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诗在国外的影响
昨天的博文刊出后共有12位来信索取Satterlee教授的文章,我都一一回复了。也有读者问:不懂翻译的人就无法谈论诗意吗?其实,就算把中国古诗翻译成白话文(相当于interpretation),也和translation一样会把诗意弄丢的,诗意需读诗人自己去意会,难以言传。我记起去年曾经接受过文汇报记者的采访。当时的背景是在日本的一个华裔中学生发现在中国和日本流行的《静夜思》版本略有不同,曾经引起国内媒体关注。以下是问答全文(文汇报相关报道“《静夜思》其实不仅仅是首'唐'诗"也附在后面,供参考):
1.您的博客内容能否作为您的观点引用?
欢迎引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静夜思和凉州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最广泛的文学篇章了,却存在这么多的歧义和不确定,解释起来莫衷一是,让人感觉好像当代中国人和中国古代生活的脱节真的很厉害(玩笑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纠纷和讨论的?当代语境下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是否仍有确证“床”是什么或者“春风”还是“春光”的机会?
我觉得中国的确是诗人的国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人都对诗的意境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而不拘泥于诗词本身的字句。在传抄、勘定的过程中可能加入了后人的理解,所以各个时期版本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朝着通俗和平民化的方向走,如“床前明月光”、“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这是诗的生命力所在。英国一位现代诗人安德利安•米切尔(Andrian Mitchell)对英国诗歌有过这样的评价:“大多数人漠视诗,因为大多数诗漠视人”。而中国诗词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可以在唐诗中找到与自己处境、心境的共鸣。例如我这样的海外游子,每当念起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这首诗是为自己所写的感觉,至于它是什么版本,每句话到底如何解释,甚至有的字都念了白字,倒是次要的了。所以我认为考证、确认各个版本的是专家的事情,而老百姓只需要体会其意境。如果专家考证的结果与当今老百姓心目中早已形成的意境不同,那么就不可能回复到古版或者“正版”,考证的结果只能是个学术成果而已。
3.据您在海外这么多年的了解,中文诗词在欧美洲国家和其它亚洲国家的传播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哪几位诗人和哪些篇目?翻译中存在差异或讹译的程度大不大?
对此我只能谈个人接触范围内的感受,未必有普遍意义。我觉得在西方诗词在百姓中的普及程度不如中国、日本,也许受拼音文字变化较大的影响,现代西方人难以欣赏本民族古本的诗词。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对自己民族的古代诗歌都比较陌生,更不用说中国古诗词,懂一点中国诗词的西方人主要限于学术界、汉学家以及一些学习中文的学生。中国诗词在国外的翻译往往有多个版本,无论是中国学者的翻译,还是外国汉学家的翻译,意境都略有不同,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其实就在于它们的“包容性”,没有唯一的解释。不过,在美国有一首诗知名度相对颇高,是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他在20世纪初翻译了一些李白的诗,包括李白的《长干行》(那首“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译名是THE RIVER-MERCHANT'S WIFE(水路商人的妻子),翻译的很到位,意境很美,结果有些普通美国人还以为是庞德的原创。
总体来说,中国诗词在国外流传不广,但在法国、英、美等西方国家,流行很多所谓中国谚语,一些是是中国成语的翻译,或者是《论语》、《孙子兵法》中的警句,听起来也有些诗意,但也有一些“中国谚语”很难找到出处,我写过一篇法国流行的中国谚语一文(“没词了,说句中国谚语”),百度一下很容易找到。
4,我可能还会采访一些古诗词的专业学者,请问在引用您的观点时如何介绍您本人?
我在国际金融组织工作,对于文学包括诗词只是业余爱好,国内专家对《静夜思》、《凉州词》对唐诗有专业的研究,尤其是版本的考据是一门学问,我的观点是不能和专家的研究成果相提并论的。不过,作为在国外生活,略通英、法、日文字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有时可能提出一个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待专家们去深入探讨。比如,这次日本初中生“发现”《静夜思》版本不同,和我“发现”《凉州词》中日版本不同,这在国内专家来说并不是一件新闻,这些唐诗版本的不同国内专家早就清楚,文献上也有记载。但是通过这次媒体的报道,实际上是又一次普及唐诗的好机会,专家们可以借机发表些看法,让学术成果走向民间。
******************************************* 《静夜思》其实不仅仅是首“唐”诗 2009年02月12日 文汇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娓娓道出中国人的绵长乡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可是,最近日本一家媒体报道了一位在日本读书的华裔初中生的发现——《静夜思》在日本流传的版本与中国的不同,日本版可能更接近李白的原文;紧接着,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一封署名“王锦思”的读者来信《日本人为何没篡改李白<静夜思>》,提出这首诗“在日本是原文,中国则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山寨版”、“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让中国人重新发现自己的古代文化”、“山寨版的《静夜思》在山寨文化盛行的中国于是得以传播至今,并视为理所当然,无疑是一种悲哀”等看法。
这些说辞,在国内引发不小的“震动”,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语言文学界的多位专家,他们对于“篡改说”、“山寨说”表示强烈的反感,并举中外文学中的实例详细解释,希望帮助中外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与本土演变的实际状况。“抄本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告诉记者,中国的诗文是从北宋开始印刷出版的。在那之前,文学以抄本形式流传。“抄本时代”,一个文本有十几种不同的传抄本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当时的编订者取„明月‟而舍„山月‟,取„望明月‟舍„看明月‟,依据的是当时的审美取向。就像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抄本为„望‟,于是引起了„见、望之争‟,苏轼认为„见‟字更佳,遂固定至今。这种做法,以当代人的眼光看是„侵犯著作权‟,但古代的状况不同。”陈引驰教授认为,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报以尊重的态度。
说到“真实”,陈引驰教授引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名言:历史的真实和对历史理解的真实这两者的结合才是真实。“诗人、月光、夜晚,这基本的物象构成了诗境与情境的永恒,这才是这首诗发生情感表达作用的最重要的元素。历史细节的变动无损于理解这首诗的真实诗意。此外,这种情况并不只在中国有。西方在进入印刷时代的中世纪之前,手抄本也是不断在传抄中改动演变的。例如《马可•波罗游记》就有150种不同传抄的文本。”这是时间与文学共同作用而留与后人的馈赠。
业内人士指出:“山寨文化”是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与社会现象,将此概念套用到中国文学的演变过程上,稍具文学常识的人都难以接受。
“包容性”是中国古诗的魅力
不仅《静夜思》有中日版本之异。身居海外的语言文字学者翟华最近发现,中国通行版《凉州词》与“日版”《凉州词》两相对照,广受称道的最后一句诗“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日版”中为“春光不度玉门关”。
到底哪个是王之涣的原版呢?翟华认为“春光”的可能性大一些。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在他去世后仅两年成书的《国秀集》“王之涣”名下记《凉州词》诗为:“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远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这是《凉州词》最早的出处。但在《国秀集》成书80年之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却载此诗为:“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后,宋、元、清代所编撰的唐诗集对这首诗的记载出现多处差异,直到清代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时定稿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翟华认为:中国古诗在传抄、勘定的过程中可能加入了后人的理解,所以各个时期版本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朝着通俗和平民化的方向走,如“床前明月光”、“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这是诗的生命力所在。“中国诗词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与自己处境、心境的共鸣。至于它是什么版本,每句话到底如何解释,甚至有的字都念了白字,倒是次要的了。所以我认为考证、确认各个版本的异同是专家的事情,而老百姓只需要体会其意境。如果专家考证的结果与当今老百姓心目中早已形成的意境不同,那么就不可能回复到古版或者„正版‟,考证的结果只能是个学术成果而已。”翟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由于身在海外,翟华特别留意中国诗词在海外的当代传播,他告诉记者:中国诗词在国外的翻译往往有多个版本,无论是中国学者的翻译,还是外国汉学家的翻译,意境都略有不同,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其实也在于它们的“包容性”——没有唯一的解释。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 【作 者】许启贤
8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一股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近些年,这一热潮又和我国国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结合起来,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关注和研究国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讨论的问题、观点及其讨论情况,对我们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发展情况
国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日本、新加坡、韩国最为突出。
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现在有许多研究孔孟思想的学会和研究所。他们把研究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现代化结合了起来。1987年,日本文部省资助了一项《东亚比较研究》的大型研究计划。在第一次会上,项目负责人、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岛岭雄说:“应在新的现代化论的框架中,重新考虑支持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儒教性因素的有效性。”为了把经济搞上去,日本许多思想家企业家主张用儒家伦理精神激励人们。日本著名的伦理研究所创始人凡山敏雄在会员必读的《人类幸福之路》一书中,就引用了不少中国传统美德的语录。他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语录激励人们不要怕苦难。用《史记》中的“得时难而失之易”的话,教诲人们爱惜人生,爱惜今日。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的涩泽荣一,他一生按孔子《论语》精神倡导和实践的企业精神,在日本影响很大。在他所著的被誉为“商务圣经”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打算盘是利,《论语》是道德”,主张义利合一,不可分离。成立于1970年的日本松下电器商学院,处处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内容。该院的研修目标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竭尽全力地实践商业道德,至诚无欺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沟口雄三在去年北京举行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说:“现在,人类面临着利己主义还是共生主义问题。这正是儒学再次崛起的契机,因为儒学才是关注人类最根本问题的思想。儒学的共生主义正体现在‘达己必先达人’的精神中。”
在新加坡,从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就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教育当局宣布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儒家伦理》课,以培养具有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一代人。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韩国,儒学思想早在汉唐时代就传入朝鲜半岛,影响很大。创建于公元992年的国子监,1398年更名为成均馆,1946 年改建为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学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该校一年级学生都必须学习《儒学原理》。中央有成均馆,各郡县则设乡校300多所,利用寒暑假对中小学生进行儒家修身和忠孝仁爱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并且他们把儒家道德和企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经济》的作者、韩国釜山大学教授全日坤1988年曾说:“儒教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是由于儒教伦理具有与其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在两国(指日本和韩国)中,儒教是最具有优势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作为重要的秩序原理而生存。”韩国国立大学哲学科尹丝淳教授说:“特别是儒教的人尊、人道思想,才是纠正现代文明弊害的珍贵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美英等国家中,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热”。远在1951年,在费正清教授倡导下,美国远东研究协会就成立了中国思想研究会。70年代到80年代,在美国又兴起了以成中英、杜维明等美籍华人为代表的“新儒学”。他们发表了大量研究儒家传统文化的著作。1993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代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说:“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坚持高度的目标原则,讲理想;坚持高度的责任原则,讲德性;坚持公利原则,不讲私利;坚持权利原则,注重自我修养。这对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有很重要作用的。”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现代社会可以从儒学中挖掘出许多丰富有益的资源。”儒家精神“可以抑制高度西方化暴露出来的极端个人主义、激烈而残忍的竞争、过分的法制滞涨,等等。”
在英国,本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赞扬,认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起来的世界精神”,可以“成为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中国人无论在国家衰落的时候,还是实际上处于混乱的时候,都能坚持继续发扬这种美德。”所以,他预言,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的合作,将在未来“人类统一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 总之,随着中国向世界开放,一个相当独特的“中国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将会进一步发展。
二、国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及我们的反思
近20年来,世界各国之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重视,是有其复杂原因的。第一,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来说,之所以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经积淀成为他们民族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在当今日本社会,作为人际关系规范的伦理观念,很多都是来自儒家伦理。“和为贵”、“忠”、“诚”、“孝”、“恩”等,对日本人来说,至今仍是至上的美德。日本企业中的“团体精神主义”、“忠诚团体意识”就是儒家精神在企业中的体现,而且凭靠这种精神,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另外,和日本政府的提倡有关。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的一次讲话中曾说:“日本要把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想法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正因为上述等原因,儒家伦理道德一直支配着日本人的行为。韩国、新加坡等国重视儒家伦理,原因也和日本大体相同。新加坡领导人更为重视。李光耀1978年在国庆献辞中曾说:“也许我英语比华语好,因为我早年学会英语;但是即使再过一千个世代,我也不会变成英国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东方价值体系。” 第二,从西方国家来说,是和他们的经济趋于停滞及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关。传统的观点认为,现代化只有西方一个模式。可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我国的台湾省等,经济发展速度惊人。这样,“欧洲中心论”就被打破。一些学者认为,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如此迅速发展,是否有一种东方企业精神即儒家的传统精神在起作用。1983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召开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会议主席蒙特利尔大学校长高启教授说:“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间,由于西方的技术经济占优势,所以在哲学,人文科学方面也就自居先进地位。但如今东方的技术经济已经赶上来了,甚至有凌驾西方的趋势,现在该是西方觉醒虚心向东方智慧学习的时候。”西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企图在现代经济和中国文化之间觅找结合的契机。另外,在西方国家,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丰富的,可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是空虚的,从而导致了西方社会常见的吸毒、酗酒、独居、同性恋、卖淫、强奸、自杀、凶杀等畸形社会现象。这种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迫使一些有识之士企图从东方文化中寻找补救的良药。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在会后的宣言中,他们针对西方世界道德危机问题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寻找机会。”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道德,正是孔夫子思想的精华。
第三,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它的文化不能不引起海外世界的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每年平均9%的速度增长,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和广大人民要求了解中国的愿望日趋强烈。加之,在西方的华裔和华侨中,也产生了“回归意识”和“寻根意识”。这样,在70年代末,便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热”和“中国文化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理应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面对国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作为一个中国人和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怎样看呢?我认为,第一,要学习和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很丰富的。对我们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是一知半解或茫然无知的。所以,我们尽可能挤时间学一点。另外,在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地分析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观点都是不对的。第二,要把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积极营养。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斗争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的。第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第三篇:中国古诗对中国画的影响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古诗对中国画的影响
作者:贾甲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4期
摘要:诗歌与绘画是不同的艺术种类,作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各自有着独具的审美特性。但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很早就有题画诗或是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化为画意、画境的作品,以诗写画,以诗文之长补绘画之短,使绘画作品的意境得以提升。关键词:古诗;意境;中国画;艺术特点1中国古诗的艺术特点
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诗词必须营造境界。就是说诗人在接触外界境物的氛围时,必然有会于心。正如王国维所言:“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这种秘妙,我认为就是大诗人所营造得境界。这种境界,“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语言形象的精炼,音调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它也以抒情为正。“诗以言志”,“言志”便是抒情,正是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
2中国古诗对中国画章法布局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即是构图,就是把形象艺术规律及画家作画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称作布局。南齐谢赫论画《六法》曰为“经营位置”,东晋顾恺之称章法为“置陈布势”。唐代张彦远以为这是“画之总要”,但“六法”中第一是气韵生动,第五才是经营位置。对此,清代邹一桂作了很好的解释:“愚谓即以六法而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不在画内。而气韵生动则画成后得之。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这几句话讲得很白。实际作画,经营位置是第一要紧的。
一幅画的题诗,一是表现为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题得好,就有画龙点睛之妙,题得不好,免不了有画蛇添足的缺点。中国字体的结构是由点、划、撇、捺等搭配组合的,再加上运笔的变化,使书法既具有形式美,又体现出丰富的节奏感、韵律感,更添中国绘画的活泼性,既可以抒发情感,又可以增加中国画的形式美感。印章也和题跋一样是书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印章能为画面添色不少。
另一方面则是题诗本身就是构图的一部分。如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词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
逸胜凫翳。”全图开合有序,诗弥补了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另外,中国传统绘画特别重视题款、钤印。一幅画在章法上,适当的安排题跋、朱印,可以起稳定和谐构图的作用。所以,中国画与题款、钤印、书法、诗词的相互补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以上种种章法规律及特点,与传统绘画的立意、用笔、用墨、设色相融合,构成了中国画独具的形式美和艺术特色。中国画的题款,不仅能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起到丰富画面的意趣,加深画的意境,启发观众的想象,更增加了画中的文学和历史的趣味等作用。中国的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的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和深度,与中国传统戏剧一样,成为综合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3中国古诗对中国画内容的影响
当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说:“要以诗词歌赋的胸襟去作画,不是仅仅会在画上题诗就算有文学修养了。”“文人画高就高在以诗作画,以文采领画。”在白石老人90岁的时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意画一幅画。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要在纸上画出“十里蛙声”,的确是难题。但是老人不出几天就交卷了,画面上是一泓溪水从山涧乱石中奔泻而出,水里游动着几只蝌蚪,高处耸立着几笔远山。乱石、山涧、远山构成了深远的意境,看起来何止是“十里”!生物知识告诉我们:蛙声是青蛙求偶之声,没有蛙声,也不会有蝌蚪。水里既有蝌蚪游动,山涧中岂无“蛙声”?这个构思把各种艺术形象完美地组合起来,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方法新颖,耐人寻味,足见老人艺术修养的精深、才华的卓越。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意境,是中国画家用来拨动观者心弦的重要手段。
宋代画院常以诗命题作画,如传说“野渡天人舟自横”,“踏花归来马蹄香”等创作政事,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了。中国画不但重意境,而且强调画有尽而意无穷。意到笔不到,画外有意。有如品茶,吃橄榄,余味无穷。在画上题诗加跋,为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含意深厚,字句精练的题跋(包括印章的运用),是画面的补充和阐发,打破了绘画的局限。文字表达了绘画所不能表达或不必要表达的东西,更衬托出画面的诗情,增加画面内容的深度,有助于画家思想感情的倾露,更能使观者感受其境。
4中国古诗与中国画的结合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较大。二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空间拉长,容量立刻膨胀开来。这些题画诗往往是对画境意蕴的暗示和挖掘,是将画境转换为诗境的艺术再创造。诗要读,画也要读,而且还应
将绘画艺术品及其题诗对照起来一起研读,将画幅的绘画美和笔情、画境与题画诗里的诗艺美逐一比照,寻绎它们相互融通、渗透的妙处,整体地把握艺术品的美学特质,才能完整体会诗与画完美结合所散发的无穷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3]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4] 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5]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著.中国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6]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9]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著.中国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2]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M].京华出版社,2000.[13] 董其昌(明).画禅室随笔[M].上海远东出版社.[14]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美术出版社.[15] 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第四篇:中国古诗读后感
从北京出差回来,书已经寄到了,是新世界出版社的《中国古诗》(第九册),是这套“幼儿启蒙丛书”中的一本,中国古诗读后感。拿到书,先粗略感受一下,书的质地很好,制作精良。
这本《中国古诗》如封面所示,包括四个部分:神童诗词、诗经、唐诗和宋词。在每一部分的开始,有一个相关的“古书上的故事”。在神童诗词这部分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宋代王安石写的《伤仲永》,那句“泯然众人矣,”是多么的记忆深刻。如今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他一样很喜欢。之后的《乞巧》、《咏鹅》、《送兄》、《秋词》《登楼词》《栀子花》和《牧童》,都是古代神童的杰作,短短数语,朗朗上口,配上精美的图片,孩子喜欢,读后感《中国古诗读后感》。
书的第二部分是《诗经》,诗经是多么遥远的作品,我自己读的很少,除了当年课本上的,其他知之甚少,如今,跟着孩子一起读诗经、学诗经,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至少孩子还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上口的。
唐诗是书的第三部分,这本书选取的唐诗有《鸟鸣涧》、《春晓》、《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回乡偶书》、《悯农》和《绝句》,都是大家非常熟悉,且对于孩子来讲容易理解的代表作,加之我的孩子正读小学一年级,学校里也有背唐诗的要求,其中有些都已经背过了,孩子很是自豪,很愿意学习。
宋词是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宋词相对唐诗,会比较难一些。而本书中选取了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李清照的《如梦令》、欧阳修的《采桑子》、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刘克庄的《卜算子》和无名氏的《柘枝引》,都是写实的,多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而且相对简洁,诺诺喜欢。
这本《中国古诗》,作为幼儿启蒙丛书,是一本不错的书,除了制作精良外,书中所选取的内容比较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易学、朗朗上口。
第五篇:中国在国外建100所《孔子学院》有感
中国在国外建100所《孔子学院》有感
日前,我在《参考消息》看到,中国政府计划在世界范围内建100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和美国已经开始实施。这实在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举措。可惜的是,这件事办得晚了些。
在2003年,我曾在新华网的这个论坛里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把儒学向世界传播。”今天,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产生于中国土地上的儒学值不值得向世界传播?儒学在今天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这取决于儒学有没有真理性、科学性、先进性。
用文化性质分类学的方法,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作比较,在自然科学技术文化、管理文化这两方面,中国明显不如美国;在哲学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等方面虽然比美国丰富,但在实践中,由于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其取舍难以做到恰当,因此中国这些沉睡的文化资源很难使其优秀的部分发挥作用,因而在与美国文化比较时体现出的优秀性并不明显。中国最值得骄傲的也是胜过美国文化的,那就是伦理道德文化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实际上就是伦理道德文化。儒学主要的是关于修身养性的文化,是如何做一个人的文化。提出做人的根本思想纲领是“仁、”“亲仁,”(政治管理还要亲民爱民);处事的行为纲领是“中庸”、“中和。”今天看来,儒家的这个思想并不落后,不仅不落后,还体现着先进性。人类文明尽管科学技术进步了,但人的道德素养却没有明显的进步,世界还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中,私欲横暴得泛滥成灾。在2000多年前孔子把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无疑是英明和伟大的,也说明东方的人伦文明是早熟的文明。今天,特别需要唤醒和运用孔孟的灵魂,以医治人们心灵上道德的疮痍。
把儒学向世界传播,是在推广优秀和先进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应当交流和融合。中国更应把自己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积极向世界传播。
既然叫“孔子学院,”就应当名副其实,除了传授基本的汉语之外,应将《论语》、《孟子》等经典作为必修课。
窃以为仅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政府还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到国外办学,鼓励国内的儒学爱好者到国外传“教。”
(2005年3月19日星期六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