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学生案例
问题学生案例
王晓林
孟怡明,男,6岁,一五班学生,刚来不久,在我班就“名声大震”,1、无心向学:上课不专心、不听讲、搞小动作,缺乏兴趣,经常在课堂上捣乱,影响他人上课,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
2、待人不友善:行为霸道,不顾他人感受,自己爱怎样就怎样,经常因一点小事就动手殴打本班或其他班较为弱小的同学。强行抢占他人物品,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发生,每次都要老师出面才肯交还。
3、说谎:为掩饰其所犯的错误,经常编造大量谎言来欺骗老师和家长。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呀!
经调查:父母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俗,无固定职业,在上幼儿园时,其任教老师就反映其不服管教,野性难驯,是个相当出众的人物。父母平时对孩子关心管教不够细致,对其言行缺少正确的引导,任由其发展,但每次在孩子遭人投诉或犯下大错时,就会给予严重的打骂和体罚,开始孩子还会有一点害怕,有所收敛,但不用几天,依旧我行我素,而且情况日益严重。个人因素:性格放纵,不受约束,性情变化无常为其行为不良的主因。
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建立良好的帮教关系。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利用上课及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接触沟通。上课时,尽量多提问他,多给他表现和发言的机会,并对他进行适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做,一来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二来帮他树立自信心。下课后,还经常与他聊天,利用他喜欢帮老师做事的特点,找一些事给他干。在密切的接触过程中,我遵循一条原则:在帮教关系中,无论是认识还是情感,我都是以忠诚、真挚的态度对待他,树立个人的完整性和可信赖性。使自己成为受教育者喜欢的人,成为对受教育者有吸引力的人,消除泩的敌意和戒心,理解老师的善意,这是帮教问题学生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2、提供学习榜样。提供可模仿的老师、同学的榜样示范来增强行为的认知。如把问题学生跟优秀学生编在一起坐、编在一个学习活动小组。
3、换位思维法。这种方法是我在实施整个帮教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也是最主要、最见效的方法之一。换位思维——就是站在别人的位置想问题。例如,当你发脾气打同学,扔同学的东西时,你要站在那同学的位置上,想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换个角度想问题——就是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想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老师的批评,表面上看是一件很没面子的坏事,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这是老师在关注着我,说明老师对我的关心,别的同学上课也开小差,老师都没注意他呢。学生如果能换个角度想问题,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渐渐地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现在楚俊超的脾气有明显的好转,基本上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已经好久没有听到有人说他打架了,他的朋友也多了,学习上,他的正式作业、家庭作业都能保质保量完成了,他的成绩也在步步攀升„„只要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用我们的恒心、爱心和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感化他,就一定能走进他的心灵,打开他心中的“结”。
第二篇:问题学生案例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书包里搜到的香烟
【导读】那已是6年前的事儿,是我的第一届学生,是从3年级一直带到毕业,而且从4年级开始,我便当上了六(3)的班主任。可以说,对于一个刚踏足教育的年轻人来说,这4年里,我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付支于此,带着无尽的冲劲用以证明自己,希望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我爱我的学生,而以我的人格魅力也同样受到每一位学生的喜爱。不论成绩好与后进,不论家庭环境富裕与否,我们彼此都生活都很有默契。
事件发生在六年级下学期中,可以说,不管学生还是教师都在进行着紧张的教学。
【现象】
六(3)班学生尹建华同学是一个14岁的男孩,他长得帅气且性各外向而又带有真诚,他不狡猾却有点顽皮,对潮流也颇有留意。学习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难度,只不过他的成绩一直都只在中上游徘徊。究其原因,应该是家庭的影响最主要。
早已听说校外小卖部的老板的私底下反影,也有好学生的信息反馈说我校有一小部分学生放学后与一帮已毕业学生在小卖部楼上的二楼吸烟,其中也有我的学生,但我班学生吸否就没有真凭实据。一个炎热的下午,六(3)班上体育课,课前得到可靠消息说建华的书包里藏着一包烟。在再三确认情报的可靠性后,我借体育课没有学生在教室的机会,搜索了班里所有有可能吸烟的学生的书包。果然,在建华的书包深处,我找到了一包已吸食了差不多一半的香烟。【分析】
建华的父母在他低年级的岁数时就离婚,平时他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周末一般情况下他都到莞城与其母亲相聚。父亲的工作我也并不甚了解,只知道他很忙而又没有固定的工作,生活条件不错。即使离婚,但双亲对其的爱并没有减退,特别是妈妈。但吸烟在建华同学身上发生也是其双亲爱的方法过于肤浅及缺乏方法,以为多给钱孩子就能平息他们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究其原因,尹建华同学之所以吸烟原因如下:
1,双亲的离异让他感受不到完整的爱和对家庭观的正确认识埋下伏笔;
2,父亲的少管、母亲的溺爱及父母教育方法是诱此的导火线; 3,吸烟有害健康,而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器官尚不成熟,吸烟对呼吸道、肺、心、嗓子的危害更大;其次,长期吸烟易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和不良心理品质,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最后,小学生如果吸烟成为习惯,就会想办法弄钱,容易向小同学索要钱财;
4,六年级学生的心理也处于一个极度敏感的阶段:六年级的学生的活动范围已涉及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在各种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具体经验,在人际交往方面,学生对于与自己经常交往的教师、家长、同学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评价,形成比较稳定的好恶情感。到了六年级,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的身心巨变还对他们的性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偏慢。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常会处于一种矛盾的不平衡的焦虑之中。
【对策】
1,在证据确凿后,我让班长代为传话:让尹建华同学下课后找我。同时间,我已准备好如何与其交流。
下课铃响了,没过多久,建华在我刚好洗手时走过来,因为之前我将搜到香烟的消息全部封锁,他大概还学发现香烟不见了。便若无其事地问:“老师,你找我?有什么事?”
就在他的话还没落之际,一个力度十足的巴掌便印在他的脸上,紧接着就是第二个。“你不知道我为什么找你?现在知道了吗?”当我还压制不住内心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想接着施行私刑时,被另一个刚好经过的老师劝开了。在彼此一阵冷静后,我拎着建华来到学校幽静的生物园进行谈话。
我先是就我先前的违法行为深情地对其道歉。从他的眼神中,我感到了他理解。
接着我们便开始了深情的交谈。从他的每一句话中我都十分敏感地努力发掘可以让交谈有效继续的线索。当然,我们最后也达到了共鸣。建华也同意了我所提出的要求和我将会进行的处理方法。
2,电会家长,道明事情,当面约谈
事情发生后,我第一时间电会了家长,道明事情。并在第二天当面约谈了他们,后来就只有建华的母亲与我交流。但她承认会将我们交流的所有如实与前夫进行交流。
家长对我的做法并没有觉得欠妥,她也明白我及其他科任对建华的用心,也肯定我们几年来对其儿子的付出。最后,建华也当着我们老师及其母亲的面承认错误,也道出了其近来的内心。当然也给了家长和我们承诺。
3,在得到建华同学的同意,我利用班会时间,把当年的生理卫生课程中《吸烟的危害》在班上学习了一遍,同时结合了当前一些权威专家对人类吸烟的相关研究资料和网络信息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建华得到了再一次警醒,并欣然接受班会对其所起的作用。其他学生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和通识课教育。
【事件过程的自我觉察】
1,当我拿起建华书包里香烟的刹那间,我感到孩子的可怜。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国式离婚给孩子带来的创伤让人心寒; 2,中国教育的发展是否抵抗得了信息化时代给以后代带来的冲激;
3,对于事件中个人情绪的稳定性欠佳;
4,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机应变地与学生开展话题交流。
【案例总结】
吸烟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显致的趋向年轻化,这大概是信息化时代带来社会变化周期缩短,导至人类理性发展跟不上感情需求。尤其是我们的中国,仿佛我们的下一代就如美国二战后出现的那一代人-迷失的一代。我们的孩子沉浸在幸福和物质丰富的年代,这也恰恰让他们觉得生活的幸福与生俱来,人生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上进心的丧失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反思案例,有如下总结:
1,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灌输到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时刻。让学生真正感到我们的爱,我们的付出。当意外的发生时,学生们对老师的信任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面对事情,老师的EQ要相当高。这件事情其实对本人日后的工作也有极大启发。打学生是一种严重的犯罪,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伤害;
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做到未雨绸缪,与时俱进,把握社会信息。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也恰好说明了学生思想教育这方面的有效对策。
第三篇:问题学生案例范文
案例1 张姣是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
案例2
王满,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留守儿童。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案例3 强强进入三年级了,总觉得妈妈太唠叨,每天反复叮咛做作业、看书„„就这几句话要讲上半天,觉得烦人不想听。爸爸又不通情理,每次考试不进行具体指导,但要求考到前五名,达不到指标就给脸色看,轻则骂,重则打。强强考试多次失败,也不以为然,反正骂过打过,一切照旧。于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自行其是,弄得父母很生气。
案例分析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心理渐趋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他们会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还相对较小,再加上父母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不可能完全脱离父母的约束,于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会经常发生一些冲突。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总觉得孩子还小,出现冲突是孩子太不听话,所以父母还得“事事操心”。而孩子对父母的“严加干涉”起初是反感,当他们意识到他们还无法摆脱父母的约束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态度,我行我素,对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不加理睬。像上述案例中的小明和强强就属于这种情况。
案例4:
李静、李涛姐弟俩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去了福建打工,每年只在过年回家一、二十天。李静在八个月大时开始在外婆家生活,李涛则在一岁时便由爷爷抚养。这对姐弟俩身上呈现出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共同特征。
夏天到了,外婆家每天都会买上一个大西瓜,然后总是切下最好的部分专给李静吃。暑假时李静回到农村的爷爷家,爷爷问她外婆平时有没有给她买什么好吃的,她说:“什么都不买,连西瓜都不买一个。”过了几天,舅妈带她出去玩时,给她买了一支当时颇受欢迎的雪糕,并细心地帮她剥好了包装袋,谁知她回去后竟对大人说,舅妈自己吃雪糕,吃到一半吃不下了才给她吃。李静像这样爱背后讲人坏话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对待她最亲密的抚养人——外婆,也是如此。
李涛上一年级时,有一次上课因贪玩被教师批评,第二天便无论如何不肯上学,直到大人答应为他换一个班,他才肯去,可没多久他又要换班,同年龄的几个班都换过一遍后,他又要换学校,闹了很长时间直到大人给他换了学校,并宣布“最后通牒”后,才逐渐平息下来,只是偶尔还会因不做家庭作业逃学
一、两天,到外面玩够了再回家。
分析: 由于从婴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李静姐弟俩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只要成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及时地加以改善,让他们多体验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一定会逐渐好转。
1、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2、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3、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案例5 小昊,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家庭组成成员有爸爸、妈妈、爷爷。他爸爸、妈妈在他二年级时离异。母亲改嫁,父亲自离婚后远走他乡,杳无音讯。他自此跟爷爷一起生活。爷爷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他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爷爷很少让他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他人很聪明,但自信心差,性格执拗,容易动怒打人。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他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自制力较弱,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原因分析
爷爷的无原则溺爱。爷爷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父母爱的缺失。小昊的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各自打工赚钱,父亲多年未曾回家,母亲又已重组家庭。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爷爷很少让他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性格孤僻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也常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加剧了他的易暴易怒情绪。他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爷爷。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他的爷爷在教育孩子时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只能解决孩子的温饱。父母不在他的身边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小昊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他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靠打人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
第四篇:问题学生案例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班主任。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八个年头了。在这些年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充实。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许许多多烦琐的小事,都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分析去处理,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与细心,更需要教师的创造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创造力的孩子。
我班有个学生叫张远林,今年15岁了,他是我班男生中最为调皮,令人头痛的学生。他虽然头脑灵活,但自控能力差,上课随便插嘴、讲废话,作业经常少做或不做,还有说谎的坏习惯。初二开学初几乎每天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每天都有学生向我告状。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我找他多次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学习的好学生。每次谈话,他表态很好,但在行动上却没有一点儿进步,我几乎对他失去了信心。有时,我想算了吧,或许他真是 “不可雕的朽木”。但我又觉得作为班主任,不把他管好还会影响整个班集体。我心想:非把你转化过来不可。于是,我和他的家长取得了联系,通过交流了解到,他的家庭环境比较特殊。
他的个人背景和分析
家庭背景:他的性格与其父亲极相似。现在其父亲常年在外,几乎不回家;母亲很辛苦,打零工挣钱,溺爱自己的儿子,起早贪黑没时间也不会教育孩子。他不太听从母亲的管教。在家缺少父爱,与母亲缺少交流。
学校背景:他在老师眼里,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品德不好和有不良行为,不遵守纪律,所以挨批的事都能找到他,他对老师有敌对情绪。与同学相处时经常使用一些污言秽语,随便拿同学东西。缺少老师的关爱,缺少与同学积极的沟通。
这样的学生习惯很差,是长期养成的,要改变他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所以作为班主任我理解他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学习是他问题的导火索。他虽然学习生活习惯不好,但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比学习好的学生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起先他少做了作业,我只是叫他补上。他会觉得很便宜,以后就仍然少做,老师发现了也不过是补上罢了。罚做是必要的,对这样的学生惩罚也是必要教育手段。老师心太软不利于这样的学生改变不良习惯。这样的学生自身懒惰,怕做作业,老师必须对他查得严一点,仔细一点,不能让他有机可乘,漏掉一次,他会觉得自己很侥幸,下次他还会这样。发现他少做或不做作业了,老师叫他罚做,一定要死死地盯住他,老师一旦忘记了,让他溜回去了,对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又会增加难度的。坚持盯了他几回,他也会怕的。我理解他所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尽量地理解他的失误、宽容他,力争站在他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目的是让他感到我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给他改正的机会。我在与他谈话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使他恢复理智和自尊,从而冷静的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不足。
任何一个有不良品行的孩子,都不可能通过老师的一两次谈话,三五次的思想工作在三周两周内该掉的,有些可能要几个月,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有所长进。所以我从不对他短期内出现的屡犯屡改,屡改屡犯的现象丧失信心,给他一定的时间,冷静耐心地与他一起分析原因,让他感觉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的成长和进步,老师会长期持久地支持信任他。
他写作业出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用爱心去关怀爱护他,用爱心去严格要求,平时只要是他犯错误了,我都要跟他讲很多的道理,让他心服口服。他有一点进步我也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表扬。课下他的个人卫生不好,我会耐心的监督他。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针对张远林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热情,每天安排他收发学生的作业,以便也让他看看别人的作业,对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经过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也能积极的写作业了。
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他的行为习惯有很大提高:衣着整齐了,语言文明了,口头语少了,集体观念增强了,与同学关系融洽了。现在他成了我们班的义务课代表。学习方面也有很大进步: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成绩进步了,数学和历史成绩尤为突出,期末考试结果是:数学90分和历史46分,被评上“学习进步之星”。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我的收获及启示:
对待问题学生必须坚持疏导、鼓励、情感交融与严肃纪律相统一原则。要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要欣然地接纳,要对他充满积极的期待。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心理沟通放在第一位,更多地走进的学生的内心真实世界,成为他们可以交心的朋友。这样,老师的真诚、友善的表扬和批评才能被他乐意接受。
结合我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导师育人工作纪实》,充分利用任课教师的资源优势,班主任与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育转化工作。我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收集他们的信息、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商量,积极探讨,制订有效的管理策略,共同把班级建设好。利用科任老师的力量搞好班级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成绩,有效转化后进生,化解班级矛盾,凝聚班级力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薄弱学科,相关科任老师可以帮助辅导;不同的科任老师与学生有不同的人缘,可以用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同的科任老师有不同的绝招,可以解决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替我分忧。老师的团结合作其实就是学生可以看到的最好的人格教育,身教胜于言教!
失败的教育多源于爱的缺失。教师声嘶力竭带来的往往是学生的无动于衷,自己的无计可施;家庭的不幸又何尝不是把学生引向自卑的导火索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不想做差生。教师唯有爱,用爱感化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都很可爱,我们的工作很顺心,我们的事业很有意思。
第五篇:问题学生转化案例
问题学生转化案例
案例基本情况:
丹丹,女,13岁,七年级学生,家距就读学校二三里,生活习惯较好,每天清早自己起床弄早点吃了后按时走路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但学习习惯很差,从来不做家庭作业,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听讲不用心,有时干脆埋头搞小动作,屡次说教都不起作用,成绩下降明显。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可以说是问题学生了,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过分自卑。丹丹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他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严重伤害,通过询问其他的同学,我知道了她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并且听他母亲说丹丹曾经被狗咬过4次,每次都注射了狂犬疫苗,丹丹认为自己不聪明了是疫苗惹的祸,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了,导致她意志消沉,甚至变得自暴自弃了。
2、逆反心理。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对教师的简单说教,喜欢从反面思考,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而在丹丹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因此,她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教师对她进行教育,他会不理不睬,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模样。
3、意志薄弱。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有求上进的愿望,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但许多学生往往不能持久。像丹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他的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又让惰性占了上风,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
二、家庭教育的原因。
1、教育方法的粗暴。她爸爸对丹丹在生活方面极其宠爱,对她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孩子应该弥补他们的缺憾。因此,他对丹丹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丹丹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2、家长的宠爱。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丹丹爸爸整天忙于工作,妈妈外出打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祖辈对其比较宠爱,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祖辈总是有求必应。这无形之中给孩子形成了一种固执的性格。采取的措施
我了解情况之后,结合自身的认识,认为学生的主观因素才是决定性因素,而家庭、学校的因素都是次要因素。所以,我常对丹丹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满足丹丹心理方面与学习方面的需要,帮助她正确地了解自己,确立适当的生活目标,教她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作了以下工作: A、以激励的教育方式,唤起她对学习的信心。
为了消除丹丹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我经常对同学说:“看,丹丹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丹丹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渐渐的,丹丹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对学习也开始有了信心。B、积极鼓励,合理调适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问题学生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绝对是个好办法。有一次,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她热情高涨,参加了100米短跑赛,并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我趁热打铁,把她的这一成绩反复在班里进行表扬,并通过学校广播表彰了她的这一成绩,此时,她的成就感就溢于言表。
C、家校沟通,促进自觉性的培养。
首先,我找家长谈心,我真诚的告诉家长,不能盲目的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同时详细地分析了丹丹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平时可以多鼓励他说说学校里的事,并给予孩子适当的建议,使他渐渐的乐于表现自己;实施奖惩结合制度,如果最近一周作业的书写有进步或者正确率提高了,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相反则有相应的惩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并给予积极地鼓励,家长、老师常见面
交流,并当着孩子的面总结做得好的地方与有待改进之处,从而共同督促孩子认真学习。不给孩子零花钱,实在有必要给的话,也要以奖励的形式发给孩子,让他感觉到钱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体会到凡事只有努力过才会有报酬,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作为家长,每天应抽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交流,了解当天老师讲的内容,学校里发生的事、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等,家长也在一旁看看书籍、报刊,形成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她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丹丹的进步是很明显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开始在乎同学和老师对他的评价。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非得到不可,脾气也有所收敛。她从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改变了以前与同学相处时毫不在乎的态度,能积极为集体做事了,尤其是劳动和卫生工作她总是抢着去干,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现在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在上期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都上了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