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之民生问题
1、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2、为什么要重视民生问题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扩大内需。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第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4、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六个方面:(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切入点一:分配关系
1、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表述: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收入分配关系的难点
一是利益格局已经形成,既得利益者或特殊利益集团不可能自动放弃在财富分配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二是路径依赖本身也是阻力,很多政策已经实行几十年了,一下把它矫正过来很难。
三是政策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构成了无形的阻力,实践中产生的摩擦而带来的抵消作用不容忽略。
3、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第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消除行政性垄断。对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国有企业,逐渐减少国家持股比例。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行业竞争,最终消除垄断利润。
第二,强化劳动法令执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扭转单个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弱势地位,形成劳资双方共创、共享企业财富的新模式。还包括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第三,政府应出台鼓励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职工劳动报酬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贾康说。第四,政府在二次分配领域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收入转移作用,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大二次分配领域的调控力度,将公共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更好地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切入点
二、就业 促就业的万能公式:增量 + 存量 + 保障 + 培训 切入点三:社会保障
1、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社会保障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就业形势多样化。三是城市化。四是经济全球化。
2、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将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纳入养老保障范围,努力实现新农保三年全覆盖目标。
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养老金与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相挂钩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均衡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缩小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待遇水平差距。
三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提升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建立健全社保基金预决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切入点四: 公共交通
1、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 二是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
三是公交企业普遍亏损,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 四是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 五是结构不合理 六是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 七是交通管理手段落后
2、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对策 一是优化公共交通线路
二是采用先进的公交智能调度技术 三是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
四是建立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开展响应需求服务 五是财政补偿 切入点五:公共安全
1、当前我国公共安全产生的原因: 第一,体制转型期内产生的社会震荡。第二,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变态利益需求取向。
第三,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第四,政府职能转换期内产生的社会调控能力弱化。第五,国际犯罪活动对国内产生的冲击。
2、应对公共安全对策:
第一,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公共安全事故防范意识。
第二,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将安全责任分配细化、安全责任主体具体化。
第三,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第四,加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安全系统。切入点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慈善事业
1、成绩:
一是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二是慈善组织快速发展。三是配套制度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四是组织全国性的社会捐助活动,建立了跨省(区、市)对口支援制度。
2、问题: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措施不配套。二是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三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活动能力总体上较弱。四是社会募捐管理缺位。
五是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未能全面落实。六是义工(志愿者)活动缺乏制度安排。
七是慈善活动的统计体系没有全面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不完善。
3、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完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建设。第二,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
第三,企事业应增强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第四,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
第五,加强人才的培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热点二:社会管理体制
1、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方向(1)管理主体多元化。(2)服务对象普适化。(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参与方式多样化。
2、对策 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着力改革和完善有关体制机制。这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三,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四,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法规。第五,成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第六,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第七,大力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切入点一: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见政治维度)
切入点二: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第一,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三,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第四,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切入点三: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热点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
l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尽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的特征并未根本改变。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2.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3.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条件较差,目前全国还有2.5亿农民饮水安全缺乏保证,近100个乡镇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约200万户农村人口用不上电。一些地区村镇布局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设施缺乏。4.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尚未得到切实保护,侵犯农民权益问题时有发生。农民土地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低价征收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较突出,征地纠纷频繁发生。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不到位,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子女教育、廉租住房等权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护。
5.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需要下更大决心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向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倾斜。在规范转移支付、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政府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些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层次改革,如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形成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的机制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l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都要求统筹城乡发展。
第二,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均GDP实现1000美元以后的新阶段,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着手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会对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包括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上和政策上实行的是城乡分治,从而实际上存在着城乡对立。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城乡融合。l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第一,统筹城乡文教卫事业。第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第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第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第六,统筹城乡税费体制。第七,统筹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八,统筹城乡财政支付,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第九,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l 统筹的思路,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首先,要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其次,要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理解。第三,要善于统筹,找准农村改革的突破口。第四,要解放思想,大胆试验。
l 背景常识: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1)胡锦涛的“两个趋向”: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新目标(五句话20个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新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重要手段,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重要保证。
(4)根本原则
一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二是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切入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规范表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新要求,并明确了各级财政支持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和任务。因此,逐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提升人类发展水平的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作用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现实需求看,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进入新阶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因素。
1.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并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因素。2.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阶段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3.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
(三)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普遍短缺的问题较为严重。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严重缺位,政府用于“三农”发展的公共投资欠账较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农民对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
2.农村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相当突出,因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不均等或结果不均等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占有不均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大量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占全国人口近70%的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资源严重匮乏。二是服务水平不均等,不同地区现有物质、技术和资源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从而造成不同地区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差别。
三是制度体制不均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正常发育。
(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
当前公共服务城乡统筹供给的重点应放在增加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保健、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要尽快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均等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健、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1.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要在统一的税制下公平纳税,平等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所承担的责任。以科学合理的标准和技术手段统筹调控各级政府实际所需的大体财力,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支出需求、财政能力和税收努力,建立起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逐步改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改变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畅通农民参与渠道给,使有限的财政资源能用于大多数农民最急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上,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目标。4.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5.加速城镇化进程,消除城乡体制分割,实现各种体制对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篇: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一
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一
元理论——科学发展观在2010年的主要内容钟 君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纲领性论述: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必然成为2011年申论命题的热点问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推进各领域改革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体现的民生本位的特点:
第一,公报提出了在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面应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新期待。
第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在主要的目标上,体现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把民富摆在国强前面。
第四,在发展的动力方面,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五,在分配的关系上明确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篇:国考申论热点
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
2014年以来,中国部分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总是受到恐怖分子的袭击,从今年开始.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公安情报学反恐怖专业方向,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如果将反恐专业作为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问题,你又该怎样作答?华图教育国家公务员频道为广大考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和分析.让我们一起来谈谈你对反恐专业的看法!
背景材料:
近年来,境内外恐怖势力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落实中央和公安部领导关于加强反恐工作的指示精神,学校开展反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公安大学2014年新增公安情报学反恐怖专业方向,计划面向全国招收80人。公安大学也成为全国公安系统院校里第一家开设反恐专业的高校。
公安大学反恐专业的课程将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方面将包括恐怖组织研究、反恐国际合作、反恐情报、风险评估等;而实践方面则包括网络犯罪侦查、针对具体涉恐案件如何指挥、布置战术等。
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反恐专业,你怎么看?
在反恐行动中,各国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抵抗和预防,比如说新加坡:人身上预置自保程序;美国:安全部设立应急预案!
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反恐专业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更是体现了国家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培养这种人才有助于发现恐怖主义活动的敌情线索,在恐怖案件的预谋阶段捕捉信息,能更好的打击恐怖分子!
我们都知道恐怖主义对于一个国家以及整个整个民族都是危害极大的,不但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更加严重威胁着整个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因此进行反恐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定的信念和义务!
于普通人来讲,反恐是一种预警、反恐更是需要我们身体里生根的一种意识,一种让我们免于灾难的潜意识。它需要科学指导、需要训练,当然,也需要我们避免把它盲目扩大。恐怖,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恐怖,它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害怕。只要我们不断的研发和创建各种反恐组织,团结协作,一定能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稳定和世界和平!
第四篇:2018国考申论热点之绿色生活
2018国考申论热点:绿色生活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排,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也会在2017年10月份启动,备考之事必须提上日程。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湖南华图教育对历年国考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并且会第一时间发布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为广大考生的国考之路保驾护航!绿色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人民的向往,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该次学习对强化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倡家庭合理消费,科学消费,减少生活中的垃圾污染,如厨房垃圾污染、消费污染。
生活中的污染,一部分来自于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危害很大:第一,如果不及时清理,往往会成为致病微生物的家庭源头,影响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第二,污染城市水源,厨余垃圾的清理过种中,不可避免地会加重城市水流的有机营养物质,加重水污染;第三,厨余垃圾的产生有部分原因来自居民的不合理消费,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对此,我们应当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减少厨房污染。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倡科学消费,合理消费的消费理念,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第二,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美食大国,我们可以向西方国家学习,适当消费“净菜”;第三,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可以以社区为中心进行,促进垃圾的再利用。
生活中的垃圾,一部分来自快递的包装污染。随着网购的流行化,仅2016年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就达300亿件,而快递胶带2015年就达到了可以绕地球425圈的“骄人”战绩。更为严重的是,快递包装的回收率却不足10%。可认想象,现在的地球,是一个浑身缠着胶带的病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治愈其内伤,摘掉其缠身的胶带。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推广并使用有机胶带,或者寻找相关替代品。有机胶带与现行普遍适用不可分解的胶带不同,可以快速溶解且无污染,但是聚乙类胶带的自然分解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相比之下,有机胶带意义重大;第二,简化包装,提供朴素实用的包装模式,反对奢华包装,包装的目的在于保障产品的安全,防止损毁和被盗,只要该目的达到了,其使用也就完成了,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奢华包装模式;第三,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包装回收,提倡资源的再利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可以尝试推出有奖回收活动。
当然,生活中的垃圾污染源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推行绿色的生活方式,还家庭以健康,还地球以干净。
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考试顺利!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排,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也会在2017年10月份启动,备考之事必须提上日程。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湖南华图教育对历年国考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并且会第一时间发布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为广大考生的国考之路保驾护航!
第五篇:2018国考申论热点之全民阅读
2018国考申论热点之全民阅读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袁一格
2015年1月27日,李克强在听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承载着亿万群众的精神家园。要打造既有优秀文化传承、又能打动和凝聚人心的良好文化生态,加强知识传播和积累,建设“书香”社会。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阅读立法。
阅读立法,可以通过法制的约束力,帮助国民克服读书惰性,提升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可以使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所需的人、财、物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应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制定《全民阅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全民阅读目标、原则、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二、设立国家阅读基金。
我国应尽快设立国家阅读基金,对阅读规划制订、优秀图书推荐等进行资助。基金规模每年应达到40-50亿元,每年对8300万残疾人群体、2.5亿青少年群体,特别是对6000万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儿童群体进行资助,基金规模增长速度应高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三、全民阅读活动应向农村倾斜。
脱离了农村的阅读不是真正的全民阅读。相比城市的阅读活动,农村的阅读活动要逊色得多。“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为解决农民读书问题、使农村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一部分,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书屋虽然建起来了,图书借阅率偏低,有些地方借阅率达不到10%。因此,应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促进全民阅读在农村的开展。可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读书用书的热情,吸引更多的农民爱上阅读。
四、加强数字内容建设,满足迅速增长的数字阅读需求。
从数字阅读发展过程来看,内容建设一直被视为发展的关键。因此,应以服务需求为牵引,以基层群众为对象,以特殊群体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数字内容建设力度,提高数字内容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并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化、专业化,提升惠民服务水平。
五、完善全民阅读工程建设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推动作用,应加强考核机制,完善全民阅读工程建设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构建了一个全民阅读工程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投入、产出、管理和效益四个评价度构成,从全民阅读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成果、工作能力、服务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价;共设置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55项;在评价方法上以量化评价为主,使全民阅读工程建设由“软任务”变为“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