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爱”去感化学生——班主任工作案例.
用“爱”去感化学生
尚志市元宝学校 郑承凤
“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不如尽量多的尊重一个人。”要改变的学生,需要老师用心去观察,积极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个合适的机会,用爱心去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把学生融入班级,让其远离以前的不良习惯,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
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让我对此理解的更为深刻。有一个学生,在他八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也没有固定的收入,对他的学习从不过问,生活上更谈不上体贴,他失去了家庭温暖,从来不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平时听到的都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有一次我在上课时他迟到了,我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脖子一扭:“起床晚了”,他那生硬的态度,理直气壮的样子令我很生气,我刚想发火,又忍住了。当他回坐时,我发现了他一瘸一拐的。下课后,我关心的问他:“你的腿怎么拉?”原来他的腿被车剐破了,伤口化脓了。我便急忙带他到诊所去包扎,当时他并没有什么表示,但后来我发现他变了,不再迟到,作业按时完成,学习也主动了。我又鼓励同学们多与他交往,用集体的温暖去融化他的那颗缺少爱的心灵。后来这个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他给我的信中这样说到:“老师,在所有的老师中只有你不歧视我,你用高于父母之爱的师爱,耐心的滋润了我这棵近于枯萎的禾苗,我会用丰硕的果实报答你。”看着学生的信,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用我对他的那份尊重,换来了他的新生,如果当时我没这么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班里有个叫林爽的学生,性格内向,平常学习也算踏实,只是成绩很
一般。通过和家长交流,了解到他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亲病故了,母亲一人靠打零工供他上学。前一段时间,他经常请假、迟到,各种请假的理由——自己身体不舒服,需要治疗;家里母亲病了,需要照顾母亲„„起初我很相信,答应他的请假要求,并叮嘱他需要帮助时告诉我。随后和他母亲联系,始终打不通电话,我起了疑心,让班里和他一村的同学去他家里了解情况,得知他母亲到临沂打工去了,只剩林爽和他年迈的奶奶在家。我想到他一定是迷上了网络游戏,把他叫到办公室和他长谈了一下,先问他身体情况,又问他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他低垂着头小声地说没有。当我问他最近为什么老迟到,作业完成的也不好时,他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他内心已经在后悔了,没有点破他,我鼓励他说:“你的母亲供你上学不易,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听完我的话,他坚毅地点头说会努力的。从这以后,他再也没迟到过,作业完成的相当认真,成绩稳步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我总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把宽容与表扬、批评相配合,引起学生内心强烈的震动。
2015年12月18日
用“爱”去感化学生
——班主任工作案例
郑
承
凤
元 宝 学 校
第二篇:用爱去感化学生
爱的教育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师爱和母爱、友爱一样,都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所在,有了爱心,才能投入倾注、才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才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及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心声已成为教师新的基本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让每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发展。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好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和学生做伙伴,做朋友。只有通过交流,沟通,学生才能没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信息,实现心灵的转变。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他们的童心未改,这就需要教师用全部的热情和人格魅力去感染,激励和唤醒,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教育情境中学习和生活。爱不是与生俱来,学生也许习惯于接受爱,而不懂得施予爱。因此,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去爱生活,爱生命中一切值得去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的爱星火相传。要做到这些,教师除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典范作用,成为学生的楷模外,更应该明确地指导学生,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
建立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观,师主间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基础是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教师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行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有获得自身发展的潜能,向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尽管未必能得到别人的赞同,却会感受到别人承认他有权拥有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的观点。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自尊意识将会不断增强。
对于学生的关爱,教师要以爱心打前阵,热情,真诚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增进感情交流,适时运用教育机智,鼓励学生不断转化和发展,用爱心这把钥匙开启通向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大门。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教师的伟大在于宽容,教师真正的力量不完全是知识的权威,而在于关爱。关爱的方式决定关爱的品质,如何关爱学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关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
人都有自尊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而要做到这一些,除了教师自身要有比较高的修养,比较睿智的育人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第三篇:用爱感化学生
用爱感化学生
有一个寓言故事,这样讲道: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先让行人脱去大衣,太阳用北风的威力不也很大?但怎么没能治服行人呢?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道理:声色俱厉往往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畏惧、紧张的状态,非但不能使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教师能否打开学生的心扉,取得学生的信任,爱是首要条件。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教师要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用爱架起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它温暖的光,轻而易举地使行人脱去大衣;而北风使劲地吹,反而使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
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珍惜学生的一点一滴进步。要善于发现火种,善于将其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上课时,教师的眼神多光顾学生,讲到难度大点的知识时,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会给学生带去鼓舞和信心;提问时,设计浅显的题留给学生,提问学生只要其言之有理,就当场给予热情鼓励和表场;批改作业时,学生的作业要精批细改,并加上一些热情的批语,如:“老师为你的进步鼓掌”、“老师为你加油”、“让我们一齐努力”、“谢谢你的配合”等。学生拿到作业时,这些批语犹如添加剂、兴奋剂、催化剂,他们会从中得到鼓励,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从中汲取动力,他们就会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甚至会主动找老师请教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把自己的苦恼和学习弱点讲给老师听,从而为老师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供方便。
总之,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亲”的程度越深,师生心理距离越近,交流的渠道就会越畅通,心理疏导工作就越容易取得成果。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只有用爱心去灌溉,他们才会发芽、开花、结果的可能。所以要用爱去感化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篇:用心去教育______用爱去感化
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感化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感化呢?我认为,教师要用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用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去换取学生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经意间伤害到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样希望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肯定。特别是不愿别人去揭他们的伤疤。希望别人能迅速忘记他们的过错,希望有人能真正理解和关心他们。而往往老师在对待他们时,总是认为差生没有人格,不免在说话的语气上不知不觉地伤害他们,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产生自卑、消极的心里。甚至会对老师产生极大不满的情绪,所以,在对待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个问题上是值得我们去深深地研究和思考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嫌弃、不抛弃,允许他们有犯错的机会。
家访是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重要方式,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家访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以真诚去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了解了他们的具体情况后,应该尽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改进一些学习方法。
经常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从心里上进行疏导,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他学生竞争,帮助孩子客服自卑心理,唤醒他们沉睡的自尊,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当孩子有点滴的进步时,就表扬他们,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充满无限的喜悦和兴奋。还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重要的一员,集体的活动离不开自己。
总之,要真正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想方设法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成功,要用自身的教学热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课本上来。
教师无权选择学生,但是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学生,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注意关心学生,在语言和行为上不歧视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用自己积极的生命去影响孩子幼小的生命,那么学生就一定会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第五篇:用“爱”去感化后进生-后进生转化(定稿)
用“爱”去感化后进生
文/hjlxx00
2作为一名教师,我认识到: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要有耐心、细心、关心。要用“爱”去感化每一位后进生。
1.师情感化
作为一名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2.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后进生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某某同学一起坐,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对他们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们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好几个后进生,都由“捣蛋鬼”转变为中等生,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过程,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