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评

时间:2019-05-14 10:5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评》。

第一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主要是谈人生修养的,更重哲理,但所谈的哲理是经过“情”熔炼而派生的,是含情之理。所谈问题具有时代意义,对现今的社会也很有意义。它谈出了青年探寻人生道路时的种种迷茫、仿徨和苦闷心情,也有巨大吸引力、不仅授人知识,给人启迪,还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这十二封信,在《谈读书》一封信中,对于读书朱先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每天都要抽出一点功夫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读有价值的书,并且要读不止一遍,读无价值的书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不值得读第二遍。又提出:“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读书要读符合自己的,别人所说的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另外也提出了两点读书的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赵树理说过:“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书要能从薄读到厚,还要能从厚读到薄。’所谓‘读厚’,即从头读到尾,从少读到多,从粗读到细。而所谓‘读薄’,则是归纳、总结,取其精华。”读书要能读出价值。

每个人都要步入社会。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封信中,朱先生谈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今天,学生的本职就是学。在学习之余,可以参加其它的事,参加一些其它的活动或到学校外面走一走,体验一下社会,积累一些经验。做一些其它的事固然重要,但是做这些事之前要做好本职工作。

在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会遇到选择。有的人能很快做出决定,但是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也免不了耽误时光。在《谈摆脱》这一封信中,朱光潜先生就谈到了这个问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这样果决,悲剧决不会发生。悲剧之发生就在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儿垂涎打算盘。201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讲了一个小故事:“我”回到农村挑秧苗,走到半路负担太重,妈妈建议减掉身体上的束缚,脱掉鞋袜等等,照妈妈说的做后,“我”果然站稳了脚跟,将秧苗挑到了田间。最后妈妈说,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是的,有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做,而是我们有太多的顾虑,如果摆脱这些顾虑,我们就能走向成功。许多人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苦痛,而事业也没有成就,但是一生却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了。“摆脱不开”便成了人生悲剧的起源,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超效率!”是急功近利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许多人做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只顾眼前。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能有什么希望成什么大事呢?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提到“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当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感叹。细看当今社会,也是这样。做事不能只顾效率、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也要注重质量、眼光放得长远。

他这十二封信所说的话,“都是由体验我自己的生活,先感到而后想到的,换句话说,我的理都是由我的情产生出来的,我的思想是从心出发而后再经过脑加以整理的”。读这些信时,不仅为其所讲之理所折服,更为其字里行间流淌洋溢的情感所打动,反过来又更信服这含情之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指点迷津,从多方面劝戒青年,如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等。

第二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评)1

浅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平淡真诚的感动

近来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心中颇有感动之处与澎湃之情。在朱先生的言语文字之间对人生颇有体悟,对生活亦有了些浅薄的看法。朱光潜用他平淡、生趣、真诚的文字打动我这位小小的读者,让我对他的文章有了一些崇拜之情。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用独特的方式与视角对生活与现实做出了种种发人深省的回答。为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考方式,也为我们现代读者的思维中注入了一股新的清泉。他以“谈”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让我们体会到在现实中、在生活中,应有的态度与处事的方式。

首先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给我们谈到读书。读书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是看你读到如何的水平罢了。往往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或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或是出于一种社会习惯,或是为了以后的名誉„„这种种的动机没有一个是发自内心的“想读”,所以这样的“读书”难免会感到枯燥、迷茫、无趣、乏味。然而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提到“读书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对读书产生热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才会有思维的灵感。这样的一种读书态度自会让我们爱上读书,这样的读书态度让我们不仅是在读书,而是在学习,从书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与技巧。朱光潜先生用他略带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诠释了一种单纯的读书方式,让我们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谈完读书,朱光潜先生又给我们解答了关于内心情绪的一些问题。那就是“谈动”与“谈静”。首先,谈动为我们解决了如何排解烦恼的问题,朱先生说“烦恼来自抑郁,而郁在于泄,泄在于动”,排解烦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动”,而何为“动”,“动”可以是打羽毛球、慢跑、游泳等运动,也可以单纯的肢体的动作。不管怎样就是不要忘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而谈到“静”,朱光潜先生又说“静主要是来自于感受,感受来自于领略”,只要我们用心去真诚的感受、领略这个世界就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世界的宁静。朱光潜先生又是用这种浅显平淡的文字,让我们领悟到内心的情感宣泄与沉淀的方式。这实在是让我们在平淡中感觉到了一种深刻的感动。

在每个有学生的时代不得不谈到的就是学生运动,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反日游行”,虽是爱国青年的满腔的热血,但是它确实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在此,我们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的。他认为一个人若是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有所为、有所献。首先考虑的应该的自己的精神世界,要端正好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再去考虑社会运动,我们不能单单的靠自己的满腔热血与一时的冲动,不能只注意到物质的表象,重要的是要注重精神的磨练与进步。然而,要怎样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与磨练精神呢?为此朱光潜先生又为我们谈到了“十字街头”,十字街头是面临抉择的一个路口,它自然就可以为我们解决关于“如何”的问题。在十字的街头,大家聚在其中随波逐流,渐渐的难免会趋于流俗化。朱光潜先生认为在这种流俗化的潮水中,我们应该打破偶像,做一个“十字街头的众多矮小之人中的大汉”,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淹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这样的见地不是每个学者或者读书人都能感悟到的,而朱光潜先生却能用他一贯的平实、浅淡的语言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我又一次的被他平淡真诚的语言给感动得一塌糊涂。

在谈到关于人生的话题时,朱光潜先生依旧是用他独特、平淡的文字给我们

谈到了“多元宇宙”,“多元宇宙”这个词语给人一种艰深、僻远的感觉。但是朱光潜先生却把它拿来与“人生”联系起来,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认知。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是多方面的”就如一个多元宇宙,有它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单纯的凭借一方面的东西去判定它的对错、美丑、善恶、信义、真伪。在不同的宇宙中有不同的判定方式与标准,因此在人生中也应随机应变,在适合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判定,找到自己目前的生活中什么才是至上的。这样也许就不会活得那么的累与迷茫了。

说完人生,朱光潜先生又为我们谈到了“升学与选课”,在众多的学生中,遇到升学与选课的问题时会感到迷茫。学校的“名誉校长”、“迷洋”,“资格迷”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字眼就会扰乱同学们的心智。不知该如何解决其中的困扰,朱光潜先生在“谈升学与选课”时告诉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个人兴趣与社会爱好。在生活中体会到学问与事业,先博大再精深。既然谈到升学与选课,自然就不会落下“作文”,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中,用真实动人的字句为我们讲述了如何作文才。首先作文得感受生活,得先从生活的临帖开始,再好好的咬文嚼字,斟酌自己的字句,这样才能作成一篇文章。作文需要一步一步的慢慢体会,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谈到作文,文章之中自然包含这“情”与“理”,对于“情”与“理”的问题,在朱光潜先生的“谈情与理”中,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情理的看法。朱光潜先生在书中这样写到“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纸,文字只是连串起来的字。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遣”。这样的语句真的很发人深省,让我们明白生活是多元的,它既离不开理智也离不开情感。生活应该是理智与情感并存的。

在理智与情感并存的生活中,有人开心,有人难过。开心的人我们不谈,我们说说难过的人为何难过。他们也许是因为生活而迷茫,也许是因为生计而痛苦,也许是因为前途而困惑。当遇到这些时,要如何摆脱。朱光潜先生也有一封信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那就是“谈摆脱”。在谈摆脱中,朱光潜先生谈到“人生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冲突场”,我们在生命途程的歧路上徘徊顾虑、不想取舍、摆脱不开,最后造成人生的悲剧。他告诉我们生活也要知所遗漏,不能要求完美。在生活中学会了取舍,生活也就不会那么的痛苦与彷徨了。

在看到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时,我们会有很多的感想。在朱光潜先生的信中也有一封是谈感想的——“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作为一个旅游的圣地,想必定会有很多的人在那里进进出出,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所感想是一件在自然不过的事了。朱光潜先生的信中,他这样说到“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中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社会的飞速改变,人们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易生流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做事愈轻浮粗率,艰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在这样的洪流之中能够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能有这样的一种生活的态度才不会被人潮所覆没,才会活出自己的精彩。

最后,朱光潜先生给我们谈到“人生与我”,他独到的见解又折服了我。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人们生活在变幻无常的世相中,生活就是为了生活”。这个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人生与我其实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顺其自然一点、随遇而安一点,就能体

会到不同的生活境遇,也许就能走出迷途,看见生活全新的道路。不再迷茫,坚定、朴实的生活下去。

朱光潜先生就用这样一环扣一环,一件扣一件的方式到出了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抉择、关于挫折的独到见解与看法。在信中平淡朴实、真诚坦荡的语言也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读者。让读者对他的真诚建议铭感于心,对他的文字语言油生一股感动之情。是一种平淡真诚的感动!

第三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近来拜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心中颇有些顿悟之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先生在英国读书期间所写,并交由开明书店出版,因为作者认为“开明”及“启蒙”,表明了本书所面向的读者是在文学方面嗷嗷待哺的以中学生为主的青少年,本书以信的表达形式阐述了朱光潜先生对人生问题的独到而充满智慧的见解,对身处迷茫时期的青少年,起到了指路明灯和人生参考的重大作用。

本书旨在教育青年学会修身养性,古往今来多少人读书是为了功成名就,是为了父母的安排,然而朱先生鲜明的提出他的观点:读书,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才会主动去接受书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才会真正的去融会贯通然后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历和认知,然后总结出自己的人生阅历。若是失去了兴趣,我们就只能在书中迷失,失去了自己的眼光而最终沦为庸人。

虽然本书中朱先生从很多方面侃侃而谈,但归根究底,是教导青少年要稳,要在浮躁的社会里稳重,在纷乱的生活中保持着深沉的眼光。确实,对于缺乏人生阅历和处世经验的我们来说,这确实是保护我们不受世俗扭曲目光的好方法。在青少年时期,内心会更敏感,也许一句话就能变成伟人,也许一句话就自暴自弃,所以,我们更需要的就是像朱先生这样的委婉而深刻的指导,如书中的“谈动”、“谈静”,朱先生先为我们上了一堂控制情绪的课,动静结合才能劳逸结合,事半功倍。而“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中,朱先生着重强调了作为学生,我们要端正态度,客观看待问题,如同最近的反日游行,参与者声势浩大地上街游行,示威,这无可非议,但却有激进人士将日系车、日货烧砸破坏,这样的做法根本就是无理取闹,甚至有跳梁小丑之嫌,为何?这些东西都是物有其主,像这样的蓄意破坏是犯法的,而且,肤浅说来,难说没有人拍下游行时用的就不是日产的照相机摄影机手机!这是爱国吗?抵制日货人人会喊,多少人做到?打砸日货无疑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和连亡羊补牢都不算的可笑举动,而参与这些游行的人,不过是被所谓的爱国热情冲昏了头的人罢了。而所谓的爱国游行,也并没有激起广大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只不过茶余饭后人们多了件骂街的事罢了。

接着,在书中的“十字路口”中,朱先生又一次提到了青少年的主观意识的重要性,人是群居动物,难免会有交流、集聚,那么这时候就考验青少年是否坚持自我了,对别人的知识是全盘接受、否定,还是取精华去糟粕?一切皆取决于心。如同书中所说,我们要做“十字街头的众多矮小之人中的大汉”,要伸张自我,不为人所支配,成就自己的成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笔下的涓涓细流,荡涤心灵,既有长辈语重心长的厚重,又有朋友掏心掏肺的由衷,阅读朱先生的文笔,在自己的道路上,用自己的智慧,走出自己的光彩,是的,青年,没有谁的成功是别人送的,正因如此,生命,才因成长而美丽!

第四篇: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五日

昨天,因为要到校本部参加几个活动,而且活动时间安排的特别分散,所以早早就决定在那里呆上一整天不回校区。早晨天刚刚亮,睁眼便是淅淅沥沥的小雨,雨点虽然不大,但是刮个不停的秋风把人整的够呛。这更加坚定了我之前的决定:妹的绝对不能在周末还傻逼呵呵的捧本四级单词书死去活来的背,得抽出点时间来看看“闲书”了。说是抽出点时间来看闲书,其实一天的时间下来基本上只干了三件事:早晨的体检、中午到天津电视台充当群众演员和晚上听关于党团知识的讲座。虽然这些事看起来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是带给我的感触和收获特别的多。至于这些收获和感触究竟是什么我就不在这里说了,因为我发现我啰嗦了这么一大段的话,还是没有写到关于朱光潜先生《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的半个字。

先生的几篇小文被我用零零散散的一个多小时给看完了。看完之后,我由衷的感受到了久违的一种内心的安顿,这种感受最近一次出现是在我高考之后读周国平散文的时候才出现的。我不像一些才人一般,能够在拜读过先生的作品后,论古述今、引章摘句、洋洋洒洒的写下上万字的溢美之词。但是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描绘一下我拜读过先生作品后的感受,一则为了和朋友们一同分享我的感受,一则为了能够再次品味一番内心久违的安顿。

在第一封信中,先生便向我们提出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他认为当时的(当然,这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青年)青年在读书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总是抱着非本专业的书不读的态度;第二,以为时常读课程规定的书便是一种读书习惯;第三,过分盲目的相信“青年必读书目”的谎话。在先生看来,读书至关重要的是兴趣,青年人读什么书应依赖青年人自己的兴趣选择,而非盲目听信“青年必读书目”的误导,这一则是因为人只有对自我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有深入下去的倾向,一则是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兴趣的推荐书目的人所推荐的书目大相径庭。此外,先生还建议青年人每天抽出一点儿空闲时间读书,特别是读非本专业的书籍,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青年人读书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是十分难以培养出来的。读书的习惯,一经培养出来,对人是十分有益的,它不仅能够帮助人开阔自己的眼见,拉近在世之人与业已辞世之人的距离,而且还能够使我们养成潜心静气、平稳踏实的心性。先生在第一封信中就向青年朋友提出读书的问题,可见先生对我们良苦的用心以及读书对于青年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在谈完关于读书的问题后,先生紧接着在第二封和第三封信中谈到了动与静。所谓动,就是尽性,再说通俗一点就是放纵自我,从而使自我感到原始的满足。

当然了,这种放纵必须是于己于他人都无害的。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常住草堂后,开始每天早晨把屋内的砖头搬到屋外,晚上的时候又把砖头搬回屋内。或许有人听完这样看似傻X的行为后要开始议论了:这不是脑子有病吗?搬来搬去什么也没有改变。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就会发现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改变。虽然砖头依旧是在屋内与屋外间移动,但是陶渊明本人达到了“动”的效果。终日下来,可以说这位老人从中获得了不少原始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外部的物质的增益无法带来的。青年在寻找“动”的乐趣的同时,还不应当忘记“静”的享受。所谓静,是指一个人的感受力。看看从古到今的一些诗人作家,他们的感受力都是超乎常人的,也正因此,他们才能从一些在常人看来稀疏平常的事物中找到乐趣。正如一句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平平的一汪活水,便可在诗人的笔下造出如此美景。青年,就是应该“动静结合”,过得朴实平淡,但却乐在其中。

在第四封(《谈学生与社会运动》)与第五封《谈十字街头》)信中,先生开始关注起青年与当时国情的联系。他鼓励青年人能不畏强权,站上十字街头向不合理的传统与习俗宣战,亦即,他强调青年人要打破俗规陈矩,敢于创新。这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十分适用的。同时与之联系紧密的是先生鼓励青年们为国家、为民族大胆的做贡献。他援引蔡孑民先生的话“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来告诫青年人时时刻刻想着为祖国做贡献,时时刻刻不忘靠读书来为祖国做贡献。在当时的形势下,青年们是极易激动的,他们频频出现在各类的反对列强军阀的运动中。先生用此语既肯定了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又深刻的指出了青年学生运动的方向:并非盲目的运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运动。在读到这两封信的时候,先生的一句话对我印象十分深刻:“一种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个中意思,需要我们细细品味。通过这两封信,先生教导了青年应该如何处理自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从第六封信开始,先生给青年们的教导就主要着眼于他们自我的内在修养与人生发展了。关于青年的内在修养,第六封《谈多元宇宙》、第九封《谈情与理》和第十封《谈在卢浮宫的一个感想》分别教导了青年三种内在修养:对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态度、理智与情感的抉择、正确的对待效率价值观。

先生是用“多元宇宙”的概念展开青年对待不同事物的合理态度的指导的。“多元宇宙”指每个人都存在于几个宇宙中,有“道德宇宙”、“科学宇宙”和“情感宇宙”等等。在不同的宇宙中,应当有不同的评判事物的标准。比如说在“道德宇宙”中,对某个事物的评判应基于其是善是恶,而在“科学宇宙”中,对某个事物的评判则应基于其是真是假。任何宇宙都不得侵犯其它宇宙,否则会引起

难以想象的结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际,正是因为伽利略与哥白尼被本应用“科学宇宙”的评判标准评判,但却被教会的“道德宇宙”的评判标准评判而受难。可见,青年在自我的生活中,应当时刻谨记采取合理的态度与方法来评判一件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事物的合理发展并体现出青年的自身修养。

在理智与情感的抉择中,先生是提倡青年多加关注情感的。根据佛洛依德一派的看法,理智永远都无法胜过情感,因为在某个人的行为发生的时段,它往往是内发不自觉的动用情感,只有当行为结束后,他才有可能用理智来给行动作评价甚至是下定义。先生通过“隐情感”这一理论以及为孝应当发自内心的观点(“问理道德”与“问心道德”之辩)解释了他提倡青年多加关注情感的原因。其中种种教诲,不但有强烈的说服力,而且还不失强大的感染力,让青年既在感情上、又在理性判断上深深信服。

至于合理的效率价值观,先生给青年指出了盲目追求效率之蔽,这种为美国人欢迎并推广至世界效率价值观让人失去了平心静气享受生活的耐心。当紧密的时间表成为一个人行动的唯一依据时,他将再难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即使找到,也无法享受。试想想,如果一个人连生活的乐趣都找不到,他还可能做好什么唯需深入耐苦才能做得到的事。《蒙娜丽莎》或许会成为绝迹,因为观赏它的人只是花费一分钟的时间在画像面前感叹、赞美和拍照,人们从来都不能静静的伫立一会儿,仔细看看这世上最美的微笑。艰苦卓绝的品质,往往是与享受生活的性情结伴而行的。

先生剩余的四封信,一封为《谈升学与选课》,在那个时代就指出了枉以“欧美学校”自称的一些大学诓骗学生的现象,只不过那时的学生大部分是不了解实情,被骗进去的。而非至今愈演愈烈的“留学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几十年前的问题,何以当今仍旧存在而且还过分变态?这值得我们思考。再说《谈读书》一文,先生明确的否定了“作文需要天赋”的看法,鼓励青年可以积极的练习作文,从临摹和写实开始,一直到写情,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这也是法国作家福楼拜教导其徒莫泊桑写作技巧中的一点,个中原因,无需多述。

至此,我已将近叙述完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其中的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由于当时图书馆闭馆时间已到,没能读完。只剩下第十封信(《谈摆脱》),也是我体会最深的一封信,需要啰嗦几句。在这第十封信中,先生以一部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的《安提戈涅》为引子,提出了青年应当如何处理矛盾的问题。《安提戈涅》整剧,共有三处矛盾,一处是国王身份的克瑞翁与家长身份的克瑞翁的矛盾,一处是国民身份的安提戈涅与妹妹身份的安提戈涅的矛盾,还有一处是儿子身份的海蒙与未婚夫身份的海蒙的矛盾。总之,每个矛盾都需要其面对者作出坚决的选择,要么成就其一,毁弃其二,要

么成就其二,毁弃其一,如果矛盾面对者在选择方面犹豫不决的话,那就可能出现二者都被毁弃的情况。因此,先生告诉我们,处理矛盾最忌讳的不是权衡矛盾双方的利弊,而是优柔寡断的不肯做出选择。想想现在的大学生活,何尝不是如此?上帝给了我们每个人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间,这是公平的,这种公平不仅仅督促着我们要加倍努力的学习、成长或是工作,而且还暗示着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学会知足,决不能既掰玉米、又摘西瓜,把二十四个小时妄想成一年来办事。

读罢先生的文章,虽说只是明白了一些简简单单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但这世间行的通的大道理,又有哪个不是简单易懂的呢?就算是一些复杂的道理,不也是要被学者们逐步剖析,直到化解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道理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吗?因此,学问无复杂与简单之分,就算是有,也是简单学问占主导地位的。写来写去,总是一些闲言碎语,最后还是比不过我们亲力亲为,真正的拜读先生的文章,只有这样,各人才能获得各人的感受,朋友也才可以拿他的感受与我的对比吧。因此,诸君须记,闲暇之余,不妨拿出先生文章一读。

第五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欢的是谈动和谈静。古诗中曾写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闲愁,多半是因为太闲了!当代青年人若谈起闲愁,必定会被说过于矫情,当你读了孟石先生的这篇谈动,便会释然。他承认了“朋友,闲愁最苦!”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动”。无论你是怎样的心情,世界还是按照既定的轨迹在运转。若想排解心中的闲愁,就要以动制静,享受生活中质朴的乐趣,去跑跑跳跳、谈谈笑笑一番,烦恼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说谈“动”是跑跑跳跳,那么谈“静”则是感受、是领略趣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心性难免浮躁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中的一首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读到这里才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悠然无虑的静趣。小时候还觉得诗人是在凑字数,现在仅仅是读一读都觉得心静下来了。在浮世中保持一颗镇静的心是难能可贵的,愿我们即便溺于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巍峨江山的壮观和寻常巷陌的温暖。

每当在一封信的最后看到署名“你的朋友孟石”时,内心便充盈着感动。看完书后甚至心中一丝惋惜,为什么只有十二封信呢,我想,哪怕是二十封三十封我也一定会一封一封的'细细读完,或许是为了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吧。

孟石先生的十二封信,穿越时空而来,犹如挚友,言真词切,能感到先生真诚地期盼年轻的朋友们能有美好的生活。大道至简,这些朴素的道理在如今时代依然适用,任时光流转,难的始终是践行。生活忙碌,偶尔忘记,好在有这样的好书帮助我们回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青年应该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这些天,我读了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一章“误读书”,并且深有感触。

信中写到读书的重要性,而读书在现代似乎更偏向于上学时,人们剪贴出,用来上课的教科书的内容。但现代的青年的生活充满着无形和有形的各种诱惑,如:手机、电脑、电视、小说、漫画、网络游戏……现在,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青年沉迷到网络之中,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抽点时间,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好书,对自己的修养也会得到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读什么书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现代,读书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只要手机在手,随时随地可以阅读。但现在网络上充斥着的是各种“没营养”的垃圾书籍,嚼之有劲,而食之无味,更无法下咽,纯属浪费时间。所以,正如书中所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所以你须要慎重选择,如朱光潜所说“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另外,书中也有教读书的方法: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需两遍。第一遍应快读,着眼在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要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应用笔记录纲要、精彩部分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的思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有用的书,是一本青年不应该错过的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就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身边语重心长地与我谈话一般,诚恳真挚,亲切自然。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浅,很多的话读来虽然浅显易懂,但都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选取几封信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封,《谈读书》。读完这封信,不禁想了想过去的自己,空闲的时候还能抽出一点时间看看书,但稍微忙一点,就会将读书这件事置之脑后。不仅是看书,背单词,锻炼也是如此但扪心自问,再忙的日子,其实也能抽出时间完成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断给自己找借口一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退伍落后。我们在大学正是吸收各种养分的`时候,应该抓紧一切时间,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第二封,《谈情与理》。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句话: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们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却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让我们置身事外看清某个东西,但感性更能让我们深入其中感受这个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与理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拥有的态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代留学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朱光潜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一封封书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情恳意切。

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来,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与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严肃的学者再长篇大论。每封书信,每个不同的话题,探讨读书。作文,升学选课等等,面对青少年的迷茫,他总是倾心尽力地给与忠告,亦师,亦友。他会在每封信结束说“再会!”会给与青少年最真诚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会为你加油打气:“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合上书,脑海中朱光潜的'形象仍挥之不去:笑容和蔼,目光温和,眼里总含着笑;纵然满头银发,身形消瘦,不变的是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

一封封书信,引着我们去思考生活学习。

读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该读怎样的书?朱光潜先生给了读者青年一个满意的答复。读完后细细深思,信里所写的,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读一本书,大多时候囫囵吞枣,只讲求读一遍的快乐与刺激,疏于思考,到头来读过的书不少,学到的东西委实不多。但好书应多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第二遍须慢读。”

一本小书,十二封信。我知道,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会让我继续昂首阔步地走下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当我看到朱光潜写了这么一句话时,我便知道"学问之海无涯无际。”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探讨一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革新、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作者娓娓地谈论了自己的观点,给青少年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指引。

绩和学习搞好,反而还会变得消极低落、暮气沉沉,在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本该有的热情与活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人生歧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徘徊、顾虑,我们要学会摆脱得开,认定一个目标后,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成长的路上,不完美的我们总会被弄得遍体鳞伤,缺陷满满。直到后来,你才会发现,那些受伤的地方早已长成我们身上最“硬”的铠甲,为我们披荆斩棘,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下载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动与静,“动”指的是运动,“静”指的是静止。二者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绝对、无法并存的。但世间万物,只有动静结合,才能生生不息。“蝉噪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公管1301 2303130123 曹晨星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对于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谈读书”、“谈动”、“谈静”这三篇。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1 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对此我深有感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感受)(论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浅评 我们曾经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远离家乡时给父母亲朋写信,而写信一般都是寄托我们之于父母的思念,朋友的想念之情,在信里告知其我们的现状并同......

    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在我读完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心中颇有感慨,先生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我的内心,更像个修行者,如沐春风,静坐、静思、感受......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精选)

    在我读完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心中颇有感慨,先生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我的内心,更像个修行者,如沐春风,静坐、静思、感受教化。在书中朱光潜先生用心诚嘉,为......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FocusOnYourself

    Focus On Yourself——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婕婕夜晚,皎洁的月光照射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上,万家灯火与明亮街灯,呼应着月光的璀璨……我在书房里读完朱光潜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