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4 10:3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

第一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流花路小学

吴卫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96页例13是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例题通过两件物品的价钱,提出“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引出估算,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带700元够吗?”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关于解决问题,在经过前三册教材和本册前几个单元的教学之后,学生在遇到做解决问题时都会自觉地运用这三个基本步骤: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因此我在例13教学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重点放在了两个环节上:第一是“复习引入”环节,我认为在探究新知前,先复习旧知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中下生在学习新知前把没有完全理解的旧知做进一步的理解非常有必要,而且对理解掌握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体会到其更深刻的意义,能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第二是“探究新知”环节,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上,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估算来解决问题这一策略。

教学过程节选: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复习题1:

2、出示复习题2:

学生回答第(1)题后,追问:我带1000元钱,能买到这部手机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第(2)题后,追问:我带3000元钱,能买到这台电视机吗?为什么?

3、出示复习题3: 师:下面是解决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数学问题是什么?你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做。

3.我有50元钱,想买这两本故事书,够不够呢?小明26元22元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近似数、解决问题的复习,特别是通过对复习题2的追问,让学生明白求出的近似数有可能比准确数小(估小了,就买不能商品),也有可能比准确数大(估大一些,可以买到商品),为新课的估算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小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1、知道了什么? 出示例13情境图。

电话机电吹风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解答正确吗?怎样解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检查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大声地告诉同学们? 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为后面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2、怎样解答?

师:要解决“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师: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的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算两件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再把计算的结果与500比较。

师:这样想是对的,可是,这里要把358和218相加,可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我们没有学过,我们到目前为止只是学了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从“够吗”这个词可以知道,不一定要算出准确数„„,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采用估算来解决问题。

师:我们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常常不需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估算一下就可以了。估算就是先求出准确数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来计算就可以了,这样计算就会变得很简单,问题也就很快能解决了。

四人小组讨论:选用哪种方法进行估算,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思路。方法一:358超过了300,218超过了200,300+200=500,358+218超过500。所以带500元不够。

方法二:358接近400,218元接近200,400+200=600,600>500。所以带500元不够。

方法三:358接近400,218元接近300,400+300=700,700>500。所以带500元不够。

方法四:电话机超过300元,500-300=200,200<218,所以带500元不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以上几种方法是否正确。

方法一:358超过了300,也就是估小了,218超过了200,也估小了,300+200=500,所以500一定比358+218小。所以带500元不够。方法一是正确的。

方法二:358接近400,估大了,218元接近200,估小了,400+200=600,一个估大了,一个估小了,不能确定600元是比准确价格大还是小。所以方法二不能确定。

方法三:358接近400,估大了,218元接近300,也估大,400+300=700,都估大了,700元肯定比确定准确价格多,但是不能确定多多少。所以方法三不能确定。

方法四:电话机超过300元,估小了,500-300=200,剩下的钱不够200元,所以带500元不够。方法四也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够不够?”这类数学问题不必算出准确结果,用估算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在让学生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估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数据特点,以能解决问题为标准,从而培养学生根据需要灵活进行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回顾与反思

师:大家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谁来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你觉得自己在哪个方面还应该改进一下? 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正确吗?自己是怎样检验的。

4、小结

刚才我们用估算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知道了在使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且需要判断它能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一般过程的同时,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懂得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征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既让学生感受到多种估算的方法,又使他们通过对比,了解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案例

《克和千克》教学案例

登封市通达路小学 申俊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盐等。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味精。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包味精重50克,50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出示课本 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

(五)教学总结: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 收获。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案例

阳城区第二小学

朱晓燕

四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上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也具有了各种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教学大纲要求在这个学段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一些表达方法。要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的习惯,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大胆地展示自己,课堂上通过交流,小组学习来提高认识。学生由于生活在相对闭塞落后的地方,所以我班学生很多不知道台湾,大陆的关系,白血病,骨髓等,但是只要激发起他们内心对学习的渴求,他们的潜能是无限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这一真实故事的阅读,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2.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人与人之间的爱心是无价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的自读,了解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课堂上通过朗读,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补充的学习方式来展开教学。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理解文中的新词,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2.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2005年姚明加入了中华骨髓志愿捐献者的行列,当记者问他如果你正在赛场上,有人需要你捐献骨髓,你会怎样做?他毫不犹豫的说,人的生命比赛事重要的多。姚明大家都很熟悉,听了他的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一直都很崇拜姚明,今天听了这个故事更被他的爱心所感动。生:我佩服姚明,我也愿意像他一样捐献自己的骨髓给需要的人。(这一环节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爱心奉献的氛围,让学生谈谈感受。被姚明的行为所感动。)

2、师:是啊,爱心是水,浇灌幼小的苗;爱心是苗,长成茁壮的树;爱心是树,架起友谊的桥;爱心是桥,连接两岸的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去感受两岸人民之间的爱心,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试着在小组内解决。(生先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读课文,互相指出读的不到位的地方。交流文中的字词。

3、抽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不到位的地方或者纠正读错的地方。小组赛读,评选出优秀小组并且给予奖励。

4、师:对于文中的字词那些你懂了,还有那些你不懂,请同学们提出来。生:凋零是指什么?

生:我认为是指植物花朵等衰败,文中指小钱的生命垂危。……

5、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大陆的小钱得了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手术,而台湾青年在地震中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的事情。

生:我还可以说的再精炼些,课文讲了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救大陆生命垂危的小钱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很感人,既然大家对课文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那你知道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吗?

6、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学生先谈自己的了解,教师补充,为后面理解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奠定基础。)【反思:阅读课文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让学生从字词入手,理解课文的大意,从而提高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概括能力。】

三、深入学习、交流感受

1、师:文中出现的两个场景让我们很感动,通过你的学习,你对文中那些地方感受深,请与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

2、师:现在咱们请小组上讲台与大家分享自己对两个幅场景的学习感受,下边的同学可以作补充。针对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果你可以结合课外资料深入交流更好。(小组上台交流学习。教师在随着学生的交流时可以适时出示大屏幕课件。引导学生读重点的句子,抓住字词进行理解。播放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深入感受小钱当时生命的危险。深入理解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奔波劳累,从而感受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

生1:请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一句话,“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上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从这一句话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大陆青年的生命垂危,急需要救助。

生:我从网上查阅到白血病是一种很严重的血液病,俗称“血癌”,只有进行骨髓移植才能治疗。

生:我对这一句话也有不同的感受,我从“唯有”一词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生命的重要性,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生:我对这一句还有补充,这还是一句比喻句,将生病的小钱比作了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生2:请大家接着往下看,“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我是从十万与一个的对比中感受到小钱虽然不幸,但又是幸运的。

生:我也关注到了这一句话,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里有两个词“大约”和“有可能”这也说明了找到合适的骨髓配型的不容易。

师:真是一位会学习的孩子,在今后我们就是要抓住字眼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我们接着交流。

生3:请大家将目光转移到地4自然段跟我一起读,(生读)文中的这个场景也令我感动,这位台湾青年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没有顾及自己的家人的安危,而是一心想着为大陆的小钱捐助骨髓,这种精神可佳.生:我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就是:一心为他人着想。生:我还查阅了有关台湾这一次地震的资料,这一次地震为台湾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不少人在这一次地震中丧失生命,受伤,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慰为小钱捐献骨髓真是不简单。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了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那种血浓于水的感情。生4:同学们请大家跟随我走进第5自然段,(读)在这个时候余震不断,但是李博士与这位青年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在为小钱的骨髓移植做努力。

生:我也关注到了这一自然段,特别是这一句话,“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谁也是先顾自己的生命,但是李博士和青年没有想到自己,而是急他人所急。

生:从一次又一次可以体会到做这件事的不容易。生:请大家在将目光聚集在第6自然段,从“24小时、十几个小时、连夜”这几个词可以看出李博士日夜奔波,没来得及休息就为小钱做手术,他一心想着小钱。

生:我知道李博士名字叫李政道,是一位血液专家。

【反思:教学活动在这里达到高潮。在学生精彩的交流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本文的主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升华,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受到强烈的触动,唤醒人与人之间博大的爱,正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理解“生命桥”的含义,升华主题

1、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生读文)生:这个故事发生在海峡两岸,所以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我认为之所以说是生命桥是因为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大陆小钱的生命。

生:我觉得还可以说是一座爱心桥。

2、大家理解的非常好,确实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爱心桥,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关于大陆和台湾人民之间的那些爱心故事。(学生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名言,台湾与大陆互关心的故事。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生:本文讲得这件事只是其中的一件,台湾和大陆骨髓配型成功已经有十几例,每一次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爱不仅仅是捐献骨髓,两岸人民在任何时候都心连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台湾人民为灾区捐款捐物,竭尽全力帮助灾区人民度过困难。

生:是呀,其实我们大陆人民同样关心着台湾同胞,我曾看过一则报道,在2009年台湾发生特大洪灾之后,山东一位退休老人将自己一个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只留下三十元的生活费和买一袋面的钱,其余都捐给台湾灾区,这一件事同样让我们感动,钱虽不多,但却包含着老人对台湾同胞的一片爱心。

师:大家知道的故事真多,看来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请大家欣赏。(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五、延伸拓展,读写结合

1、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小钱得救了,几个月之后,台湾青年来到了杭州看望小钱,想象一下,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请写出来。

2、全班交流。

生:我觉得他会说“是你救了我的生命,我不知道怎样感谢你才好,你就作我的哥哥吧。”

3、总结。

【反思: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语文最终是要回归到写作上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鼓励他们求新、求异,给人带来一种新鲜感,这才是我们所期盼的,也是孩子们所盼望的。】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24时记时法

阳城区第二小学 焦红晓

一、引入课题内容: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谁愿意给大家说说每个星期天你都是怎么安排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抽人回答,教师板书记录如:

7:30

起床;

7:40---8: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

看了小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方法

1、谈话:这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做每件事都用一些时间。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3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分组学习,集体交流。说说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1)师:这位学生从7:40----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长时间呢?一起看线段图。(小黑板出示)讲述:

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看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

谈话:

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20分)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这位学生早锻炼的时间吗?(口答)(3)练习:

①找出他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用了几十分钟?

②、比一比:你能在5分钟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他的几件事情所用的时间?

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他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3)“时”和小时“的区别。

①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答案是2小时,不写2时?)②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因为几时表示的是某个时刻,(如:教师说出现在时间是几时几十分)而几小时表示的是段时间(如:从几时到几时所经过的一段时间)9:00----11:00中的9时、11时分别表示某个时刻,而9时-11时表示的是经过的一段时间,所以要用2小时表示。

③游戏:“我当小小营业员”(练习:完成“想想做做”2)。④二名小小营业员分别介绍本店一天的经营时间和计算方法。

顾客朋友们,我们的小店服务一流只要大家有问题或有困难,我们会一一回答,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

学生提问。

(11:00--1:00的时间计算,1:00就是下午1:00,所以应改写成13:00,再把13:00--11:00=2小时)

那么9:30--20:30这段时间又是怎样计算呢? 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的时间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20:30---9:30=11小时(分钟部分相减,小时部分相减)。(3)各个商店都有自己的营业时间,其实我们学校的图书室也有规定的开放时间(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4)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15:40---17:00所经过时间计算)(5)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6)显示学生所说的各种可能计算方法:

① 15:40-16:40是1小时,再加了20分钟就是17:00所以是1小时20分;

② 15:40-16:00是20分钟,再加上1小时就是17:00,同样也能得到答案1小时20分; ③ 17:00就是16:60,从17小时中借1小时转化为60分钟,再用16:60—15:40=1小时20分„„

三、生活应用

1、刚才,我们一些小小营业员和图书管理员表现很出色,现在愿意当一回“小小邮递员”吗? 显示“想想做做”

2、我们的小小列车员、小小播音员都被吸引过来了,愿意接受他们的挑战吗?

(1)“想想做做”:小小列车员作简介,学生分工合作完成。(2)显示53页节目预报内容。由小小播音员作介绍。3,学生练习,小组交流。

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当播音员,向本小组同学自由提问(有关时间计算的内容),小组内同学逐个解答。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3、小朋友们,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有个同学很会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1)显示“想想做做”4,学生小组讨论。

(2)交流计算方法:先算晚上8时-晚上12时所经过的时间,再算出(晚上12时)0时—早上6时所经过的时间,再把这两部分时间加起来就是这位同学休息的时间„„

(3)通过对一些经过时间计算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吗?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可是我们的“杨灵宝宝”还想给可爱的小朋友们提供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愿意看一看吗?

显示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2、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用哪些方法学会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看一看、找一找、算一算的方法学习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板书中课题),学会了运用了不同方法计算不同的经过的时间,明白了时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你还想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

4、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下次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的时间举行一个小小交流会。

5、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三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认识米,用米量》教学案例及分析

主体性教学是研究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互动对学生数学能力促进作用的教学模式。下面的教学片段是我为实验老师备的一节主体性教学的课,在教学中实验教师出色地发挥,较成功地上了一节主体性教学的研究课。虽然时间已过一年之多,但是课堂教学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现在我把教学片段写出来让大家借鉴。

一.设“难”导入,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师:同学已经学会用厘米量,那么天天和我们见面的黑板有多长呢?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有一小部分学生举手,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有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师:你觉得自己还行吗?

生:我觉得很难,我可以找同学帮忙吗?

师:你的主意不错,遇到困难就得找伙伴帮助,老师同意你的请求。(女生把同桌叫来,两人分工后又继续量,她们一个量,一个边算边记在本子上。)

生:我们总算量完了,黑板的长度是300厘米。(师板书:300厘米。)

师:坚持就是胜利,老师非常佩服你们。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

生:用小尺子量又慢又费劲。

师:你们有好办法吗?

众生:(学生指着讲台上的米尺)用老师的大尺子量。

师:对,用大尺子量是个好办法,要想用它量,你们得先认识它呀,那位同学知道它?

生1:我知道,它是米尺。老师们经常拿它去上课。

生2:搞黑板报时,美术老师用它来量黑板和画直线。

师:是的,它是米尺。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注意到它。

二.引导自主探究新知,感受新知

师:米尺上面也有一些刻度,请各个小组的同学看一看、比一比看米尺上的刻度和你们小尺子上1厘米的刻度有什么关系?米尺上有多少个像1厘米那样的刻度?(教师把米尺发给各个小组。学生们三三两两一起用小尺子和米尺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非常投入。)

小组1代表:我们发现米尺上有很多1厘米,米尺上刻度10正好是10厘米,20是20厘米,我们10个10个地数,数出了100,我们得出米尺的长是100厘米。

小组2代表:我们发现米尺上有很多1厘米的刻度,我们数一数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我们得出米尺的长是100厘米。

小组3代表:我们发现米尺上标满了1厘米的刻度,我们用20厘米的小尺子来量米尺,我们发现米尺的长正好是100厘米。

师:你们真能干!米尺的长就是100厘米,老师觉得用100厘米表示米尺的长度,这个数太大了,所以想给它换个名字使它便于记住和使用,我们就把100厘米的长度叫做1米吧,也就是说米尺的长度是1米,知道米尺有多长了吗? 众生:(笑着)知道了,米尺的长度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师:谁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表示厘米与米的关系?(学生纷纷举手。)

众生:1米=100厘米。

生2:我用两个式子表示:1米=100厘米和100厘米=1米。

师:(师着指生2。)对这个同学的第二个式子,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3:他的第二个式子是对的,这个式子是从右往左读得到的,可给人感觉不太顺眼。

师:你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师指着生2。)

生2:1米=100厘米这个式子是好一些,但我们也要知道100厘米=1米,所以我就列出了两个式子来。

师:你是个细心孩子,你想得真全面。大家喜欢那个式子?

众生:1米=100厘米。

师:请用你自己的方式来记熟这个式子,同时也别忘了100厘米=1米。

师:请拿出你们准备的长绳量出它的1米、2米、3米,并用打绳结的方法做记号。量完后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量的方法。(师巡视,提示学生把米尺的0刻度对准绳子左端的起点,在右端对准1米的刻度处打个绳结。)

……

师:同学都会用米量了,请用你喜爱的方式感受一下1米的长度。(有的学生展开双手和米尺或1米长的绳子比一比,有的学生用米尺来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有的学生用米尺来量墙壁并在1米处作了记号,有的学生用手摸一摸米尺,再用米尺量课桌面的长,有的拉开手指头一柞一柞地量米尺等等。)

生1:1米大约有我们伸开的两只手臂那么长。

生2:1米的长到我的下巴。

生3:1米的长有墙壁这个地方这么高。

生4:1米的长正好是课桌的长度。

生5:1米大约是我小手10柞的长。

师:同学真行!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感受1米的长度。

三.重视经验,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师:除了米尺外,谁还见过别的尺子?

生1:开学初,我看见木工师傅修理窗户时用了可以自动回卷的小尺子量玻璃。

生2:我也看见。他工具箱里还有可以折起来的尺子。

生3: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拿一种用手转的尺子来量我们跳远。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们所说的尺子老师都带来了。体育老师用的尺子叫做卷尺,它总长度是50米,用来量长距离的。木工师傅用小卷尺和折尺长度分别是150厘米(1米50厘米)和1米,用来量长度为1米左右的物体。(老师边介绍边展示给学生看。)

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尺子用米量你想量的东西。

生1:才刚我俩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现在我们想米尺和卷尺再量一下。(师让两名女生去量。)

生1:黑板的长度是3米,哇!比用小尺子量容易多了。(师在300厘米的后面板书:3米。)

师:用3米来表示黑板的长度比用300厘米有什么好处?

众生:简短,容易记住。

生2:我知道黑板的长了,我想用小卷尺量黑板的宽。

生3:我们想量教室的长和宽,应该选用卷尺量。

生4:我想量课桌面的长和宽,应该选用折尺量。

生5:我想量桌子的高,应该选用米尺量。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想量的东西,也选择较合适的测量工具,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完成测量,并把你们测量的结果记下,待回向大家汇报。(大多数学生都参与测量或观看,这时生6走到老师跟前。)

生6:我想量学习园地的长可大尺子同学都用去了,我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办法……

师:(没等学生讲完,师表示惊讶)想出办法这不是挺好吗,请用你的办法赶紧去量呀!(生6拿出绳子拉着同桌的手到学习园地前拉开绳子量了起来量完后,再用与学习园地长度相等的那段绳子去量自己的课桌。我们课题组听课的老师都被学生这一举动给吸引住。在学生们汇报测量结果时,师不失时机地让生6说一说她的量法。)

师:老师发现你量法很有创造性和使用价值,能把你测量结果和方法告诉大家吗?

生6:刚才有一位同学量出课桌的长是1米,所以我就用绳子先量学习园地的长再用与学习园地长度相等的绳子放在课桌上量一量,绳子的长有3个课桌多一点,所以学习园地的长就是3米多一点。实际上用刚才量过的1米、2米、3米长的绳子当尺子也可以量出物体的长度。(生6似乎说完了量法才意识到这点。)

师:(非常惊喜。)这方法的确很妙,帮助我们解决了在没有测量工具时,如何测量的大难题。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动手实践,同学一定会找到许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结合本人的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实况,对这节主体性教学的课,我有以下的感想:

一.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和推铅球都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举出见过的各种尺子及它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二.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导入时,让学生用小尺子量长距离,在学生身处困境时,师问:你觉得自己还行吗?不但只是提醒学生知难而退另想办法,而且是提醒学生找伙伴合作,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本课在测量长距离时,更是离不开学生的合作。本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成形了学生之间互助、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也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

三.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是教学的升华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学生是具有自主学习本能的主体,又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个体,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发掘和培养。如本课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感受和运用新知,是使学生不受压抑、不受限制的表现自我。如一位学生因为没有尺子测量而想出用绳子量,然后再量绳子的长度的作法,教师表现为惊喜,却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量法而鼓励学生去量,目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让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与展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集思广益,让学生集体的智慧相碰撞,使之“喷”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发展。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用9的口诀求商教学案例

城关一小 王艳梅

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活”起来。

【案例】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引导学生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 9÷1 生2: 18÷2 生3: 45÷9 生4: 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个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害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案例分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排列和组合》教学案例分析

刘河中心校吕效凤

案例背景:

本课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99数学广角例1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得很广泛,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时就做了一些探索,把它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益智游戏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理了教材。整堂课坚持从低年级儿童的实际与认知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结合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

案例描述:

【片段一】初步感知排列

(课件出示: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数字城堡,要想进去必须要知道密码。提示:密码是1和2摆成的两位数)

师:用数字卡片1、2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生:12和21

师:咦,刚才还是12,你是怎样又变出21的?

生:交换位置

师:真棒,你是一名真正的小魔术师。

师:(边演示边强调)这位同学先摆成12,接着又摆成了一个新的两位数21,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一个新的两位数?

生:交换数字位置。

师:通过交换数字位置的方法得到了一个新的两位数。

小结:2个数字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

师:究竟哪个数是密码呢?米老鼠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小。哪个是密码呢?

生:21

案例分析:

汇报中我发现学生有遗漏、重复的现象,所以有几组密码找错了。通过汇报交流后,学生相互受到了启发,学生有了再次探究的欲望。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第二次操作,这一次的目标是怎样摆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是在独立思考与合作研讨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序排列,因此操作的结果不仅正确率高,而且方法多样,在这两次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按规律排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培养,思维也得到了拓展,动手能力得到了增强。这样我既做到了充分放手,又做到了适时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片段二】感知组合师:同学们,第二关问题是:如果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1:四次。

生2:五次。

生3:三次。

生4:六次。

师:大家看,我在和他握手,他也在和我握手,不管我们的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的手不松开我们两个人就是只握了一次手。

那三个人握手到底要握几次?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记录次数,其他三人演示,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小组合作演示,教师巡视并指导。

小组汇报并演示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两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师总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案例分析:

模拟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的开放的生成过程,我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整节课学生在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显得活而不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案例分析

    分数加法和减法课例评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3、感受数学与生......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感谢大家从百忙中抽空过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时间已经临近二年级的期末,现在就这个学期的学习进行一些梳理,希望对家长在家给孩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2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案例分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苏教版教版教材第六册 《用9的口诀求商》 讲课教师:李海 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

    二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五篇)

    二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教具、学具准备: □〇△☆四种图形各5......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我最......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张集小学 刘昭锋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二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周城小学马腾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12年小学二年级(1)班数学下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镇头小学石琳静 本班学生共 62名,参加考试人数62人,平均分83.57,优秀率82.3%及格率96.8%。 一、取得成绩: 1、口算题掌握较好。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