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国考申论热点:十九大报告解读之扶贫、脱贫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2018国考申论热点:十九大报告解读之扶贫、脱贫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既极大地改善了数千万老少边穷地区困难群众的生活,更为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日,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九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是扶贫攻坚的新任务与新要求。
/ 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十九大报告在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精准脱贫”的新策略,提出要打赢扶贫攻坚战,既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更要全面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这是扶贫攻坚的新机制与新策略。
针对过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群众“等、靠、要”,扶贫成了养懒汉、东西部地区贫富差异大等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这是扶贫攻坚的新方法与新手段。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既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也要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和耐心,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群众掉队”的美好愿景,必将成为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
更多考试资讯:http://nmg.huatu.com/
/ 2
第二篇:2018国考申论热点:解读十九大之生态文明建设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2018国考申论热点:解读十九大之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对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相关部署,站位高、决心大、目标明、举措硬,连日来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热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常纪文认为,“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二是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还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三是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其解决路径的重大判断和部署,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原因、问题无外都是申论当中的答题要素,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建设的目标,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我们可以从申论角度来看一下,那提什么样的对策就是我们的重点:例如:“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
/ 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等等都是好对策、高分对策。
申论中的对策高分都离不开经典语句,如何获得是考生的关注重点?例如:2017政府工作报告、十九大报告、人民日报网、新华网都可以是大家对策的来源,更是高分的来源。
从十九大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接下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我们申论考题的首选,所以解读十九大、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是我们考生所需要重点关注的。
更多考试资讯:http://nmg.huatu.com/
/ 2
第三篇:2019国考申论热点:农村脱贫攻坚战
【热点背景】
十九大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其中精准脱贫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综合分析】
为了达成脱贫攻坚战这个目标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一、扶持谁
1.要精准识别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2.要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二、谁来扶
1.强化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创新扶贫考评体系,加强脱贫成效考核。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压实责任、强力推进。
2.实行严格责任制,做到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工作,带领全党全社会推进脱贫攻坚。向贫困村派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建设好村“两委”,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因为我们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都在村里,村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县是指挥部。
三、怎么扶
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
2.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5.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要高度重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
第四篇:2018年国考申论热点:解读十九大,创新引领发展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2018年国考申论热点:解读十九大,创新引领发展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要论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总书记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申论热点独家模拟题及详细解析
【政策解读】
在这里习总书记主要谈到了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不仅包含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还包含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各方面。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上都提到了创新,尤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是更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把创新放在了第一位。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要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关于“创新”的话题在公务员考试中也多次考到。
【出题方向】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1、高频考点1,推荐指数★★★★:创意产业,如创意农业。
创意提升农业,思路决定出路,请根据材料4和6,就如何发展创意农业提出建议。(20分)要求:建议合理,符合实际,内容具体,有针对;不超过300字。【2015河北公务员考试】
点评:创意农业,考察的在农业方面的创新。也就是互联网+农业,一种创新的模式。
2、高频考点2,推荐指数★★★★★:科技创新。
给定资料6中划线句子写道:“‘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2015年国家公务员】
点评:科技具备任性,说的就是如何让科技为人民服务,要讲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相结合,考的是科技创新。
3、高频考点3:推荐指数★★★★★:文化创新。
请围绕给定资料7中的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主题,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篇幅1000字左右。【2017年江苏公务员考试】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点评:只有基层文化活起来,百姓精神才能富起来。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文化服务思路的转变,要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只有让群众“点菜”,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才能激发起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更多考试资讯:http://nmg.huatu.com/
/ 3
第五篇:2019贵州国考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2019贵州国考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热点概述】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存在问题】
1.地方政府扶贫观念的歪曲。
近年来,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子,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反映了当地政府的奢靡作风和功利思维。
2.扶贫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扶贫机制却似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只有政策倾斜与非专项转移支付的“好处”,而无脱贫致富的具体“路线图”及相应的考评、追效、问责的“摘帽”压力。
3.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窄,收入低。
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仍然以传统的农业产业和劳务经济为主,加之一些扶持对象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扶持对象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增收技能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地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4.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东、中、西部农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同一区域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有的贫困地区迅速发展,短期内达到脱贫销号,并取得持续发展;有的边远地区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民生还未得到有效改善、贫困农民的基本素质亟待提高、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问题。东中西部农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同一区域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对策】
1.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2.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
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3.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一是农户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二是阳光操作管理。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
三是扶贫事权管理。对扶贫工作,目前省、市、县三级分别该承担什么任务并不十分明确,好像大家都在管钱、分钱,监督的责任也不清晰;专项扶贫资金很分散,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清晰。现在,省委已经明确,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各级都要按照自身事权推进工作;各部门也应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精准扶贫,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权威观点】
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习近平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习近平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习近平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习近平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