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澳大利亚传统节日一览
澳大利亚传统节日一览
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个国家的历史会慢慢沉淀成她生活中独特的存在。正是因为中华文明五百年的沉淀,今天的中国才会有那么多的传统:端午、中秋„„ 澳大利亚虽然年轻,但是她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
1月1日 元旦(New Year's Day)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世界很多国家把元旦当做是新一年的开始,因此在元旦这一天澳大利亚不仅仅会放假,更会举办隆重的庆祝仪式,例如一年一度的烟火晚会。
1月26日澳大利亚日(Australia Day)
澳大利亚日定于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亚的国庆,纪念首批欧洲人抵达澳大利亚的日子。但是在澳大利亚只有新南威尔士州会在当日放假一天。在1788年1月26日,英国船长阿瑟·菲利普(Arthur Phillip)驾船带着一班英国囚犯到达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港。
复活节
复活节(复活日)是一个西方的重要节日,每年复活节的日子在日历上是不确定的,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象征着重生与希望。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受难日,Good Friday),基督徒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两天后,即复活节星期日,他们庆祝耶稣复活。今天,许多与复活节相关的民间风俗例如复活节兔和复活节彩蛋都不是起源于基督教的。今天的复活节庆祝活动滨彩纷呈,例如,复活节星期天传统的人们去教堂做礼拜,孩子们互换彩蛋;全国性民间艺术节、园艺竞赛、娱乐节目表演等每年在复活节期间举办。
4月25日澳新军团日(ANZAC Day)
澳新军团日,又称“澳纽军团日”,是纪念1915年的4月25日,在加里波利之战牺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团(简称澳新军团)将士的日子。澳新军团日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现均被定为公众假日,以缅怀他们为国牺牲的勇敢精神。澳新军团日是两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5月 第一个周一 昆士兰州,北部区劳动节
6月 第二个周一 英女王生日(除西澳洲外)
8月 第一个周一 新南威尔士州银行节
10月第一个周一 国际劳动节(Labour Day / Eight Hour Day)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
10月6日 英女王生日(西澳洲)
11月6日 墨尔本杯(Cup Day)
墨尔本杯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年度种马赛。创办于1861年,在澳大利亚被誉为“让举国屏息呼吸的赛事”,该比赛接受三岁或以上纯种马参加,比赛距离为3200米,是全世界两英里赛马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这项运动由维多利亚赛马俱乐部于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二举行,赛事地点在墨尔本的费莱明顿赛马场。这一天也是墨尔本的公共假日。
12月25日 圣诞节
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西方传统节日,多数教派定在每年12月25日。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则在每年的1月7日。圣诞树、装礼物的袜子、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节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最爱,更是所有人对过去一年的救赎,是人们最向往的日子。在澳大利亚,圣诞节的地位堪比中国的春节。
12月26日 礼物日(Boxing Day)
这一天辛苦一年的人们会纷纷涌上大街给家人朋友购买圣诞礼物,同时这天也是公众假日。
第二篇: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一览
民 族
节日名称
主要活动内容
时间(农历)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
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族
傣族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
哈尼族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
鋩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
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傈僳族
傈僳族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傈僳族“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傈僳族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西族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
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库族
拉祜族库扎节(年节)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
佤族拉木鼓节
祭祀、歌舞
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
布朗族冈永节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
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
景颇族目脑纵歌
祭祀、歌舞
农历正月
怒族
怒族年节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回族
回族古尔帮节
团拜、宰牲
回历十月
回族开斋节
礼拜、颂经、歌舞
六月
回族肉孜节
减食
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节
宰杀一些牛羊、祭祀
回历的+月十二月
回族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
基诺族
基诺族特懋克节
歌舞、串寨、打陀螺
基诺历法一月
瑶族
瑶族盘王节
祭祀、歌舞
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干巴”节
跳铜鼓舞
十二月下旬
瑶族“夕九节” 歌舞
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达努”节
歌舞、武术、球赛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歌堂”节
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
农历十月十六
瑶族倒稿节
斗牛赛
农历十月十六日
瑶族掌肉待客节
纪念始母密洛院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赶鸟”节
对歌
二月初一
瑶族姑娘街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
壮族
壮族陇端节
戏剧、杂耍、歌舞
六月
壮族六郎节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六月初一或七月初一(根据地域不同)布依族
布依族跳月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布依族三月三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三月初三
布依族“六月六”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六月初六
布依族跳花会
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
水族
水族节日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6月初一
德昂族
德昂族泼水节
泼水、歌舞
清明节后7天
德昂族节日
满族
满族颁金节
祭祖、歌舞
十月十三日
蒙古族
蒙古族鲁班节
祭祀、歌舞
四月初二
维吾尔族
萨依勒节
游玩
五月间;
六、七月间;八月
白雪节
娱乐活动
每年入冬第一次降雪
第三篇: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一览
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盛大节日。时间为肉孜节后的70天,既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
麦德尔节:来源于藏传佛教(喇嘛教),是新疆蒙古族的主要节日。相传为弥勒佛的诞辰纪念日,时间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日。
灯节:又称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伊斯兰教历每年8月的头两天。
西迁节:又称“四一八”节,是新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
那达幕节: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年七八月份举行,“那达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
租鲁节:也叫明安珠勒节,千灯节,千佛灯节,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复活节:俄罗斯语称 “帕斯喀”,是俄罗斯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时间大约在3月21日和4月25日之间。
诺吾鲁孜节: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公历3月22日前后。“诺吾鲁孜”来自波斯语,意为“春雨日”。
肖贡巴哈尔节: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春风。“肖贡巴哈尔”塔吉克语意为“新春”,“新年”,“新日”。
引水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春季来临,冰雪消融之时举行,塔吉克语称“租吾尔”,为“引水”之意。播种节:是塔吉克族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春播的头一日举行。撒班节:也叫犁头节,是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春耕节季在风景秀美,水草丰茂的地方举行。
领金节:满族的盛大节日,时间位农历十月十三日,满语“领金”意为满族命名之日。
马奶节:柯尔克孜族的节日,柯语称为“克木孜穆伦多克”,即饮马奶的节日,时间为公历5月22日。
“四个认同”的内容
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对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我国各族人民从长期的历史经验中深刻懂得“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各族的权利,各族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正是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必然共识。
新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由来
1982年11月10日至15日,自治区在全国率先隆重召开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一致通过大会倡议,建议将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根据这个倡议,自治区党委决定从1983年起,在全区开展以每年5月为集中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进一步提高各族干部、群众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增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1983年4月28日,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在全区开展1983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同日,自治区暨乌鲁木齐市联合召开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动员大会,自治区第一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正式启动。
近年来新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主题
2006年,自治区第24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主题:“双拥共建”,对自治区“双拥”工作进行大总结、大宣传、大行动、大表彰。
2007年,自治区第25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主题:“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2008年,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主题:“畅谈辉煌成就,携手团结奋进”。
2009年,自治区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主题:“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新疆”,主要任务是广泛开展“六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军队好)、“三个不忘”(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教育。
第四篇: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重阳节花糕、菊花美酒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重阳节。人们每逢重阳节,都要吃花糕,喝菊花酒。
花糕,即菊花糕点,是九九重阳的节令美食。制花糕的原料分为皮料(精粉、大油、水)、酥料(精奶、大油)、馅料(枣泥、花生仁、葡萄干、青椒、黑芝麻、熟江米粉、小磨香油、蜂蜜、桂花等),经和面、制酥、包馅后,将生坯拍成两个片中间夹上各种果仁,然后上炉烧烤,即成外形美观,色泽素雅的重阳花糕。花糕质地酥松适口,有干鲜果树的混合异香是老幼皆喜食的美点。
在重阳节,人们还要饮象征吉样、祛灾免祸的菊花酒。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以后就得盛行。由于菊花有散热祛风、降火解毒的作用,所以菊花酒被誉为“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药酒。
古代把重阳节看作吉祥、长寿的节日。由于九是从一开始的个位中最高的数,古代称“九”为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阳数”。九月九,恰逢至数相迂,两阳相叠,故尔得名“重阳”。九月,正是菊花盛开时令,又有“菊月”之称。吃菊花饮菊花酒,同重阳节一样,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寓意予。
时至今日,每逢重阳节到来,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人们亲朋邀集,结伴呼从,登高赏菊,宴饮大贺吉样,尽情欢乐。重阳节与重阳糕
重阳佳节是中国人民一个登山游玩的节日,而且美食佳酿颇为丰富。农历九月九日叫重阳节,人们有佩茱萸、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传统习俗。
“重阳”起源于中国的古代名著《周易》一书。《周易》里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而“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所以叫“重阳”,又谓“重九”。
重阳节开始于古代农事庆祝活动,后来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古老而又充满健康活力和生活情趣的佳节之一。
在重阳节习俗中,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是一种象征合家欢乐和吉祥如意的习俗。酒与中文的“久”谐音,意为长久;糕,高谐音,寓义生活步步高,但愿人长久。
重阳糕花色很多,既有油糖果、炉氽的,也有发面垒果蒸的,还有用江米、黄米捣成的。
重阳糕食俗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用花粉制作各种食品,重阳糕实际上是中国食文化中的一种新清食物——花卉食物。重阳节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而后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九月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中国人以九为阳数,故九月九日为“重阳”之称。重阳节正值秋收完毕,谷物入仓,水果鲜美,鱼蟹肥硕,秋高气爽,风光宜人。民间有登高,赏菊,饮酒,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节尤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每到这一天,文人雅士都要相聚一起举办文会宴,佳肴美食,赋诗唱和,畅饮通宵。
腊八粥的传说
腊月初八中国人有吃腊八粥习俗。此习俗传自印度对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的纪念。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至今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端午节吃透搪的传说
传说中国古代一个小城镇--淮安,城内有一个小茶食店,店里有父女两人,姑娘乳名叫莲儿,才十六岁,生得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糕点。小小的茶食店,天天顾客盈门。
小店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这可气坏了那些大字号的茶食店店主们。一天,他们把全城茶食业同行召集在一起,莲儿的父亲也被邀来。一个大店主说:“端午节快到了,大家该想想,能不能制作一种新奇、独特、外地没有的应节糕点啊!”别的店主们纷纷应和:“对呀,对呀!”停了一会,有人对莲儿父亲说:“你家莲儿姑娘心眼伶俐,手艺精巧,你回去何不叫她翻翻花样,拿出一手来给同行看看呢?!”莲儿父亲知道这些人存心捉弄他。只好含糊地回答:“难啊。”
莲儿父亲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莲儿。莲儿说;“他们想捉弄我啊,我倒要搞出点名堂来给他们看看!”莲儿盘算了一夜,第二天就动手把平时卖糕点积下的各种各样的碎屑儿,统统收拢在一起,过了秤,算了算斤两,再兑上些新鲜面粉,揉和成大面团儿。接着切成小方块儿,再用刀顺着每个块儿的正中划一条浅浅的沟纹。随即引火烧锅,倒入麻油,放进油里炸熟,再捞起来放在铁丝络上晾,然后装进瓷皿,浇上白糖、桂花、玫瑰卤儿,调和而成。
隔了一天,莲儿打开大瓷皿一看,饼儿在甜汁里泡浸了一天,卤汁大半都渗进去,已经变得松软酥透了。她用筷子拣起来尝尝,又甜又香,又酥又粘。她高兴地朝店堂喊道:“爹,成功啦!”父亲跑来一看,莲儿用筷子拣起一块饼儿递进他嘴里,一尝,真是又惊又喜。他问姑娘:“这种新糕点该起个什么名字呀”?莲儿想了想说:“就叫它‘透糖’好啦,糖卤儿都渗到饼里嘛!”父亲频频点头:“叫‘透糖’?行行行!”
端午节前两天,莲儿店里的透糖上市啦,全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顾客们觉得新鲜,争着要买到一尝,人人赞不绝口。接连五、六天,做出的透糖一拿到店里,很快就卖光了。
消息一传开,那些原先想捉弄莲儿的大茶食店店主们,虽然心里不服气,但是为了做生意挣钱,也只得硬着头皮去向莲儿讨教。都照着莲儿教给的方法制作透糖,大量应市。从那以后,家家户户端午吃透糖,就成为淮安的一种民俗了。
月 饼
月饼又被称为:“国饼”或“龙饼”。
月饼是源于几千年前的传统节日食品。月饼不仅表现了食品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更是一种能表现大自然景观的文化美食。中秋月饼美在风味、美在造型、美在色彩、美在纯真、美在包装、美在艺术。月饼不仅让人一饱口福,而且还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月饼是精致食品与精美包装组成的艺术品。质量上乘的月饼配上诗情画意、艺术精美的包装,不仅身价倍增,又使人从中得到美的艺术享受。现代的豪华宫灯盒、莲花转盒、音乐旋转盒等,既有现代气息,又古色古香,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
月饼与5000多年中华民族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古代文学经典中,有许多文人墨客,吃饼赏月,对酒当歌,作诗娱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动人的诗句,美好的祝福,充分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无穷韵味。
月饼是爱情、友情的象征。在中秋节这一天,情侣之间互送月饼,互相祝福,表达了真挚的爱情。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传说,更为佳节添加了一番情趣。
月饼是乡情、亲情的象征。几乎所有的炎黄子孙,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各地,在中秋节这一天都会吃饼赏月、望月思乡。月饼能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表达美好的祝福。同事和朋友之间送上一份月饼表达了互相之间亲密的友情;向老人送上一份七星伴月、福星高照等月饼,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和美好祝福。
月饼,可以说是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缩影。
春节赠橘的风俗
在中国的广东地区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
通常,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
在广东的海丰,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以叩头作揖贺年,而长辈就用红纸包着钱或拿柑橘赏给小辈。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是向长辈致敬,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在潮州,人们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又是“大吉”,因而,到亲戚家贺年都要带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贺客带来的互换,以便互尽好意,各得吉祥。假如新春佳节期间甲家的孩子打了或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桔去赔礼,而甲家的爸妈也不责备自己的儿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谅了甲家的孩子。这说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赔礼以吉祥献给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了。
春节与吃年糕
春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大年初一这一天,北方地区家家要吃饺子,而南方有些地区的风俗习惯则是户户吃年糕,并有南式、北式之别。南式尤以广东、苏州年糕为最 佳期。
苏式糖年糕历史悠久,名传中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苏州这座著名的古城,在古代曾是吴国都城。当时吴王阖闾从当时军事需要出发,命名将伍子胥筑城,称之为“阖闾大城”。城垣建成,吴王很高兴,召集众将欢宴庆功,独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伍子胥回营后,悄悄嘱咐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后来伍子胥遭诬陷,自刎身亡,吴国亡于越国。居民断食,饿殍遍野。这时,随从众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众民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于是百姓把这些“糯米城砖”用来作为食物解决了一时的困难。苏州人民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迹,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以此来纪念他。以后,这种习俗流传下来,直至今天。
苏州的年糕,以苏州市观前街“稻香村茶食店”制作的最好,分为猪油年糕和红、白糖年糕。红、白糖年糕,糯甜,色泽白亮,蒸透揉韧,水煮不腻,油煎香甜,久藏不霉。猪油年糕有玫瑰、桂花、枣蓉、薄荷四种。其特点:色泽鲜艳美观,肥润香糯,食而不腻。它独特的食用方法是将糕切成薄片,沾上蛋液(略加面粉调匀),入热油锅内氽熟即可食用。春 节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民过春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不过那时春节不是在正月。到汉武帝时,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即“岁首”为春节,一直至今。春节,古代称为“元旦”、“元日”等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改称“春节”。
春节时,各地的节日食俗因地而异。北方人普遍吃饺子、面条和年糕。南方普遍的风俗是吃元宵、面条和水磨年糕,江浙和闽粤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香肠和皮蛋;广东潮州人初一吃当地特有的“腐圆”;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取吃年糕,有“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屈原与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人民习惯所称的端午节;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民族传统节日。“端”就是开端,而“午”和“五”古时互为通用,故称端午节。
这一天,又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故六朝以来,人们便把这个节日和纪念屈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屈原名平,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政治上主张任用贤能,联齐抗秦,颇受楚怀王的信任,委以三闾大夫要职,但后来楚怀王偏听亲秦派的挑拨离间,谗口中伤,而遭致冷落。到荒淫昏庸的楚镶王时,更把他放逐于汉北,过着长期流浪的生活。但他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传说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就是为把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而来的,屈原投江后,沿江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所吞食,便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一举动便逐渐演化成为今天文体活动内容的赛龙舟了。少数民族过春节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粑。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吃不上饺子不算过年
吃上饺子才算过年,这是中国北方人过春节不可更改的习俗。
初一这顿饺子因此不比平日的饺子,有特殊的意义。初一吃饺子的风俗,古代把饺子称为“扁食”。直到现在北京人有的还把饺子叫“扁食”,或者叫“煮饽饽”。
初一的饺子大年三十就得捏好,不光捏得够初一吃的,还得够初五以内数日食用的,因为这几天是忌讳动刀的。初一的饺子馅,一般是猪肉白菜,或者猪肉韭黄,或者羊肉胡萝卜的。
为了渲染节日气氛,主妇们在包饺子时将一两枚硬币包在其中,并提示大家谁吃着谁有福气,于是这顿饺子伴着外面的鞭炮,吃得格外热闹,直到硬币各有其主。饺子蘸上腊八醋,就着腊八蒜吃得更香。台湾的民间年俗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美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台湾过年的民间风俗,跟祖国大陆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围炉:
在台湾,大年夜全家大小,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讨吉利。“围炉”时桌上的每样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鱼圆(丸)、肉圆取意“三元”,象征团圆。萝卜,台湾和闽南一样叫“菜头”意为“好彩头”有吉兆之意。全鸡的“鸡”,台湾语谐音“家”即“食鸡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为经过油煎火炸,以示“家运兴旺”。蚶,台湾诘解作“胖”。吃蚶,取意“发财发福”。“围炉”进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连根煮熟后,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围炉”时,如果家里有人外出,来不及赶回,也要留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对他的思念。“走春”:
是台湾民间对“拜年”的一种俗语,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说些吉利话,主人都会拿出以朱红色木盒或九龙盘盛的糖果,并端甜茶,热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间的亲密。客人告辞离去时,主人和客人向对方的孩子互赠红包。
吃长年菜:
新年春节里,台湾同胞有一种吃长年菜的习惯。所谓长年菜,其实就是那种茎叶很长,带有苦味的芥菜。他们认为这种菜,叶长,丝长,象征命长。有的人在煮时还故意加上一些长长的粉丝,说这样绵绵不断,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一般人都知道,蔬菜具有吸油的功能。新年春节里,大鱼大肉,油油腻腻的,吃点蔬菜不仅可以解油,而且还能调剂胃口。所以,台湾同胞新年春节里吃“长年菜”的习惯,是一种很符合科学的饮食之道。
避债戏:
过去,台湾过年时,民间有这样一项别开生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节目——“避债戏”,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庙演戏。那些欠有别人债款而年前又无法还清的人,为了躲避债主上门催债,便偷偷地跑到庙前的“避债戏”台前“看戏”这时,如果讨债或收账的人,硬是闯到“避债戏”台下来找人要钱的话,不仅会惹起“公愤”,而且必遭“群打”,讨个没趣。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这样,那些躲债的“看戏”者,也就可以安然无恙地回家“欢度”新年了。这一习俗,如今在台湾民间的一些乡村里仍然保持。
元宵节的由来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元宵的风味。那么,这
个有趣的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因为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因此后人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其实正月十五这个节日,起初是由灯引出来的。
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皇宫,并没有形成一种民间风俗。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是以后的事。
过去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酣歌曼舞,彻夜游乐。因此,当时的玩灯、赏灯,是一种独特的享乐。当时,首都长安规定,每天夜晚街鼓鸣响之后,所有人不许在街道上走动。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上街观游,尽情欢娱,直至天光大亮。这样一来,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风俗。传统腊八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简称“腊八”,也叫“佛成道节”。
在远古时期,腊,本是一种祀仪,常在新旧接替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以此来祈福求祥,避灾驱邪。当时,腊、猎如同一字,猎字原意为“合”,并有“接”的意思,古人就把这种祭祀称为“腊祭”,于是是冬至的十二月就被称为“腊月”了。当时每年的腊月,奴隶主都要举行“腊祭”,以求祖先神灵保佑。十二月初八,古称“腊日”。从先秦起,“腊日”是当作年节来过的,但当时并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将“腊八节”固定在初八这天,是以后的事了。
腊八节也被称为“佛成道节”是源于这样一个传说,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绝欲修行。一日饥饿劳顿,昏倒在地,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各种黏米、糯米、野果、山泉水煮成“乳糜”粥相救,醒后独坐菩提树下,静观默想,终于在腊月八日悟道成佛。从此之后,佛教徒都取新解谷果,洗净器皿,熬成粥,以供奉佛祖,并举行群僧集会,诵经演法,喝“腊八粥”,以示纪念。中秋节吃芋头
中秋节吃芋头是源远流长的一项习俗,但各地人们在中秋节吃芋头的含义却各有不同。古时,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的节日。北方农村每年只有秋季收获一次稻黍。一到秋收季节,看着一年艰苦劳动的收获,以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自己。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热闹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
现在这种谢神仪式已不复存在了,但是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据说是纪念元末汉人杀鞑子(指元朝统治者鞑靼人)的历史故事,当初汉人起义,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汉人在杀鞑子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用人头祭月,便用芋头来代替,至今还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剥芋皮叫做“剥鬼皮”。
第五篇:传统节日
1.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开始于哪个朝代?
周朝
2.请列举出五个清明节节日习俗?荡秋千、踏青、蹴鞠、扫墓、植树、插柳、放风筝、拔河
3.在我国宝岛台湾和闽南一带地区,未婚女子在元宵夜里有偷菜或偷葱的风俗,请问这有什么含义? 希望婚姻美满, 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4端午节还有一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B)。她于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A.秋瑾B.李清照C.薛涛
5..端午节的来源与史上的百越族有关。百越族的图腾是什么?C A.恐龙B.狮子C.龙D.老虎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B A.端正B.初开端C.末端D.端着、托着
7、【问答】(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上诗中提到的是哪个节日?
答案:诗名为《寒食上家》,提到的是清明节。8清明节又称什么? 踏青节 9元宵节又称什么? 上元节 10⑵守岁俗称? 熬年
11,以下内容,哪项属于七夕节的风俗?(B)
A、乞巧、祭拜钟馗、登高、赏月 B、乞巧、祭拜魁星、晒衣、晒书 C、乞巧、祭拜钟馗、晒衣、晒书 D、乞巧、团圆、祭拜魁星、饮菊花酒 ,12、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D)
A、中秋节、七夕节 B、中秋节、重阳节 C、中秋节、春节 D、中秋节、元宵节
13、【问答】《晋书》记载:“冰冻始泮,蜇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驱除灾邪、祈求平安贯穿于整个春节的活动。如元日的饮屠苏酒、燃爆竹、贴挑符等。而元日即指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元’为开始开端的意思,这一天被称之为‘三元’是指哪三元? 答案:年、季、月
14、以下不属于端午节来源的典故是?(D)A纪念曹娥B 纪念伍子胥C 纪念屈原D 纪念楚庄王
15、粽子最早叫做什么?(C)A米角B 米包C 角黍D 米黍
16、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C)A蜥蜴B 青蛙C 蟾蜍D 毛毛虫
17、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C)A五月节B 菖蒲节C 六月节D 沐兰节
18、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个传统节日是(C)A、重阳 B、七夕 C、中秋 D、元宵 19.传说每在“七夕”这天都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那么牛郎织女第一次相遇的地点在? 碧莲池
14、清明与哪一个节日的日期接近以至于后来合二为一? 寒食
20、到了哪个朝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因为那时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A A、唐 B、宋 C、明 D、清
21.冬至起源于那个朝代? C A宋代 B明代 C汉代 D唐代
22大家俗称的九九歌与那个节日有关? B A 春节 B 冬至 C 夏至 D 春分 重阳节一般认为起源于什么时候? A A 春秋战国时期 B 南北朝 C 汉代 D 明代
24元宵节猜灯谜的活动一把认为从什么时候开始? A A 汉代 B 宋代C 明代 D 元代
25、一把认为哪个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B A 汉高主 B汉文帝 C 唐玄宗 D 汉武帝
26、下面的传统节日中哪个也是节气? B A 重阳节 B 清明节 C 寒食节 D 端午节 27.“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A A 伍子胥 B 勾践 C 廉颇 D 白居易
28、春节扫尘是在哪一天? B A 腊月二十三 B 腊月二十四 C 腊月二十五 D 腊月二十六 29.“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述的是哪个节日?(C)
A中秋节 B春节 C元宵节 D 除夕
30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源于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士甘焚死不公侯”的? 介子推 31农历正月十五夜是元宵节又称—— 上元节 灯节
3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成语出自于—元宵—节的一段故事 33春联起源于——明代初年——
34到了哪个朝代,中秋才成为固定节日? A唐 B宋 C明 D清 答案:A 35我国主要传统节日定型于哪个朝代? A唐 B宋 C明 D汉 答案D 36哪个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A汉高主 B汉文帝 C唐玄宗 D汉武帝 答案B 37“月上柳梢头梢,人约黄昏后”后描写的`是哪是个传统节曰?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答案B 38牛朗织女传说形成七夕最早可追朔到哪朝? A春秋 B战国 C汉 D南北朝 答案B 39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A前十五天 B前二十天 C前十天或后十天后 D前五天 答案D 40南宋诗人辛弃疾《清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
A中秋 B元宵 C七夕 D除夕 答案B 41.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 A回族 B藏族 C彝族 D苗族 答案A 42.新年的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该联出现在什么时候? A三国时代 B五代时期 c隋朝 D唐朝 答案B 43.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
A庆祝丰收 B祭祀祖先 C表达美好愿望 D团圆 答案A 44.每当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什么 A桃木剑 B贵妃醉酒图 C钟馗画像 D猪前腿 答案C 45 蜘蛛及蛛网在哪个节日里都被视为吉祥? A端午节 B七夕节 C重阳节 D腊八节 答案B 46.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恒景 B后羿 C王维 D张衡 答案A 47.重阳节和那个教派有关?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答案C 48.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A象征牛祭祖 B象征剑勇猛 C象征果实丰收 D象征塔健康 答案A 49简答题
一般认为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八个?
春节 端午节 冬至节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清明节 元宵节
50.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所以端午节人们大都选择踏青。踏青古时又叫什么? A A、踏春
B、遍游
C、郊游
D、远郊
51.“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述的是哪个节日?(C)
A中秋节
B春节
C元宵节
D 除夕
52..饺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请问它的出现与那个传说有关(B)
A 盘古开天 B 女娲造人 C女娲补天 D
大禹治水
53.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请问是什么时间被叫做老人节的(D)A 明初 B 清初 C 民国
D 改革开放后
54.“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说的是哪个节日的习俗(B)A 春龙节
B 寒食节
C 端午节
D 七夕节
55.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晚上的狂欢情景(B)A中秋节 B元宵节 C七夕节 D端午节
56.在以下内容中,哪项与中秋节起源的节俗完全相符?(B)
A、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燃放鞭炮和张贴耀武扬威的门神 B、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拜月赏月赏玩神气活现的兔儿爷 C、嫦娥奔月、拜月赏月、祭祖扫墓、龙舟竞渡和祭拜面目狰狞的钟馗 D、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晒衣晒书和祭拜相貌丑陋的魁星爷 动
57.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巴山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僵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又称除夕、岁除、大年夜等。除夜的风俗活动甚多。其中北方人做(),南方人做()。答案:北方饺子,南方年糕 58.七夕又称什么?
乞巧 或女儿节
59.我们俗称过年中的“年”在传说中指的是什么?
一种怪物 60.写出属于七夕节的风俗活动(4个)乞巧、祭拜魁星、晒衣、晒书
61.、春节时,人们在门上张贴倒着的“福”字,寓意是(福到了)
62.请说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
(吃元宵、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猜灯谜)
63.中秋起源于远古人类对对自然的崇拜,所以中秋又称“(祭月节)” 64.寒食节曾是我国最大的祭祀节,后来被清明节所取代。下列哪个国家的祭祀节仍然在寒食节(D)A日本 B越南 C新加坡 D韩国
65.春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开始时桃符上只刻有两位门神的名字,请问他们是(A)
A神荼 郁垒
B尉迟恭 秦叔宝
C钟馗 成庆
D降龙 伏虎
66、端午节是哪一天?(C)A 农历六月初五B 阳历六月初五C 农历五月初五D 阳历五月初五 67、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C)A 五月节B 菖蒲节C 六月节D 沐兰节 6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A 吃粽子B 赛龙舟C 登高采菊D 饮雄黄酒 69、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A)A、元旦B、端午C、重阳D、元宵
70、按照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那么(C)是重阳节。
A、正月十五B、八月十五C、九月初九D、六月初六
7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C)
A、春节B、中秋C、重阳D、端午
72,正月初二有祭财神的风俗,而财神并非专指一人,而是一个总称,请问下列没有被称为财神的是(D)A、比干B、范蠡C、赵公明D、吕不韦
73、中秋节有分月饼的习俗,请问月饼应该由谁来切(C)A、家中最年长的人B、男当家的C、家庭主妇D、长子
74、相传元宵节的起源与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宠臣有关,此人足智多谋并且善良,为帮助一宫女与家人团聚,才衍生出今日的元宵,那么请问是一下那位名人?(C)A卫青
B 霍去病
C东方朔
D李勇
75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C)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A战国
B春秋
C殷商
D周
76“走桥摸丁,去百病”说的是那个节日的习俗(A)A元宵节
B端午节
C腊八节
D中秋节
77“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紧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述的是哪个节日?(C)A中秋节
B春节 C元宵
D除夕 78、请说出中秋节的两个习俗:(AB)A、吃月饼B、玩花灯C、贴窗花D、放鞭炮
79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个传统节日是(C)A、重阳B、七夕C、中秋D、元宵
80、在我国一些地区,端午节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来祛毒?(C)A 薰衣草B 苇叶C 菖蒲D 荷叶
81,“割股救君“的故事和那个节日起源有关(B)A端午 B寒食 C 寒衣 D 中元 82.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茼饭 83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没有D A糯米酪、B麦酪、C杏仁酪扬 D汤圆 84.清明节不吃的是C A青团子 B馓子 C粽子 D粥
85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C A唐朝 B五代十国 C宋朝 D元朝 86.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D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87
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C A汉高祖 B汉元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88
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A A回族 B藏族 C 彝族D苗族 89
“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它的原料没有B A.面 B枣 C.糖和蜜 D芝麻
90以下哪个不是七夕的别称?(C)A香日
B星期
C菊夜
D巧夕 91每年的“中元节”成为(A)
A 鬼节
B 乞巧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92“中元节”源自(A)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93下边哪个名称不是“腊八节”的别称(D)A腊日祭
B王侯腊 C 佛成道日 D上元节 94第一个清明被扫墓的人是(C)
A黄帝
B周武王
C介子推
D秦始皇 95元宵节的来源和一下哪个无关(D)
A汉文帝平息“诸吕之乱”B东方朔和元宵姑娘 C点火保平安D秦始皇吞并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