筑的总和 X
4、中国古代的载于《易经》的“大中至正”观和儒家的“中庸”观,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中正”品格 X
5、“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
二、填空
1、理性活动、道义活动、感性活动和物利活动构成了《人生(生活)》的全部活动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3、依据中国传统的“认知论”,人类认知世界的三大方式是(宗教)方式、(艺术)方式、(科学)方式。
4、“三谛圆融论”所提的“三谛”,是指(假观)(空观)(中观)
三、单选
1、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所显示的终极趋向是(A)A、天人合一 B协和诚信 C适者生存 D智无涯
2、孔子亲自摘写的史学经典是(C)A大学 B周易 C春秋 D札记
3、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特征是(D)
A、厚德载物 B、文质彬彬 C、自强不息 D、重道轻器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公式,是(B)哲理思想的高度概括。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理学
5、父系家长制,血统尊卑制、嫡长继承制与封土建侯制,是中国传统(A)的基本内涵。A、宗法制 B、君主制 C、婚嫁制 D、礼制 6《(A)》一书,系统而科学地提出了阴阳协和论、量变质变论与无限否定论。A、道德经 B、南华真经 C、法华经 D、坛经
四、简答
简要解读下列各论:
五、摘文
以下文题,均为不同的写作范围,请任选其一,并自拟标题。要求:书写整洁,理据合理,格式规范,标点正确,800字以上。
1、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2、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或民族背景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5、论儒学、道学或中国佛学
6、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信仰
7、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体会或收获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对联: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琴棋书画
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京剧、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泛指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
对联: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琴棋书画
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京剧、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泛指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
对联: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琴棋书画
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京剧、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泛指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