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政策法规知识点5篇

时间:2019-05-14 10:2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政策法规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政策法规知识点》。

第一篇: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政策法规知识点

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政策法规知识点

一、依法治教的含义(主体、范围、依据)基本要求(有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律意识、具有健全的有关教育的民主与监督制度)必要性(发扬民主加强领导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培养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受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权利和义务一致、教育法制统一)存在主要问题【立法中(纵向层次问题,下位法律滞后,地方性法规缺乏特色、横向层次教育立法的缺口依然很大);执法中(教育法律意识淡薄、执法严肃性不够、救济制度不完善、司法制度不健全)】推进措施(提高意识,转变观念、有法可依、推动促进深化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工作)

法律与政策【区别(制定主体不同、表现形式、实施方式、作用不同)联系(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法律史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有共同的本质。要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依法办事)二

教育法的概念(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教育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教育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特征 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强制性 多变性 教育法之上没有统一的法典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终身性原则社会作用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按教育规律办事。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教育法律规范特征(规范性 概括性)结构(法定条件 行为准则 法律后果)主要渊源宪法 教育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以及教育条约和协定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宪法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教育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称教育法律。教育法律又分为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宪法”或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是指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教育法规 教育行政法规 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教育法规由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从其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上划分,可以分为两种。

1、执行、补充性的地方性教育法规.2、自主性的地方教育法规,教育规章1部门教育规章常用的名称为:规定、办法、规程、大纲、标准等。

2、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人民政府制定的教育规章,称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或简称政府教育规章。政府教育规章常用的名称是:规定、办法、实施意见等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由教育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基于人们的教育行为产生的教育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构成要素主体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与教育活动有关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公务员、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没有客体,教育法了关系中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就无法实现和体现出来,教育法律关系也就不能产生。如《教育法》规定学校具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权,学校据此安排教学活动、配置教师的行政行为,就是教育法律关系客体。1.物。是指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可以作为财产权对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质财富,包括各种物资、财产、设施、场所、资金等等。(不动产、动产)2.行为。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作为和不作为。(1)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2)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行为(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教学行为。3.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取得或拥有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等权益。这些权益受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不得非法侵占。包括各种教材、著作在内的智力成果,各种具有独创性的教案、教法、教具等。内容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三

教育行政机关的涵义 依宪法、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教育方面的行政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资格1、是依法建立的行政组织2、依法拥有教育行政职权3、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教育行政职能4、独立地承担自己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5、享有行政优益权6、用自己的名义参加行政复议或诉讼活动;主体地位的体现

1、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单方意志性。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确定性。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法定性。

2、教育行政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1)教育行政机关与其他同级的行政机关之间的平行、协助关系。(横行关系)(2)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之间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职权1教育行政职权的来源(固有职权授予职权)2教育行政职权的内容(教育行政创制权 决定权 命令权 执法权 处罚权 监督权 奖励权 物质帮助权 教育行政复议权)学校概述 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和登记注册的教育机构,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学校作为事业法人与企业法人的不同1、设置目的不同:公益 营利2、经费来源不同:财政拨款 股东投资3、调节手段不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办学自主权; 市场调节下的经营自主权学校的法律地位1学校是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2学校具有民法上的法人地位。3学校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

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教师的法律含义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3.教师具有特定的权利义务。教师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教育教学权。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简称学术自由权或科学研究权。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简称参与教育管理权。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7、申诉权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资格条件中国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规定的学历或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社会进步使得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的对象变为享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主体。学生法律地位的特殊性:不同年龄阶段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不同;学生与学校及老师的法律地位具有不对等性。学生权利

1.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与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享有获得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

5、享有人身权。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 2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 四

教育法律责任的涵义 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特点

1、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

2、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

3、由违法的 教育法律主体来承担

4、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种类1行政法律责任2民事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构成要件1有损害事实2.损害行为违反了教育法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形式制裁补救 强制

教育法律主体 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包括: 1.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2.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3.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和教师4.学生5.其他公民和法人。有关教师违反《教师法》的执法 行为分析(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法律责任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教师本人2.体罚学生的构成要件(1)体罚都具有教师的主观故意。工作疏忽或教学水平不高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等,不适用这条规定。(2)必须具有“经教育不改”的情节。如未经教育或教育后改正的,不适用这条规定。(3)体罚学生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1.教师“品行不良”主要的表现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侮辱学生”是故意损害学生的人格。2.具有上列两种行为之一,且情节比较严重“影响恶劣的”,才适用这条规定。教师中一般的职业道德缺欠,无意中对学生造成某种精神伤害,不适用这条规定。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奸污、猥亵女学生的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行为分析侮辱教师,是指公然贬低教师的人格,破坏教师的名誉。方式归纳为三种,一是行为侮辱,二是言词侮辱三是图文侮辱。殴打教师,是以暴力方法侮辱教师,或故意非法伤害教师人身健康。法律责任主体:实施上述行为的公民个人。处理:1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人员侮辱、殴打教师的,应由其所在单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2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殴打教师,造成轻微伤害的;公然侮辱教师,侵犯教师人身权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照该法的规定,给与治安管理处罚。3对侮辱、殴打教师,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由人民法院追究民事责任。4对侮辱、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 行为分析:申诉、控告、检举是教师的一项公民权利。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打击报复,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其他行使一定职权的人员,故意滥用自己的职权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实施报复陷害,致使他人的合法权益蒙受损害的违法行为。责任主体:主要包括学校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及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执法机关及处理(1)对打击报复教师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2)对国家工作人员打击报复教师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规定,以报复陷害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 运动伤害 课余伤害 课内伤害 校外活动事故 原因 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教学设施陈旧、老化,为及时修复或拆除 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 体罚或变相体罚 安全保护措施不力 学生特殊体质或疾病 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

五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促进学校依法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推动教育的法制建设;途径1诉讼渠道又称司法渠道。凡是符合《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的案件,都可以通过诉讼渠道获得司法救济。2行政渠道主要有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两种方式。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了受教育者和教师的申诉制度。3其他渠道 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教师申诉制度的含义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特征:1教师申诉制度是法定的申诉制度。2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3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范围

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

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的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进行。学生申诉制度的含义是指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特征:(1)学生申诉制度是《教育法》保护学生权益的法定制度(2)学生申诉制度是维护学生这一特定主体的权利救济制度;范围(1)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理不服的有权申诉。(2)学生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3)学生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起申诉。(4)学生对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可以提出申诉。(5)学生对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6)学生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可以提出申诉。程序

1、提出申诉;

2、受理;

3、处理。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作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活动。特点: 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度; 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对复议申请必须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或裁决 范围(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对教育行政机关因不作为违法的。(4)对违法设定义务不服的。(5)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管辖

(一)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管辖

(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原教育行政机关管辖

(三)特定管辖 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几个步骤

行政诉讼的涵义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制度。特点: 主管恒定 诉权专属 标的确指 被告举证 不得调解;范围(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教育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或执照,教育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5)申请教育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7)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8)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管辖

(一)级别管辖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

(二)地域管辖一般来说,教育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三)裁定管辖 程序

(一).起诉

(二)受理

(三)审理

(四)判决

(五)执行

教育行政赔偿特征:

1、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

4、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

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职务行为主体 职务违法行为 损害。对人身权的损害;对财产权的侵害。因果关系

第二篇:陕西省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政策法规复习资料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法》在教育法规体系中属于(基本法律)范畴.2.《义务教育法》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的法定年龄为(6周岁)

3.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4.在聘任制条件下,学校与教师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

5.辞聘是(教师单方要求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6.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7.(依法治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8.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关系)

9.依法治教的法律依据是(教育法律和与教育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

10.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11.《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可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12.《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有:方向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和终身性原则。

13.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力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称为(教育法律关系)。

14.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15.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学校具有行政主体、(法人)和行政相对人三种不同身份。

17.任命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是(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1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19.某教育厅工作人员李某到一所学校检查工作,因工作与学校工作人员王某发生争执,最后动起手来,并将该工作人员打伤。本案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是(教育厅与王某)。

20.某校教师张某在教学过程中违反《教师法》,未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其法律责任主体为(教师张某)。

21.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有损害事实、损害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和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2.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活动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的制度称为(教育法律救济).23.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相同点是(性质相同).2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5.《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26.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教育法规)。

27.《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它他教育机构从(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起取得法人资格。

28.《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扶持各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这条规定体现了教育法的(平等性)基本原则。

29.《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

31.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32.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33.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34.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35.(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36.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14--16周岁).37.依据法律规定,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某市教育局)。

38.王某担任某校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该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是(当地县教育局)。

39.如果要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和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40.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41.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42.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4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44.学校应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应对不法侵害。

45.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责任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6.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学校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

47.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48.各地要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得拖欠(教师工资)。

49.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50.1981年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实施,拉开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依法治教的序幕。

51.《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为保证贯彻依法治教的(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52.《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不仅适用于公立各级各类学校,也适用于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的原则)。

53.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和地方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

54.我国的教育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教育立法主体的多元性)决定的。

55.《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体现了教育法的(强制作用)作用。

56.对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形式和任务作出原则性规定并且规定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是(宪法)。

57.一般认为学校对在校的未成年学生负有(教育、管理、保护)职责。

58.《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责任”

59.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

60.学校要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61.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整顿)。

62.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询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证人、未成年被害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

63.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或者没有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标志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视情节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64.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己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应依法承但相应责任。

65.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相同点是(性质相同)。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计20分)

1.教育立法的目的在于教育法的实施。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B.教育法的执行 C.教育法的遵守)。

2.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A入学 B升学)等方而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3.《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1.宪法B.教育法)制定本法。

4.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实施初等义务教育C.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5.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A.学费B.杂费)。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根本上要(A.靠教师C.靠法制)来保障。

7.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C.职业道德教育D.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突出地位。

8.侮辱、殴打教师造成损害的,(A.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C.追究刑事责任)。

9.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A.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C.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10.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1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A.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C.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12.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在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A.表彰C.奖励)。

13.任何单位不得占用学校的校园、场地为(A本单位修建办公楼 B.本单位修建家属住宅)。

14.小民在学校发生被开水烫伤的伤害事故,学校应当(C.及时救助小民D.及时告知小民父母)。

15.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A.安全教育 B.自护自救教育)。

16.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给予(A.劝诫B.制止)。

17.因追查犯罪的需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有权利依法进行检查的机关是(A.公安机关B.人民检察院)

18.侮辱、殴打教师造成损害的,(A.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C.追究刑事责任)。

19.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体现为(A.法律法规的制定权B.法律法规的执行权)只能由国家机关或有关机构在各自的职责权限范围内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行使。

20.当前我国横向层次的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A.实体法C.程序法)的缺失。

21.我国的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表现为(A.内容体现上 D.根本任务上)的相同。

22.教育法律规范一般具有两个特征即(C.规范性 D.概括性)。

23.以下的教育法律法规属于教育单行法律的是(A.义务教育法 C.民办教育促进法)。

24.教育法的特征表现在(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 D.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强制性).25.教育法律关系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两类即(A.教育行政法律关系B.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26.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将可能会被(B.行政处分或解聘C.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27.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A.歧视D.开除)

28.因追查犯罪需要,有权依法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进行检查的机关是(C.公安机关D.人民检察院)

29.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主体(A.教育法律关系客体 B.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30.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教师聘任制度、(A.教师资格制度D.教师职务制度)

31.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一般采用警告、(A.记过B.留校察看)

32.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A.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 C.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十题,计10分)

(×)1.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物。(对象——包括物、行为以及精神物品等)

(×)2.教育行政法规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由国务院制定)

(×)3.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成。(组成部分及相应关系)(×)4.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和课本费。(不收学费、杂费)

(√)5.学校意外事故不是由违法行为引起,所以不具备法律责任的条件。

(×)6.用学生成绩优劣排队的方法,既可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学生成绩及相关情况提供便利条件,又可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侵犯学生隐私权、名誉权)

(×)7.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后,得取消其学籍。(不得开除未成年人学籍)

(√)8.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

(√)9.公共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宪法”。(基本法律)

(×)11.我国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2.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参加者。(教育法律关系中)(×)13.《教师法》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学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学历)

(×)14.制定《教师法》是为了纠正教师的错误行为。(为了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

(×)15.依法治教的主体即指各级行政机关。(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校、教师学生及其监护人等)

(×)16.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终身的。(起始于受聘之日,终止与解聘)

(×)17.学校的法人资格,使学校享有民事权利,因而学校和企业一样,可以广泛的参与各种经济活动。(学校属于事业法人,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18.以法治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依法治教)

(×)19.依法治教的依据就是教育法律法规。(还包括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

(×)20.教育法的一切规定只有通过国家的强制措施才能得以实现。(由于教育法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般情况下可依靠人民群众自觉遵守的执行)

(√)21.一个教育法律条文并不一定包含全部的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要素。

(√)22.教育行政机关是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主体。

(√)23.行政行为特别是损益性的行政行为作出前,学校有获得听证的权利。

(×)24.实践上对于某一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方式只能是一种。(不仅限于一种,可以在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同时,追究其刑事责任或民事法律责任,三种形式也可并处)

(×)25.制裁的实质在于强制违法者履行其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而强制的实质在于剥夺违法者的某种权

利。(制裁与强制倒过来即可)

(√)2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27.教师在教育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始于其获得教师资格,并受聘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任教,止于解聘。

(√)28.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29.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30.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31.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32.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灵魂.(×)33.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负有监护职责.(教育保护职责)

(√)34.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35.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申诉的十五日内,作出处理.(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接到申诉书后,应对申诉人的资格和申诉的条件进行审查,三十日内分别就不同情况做出受理、不予受理和重新提交等处理)

(√)36.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有些老师教你学习方法,让你自己可以学到东西……而最好的老师,其实往往是伤害过你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1

科目一(中小学通用)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教师职业道德

(一)爱国守法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2)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1)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2)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1)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3)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1)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3)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

(4)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2)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2

科目二(中学)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4)练习法

(5)实验法

(6)讨论法

(7)参观法

(8)读书指导法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3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二)安全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

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四)尊重的需要

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四种气质类型特征

(一)胆汁质:

具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不均衡,易感情用事。

工作、学习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二)多血质:

(1)外表上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善于交际;

(2)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力和毅力;

(3)情绪和情感易产生也易改变,体验不深但明显表露在外。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环境。

(三)黏液质:

(1)安静稳重、交往适度;

(2)反应缓慢、沉默寡言;

(3)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

(4)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

(5)善于忍耐,沉着坚定;

(6)做事不够灵活、因循守旧。

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

(四)抑郁质:

(1)行为孤僻、动作迟缓;

(2)多愁善感、体验深刻;

(3)情绪不易外露、敏感多疑;

(4)情感细腻,善于察觉别人不易发现的细小事物。

其显著特点是敏感、多疑、忧郁。

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开设有关心理辅导活动课;

(3)教学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心理辅导的方法

(1)强化法

(2)行为塑造法

(3)系统脱敏法

(4)理性一情绪疗法

(5)来访者中心疗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第四篇: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

陕西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

《教育政策法规》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共20分)

1.()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2.在对教育机会平等概念的理解上,所谓过程上的平等是指()。

A.入学过程的平等 B.学业成就过程的平等 C.学习过程的平等 D.就学过程的平等

3.《教育法》第八条关于“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

A.公共性原则 B.公办性原则 C.公立性原则 D.方向性原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正式施行是从()开始的。

A.1993年10月31日 B.1994年1月1日 C.1995年5月15日 D.1996年9月1日

5.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A.教育法规 B.教育法律 C.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规章 6.教育法律关系形成的前提是()。

A.教育法律规范 B.教育法律文件 C.教育法律规定 D.教育法律文书

7.对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育立法的基本思想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进行规定的是()。

A.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 C.宪法 D.教育基本法 8.学校在实施教育法规定的招生权、颁发学业证书权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是()。

A.事业单位法人 B.行政相对人

C.公务法人 D.法律、法规的授权组织 9.下列不属于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的是()。

A.法人 B.教师 C.经费 D.组织

10.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我国对学校设立、变更和终止的管理,实行审批制度和()。

教育政策法规 第1页(共7页)

A.报批制度 B.备案制度 C.登记注册制度 D.批准制度

11.在现阶段,我国学校与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调整,最突出地反映在所有权关系、邻里关系和()上。

A.协作关系 B.合同关系 C.知识产权关系 D.财产关系 12.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

A.公务人员 B.专业人员 C.非专业人员 D.自由职业人员 13.将中小学教师列入公务员职务的国家是()。

A.美、法 B.英、美 C.中、韩 D.德、法

14.根据《教育法》等的规定,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类,即行政处分和()。

A.行政处罚 B.撤销职务 C.没收财产 D.赔礼道歉 15.制裁手段表现在教育法律责任上的形式有()。

A.强制措施 B.精神补救 C.剥夺财产 D.赔偿损失 16.对教师追究其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

A.扣押教师资格 B.通报批评

C.降职或撤职 D.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17.学生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推定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 D.公平责任原则

18.张某担任某市高一数学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张某服务期未满、学校数学老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张某在职学习。张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当地县人民政府 B.当地县教育局 C.教育督导室 D.省教育厅

19.在教育行政复议过程中,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内作出决定,并应制作复议决定书。

A.十五日 B.一个月 C.两个月 D.三个月 20.我国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叶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10题,共20分)

1.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关于教育行政部门责权利等方面的规定存在的问题是()。

A.重实体、轻程序 B.轻实体、重程序 C.轻权力、重责任 D.重权力、轻责任

2.根据法作用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教育法具有两个作用

教育政策法规 第2页(共7页)

即()。

A.保障作用 B.规范作用 C.社会作用 D.引领作用 3.我国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上的不同。

A.内容体现 B.实施方式 C.根本任务 D.制定主体 4.教育法律规范一般具有两个特征即()。

A.规定性 B.操作性 C.规范性 D.概括性 5.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

A.行为准则 B.法律后果 C.法律文书 D.法律文件 6.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与企业法人的不同表现为()。

A.设立目的不同 B.设立依据不同 C.审批程序不同 D.经费来源不同 7.下列属于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的是()。

A.申诉权 B.人身权

C.参与教育管理权 D.评价教师权 8.按照我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应包括()。

A.学位 B.身体素质 C.籍贯 D.教育教学能力 9.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主观要件,其中过错包括()。

A.失误 B.故意 C.过失 D.损害 10.教育行政诉讼作为诉讼中的法律救济手段,其特点为()。

A.诉权专属 B.原告举证 C.标的确定 D.可以调解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0题,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1.当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资料极大丰富以后,绝对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平等就可以实现。

()2.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法律是教育政策的基础和灵魂,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特定表现形式。

()3.教育法的多变性主要是由于教育执法主体的多元性所致。()4.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内容。

()5.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在逻辑上是从属关系,教育法是属概念,教育法律规范是种概念。

()6.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享有参与制定教育法规或计划、听证、排除违法行政的请求和行政介入等权利。

()7.目前我国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方式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六种,这六种处分方式在所有学校都是适用的。

()8.教育法律责任是实施法律制裁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法律制裁则是实施教

教育政策法规 第3页(共7页)

育法律责任的主要方式。

()9.无论是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还是学校的教育保护职责,其产生的方式有法定与指定两种。

()10.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教育行政机关既具有上诉权,也具有反诉权。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任选3题,共18分)。

1.简述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2.简述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3.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

4.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内涵及其作用。

五、论述题(12分)

结合实际,试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内涵与特点?并谈谈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哪几个方面?

六、案例分析题(20分)

2010年6月,某市公立初级中学新校区开始招生报名,当市民李先生来到现场,将户口簿交给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却让他出示工作证。给孩子报名上学看大人工作证干啥?这是在现场时李先生的疑问,而两位工作人员告诉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并拿出一页纸表示,学校有规定,这上面的单位工作人员孩子才可报名。纸上罗列的单位名称包括: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政府办、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等。那么为什么不招别的学生呢?工作人员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今年只开4个班,资源有限。” 问题:

1.该校的作法合法吗?为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相关部门应如何治理和杜绝上述情况?

教育政策法规 第4页(共7页)

《教育政策法规》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共20分)1—5 BDABC 6—10 ACDAC 11—15 BBDAC 16—20 DABCB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10题,共20分)1—5 AD BC BD CD AB 6—10 AD AB BD BC AC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0题,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1—5 ×××√× 6—10 √×√××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任选3题,共18分)。1.简述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1)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2分)(2)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1分)

(3)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2分)(4)依法治教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1分)2.简述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1)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2分)(2)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分)(3)保障按教育规律办教育。(1分)(4)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1分)(5)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1分)3.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1分)

(2)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1分)(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1分)(4)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1分)(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1分)

(6)依法接受监督。(1分)

4.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内涵及其作用。

(1)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教育政策法规 第5页(共7页)

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2分)(2)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作用为:

第一,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作用。(2分)第二,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预防和控制其职务违法侵权行为。(1分)

第三,标示教育法治,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作用。(1分)

五、论述题(12分)

结合实际,试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内涵与特点?并谈谈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哪几个方面?

(1)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2分)其不仅与违法行为紧密相连,也是教育法的一种特殊的强制力,而且是国家对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行为的不赞许态度。(2分)

(2)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4分)第一,必须有法律明文的规定。第二,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第三,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

第四,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以上四个特点必须要有论述,无论述者最多给2分](3)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4分)第一,有损害事实。

第二,损害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第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第四,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以上四个要件必须要有论述,无论述者最多给2分]

六、案例分析题(20分)

1.答:(1)该校的作法不合法。(3分)

(2)该校的作法之所以不合法:一是违反了教育的平等性原则,依照我国《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公民不分家庭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该校公然以“单位名称”区分标准来设定招生标准,有违教育的平等性原则。(2分)

二是违反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依照我国《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政策法规 第6页(共7页)的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教育活动不是对个人或小团体负责,不能因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公共利益。(2分)

三是违反了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原则,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原则,该校的作法是对法律所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的藐视。(2分)

2.答:(1)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链条所致。(1分)二是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不严所致。(1分)三是学校依法治校的法律意识淡漠所致。(1分)

(2)相关部门要治理和杜绝上述情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的规定,贯彻就近入学的原则。(2分)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守教育平等性、公益性原则。(2分)三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给予学校直接责任人员警告、记过、撤职等行政处分,并给予学校通报批评等行政处罚。(2分)

四是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加强对相关主管部门的问责。(2分)

教育政策法规 第7页(共7页)

第五篇: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整理

第一章

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2.冯特:构造主义詹姆士:机能主义

华生:行为主义韦特海默:格式塔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6.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

7.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人格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①理论任务: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具有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务:a.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b.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c.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10.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

11.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一、名词解释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具体地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处于非意识状态。(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

前意识:处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

无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影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梦,自动化的技能等。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广义)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去。

注意起伏: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转向其他的对象。(相反状态是注意的稳定)

二、基础知识

1.意识的基本活动方式:①被动的意识活动:指意识的承受状态 ②主动的意识活动:指积极的思维活动 2.意识的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3.意识的能动性表现:①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②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

4.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5.根据人的心理活动所指向和集中的客体的性质,注意可分为:外部注意、内部注意。6.外部注意: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

内部注意:人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7.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8.注意的外部表现: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

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本身的状态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②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10.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

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②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4)用意志与干扰做斗争

12.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①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单调刺激的长时间作用 13.影响注意广度的主要因素: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越大 ②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反之,注意范围就大;个人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反之,注意范围就小。14.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存在协调关系 15.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①注意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的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一种活动合理地代替另一种活动。

②注意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由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16.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

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②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

三、简答题

1.简述意识的基本特征。

答:意识的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①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没有觉知性就谈不上意识,人能觉知到客观事物、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关系。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当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语言的水平上加工时,这种心理活动就成为意识。

②能动性:人的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能动的反映。意识的能动性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

③社会制约性:首先,在社会集体活动中产生的意识,一开始便是社会产物,受社会调节的制约。其次,人的意识和语言密切联系着,有了语言,大脑才能进行抽象思维,才能产生人的意识,儿童意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在与人们交往中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的发生、发展也表明意识具有社会制约性。再次,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实践领域的不同,人们的意识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最后,个体意识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他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他对社会上的知识、思想、观点的接受和掌握;个体的意识又影响社会意识的内容。

2.注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而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的。如注意看、注意听等。上课时老师所说的“注意黑板”“注意听课”,并不意味着就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将看黑板的看字,听课的听字省略了。所以注意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人们也不可能专门从事注意的意象。

3.注意分哪几种?影响这几种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答: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影响条件:(1)有意注意:①是否能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②是否能稳定的培养间接兴趣 ③是否能合理的组织活动 a.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b.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c.提出问题加强注意④用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2)无意注意: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之间的对比关系、新异性、活动和变化)②人本身的状态(3)有意后注意:①产生兴趣、熟悉过程的事 ②通过意志活动,熟练后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4.简述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区别和联系。答: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三者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意注意。

5.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答: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联系: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一、名称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简称差别阈限。

感受性: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的基本指标,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联觉: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感觉的适应:在强度不变的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

视觉后像: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原色:由三种基本原色构成,分别是红、绿、蓝。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管歪曲的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感觉的后效: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后效。

明适应:从暗处进入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感到晃眼,经过几秒钟至1分钟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

暗适应:指人从亮处进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恢复的现象。双眼视差:左眼看到左边多一点,右眼看到右边多一点,从而使两眼的视觉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叫双眼视差。

二、基础知识

1.外部刺激:由有机体外部给予的刺激

内部刺激:由有机体内部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

2.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公式:△I/I=K △I:差别阈I:原来的刺激强度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韦伯分数越小,辨别越灵敏。

4.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380—76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5.听觉的适宜刺激频率是16—20000次/秒的音波,即可听音。

6.听觉的绝对阈限是0分贝,上阈是120分贝。7.听觉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属性。

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

音响由声波振动的强度决定

音色是反映声波混合的听觉特性 8.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9.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10.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11.深度知觉:即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12.深度线索:人所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叫深度线索。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1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①个人的兴趣和情绪、态度

②感觉通道的性质

③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14.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16.影响感觉的因素:刺激强度的影响、刺激时间的影响、感觉相互作用的影响。

17.感觉主要包括:皮肤觉、嗅觉和味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三、简答题

1.说明知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答: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食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像,从而知道它的意义。然而,事物又总是由它的许多属性组成的,只有对事物的属性感觉的越丰富,才能对事物知觉得越完整、越准确。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第一步,人的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知觉是感觉的深入,知觉是认知的过程,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2.知觉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

答: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部分组成,人在对它进行感知时,总把它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选择性:在一定时间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此时,注意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凸显出来,其他事物就退到后面去,前者是知觉的对象,后者成为知觉的背景。知觉的理解性: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具有理解性。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知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3.何为观察力?怎样培养和提高观察力?

答: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活动之前,要对所观察的事物做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

①要预先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观察所必须的具体方法。

②在观察时,必须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并要设法让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③必须在观察时及时做好记录。

4.举例说明深度知觉的形成。

答:深度知觉又称为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深度知觉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是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5.时间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答: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于内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内部标尺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可成为时间信号。

6.举例说明运动知觉的类型及其形成。

答: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网膜各点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的相继刺激网膜上领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运动幻觉:包括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诱导运动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觉。自主运动是指若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光点在不停的动来动去。自主运动又称为纱蓬特错觉或游动错觉。

7.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答:感觉和知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①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二者密不可分,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②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最简单的认识活动;知觉是一种比感觉复杂的认识

活动,它更多的依赖于个人的知觉经验和个性特点。

第四章 记忆

一、基础知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包括:识记、保持、重现。2.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回忆: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现回想起来。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

3.从信息加工学角度,记忆是:编码阶段、存储阶段、提取阶段。5.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

表象的作用:①表象是介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②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

7.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②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④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8.根据记忆活动特点分类:

①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保持时间0.25—2秒。②短时记忆:记忆保持在1分钟以内。(边听课边记笔记,7个容量)

③长时记忆: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9.按再认或回忆时意识状态分类:

①外显记忆: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面的任务时的记忆。

②内隐记忆: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有影响时的记忆。

10.根据有无明确的目的,识记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11.无意识记:事前没有预定识记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的识记。“潜移默化”就是指一些良好的素质可以通过无意识记获得。12.有意识记:明确了识记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13.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

意义识记: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16.遗忘:是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17.艾宾浩斯保持曲线: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先快后慢” 18.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时间②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③识记材料的性质④材料的数量⑤学习程度(过度学习)⑥材料的系列位置 20.遗忘分为暂时遗忘、永久遗忘。暂时遗忘:指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提取,但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还可能再认或回忆,经验还可以恢复。

永久遗忘:指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

2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2.如何正确地组织复习:(大题)

①及时复习(晚上进行识记,第二天早晨复习效果较好)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初次识记时,各次识记分布应该密一些,以后各次的间隔可以逐渐延长)

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试图回忆是一种更积极的认知过程,要求大脑更积极地活动,同时它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让人集中精力学习不能识记的部分和改正回忆中的错误)

④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器官参加复习(视听结合)

⑤活动有助于记忆(把识记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23.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主要取决于:

①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②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有关事物的相似程度

24.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分为:有意回忆(随意回忆)、无意回忆(不随意回忆)

有意回忆:指回忆的目的任务,自觉地去追忆以往的某些经验。

无意回忆:指没有预定目的,任务,只是在某种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旧经验。“触景生情,一件往事偶然涌上心头”

25.追忆:在心理学中,把那种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策略,通过不断的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的有意再现称为追忆。

26.根据回忆是否需要中介,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直接回忆:不需要以其他事物为中介即可提取有关信息。

间接回忆:需要以其他事物为中介,并经过一系列推理过程,提取有关信息。27.遗忘的学说: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记忆之间的干扰,产生相互抑制,使所需要的材料不能提取。强调新旧材料之间的干扰。●消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已至最后消退。强调生理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所引起的遗忘,又叫动机性遗忘。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认知理论:感觉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的消退;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消退和干扰;长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作用。

二、简答题

1.记忆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

答:记忆包括识记、保持、重现三个环节。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重现: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表现为回忆或再认。

2.试述记忆的三个储存系统。

答:三个储存系统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①感觉记忆:又被称为瞬时记忆,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感觉记忆中保持的材料如果受到注意,可得到识别,进入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消失。

②短时记忆: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我们上课边听课边记笔记就是利用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大致是7个。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信息得到复述后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否则很快消失。复述还可以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③长时记忆: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的记忆容量很大,保持的时间长。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的重复加工的结果。3.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分析提高记忆效率的因素。答:①记忆的材料组织的程度高,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

②理解记忆材料的本质和内部关系,利用意义记忆,可以提高记忆效率。

③识记的目的性越强,越能集中注意,排除干扰,通过有意识记加上自己的记忆方法将材料记住。4.试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答:内隐记忆:是指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有影响时的记忆。内隐记忆是无意识的,在再认或回忆时不需要有意识。

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的任务时的记忆。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5.遗忘的特点和原因。

答:遗忘的特点: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总结出一条遗忘的发展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忘记了。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原因:

遗忘分为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暂时遗忘:指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提取,但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还可能再认或回忆。永久遗忘:指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关于遗忘的原因,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干扰说:认为遗忘是新旧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引起的。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消退引起的。强调了生理过程对记忆的影响。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引起的,例如人们对不愉快的事情的回忆较少。

认知理论:认为感觉记忆的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的消退而引起的。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痕迹和干扰引起的。长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干扰引起的。6.怎样有效的组织复习?

答:①及时复习,由于遗忘一般都是先快后慢,所以及时复习非常必要。当天晚上背诵的内容,第二天早上复习,效果最好。

②合理的分配复习的时间。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④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⑤活动有助于记忆

第五章

想象

1.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想象。

3.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4.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词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的过程。6.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想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7.慢波睡眠:慢波睡眠时脑电波呈同步化慢波,睡眠时眼球没有或只有少数缓慢的运动,又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

8.快波睡眠:快波睡眠时脑电波呈同步化快波,睡眠时眼球有快速运动(50-60次/分),又称为快速眼动睡眠。9.梦:是人脑处于睡眠状态时一定时相一定部位的兴奋活动。

二、基础知识

1.想象的两个特征:形象性、创造性。

2.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图,想象可划分成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3.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4.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具备的条件:①正确理解词和图样标示的意义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5.发展创造性想象的条件:①创造动机 ②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③思维的积极活动 ④灵感和艰巨的劳动 6.幻想有两种:①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可能实现的,是理想。②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毫无实现可能的,是空想。

8.成人的慢波睡眠分为四个阶段:打盹浅睡、中度睡眠、中度至深度睡眠、深度睡眠。

10.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的持续时间越长。11.做梦一般发生在快波睡眠期间。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 答: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重现。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的新形象。

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不管想象创造的新形象多么新颖,甚至离奇,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自对客观现实的感知。

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创造,但它的内容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各种成分的形象之组合过程,所以说想象同样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答:再造想象的作用:①再造想象对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再造想象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掌握知识必须有积极的想象参加。学校教授的知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才能是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否则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机械识记的水平上。

创造想象的作用:①现在社会中,人类不断创造出新的事物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需求。许多文艺作品,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创造想象所发挥的作用。②创造想象时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例如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就需要创造想象。只有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可以使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目标,拥有梦想和理想,加以实际的行动和意识的努力后,就会成功,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发展。

3.积极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答: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可能实现的幻想可称之为理想。

①积极的幻想是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动力。幻想能把光明的未来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在幻想中看到了自己还没有取得的成果,才会以无穷无尽的精力去从事创造活动,战胜困难,迎接胜利。

②积极的幻想也是构成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幻想常常是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先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第六章

思维

一、名词解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去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情,以推测事情的过去进程,认识事物的现实本质,推知事物的未来发展。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也指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动作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

非逻辑思维:是指不具有明显的逻辑形式或不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逻辑思维:分析思维,是指有明确的逻辑形式,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又称灵感或顿悟。

集中思维:聚合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答案的思维过程。

发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一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区别及其关系。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抽象的反过程是具体化。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反映。

具体概念:是指人脑按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属性形成的概念。

抽象概念:是指人脑按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以及内在联系形成的概念。

变式:是指事物的本质特征或非本质特征发生了改变后的呈现形式。下定义:指用简明的语言来表述概念的内涵。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经过一系列有目的和指向性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迁移: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者是已有的问题解决经验对新问题的影响。

启发:是通过观察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它可以使人的认识发生飞跃。原型: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心理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活动,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者产生新颖独创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二、基础知识

1.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本质属性):间接性和概括性。

2.思维的品质: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可逆性是思维的最核心的本质属性。

3.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4.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思维可分为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6.根据思维方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7.发散思维的三个重要特点:流畅性(对信息很流畅的做出反应的能力)变通性(对信息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特性(对信息做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8.思维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

9.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

10.人类的基本思维过程:注意过程、计划过程、操作过程、知识获得过程。11.思维分析分为:过滤式分析、综合性分析(有指向性)。13.内涵: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指概念的范围,内涵与外延呈反比关系。14.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15.根据概念反映的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概念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16.根据概念掌握的途径,概念可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17.根据概念的人为性,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20.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②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

③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

④适时给概念下定义(下定义的作用:组织、整理、巩固概念)

⑤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21.问题解决的过程:

①提出问题:发现和明确问题

②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条件

③提出假设:考虑解答方法

④检验假设:获得正确方法和结果

22.迁移的类型:①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②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宗知识、技能的掌握。23.心理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则妨碍问题的解决。

24.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

25.创造性思维要求个体的思维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可逆性。

26.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①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没有现车答案③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④灵感状态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2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培养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横向思维

③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④培养创造性人格

三、简答题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与感知觉和表象的区别及联系是什么?

答: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等重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去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知事物的过去进程,认识事物的现实本质,推知事物的未来发展。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把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也指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

思维和感知觉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两者又密不可分。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确的思维不但不能脱离客观规律,而且应该更加接近客观现实,使人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现实。感性认识的材料如果不经过思维加工,就只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而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3.举例说明掌握概念的过程,并说明掌握概念要注意哪些条件。

答: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反映。

掌握概念要注意的条件: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例如学习习近平行线时,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两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②运用变式对概念加以说明,例如学习三角形的时候,不仅要学习等腰三角形,还有学习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③突出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例如学习心脏各个部位时,应着重观察心脏各个部位的轮廓图,消除无关的特征。

④适时给概念下定义,例如当老师讲到垂线的时候,经过运用变式的说明是同学们了解了垂直的概念,此时让学生给垂线下定义,什么是垂线。

⑤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例如同学们学习了数学的定理、公式,把这些定理和公式运用到做题当中去,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概念运用过程。

6.说明动机的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可描绘成一条“倒转的U型曲线”,动机过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也随之增加,直到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就会造成解决问题能力的降低。动机水平处于中等强度时,问题解决的效率最高。

7.思维与感知觉有什么本质区别?人为什么不能跟着感觉走?

答:思维和感知觉有本质的区别:

①两者反映的形式不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②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

③感知觉是认知活动的开端;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感知觉只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和认识上,思维则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因为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特征,对事物的反应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所以跟着感觉走必然会上当,受骗或者犯错误。

8.简述原型启发及其在创造发明或思维中的作用。举例说明。答:原型是指一种最初的、原始的模型。新形象的形成,新架设的提出,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启发对新架设的提出,顺利解决问题起很大作用。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创造发明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瓦特由壶盖被沸水蒸汽顶起的事例启发,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受丝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启发,发明了锯子。但是,有时候原型也会限制人的思维的广阔性。一般来说,原型越接近要解决的矛盾,它的限制会成比例地增加。

9.简述分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答:分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出左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具有以下特性:①流畅性:对刺激很流畅的做出反应的能力;②变通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③独特性: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创新离不开分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分散思维水平。人们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到了才可能有创新。因此,教学要多用启发式,鼓励学生用新颖而独特的方法思考和解答问题,特别是能灵活解答的问题,不能一概要求以标准答案为准。

第七章

情感和情绪

一、名词解释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紧张:是在人的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应激: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是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情操:是带有理智性的与正确的价值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各种高水平的情感的综合体。

理智的情操:也称为认识性的或逻辑性的情操,是在评价事物真伪的过程中引起的体验。

道德的情操:是与评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相联系的高水平的情感体验,是情操的核心部分。

美的情操:是与崇高的人类进步事业相一致的种种美的高级情感体验,它比一般的美的情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概括性。

二、基础知识

1.人类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3.情绪状态主要有心境、激情、紧张和焦虑。

4.情绪调节技术:

①有意识的控制自己不良的激情

②转移注意力以冲淡暴发的程度 5.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6.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7.道德感按其形式而言,可分为:①直觉的情绪体验

②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③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9.高尚的情操包括:理智的情操、道德的情操、美的情操、三、简答题

1.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①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②就个体而言,情绪的表现一般不稳定,发展在先,带有情境性。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情感产生体验在后,是比较本质的东西,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③情绪表现具有外显性,情感表现具有内在性。

联系:①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

②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的存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为什么要控制消极的心境、激情和过度的紧张、焦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怎样调节其中的两种情绪状态?

答: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难以激起人的工作热情,影响人际关系与工作、学习效率。处于激起状态下的人,控制自己的能力会减弱,往往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意义及预见行为的后果。不适宜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过度的紧张会干扰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长期处于焦虑的人,不仅会影响工作学习,而且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行为异常和精神病变。

生活中,受到过度剥夺的人容易受陷入激情爱之中甚至导致犯罪。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重大问题时非常紧张,不能急中生智,往往不能冷静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酿成不可设想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紧张度,及时控制好血压和心率,或者立即离开此应激情境。

当我们学习成绩下降时,会感到非常焦虑,但是过高的焦虑会降低行为效率,中等水平的焦虑行为效率是高的。所以,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各种内脏功能正常的运转,增强对外来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只有在这种平静的情绪状态下,人才能持续的从事智力活动。

第八章

意志

一、名词解释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接近---接近冲突:双趋冲突,各种不同目的之间的冲突,会使选择发生困难。

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当个体必须在两个令人不快的选择对象之间作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

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当一个客体或情境具有的特征既使人喜欢,同时又令人厌恶时,接近的倾向与回避的倾向便发生了冲突。“想吃粥,又怕烫”。当面临多重选择的时候,称之为多重趋避冲突。动因(做某件事的原因):指的是引起一个人开始参加某种活动的相当稳定的行为倾向,它只有在行为中才能得以实现。

动机:指的是有机体在某一刻对于参加某种实际活动负有责任的状态,是实际引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二、基础知识

1.意志的特征:①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③意志行动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①发生动机的斗争

②确定行动的目的

③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④做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⑤实现所做出的决定

4.内部动机:是指不接受任何一种外部奖励的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

5.外部动机: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激起的动机。7.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8.怎样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①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②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③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④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三、简答题

1.说明意志的特征,并说明“意志自由论”的错误何在。答:意志的特征:①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自由论者认为,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把意志看作是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的,这是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论。意志行动的目的的确定始终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它是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根据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而确定的。即人的一切行动都必须服从客观规律和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以,在相对的、有条件的意义上,意志是自由的,在绝对的意义上,意志是不自由的。

2.试用实例说明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答:①发生动机的斗争:高中生想通过高考进入一所认知度高的大学继续学习,但是高中生又同时对建筑学和生物工程都很感兴趣。

②确定行动的目的。此时,高中生就要权衡这两个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就业率,薪资水平,最后选择一个自己满意的专业。

③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高中生已经确定了大学和专业目标,此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④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高中生在确立自己的目标后,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⑤实现所作出的决定。高中生努力的学习,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不退缩,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和理想的专业。

3.说明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怎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

答: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的函数关系。动机强度太低,会影响行为的效率;动机强度过高,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时活动效率降低;保持适当的动机强度,活动效率最高。所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要保持适当水平,不宜把他们的动机激发得过高或过低。

4.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说明:为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教师应当如何指导他们对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 答:①使学生有比较平衡的成就感和失败感。

②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对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每次评价既要支出学生的成功之处,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激起他们不断努力。

③对那些确实感到面临的任务难度很大的学生,教师必须热情地加以指导,或者可以适当降低任务的难度,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④对每个学生不仅应当有适合于他们学习基础的、合适的期望水平,而且期望水平应随学生的努力和能力的提高而相应的提高。

第九章

人格和人格倾向性

一、名词解释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也称为个性。广义的人格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狭义的人格指性格和气质。人格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主

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格倾向性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格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了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生理性需要:是指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交往需要:是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

动机:动机是一个过程,它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和中止指向目标的行为。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交往动机:亲合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有益的动机。

生理性动机:源于生理需要。它是以有机体的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如饥、渴、性、睡眠、母性等。

社会性动机:心理性动机。它源于社会性需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成就、交往、威信、归属和赞誉等动机。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直接兴趣: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信念:是坚持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二、基础知识

1.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2.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3.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需要的作用:①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②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③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通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4.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5.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6.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5.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16.根据动机的起源,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8.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

①成就动机的高低与童年所接收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 ②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强弱

③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

④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⑤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就动机 ⑥个性因素影响成就动机

24.兴趣对人的活动的作用:

①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 ②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 ③促进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

26.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7.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兴趣的效能。

28.根据理想的内容,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31.信念的作用或性质:坚信感、稳定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32.世界观是人格倾向性的最高层次。32.世界观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作用表现在:(简答题)

①决定个性发展的趋向和稳定性

②影响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度、制约情绪的性质和变化

③调节人的行为习惯 33.动机:是一个过程,它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中止指向目标的行为。

三、简答题

1.简述需要的作用。

答: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了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①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各种需要推动人们在各个方面积极地活动。需要和人的活动紧密联系着,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利,它是个体活动的动力。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需要永远具有动力性,它不会因暂时地满足而终止。

②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情绪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个体为了满足需要,从事一定活动,要用一定的意志力去克服。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意志。

③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通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2.简述动机对人类活动的功能。

答:①引发功能: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

②指引功能:动机像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③激励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维持和加强的作用,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

3.良好的兴趣应具备哪些品质?(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论述)

答:①兴趣的广度:良好的兴趣品质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有一个中心兴趣,否则样样都喜欢,样样都不专,结果往往是一无所长。人的兴趣即博又专,才能取得成就。②兴趣的倾向性:高尚的兴趣倾向性,有益于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③兴趣的持久性:保持兴趣的稳定性,才能把工作持续地进行下去,从而把工作做好,取得创造性的成就;若没有稳定的兴趣,朝三暮四,则会一事无成。

④兴趣的效能:有效的兴趣能够成为推动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把工作和学习引向深入,促使个体能力和性格的发展。无效的兴趣不能产生实际效果,仅仅是一种向往。

4.合理的需要结构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①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不与个人实际相脱离。首先,个人的主导需要应该与个人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相一致;其次,个人需要的满足应该建立在可能的、现实的基础上。

②必须不断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首先,在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应建立起健康、明智的和谐关系;其次,努力通过学习和工作促进“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5.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说有道理吗?而红军战士为什么又能够在“高原寒,炊断粮”的缺衣少食的艰苦条件下革命斗志越来越坚强?试用需要理论分析其中包含着什么心理学道理。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①这句古语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分析,人的需要是有多个层级的。

②人们总是在获得低一层级需要的满足后继续寻求高一层级需要的满足,即低层级需要的满足是高层级需要产生的基础。

③人们的需要是不会停止的,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继续去寻找另一种需要的满足。

④根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高尚的精神需要能够支配和控制低级的物质需要,这是人类的社会性的反映。

6.简述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答:马洛斯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联系,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有关。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这类需要不受本能的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以自我潜能为动力。这类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最大程度的快乐。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洛斯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人的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首先,只有当人类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已经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量了。

第十章

气质、性格及其测量

一、名词解释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不以人的活动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性情、脾气是气质的通俗说法。它给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独特的色彩。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总是和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相联系,体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性格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并且与人的道德评价有关。个人特质:指个人所独有的特质,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分三个重叠和交叉的层次:首要特质、主要特质、次要特质。

二、基础知识

1.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

①心理过程的强度(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

②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

③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

2.气质包括:情绪和动作方面、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特征。

3.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8.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

①强而不平衡型;兴奋行、胆汁质 ②强、平衡而灵活型:活泼型、多血质 ③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安静型、粘液质 ④弱:抑郁型、抑郁质

9.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气质的概念。

10.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向性。11.气质类型的构成: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12.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①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②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③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13.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①在教育过程中不应提出改变学生的气质,这是因为神经系统类型特性的改造非常缓慢,而且改造的方法还没有充分研究出来,所以在实际上改变气质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气质的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②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待不同气质的学生。

③教师要重视学生气质的年龄特征。

15.性格特征的结构:①性格的态度特征(具有核心意义的性格结构特征)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17.性格的类型理论:

(1)机能类型说:贝恩和里巴特,理智性、情绪型、意志型

(2)向性说:荣格,外向型、内向型

(3)独立性说:顺从型、独立型

(4)文化---社会价值类型说

①斯普兰格的类型论:理论性、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②佛罗姆的类型论:生产倾向性、非生产倾向性

21.性格的测量:自然实验法、问卷法、投射测验。

三、简答题

1.性格和气质的区别和联系。答: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

①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主要的生理基础。气质与性格相比较,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更大,并且变化比较慢,也比较难;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因素下发展起来的,变化比价容易,也比较快。②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

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者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是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表现出来。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4.举例说明一个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性格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反映。

①家庭②学习③社会实践④主观因素

5.气质在人类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答:气质影响实践活动的进行,了解个体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对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都有重要的意义。①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②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③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6.如何测量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

答:气质的测量: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 性格的测量:自然实验法、问卷法、投射测验

第十一章

能力及其测量

一、名词解释

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人格心理特征。

智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一般能力: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指为完成某些专门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在特殊活动领域内起作用,是完成某种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包括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等。

二、基础知识

1.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三、简答题

1.试述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答:能力和知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区别: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则属于个体的人格心理特征。

②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的。人的知识在一生中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有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联系:①能力即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和知识相互促进。

②人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性格特征等都影响着人们获得知识的速度、深度和巩固程度,所以不能简单地、直接地根据个体的知识水平来确定他的能力水平的高低。

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试举例说明。答:(1)能力的类型差异:

①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言语、知觉、记忆、思维方面②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①超常儿童②低常儿童(3)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①能力的早起表现②能力的晚期表现③中年成才

4.试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答: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营养、早期教育、家庭)③实践活动和人格特征

第十二章

学习心理

一、名词解释

学习:是个体经验的积累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经验的获得和保持。前者是学习过程的主要方面,但必须看到相对持久地保持是学习过程的本质内容之一。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力求探索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应用于另一情境的能力。

求知欲:是指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意向活动。

三、简答题

1.说明影响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答:①学习态度

②学习兴趣 ③学习迁移 ④学习情绪 ⑤学习动机

⑥学习疲劳和学习心理卫生

下载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政策法规知识点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政策法规知识点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归纳总结 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范文模版]

    第二编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

    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优路教育卓越品质 www.xiexiebang.com 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题型主要以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为主。 考查的内容除了学科专业知......

    2012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产生: (一)神话起源说:是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二)生物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把教育概念生物化了,把教育看做动物......

    2012陕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合集5篇)

    第一章 1、教育学:是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学问,是“人学”,是帮助人们了解教育的思想、认识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2、教育的产生:a、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物一样,都......

    河北省教师资格证认定《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

    河北省教师资格证认定《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政策法规测试题及答案

    ;B、刑事责任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2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 B )A、教育法律B、教育行政法规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3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政策法规》(优秀范文5篇)

    (一)教育法规的结构层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教育法律: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精选5篇)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