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从温州企业主跑路到中小企业大量倒闭,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尚存较多问题。其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等因素影响,融资环境日益严峻;二是融资、通胀以及劳动力等成本的不断提升造成利润空间日益缩小。内部原因主要在于企业产品定位、人力资源建设以及企业创新上的不足。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既离不开政府完善信息平台、简化行政程序、加强财税政策扶持,也离不开企业在创建人力资源、创新产品、推进企业转型、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倒闭;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D06―5024(2014)04―0102―04
一、引言
2011年4月,温州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失踪、波特曼咖啡破产以及三旗集团董事长陈福财出走等事件,为温州“跑路潮”拉开了序幕。直到2011年8月,因资不抵债而“跑路”的企业不断增加,众多中小企业倒闭,并波及全国其他地区。许多地区中小企业纷纷出现资金断裂、资不抵债的困境。2011年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4673家,同比增长23.5%,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14.6%和6%;全省1.44万家中小企业倒闭注销,6.6万家微小企业出现总产值和利润下降。
截至2012年2月末,温州出走企业234家,涉及银行授信的出走企业152家,涉及银行授信余额总计40.72亿元,已基本形成不良贷款,占全市不良贷款余额的36.22%。2012年年底,仅浙江温州就有60%的制造业倒闭,民营企业危机也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开始爆发。
2013年3月22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评论,温州法院受理的民间金融债务规模已超过500亿元,加上公安机关受理的尚未起诉的集资类案件,及其他尚未进入诉讼阶段的民间债务、银行信用卡透支等纠纷,预计温州民间债务规模很可能已达到1000亿元。“上海法院网”公布的开庭公告信息显示,2013年3月18日至4月17日,一个月间,上海有209起银行起诉钢贸商的案件开庭,涉及23家银行,其中民生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上海农商行的开庭数均超过20起。
二、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全国约50%的税收、60%的GDP和70%的出口,解决了全国近80%的城镇就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但是从温州“跑路潮”到中小企业“倒闭潮”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尚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外因
1.融资环境日益严峻
首先,金融风暴横扫全球,中国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出口贸易型中小企业倒闭破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日益上升,同时受股市低迷的影响,银行金融产品收入大幅度下降,房地产贷款质量也受到挑战,银行信贷行为更为谨慎。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CPI也屡创新高。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货币供应多、贷款增长快、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市场利率走低的局面。为了打压房地产泡沫、抑制通胀、防止经济过热,央行从2008年至2011年间,数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货币减少。
再次,为了抗危机、保增长,政府出台“4万亿计划”,决定加快各种工程建设,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西部地区教育和乡镇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地震灾区灾后重建。银行将大量的信贷投放到这些让人放心的国家项目上,甚至发行大量的理财产品进行融资。但是国家的基础工程项目建设的回报周期比较长,迫使银行不惜高利率同行拆借来不断制造新的理财产品进行融资,如此循环,银行发生了“钱荒”。银行开始的“嫌贫爱富”以及后来的“钱荒”,使得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此外,商业银行除了在放贷环节对中小企业不公之外,在收贷上也是区别对待的。一方面,中小企业在银行获得贷款非常困难,大多求助于民间借贷。另一方面,银行放贷之后对中小企业要求苛刻,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问题,如负债规模达到产值的40%-50%、流动资金低于30%、产品销路不好或者经营不善等,银行则会立即收贷,这让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非常无奈。再加上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只要一家银行收贷,其他银行包括民间债主也会一起收贷,高利贷无法偿还,资金链断裂,企业只能宣告破产。
2.成本提升挤压利润空间
(1)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的实质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由于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有交易就会有交易费用,资金使用者为了能够获得资金使用权,就必须支付相关的费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以及投入政府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资金数量明显低于从前。在这种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原本让银行不放心的中小企业要获得信贷支持就更不容易了。为了获得贷款,中小企业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自2010年以来,就全国范围来看,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20%-30%,部分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则上浮70%,这种高门槛让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根据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90%从来没有和银行发生过借贷关系,小微企业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关系,可以说现在金融体系很不完善,很少有为小企业服务的银行。
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艰难使得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民间借贷。众所周知,民间借贷成本远远高于银行信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可事实上该类借贷往往高出这个规定。温州银监分局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1-3月份温州民间借贷年利率分别达到17.29%、18.09%、18.46%。按央行温州中心支行监测口径显示,1-3月份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年利率分别为23.01%、24.14%和24.81%,单季上涨11.91%,比上季度涨幅高8个百分点。
(2)通胀成本
通胀即通货膨胀。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一般认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以平均500亿美元/月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3.31万亿美元。@根据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应以一个国家3个月的进口额或者40%左右的外债余额的国际传统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底线。过量的外汇储备造成了基础货币的过度投放,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加剧。由于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大量国际热钱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途径涌入中国内地市场,进行套利套汇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膨胀。
(3)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单位)因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首先,随着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全球贸易受到极大的影响,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量的出口企业约有6000万农民工失业,大量农民工返乡。其次,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开出各种诱惑条件吸引企业内迁,广大农民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就业,沿海地区工人数量减少。再次,中央政府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补贴标准、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刺激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务农,使得用工人数减少。最后,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工资普遍要求上调。基于以上重重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
(二)内因
除了外部原因,中小企业发展困难与其自身也有很大关系。
1.产品定位欠长远
大多中小企业在产品定位上目光较为短浅,集中表现在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产品低端上。
很多中小企业把自己定位在大企业之后分一杯羹的位置上,存在一种小富即安的心理,在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技术、引进高科技方面较为被动。低端技术生产的产品,功能上存在较大的重复性,质量也不高,市场逐渐饱和,不可替代性弱,一旦遇到劳动力短缺,企业发展则会丧失持续动力。因此,当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显得比较差了。
2.人力资本欠投入
当企业还未达到一定规模时,中小企业往往更看重利润的获得而不是社会责任的承担。所以,中小企业主总是想办法压低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投入,尽可能赚取最大价差,而忽视将企业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产生最大效益,其中最易被忽视的就是人力资源。高薪聘请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浪费,因为低端产品的生产对企业技术要求比较低,中小企业主在利用廉价劳动力方面往往不会聘用高技术、高学历人才,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工人即可完成生产和日常管理,因此,他们也不会在人力资源资源方面投入太多。他们认为用试用期的工资使用新人比为了留住老员工而涨工资更划算,更无需谈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员工的福利待遇、构建企业文化进行人文关怀等。因此,企业没有责任感,员工没有归属感,服务没有使命感,企业很容易进人恶性循环状杰。
3.创新力缺乏
中小企业普遍以赢得利润为主要目标,对产品技术升级改造、企业科学管理、系统长效营销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方面思考比较少,缺乏创新。
首先,中小企业受到生产规模和资本规模的限制,不太愿意对技术和设备进行投资,宁愿用旧式的设备生产已占一定市场份额的较为成熟的产品,通过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进行低端生产,赚取价差。这种经营思想下的低端生产使得企业对技术缺乏创新,没有技术作支撑,更不用谈产品的更新换代,以至于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够高,款式不够新颖,功能不够完善,可替代性较大,市场竞争激烈。
其次,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说是粗放式的,既缺乏科学性,也没有前瞻性。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办法,是中小企业管理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许多企业明明知道科学管理的优越性,却始终没有落实执行,一是缺乏了解,二是缺乏人才,三是缺乏魄力,担心损害眼前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地位。还有一种情况在中小企业中较为常见,就是家族管理。家族管理凭借其信任度高、管理成本小、利益高度统一的优势帮助家族制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地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因此,其几乎成为民营企业初创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唯一选择。但是当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依然依赖于传统家族制度来整合企业资源将会严重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企业的执行力强弱还是企业文化的营造,都会受制于亲情和关系。
最后,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还表现在营销观念陈旧、缺乏全面理性的营销策略上。尽管企业大都对商场营销给予了重视,但企业的营销理念和方式仍然有待改进。大部分企业还都处于推销观念的阶段,仍以生产产品作为中心,没有从用户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期望通过扩大推销活动,薄利多销。也正是因为这点,才使得中小企业乐此不疲地大打价格战。
三、对策
尽管国家在税收、补贴、信贷等方面作了很多努力,比如在税费方面对小微企业所得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优惠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增加资金补贴向中小企业倾斜、申报创业基金等,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却仍显得非常艰难。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既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1.完善政府信息平台,创建公平和谐的环境
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平台,能让企业和市民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各部门的工作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开通监督投诉平台,对中小企业在政策享受、市场竞争以及经营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抽成、不公和违法现象给予及时的排查和解决。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系统,对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大力扶持。
2.加强财政服务力度,促进科学健康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合作,促进中小企业在技术升级、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引进、产品研发、人才聘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企业进行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给予其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希望。
3.简化政策程序,降低申请成本
政府虽然给予了中小企业许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很多政策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比如,企业花了很大的精力向政府申请创新基金,由于中间的操作单位、技术部门等都要抽成,实际拿到手的很少,使得这项优惠政策因其人头成本太大而不被企业主看好。因此,政府应尽可能简化优惠政策的执行程序,减少中小企业申请过程中被耗费的精力、财力和时间,避免优惠政策走样。
4.清理不合理收费,降低费用负担
积极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进行费税改革,清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和重复收费,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权以任何理由要求企业提供各种赞助或接受有偿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收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减轻中小企业因各种费用而造成的经济负担。
5.扩大税收优惠范围,降低税负压力
中小企业创建初期往往具有高昂的创业热情,但缺乏充足的创业资金,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给予不同的扶持措施。例如,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对于孕育期、婴儿期以及学步期的企业,要给予特别照顾。此时企业的投入远远大于回报,资金回笼慢,政府要像呵护胎儿一样给予这一阶段企业最大的扶持,包括减免税负、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
实行企业所得税税率制度,在企业所得税征收上对不同规模企业区别对待,对持续稳定发展、盈利达到一定年限的企业实行差异化税收政策。对小企业投资给予特别税收优惠,鼓励对小企业进行投资,不断为中小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二)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守旧是守旧者的墓志铭。在这个全新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应始终怀着一种开放学习的态度,积极创新,勇于改革。
1.创新产品
需求是产生销售的基本前提,企业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深入市场调研,进行行业分析,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挖掘市场潜力,开发新产品,从功能性、外观性、新颖性等方面占据市场。市场上产品的可替代性越小,它的竞争优势越明显,甚至在定价上还能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树立品牌口碑,严厉打击“仿冒”产品。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不至于被定位为依附在大企业身边吃残羹冷炙的角色。
2.创建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宝贵的资源,是各种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和弹性的部分,企业应该非常重视和珍惜之。人力资源建设可以从三方面着手:(1)给职工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让职工具有成长空间;(2)奖励、感谢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员工,并适当给予入股奖励,让职工具有温暖感和责任感;(3)营造企业文化,注重人文关怀,让职工具有归属感。
3.推进企业转型
企业要发展,必须居安思危,小富即安的思想是不能指引企业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瞬息万变,中小企业只有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及时调整企业战略目标,通过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实现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向科技拉动型转变,提高科技水平、加大投资改造、更新落后生产设备,把转型和升级纳入统一轨道,做好长期改造、长期发展的准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健康发展。企业要持久发展,就必须有强大的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企业资源。
4.加强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不仅包括建立科学管理系统,还包括科学进行投融资,建立全面营销。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产品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科学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小企业应该摒弃经验管理的观念,建立科学管理系统。从计划管理开始,通过规划、预算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再到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劳动人事管理,将各个环节有效整合,层层把关,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目标才能明晰,效率才能提高,财务才能清晰,人力资源潜力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企业才能够健康长久发展下去。
不当的经营举债所产生的杠杆负效应是温州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财务杠杆的有效利用可以使企业获得利益,反之,企业就会遭受损失甚至会破产。因此,可通过采取优化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和规模,合理安排债务期限,构建最优筹资组合等措施来规避风险。
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利用多元化的营销渠道,通过协调、推动企业渠道、品牌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面科学地覆盖目标市场,建立企业全面营销。一方面,要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可以采取直销的方式,送货上门,亲身体验,将产品和服务送到客户身边,面对面交流,这样不仅加大销售的概率,也在接触的过程中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增加产品的亲和力。注重集体采购,从销量着手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同时拓展电子营销销售渠道,利用网络平台,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信度,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要非常注意塑造品牌形象。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多如牛毛,要想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并且保持长久的信任关系,就应注意树立品牌形象,让产品的质量更可靠,让服务更优质,将购买和使用风险降至最低。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长期占据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产生品牌效应,搞好市场细分,降低营销成本,甚至享有一定的行业定价权。
参考文献:
[1]何雄伟.促进江西省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3,(8).[2]陈占葵,汤幼平.转型升级新时期中小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路径[J].企业经济,2013,(2).[3]谢子门.中小企业融资及商业银行信贷支持[J].中国商贸,2013,(14).[4]杨光,于洋.从温州中小企业倒闭现象探析财务杠杆的有效利用[J].会计之友,2012,(7).[5]曹小春.小微企业倒闭成因的国外研究成果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责任编辑:李小玉]
第二篇:浅析中小企业倒闭的成因及发展趋势
浅析中小企业倒闭的成因及发展趋势
http://b2b.toocle.com2010年01月15日09:09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栏目编辑:张周平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中小企业作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量大面广,情况千差万别,遍布一、二、三产业,涉及各种所有制,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关键词:中小企业 倒闭成因 发展趋势
然而,2008年以来,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我国4600多万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深受影响:生产成本激增、融资困难加剧、外贸出口受阻。在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地区广东和浙江等地,由于外需的萎缩,很多企业已经十分艰难,有些中小企业只好裁员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有一些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困境。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使原本由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化为乌有。于是,大批农民工因此失业,提前反乡,也使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困难。
那么,作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为什么会纷纷倒闭的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中小企业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带来的低成本,这会增加产品的成本,给企业带来压力。其次,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一般没有能力实现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管理工作不少是由企业所有者自己兼任,或者是把各种管理职能尽可能地加以简化合并后集中于少数几个人手中。由于管理者缺乏专门的专业化训练,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表现为简单化和集权化,往往造成企业内劳资关系紧张,人员流动频繁,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的管理风险加大。再者,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资产负债率偏高,其中中小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于大型企业7个百分点,而流动比率偏低,中小工业企业流动比率低于大型企业1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财务风险较高。
2缺乏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难吸引到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从而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创新管理模式陈旧,因此技术创新成功率较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除高科技企业外)都依附于大型企业,为大型企业配套服务,因此在技术发展和产品发展方面更多地表现为被动适应,再加上缺乏创新人才和资金,使中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薄弱,因此很难吸引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其进行“产学研”合作,导致中小企业既缺乏信息又缺乏稳定的技术源。
3融资困难
首先,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诸多方面对大型企业特别关注并大力支持,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因此,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众多中小金融机构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型企业项目上。由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存在缺陷,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很难获得融资。其次,银行惜贷。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银行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要求提供担保,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重重。
4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出口型企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出口额是以美元计价的。近一两年来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品原本附加值就低,利润很薄,扣掉人民币升值的部分,实际上实物量的出口是负增长。
5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传统的制造业或者是传统的服务业,比如纺织业、服装业、餐饮业、小商业等。以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红红火火地发展,得益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低下。随着我国经济连续数年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和待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工人的工资和待遇相应地也要求提高。因此,中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打破了中小企业原来的低成本战略。
6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由于2008年煤、电、油、运等原材料和运输行业的价格飞涨,使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中小企业已无利可图,有的甚至负债经营,因此他们只好转产或停产。有的企业只好把企业转移到西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省区市。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蓬勃发展了近三十年后,自身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渐积累和显现出来。而全球金融危机袭来,更加剧了其下行的趋势。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他们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08年下半年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的陆续发布,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力求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开拓国内外市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提高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相信中小企业未来的道路会更加好走。(作者:余瑞兰 陈维霞)
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第三篇: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倒闭的成因
目 录
一、宏观环境..............................................1
(一)国家的金融危机...................................................................1
(二)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1
(三)国家的自然灾害...................................................................2
(四)国家的发展形式...................................................................2
二、微观环境..............................................2
(一)企业自身的因素...................................................................2
(二)管理者的因素.....................................................................3
(三)员工的因素.......................................................................5
三、中观环境..............................................6
(一)企业内部人才流向竞争对手.........................................................6
(二)竞争对手搜集到企业不合法的信息...................................................6
(三)竞争对手抢占企业的客户...........................................................6
(四)竞争对手进入企业内部.............................................................6 参考文献:............................................................................6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倒闭的成因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发展较快,经济形势多样化,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就业的基本场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中小企业对活跃市场具有主导作用,能够很好的在制度创新和个性化服务上发挥重大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生产产品单
一、管理者不具备专业的水平、融资困难、国家政策等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倒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就有6.7万家倒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面对中小企业在我国发挥如此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却又遭到倒闭威胁的情况,研究中小企业倒闭的成因刻不容缓。这篇文章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国家宏观因素)、微观环境(企业自身的因素、管理者的因素、员工的因素)和中观环境(企业竞争对手的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倒闭;成因
一、宏观环境
中小企业处于国家这个大家庭中,国家的政策,国家政策的好与不好,国家的经济危机,国家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国家的部分地区**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国家的金融危机
自2008年以来,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的冲击。当然,我国中小企业也卷入了这场漩涡中。据统计,有4600多万种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激增,融资困难加剧,外贸出口受阻,在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地区广东和浙江等地,由于外需的萎缩,很多企业已经十分艰难,有些中小企业只好裁员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而中小企业提供的岗位也化为乌有。在中小企业的大批农民工也就因此失业,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了国家发展的步伐与大多数穷困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
今年国家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待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
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国家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难。另外,国家规定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
(三)国家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由来是国家领导人、全国人民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因为它不可预料,即使料到,面对强大的自然力我们只能在人为的范围内把灾害降低,然后听天由命。
这时候,对我国中小企业无疑不是一场灾难。中小企业底子薄,经不起折腾,经得起折腾的中小企业在自然灾害后面对物资紧缺、道路不便与国有企业、大企业的强大恢复压势,最终洒下一片泪,无可奈何花落去。
(四)国家的发展形式
国家现在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中小企业要紧跟国家的发展步伐,顺应国家发展的形式,而一旦偏离或违背了国家的意愿,就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是出现倒闭的危险。再者,国家为了正确迅速快捷的发展,必然会采取整顿措施,国家从大局角度出发,也必然会放弃那些不利于或暂时不利于国家发展的中小企业。这时,中小企业的一部分企业就像丢垃圾一样被丢弃了。
二、微观环境
(一)企业自身的因素
1、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
中小企业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带来的低成本,这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其次,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一般没有能力实现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管理工作不少是由企业所有者自己兼任,或者是把各种管理职能尽可能的加以简化合并后集中于少数就几个人手中。由于管理者缺乏专门的专业化训练,管理水平较低,往往会造成企业内劳资关系紧张,人员流动频繁,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绩。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管理风险加大。再者,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资产负债率高,其中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于大型企业7个百分点,而流动比率偏低,中小企业流动比率低于大型企业1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财务风险偏高。
2、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缺少政府的扶持。长期以来,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诸多方面对大型企业特别关注并大力支持,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因此,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众多中小金融机构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型企业项目上。这样,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讲究很难获得融资。
中小企业自身的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项目透明度不高,固定资产数额较少,这就使银行处于自身风险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要求提供担保,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重重。
3、资金少,难吸人才难创新
人才是企业之魂,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靠人才。一般企业吸引人才的方式是资金如何,再者是企业的发展前途如何。而中小企业缺少资金,缺少资金就吸引不到人才,吸
引不到人才就没有发展前途,而没有发展前途真正的人才可能就不会进入该企业。所以,由于资金的缺少,中小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很大。
一个企业的创新非常重要,企业要想永远发展下去,仅靠固有的模式、固有的管理经营理念、固有的产品是不行的,要依据社会发展而创新,创新出与其他相关企业不同的适应消费需要的个性化的产品,而由于中小型企业缺少资金,没有人才,所以中小企业这时也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又由于缺少资金,即使中小企业型企业有很好的理念,但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依附于大型企业,为大型企业配套服务,在技术发展和产品发展方面更多的就表现为被动适应,中小型企业心有余而不足,很难施展开自己的拳脚。
4、没有过硬的品牌
我们在过去五年中,经济高速增长,这是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国家的政策好了,机遇好了,中小企业就雨后春笋的踏然而来,但这些大都是低端的,没有经历风雨考验的企业,他们就好比诞生在温室的花盆里,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是根没扎好,没有历练,一旦有个风吹日晒,他们在市场上就很难站住脚。举个例子,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的出口也随之增加,中小企业看准时机,把大多数生产销售苗头都指向国外,这次经济危机,美国消费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是没有品牌意识的产品,这种产品适合的多是欧美穷人阶级,穷人收入水平降低,没有能力购买产品或即使稍有能力却得过且过的不购买产品。那么,中小企业的这种产品的出口也大大受限:没有消费市场,产品大量积压。如果问题不解决,直接面临着倒闭。相反,大型企业有固定的品牌,固定的高级消费人群,即使金融危机,也很难危及到他们。经济危机危及的都是与穷人相关的消费市场。
5、摆脱不了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
任何东西任何事物都是由生到死的演变着,所有的一切遵循着这一游戏规则,这就是自然规律。大到宇宙,小到蝼蚁,都逃脱不了这规律,拿人来说,任你如何光芒万丈,才气冲天,独霸朝野,也就弹指几十年,几十年后,照样得尘埃落定,安安静静,以前追求的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一个企业,中小型企业也是如此,都会有小到大,有盛转衰,与知名大企业相比,只是知名大企业盛的时间长,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大企业和小企业所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努力增加成熟期的时间,远离企业的衰退期。
(二)管理者的因素
中小企业的成功与否,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所采取的战略等全由管理者决定。管理者是企业把航的舵手,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管理者的思想、理念如何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我国中小企业倒闭出自管理者的缘由,管理者的错误之处在于:
1、不以身作则
要想管理别人,要想让别人服从你,听你话,你得有让对方佩服你的地方,其次,还得要对方有服从你的理由,要不然,别人为什么、凭什么听你。这就要管理者以身作则、身先躬行。首先能作为管理者,肯定有别人的不同之处,有别人所不具备的特长。再者,加上管理者以身作则,在第一线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员工在钦佩之余,感到作为领导还这样努力的不怕吃苦受累的干,员工自己就更应该好好干了。但是,如果管理者不以身作则,整天懒懒散散,做事没效率,员工也就跟着管理者这样。企业大都会经营不下去。
2、没有计划,没有思想
作为管理者没有大的抱负,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不仅管理者本身失败,也是中小企业的失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不适合管理阶层的。高层管理者的职能就是计划,没有胸中的包罗万象、运筹帷幄,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没有遇事沉稳果断的决断力,高层管理者是管理不下去的,即使能够管理,也不会长久,因为企业在这个高层管理者的管理下即将要出现倒闭的危险。
3、只重产量,不注重人的关系
近期学过的管理学课本中,有一个“管理方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中说,只重生产不重人这种情况,会为企业带来短期的效益,但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很想快速发展壮大,这就要求有产量,有量才能使利润增长,于是管理者要求大量生产产品,忽略了人的关系。而我认为,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恰恰比增加产量更重要。只要和员工关系处理好,注重员工本身的价值,体恤员工,欣赏员工,员工家里出事时安慰员工,这样把员工的心都给烧热了,员工的积极性上来了,产量自然也上来了。而且员工为了报答管理者的知遇之恩,欣赏之情,会特别卖力的工作。这比只重产量不重人而取得短期效益要好多了。
4、裁减员工
我国一般中小企业在遇到困难,资金周转不过来时,尤其是人多活少,许多人在混吃白饭时,往往会裁减员工。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裁减员工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如果企业还将继续困难,那就意味着还将裁员,员工就会人心惶惶,整天担心下一个裁的会不会是自己而不关心工作,这样只会使企业陷入更糟的境地。还有,如果企业由困难转为正常这时企业为了适应生产就又需要招人,被裁的人可能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但这时他们的工作态度变了,因为企业不相信他们,他们也就同样的不认真工作。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又回到工作岗位的员工会更加努力的工作让了能的下一次裁员绝不是他本身。但总的来说,裁减人员从企业长远的发展利益来看,对企业是不利的。
5、不了解员工和信任员工
管理者对员工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对员工的个性特长不了解,在用员工的时候,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觉得员工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就给他安置什么样的工作,或者哪里缺少人手就把员工调到那里。这样员工往往会做到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而喜欢做的事又做不到,自己的特长发挥不出来,不仅对自己的前途不利,也是企业的损失。如果管理者用对了人,那就放手让他在岗位上自己去做,要相信他的能力,尽量不干涉他的行为与决定。所以,作为管理者,不仅要知人善用,而且知人善用以后,要用人不疑,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可能就会导致企业的倒闭。
6、分工不明确
分工明确,每个员工做自己该做的工作,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企业才能高速有效的运转。如果企业管理者分工不明确,企业工作的效率就提不上去,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就会处于劣势。我国中小企业注重产量,从而使所有人都来搞生产,这是不合理的。
7、奖罚不分明
企业员工做的好,就要奖励,做的不好,就要批评惩罚。不要因为员工亲近自己就故意奖励他,也不要因为员工远离自己就故意惩罚他。一个管理者对员工就应做到奖罚分明、张弛有度,这样才会有组织有纪律,对每一个员工都力求公平,让员工靠实力得到奖金。正确的奖罚措施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警醒意识,如果企业奖罚不分明,还不如不奖不罚,奖罚不分明可能就会改变奖罚的本质。
8、纵向管理层次重复混杂
企业管理分多个阶层,由上到下,是一个复杂但又有紧密联系的整体。上级下达命令,员工应该受到一个命令,而不是多个命令。管理阶层声音的不一致,导致员工不知何去何从。再者,管理阶层声音不一致,本身就是最高管理者的问题,是他没有把管理层有效的组合在一起,没有把决定权都集于他一身。这样久而久之,企业就会成为一盘烂泥,没有效率并且飘摇不定,最终面临着倒闭。
(三)员工的因素
员工是企业的基层工作者,企业生产的一系列产品都是从员工手里完成的,员工直接决定着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高层管理者的计划,企业的效率,企业的利润等最后都从员工的身上体现出来。所以,一个企业的成败,员工的影响也很大。
1、无集体荣誉感
员工做事拖拉散慢,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没有交集,员工没有“企业荣我荣”的观念。他们不互相帮忙,上班时间在一块儿,一下班就走的无影无踪。他们或者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小,为企业产生不了效益,或者觉得自己一月给发多少钱就可以了,至于企业那不是他们所能管得到的事。殊不知,作为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兴衰成败和他们息息相关,他们要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2、不服从上级指挥
员工把上级的话当耳旁风,不听从领导的指挥。当上级让员工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员工遇到他看不顺眼的领导让他做他不喜欢做的事,就更不想听领导的话。但领导毕竟是领导,员工的工资掌握在领导手中,于是为了工资就口头敷衍的答应,过后就把领导的话全忘了。我国中小企业如果遇到的都是这样的员工,想不倒闭都难。
3、对企业的待遇不满意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少,对员工的待遇往往不如那些大型企业的丰厚,这时有些员工就会不满意,嫌工资少,在这企业上班还得为生计发愁,这怎能好好安心工作,又怎能为企业创造什么效益,这种现象用管理学上的说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论”中的“保健因素”。、对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
一个人要想安心做一件事,首先得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如果一个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是不会把事情做好的。让考古学家去研究舞蹈,让文学家去做跳水运动员,这样肯定不行。同样的,如果企业中的员工对他的事情不感兴趣,那这个企业也是肯定不行的。
三、中观环境
本人看了不少古代、现代战争方面的书,古代打仗,讲究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白了也就是寻找对手的心理弱点,我研究了一下,有两个计谋差不多屡试不爽:美人计和离间计。小型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进行的也是一场场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根据以前我所学的,我认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由于竞争对手倒闭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企业内部人才流向竞争对手
企业正处于困难时期,资金周转不过来,对于人员的工资也相对不高,属于中小企业的竞争对手瞅准时机,落井下石,利用高薪诱导把企业的人才挖过去,导致企业雪上加霜,企业不愿人才流走,拿高工资让人才留下,这样会让企业增加更大的压力,所以这时的企业是看着人才流向竞争对手的。还有一种情况,竞争对手是一大型企业,它们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设施和美好的发展前途。大型企业根本无视中小型企业是困难时期还是辉煌时期,他们只要看到有他们需要的人才,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企业如果与它们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使倒闭的速度加快。
(二)竞争对手搜集到企业不合法的信息
现在的企业没有纯洁的企业,或多或少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走点捷径,而这种捷径有时又会触犯法律,竞争对手欲个搞垮该企业,使他们自己更好的发展,就会悄悄地搜集该企业的不正当的信息,只要认真仔细坚持去做,他们总会寻找到有利于他们而不利于该企业的信息的,从而抓住这把柄,把该企业至于被动挨打位置,该企业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三)竞争对手抢占企业的客户
企业是从客户身上获取利润的,拥有了客户企业就拥有了利润,为客户服务是每个企业想要发展必须做的,所以有了“顾客是上帝”之说。那么客户流失是很危险的,竞争对手就是让企业危险,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提高他们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降低产品价格、为客户提供优惠活动等,这都会有使客户流失的危险。那些忠于该企业产品的客户流失的危险性不大,但那些使用过该企业产品,又使用竞争对手企业产品的客户,这里我称之为边际客户,他们通过竞争对手的“糖衣炮弹”就非常容易永远放弃该企业的产品。
(四)竞争对手进入企业内部
竞争对手把他们的人安插到了企业中,这是非常危险的,相当于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在对手的眼皮之下。企业怎样经营,有何优点与不足之处,在竞争对手看来,是完全透明化 的。这样的话,只要竞争对手愿意,企业怎能不倒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有国家的因素,企业自身的因素,企业竞争对手的因素三大方面。我希望这篇论文能对我国即将面临倒闭的企业有些帮助,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对策,来化解面临倒闭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张宝诚.体验营销.塑造对顾客的终生影响力[J].新营销,2006(6). [2] 贾昌荣.服务营销之路.[J].中国中小企业,2004(7). [3] 陈水芬.现代市场营销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孙景奎.新编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第四篇:浅议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议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
[提要]中小外贸企业已经逐步成为我省进出口业务的生力军,在促增长,创外汇,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在世界经济处于危机后回暖复苏和调整阶段的今天,国际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中小外贸企业将面临着更多的冲击和挑战,再讨论融资难问题仍有其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成因对策
浅议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全国公司总数99%,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当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它们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产品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的崛起,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1999年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登记制全面推行以来,中小型外贸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外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凸现,中小型外贸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所占比例也节节攀升。近年来,中小型外贸企业进出口迅猛增长。以江苏地区为例,2009年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外资企业出口1466.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3.60%;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311.8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为15.60%,已超过国有企业的出口所占比重。2010年1-7月份年我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进出口额277.30亿美元,占全省进出总额的12.10%,超过国有企业进出额7.30%的比重。
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并非普遍现象,但统计数字显示95%的中小外贸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并不局限于新成立的企业。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经营面临很大困难。中央和各级政府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经营环境,但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出口退税依然滞后,从企业向海关提交出口货物报关单到获得出口退税款需要3个月以上,出口规模越大,退税占用资金就越多;2008年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一般贸易结汇实行联网核查制度,造成企业部分资金沉淀在待核查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如今中小外贸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是当前影响和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有效破解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中小型外贸流通型企业为例,分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及缓解对策。融资难究其原因如下:
(一)中小外贸企业自身原因
(1)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企业内部自然性融资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主要依靠银行的流动
资金贷款。
(2)企业自身”内功差”
首先,企业规模小,资产总额少。因缺少银行授信支持,限制了部分有潜
力的进口业务的发展,故大部分企业业务单一,主要是依赖出口业务;其次,在管理体系上过于陈旧和保守,造成经营制度上的不合理;再次,财务制度执行不规范,财务会计信息不完整甚至严重失真;最后,大多数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信用等级不高,与银行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加上没有足额的抵押物,融资难那是必然。
(3)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经营风险逐步加大
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和大企业相比而言较弱;出口结汇方式大部分采
用T/T方式。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在逐步加大;目前的欧债危机更是雪上加霜,企业面临的出口收汇的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就更大了。国有商业银行一律实施“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战略,对银行而言,跟大企业、政府项目比较,中小外贸企业的贷款的交易和监控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收益太低。
(二)银行的制度约束及银企信息不对称
利用商业信用,企业通过预收账款、应付帐款企业内部自然性融资几乎不花费什么成本,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财务报表指标,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种融资方式的难度也随时在增加。作为盈利机构,银行又不能随意放低门槛,风控部门的严格的财务指标审核体系和贷款风险评估制度,往往要求企业提供担保物或第三方担保,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复杂性加大,融资成本较高。结果,企业往往会被银行拒之门外。
中小外贸企业既有企业的贷款难,也有银行的放款难。这源于中小外贸企业没有法定的信息披露制度。而企业报送银行的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的,这就给银行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带来了困难,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作出信贷决策往往要花费很大的信息成本。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部分符合银行信贷条件的企业也被拒之门外。
(三)政府支持力度依然不足,担保体系不完善
2009年财政部、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9]160号),为支持社会担保机构扩大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但从目前的效果看,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和不足。
解决融资难问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就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进步和实力增强。
(一)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增强其实力
(1)加强自身建设
中小外贸企业应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应尽快规范企业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并保证制度执行的规范性、有效性;强化信用观念,树立诚信形象,建立诚信记录;改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外贸企业自身要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外贸企业还要进一步转变融资理念,主动争取金融机构支持。
(2)加强内源融资,重视内部积累
企业内源融资较外部融资而言,难度小,成本低。利用与国内外客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好预收、应付款自然性融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紧张问题;多向外贸主管部门咨询请教,用好用足国家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政策,如申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交易会补助资金、出口退税补助资金等财政扶持资金;重视出口退税申报自审工作,加快申报速度,与退税部门多沟通,外经贸主管部门多协调,企业树立起出口退税的良好信誉,尽快争取享受出口预退税政策。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1)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建立中小外贸企业融资体系
尽快建立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弥补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足。新型商业银行可吸收部分民间资本,引入先进开放的管理体制,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的“短、平、快”的融资特点,出台相关的授信管理办法。要真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降低门槛是首要,只有让企业进来才能为其提供服务。商业银行应降低授信门槛,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B级信用,但降低门槛并不意味着忽视风险管理。为有效控制中小企业授信风险,可出台相关制度,如设立中小企业 “预警”岗位和系统,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2)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加强现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因为中小银行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它们更贴近当地外贸企业,更易于与企业之间建立纽带关系,在信息获取、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改革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转变按企业所有制形式划分贷款的传统观念。政府对现有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缺乏鼓励措施,导致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以政策鼓励、机制引导为主,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国有银行开展中小外贸企业信贷业务,支持一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制定银行内部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调动信贷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现有商业银行的优势,特别是中国银行。作为从事国际结算业务数十年的外贸专业银行,和外贸企业有着很深的渊源,对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和融资状况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获取企业信息、风险评估方面有着其他银行不可替代的优势,更易于 “量体裁衣”,为企业设计科学、经济、可行的融资计划和融资方案。
(3)完善传统外贸融资业务,开展金融创新
在继续落实完善中小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贷款、出口信用证项下打包、押汇融资业务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出口信用保险单项下的贸易融资,形成一系列的出口信保融资产品,覆盖L/C、D/P、T/T等各种结算方式;出台符合中小外贸企业的进口仓单质押贷款(进口押汇)业务、人民币存单质押外币贷款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为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方式。
但要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应该在金融体制改革上有更大的创新。毋庸置疑,民间金融在民企发展过程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大力发展民间金融,促使民间资本从“体外循环”转入“体内循环”,逐步把民间融资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作用。
(4)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完善
中小外贸企业信用度低下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建立起一个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可以为企业扩展各种融资渠道提供有力的信用支持。应有外经贸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担保公司,为我省外经贸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性担保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信用担保机构承担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全部风险,却并不享有融资担保业务全部收益。应尽快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或保障机制,组建再担保机构,为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政府应对信用担保机构应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
(5)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从长远看,要彻底解决融资难问题,更应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建立和健全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如二板股票、债券、基金),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逐步放低入市条件,鼓励和引导一部分优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证监会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创业板正式开启,目前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这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也是个福音和借鉴,在完善和壮大创业板市场的同时,规划建设场外交易市场。相信专门为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场外市场亦指日可待。
(6)政府切实做好企业、银行、担保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外经贸局和金融主管部门牵头,多为各大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和中小外贸企
业举办银贸洽谈、对接会,共同探讨研究,积极向银行推荐优质中小外贸企业。外经贸主管部门应与人行等部门积极配合,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参与银行授信活动,使部分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能享受银行授信政策,逐步扩大进口业务,这样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齐头并进,在资金方面”进出互济”,并逐步发展壮大。
目前世界经济处在回暖复苏和调整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有经济学家认为,欧美经济存在衰退隐忧,中小外贸企业如何化解可能再次面临的冲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企业自身、银行、担保机构、政府和外经贸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企业经营管理规范、诚实信用,金融机构注重改善经营机制,提高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理念,政府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才是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2009年全省外贸运行情况分析江苏省统计局
[2]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何保国
[3]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与探索 吕永贤
第五篇:医疗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
医疗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国内当前医疗纠纷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医患关系紧张,医闹、恶性伤医案件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作者从事医疗纠纷处理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医患矛盾双方的无奈和困惑。本文从不同角度探析医疗纠纷的成因,从而认清医患关系症结所在,全面把握我国医疗纠纷现状。以期有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医患关系、化解医患矛盾,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医疗纠纷 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纠纷对策
一、医疗纠纷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媒体舆论导向。很多医疗纠纷病人在与医院对抗时,非常愿意将媒体拉进来,作为向医院施压的有效手段。在纠纷病人眼中,媒体的影响力巨大,不管医院诊疗行为有无过错,媒体舆论一旦介入,将是满城风雨。因此在医疗纠纷产生后,病人倾向于求助媒体而非法院。媒体记者介入医疗纠纷,更易将纠纷病人一方视为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背景,从而容易做出片面性的错误舆论导向。这就意味着医疗纠纷在医学鉴定或司法判决前,媒体的报道很难体现公正权威、合理合法,这种报道反而极易走向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歧途。不当的媒体舆论夸大了医疗纠纷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不尊重医学客观事实,加剧了紧张的医患纠纷形势。
2.社会风序良俗的变化。随着我国法制的发展,大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加上媒体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医患信任感的丧失,引发医疗纠纷。在一些地域的群众意识当中,如果人死在医院,又向医院要不回来一些经济赔偿,被视为无能的表现。这些意识和观念的变化,加剧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因素
1.医疗纠纷解决体制滞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调处需要。在当前的医患纠纷中,普遍存在着大闹大赔,不闹不陪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严重滞后,医患协商和行政调解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医疗诉讼程序复杂,费力耗时、成本费用高昂,在医疗纠纷发生后,患方更倾向于求助于私力救济,认为医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2.政府相关部门对恶性医闹事件处置不力。尽管公安部委联合下发了多个严厉打击医闹的通知,在过分强调和谐观念的大环境下,政府相关部门过度贯彻和谐而纵容了大部分医闹行为。公安部门的不作为,使医院在面对医闹时更多的是无奈,最后只有一赔了之,这助长了不良的医闹风气。
(三)医疗环节因素
1.医患沟通。相关关资料显示,我国高达90%的医疗纠纷起因于医患沟通不足[1]。良好的医患沟通对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由于患者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一切对疾病的认识都来源于主治医师的讲解,包括对愈后效果。某些医师对病人盲目乐观的诱导,会给病人造成较高的期望值,如果实际的治疗效果未达到病人的预期效果,在病人心理上产生巨大落差,造成心理失衡,从而与医院发生纠纷。
对于对医学有一知半解病人,需要更加充分的医患沟通,因为病人对医疗有一定的个人认识,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容易对医生的日常诊疗行为产生疑问,甚至误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解释沟通,很容易招致患者的投诉和不满。
2.服务细节。绝大多数医疗投诉产生于医疗服务细节,病人对医疗服务细节不满和抱怨的积累会直接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医疗服务细节中,小到挂号拿药,大到手术护理,如果医务工作人员态度傲慢、冷漠和不负责任,都会招致病人的不满和投诉。医疗行为是一种风险性行为,极小的细节失误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比如由于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注射药物时,未仔细核对病人信息,把张三的药注射到李四身上,医生做手术时把左腿弄成了右腿等。细节决定成败,很多纠纷大发生就是医疗服务细节出了问题。
3.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核心制度医疗制度未落到实处,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导致医疗纠纷致赔偿的直接原因 [2]。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未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不及时书写病历,未贯彻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不及时,病人信息查对不仔细等,都会导致医疗纠纷发生。
4.病案管理。不规范的病历书写和混乱的病案管理也会引发医疗纠纷,比如由于医生在书写病历时将病人信息弄错,导致病人出院后无法正常医疗保险的报销或给病人造成其他麻烦,因医生乱开诊断证明而将医院卷入他人间的纠纷当中,病历因保管不善丢失或损毁导致诉讼中败诉等。病人原始病历具有证据效力,病历内容记录错误或被涂抹、篡改都会引起不利后果,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四)制度因素
1.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医疗保障制度存在过于强调职业和身份界限、医疗保险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保险覆盖面不广等制度缺陷,将人群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劳动者享受不同的医疗待遇,医疗保险资源分配失衡,行业间、部门间、城乡间的差别悬殊,导致供大于求的一边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另一边却面对着看病难、吃药难的困窘,加上一些地域和群体医疗保障的缺失,一些人群根本享受不到国家医疗保险待遇。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如遇重大疾病,则可能导致整个家庭脱富致贫,甚至到无法维持日常家庭开销的地步。此类家庭中如有愈后不能自理的病人,对家庭来说将会是沉重的灾难,加上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病人本人和家庭都将陷入无尽的绝望和无奈。病人因看病花光了所有的钱,在离开医院就意味着生活都将无法维持的绝望时,最后不得已将责任转嫁给医院,因为赖在医院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2.医药制度不合理。由于国家财力所限,1954年出台了一项医药加成的政策,该政策已实施六十多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医药加成政策促进了公立医院的发展,但目前该政策已经发展为以药养医的现状,成为公立医院一项主要的收入来源。医院靠药增加收入,医生开处方提成,偏离了医疗服务的宗旨,医药加成政策加重了病人的医疗负担,损害了医生的良好形象,增加了医疗纠纷,同时也影响到了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患者因素
1.病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病人入院前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在愈后效果不佳时,病人内心会产生巨大落差,认为看病付出了高昂的医疗费,而没有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便要求医院退回医疗费或补偿相关经济损失。另外,一些医师盲目乐观的诱导,也会给病人心理上营造很高的期望值。一旦实际治疗效果没有达到病人心理上期望值,病人便认为上了医生的当,从而产生受骗心理,当医患信任感消失殆尽是,纠纷由此产生。
2.病人医疗知识欠缺。由于病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缺乏科学的认识,一旦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或其他风险,便把全部不良后果归结于是医院的医疗事故,这需要医务人员提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不可预知的可能性[3]。手术后病情恶化可能导致病人及家属心理失衡,是导致医疗纠纷的直接原因。
二、医疗纠纷对策
(一)完善相关制度
1.建立高效、公信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我国交通事故纠纷数量远比医疗纠纷数量多,而交通事故纠纷双方的矛盾显然没有医患双方矛盾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有一个高效、公信的责任认定机制,而在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当中就没有这样一个快速高效的责任认定机制,这也与医疗纠纷本身性质有关。医疗纠纷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索赔金额高、处理困难等特点,医患双方责任认定的难度很大,耗时长,且认定费用相对要高。目前,涉及医疗纠纷责任认定的技术鉴定有两个:一是医疗事故鉴定,因新侵权法的出台,这种鉴定已经很少人做;二是医疗技术司法鉴定,但该技术鉴定耗时长,费用高,程序复杂。以上两种鉴定都是法院审判的依据,鉴定程序的复杂性和耗时性,增加了诉讼的难度和期限。一般医疗纠纷发生后,因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公信力较低,诉讼程序的复杂耗时、成本较高等原因,患方更倾向于私力救济途径—-医闹。如果在处理医疗纠纷当中,有这么一个高效、公信的医患责任认定机制,那么医疗纠纷也可以像交通事故纠纷一样快速有效的划清双方责任,纠纷很快化解。然而,医疗纠纷的认定难度大、专业性强、成本高,即使有这样一个快速认定机制,因其费用高昂,患方也未必乐于接受和选择这种责任认定途径。因此,高效、公信的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建立还应具备两个制度方面的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消除患者经济方面的障碍。二是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将医疗纠纷责任机制的认定机构、认定程序、法律效力等内容写进法律,并规定该责任认定为医疗纠纷解决的必经环节。
2.取消医药加价政策补贴。以药养医现状是滋生医药腐败的土壤,取消药品加成势在必行。取消医药加价后导致的公立医院收入的减少可以通过多种合理途径弥补,首先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其次提高医院综合服务类项目的收费,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的价值。
(二)加大对恶性医闹行为的处罚力度。尽管国家相关部委多次联合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医闹行为,但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过分追求和谐维稳,避免信访矛头转向自身,对医闹行为采取容忍,委曲求全,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医闹的发展。想要遏制医闹,杜绝恶性伤医案件的发生,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医闹采取零容忍,医闹不是合法的维权行为,而是扰乱公共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在维护公共治安秩序层面上,必须严厉制止,不能为了维稳就一味妥协,不能怕热火烧身就行政不作为。只有落实好医闹严打政策,真正实现医闹“见光死”的良好局面,才能有效规范医疗纠纷走合法途径解决。
(三)规范媒体行为
媒体舆论的影响范围广,对社会大众有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失实的报道严重干扰了医疗纠纷的依法解决,阻碍了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医疗纠纷中,应当尽快建立医疗纠纷报道审查制度和医疗纠纷报道失实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范媒体报道行为。使媒体在医疗纠纷报道中,客观、公正、全面的记述医疗纠纷详细情况,合理、合法的分析医患双方存在的问题,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全面的看清医疗责任和医闹的界限,从而营造出健康的社会氛围,有效缓解当前紧张的因患者关系。
(四)规范医疗行为,注重细节化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1.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遵守临床操作规范。违规的诊疗行为是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直接原因,必然会引发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遵守临床操作规范,杜绝医疗伤害的发生。各项医疗规章制度是医务人员从事医疗工作时必须遵守的规范性文件,是诊疗行为合理性、科学性、正当性、规范性的制度保障。
2.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医患关系建立的重要途径。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应当懂得怎样去与病人沟通,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较高的语言艺术能力必不可少,学会耐心的倾听病人对病痛的诉说,然后善意的病人,关心病人,用关切的语言温暖病人,逐步建立起病人对医生的良好印象和信心。充分的医患沟通可以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履行告知义务和保护患者知情同意权的
重要环节,通过医患沟通可以普及患者医学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促进医患配合的默契程度。应把医患沟通纳入医疗质量范围进行管理[4],建立医院沟通制度。
3.规范病历书写,加强病案管理。病历是病人就医之间形成的医疗文书,除了医学研究价值外病历还具有证据效力,医疗纠纷发生后病历往往成为病人攻击医院的主要对象。病历应当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时效性,这就要求医生规范的书写病历,及时完成患者知情同意书等相关医疗文书的签署工作,如实记录病人的诊疗过程,提高病案质量。另外,医疗机构负有妥善保管病历的义务和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要求病案管理人员应当强化法律意识,完善病案管理制度,规范病历借阅和复印行为,充分履行保密义务。
4.提升医疗服务细节管理。医疗服务细节管理贯穿于诊疗全过程,关注医疗服务细节,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可有效提高病人就医的满意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文化和环境以及家庭等因素,对人们身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并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丰富。因而,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必须更加细腻,呵护人性,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结束语
当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不是某些单位和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相关社会体制出了问题。只有革新社会体制,改善社会风气,不断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医患互相信任和尊重,才能打破医患关系的僵局,彻底廓清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左建军.医患关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现代医院,2010,10(7):124-125.[2] 金庆芬.医疗纠纷现状调查与医疗纠纷防范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4(10).[3] 黄桂珍.沟通在减少医疗纠纷总的作用[J].医学文选,2004,23(5):663-664.[4] 邵金花,孙伟,陈芬.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