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教师资格心里学复习题全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概念、定义:中等学校心理学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一是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二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但以应用性为主。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一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导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二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三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四是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系统。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选题的标准:①价值性;②科学性;③明确性;④可行性。
●中等学校教育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选择与确定课题,建立理论假设;②制定实验研究计划;③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④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⑤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结果;⑥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确立研究该问题的课题,要考虑该课题的实践与理论的价值、性质、科学性、明确性与可行性。
●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教育心理实验法;④个案研究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问卷法是课题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法,测验法则是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大研究方法。●为使问卷法有效,问卷设计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①问题要明确,没有难懂与含糊的地方;②问题不宜过多,不要设计复杂或难以回答的问题;③问卷题目应生动有趣、回答要简单,以便于统计处理;④一套问卷应有一定的测验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问题;⑤调查范围较大,应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认知过程即认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心理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注意到功能:①选择功能;②维持功能;③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到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①注意到广度(也叫注意到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一般指1/10秒”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由受刺激物的物理特征性所决定。
●感觉的特殊现象:①感觉适应;②感觉到相互作用;③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的现象);④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的基本特征:①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选择性;④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征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表象具有的三个特征:①形象性;②概括性;③可操作性。
●记忆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实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的。
●记忆的品质:①记忆的敏捷性;②记忆的持久性;③记忆的准确性;④记忆的准备性。●遗忘的基本规律:①时间因素;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③学习得程度;④材料的顺序;⑤识记者的态度。
●人的思维过程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和想象的种类:①思维的分类: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的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思维探索问题的方向的不同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不同分为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②想象的分类: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式、模型、符号等描绘,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局限于现有的描述或描绘,在头脑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
●想象的加工过程:①黏合;②夸张;③典型化;④想象联想。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①动机水平;②问题情境;③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④原型启发;⑤个性因素;⑥巩固着;⑦情绪影响功能。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活动。●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08~1970)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分层次的。他将人类的主要需要依发展顺序及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次上生理需要,中间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意志是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心理冲突大致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情绪状态时指责某种事件和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主体所保持的某种情绪,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种类分: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
●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①遗传;②环境和教育;③实践活动。
●能力的个别差异:①能力类型结构差异;②能力发展水平差异;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英国大主教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人格的特征它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子结构。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脾气、秉性)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又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人格的成因: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环境因素;④自然物理因素。●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②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④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一般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零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儿期(三至六七岁)、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期(十四五岁至二十五岁)、成年期(二十五至六十五岁)、老年期(六十五岁以后)。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年龄在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这个时期矛盾交织错综,有人称之为急风暴雨时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与生理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的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即使给予某种训练,也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有力地说明了生理成熟在机能发展中的作用:T和G是一对双生子,在他们出生48周后,T开始接受爬楼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G从出生后53周开始接受这一训练,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可见,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就训练儿童去掌握某一机能,效果是欠佳的。●孕妇的身体条件对胎儿的影响:首先,母体的营养状况与胎儿的发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一,有人调查过两次世界大战中战区诞生的婴儿,他们比正常婴儿小,同时又很多死胎。第二,非常瘦的母亲更容易出现出生并发症,在她们的孩子中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偏多。第三,对死于子宫内和出生后很快死亡的婴儿的研究表明,他们缺乏正常数量的脂肪组织。第四,对3个月至3岁婴儿的智力测验表明,在怀孕期间,若母亲严重营养不良,其婴儿的智商明显低于其他儿童。第五,母亲严重营养不良会影响胎儿出生时的体重,造成低体重儿。其次母亲的体重、以往孕史及母亲的年龄等会影响胎儿。
●母亲的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种情况:超龄和低龄。关于超龄,一般认为,生育的最适合年龄在20多岁(25~28),35岁通常被认为是超龄的界限。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首先,人类除了通过遗传把特有的机能结构传给下一代以外,还要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精神财富传递给下一代。其次,不同的儿童生活中不同的社会、家庭、学校或某些场所,所受到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此外,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的作用也不是恒定的,它们的影响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心理机能方面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我国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一二至十三四岁,大体与少年期相当,因此初中学生也可称少年期学生特征。我国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又称为青年初期特征。
●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袋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性成熟开始。少年期的生理结构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开始,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初中学生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对异性感兴趣。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到发展特点:①初中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感、性意识、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均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趋势;②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各个特征的发展有其各自的特点,是不平衡的;③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到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独立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矛盾;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
●高中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一是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抽象与具体得到了较高的统一。②辩证思维得到了明显发展;二是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很活跃;三是思维的品质有很大发展。
●高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①情感的倾向基本定型;②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③情绪不够稳定,但有时又很执泑;④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⑤情感的丰富和高级情感的发展。
●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是: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矛盾;升学与就业的矛盾。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也可以说,学习上有机体凭借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的变化。●广义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②学习的结果是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了持久的变化;③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发生有机体行为的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等引起。由这些引起的行为的变化就不能(因为不持久)称之为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的学习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③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④学生的学习是在班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及其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当联结。“尝试一错误一再尝试”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因此有人又把他的理论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学习待研究,提出三条学习的基本规律。①准备律(是指刺激与反映之间形成的联结);②练习律(是指任何刺激与反应当联结);③效果律(是指如果其他条件相等)。●斯纳金的学习理论: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反射构成的,任何的刺激一反应都应看成是反射。●强化理论:强化按其性质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强化刺激,它跟随着有机体行为反应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用作正强化的刺激有食物、水、表扬等。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强化的原理使学生的行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若在一种行为反应之后出现该种强化刺激,就使动物不容易再次出现该种行为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停止强化,反应概率就会下降,这就是行为的消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观察学习的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运动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
●认知派对学习理论:古典的格式塔派学习理论:格式塔派于1912年发端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有韦特海墨、苛勤和考夫卡等人。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①学习即是完形。学习的本质就在于组织一种完形。②学习即是顿悟。没有“盲目的学习”,学习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如下:①关于学习的本质。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表征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对于人类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符号表征。②关于学习过程。他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布鲁纳把对学习的看法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强调应该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④关于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这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奥苏泊尔提出,有意义学习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2、接受学习;
3、教学原则(逐步分化和综合贯通);
4、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①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即将来临的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②它们集中了将呈现的观念之间的关系;③提醒学生已有知识和即将遇到的新材料之间的关系。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型:学习的第一个系统是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是指信息的接收部分。学习模型的第二个系统是执行控制系统,它是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模型的第三个系统是预期系统,它是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了解问题的需要。(内在)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外在)附属内驱力是出于获得和保持长者们(教师和家长)或集体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外在)。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影响就能保持学习活动。这种动机可以在学习活动之中得到满足,在学习活动中就能体会到快乐。外在动力是指由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引发的学习动力。而是对学习带来的其他方面有强烈的需要。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成败的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是代表人物。有四方面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学习迁移的种类:①根据迁移到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②根据迁移到影响方面,可把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③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④根据迁移到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不论何种迁移都有积极的消极的之分,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②相同要素说;③概括化理论。●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的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
●迁移与教学: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的每一次正规与非正规的接触中,都注意创设和利用迁移到条件和教育契机,消除和避免不利的因素,把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教育活动中去。原则:①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②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③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④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⑤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⑥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首先,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其次,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方法的选择、组织和加工;再次,学习策略是衡量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尺度,是会不会学的标志。●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③策略性知识。●单瑟洛的二分法: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温斯坦的四分法:学习策略包括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②积极学习策略;③辅助性策略;④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结构: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由三种成分组成,即元认知知识(知人方面、知事方面、知法方面)、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意识对象)。●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自我监控。
●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应采用哪些教学措施来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激励自己使用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来促进自己学习。①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②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④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⑤向学生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⑥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四个因素;⑦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反思(等一等、想一想、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三个环节。●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
●影响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具体一抽象化程度;②学习材料说包含的属性的多少及其关系的复杂程度;③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④学生的年龄因素和思维发展水平;⑤已经掌握的相应的概念和原则的正确程度.●知识的理解与教学: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②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③运用变式和比较大方法;④给概念下定义;⑤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⑥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实物直观是指在感知实际事物基础上进行的直观。模像直观是指以事物模拟形象为对象的直观。
●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变式是指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地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变式是从材料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比较则是从方法上促进理解,比较有两种,一种是同类事物的比较,另一种是不同类的但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比较。
●知识的巩固:
1、在讲解中使学生初步识记教材: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②讲授生动形象,增强识记材料的直观性;③使要记住的材料成为学生行动或思考的直接对象;④引导学生把视、听、读、写结合起来;⑤注意教材的系统性。
2、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识记和复习方法(如何进行有效复习):①要及时识记和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①审题并形成课题映象;②有关知识的重现;③课题的类化。●学生解题时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课题类化,就无法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案,也就无法最终把问题解决。
●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①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②课题的性质;③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水平;④个体的心理状态。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种类: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运动技能或称操作技能,是指将一系列的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或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与言语中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技能、运算与解题技能等。●运动技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连续的运动技能;另一类是不连续的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形成的特征:①动作的连续性(是指动作技能形成以后,在完成某种动作时,动作与动作之间是连贯的,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好像所有的动作都是连续完成的);②动作的协调性(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时,动作与动作的方向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所有的局部动作都是有效的,没有多余的动作);③动作的完善性(是指在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各种动作是否合理地组合在一起)。
●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①认知一定向阶段;②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③技能完善和自动化阶段。●练习与反馈:
1、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示练习曲线表明了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①练习使技能逐步提高,这是总的趋势;②技能发展中,会出现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即时快时慢;③练习后期,会出现高原现象;④练习过程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2、有效练习的条件: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②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③正确掌握对练习速度和练习质量的要求;④练习的次数和时间要分配合理、适当;⑤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智力技能的特征:①观念性;②内潜性;③减缩性。●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宁等人与20世纪50年代提出智力活动分阶段形成的学说,把智力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①活动的定向性;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
●智力技能的培养: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一样,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活动方式.1、指导学生以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①理解题意,分析课题的条件,以及掌握条件之间的各种关系;②回忆有关定义、公式和原理,使头脑中所贮存的知识与当前的新问题联系起来;③提出解题假设,确定最佳方案;④问题解答之后,需要进 检查、验证和评价。
2、按照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程序组织练习:①教师正确地讲解和示范;②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解决课题;③让学生用文字符号或口语表达解题过程;④在学生掌握解题步骤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简化解题过程的中间环节。
3、促进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中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
●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取决于个人的道德意志的水平。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序列的,是一种合逻辑的模式,这方面的发展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通过一些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性阶段(8~12岁);④公正阶段(11~12岁)。从“他律”到“自律”是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普遍规律。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①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阶段二: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②习俗水平;阶段三: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②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的阶段;③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④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⑤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⑥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掌握道德概念同掌握其他概念一样,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过程。三种形式:①具体的道德概念;②知识性的道德概念;③内化了的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概念。●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以下过程:①从他律到自律;(皮亚杰)②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③从结果到动机;④从片面到全面。
●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①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②充分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具体生动的榜样的作用,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③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化;④通过移情训练的方式来促进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的表现:①控制和调节个人的愿望;②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③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④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道德意志的培养:①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锻炼道德意志的愿望;②通过实践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③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有效道德行为训练应注意:①向学生讲清训练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②创设各种条件,促使良好的品德行为有重复出现的机会,尽可能地避免和排除不良行为的重复出现象;③依靠集体舆论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防止训练中出现松劲、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④及时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⑤正确、合理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强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行为练习的效果。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①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②保护自尊心,激发集体荣誉感;③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抗拒诱惑的意志力;④抓住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矛盾转化;⑤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和体,还可称为团体。
●群体的特征:①共同的目标;②共同的情感;③共同的价值规范;④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松散群体:是指成员间的关系不以共同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人群集合体,如同时代病人、同车道乘客。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①教育功能;②归属功能;③认同功能;④支持功能。●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班集体的类型:①简单聚合性;(这种类型的班集体多处于最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期,刚入学的新生班长一段时间就是这种状况)②初具雏形型;(这样的班集体有四个主要标志:一是学生骨干和班干部队伍;二是同学之间有了共同的感受和语言;三是班级大多数成员开始关心和参与班级活动;四是班级规范和班级舆论初步行成)③理想成熟型。
●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①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②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③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④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①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②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 较强的约束性;③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和心理凝聚性;④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⑤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维系存在的主要因素在内部,维系力量来自成员间的情趣、利益一致,爱好、志向、个性等相同或相似,以及需要、情感、思想等相容,因而也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强大凝聚力突出表现在非正式群体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①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说的满足;②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③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④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①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②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③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④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⑤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⑥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①正常的智力水平;②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③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④善于调节、控制情绪;⑤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中等学校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①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活动课;③班主任工作;④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⑤重视家庭教育,开设家长学校;⑥其他途径。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三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四是协调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教育力量齐心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①说服教育法;②情境熏陶法;③情绪感染法;④榜样示范法;⑤讨论法;⑥思想澄清法。
●说服教育法:由于各种心理素质的形成都是以认识为基础的,都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个别的心理差异,发挥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恰当地运用说服教育法,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头脑中的错误或模糊认识,转变其错误观念,形成对社会、集体和人际关系的正确观念和态度。
●咨询(counsel)一词含有商讨、会谈、征求意见、顾问、参谋、劝告、指导等意思。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一词,即可以表示一门学科,即“咨询心理学”,也可以表示一种技术工作,即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的性质和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帮助活动;②心理咨询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③心理咨询具有“心理性”。●心理咨询具有“心理性”:①来访者的困难或问题是心理、行为方面的困难或问题;②咨询互动的内容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③咨询目标是要促成来访者在心理、行为方面的积极改变;④咨询所依据的理论、使用的方法;来自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心理咨询的形式: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按咨询途径分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大众传媒介导宣传咨询。●心理咨询的运作方式:①开展心理咨询工作;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④开展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方式包括座谈、交流、现场实践、反馈总结、自我领悟、互相讲评、指导提高等。●心理咨询的规则:在心理咨询中,最首要的规则是保守秘密,这是心里咨询的“生命线”。●在咨询中心理咨询人员首先要接受,即倾听来访者的倾诉。
●咨询时间:每次咨询时间应控制在50~60分钟。以每周咨询一次的间隔时间为最适当。●心理咨询发起的方式:①时机性咨询;②特定性咨询;③定期性咨询;④求助性咨询。●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基本沟通技术:①接受;②反应;③支持;④提问(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⑤指导(劝告、建议和提供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把教师心理角色归纳为三类:教学和行政的角色、心理定向的角色、自我表现的角色。●心理导向的角色: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卫生工作者。
●教师的效能感也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式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是否能教好学生、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个人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期待效应: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即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则称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和影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待。教师对他所期待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赞扬,更多地指导学生学习,给予学生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并提供积极的帮助。在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不断坚持按自己的期待去影响学生,而学生也会逐渐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教师威信的概念:教师威信是指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潜能。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教师威信来源的一方面是自然权力,即由于教师的身份地位所带来的威信。另一个方面是教师的人格影响。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或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教育机智具体表现:①善于因势利导;②善于随机应变;③善于对症下药;④善于掌握教育分寸。
●教师的教育能力:①教师的专业知识;②教学监控能力;③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④组织、管理能力。
●心理学认为,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应是“实践的知识”。
●教师的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不长,语言适当,使学生能够理解而又不分散注意力;②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表达的层次和顺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组织成一个整体;③言语表达要富有感情,在语调的变化和面部表情上能反映出真挚的感情;④通俗易懂,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⑤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内容。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情景、学生集体的组织、领导、监督和协调能力。主要表现在:①善于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善于组织课堂教学;②善于组织良好的班集体、团队和学习小组,选拔得力的学生干部,培养骨干,形成集体良好的舆论和行为规范,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潜能;③善于组织和调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力量,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教师的人格特征:①成熟的自我意识;②强烈的责任心;③富有创新精神;④积极健康的情绪;⑤良好的品格和性格。
●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①教育思想的开放性;②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③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迅捷性;④重视学生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⑤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⑥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
第二篇:教育心里学
第一章 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专家型家师的特点:1能运用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三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情景因素,系统过程(有目的影响教师成长的专门方法和手段)
教师成长的阶段(福勒和布朗):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微型教学训练,教学决策训练,反思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反思的类型 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反思的内容 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反思的方法:布鲁巴奇提出: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教师参与研究
教学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和发展规律
教学心理学性质:较强的教学应用性,不是普通心理学,或儿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简单组合,而是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情境或关系中,由学习而引起的人的心理或行为.教学心理学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①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②帮助教师解决了实际的课堂问题 ③提供各种研究方法与角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强调对照处理的不同效果分析,分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个案实验)2相关研究(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正相关,负相关和无相关,相关系数取值1~ —1程度,越近1相关越大。)3描述性研究(强调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创建阶段: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命名的书,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命名的专著,世界公认最早的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发展阶段:维果茨基主张把其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强调在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关注教育实际应用和课堂学习研究 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 发现学习法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和保持。90年代关注学科心理学的学习和认知研究。从实验室转为对现实情境的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广义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身的心理变化 狭义 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1,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2,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1少年期(初中 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内心冲突:普遍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2青年初期(高中 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为主内心冲突: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常冲突,易与生活脱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创立“发生认识论”,他认为,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依赖于助理对周围环境的操纵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认知发展必经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2)-形式运算阶段(11,2岁以上)。详解:感知觉认知—语言应用单向思维—守恒观念形成与具体思维—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在认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该理论的教学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伙影响法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他被供认为是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念: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点的教学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伙影响法)2 教学促进认知发展(教学支架 指在儿童试题解决超过她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它是人在先天秉性的基础上受教育,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动态复合系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包含有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相互而又独立的过程,是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强调自我成长,提出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期:婴儿期(0-1)信任感与不信任感的建立(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学会分辨人,哭和笑)幼儿期(1-3)自主感的形成羞耻感和怀疑感(学会走路和自己动手玩玩具)儿童早期(3-6)主动感对内疚感 主动探索—好问—好动—好说(角色认知)儿童晚期(6-12)勤奋感对自卑感 在幼儿园完成学习任务受奖励(学业成就)青少年期(12-18)自我同一感(个体组织自己的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关于自我一致性的形象)的建立,和自我同一感的混乱的矛盾初中和高中阶段 同伴与人生观 青年期(18-24)亲密感对孤独感 大学阶段,友谊与爱情(社会化 成家)成人期(24-65)繁殖感与停滞感 老年期(65---)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除社会因素外还有遗传因素)
培养(健构)健康人格的途径: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评,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应对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中的调控系统,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分类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从自我观念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a 教师家长应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 b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自我体验 a尊重学生人格 b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a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b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中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a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指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型指人们对客观事务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于自己内部的线索作为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b 冲动型于沉思型2智力差异 a智力的个体差异(IQ 智力测量结果的表示):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
分布b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了解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同质分组,如分快慢班)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3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 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的教科书来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渐进的个别学习)
多元智力: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自省智力。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差异的表现:1特征差异 2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向性说,独立一顺从说】
性格的性别差异:麦考比和杰克林认为男性更具有攻击性。女性比男性更好社交,更容易受暗示,自信心比男性差,更倾向于解决简单的墨守成规的问题。
性格差异的教育上的意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指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在学习师生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习的分类:根据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之间联结。用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作用(狗闻铃声掉唾液,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规律: 泛化、辨别、消退
桑代克试误说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是通过肓目尝试与错误而渐进的过程。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率
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强化说)一个操作出现后如果有强化刺激尾随,该操作发生概率就会增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个体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学习行为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包括正强化、负强化
联结学习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1、塑造或促进良性行为a普雷马克原理促进低频行为b行为塑造、连续接近法c及时表杨
2、消除不良行为a餍足b代价c孤立3程序教学:把教材内容分解成很多小单元,并按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又难到易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顿悟学习认为是一种知觉经验的变化过程,不靠渐进的偿试错误,由突然的顿悟(一种突然的领悟与理解,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实现。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实现
奥苏伯尔认知同化学习论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的学习便产生.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
1、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2、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3、学生认知结构中有适当观念利与新观念联系。学习是一种同化过程,同化方式包括含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的应用: 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3背景知识与先行组织者4发现学习(通过自己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方式学习;培养发现探索精神)与接受学习(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经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让学生将知识“内化”)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
加涅信息加工论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来类比人脑的认知过程,用信息的接受存储和提取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包括信息的存贮,认知过程3元认知
建构学习论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须重视学生的经验,它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提倡把学生自身的努力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应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协商和合作面对复杂环境解决真实的不明确的问题。不同建构学习论的共识: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教学观建构学习论教学应用1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几个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学习)3教学对话(学生通过与老师其他同学交流来学习,分“教学”和“对话”)
第四章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人类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诱因指为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他人的奖励和表扬等。
学习动机的种类:1内部学习动机(如好奇心)和外部学习动机(如名次)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如马上的考试)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如前途)3认知内驱力(如好奇心),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地位 如名次)和附属内驱力(从长者处得到赞许)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支持性条件,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学习过程,二是影响学习效果
耶克斯—多德森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最佳的工作状态,从而也得不到最佳绩效;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与课程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对简单的任务,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对复杂较难的任务,随动机的增强反有下降的趋势。
学习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强化说:斯金纳(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强化说—强调外部诱因的作用)认为学习活动中,强化是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动机的需要论:马斯洛(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动机—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成长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归因理论:海德和韦纳(对学业的归因解释会对学习动机产生重要影响—能力V努力)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动机=成功的主观可能性×成功的诱因价值(应用于努力程度的激励)他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部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外部因素1学习任务(任务的性质/价值/维度)2教师内部因素1兴趣2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否胜任任务的主观估计或能力判断)3归因与习得性无助(由于学习者长期把学业的失败归因为稳定不变的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既能力缺失,其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这样一种信念:无论怎样努力都避免不了失败的结果)4能力观(既认为能力是不变还是可变的)与目标定向(指向学习内容既掌握目标,指向学习结果既表现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①、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帮助学生自主设置合理目标③、进行归因训练
2、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①、使学习更有趣②、设疑引发认知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有效应用表扬、合适的反馈
第五章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根据迁移的效果分为:正、负迁移(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根据迁移的方向分为:顺、逆迁移(学习过程顺序)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横向迁移(又叫水平迁移,指先前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属于同一水平层次上)纵向迁移(又叫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逐渐的相互影响)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又称为特殊迁移)(举一反三与跳水组合)依据迁移自动化程度---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认为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这些官能可以想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得到发展的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与伍德沃斯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
经验类化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提出,共同要素只是迁移的前提,关键是从两种活动中获得概括性的经验和原理。享德里克森进一步实验后得出,概括化过程不是自动的,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关系转化说:顿悟要素、经验、原理与情境的整体关系是迁移的关键。
影响的迁移的要素:1相似性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经验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原有经验的可利用3学习定势(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称之为心向)
怎样促进迁移(为迁移而较)1在真实生活中学习2注意最初的学习程度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学习提供多元化的环境4教授学习方法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本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联系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的种类:从反映活动和深度看分为感性知识(对活动的外贸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和理性知识(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从反映活动的内容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从反映活动的形式分为陈述性(又称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新旧知识的复杂程度分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是学习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产生的)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知识直观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提高直观方法:a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b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c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d培训学生的观察能力e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活动过程概括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适
有效的概括方法a用好正反例证b正确的运用变式c科学的进行比较d自觉概括
错误观念: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
错误观点转变的条件:1不满现有观念2新观念可理解性3新观念的合理性4新观念的有效性
促进错误观点转变的教学1创设开放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
记忆系统分类: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视觉0。25~2秒 听觉大约4秒容量无限大 短时记忆5秒~1分钟 容量7加减2个组块 长时记忆1分钟~终生 容量无限大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均衡,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型
遗忘理论: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在“练习律”中提出 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适于机械学习过程)同化说: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积极遗忘和消极遗忘)动机说:遗忘是记忆被压抑(弗络伊德提出)
促进知识保持的办法1深度加工(如意义联想与举例推理)与主动参与(记笔记,相互提问,操作讨论)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的过度学习(达到150%时效果最好)5合理的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第七章 技能
技能: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2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3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纵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技能的作用:1调节和控制动作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动作技能的形成:操作的定向(讲解示范),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怎样培训动作技能:①准确示范和讲解②必要适当的练习(预防过度练习造成错误动作定型化/高原现象)③充分而有效地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加里培林的五阶段论:活动定向/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有声外部言语/无声外部言语/内部言语心智技能的三阶段论:由我国学者重新合后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阶段论安德森的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怎样培养心智技能: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2注意原型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4创设实践,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第八章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重复、抄写、记录、划线等)精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等)(记忆术: 位置法、首字母法、关键词法、谐音法、引申提问)组织策略(群集策略、概括法、图解法、网络法、比较法、提纲)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设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等)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等)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复查等)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时段或限时目标)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安静的地方等)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等)他人支持(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合作学习)
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量身定做)生成性原则(再加工)效能性原则。
策略训练三要素:一是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监控执行;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范围。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区别:学习策略的使用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技能而学习方法是一种称述性知识的习得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训练;
2、程序化训练模式(即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生总结,提问,析疑,预测策略)
5、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面对的情境
问题的成分:
1、给定的条件(问题的起始状态)
2、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状态)
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问题的分类常见分类: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 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材 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 综合分类:结构良好的问题:条件和目标都明确,解法规范,答案的确切性(唯一性)结构不良的问题:条件和目标模糊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变成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指向性 2认知性 3序列性
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和表征问题→提出假设(算法和启发式)→检验假设(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1算法式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纽厄尔和西蒙提出:找到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减少差距的手段)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特征
2、知识经验
3、定势和功能固着(功能固着定性: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
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2、教学生运用策略
3、促进基本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意志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义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
创造性:即指个体产生独特性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的分类:真创造(人类首创)和类创造(个人首创)
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份:创造性想象: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认为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度灵活,新型独特的思维方式。美.吉尔福特提出创造性思维的结构:集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核心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智力(智力与创造性的一定的相关非线性关系)/ 个性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造适宜的环境: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好奇心/接纳学生想法/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这是核心)2道德情感:包括直觉式道德情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尤为重要)想像式道德情感:张思德、刘胡兰、雷锋 伦理式道德情感: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 3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阶段(10岁以前)-自律阶段(10岁以后)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论: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三水平六阶段①前习俗水平:一阶段是惩罚取向,以果(行为结果会否受罚?)判断;二阶段是功利取向,以需判断。前习俗水平,主要是以个体自身感受为主的道德水平,即对自己所恐惧的和所快乐的为取向。
②习俗水平:三阶段是社会认可取向,以因(是否社会所期望的?)判断;四阶段守法取向,社规判断。习俗水平,主要以社会规范对个体的要求和期待为主的道德水平,表现为是否服从和维护社会规范。③后习俗水平: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公正为取向,可维护也可修改,六阶段以人伦原则为取向,行为自律。后习俗水平,认识到法律和社会规范只是一种社会契约,以良心公义人权伦理超越规范自律行为。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认为社会参与活动是构成青少年公民同一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基础,而对人性和社会的尊重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让个体通过社会参与活动培养起尊重品质。1社会参与经验:可以促使青少年联系他人反思自身,促进并可预测其后来的道德发展。2有助于道德同一性的形成:自我认同和寻求超越性意义(社会历史定位)。3培养青少年对人性的尊重:道德同一性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对他人的尊重,二是对社会的尊重。道德同一性的两层涵义:自我认同和对人性的尊重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由初中时道德发展的动荡性走向高中自律为主发展的成熟过渡。
品德学习的形式: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其中观察学习又分为示范学习(榜样行为)和替代学习。
品德学习的过程:依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
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个人信念和发展水平。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1、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
2、榜样示范
3、价值澄清(三阶七程:选择阶段、赞赏阶段、阶段行动),4、群体约定
5、赏罚控制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调和1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保障中中学生心理健康健康的客观需要,2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3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A、个人因素:生物学方面和心理方面 B、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父母期望/教养方式(鲍姆林德的四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专断
型:子女常不满,有畏缩,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苦大仇深型,能忍耐。放任型:散慢的个性,生活少乐趣,悲观失望,敌视抵触,个性不成熟,长不大的孩子。权威型:子女能获得足够的安权感,自立自信,有探索精神和心满意足。民主型:子女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父母个性C、学校因素:教育方式,同伴关系,学习负担D、社会因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1隐匿性和突发性2多元性和单一性3无知性和盲目性
中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
神经症:抑郁症(持久心境低落)恐怖症(社交恐怖、物体恐怖和处境恐怖)强迫症(强迫观念、行为)焦虑症:(急性焦虑发作和广泛性焦虑症)神经衰弱(易疲劳难记忆,易激惹头晕睡眠障碍)
人格障碍:偏执型(偏信自己执迷不悟)、反社会型(粗暴不守法无内疚)、冲动型(情绪冲动不计后果)、强迫型人格(刻板固执过分谨慎多虑)、回避型人格障碍(懦弱胆怯易惊恐,自卑回避与人交往)
性心理问题:手淫和早恋,同性恋。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原则: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原则+重点咨询和整体辅导相结合的原则+保密性原则。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和方法:1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分析、解释)2行为主义治疗(行为疗法:脱敏疗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强化法(行为塑造/消退法/代币法))等。3认知--行为治疗:美国艾斯创设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4个人中心疗法: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支持疗法。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1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技术、鼓励和重复技术、反应技术2影响技术:包括指导技术(言语干预/给予建议/自由联想解释/角色模拟替代/训练式指导)面质技术(指出其言行中的矛盾,激励来访者面对掩饰的问题)自我开放3非言语技术:包括目光注视/身体姿势/声音特征
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
课堂群体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作用:以感情和兴趣爱好一致为纽带,有非正式领导起辅助作用或抵触作用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群体对个体的作用是助长还是惰化--→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活动的难易程度+竞赛动机的激发与否+对周边评价的态度+注意的干扰
群体的凝聚力:如何提高?了解现有状况→整合群体目标→引导情感归属→促成价值认同→及时反馈强化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者态度从原来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从众:人们在群体影响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课堂气氛: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气氛分类:分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勒温,将其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集权型:教师为主,听教师的,学生易产生压抑和抵触放纵型:教师对学生无所求,易造成纪律涣散,学生各行其是干扰多,易成为对抗型气氛 民主型:师生间相互尊重,易形成相互信任,支持的积极课堂气氛。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移情4教师的焦虑水平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教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课常里的人际关系表现: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课堂管理的目标:
1、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学生投入学习;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普雷斯顿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
2、班集体的规模和性质
3、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管理的策略:明察秋毫、一心多用、整体关注、变换管理
课堂纪律类型:美·林格伦把课堂纪律分为四类: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结构: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情境这三者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课堂情境结构的创设 控制班级规模,建立课堂常规、合理分配座位
课堂教学结构的创设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科学编制课程表。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第十三章 教育测量
教学测评: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学生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学习状况的活动。
测量、测验、评价三者相互联系:完整的教学测评包括测量和评价两部份,测量可由系列测验组成,更侧重搜集资料的过程,评价可分为:常模参考评价和标准参考评价。测评的分类:根据发生的时机,教学测评可分为:诊断性测评(教前)形成性评价(教中)总结性测评(教后)根据测试解释标准分为:常模参照测评和标准参照测评(自我参照测评)根据测评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定和非正式评定
测验的功能:
1、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促进教师的教学;
3、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4、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
测量的局限性:
1、测验结果的相对精确性。
2、导致测试分数取向教育。
3、不可测试的因素。
测评的方法:
1、标准化成就测验 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一致性,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常模资料。(适于大规模测试)测验标准化的程序:①制定目的②修改项目③扩大样本④确定常模 标准化测试的优点:客观性/可比性 缺点:难于及时诊断、反馈和支持教学活动/可能欠公平2自编测验 指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适于小规模的学习评定)步骤: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出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测量目标,选择适合题型。自编测评的分类:分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和主观题(论文)有效自编测评的必要条件:效度 信度和区分度 自编测评编制时注意:a测验应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b测验必需是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c根据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结构e注意测验的信度,在解释结果时应慎重f测验应该能促进学生学习
第三篇:普通心里学学习心得
第十四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这一章,主要分为:
1、对个性的概述;
2、需要;
3、动机;
4、兴趣;
5、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一、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的含义
1.个性的定义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特点
(1)整体性(多层次)多维度们,多水平上的总和(遗传,知识经验,年龄)
(2)独特性(个体性)
(3)稳定性(一旦形成,不能或很难逆转
(4)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3.个性组成部分
(1)个性(心理)倾向性
a.定义:一个人对显示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
b.组成成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独特):a.能力b.气质c.性格
定义:一个人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二、需要
1.需要的定义: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特点
(1)需要是人的个性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永远和人的活动相联系
(3)具有永久的动力性(需要永远不会完全满足)
(4)需要来推动了人的意志力的发展
(5)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3.需要的分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a.生理需要——个体为维持生命和繁殖后代而产生的需要
b.社会需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分
a.物质需要——钱(商品货币)
b.精神需要(认知需要——追求真理)审美需要。交往~,道德~创造~等)
4.需要理论
(1)革命导师的需要观
a.马克思:自然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
b.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社会人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c.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人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共产主义劳动需要 d.马克思的共产注意社会社会人的需要:劳动需要,自由个性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西方心理学家的需要观点
a.勒温的需要理论:“场”的观点(拓扑心理学)
(i)客观的生理性需要
(ii)准需要(心理上)
b.默里的需要观
(i)基本需要(生理性需要)
(ii)次级需要(获得知识经验),保存知识经验,成就,交往
c.麦克莱兰的需要观
(i)生理需要
(ii)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利,合群)
d.阿尔德夫德需要观
e.马斯洛德需要层次理论
(i)需要层次(见第十一章,第1节笔记上德图)
(ii)理论特点
第一,人的需要层次化(系统)
第二,寻找到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源需要~动机~行为
第三,明确了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的不同
缺失性需要—安全需要(身体健康,职业安全),生理性需要行为表现十分明显 成长性需要—行为表现非常隐蔽,内隐
三、动机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定义
需要→动机→行为(是一系列动作的有机组合)→目标(目的)
推力,推动行为产生;能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愿望和理想
2.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外在)
(1)内在条件:“需要”
个体因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趋力,从而引起人的动机,因为需要是动机的基本条件之一。
(2)外在条件:环境
个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刺激,既有自然性的,也有社会性的,统称“环境”。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统称“诱因”(心理学上)。
二.动机的功能
1.激发。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动作),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更易于反应。
2.选择和指向。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一定的对象。
3.维持和调节。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与持续时间。若活动已达到目标,由动机来终止这种活动;若未达到目标,动机就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来达到这种目标。
三.动机分类
1.按动机起源分:
(1)生物性(生理性)动机(引发点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程度上的差异
(2)社会性动机。(心理性动机),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里需要)社会性动机:高层次~成就动机(满足自尊的需要)
交往动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低层次~好奇
探索操弄2.以动机内容的性质分(需要内容)
(1)高尚动机
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必须是从(社会行为准则)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出发的动机。
(2)卑劣动机
损害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的或损人利己的动机
3.动机的维持作用时间和影响范围来分
(1)长远的概括的动机→追求的目标促使人努力工作,学习,对行为的影响非常广泛
(2)短暂的具体的动机→当前的目的,带有应付性行为。
主要动机,次要动机都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一个人的行为既受短暂动机影响,又受长运动机制制约。
四、兴趣
(一)、兴趣概述
1.定义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情绪色彩的表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伴随一种积极的体验;从事不感兴趣的事时,往往伴随消极的体验。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2.兴趣与爱好,好奇的区别
(1)爱好是一个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好的指向性,目的性更明确,稳定。当兴趣发展成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心理倾向时,便成为爱好。
(2)好奇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动力。好奇心是一个人兴趣的先导。
区别:(i)好奇心广泛,深有明确方向,对一个人而言,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事物都可引起好奇。
(ii)好奇心容易满足,一般由疑问引起,疑问一旦解除,好奇心便得到满足,随后消失。兴趣不一定由疑问产生,即便是由它产生,也不会因它的解决而消失,相反兴趣会更强烈。
(二)、兴趣分类
1.按内容分(1)物质兴趣,eg:衣,食,住,行
(2)精神兴趣。以精神需要为基础。对科学,文化,艺术,交往的兴趣。
2.按兴趣的倾向性分(1)直接兴趣。eg:跳舞,影迷,球迷
(2)间接兴趣(对学生而言最重要)
特点:(i)对正在从事的事不感兴趣,而对它的结果感兴趣
(ii)产生直接兴趣的人,不需多少意志努力;产生间接兴趣需意志努力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可相互转换,没有很大区分。
3.按兴趣的持续时间分。
(1)短暂兴趣(2)稳定兴趣
前者与一个人从事的活动相联系,随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后者不会随活动的结束而消失。所以,只有一个人的稳定兴趣会给人的个性打上烙印,成为一个人活动的特点,使人具有高度自觉性,和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
(三)、兴趣的品质——一个人稳定的特质。
1.兴趣的广度(——纵向与横向)与兴趣中心
一个人兴趣范围的广泛程度
范围小:兴趣狭窄——易自闭,生活单调
范围大:兴趣广泛可促使个性全面发展。
兴趣中心:不管有多少兴趣,总有一个核心兴趣,其他兴趣围绕着它,共同支配一个人的行为与活动
对教育尤为重要,对培养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兴趣稳定与兴趣转移
兴趣稳定是一个人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稳定而持久的兴趣促使一个人深入钻研某一问题,来获得系统的知识。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相联系。兴趣的转移,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的兴趣消失,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
(i)以高层次为背景eg:初中到高中后
(ii)以低层次为背景(客观原因)
3.兴趣效能
指一个人的兴趣倾向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根据兴趣效能,行为积极兴趣与消极(或被动)兴趣。
消极(或被动)兴趣使人处于一个静止状态,不能成为一个人推动自己行为活动的动力。不能产生兴趣效能,也称为不良兴趣品质。积极兴趣不停止在一个状态,不断对动人的活动,成为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发展个性的优良新区品质。
五、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一个人最高的心理倾向
社会工作11-1班
于顺子
第四篇:情绪心里学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
情绪心里学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 : 情绪心里对消费者行为处事的影响的研究 学生专业与班级 : 09级市场营销班
学生姓名与学号 : 曾强 091102263
授课教师 : 罗嗣明老师
完成时间 :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目录
【摘要】...................11-
一、高三和同学的一次肢体冲突................2-
二、我在暑假的情绪调整..............3-
三、调节方式总结..................3333-
情绪心里对消费者行为处事的影响的研究
学校班级:江西师范大学09级市场营销班
姓名学号:曾强 0911022263指导老师:罗嗣明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小事都与情绪有关,其实小小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生活中的大道理,我们要从中学会反思。而生活中的点滴往往和情绪有关,我们就要更好的认识和调节、控制情绪才能更好的更和谐的过好每一天。本文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感想的描写,主要用实例例举和前后对比的方法有力的阐述了情绪控制的重要性,得出了情绪对人们行为处事有重大影响这个结论。
【关键词】
日常生活小事情绪调节控制
前言
古往今来,情绪似乎对人们的行为有着绝对的控制力,野史有云曹操发起赤壁之战,为的是咽不下大小乔被江东所有。更有吕布怒斩自己的义父袁绍,也是为一己私欲。在今天,因为情绪而以身试法的更是屡见不鲜。情绪的对行为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虽然在社会中都已经有无数例证,但是仍然缺乏理论基础,本为正是对此展开研究。在这之前已有多位学者对此或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人正是在他们的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系统的论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高三和同学的一次肢体冲突
这是一个夏天,天气比较闷热,在经过一天的紧张的高三学习之后,似乎每个人都想放松自己,而对于一个承受着重大的学习压力的我来说,最好的放松方式就是拿着球去球场,和那些球友们好好的打上两个小时的球。
同样,和前面几个星期一样,每个星期星期五都是我们这些毕业班的同学最欢喜的一天,因为周五晚上不要上课,一周的七天七夜,只有这唯一的一个晚上是不用上晚自习的,所以这天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的珍贵,我们也是倍加珍惜,下
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一响起,我们几个就冲向了球场,生怕去晚了没位置。
篮球对男生的吸引不但在于它的竞争性,更是在于它的对抗性。在场上的同学们都无比的亢奋着,我也一样。这次不同的是和另外一群不认识的同学打球,听说是三班的,和陌生人打球这都是常事,开始还是打的比较轻松愉快的,我在一次上篮时候不小心撞了对方一下,而且这也是在篮球规则上的正常碰撞,在平时打球时也是最常见不过的了,可能是因为对方在学习上的压力加上在球场上的发挥不得力的情况下,他火冒三丈,带着责怪的口气,在喋喋不休的说着什么,我当时没理他,认为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后来他似乎看到我这样无所谓的样子,火更大了,就过来推我一把。这时候我就很是气愤了,我一直都没有错,一直都在篮球的规则内打球,我当时心里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我也就回击了他,用更重的力气推他,直接吧他推到在地上,之后的形势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了,我们就打在了一起,基本上都是互殴,最后在同学的劝阻和拉扯下才分开。
最终这个球场打架事件闹到了年级组中,我和对方都受到了记过处分和通报批评,这对于我的高中生涯来说是很不利的,还不知道有没有留档。在毕业的这一年,出了这样的事,对我的学习成绩也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好在这事没有让家里知道。
1.1从这件事中得出的感想
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不少的感悟,可谓是吃一堑长一智。在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这时候如果性急或者情绪控制不好就酿成较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拥有宽广的胸怀,这样才能顺利的通过生活中的每一个障碍。
二、我在暑假的情绪调整
如果说学校的时光是美丽的天堂,那么在暑假的日子就是靓丽的苏杭。作为一个大学生,暑假是我们不可忽略的生活,在暑假有的人呆在学校学习,有的人参加了培训,有的人在学车,有的人会去找份工作,干上两个月。而我呢,同样是这样,通过同学介绍,我去了江西的某城市开办暑期辅导班,我和我的几个同班同学都去到了那里,前景似乎一片光明。开办辅导班最难的不是教学,而是招生,这次也是这样,招生的环节给我们沉重的打击,因为我们的招生环节并不理想,开始时报名的人数极少。我情绪有点低落了,我们的股东看到我这幅摸样,很是无奈,她对我说,“怎么感觉你好无奈啊”,同事也说的却我看起来很无奈,我只有一笑。实际上,招生的不景气是导致我无奈的因素,但是我没说。股东也似乎看出了这一点,就对我们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充满激情去工作,去招生。后来经过调整,我们全队都信心满满,最后我们拥有了一个完美的暑假。
2.1暑期的收获
通过这件事,同样让我有了一些些的感想,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怀着积极的情绪去工作、去实践,这样对工作是好的,而且对自己也是好的。
三、调节方式总结
在第一个故事中,我的调节方式是尽量淡忘,时间是治疗一切不良影响的良药,所以在那次的不愉快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尽量使自己充实起来,从而来淡忘那次的不愉悦。
第二个故事中,主要的调节方式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多往好的方面想,不想坏的,以此来保持自己的积极的心态
四、现在的我现在正在江西师范大学上大三的我,没有了高三的那个冲动,显得更是平易近人,处事更加稳重了。同时,现在的我没有了暑假时遇到困难就情绪低落的那种无奈,更多的是积极思考与行动去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这对我的人生应该至关重要吧。
结论
情绪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可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通过反省和自我清点,人们同样可以让它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少华.《情绪心里学》.济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62—183
[2]曾强.情绪心里对消费者冲动购买的影响研究.2011年11月.4-5
附件
无
第五篇:人际关系心里学心得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
10IT营销(1)班 梁文沛
温故知新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关系”就像围绕在人们身边的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的事业,前途甚至命运。
自从学习了人际关系心里学后,让我更加懂得了待人处事的一些方法。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联,结成一定的关联。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在这五光十色的城市中,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种种的困难,每天也在吞噬着小的梦想。在面对种种的诱惑的时候我们容易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人生的转折点的时候要选择自己有发展空间的事情来做,不要盲目的去追求眼前得利益。
人贵有自知之明,在人际交往中从容自若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什么都不如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没有朝气,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就会羞于与他人的相处,缺乏进行人际交往的勇气;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就觉得谁也比不上自己,就会产生盲目的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自我中心,导致人际交往中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或不屑与他人交往。这样均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使自己与周围的人之间关系失去平衡。定位好自己的方向,要有自信,但是不要自卑和自负。
其实做人没什么境界可言,人生活在矛盾之中,黑与白之中,善恶之中,是非之中,没有坏人就没有好人,没有绿叶就没有鲜花,没有丑就没有美,顺其自然,世界也是有你组成的,没必要去模仿他人,做别人的影子。当一个人能包容一切时,生活就会愉快,方方面面都会得到支助,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会天长地久!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就很困难了!
在与人交谈时,要聆听别人的想法,不要一味地说着自己的事,整天都是你一个人自己说会很讨人厌的,别人也希望自己是主角。但是一个舞台上只有一个主角。在与人交谈时要尽量的把你的语言减到最少,因为说话和聆听是不可能同时进行的。当你认真的听他说完再发表你的意见,别人会觉得你是一个懂得尊重人的人,同时你也得到别人的尊重。“引起别人内心的迫切渴望的需要”。
不要在倾听中途打断说话者,少说为妙。“尊重他人,满足对方的自我成就感”。大多数人都只愿意倾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聆听别人的想法,很多人愿意去聆听,其目的也是因为这样可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聆听,尽管说乐趣可能要远大于听的,因为沉默会让人难受,一个好的听众懂得我们不可能同时做到听和说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够轻轻松松的与他人相处。
勿当众揭露他人的错误,批评得越正确,就越使对方无地自容,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你在众人面前批评了他,会伤害到他的尊严和你们的感情,得不偿失。万事要沉得住气,不要认为人都是完美无缺,不要披上道貌岸然的外衣去批评别人,不要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接受别人,批评是在私底下进行的,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使双方容易接受,也不会破坏到个人的感情。
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不要急于当面反驳,这样会使场面变得很尴尬。使双方都下不了台阶,破坏之间的感情。万事要沉得住气,带私底下的时候再和他交谈,这样就会避免好多的尴尬,还可以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不应该小题大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的失误当成了笑柄,也不利于自己的社交形象。
曾仕强教授的人际关系十大催化剂:一表人才,两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友,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方努力,十分能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沟通是不可或缺的活动,必须勤加练习,多加磨练,养成小心应对,用心体会,虚心检讨的良好习惯。一方面使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断的提高,一方面促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改善。与其讨好别人,不如用心保持和谐、互动、互助的良好状态,通过好好的沟通好互相感应,若能心意相通,大家都很愉快,那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愉快中把正当的事情办得妥当,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美好传统,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里,把人际关系搞好势必重要,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也许他是你
人生的转折点的一个贵人,会帮助你走向成功,机会就在你的手中,自己去把握住。
一个人成不成功也是可以看他身边的朋友来反映他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好,他身边的朋友就会多,一旦有什么事要帮忙时,朋友都会出来帮忙,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不好,平时的时候称兄道弟的,一旦真的出来什么事情要到帮忙的时候都会远远的避开,有时还会落井下石。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要把身边的小事做好,说话的时候不要太直接了,适当的赞扬。
我们一步步的走进社会,尽力的把自己朋友圈扩大,结识不一样的朋友,朋友多路就好走,去到哪里都会有人照应,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别人觉得和你做朋友很放心,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有许多事需要朋友帮助或是帮忙,否则是没办法完成的!在大学里我们就要多交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