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绘画中永生教学反思
《在绘画中永生》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美术课,属于欣赏课,也是学生们初次接触外国肖像画,目的是使同学们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变化及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
首先我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既区别于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又离不开自主参与,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培养学生的互动学习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获取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更多地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比如我鼓励学生课后上网去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经典名画的资料。
当然这仅仅是我自己的想法,在上课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对外国肖像画的不理解,《蒙娜丽莎》在有些同学的眼里并不美丽。于是我着重介绍了当时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达芬奇的艺术生平,让学生感受真实美和艺术美。他的自画像更是证明了他天才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改变了一下方法却激起了学生画画的欲望,那就临摹一下大师的作品吧!
其次我觉得学生的自我评价很重要。在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中的评价,除了注重教师的评价外,我更加注重学习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是带有浓厚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活动,它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而形成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自我评价,我以语言描述和鼓励为主。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开了个好头。
第二篇:《在绘画中永生》教案
在绘画中永生
——外国肖像画赏析
一、教学目标:
欣赏部分外国肖像画代表作,了解肖像画诞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研究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的一些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以作品产生的年代为轴,引导学生了解肖像绘画的作用和演变风格。体会不同时期的绘画审美。
难点:用辩证的眼光来理解和接纳外国肖像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快速浏览全课的欣赏内容,找找他们描绘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
(画人物)——由此引出肖像画的概念(参考小卡片)
2肖像画可以画几个人?画哪些部分?(肖像画的分类)3课题分析:“永生”是什么意思?怎样在绘画中获得“永生”? 看书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和绘画把人物有形或无形的因素捕获并细致地描绘在画布上,使他们获得“永生”。(设小问题:“有形”和“无形”的因素指的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分析具体绘画作品,体会不同时期肖像绘画的作用。
在照相技术诞生以前,要记录一个人物的相貌,除了文字,绘画是最直观的方法。① 观察作品《少女肖像》,分析其中的有形和无形的因素。
通过绘画,我们可以明了少女美丽的容貌、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而无形的因素就通过道具展示给了我们:手中的书本向我们展示了少女的上流社会的身份,因为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我们可以推断出肖像画最早的作用:记录上层社会人物的样貌。② 观察作品《蒙娜丽莎》,分析肖像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作用
教师介绍中世纪绘画的选材特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改进,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歌颂“人”的价值的原因。
从几个相关故事了解绘画:a画面中蒙娜丽莎的身份以及“神秘微笑”的来由(弗洛伦撒贵族夫人、丧子之痛),b达芬奇自画像之谜(达芬奇的身世及创作意图),c无形因素的体现(“无眉”之美)。通过分析和理解,对肖像画早期的作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③ 观察作品《雅典学院》和《达芬奇自画像》,分析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群像画)的作用
教师介绍画面的构成和主要人物,学生讨论分析画面的主要内容,猜测画家自画像所在的位置。通过分析,得出群像画的作用:进行加工和创作,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和对自己的肯定。随着时间推移,继续欣赏和分析作品 1 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延续 观察作品《马拉之死》。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讨论题“我是侦探”:马拉是怎么死的?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文字介绍,找出答案。教师介绍作者大卫所处的艺术创作年代,提出“新古典主义”的绘画流派,根据绘画得出肖像画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问题:肖像绘画和照片的异同之处 同:记录人物样貌;
异:照片还原真实,肖像绘画可以艺术加工,表达个人情感。提醒学生注意:变化就要来了!观察近现代肖像绘画作品,分析各种不同的作品给人的感受
19世纪之后,照相技术诞生,肖像绘画是否就此推出历史舞台呢?肖像画家们开始做更新的尝试,可是初期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真正优秀的革新总会被我们肯定。① 观察梵高的系列自画像,了解一位悲情的艺术天才。
教师同时展示梵高的照片和自画像,请学生说说画的像不像。教师展示梵高的多幅自画像,学生们自由观察,说说哪里比较像,那里不像,教师重点引导颜色、笔触的那个几个方面的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颜色不同,但色彩感觉都很浓烈,笔触流动感强,线条简短粗犷。
回顾梵高悲情的人生,学生从侧面了解肖像绘画革新初期的艰难,指出梵高的个人性格(外冷内热,不善沟通),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个人情感。② 观察作品《带帽的芙劳》和《女子像》,感受“变形的忧伤”
许多画家的绘画无不带着浓烈的个人特色,莫迪里阿尼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观察莫迪里阿尼的不同作品,归纳其绘画特征(长长的脸型和四肢,刻意夸张脖子和身体的长度等)。画面中似乎都带有一丝悲伤。解释画家关注人物特殊情绪的表达。
②观察作品《朵拉玛尔的肖像》和课外作品《哭泣的女人》,体会更为个性的立体主义绘画。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做了更远的尝试,欣赏和观察立体主义绘画,说说其特色(不求形似、夸张等)。教师讲解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构原理。4.传统与现代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比较伦勃朗的《自画像》和莫迪里阿尼的《女子肖像》,体会其中相似的情绪。问题:近现代的肖像绘画和传统的肖像绘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更喜欢哪种?
传统追求写实,近现代追求个人特色和情感宣泄。
(三)课堂总结: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对欧洲史上产生的有代表性的肖像绘画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追求细致逼真的文艺复兴时期到回归正统严谨的新古典主义时期,再到追求个性、注重个人情感宣泄的近现代,肖像绘画正在沿着一条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道路前进。不管绘画形式如何改变,画家总能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自己的意图,感染观画者的心灵。而这些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则通过被人认知和了解获得了“永生”。
第三篇:绘画中的节日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绘画中的节日》是一节欣赏课,本课侧重于引导学生欣赏以表现节日活动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学习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和感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绘画中的节日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绘画中的节日教学反思范文1
绘画是一个窗口,通过窗口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每幅作品又可以传递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因此说,绘画是看得见的形象,是记录历史、传递历史的桥梁。
本节课是属于教学领域中的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综合领域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抓住节日活动中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材料、不同绘画方法,发挥想像表现热闹的节日场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讨论、表演、绘画、制作、表现节日的有关活动中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更好地体验节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掌握节日场面的表现方法,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创造力及表现事物的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当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教师的教明显多于学生的学,这让学生很难从根本上了解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二年级的孩子还是应该以欣赏、了解、娱乐为主,不能过多地叠加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少数名族过多的节日介绍,也浪费了不少学生绘画时间!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该要分主要和次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绘画中的节日教学反思范文2
《绘画中的节日》是一节欣赏课,本课侧重于引导学生欣赏以表现节日活动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学习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和感受。
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感受、讨论、表演、绘画、制作、表现节日的有关活动中,初步接触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习惯、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态度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更好地体验节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
纵观这节课,从始至终课堂都萦绕在节日的气氛中。从一首《金蛇狂舞》导入本课学习内容,接着展示大量的民族节日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大胆的发言,关注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各小组积极讨论,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卡互相学习,并派代表尝试表演自己组了解的民族节日特色。虽然刚开始同学们表演有些害羞,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还是比较准确的表现了这些节日的特色,比如说,用手模仿孔雀头,扭秧歌等等。在欣赏绘画作品环节,因对一些作品表现内容时代背景不了解,有学生产生了疑问。幸好我提前做了准备,给学生们简单的阐述了历史知识和作品创作的背景。最后,让同学们在教材中选择一副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构图和色彩方面的评价。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总体感知孩子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节日方面。因为外来文化的熏陶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好多学生对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比自己国家本土节日了解的更多,更感兴趣。所以,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定期抽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让学生们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时,不忘自己的老本。
绘画中的节日教学反思范文3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绘画中的节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的节日中,人们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启发学生联想到自己所在地区的节日场面,体会节日带来的快乐、祥和的气氛。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是选好几个点,给学生安排了“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五个活动。“猜一猜”活动是出示六幅具有典型性的节日活动图片让学生来猜,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初步了解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说一说”活动是出示三幅画家笔下的节日,学生通过分析、欣赏几位画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画面,从造型上(夸张)、主题上(突出)、色彩上(鲜艳)来理解这些作品,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艺术作品中的绘画语言,并加以内化,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习惯,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想一想”活动是出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画,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一、二年级学段的主要任务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学生的“画一画”活动利用了多媒体播放器给学生的创作配上背景音乐,同时也是为了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这五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我认为是环环相扣,逐步实现了我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在这次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1、本节课较大的失误是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只是从内容、造型、色彩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没有对学生进行构图方面的指导,导致学生的作品主题很突出,颜色很鲜艳,造型很夸张,但是构图不够饱满。以后应更加注意让学生把画面画饱满,养成作画大气的好习惯。2、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的精练和机智有待锤炼。一些过渡的语言不够流畅自然。3、最后的展评环节和总结拓展环节留的时间较少,感觉时间上有些紧张。
第四篇:《绘画中的线条》教学反思
《绘画中的线条》教学反思
《绘画中的线条》教学反思
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画家笔下的线条又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线条在画面中的表现力,以及学生对作品的分析与评述,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以一个绘画小游戏开始,让学生明白,在线条在画面中的作用,不同粗细的线条会带来不同的换面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十分的投入。接下来我播放课件,主要以一个问题来作为本次欣赏课所围绕的一条线,那就是:“为什么自然界中的线与绘画作品中的线不一样呢?”让学生观看自然界中的图片找出其中的线条在哪,学生自己能够很快的找到,而且通过与绘画作品的对比有同学说:“自然界的线条是自然形成的。”看,多好的回答啊!“绘画作品中的线条是画家随便画的。”虽然归纳出的语言不够缜密,但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观察那么仔细,思维那么活跃,又勇于表现自己,说出来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这些都是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在尝试练习这个环节,我安排的是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不同种类的线条:直线、曲线、折线等等,等这一环节结束后的绘画欣赏环节,学生还是沉浸在动手上,这是我没有注意好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勇于真正的了解绘画中画家的情感,我主要分这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谈对绘画作品理解,从画运用的线条及画中表现作者情感等,在这个环节上,我的教学语言比较单一,不断重复画面中运用的线条,以及画中所表现的感情。最后我出了个开放性作业,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机会,通过本节欣赏课让学生理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回答开始的问题。但是一味的最求这个答案,进行了比较久的引导。下次教学时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第五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反思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
美术 陈静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
接下来出示摄影风景图片,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同桌互相学习讨论看看还会有怎样的新发现。最后老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最后通过让学生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避免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同时进行作业的展评。收 获:
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不 足: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改进措施:
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问题,有的理解的不到位,需要慢慢的进行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当然必须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