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时间:2019-05-13 13:4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下的最新定义中,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并列为健康的三要素。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快,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最集中和最复杂的时期,此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北京6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等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3%—5%。北京16所高校调查报告,大学生因精神疾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3%和64.4%。浙工大每年新生入学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发现,平均有2.0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卫生部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中国犯罪研究会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大学生犯罪占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12%。大学生犯案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54.5%,2002年较2001年增加97.1%

生联系在一起,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轻生现象屡有发生

2007年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女生从科技楼11层坠下,当场身亡;5月14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内的一名大二男生坠楼身亡。5月14日凌晨,清华大学一名女生从一栋学生宿舍7层坠下身亡。5月8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从主教学楼坠下身亡„„

一些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选择在5月结束自己的生命,5月竟变成了阴郁恐怖的“黑五月”。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大多数都发生在重点高校。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到底怎么了?

(二)刑事案件层出不穷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公布了2005-2006年海淀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分析,两年来,114名在校大学生(包括统招、民办、自考、成教等)被审查批捕,受理审查批捕的85件案件中侵财案件最多,其中盗窃类案件比率最高。[3][1]【2】。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和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

此外,校园犯罪已经成为广泛的国际现象,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应引起所有教育界的反思。

2007年5月31日,徐州矿业大学发生三名学生铊中毒事件。经过警方调查此次事件系同学为报复而投毒,起因竟然是这几个同学不和他玩了。透过这起事件,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精神的中毒与排毒问题。马加爵把锤子挥向同学,是因为同学在打牌的时候羞辱了他;刘海洋把浓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熊,只是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是否向人们说的那样灵敏„„

„„

这些也许只是个案,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大学生都怎么了?或杀人,或自杀,或违法犯罪,都不把生命当回事,她们怎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走上不归路?让人思索的是我们大学教育是不是忽视了什么?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对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人数100人,其中男生80人、女生20人;研究生5人,本科生95人。调查结果显示,65.75%的受访学生承认曾受到心理问题困扰,但只有10.22%的学生选择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而在调查人群中,受人际关系困扰的占到了总数的38.53%,学习问题的占到41.89%。同时,有40.79%的受访学生对自身前途感觉茫然,感觉自卑的学生比例也占到了13.25%。此外,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成为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

(一)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

由于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化,使不少常规被打破,同时也带来了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生事物的观念不断产生,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日益纷繁复杂。同时,正确的和错误的,积极的和消极的,陌生的和熟悉的,预料之中的和无法想象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现象掺和到一起,相互矛盾又相互影响,一切变得复杂化,从而搅乱了人们的思想,混淆了既往的是非标准。现代的大学生正处在这个变化环境中,尽管他们是崇尚变化的一代,但他们的思想和习惯却依然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加之他们人格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社会阅历浅,使他们缺少对社会巨变的足够思想准备,特别是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一时间调整不过来,也适应不过来。

在调查中,有39%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习、择业压力过大,这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反映,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考研梦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而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却发现大学前“惟我独尊”的情形不存在了,他们为了保持自己以前的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因为对手今非昔比,个个都强。这使得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从没有经历过挫折,[5][4]

这次是一个考验。此外,情感的关怀在大学里面是稀缺品,这使得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感到困惑,从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毕业时,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不但大,而且是十几年来压力总释放的导火索,用即将要喷发的火山来形容也不夸张。因为高中时,我们会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上了大学,压力依旧,会说毕了业找到了工作就解脱了,我们总有个希望。写不出论文、毕不了业、找不到好工作,希望破灭了,以前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便会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学历越高,学校越是名牌的人,承受的压力越大。极端的会选择自杀,在他们看来,死亡不恐怖,死亡是一种解脱。但是,这种解脱其实是一种逃避,是对生命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抑郁症困扰着大学生

据有关资料反映,有15-2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抑郁症已成为世界五大病因之一,并成为致命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抑郁症、癌症及艾滋病并列为21世纪的三大疾病。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导致抑郁。

在调查中显示,有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心理。他们表示,在遇到困境或者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有学生说:“现在社会对每个人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也给自己设定了比较高的门槛,并且设定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信念。因为我觉得自己输不起,一旦失败了就会和同起点的人差一大阶,自己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挫折和失败在我看来很可怕„„”

这部分人往往把自身的弱点加以泛化,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大部分活动丧失兴趣,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他们沉闷、恐惧、焦虑的情绪无法排解,生活中有严重的无助感、精神极度疲惫,学习感到吃力费劲,有强烈的自责感和负罪感。于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孤僻离群,甚至悲观失望。据相关资料显示,约占15%的抑郁症患者可能轻生,通常选择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

(三)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目标,感到生活压抑,从而导致郁闷、迷茫的情绪出现,这是此次接受调查中的1/3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松懈散漫,对学习感到厌倦,对学校和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没有远

大理想和人生目标,也没有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事业追求,整天混日子,随波逐流。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生对大学抱有一种伊甸园式的幻想,认为一切都将是新鲜和完美的。然而,进入大学暂时的新鲜感消失后,许多同学发现大学生活其实枯燥无味,全无想象中的浪漫与美好,于是陷入矛盾之中,产生失望心理。二是目标暂时失去的间歇心理,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该松口气、歇歇脚了,该好好地玩一玩了,于是学习提不起劲,整天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在彷徨和无聊中打发日子,这种现象在大一学生中普遍存在,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可能导致意志消沉,失去进取意识和奋斗目标。

(四)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目前已有发达国家将幸福快乐作为国家发展的最大目标。诚然,在过去的五十年,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没有与之相匹配,而影响人快乐的重要因素是人际关系,应该关怀生命,纳悦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

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陷于孤独、孤僻之中;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

有一位大三学生,平时他很少和舍友交流。作为独生子的他,总觉得舍友们的思想和做法与自己格格不入。与舍友和同学相比,他更愿意在网络中寻找倾诉对象,因此,QQ聊天成了他主要的交流方式。同时还有很多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出现问题没有倾诉的对象,不良情绪无法宣泄。当调查中间及“你怎样发泄你的不良情绪”时,有相当多的人都选择遇到不良情绪时选择“闷在心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对记者说:“我觉得社会很复杂,所以也不太相信别人,遇到什么事情我想还是自己解决得好。”

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大学生的此种做法表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情绪不好的话,一味“闷在心里”自己又不能及时进行调适,那么负面情绪的淤积将可能导致危机心理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

(一)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入学教育是使学生了解、适应新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较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学习方法等,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新生入学时的军训,是新生互相认识,建立感情和友谊,结交新朋友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学生摆脱离开父母所带来的孤独和不安,以良好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勇敢地面对挫折

高等学校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教育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增长才干。在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所以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树立人生目标,怎样学习和求知,掌握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确保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也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面对同样的玫瑰花,有人说美丽的花上长了刺,也有人说刺上长出了美丽的花。悲观与乐观、消极与积极的差别就在于此。他启示我们在自卑时要会换一个角度思考,从另一个方面来刺激自己,不要总是沉浸在失意之中。要坚信,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失败,失败过不等于失败者,只有走向成功的曲折。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压抑自己,要善于排解。排解的方法有很多:通过心理训练使自己的性格完善,变得健康快乐;看书、听音乐、上网来转移情绪;找朋友聊天、购物、运动、大吃宣泄自己。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要能承受挫折,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咨询是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水平不够,力量薄弱,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走进心理咨询室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怯懦的学生,他们往往最需要帮助,却最缺乏勇气,因此,还应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心理问题,这对于开展好心理卫生咨询至关重要。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建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校园文化,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规范自身行为。因此,应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而且能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要正确认识自我,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发现自己独特的方面,树立自信心。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段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在这里,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独立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但是,当大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复杂,有时甚至是那么地难以驾驭。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人生课题;有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对抗生活。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因此,作为学生应把健康的心理,积极进取的心态,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实现自身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效地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正如梁启超所说:“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为端,皆归本于学校。”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预防并积极有效地干预,促进人才良性发展。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史媛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掌握着新思想、新技术,是国家的高等学历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家庭,对他们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被承载”了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在承载着梦想的同时,他们肩负着太多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发严重。他们中的许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承担着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病率有增无减。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个人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社会的各方各面应当联起手来,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心里有落差

很多学生步入大学后,对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感到不适应,心里有很大的落差。在高中学习阶段,有的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把大学描绘成了天堂,无忧无虑。但是现实中,大学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大学里云集了许多优秀学子,我们不再是唯一的佼佼者,学生感到了落差;大学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同于高中阶段,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有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

2011年,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因为很多大学生对学校环境存在顾虑,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接待了多名学生。大学生面临着多种不适应,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二)巨大的就业压力

现在已经不同于以往包分配的教学体制,上大学不等于有好的工作。尤其是最难就业季的来临,许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当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的时候,自己容易感到失望。

(三)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不如意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恋爱并非一帆风顺的,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遭受挫折,失恋后会产生悲观情绪等;大学生对性的冲动也会诱发心理问题,比如早婚早育、未婚先育等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不准,心中迷茫

随着大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对自身责任、义务方面的认识的加深,他们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比较渺茫,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迷茫、绝望的境地。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否则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五)人际交往困惑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更多的时候是沉迷于虚拟世界中。迷恋网络,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和沟通。“容器人”现象的出现,就很形象地表明人际交往的困惑。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往往会使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的困惑,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的定位,也不利于将来学生走向社会。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六)压力的不断膨胀

现在的大学生常常用“压力山大”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抱怨自己顶着太多的压力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除了外在的压力外,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对自己施加压力,总是把自己比作成救世主,无缘无故的让自己背负了太多人的期望,不少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恐惧失败感。他们压力的不断膨胀,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很大冲击,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

2013年4月份,青岛某高校大三学生小陈因为“压力山大”,欲烧炭自杀,幸好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将小陈救出。这个案例就说明了心理压力导致的严重事件,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出指导。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在的大学课程中普遍缺少心理教育课程,不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适当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向学生教授一些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更好的处理生活、学习中的事情。帮助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学校党委应当适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可以向学生发放心理健康指南;开展万名学生心理健康签字仪式,引起学生自己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例如: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这一天或者这一段时间,学校都会相应的开展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校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促使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健康成长。比如:组织各院系、班级的拔河比赛、篮球友谊赛以及联谊会等活动,形成一种友好、奋进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心理问题,除了进行引导外还应当进行积极地治疗。学校应当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并及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治疗。就像治病一样,只有及时得到救治,才会遏制恶化的势头,避免更严重的情况的出现。作为治疗的辅助措施,学校可以设置学生倾诉或者发泄的场所,帮助学生及时排除心理障碍。

三、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虽然表面上有着诱人的光环,但实际上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足以让我们引起重视。学校应当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文;刘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教育·教学,2013(05).[2]张艳.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0(09).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确保高校学生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体现。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加之中国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注意。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由于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的心理疾病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大学生作为“半”个社会人,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压力过大

第一,外部环境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口号。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专业方向、社会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就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一部分学生就读时忧心忡忡,以致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第二,内部环境方面。由于大多数学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外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条件,有的学校甚至将这两个证书作为获得学士学位资格的硬件。社会和学校的双重环境迫使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三的重负以后,又进入了更为紧张的“高四”,繁重的学习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一部分不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的学生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了学习乃至日后的生活。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学生追求完美、向往成功,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加上一些学校存在重“智”轻“德”,重“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的倾向,使得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无论在自我估量方面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一旦受阻,便心灰意冷、裹足不前。长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也使大学生似温室的花朵,一遇风雨便神形俱废、一蹶不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经常陷入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有的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发展到自残、轻生、伤人的严重程度。因此,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心理调节能力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增加,大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会给大学生带来焦虑,即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当这种“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不和谐、感情方面的困惑、经济状况差异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严重的叛逆心理,等等。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构成了人的心理内容。大学生应该认识和了解社会,在不违背社会要求的前提下去追求个性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从而与社会协调一致;反之,逃避现实或一意孤行、背道而驰等容易导致心理不适、心理障碍或违法犯罪。

二、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心理健康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生疏的名词,他们对什么样的心理是一个健康的心里不甚了解,对自己患有“心病”就更无法觉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但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心理疾病“讳疾忌医”,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也就形同虚设。由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更好发挥大学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我国中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挂靠”在思想品德课或其他课程中得不到足够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就知之甚少。

笔者建议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心理调节技术。在形式上,可以把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办公室设在心理咨询中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咨询者怕被同学发现的自卑心理,有效避免“讳疾忌医”现象的存在。

现在高校公共课科目较多,受总课时限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或尝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中增设心理卫生知识课程。当然,在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前,可举办有关专题讲座,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大学生成就机动的发展”、“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依倾向”等等,这些内容都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二)重视辅导员的作用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学校行政人员编制却不断压缩,辅导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小。一个辅导员亚管理的学生有一二百人之多,除此之外,还兼聘其他工作。这种现象不科学,因为根据管理原则,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决定其所管理的人数应限定在8-12人之间。

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对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自我管理方式,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并不稳定,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而周围的人多数又是同龄人,这样辅导员的作用便突现出来,因此,要求辅导员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敏感性,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辅导员要给学生做出表率,以身示范,使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当然,辅导员如果懂得心理卫生、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其结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按照兴趣和爱好分配集体宿舍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相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许多需要,例如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感、提高自信心、获得友谊和帮户的需要。人际关系的失调将使人产生孤独将使人产生孤独、寂寞、空虚、恐慌、痛苦,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我国著

名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这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其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集体宿舍。那么,与室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本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如果与室友的关系和谐融洽、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彼此之间能给予客观的评价,学生则会心情愉快,这些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也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反之,则会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速各种矛盾的激化。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宿舍的关系并不融洽,这与学生入学是集体宿舍的人为分配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建议,在分配学生集体宿舍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授课教师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比较而言,在与学生接触的教师中,小班授课的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这样,他们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几率就更多一些。所以通过授课教师这一渠道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将成为日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不仅仅体现在交流形式上的平等,更应该体现在交流内容上的真诚。这里使用了“交流”一词,因为通常意义上都是老师找学生“谈话”,“谈话”这一交流形式本身就让学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会下意识的保护自己,不会倾其所想。所以,老师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要用真诚的心去聆听,去交流,去沟通,与学生感同身受,不急于求成,不奢望一蹴而就,懂得工作的成果来源于水到渠成,工作的意境更似“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实现与学生心心相印的气氛,从而体会学生的心理状况。另外,网上交流也是时下行之有效的交流方法。

(二)因人施教

学生性格的差异使其心理差异的根源,不同性格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老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应根据具体个人和具体情况,作不同方式的处理。对待性格内向的学生不能当众批评,对待性格叛逆的学生不能急于否定,否则将会出现不堪的后果。再如,一小部分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德国多关照,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对待他们就应该更加谨慎,给予

更多的鼓励,以便促进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这样做既降低了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是学生本人从心底树立了坚固的自信心,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更加努力。

(三)一视同仁

大学生希望作为社会一员被老师视为平等的主体,希望与老师平等的开诚布公的交流、沟通,希望平等地参加社会、学校、班级的管理。他们能走进通一所大学校门,就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差异不大。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不偏袒任何学生,不特别关注任何学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勉励、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氛围,淡化学生之间因学习成绩、经济状况、生活经历等不同而带来的心理差异。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第三初级中学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现今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形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的 对

策 也 应 是 不 同 的,本 文 试 从 学 生、教 师、管 理

三 个 方 面 研

题的方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情况

为了研究和掌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以及相关情况,我们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总共80个班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测试、座谈、专访等形式,收到个人有关材料3800份(其中家长反映的材料1500份)。同时,组织教师座谈会8次,学生座谈会10次,访问中学心理咨询室4个。在心理老师配合下,对72个咨询案例进行分析。调查获取的情况的数据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的总体趋势,从中折射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一)学习心态

1、学习压力 A、学习压力大

在问卷调查中,九年级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和“大”的占90%以上,七八年级的学生为80%。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学生们谈到,各个方面反复告诫他们的是:考上重点高中是家庭的最大希望,否则就是失败。很多家长和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的单一化,选择人才的狭隘思想占着社会的主流。在上述思想观念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任务被层层加码。课后作业和假期繁重,补习班横飞,考试日益频繁,不断公布分数排位,学生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重负。每天面对几个学科一齐压下的大量作业,部分学生的心态多是消极或无奈,“乐意接受”的只占15%,“不乐意但只有接受”的占80%,认为“不堪忍受”的占5%。

B、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学校晚上20:30还在上课。很多走读学生22:00以后才能休息,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的超过100%,住宿的九年级也有37%的学生在晚上息灯后还想方设法学习。睡眠不足已严重影响一部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上课学生打瞌睡,体育课晕倒的学生已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

C、考试频繁

面对频繁的大考小考,学生们更是难以保持平常心态。能够“从容镇定”乐意参加考试的,只占16%,考试“非常紧张”的占8%,“比较紧张”的为50%,另26%的人觉得考不考“无所谓”。考试紧张 座谈了解到,少数学生已患上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有的学生考前几天无法入睡,进了考场,思维紊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考试作弊不在少数 由于考试及排名压力过大,不少学生应试时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在887名九年级学生中,有20%的人承认考试“经常作弊”,75%左右的学生承认“有过作弊行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同学“从未作弊”。

D、苦恼来自学习

当问及学生“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回答学习方面问题的学生占89%,主要包括“成绩不好”、“学习退步”、“进不了前10名”、“考试失利”、“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等等,且年级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者,为学习而苦恼的比例越大。特别是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时,对自己的人生考试陌生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做,一直在苦恼中度日如年。

2、学习的问题与障碍非智力因素心理障碍表现突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一部分是由于智力因素所致,如对学习内容理解力、解决难题的能力等,但相当一大部分问题是出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错算错、动作慢等。“在学习中你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与障碍”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为32%,常看错或运算出错为10%,做作业动作慢为16%,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为15%,经常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为10%,不愿做作业为17%。

(二)自信心与自主性

调查表明,中学生多数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判断和决策能力,且随年龄、阅历的增长,独立性和自主意识迅速增强,当然其中还隐含着诸多不成熟。自信心不足、自卑占多数 在参加问卷调查的九年级学生中,认为自己对生活与学习充满信心的为20%,比较有信心的为23 %,信心不足的为40%,自卑的为17 %。

A、自主能力欠缺

对八年级学生自主性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有自主能力的有19%,认为不知道的37%,认为自主能力差的为29%,认为自己无自主能力的有15%。意志力一般 在参加意志力测试的高一学生中,意志力强的为18%,意志力比较强的为28%,意志力一般的为42%,意志力比较弱和弱的12%。

B、心理承受力一般

在对学生应对困境能力测试中,经得起突如其来的变故的为10%,心理承受力一般为77%,不能迎接挑战的为19%。对家长的座谈中得知,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突然的突然变故,性格变的孤僻;从此开始沉沦。表现在课堂学习不认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老师的关心也很淡然,我行我素。

(三)情绪状态

1、情绪测试 在座谈会上,老师和学生都谈论到,中学生的情绪大多数是乐观和正常的,但有部分同学较易冲动,情绪起落很大,如受到委屈、冤枉时容易产生激烈的反抗情绪,或因考试失利而心灰意懒、萎靡不振等等。此时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妥善化解,则不良情绪可能烟消云散;而如果处置不当,则可能造成伤害甚至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咨询室记录的220件心理咨询案例中,除8件是关于情感方面的咨询外,其余212件均是因碰到麻烦、心情苦闷、忧郁、无望而求助,有一些并未要求解答,而明言只是“诉诉苦”,进行一番宣泄。经统计,案例当中以谈学习问题为主的最多,其次是与同学的关系、家庭矛盾问题,另有与老师的关系问题、试图克服自己的坏习惯的咨询、与异性关系咨询等等。为情绪压抑、焦虑而咨询 值得重视的是,咨询的学生大部分情绪压抑、焦虑,有的经常暗自哭泣,极其痛苦,有位学生因恨自己不争气,竟在自己手上刻字,还有一些女生发誓与父母对着干,故意逃学去喝酒、上网。在对学生自我控制力测试表明,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而又时常感觉疲乏又无法摆脱以求宁静,对人对事缺乏信念,生活自由散漫,随心所欲,不能控制自己者为9%;有情绪,但经过一定努力能克制自己保持平静的为21%;能在夸张情绪中积极控制和调节自己者为47%;能心平气和,知足常乐,保持由心的平衡的为23%。

2、兴趣分布

调查中发现:第一,中学生大都具有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兴趣分布较为广泛,趋同性不高,呈多样化的活跃态势。第二,学生的兴趣所在恰恰与学校教育的着力程度形成反对应,学校抓智育特别有力,可学生对学科学习感兴趣的比例却特别低;艺术教育和体育在目前中学教育中相对薄弱,学生这方面的兴趣却十分浓厚,比例高居首位,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学教育的薄弱点,而不少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第三,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学生的兴趣多在放松型、趣味性的项目上。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具有本能的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片面强调“苦学”导致的是学习兴趣的降低。对文体有兴趣 在问卷调查中,对文体活动感兴趣的为28%,对上网有兴趣31%,对手机感兴趣的占30%,对看课外书有兴趣的为5%,对学科有兴趣的为6%,对新闻有兴趣的为0%。

3、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一般良好 但发展趋势应引起重视

对学校850名学生进行心理症状指数检测。依测试结果80%以上的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另17.9%的学生则可能轻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还有2%的学生有些心理障碍,需要加以关注和引导。调查中发现,由于中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现少数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

A、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些学生由于学习紧张和睡眠不足导致注意障碍。如注意涣散:表现为主动注意的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分散所致; 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退;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注意衰退:不能留意观察和主动将注意集中于外界客观环境。有些学生思维内容空洞,联想贫乏,语量少,不主动讲话,回答问题也很简单。对他的这种表现并不自觉到异常,也不为此感到着急。思维迟缓,说话少,不主动。思维内容并非空洞、贫乏,而是联想困难。部分学生反映感到脑子里出现的思维内容,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好像是一种外力强加给自己的,甚至思维没有固定的内容。情绪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有些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丧失情感反应。还有个别学生生活懒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发、不洗脸。至于国家大事,令人兴奋的消息,家中的困难,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对此也无动于衷。情绪低落:也叫情绪抑郁,什么事情都不能令其高兴。较轻的情绪低落,仅表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还不明显。严重的情绪抑郁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情感脆弱: 有些学生情绪容易引起波动,感到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冲动倾向: 有冲动倾向者占11.81%。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过敏倾向 有过敏倾向的中学生占6.91%。他们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 事就放心不下等。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

B、意向行为的障碍

意向缺乏:表现为不负责、不认真或无故不上学、没有干劲等。高中生中有2.1%生活没有规律,早睡晚起、不讲究卫生、甚至不理发、不洗脸、不换衣服等。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促进学习。这里所得的数据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 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成绩排队、选择学校、中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对人焦虑: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7.62%。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或者是缺少游戏伙伴。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焦虑引起的身体症状: 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学生占11.87%。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 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

C、孤独倾向

有孤独倾向中学生很少,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12%。他们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 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 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 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

D、自责倾向

有自责倾向者所占比例最大,占被调查人数的15.73 %。这些人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

E、恐怖倾向

有恐怖倾向者占13.17%。恐怖倾向多表现为胆小,其中以怕黑暗地方者居多。恐怖倾向与早期教育有关,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中学生的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

(四)人际交往状况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结果,显见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弱。这与学校和家庭均不重视社会能力培养、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极少有很大关系。喜欢交往 在交往能力测试中,喜欢交往的为11%,善于交往49%,对交往比较反感的17%,交往能力一般为23%。调查显示,多数中学生都乐群、合作、能较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他们珍惜友情,热爱集体,尊敬家长师长,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据统计,中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占59.6%,参加活动“比较积极”的占34%,只有6.4%觉得“无兴趣”和“无所谓”。初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座谈当中他们谈到:交往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从现在起就应开始学习训练。包括试着与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试着接受与自己差异很大的人。中学生处于比较稚嫩的成长时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常常遇到矛盾和问题,有的学生因此心理失衡。

1、同学、同龄人关系 A、同学关系交融洽

问卷反映与同学相处“很融洽”的占56%,“一般”的为41%,“难相处”的为3%。可见多数和谐,但也存在几种类型的矛盾。交友经验欠缺

择友交友与处理人际矛盾的经验欠缺,包括对交友认识上的困惑。相互设防、相互妒忌 学习竞争带来的相互设防、相互妒嫉,如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技巧,相互封闭,尤其是“尖子生”之间因竞争激烈而生出不良心态,有的把自己的胜利寄托在对方的失败上。

B、歧视差生

有差异的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如班干与一般同学,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同学之间,常常存在一定隔阂。对被认作是“害群之马”的“坏学生”,老师家长都号召“别跟他接近,免得被带坏”。适应环境能力欠缺,环境变换引发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如转学、学校分班调整等,与新的同学、新的集体时就难以融洽。

2、与老师的关系 A、尊师爱生是主流

中学师生关系的主流仍是“尊师爱生”。主要体现为老师对学生负责,学生敬重老师,听从教诲。但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影响,师生之间较少有平等交往和民主对话,关系的融洽度不高。

B、期望老师善解人意

问卷让学生写出对老师的期望,有59%的同学写的是希望老师改善对学生态度,包括“多一点笑容”、“多与我们沟通”、“公正、善解人意”等,而对老师教学方面提希望的只占27%。

C、老师过于严厉

对三个年级个共40个班级的同学了解,认为班主任比较民主、能深入学生的只有17位班主任,其余均为严格或严厉型。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较少有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等积极体验,更多感受的是被约束、被控制,这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显然不利。在此种隔膜的状态下,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很少求助于老师,老师作为“人生向导”的责任难以发挥。乐于与老师交往的为23.5%,与老师交往感到拘束的为62%,不敢与老师交往7%,不愿与老师打交道为8%。学生对师生关系反应较强烈的一点是有些老师不够公正,对同学不一视同仁,存有偏见和歧视。如成绩好的同学出了错可以包涵,成绩差的永远就是不好。考试时优生交头接耳叫作“对答案”,“差生”一出声就是“舞弊”。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说:老师从来不愿同我说话,因为我总是考不好。学习跟不上往往伴随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的孤独无助,“差生”往往因此而变得无法逆转。

3、与家长的关系

总的来看,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却因家庭背景、父母素养和家教方式的不同,学生对家长的教育反应大不相同。认为父母关心方法不对 对在初二学生问卷调查中,能主动与父母交谈的12.5%,反映父母“对我十分关心”为36.5%,“对我关心,但方法不当”为39.5%,“父母对我不关心11.5%”。在初二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有17%是为亲子间的矛盾、对立而苦恼,主要包括,(1)成绩不好常遭父母排斥;(2)得不到父母关心(父母忙于赚钱或玩乐);(3)家境不好,常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如父母气不顺,常骂人。(4)父母离异带来的心理阴影。正因为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当被问及“你有苦恼和困惑会对谁讲”时,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而“同学”以38%的比例成为主要倾诉对象,另有6%选择了“老师”,剩下的32%竟表示“没有人”可以倾诉。学生最不能容忍的是父母的唠叨家长“唠叨”成了孩子们最痛恨的一件事。在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对家长最不能容忍的地方”时,有55%的学生选择了“唠叨”,其余有25%的学生选择了“不能沟通”,20%的学生选择了“专制”。学生们普遍反映,听到父母的唠叨后,情绪会消沉,压力会增大。很多学生最想对父母说“别烦我”面对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隔阂,不少学生借此狠狠地发泄了心中的怨气:“别烦我 ”“少来管我 ”“我好累啊 ”“烦 ”“少说点吧,好烦啊 ”“让我自由地生活 ”“请别唠叨 ”“不要老问我考几分 ”“别管得太多”。在谈到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不小了,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请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吧 ”,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在回答“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一问题时,一名学生这样说:“总之我不会像父母那样对自己的孩子抱太大的幻想,我要让他独立自主,而我可以做他的朋友,而不会给他施加压力。”同样,不少学生纷纷表示: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完善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双方要多交流,父母应多给孩子帮助,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不是唠叨、呵斥和打骂。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型: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度一致,心理偏常的总检出率和各项焦虑倾向的检出率基本一致。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有心理障碍的女生略低于男生。

2、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型: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些差异,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方面,城市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身体症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说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城市学生。

3、结论: 中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高达40.02%,但是,其中只有一项标准分等于大于8的就占到了 21.23%,有两项标准分等于大于8的,占8.98%,两者合计达30.21%。如果我们把有三项以上的标准分等于大 于8的学生视为心理异常,那么,他们只占学生总数的9.80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即总标准分等于大于 65才说明有心理障碍,那么,只有5.7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男女生之间心理偏常的项目数 量分布非常一致,只是女生单项高的人数明显的高于男生,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

(1)、中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很高,说明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心理偏常的检出率虽然高,但单项或两项高的人数很多。

(3)、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但女生中有恐怖倾向的人数明显多于男生。

(4)、在中学里开设系统的心理教育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5)、有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 展和主观努力而逐渐消失,有些则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有效地克服。为此,中学里应当配 备经过培训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属于正常 综合问卷、测试、座谈、专访所调查的情况,可以认定:中学生的大多数(85%左右)心理发展正常,心理素质属好和较好水平,表现为能自我悦纳,有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有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乐群合作,能与人较好相处,自主意识不断走向成熟,能以正确态度对待困难和矛盾,承受得起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即使有暂时性的失意和情绪低落,也能较快加以调整。不可忽视存在的问题 但是,还应当看到,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和心理状况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某些方面的问题还较普遍,有的还比较严重,尚有15%左右的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这有学生先天个性方面的因素,更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偏颇和欠缺不无关联。全方位重视心理健康 面对这些冲突和矛盾,既需要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也非常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工作。从青少年自身来说,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陶冶自己的情绪和个性,健全自我意识,学会心理调节,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加强对自己、对社会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多帮助与疏导 从家庭、学校、社会来说,应充分尊重、理解、信任、爱护青少年,给他们以发展自己的自由和条件,多指导少指责,多帮助少干涉,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卫生教育、性知识教育和生活指导,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治疗的机构,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

三、问题分析和基本判断

1、就本县范围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上下协调统一的指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未真正纳入中学办学评估体系,影响学校对此项工作的有效重视。

(1)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既很难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也不利于学校有效的利用心理咨询室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实践证明人有7种不同的智力:语言的智力、逻辑—数学的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进入内心的智力。在这7种智力中,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只重视前面两种智力。因此,要全面看待和培养孩子的智力,不要片面强调某一两个方面。

(2)过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学习竞争,造成不良的人格成长环境中学生身体发育还不完全,却要承受高强度的学习负担,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却要承受着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这严重背离了“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受影响。考试舞弊、“优生”相互封闭和妒嫉、“差生”悲观厌学等,都是人格缺陷的表现。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的作用被过分强化,成为决定人格尊严、人际关系乃至整个学生生活的主要甚至唯一因素,造成的是对学生成长空间的限制和对个性发展的压抑。加重学习负担,片面追求分数已经使得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正常,学习上的自我认识失真,主动性和求知欲减退,即使成绩不错也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对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重压已构成对积极人生态度的挫伤。

(3)学生的心理成长缺乏必要指导,缺乏锻炼和实际体验的机会,造成人格和智力发展的不平衡在“情商”和性格对人的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已被公认的当今,学校、家庭却仍在片面抓紧智育,对人格成长未予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学会处事、学会交往、完善人格缺乏有效指导,即使有所涉及也是照本宣科的说教,缺乏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实质性帮助,没有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和体验。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本是学生学习社会和接触实际、锻炼能力和人格的好机会,可惜在多数中学活动安排并不到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本是熏陶学生人格的隐性教育因素,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的重要渠道,但因关系在主导方面———家长、老师的观念和素养的参差,致使部分学生未能从中获益,少数甚至受到负面影响。教育究竟如何促进一代人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是亟需回答的大问题。

(4)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心态了解和研究过少,对后进学生的漠视和歧视,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最大隐患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而当前中学教育只思考倾尽力量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试题和资料,研究答对答错,却对学生的状况和心态了解甚少,缺乏研究。老师们不惜牺牲业余时间为学生补课、辅导,却很少有时间有耐心摸一摸学生的心思,听一听他们的呼声。学生太需要理解,太需要与老师、家长沟通了。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后进生们,他们本来就因成绩不好或经常犯错误而感到自卑和痛苦,还要领受冷漠和歧视,领受老师的嫌弃、家长的责骂,生活在一片灰暗之中,叫他们如何正常地成长,如何形成健全人格?对后进生不予关注、帮助,反而歧视、排斥,意味着提供负面教育,意味着给社会制造包袱和隐患。

5、外部文化环境差,社会上到处充满网巴,根本无人管理,不少学生留宿网巴 由于社会上到处充满着网巴,又没有其他健康的文化设施,不少学生迷恋上网,甚至留宿网巴,众多家长十分痛苦而又十分无耐。

四、思考

根据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确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当前现状看,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远不是开几节心理课、搞几次讲座就可以奏效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在广泛重视全员认同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启动和渗透,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才能显示成效。要把加强“心育”与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教育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中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日益突出。因而,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不可替代性。《教育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决定》及《意见》的精神,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全面、稳定、健康的发展,在科学规划、求真务实的前提下,积极行动,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6月6日下午,我们学习了来自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郑安云教授的题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的报告。

郑安云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人的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文化不能实现,力量无从战斗,财富变成废物,只是无法利用”。郑安云教授从21世纪健康人的标准入手开始谈起,并区分了健康与亚健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项标准,如智力正常、办事效率高,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意志品质较好、耐挫能力强,自我意识正确、悦纳自我等。她通过多个真实的案例,向我们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与就业关系问题、贫困生问题等。她特别提醒在场的学生骨干和班主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学生群体问题以及大学生在心理辅导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讲座通过对案例生动形象地解读和分析,扩充了我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正确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通过正确的途径帮助周围的同学,从最大意义上发挥大学生骨干的模范作用。

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改变,许多大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怨自卑,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士追求成功的首要建构要素,它不仅仅是健康人生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的起点。优秀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气质等个性因素,还包括自己的修养和思维等后天磨练的因素。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下,只有真正心理上健康的人,才能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顶峰。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铭记:年轻时多一分磨砺,少一分安逸,在今后的岁月里就会少一分懦弱与无能,多一点坚强与自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令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富有成就!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顺心,但如果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怀着一份感激的心情去面对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快乐!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勇敢的迈向人生,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下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成员:陈燕贤、陈真娇、林冬明、张钰霞 学号:10115021004、10115021005、10115021030、10115021046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论文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

    大学生现状分析

    大学生现状分析 第一阶段:迷茫状态 处于这一状态的学生,往往刚进校不久正在大一或大二年级。对于部分不是很主动的学生,这一状态一直会持续到高年级甚至毕业。由于长期的应试......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开县郭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主讲:邓皓 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

    军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军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摘 要 本文综合分析了现阶段军人的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剖析了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军队......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东南镇东兴小学李小林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由于许多原因,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而且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引言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开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积极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 A同学是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善于唱歌主持,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自从上大学后,他的这些业余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一第一学期就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