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
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者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习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何培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呢?我们又如何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不足,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学习目标,给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树立形象。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草稿演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三、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我们偶尔坐在某个学生座位上与学生们讨论问题时,学生们表现得特别积极。我们觉得有些奇怪,便问他们为什么。有的学生说老师一坐在他们的位子上,就觉得老师不再是他们的老师,而像他们的同学了;有的学生说老师坐在那儿,觉得离老师更近了,不怕老师了;还有的学生说觉得老师像他们的朋友,那样上课不紧张„„听了学生们的话,我们猛然意识到:原来我们跟学生之间竟有着如此多的隔阂,幸好它现在已经消融,否则,真不知与一些学生之间的“冷战”何时结束呢?由此看来,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影响还真不小呢!
四、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一)教学生听课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课要与教师同步思维,与教师思路相同的地方及时肯定,不同的地方及时调节。听课中遇到的疑难用铅笔打下各种符号,表示各类问题。例如,没有听懂的问题,似懂非懂的问题以及联想到的有关问题等等,课后再思考或生生之间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接受情况,要特别注重心理换位。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从而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处理教材的最佳方案。
(二)教学生记笔记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的帮助和督促,比如:课上记笔记的习惯。“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中学教材里基础性的知识较多,学生要注重识记、积累。学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有好的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体验,就会有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和听课笔记的习惯,把教材中最精华的知识和听课中的思维成果记录下来。其具体措施如下:
1.记提纲。教师讲课的提纲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在实践中体会而列出的,它反映了授课内容的知识结构、系统和重点。同时,它对学生理解、掌握新课的知识体系及复习起“桥粱”作用。
2.记异处。所谓异处,就是多于课本的内容。教师讲课时除了对授课内容或详或略做恰当的处理外,往往还会做一些适当的补充。补充的内容有例题、方法以及对疑难问题的解析等,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启迪思维等很有帮助。所以要求学生将这些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并进行归纳整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系统、更丰富。3.记问题。所谓问题,就是记下课堂上没有听懂的知识点或自己的某些思维观点等,以便课后与同学或教师讨论交流,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观点。
4.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记下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大有益处。此外,对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也要及时记下来,这对学生自己而言一是肯定自己,二是增强学习信心,三是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动起来,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参与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老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四)采用活泼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比较单一的,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形式也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的一个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同桌讨论、前后位讨论、分小组讨论、班内讨论交流等。无论哪种形式的讨论,都有一个前提,即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地听,积极地想,否则,自己将无话可说,又怎么能进行“讨论”呢?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讨论”本身就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使讨论并没能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因为他们明确了问题所在,在听课时就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来关注这个问题直到问题的解决.那么,学生主动探讨问题的习惯就会在长期的探讨中慢慢形成。
五、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自学,是学生能独立掌握知识、运用如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会有着很大的捉进作用。为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是阅读能力。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是课本,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功。相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收获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阅读是要做到边读边思考,边作记号,领会了再读下去。对重要的内容要重复读,对难点内容还要展开讨论,对于例题,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技巧。
六、教学生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一个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兴趣,启发学生弄清各种概念的内在联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关键的地方设疑,引导学生找错、辨错、改错,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讨论,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对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表扬,对提出有创建性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充分肯定其积极思考的精神,对回答问题时出错的学生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七、教学生会总结
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中,每当讲完一个概念,讲完一道习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学完一个章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了一个知识点后理清思路,将知识点纳入知识系统。若学生的归类、总结有不完善之处,教师应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提示,让学生矫正,得出正确结论。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多层次、多角度教给学生总结的方法,学生就会积累成一种学习经验,这就是学法。
八、主动强化阶段复习的好习惯
复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对加强知识巩固、促进知识系统化、提升知识的应用水平、促进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九、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藉此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与力量。”可现实中,品尝到成功的学生其实是不多的。对大多数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而言,学习太累了。因此,部分学生就“知难而退”,个别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让学生品尝成功是改变这种状况的一剂良药,这药是甜的,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吃”的。当他们品尝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那份喜悦时,就会激起更浓厚的兴趣,激起他们为下一次成功而努力拼搏的欲望,这种想成功并为之而努力的做法不正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表现吗?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上几方面的尝试,通过不断地探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求知欲望,使学生爱学、乐学,成绩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聆听窗外的声音,感受心灵的搏动,“良好学习习惯”是一支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乐曲,需要你我共同携手谱出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人生乐章!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
教学改革总是伴随着教学思想的转变一道进行的,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的方法和效果。只有教学思想越先进,才越能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转变我们传统的、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建立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符的教学观念:把“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传授知识”这一单一的教育目的转变为以“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由教学方法上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的新教育理念。
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和修正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三、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制约着学法,并给学生的智力和个性以重要的影响。可见,是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当前,我们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尽管上级部门已经为一些学校配备了部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因种种原因还不能真正应运于教学中,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因为缺乏机会而不会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这样就使一些先进的教育手段得不到展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一些个性的发展。因此,要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就必须保证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在小学你应该多背单词,超范围的背,不用太关注老师没有提到的语法问题,因为只要你单词掌握好了,你的基础就打好了。而语法问题,在初中时候老师就能给你细讲,到时候由于你的单词已经打好基础,你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法上。这样你在初中的成绩应该会很好。小学毕竟就是为初中打基础的。
提高英语课堂质量,让学生快乐学习,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篇:激发学生默读兴趣 培养良好默读习惯
激发学生默读兴趣培养良好默读习惯
西田各庄中心小学朱怀斌
目前,在小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很重视朗读教学,而忽视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其实,默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阅读方法,理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这是因为:
1.默读是阅读效率较高的方法,它的实用价值较大。
默读就是不出声音地阅读。它与朗读相比,具有速度快,便于理解的特点。因为默读不用像朗读那样把词句读出声来,这就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可以直接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主要靠视觉和思维活动理解读物内容。另外,在默读中,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以及相关的各种资料等等,这都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默读是我们平时读书看报时的主要阅读形式。
2.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默读能力不可忽视。
许多学习落后的学生,其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默读能力差。他们不会一边看一边想。因而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与此相反,默读能力强,有良好默读习惯的学生,他们知识面广,头脑灵活,善于在默读中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学好各门功课。从而有利于全方面的发展。
3.时代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默读能力。
飞速发展的今天,传递信息的工具日益发达。但书面语言依然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就有一种新书出版。可见,这就要求人们会敏捷而有效地阅读书籍、资料、信息,以获取大量新知识,来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而在这一过程中,默读就是最主要的阅读形式。
4.现行的《小学语文大纲》对默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纲》从低年级就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要求中年级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求高年级学生——“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无论是从长远看,还是从目前学生的学习看,加强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先要让学生对默读产生浓厚兴趣
1、给“默读”开个好头。
低年级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一句话,并问同学们:“谁能不出声就能知道这句话写得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紧接着我又一连气儿让大家练习了几个句子。最后我抓住时机告诉大家:“不读出声来,就知道课文的意思,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又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兴趣逐步增强。
2、到图书馆去参观。
开始学习默读时,可以领学生到图书馆去看看,观察人们是怎样默读的。注意看人家默读时的姿势。如怎样持书?眼睛和书保持怎样的距离?以及怎样的坐姿?大家一起议一议,做一做。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默读的感性认识。
3、请高年级学生来班上做客。
平时,可以请高年级默读成绩较好的学生,到班上讲讲他们默读体会。还可以让他们进行现场默读表演。从而使每一位学生乐于接受默读训练。
二、训练默读技能,培养良好默读习惯
1、先要让学生达到:看到文字,不出声就能了解文章的意思。
根据人的认知特点,默读先于朗读。如果要从学生阅读心理的发展来看,那么朗读技能的发展又先于默读。低年级学生在开始学习默读阶段,常常是小声读,嘴唇不停地动。他们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而需要读出声来,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有时,学生升入中年级后,还有小声“默读”现象,教师不要急于马上制止,而要加强训练,逐步培养。
2、要注意培养学生视读的广度。
在开始学习默读时,有时会出现指读现象。有的同学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这样,就会在每个字上都停一下。这不仅影响了读的速度,也影响了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视读的广度。由一眼能看到一两个词,发展到能看到一个句子。一句一句地读,就容易理解意思了,也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要是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把默读的速度大大提高。
3、培养学生在默读中边看边想的好习惯。
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是作者对自己感知的事物,经过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写出的。默读过程就是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需要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进行形象思维,就不能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只凭借语言文字感知事物,就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就不能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抽象思维也难以进行。如果不进行抽象思维,也不能深入理解读物,更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新旧知识也不能联系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方法:
(1)形成画面。
例如,在学习《夏夜荷花》、《海底世界》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把课文中的内容画下来。然后把自己画下来的画面,展示给大家看,说给大家听。这就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发挥想象。
《一个苹果》课文中,在写到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时,作者没有再写吃苹果的情景。我就在此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想象一下,剩下的大半个苹果,战士们会怎样处理呢?”立时,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方法。从
而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在战火纷纷的年代里,革命战士间的深厚友情。
(3)联系实际。
在学习《壁虎》一课时,我让同学们联系夏季观察壁虎时的情景,来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壁虎的外形特点与它捉虫的联系。
(4)进入角色。
无论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课文,还是其他人称的课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烘托气氛,让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课文中的“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一员。例如,《草地夜行》、《欧阳海舍身救列车》、《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其中。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
(5)质疑解疑。
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看到课题就想问题的好习惯。如学习《特殊的礼物》一课时,看到课题马上就会想到:特殊的礼物是什么?这特殊的礼物是谁送给谁的?„„又如,看到《无声的竞赛》课题时,马上会想:这无声的竞赛是什么竞赛?为什么说是无声的竞赛?到底是谁和谁竞赛?„„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带着兴趣默读,注意力就会更集中,也就更有助于理解课文。
(6)不动笔墨不读书。
培养学生在默读中批、画、注、查、写的良好习惯。把不同的想法写书上;把好词佳句画书上;把补充的意见注书上;还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读完后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和心得体会等,这些都是良好的默读习惯。
三、增加课外阅读量
仅靠课堂上的默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课外读物。我平时是从以下几点去做的:
1、经常给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如从《儿童文库》中挑选出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书籍,让学生们去阅读,学生们兴趣十分浓厚。我每星期都要去书店,查阅新鲜的、适合学生口味的课外读物,然后把书名介绍给他们,并鼓励他们积极地去阅读。
2、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如在给学生们推荐书籍的同时,我也向学生们布置任务,看后写出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收获。这样的形式学生们非常乐于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默读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之后,我都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想方设法查阅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在网上查阅。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默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应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循序渐进,加强默读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
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参考书籍:《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探索》《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法浅论》
《小学语文大纲》
第三篇: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怎样培养阅读兴趣 1.什么是兴趣。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看到,第一学段无论是哪个版块的教学目标,第一条都是关于兴趣培养的。小学阶段的教育,重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儿童阅读兴趣, 简明地讲, 即指儿童对文献和进行阅读活动的爱好, 是对文献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在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与“乐”都是阅读兴趣的反映。
当儿童对阅读发生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 阅读兴趣往往影响阅读效果。有兴趣读书的儿童与无兴趣读书的儿童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读书条件下去读同一种书, 其结果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差距;读有兴趣的图书与读无兴趣的图书, 其结果也不一样。
“注·提”教改实验提出让孩子在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提前进入阅读,抢先抓早,尽早地让书籍进入孩子的生活。早慧孩子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喜欢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成果中指出, 有44 %的天才男童和46 %的天才女童是在5岁以前开始阅读的。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固有的, 它是在预定客观环境影响下和一定需要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实践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同样, 我们认为, 儿童阅读兴趣的产生、发展是与我们的引导、培养无法分开的。如果我们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和阅读形成、发展的规律, 采用多种方式, 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阅读兴趣。那么, 完成艰巨的阅读任务, 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把“苦读”变成“乐读”“趣读”,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关于培养兴趣, 郭沫若说过:“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使人能够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有了兴趣,就会去勤学苦练, 就会对一个人的成就发生作用。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也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儿童的意志力比较薄弱, 自控能力还比较差, 因而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2.怎样培养阅读兴趣。(1)看“好看”的书。
儿童所拥有的读物基本上是出于家长自己的考虑,自己的教育观, 是家长的一种主观行为;其次才考虑孩子是否有需求。可见, 现在大多数父母在图书的选择上是违背图书选择原则的。那么父母应怎样考虑孩子的需要呢? 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图书。
A 低年级的学生多选择直观、形象的连环画或是图文并茂的图书。书的内容应改跟孩子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或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如热播的动画片的图书等。慢慢地,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再提高阅读要求,拓展阅读领域。
B 选择学生能读懂的。不要急于让学生读一些大部头的作品。包括一些童话故事(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中的一些故事),有的孩子也不一定感兴趣。买一些文学韵味比较浓厚的,如儿童作家秦文君的作品。(举自己给孩子买书的例子)
C 图书种类不能过于单一,应该丰富一些,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多彩的世界。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A 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教师要求、鼓励学生读书,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收获,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如:读书汇报会、好书交流会、一本好书大家读、阅读欣赏课等等。在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收获,把读书行为从需要外在的刺激转变为内在的需求。(举阅读展示评比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的典型经验)
B 要坚持读书活动。不能轰轰烈烈几天,就又安安静静停息了。贵在坚持!
C 教师起率先垂范的作用。最好师生共读。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的读书行为。最好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在家中进行亲子阅读。经常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读书。
(3)让孩子多接触书籍。
有条件的去图书馆、书店,让孩子徜徉在书的世界里,给他们以熏陶。
二、什么是阅读习惯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1.什么是习惯。
习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例如:饭前便后洗手,早起的习惯,起床后整理床铺的习惯;上课注意听讲、大胆发言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等等。
习惯的特性:
(1)简单习惯并不深奥,常常很简单。比如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等等,其实都是做起来一点都不难的事情,难是难在坚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2)自然 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这是习惯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做一件事情还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比如每天晨练30分钟,孩子要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
(3)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4)可变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当然,这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来克服惯性的作用力。
(5)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养成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懒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根据“习惯”的特征看,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是难事,而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
2.阅读习惯:
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
阅读在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是需要别人强制下能形成的。教师在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扮演的就是“强制者”的角色,直到习惯形成。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当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是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
阅读习惯,是这诸多良好的社会习惯的一种。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经常阅读,大量阅读,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保证阅读的必要条件。
从现在的语文教学来审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与不爱读书或者是不会读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外显的气质都会形成差距。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三、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读书不认真。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品质还没有发育完全,以无意识注意为主,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白,一节课精讲的时间应该在10——15分钟之间,这是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当然,这里有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这一点,老师们都明白。
除了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外,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爱动的天性。这与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有关。
在课堂上听课,看到学生在读书时,经常东张西望,带一些小动作。“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书读过一遍,没有什么收获。
2.读书的目的性不强。
(现场试验:让老师读两篇小文,一篇是随意读,一篇是让老师带着问题读。读后,谈感受。)目的性是完成一件事的目标。小学生做事的目的性不强,在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给确定一个目标。读书也是这样。
3.读书不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学生在读书时不思考。读书,就是看热闹,走马观花。到头来读书的收获甚微或是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探究性阅读,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会读书思考。那么学生会为什么会有读书不思考的习惯呢?从下面这个教学片断来分析一下:
教学《丰碑》一课,老师这样教学:
师:将军在思索着什么?从将的思索中能看出什么?(装备差,条件艰苦)
师:这时,队伍为什么慢下来了?警卫员是怎么说的? 师:冻死的老战士什么样?什么表情?
师:将军看见冻死的老战士,什么表情?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生气?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
从设计的这些问题看,是牵着学生亦步亦趋的读书。每一个问题,学生都可以轻松地从文章找到答案。教师就好像手里拿把刀子,从课文这块“肉”上一块一块地割着,喂到学生的嘴里。
长此以往的教学,学生的大脑就会“锈”了。不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我们因该着眼全文,让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通过自己的阅读读懂课文内容,解决问题,感悟文中内涵。
4.读书不动笔。
读书绝不能走过场。读过不留痕迹是不行的。读书应是脑、手、眼、口多种感官协调统一的活动。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
5.读书知难而退。
要养成主动解决读书遇到的困难的习惯。学生读书会遇到的难题,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没有读懂。
(2)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或是不理解的词。
在有了困难后,有的学生就主动放弃了阅读。学生这中“知难而退”“见硬就回”的做法,与他们的意志品质、生活环境都是有关系的。舒适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没有逆境,使孩子没有了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6.读书不深入。
现在很多学生在读书时都浅尝辄,或是囫囵吞枣。孩子在开始读书时,很多情况下是看热闹。教师应该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深入地读书。反思学生为什么不会扎扎实实地读书呢?与老师也是有关系的。
(1)课堂上不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读书成了过场,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上看待学生的读书行为。学生书还没有读完,就被老师勒令停止了。(2)教师讲得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一篇阅读文章,在老师眼中,总是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细致、深入地讲解。把课堂上的时间都用来“讲”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没有了,也就谈不上“充分阅读”了。
7.读书不求全。
现在教师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一是不遵循整体、部分再整体的原则。在学生还没有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时,就进入“手术”式的讲解。学生对文章还不很熟,又怎能很好的品味、理解呢?二是教学时喜欢断章取义。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文中的某一段话,进行反复的读。并不是说这种做法不可取,对于重点语句进行深入阅读是必要地,但是,如果忽略全文,就读那么几句,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不可取。
8.读书不注意场合和姿势。
四、怎样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1.要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1)教师注意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孩子有认真做事的态度,读书也会认真。
(2)在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进入到阅读教学时,就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个句子,教学生学会认真读书。
(3)学习默读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地读。默读是今后阅读中,使用最多的读书方式。(在陈老师的讲义中还有详细介绍。)不出声地读,学生更容易溜号,可以用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默读。(举例说明,在指定的时间里,读了几个自然段、内容选择、主要人物等。)
2.要养成有目的性的读书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这样做:请大家读读书。读书做什么?读书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没有明确的告诉学生。学生的大脑接到的信息就是老师让读书,那就读吧。没有目的性的束缚,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容易分散,造成低效读书。
相反的,给学生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书,要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这是初读文课文要完成的目标;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在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想的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事在进行阅读理解时,要求学生完成的读书任务„„有了读书目的的指引,学生才能在读书中思考和收获。
学生有目的性的读书的习惯,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
3.要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同样教学《丰碑》一课:
师:课文以将军的神情、心理变化为线索。请同学们读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情、语言的句子动笔画下来,同时思考: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情和心理变化。
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探究性地阅读)师:请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问题的时候,自然地就把军长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串联起来,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割裂地看待。这样就会更深的感悟文章的主题。
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1)提问:注意整体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跳进起来够桃子。”
(2)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书的实践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坚持读、思结合的要求,直到学生形成习惯。课内阅读怎样读思结合呢? A读中质疑。
包括文题质疑和文中质疑。
文题质疑:要做到前有车后有辙,而不能走过。要有对质疑的辅导,而不是提提就过去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文中质疑:包括对文中语句质疑、人物质疑、对情节质疑、对背景质疑等。
如《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什么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还要强渡大渡河,挺进大别山?(背景质疑)B读中想象。
依据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头脑中形成文字多描写的景象。(结合当前教学过多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过多地剥夺了学生咀嚼文字的时间的现象,谈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C读中陶冶。
收到教育,明白道理;得到启示,引发思考。(完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D读中积累。
积累写作素材(背诵)(词、句、段、故事情节)学会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我们要从日常的阅读课上采取有效地阅读教学策略,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而且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更有效果,让学生的思维和语文共舞。
4.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1)手中拿着笔读书。(2)按要求圈画相关语句。
(3)标注问题、感悟。学习一些常用的标注符号,可在空白处写简单心得等。(在此处句毛泽东读书的例子)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最大特点。在他所读过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留下了批、画、圈、点的标记。他的批注可分为“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两大类。凡是书中有空的角落,都成了他书写精深批语及感想的地方。既有对原文的复述、提要、归纳及发挥,又有对原文观点的质疑,更有他独特的见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毛主席涉猎尤为广泛的领域,一部《二十四史》,共有3249卷,850册,约四千万字,他不仅从头到尾读过,而且还写下了不少批注;其中《史记》、《三国志》等,他反复读过多次,更甚者,《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他竟读了17遍,读到精彩之处,他总是感慨万分地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其上。其中批注最多的是《南史韦睿传》,对这篇传记,他浓圈密点,批注达25处之多,这些批注不但赞赏韦睿善于打仗,更赞赏他善于调查研究、豁达大度、作风好等,而且还批注:“我党应学韦睿作风”。
(4)摘抄积累。(5)写读后感。
5.要养成主动解决读书遇到的困难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书的意志品质。(1)带着工具书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
(2)养成不懂就多读几遍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3)要敢于向别人请教。用“敢”,是因为有很多学生不敢提问,不好意思提问。
(4)注意在生活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6.要养成扎扎实实地读书的习惯。(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2)要让学生扎实读书,要给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反复读书的机会。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急于得出问题答案,还进行下面的环节,或是不断地追问,或是自己就说出答案,不给学生重温课本的机会。请从下面的课例中吸取做法:
举例:教学五上《花边饺子》一课,可以分成二部分来学习:一是妈妈当年为什么包花边饺子?二是现在我为什么包花边饺子?升华主题:课文结尾说“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的”,妈妈交会我的仅仅是着花边饺子吗?这时,就需要学生在会读全文,字里行间品味母子间的浓浓的亲情,妈妈把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又用爱来回报妈妈。
再如教学六上《赏荷(四篇)》中的冰心的《雨荷》一文。师:请用一个字概括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学生认真读书)师:想好了吗? 生:“喻”,以物喻人。
师:你说的是作者的写法。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你读出的感悟。不要急,再来读读书。(学生再读书思考)
生:是“爱”,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同时总在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雨,也深深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爱。
书读到此,就可以说学生读懂了。作为略读课,学生读文后有了这样的收获,就完成了阅读目的。
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再提升,就是因为教师又让学生走进文本去认认真真地读书了。
7.要培养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的习惯。(1)整体性阅读。
A 由标题入手:标题往往能反映文章的实质,表达作者的思想,所以要首先关注。
B 关注文章结构:文章有哪些部分组成?重点和次重点各是什么?
C 思考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题思想。D 体会它对你的实用价值,有什么启示。(2)局部精读。
对重点部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重点研读。8.要养成有计划、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的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习还不是很紧张,学生在课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确定比较固定的读书时间。在其他的时间中,还可以灵活地安排阅读。古人的读书方法: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三上”指:马上、枕上、厕上;董遇的“读书三余法”,“三余”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这两种方法告诉人们,时时处处皆可读书。
9.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
五、要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要坚持培养阅读习惯。吕叔湘先生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时间养成的。”
3.要注意在读书细节中培养阅读习惯。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 》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也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人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我们不难看到,有不少学生成了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缺乏劳动的意识,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如果不从小学阶段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无论是对他们本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担负起这种教育的责任。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小学生天真,单纯,他们总是把教师“奉若神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使小学生视为楷模、诚心仿效。因此,如果教师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又在学生中享有威信,就会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在劳动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做得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记得在一次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首先拿起一块抹布,带头擦玻璃,并力求擦得一尘不染。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孩子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看谁干得又快又好。劳动习惯正是在这样一些充满友谊和情爱、共同和困难做斗争的劳动中,悄然而至的。
二、情理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某件事能否完成以及完成的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者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技能上的不熟练可以通过反复的训练接近完美,但如果在意识上不够重视,即使潜力再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帮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就得先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品德课和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一系列劳动主题教育,如:《劳动最光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就可以深入浅出地讲清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懂得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每一个人都应该劳动,不仅用脑来劳动,而且要动手劳动。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后,学生的劳动态度自然会发生转变,也就更乐意劳动,主动去享受劳动的快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激发孩子对劳动的兴趣,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个策略。结合学校的“日行一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教育孩子在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每周民主评选“日行一善小天使”,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学生兴致致勃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的劳动习惯,也对其进行了爱亲,孝亲的教育。还比如结合三八节系列活动《三八节我为妈妈送礼物》,《妈妈您辛苦了》征文活动,《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巧手装扮我们的教室》等,为孩子提供了劳动的机会,独特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落实劳动岗位,创造劳动机会。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家中劳动的机会较少,劳动技能有待提高。基于这种状况,我们班建立了劳动岗位负责制。具体地说,就是把班内卫生区域划分为一个个的劳动岗位,并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每人一岗,人人有岗,人人有责;值日按小组,轮流来当,这样,学生的劳动岗位相对固定,既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劳动质量,又使得每一个学生每期都能扎扎实实地掌握一种劳动技能。
五、家校协作,争取教育的合力
许多家长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也没有落实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因此,劳动习惯的培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要求家长耐心地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像铺床叠被,洗袜子、洗手绢,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要求家长做好孩子家务劳动的记录,教师及时检查,评价,争取家校的教育合力,双管齐下,共同对孩子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总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只有抓住一切机会,拓展教育资源,耐心,细心的培养,才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横山小学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良好学习习惯
作者:段金德
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中心学校
通讯地址: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
邮编:678200
678200邮编: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内容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习习惯,从那些方面
培养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
【关 键 词】学习习惯言传身教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是多么地重要。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同样有如出一辙的效果。古语曰:“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如果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那么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双赢”的效果。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言传身教,树立形象。
教师的示范,能起到虽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幼小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教科书、道德说教、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不让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学生身上。
比如:规定学生上课不迟到,特别是早上上学时候。我就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在早读铃声响之前到教室。要求学生读写姿势正确,自己首先姿势端正,以身示范。我有个不好的习惯——爱搭“二郎腿”写字。为了改掉这毛病,每次进教室前就在心里提醒自己:脚要放好,不能搭“二郎腿”!有时坐下来,一只脚就不自觉地搭上来了。这时,心里的声音就会猛然响起:放下!难道忘记和学生说的话了?于是立刻把脚放下来。
二、从小培养,越早越好。
学习习惯是学生个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变。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又不易纠正。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如:我班就有个男生,对自己学习用品管理很差。经常丢三落四,一找起什么东西来,就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全翻出来,学习用品摆得一桌子,一本本书揉得像“干腌菜”一样。今天这找不到,明天那落家里了。为他这事我可是伤透了脑筋,也用了不少方法,现在虽有了一点起色,但仍没能完全“根治”。归结原因,这是他的“老毛病”了。从开始上学一直到现在上四年级,这么长时间形成的习惯,已具有了稳定性,确实难以一时改掉。纠正起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我们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其中所强调的“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对我们的教书育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严谨细致。在备课中注意细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时间、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上课过程要注意细节,学生的一举一动、课堂反馈等都要仔细观察,适时调整教学过程,以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业也要注意细节。如:字迹是否清秀,是否有抄袭现象,知识点是否掌握等。作业要求上不能一味地贪多。要精批精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讲精练。作业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对策,及时解决。如:在批改数学作业的时候,我注意收集学生出错较多的题,在班内集体讲解、指导。并要求学生在课本该题目上做记号,以备以后复习时做重点训练。以次来训练、培养学生对重难点做标记的习惯。
人常说“集少成多”。在一个个小细节中,学生慢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具体情况等方面,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书写姿势端正、字迹工整,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习惯、合理利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四、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学生自制力不强,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容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不能光提要求,要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在针对我班学生“认真书写”这一问题上,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向学生提出要求:字数不用多,只要好;笔画规范,一笔一画地写,字不要超出格子。然后,在学生写字时,我经常在教室内指导、督促。纠正握笔姿势、写字姿势,手把手地教学生书写,讲解给学生一些笔画较复杂字的各部分占位方法。最后,作业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还要及时检查,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书写认真、书写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对态度不认真、书写零乱的学生给予批评,并在课后进行单独教育、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依靠班主任老师,还需要与各科教师、学生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提升教育效果。在工作之余,向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了解学生课内外情况,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共同努力,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五、多方发展,全面提高。
除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外,学生还应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习惯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比如一个学生一旦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就为他良好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马虎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应该把它与其他良好习惯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
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进,为学生培养出一个又一个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