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成员:陈燕贤、陈真娇、林冬明、张钰霞
学号:10115021004、10115021005、10115021030、10115021046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社会化、国际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应对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成为当今高校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高校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心理现状、解决方法(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
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现今,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标准可总结如下: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是新生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需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帮助他们消除学习障碍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确立适合的抱负水平,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另外应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已经存在焦虑心理的学生,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进行排除。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现代化家电的普及,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此外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再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压制,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培养他们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对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进行职业辅导,首先应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包括对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的认识,这方面可以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验工具,诸如《气质调查量表》等来进行。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情况。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职业。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以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推销自我。最后还应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终上所述: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
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着,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高三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尽快适应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都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
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自信心等。究其原因,这与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惧、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等。那么,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了。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途径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
跃人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4.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当然,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对大学生而言,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真正培养出不仅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
A同学是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善于唱歌主持,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自从上大学后,他的这些业余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一第一学期就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称号,并且经常主持学校的晚会。由于能力出众,A同学很快就被老师任命为学生会干部,就在他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暗自高兴时,同宿舍的其他三位室友却开始慢慢疏远和孤立他。
A同学说。以前有他电话时,室友还会比较热情地帮他转一下,但是后来,明明他在宿舍,室友却说他不在,然后就擅自把电话给挂了。刚进大学时,室友们每次都结伴一起去食堂吃饭,可是后来。其他三个室友就把他冷落在一旁了,前两天,他上完晚自习回宿舍。大老远便听见室友们在聊天。可是他刚进门,所有的谈话立刻就终止了。他忍不住问了其中一个同学缘由。想不到对方竟然阴阳怪气地说道:“你是名人,我们哪能和你聊天啊。”气得他一个晚上也没睡好。现在,室友们几乎不和他说话,无视他的存在,有时候,A同学主动和他们搭话,他们也总是说些酸溜溜的话来刺激他。为此,他十分痛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如何才能和室友处好关系。
分析:
A同学追求上进的态度是好的,他对生活有乐观积极态度。在校期间他把自己的特长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
但是A同学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暗自高兴”的时候,很有可能忽略了在自己进步的这个过程中,舍友可能产生的孤单、失落感,以及生活中舍友情感的变化,或许他的舍友在同一竞争领域上失败了,而A同学在不经意中表现出的自豪让舍友产生了反感。可能在自我发展中由于熬夜等原因,对集体生活的舍友产生了生活规律上的影响。他总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去关心自己室友的校园生活,了解一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也没有腾出时间和室友交流一下彼此的心事,更没有大家一起出去的时间,导致寝室关系逐步恶化。由于有了挺好的名声,所以招到了同房的嫉妒,这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林海的问题,只不过他处在的社会是一个“仇视优秀之人,见不得人好”的变态社会。但面对室友的排挤,A同学所去做的就太少了。除了主动去找室友讲话外就没什么其他的努力。适当请吃饭、喝水、唱K都是可选择的。要很好的化解那些有刺的话的攻击,用自己的慷慨来重新得到朋友,并不要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真要到了无法承受时就直接申请换房,这也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
A同学的室友存在一些自卑的心里,他们觉得跟A同学一个宿舍,光环都被他给夺去了,反倒自己成了他的陪衬。他们在对A同学有所意见的时候,不但没有态度平和的交流,而且进行了排外行为,这对宿舍其他成员构成了一种病态的团结,并且面对A同学试图重新融入的行为时,他们采取了冷暴力的方法,这不利于案件中所有人的身心健康。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目前,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本文引用了一个实际工作案例,该案例陈述了案例背景、案例原因分析以及具体的处理方式。案例的分析为从事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休学 退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的适应问题,自身的期望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问题等。如何让他们克服种种心理压力、心理障碍,以一种积极向上,正常的心理去适应环境,适应专业,突破心理障碍,从而获得成绩,是我们每个辅导员都关注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我以一个案例来分析。
1案例背景
学生某某,现某专业大二学生。入学时,性格活泼,在班级人缘关系较好,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很有集体荣誉感,总是积极主动承担班级任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喜爱他。但没过几个月,学生开始种种不适应大学课堂,上课变得不认真,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做小动作,开小差神游,有时还精神不振,干脆上课就趴在桌上睡觉,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也不起立也不出声。当老师批评他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的样子,也不理会。后来干脆直接不上课,由着自己的性子爱干啥就干啥,老师和家长的话都不理会。期末考试也因为自己的不在乎,不认真挂了很多门课。当有补考机会,学委通知补考的时候,该生也不参加补考。最后由着自己的性子,也不重修,挂科的科目还始终都是不及格。老师和家长多次找该生谈话,都是一阵子好,一阵子就回到老样子。而且经常还以各种理由请假不上课,即使上课也不听,作业不交,属于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学生。
2原因分析
以上背景描述中提到的学生是有许多不良习惯的,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
(1)家庭因素。90后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境都很优越,家中能够得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疼爱。家庭经济状况的富裕,让他们在家里的几乎任何愿望都能满足。过多的零用钱让他们养成了花钱无度的个性,他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都不在乎,包括学业、成绩。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也很高,基本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压力也很大,往往达不到期望值,家长的责备和失望让他们也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任性,胆大,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对学校对课堂期望过高,而达不到心理期望值时,往往我行我素,做事不考虑后果。
(3)意志力缺失。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畏难情绪严重,行为自觉性差,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监督才能去上课,才能交作业,才能去复习。学习目的完全不明确,学习抱着混的态度,动机不强。对班级和学校活动同样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只要混个文凭就可以,与之无关的事情基本都不参与。
(4)心理极度疲劳。学生在课堂上严重表现为无精打采,无法集中注意力。精神不济,做事不积极、不主动,懒散无力,没有一个年轻的青少年应该具有的那种精力充沛、神采飞扬的感觉。由于学生本人定位不准,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标方向不明确,整天浑浑噩噩,不关心自己的学业,消极混世,显得异常颓废。没有信念抱负的支撑,不考虑自己的理想、前途、得过且过。
(5)做事不喜欢按部就班。对新鲜事物异常喜欢,对学习新知识却没有勇气,不愿独立思考和尝试。做事求稳,只要不违反校规校纪,都去做,不考虑后果。哪怕得到处分教训仍然是好了伤口忘了疼,不吸取教训。
3我的做法
(1)谈话式劝告。当发现学生有逃课心理时,我马上打电话给学生,给他讲故事,讲学习的重要性,学历的重要性。经常利用空闲时间来到学生的课堂跟课,自己亲自体会课程学习的过程。同时告知学生要学习好要有热情,要做到认真两个字。认真完成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书写工整,要努力利用课下时间钻研一些有难度的习题和实验,要把知识学得更加扎实一点。谈话过程通常是愉快的,学生给予的回复也是积极向上的,因此谈话算是圆满完成任务。可是没几天,学生的状态又回到了当初,坏习惯一个也没改。我耐不住性子了,主动联系了家长说明了学生情况,让家长和辅导员一起来做学生工作。再次找到学生让其不要沉迷于游戏中而浪费了??贵的青春年华、大好时光,要认真学习,学到真正的生存本领,同时让家长放心。为了更好的规范学生行为,我特地修改了班规,加入了几条要求,包括:不准在上课时间玩游戏;上课期间不准睡觉;不得不交作业;上课时间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任何无关理由请假不上课;不得撒谎骗老师等。
(2)更多的关爱。对于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我会时刻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有了进步及时表扬,犯了错误马上指出,同时以道理明示,以朋友真诚相待。除了关心他的学习,还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学习上建立一帮一小组,让班级同学注意学生的心理,有情况及时汇报,以便及时提醒,让不自觉的行为消灭于萌芽中。
(3)信任和理解。学生的行为可能有时候是不太如意,但对他们来说是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老师能做的更多是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打消其积极性,让其自身的自尊心、焦虑和痛苦雪上加霜。作为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从来都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他出谋划策,从没有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我相信学生,我相信他们都会变好的。我也相信,他们都能顺利毕业。
作为老师,辅导员的经历让我更加的了解学生,更加热爱学生,无论是成绩优异还是自觉性很差的学生。我相信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体会到自己的梦想是多么的伟大,也总有一天,他们会努力的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一切努力。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考察 ——案例分 析
攀比心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的发展,整个社会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物质化,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目前,社会上消费攀比之风盛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社会接触更加广泛频繁,使得校园虽说是“象牙塔”,也没能摆脱攀比强劲之风的影响,且有趋强之势。
如一案例描述:各大高校开学前期,很多家长都选择为孩子添置笔记本、手机等数码产品,而在北京著名的数码 产品销售中心,就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中年母亲蹲在墙角低头不是抽泣,女儿却在旁边满脸怒气,数落母亲一通后,女儿不耐烦的喊道: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销售人员向周围人解释说,因为女儿即将去外地上大学,准备来买iPhone4s、iPad3和mac book,可是这三件套加起来价格超2万元,让工薪家庭的母亲真的吃不消。也可见攀比之风甚烈。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数码产品日益成为个人必备的产品之一,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人毫无经济收入,完全依赖于父母家人,选择什么档次的产品,自然要从家庭的经济条件出发。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大学生盲目攀比,如案例中的女孩,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允许她拥有苹果三件套,但她为了与同学们的攀比,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对于她自身的成长也是毫无帮助。
我们需要知道,攀比是人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也是在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时尚的东西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比你好,从而获得心理满足。而当代大学生的攀比所秉持的则是一种“求上心态”,一种想要满足的心态。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在攀比意识的刺激下,大多数学生会经常处于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中,容易使自己时常处于焦躁、不安的情绪中,久而久之,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近年来心理专家提出了一种心理症状—— “攀比恐慌综合症”,而且发病人数正在大幅度增加。“攀比恐慌综合症”是一种特有的心理疾病,轻度患者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失眠等症状,重则有可能出现血 2 压、血糖升高,心律不齐,脑供血不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脑疾病的发生。攀比还会造成人的心理扭曲。少数学生为了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不惜挺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引发大学生犯罪问题。
而解决方案我认为我们需要从学校方面与家庭方面下手,学校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一方面要狠抓学风、校风建设,净化校园环境,利用德育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渗透,潜移默化,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坚决取缔校园内的盈利性质的网吧、娱乐场所。逐渐增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的政治理论课程的学分,改进学习模式,积极开展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自立性消费。鼓励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赚钱的不易,对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进行反省,从而使他们学会自立,成为自信、自强,有责任心的人。另一方面,加强辅导员及教师队伍建设,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入手开展思想工作,进驻学生的宿舍,关心大学生心理问题,用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来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和竞争意识。通过“以身施教”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弱化攀比盲从心理。同时也需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培养一批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高素质辅导员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动深入学生中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家长方面,家长要把好大学生消费的尺度关。一方面应该有正确的心理和行为,合理供给子女开销。不能一味迁就,应作到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各类费用,从思想上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另一方面,应本着对子女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自身不健康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使之科学合理的消费,提高消费质量。另外,也要积极与学校沟通,了解子女在大学的状况,不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能力,要注重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
对于学生自己,则要通过自我暗示,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技巧,可以经常对自己进行鼓励。尽可能的纵向比较,减少盲目的横向比较。注意个人的历程比较,而减少自己和他人无谓的比较,正如“我只和自己比”。增强自身实力,克服负性攀比。自信心是建立在自己的实力上,应不断挑战自己,完善自己。同时,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摆正心态,养 3 成良好的消费心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理性的做事。通过自我教育,突破认识局限,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学会不卑不亢,学会以和平的心态面对现实。改“不良攀比”成“合理比较”,找到正确的参考点,全面提高自己。
大学生的攀比现象,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材与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应该要认识到攀比不是必须为人深恶痛绝的,物质上的攀比是没有必要的,但精神上的积极攀比却是应该提倡的,但要合理有度。要主动培养独立,自信,健康的人格,避免与人盲目攀比。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