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开县郭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主讲:邓皓
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是其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适应问题
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开县郭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了父母的照顾和保护,很多事都要自己亲历亲为,重新学习去做。对于那些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独立生活也很困难。其三,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向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独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
13、14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尤其是初中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其实异性吸引以致的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他们稚嫩的双肩怎能担负这些呢?于是,出现问题在所难免。高中生在这一问题上要比初中生好。因为他们的身心发展相对成熟,由于知识的积累对性也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不会开县郭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因为性好奇而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举动。
(三)学习问题
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对中学生而言,也存在上述情况。但初
三、高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初
三、高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
(四)行为和人格偏离 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
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快速上扬。
2.人格偏离
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准确,因而抑郁、闭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他人的需要。(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好表现的。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面对不容乐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是分析原因,寻找出路的时候了。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上述四大类,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应当从生理、家庭、学校、社会等生物的、环境的、教育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生物学因素
众所周知人的发展是指身心健康、平衡发展,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在成长过程中,任何生物、化学、物理因素影响了脑的健康发展都可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县郭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1.遗传因素。遗传素质对于人体的成长发育及性格、智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家谱分析研究,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家族中患有各种精神病、发育迟滞等病史者明显多于正常学生。这说明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否认。
2.母孕期及分娩因素。遗传因素是通过母亲怀孕来完成的。因此,在母亲怀孕时,其营养、情绪及身体健康状况都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母亲营养不良可使儿童智力低下,失去好奇心等,母孕期若遭受严重外伤,或分娩时发生诸如早产、难产,新生儿窒息等都会影响孩子心理功能的健康发展。
3.生产发育及营养因素的影响。出生后至成熟期(16岁左右)的一段时间,孩子的生长发育与营养对孩子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足在幼年时可表现为说话晚、走路晚、运动不协调、环境适应能力差等。这类儿童长大后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的机率明显高于正常发育儿童。
4.其他生物学因素。诸如在成长过程中的外伤、躯体疾病、中毒等直接影响脑功能而造成心理障碍的意外情况。
(二)家庭因素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接受什么样的教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以下三类: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应该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组成、经济条件等自然结构。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会阻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从小环境来说,若夫妻不和睦、经常吵架、打架对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遗弃、死亡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源于此。
2.家庭教养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种。而其中以民主的教养态度最好。家庭成员对子女教养态度一致,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注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培养孩子求知向善的自主能力和勤奋好强的品质。反之,其他教养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家长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只有良好心愿,没有科学的方法仍然不开县郭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能担当起“全面的素质教育”的职责。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过于严厉,甚至是苛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犯了过错就罚,考试没达到要求则打,除了学习,什么都可以让孩子不做。这样培养出的子女怎么会学习轻松,怎么会不产生逆反心理,又怎么能独立生活,适应新环境呢?
(三)社会因素
1.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是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成长的场所。学校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是中学生长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果学校的教育方针正确,方法得当,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反之,如若教育方针、方法上存在问题(具体可表现在教学水平、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法、教师素质、教育态度、学校人际关系、校风等方面),就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
2.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风俗习惯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中学阶段正是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心理品质形成时期,若受社会不良风气,像金钱至上、追求享受、“走后门”、吃喝送礼、黄色刊物等的影响,对学生健康向上的品质的塑造百害而无一利。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染缸,人生活其中,很难不受影响,因此,良好社会风气,健康社会文化才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营养品”。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第三初级中学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现今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形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的 对
策 也 应 是 不 同 的,本 文 试 从 学 生、教 师、管 理
三 个 方 面 研
究
解
决
问
题的方
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情况
为了研究和掌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以及相关情况,我们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总共80个班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测试、座谈、专访等形式,收到个人有关材料3800份(其中家长反映的材料1500份)。同时,组织教师座谈会8次,学生座谈会10次,访问中学心理咨询室4个。在心理老师配合下,对72个咨询案例进行分析。调查获取的情况的数据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的总体趋势,从中折射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一)学习心态
1、学习压力 A、学习压力大
在问卷调查中,九年级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和“大”的占90%以上,七八年级的学生为80%。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学生们谈到,各个方面反复告诫他们的是:考上重点高中是家庭的最大希望,否则就是失败。很多家长和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的单一化,选择人才的狭隘思想占着社会的主流。在上述思想观念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任务被层层加码。课后作业和假期繁重,补习班横飞,考试日益频繁,不断公布分数排位,学生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重负。每天面对几个学科一齐压下的大量作业,部分学生的心态多是消极或无奈,“乐意接受”的只占15%,“不乐意但只有接受”的占80%,认为“不堪忍受”的占5%。
B、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学校晚上20:30还在上课。很多走读学生22:00以后才能休息,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的超过100%,住宿的九年级也有37%的学生在晚上息灯后还想方设法学习。睡眠不足已严重影响一部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上课学生打瞌睡,体育课晕倒的学生已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
C、考试频繁
面对频繁的大考小考,学生们更是难以保持平常心态。能够“从容镇定”乐意参加考试的,只占16%,考试“非常紧张”的占8%,“比较紧张”的为50%,另26%的人觉得考不考“无所谓”。考试紧张 座谈了解到,少数学生已患上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有的学生考前几天无法入睡,进了考场,思维紊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考试作弊不在少数 由于考试及排名压力过大,不少学生应试时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在887名九年级学生中,有20%的人承认考试“经常作弊”,75%左右的学生承认“有过作弊行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同学“从未作弊”。
D、苦恼来自学习
当问及学生“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回答学习方面问题的学生占89%,主要包括“成绩不好”、“学习退步”、“进不了前10名”、“考试失利”、“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等等,且年级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者,为学习而苦恼的比例越大。特别是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时,对自己的人生考试陌生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做,一直在苦恼中度日如年。
2、学习的问题与障碍非智力因素心理障碍表现突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一部分是由于智力因素所致,如对学习内容理解力、解决难题的能力等,但相当一大部分问题是出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错算错、动作慢等。“在学习中你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与障碍”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为32%,常看错或运算出错为10%,做作业动作慢为16%,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为15%,经常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为10%,不愿做作业为17%。
(二)自信心与自主性
调查表明,中学生多数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判断和决策能力,且随年龄、阅历的增长,独立性和自主意识迅速增强,当然其中还隐含着诸多不成熟。自信心不足、自卑占多数 在参加问卷调查的九年级学生中,认为自己对生活与学习充满信心的为20%,比较有信心的为23 %,信心不足的为40%,自卑的为17 %。
A、自主能力欠缺
对八年级学生自主性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有自主能力的有19%,认为不知道的37%,认为自主能力差的为29%,认为自己无自主能力的有15%。意志力一般 在参加意志力测试的高一学生中,意志力强的为18%,意志力比较强的为28%,意志力一般的为42%,意志力比较弱和弱的12%。
B、心理承受力一般
在对学生应对困境能力测试中,经得起突如其来的变故的为10%,心理承受力一般为77%,不能迎接挑战的为19%。对家长的座谈中得知,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突然的突然变故,性格变的孤僻;从此开始沉沦。表现在课堂学习不认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老师的关心也很淡然,我行我素。
(三)情绪状态
1、情绪测试 在座谈会上,老师和学生都谈论到,中学生的情绪大多数是乐观和正常的,但有部分同学较易冲动,情绪起落很大,如受到委屈、冤枉时容易产生激烈的反抗情绪,或因考试失利而心灰意懒、萎靡不振等等。此时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妥善化解,则不良情绪可能烟消云散;而如果处置不当,则可能造成伤害甚至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咨询室记录的220件心理咨询案例中,除8件是关于情感方面的咨询外,其余212件均是因碰到麻烦、心情苦闷、忧郁、无望而求助,有一些并未要求解答,而明言只是“诉诉苦”,进行一番宣泄。经统计,案例当中以谈学习问题为主的最多,其次是与同学的关系、家庭矛盾问题,另有与老师的关系问题、试图克服自己的坏习惯的咨询、与异性关系咨询等等。为情绪压抑、焦虑而咨询 值得重视的是,咨询的学生大部分情绪压抑、焦虑,有的经常暗自哭泣,极其痛苦,有位学生因恨自己不争气,竟在自己手上刻字,还有一些女生发誓与父母对着干,故意逃学去喝酒、上网。在对学生自我控制力测试表明,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而又时常感觉疲乏又无法摆脱以求宁静,对人对事缺乏信念,生活自由散漫,随心所欲,不能控制自己者为9%;有情绪,但经过一定努力能克制自己保持平静的为21%;能在夸张情绪中积极控制和调节自己者为47%;能心平气和,知足常乐,保持由心的平衡的为23%。
2、兴趣分布
调查中发现:第一,中学生大都具有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兴趣分布较为广泛,趋同性不高,呈多样化的活跃态势。第二,学生的兴趣所在恰恰与学校教育的着力程度形成反对应,学校抓智育特别有力,可学生对学科学习感兴趣的比例却特别低;艺术教育和体育在目前中学教育中相对薄弱,学生这方面的兴趣却十分浓厚,比例高居首位,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学教育的薄弱点,而不少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第三,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学生的兴趣多在放松型、趣味性的项目上。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具有本能的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片面强调“苦学”导致的是学习兴趣的降低。对文体有兴趣 在问卷调查中,对文体活动感兴趣的为28%,对上网有兴趣31%,对手机感兴趣的占30%,对看课外书有兴趣的为5%,对学科有兴趣的为6%,对新闻有兴趣的为0%。
3、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一般良好 但发展趋势应引起重视
对学校850名学生进行心理症状指数检测。依测试结果80%以上的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另17.9%的学生则可能轻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还有2%的学生有些心理障碍,需要加以关注和引导。调查中发现,由于中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现少数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
A、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些学生由于学习紧张和睡眠不足导致注意障碍。如注意涣散:表现为主动注意的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分散所致; 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退;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注意衰退:不能留意观察和主动将注意集中于外界客观环境。有些学生思维内容空洞,联想贫乏,语量少,不主动讲话,回答问题也很简单。对他的这种表现并不自觉到异常,也不为此感到着急。思维迟缓,说话少,不主动。思维内容并非空洞、贫乏,而是联想困难。部分学生反映感到脑子里出现的思维内容,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好像是一种外力强加给自己的,甚至思维没有固定的内容。情绪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有些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丧失情感反应。还有个别学生生活懒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发、不洗脸。至于国家大事,令人兴奋的消息,家中的困难,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对此也无动于衷。情绪低落:也叫情绪抑郁,什么事情都不能令其高兴。较轻的情绪低落,仅表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还不明显。严重的情绪抑郁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情感脆弱: 有些学生情绪容易引起波动,感到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冲动倾向: 有冲动倾向者占11.81%。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过敏倾向 有过敏倾向的中学生占6.91%。他们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 事就放心不下等。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
B、意向行为的障碍
意向缺乏:表现为不负责、不认真或无故不上学、没有干劲等。高中生中有2.1%生活没有规律,早睡晚起、不讲究卫生、甚至不理发、不洗脸、不换衣服等。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促进学习。这里所得的数据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 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成绩排队、选择学校、中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对人焦虑: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7.62%。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或者是缺少游戏伙伴。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焦虑引起的身体症状: 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学生占11.87%。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 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
C、孤独倾向
有孤独倾向中学生很少,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12%。他们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 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 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 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
D、自责倾向
有自责倾向者所占比例最大,占被调查人数的15.73 %。这些人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
E、恐怖倾向
有恐怖倾向者占13.17%。恐怖倾向多表现为胆小,其中以怕黑暗地方者居多。恐怖倾向与早期教育有关,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中学生的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
(四)人际交往状况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结果,显见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弱。这与学校和家庭均不重视社会能力培养、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极少有很大关系。喜欢交往 在交往能力测试中,喜欢交往的为11%,善于交往49%,对交往比较反感的17%,交往能力一般为23%。调查显示,多数中学生都乐群、合作、能较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他们珍惜友情,热爱集体,尊敬家长师长,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据统计,中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占59.6%,参加活动“比较积极”的占34%,只有6.4%觉得“无兴趣”和“无所谓”。初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座谈当中他们谈到:交往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从现在起就应开始学习训练。包括试着与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试着接受与自己差异很大的人。中学生处于比较稚嫩的成长时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常常遇到矛盾和问题,有的学生因此心理失衡。
1、同学、同龄人关系 A、同学关系交融洽
问卷反映与同学相处“很融洽”的占56%,“一般”的为41%,“难相处”的为3%。可见多数和谐,但也存在几种类型的矛盾。交友经验欠缺
择友交友与处理人际矛盾的经验欠缺,包括对交友认识上的困惑。相互设防、相互妒忌 学习竞争带来的相互设防、相互妒嫉,如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技巧,相互封闭,尤其是“尖子生”之间因竞争激烈而生出不良心态,有的把自己的胜利寄托在对方的失败上。
B、歧视差生
有差异的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如班干与一般同学,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同学之间,常常存在一定隔阂。对被认作是“害群之马”的“坏学生”,老师家长都号召“别跟他接近,免得被带坏”。适应环境能力欠缺,环境变换引发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如转学、学校分班调整等,与新的同学、新的集体时就难以融洽。
2、与老师的关系 A、尊师爱生是主流
中学师生关系的主流仍是“尊师爱生”。主要体现为老师对学生负责,学生敬重老师,听从教诲。但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影响,师生之间较少有平等交往和民主对话,关系的融洽度不高。
B、期望老师善解人意
问卷让学生写出对老师的期望,有59%的同学写的是希望老师改善对学生态度,包括“多一点笑容”、“多与我们沟通”、“公正、善解人意”等,而对老师教学方面提希望的只占27%。
C、老师过于严厉
对三个年级个共40个班级的同学了解,认为班主任比较民主、能深入学生的只有17位班主任,其余均为严格或严厉型。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较少有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等积极体验,更多感受的是被约束、被控制,这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显然不利。在此种隔膜的状态下,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很少求助于老师,老师作为“人生向导”的责任难以发挥。乐于与老师交往的为23.5%,与老师交往感到拘束的为62%,不敢与老师交往7%,不愿与老师打交道为8%。学生对师生关系反应较强烈的一点是有些老师不够公正,对同学不一视同仁,存有偏见和歧视。如成绩好的同学出了错可以包涵,成绩差的永远就是不好。考试时优生交头接耳叫作“对答案”,“差生”一出声就是“舞弊”。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说:老师从来不愿同我说话,因为我总是考不好。学习跟不上往往伴随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的孤独无助,“差生”往往因此而变得无法逆转。
3、与家长的关系
总的来看,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却因家庭背景、父母素养和家教方式的不同,学生对家长的教育反应大不相同。认为父母关心方法不对 对在初二学生问卷调查中,能主动与父母交谈的12.5%,反映父母“对我十分关心”为36.5%,“对我关心,但方法不当”为39.5%,“父母对我不关心11.5%”。在初二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有17%是为亲子间的矛盾、对立而苦恼,主要包括,(1)成绩不好常遭父母排斥;(2)得不到父母关心(父母忙于赚钱或玩乐);(3)家境不好,常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如父母气不顺,常骂人。(4)父母离异带来的心理阴影。正因为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当被问及“你有苦恼和困惑会对谁讲”时,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而“同学”以38%的比例成为主要倾诉对象,另有6%选择了“老师”,剩下的32%竟表示“没有人”可以倾诉。学生最不能容忍的是父母的唠叨家长“唠叨”成了孩子们最痛恨的一件事。在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对家长最不能容忍的地方”时,有55%的学生选择了“唠叨”,其余有25%的学生选择了“不能沟通”,20%的学生选择了“专制”。学生们普遍反映,听到父母的唠叨后,情绪会消沉,压力会增大。很多学生最想对父母说“别烦我”面对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隔阂,不少学生借此狠狠地发泄了心中的怨气:“别烦我 ”“少来管我 ”“我好累啊 ”“烦 ”“少说点吧,好烦啊 ”“让我自由地生活 ”“请别唠叨 ”“不要老问我考几分 ”“别管得太多”。在谈到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不小了,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请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吧 ”,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在回答“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一问题时,一名学生这样说:“总之我不会像父母那样对自己的孩子抱太大的幻想,我要让他独立自主,而我可以做他的朋友,而不会给他施加压力。”同样,不少学生纷纷表示: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完善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双方要多交流,父母应多给孩子帮助,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不是唠叨、呵斥和打骂。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型: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度一致,心理偏常的总检出率和各项焦虑倾向的检出率基本一致。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有心理障碍的女生略低于男生。
2、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类型: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些差异,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方面,城市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身体症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说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城市学生。
3、结论: 中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高达40.02%,但是,其中只有一项标准分等于大于8的就占到了 21.23%,有两项标准分等于大于8的,占8.98%,两者合计达30.21%。如果我们把有三项以上的标准分等于大 于8的学生视为心理异常,那么,他们只占学生总数的9.80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即总标准分等于大于 65才说明有心理障碍,那么,只有5.7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男女生之间心理偏常的项目数 量分布非常一致,只是女生单项高的人数明显的高于男生,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
(1)、中学生心理偏常的检出率很高,说明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心理偏常的检出率虽然高,但单项或两项高的人数很多。
(3)、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但女生中有恐怖倾向的人数明显多于男生。
(4)、在中学里开设系统的心理教育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5)、有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 展和主观努力而逐渐消失,有些则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有效地克服。为此,中学里应当配 备经过培训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
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属于正常 综合问卷、测试、座谈、专访所调查的情况,可以认定:中学生的大多数(85%左右)心理发展正常,心理素质属好和较好水平,表现为能自我悦纳,有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有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乐群合作,能与人较好相处,自主意识不断走向成熟,能以正确态度对待困难和矛盾,承受得起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即使有暂时性的失意和情绪低落,也能较快加以调整。不可忽视存在的问题 但是,还应当看到,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和心理状况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某些方面的问题还较普遍,有的还比较严重,尚有15%左右的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这有学生先天个性方面的因素,更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偏颇和欠缺不无关联。全方位重视心理健康 面对这些冲突和矛盾,既需要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也非常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工作。从青少年自身来说,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陶冶自己的情绪和个性,健全自我意识,学会心理调节,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加强对自己、对社会以及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多帮助与疏导 从家庭、学校、社会来说,应充分尊重、理解、信任、爱护青少年,给他们以发展自己的自由和条件,多指导少指责,多帮助少干涉,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卫生教育、性知识教育和生活指导,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治疗的机构,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
三、问题分析和基本判断
1、就本县范围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上下协调统一的指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未真正纳入中学办学评估体系,影响学校对此项工作的有效重视。
(1)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既很难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也不利于学校有效的利用心理咨询室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实践证明人有7种不同的智力:语言的智力、逻辑—数学的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进入内心的智力。在这7种智力中,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只重视前面两种智力。因此,要全面看待和培养孩子的智力,不要片面强调某一两个方面。
(2)过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学习竞争,造成不良的人格成长环境中学生身体发育还不完全,却要承受高强度的学习负担,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却要承受着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这严重背离了“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受影响。考试舞弊、“优生”相互封闭和妒嫉、“差生”悲观厌学等,都是人格缺陷的表现。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的作用被过分强化,成为决定人格尊严、人际关系乃至整个学生生活的主要甚至唯一因素,造成的是对学生成长空间的限制和对个性发展的压抑。加重学习负担,片面追求分数已经使得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正常,学习上的自我认识失真,主动性和求知欲减退,即使成绩不错也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对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重压已构成对积极人生态度的挫伤。
(3)学生的心理成长缺乏必要指导,缺乏锻炼和实际体验的机会,造成人格和智力发展的不平衡在“情商”和性格对人的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已被公认的当今,学校、家庭却仍在片面抓紧智育,对人格成长未予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学会处事、学会交往、完善人格缺乏有效指导,即使有所涉及也是照本宣科的说教,缺乏针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实质性帮助,没有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和体验。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本是学生学习社会和接触实际、锻炼能力和人格的好机会,可惜在多数中学活动安排并不到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本是熏陶学生人格的隐性教育因素,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的重要渠道,但因关系在主导方面———家长、老师的观念和素养的参差,致使部分学生未能从中获益,少数甚至受到负面影响。教育究竟如何促进一代人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是亟需回答的大问题。
(4)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心态了解和研究过少,对后进学生的漠视和歧视,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最大隐患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而当前中学教育只思考倾尽力量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试题和资料,研究答对答错,却对学生的状况和心态了解甚少,缺乏研究。老师们不惜牺牲业余时间为学生补课、辅导,却很少有时间有耐心摸一摸学生的心思,听一听他们的呼声。学生太需要理解,太需要与老师、家长沟通了。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后进生们,他们本来就因成绩不好或经常犯错误而感到自卑和痛苦,还要领受冷漠和歧视,领受老师的嫌弃、家长的责骂,生活在一片灰暗之中,叫他们如何正常地成长,如何形成健全人格?对后进生不予关注、帮助,反而歧视、排斥,意味着提供负面教育,意味着给社会制造包袱和隐患。
5、外部文化环境差,社会上到处充满网巴,根本无人管理,不少学生留宿网巴 由于社会上到处充满着网巴,又没有其他健康的文化设施,不少学生迷恋上网,甚至留宿网巴,众多家长十分痛苦而又十分无耐。
四、思考
根据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确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当前现状看,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远不是开几节心理课、搞几次讲座就可以奏效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在广泛重视全员认同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启动和渗透,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才能显示成效。要把加强“心育”与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教育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中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日益突出。因而,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不可替代性。《教育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决定》及《意见》的精神,使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全面、稳定、健康的发展,在科学规划、求真务实的前提下,积极行动,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第三篇: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目前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9月开征的,至今已有32年了。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该税征收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不断加强。从收入规模上看,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个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的比重也不断提升,在一些省市,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成为除营业税收入之外的第二大地方收入。它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分配、组织收入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个人所得税既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也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手段,还是人才竞争的因素之一,因此税负高低至关重要。而税率是影响税负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在设计税率时是以调节个人收入为主,同时兼顾组织财政收入,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了分类(项)税制模式,各类所得的适用税率也有所不同,有的实行累进税率,有的实行比例税率,最高税率分别为45%(工资、薪金所得)、40%(劳务报酬所得)、3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所得)和20%(利息、股息等所得),因而税率形式较为复杂,税负差别较大。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增加了近百万倍,1980年只征收了18万元,现在接近1500亿元,现在它占了全部税收的7%.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这个比例还很小,比如美国近年来联邦总收入,包括个人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以及社会保险和退休金中,个人所得税约占50%,其中企业所得税仅为个人所得税的大约五分之一。而在我国,企业所得税超过个人所得税的一倍还多。北欧的一些国家个人所得税还更高。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有了很大增长,但是还远远没有征够。反过来讲,其他各种税收则大大征过了头,或者说,政府在其他方面多征了许多税,导致个人收入的减少,因此个人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了。
(二)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
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三)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并不能起到多少控制贫富差距的作用。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目前的所得税累进制,主要适用于工资,而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特别是资本所得,按照现行的征收办法,很难保证这部分收入会纳税,尤其是即使他们逃了税,他们也没有法律责任。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发人们对法的遵崇,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低,税收征管手段较落后。所以,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
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项确定适用税率,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
(二)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四、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税率结构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纳税人产生偷逃税款的动机。其次,考虑通货膨胀、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适当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增加扣除项目。我们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三)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
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
(四)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通
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不能以罚代法,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五)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
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隐蔽化且支付方式现金化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征管,首先要加强税源控制。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已显得尤其重要。
第四篇: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摘要: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性资金。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政策制度都不完整,因此预算外资金不仅要适合我国国情还要促进我国的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制定完整的措施去合理的利用它完善它。然而,很多政府承担的职能并不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预算外资金和不是预算外的财政性资金来完成的。由于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不足以及管理措施和方法的使用不当.是我国的预算外资金流失严重的原因。
关 键 词:预算外资金;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性资金;预算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适应;
正文:通过对财政学的学习,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了解到我国预算外资金的作用以及目前它的状况。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资金。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由于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问题,是财政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高校预算外资金是高校直属单位利用学校资源,通过提供管理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取得的货币补偿,主要形式是事业性收费,这构成了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方式多样化,随之取得的预算外收入大大增加,有些单位预算外收入部分甚至高出预算内收入的几倍。
现状
(1)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1992年比1978年增长11倍,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97.7%,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的“第二预算”。
(2)预算外资金历年增长速度均超过童年的GDP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资金的严重分散。
(3)从预算外资金结构看,一向是企业和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居主导地位,从近几年变化趋势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部分增长较快,比重上升,地方财政管理的部分绝对数和比重下降的幅度都较大。
(4)由于管理不严,财经纪律松弛,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生产资金为消费基金、化公为私等现象有所滋长和蔓延。因此,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已成为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的重要原因。
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具体表现
(一)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根据《预算外金
管理实施办法》,各预算单位应按照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县乡两级均未建立预算外资金预决算制度,市级的预决算制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际作用。还有,综合预算制度难以落实也很突出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收入时,有的单位只是将专户资金一缴了之,而没有具体的资金项目名称,造成收入来源不清; 支出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定额标准,资金使用“ 以收定支”预算外资金管理粗放,导致用款单位挤占挪用资金有了可乘之机。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对中国的预算管理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缺乏有的制约和管理机制,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大量违规行为的产生,这对政府的信誉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我国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些欠发达省份长期处于财政困难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财政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因:一是收费单位原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范围。二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收入不能满足其正常出,有些单位甚至还有巨额贷款,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要增加财政负担。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其经费没有保障,还有一些单位错误地认为预算外资金“ 谁收谁用”,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管 理。如将预算内转出的各类资金、所属单位和下级单位上缴的收入、资产变价入,经营服务性收入、反映在往来科目中的收入、账目以外的收入以及收回的支出等,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软化,财政监督流于形式。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监督普遍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后,用款单位如何使用资金却不能掌握。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使部分公司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现象。预算内财力不足,财政平衡的基础很不牢同。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平衡实际上建立在“应支未支、应保未保、应拨未拨” 的基础上的,预算内欠账多,财政资金只能围着“ 保吃饭” 低层次运行,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很弱,搞建设的资金更是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有专项用途的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内资金统筹使用,就会出现预算内大量占有预算外的现象,致使预算内、外两方面的资金需要都得不到保证,更达不到提高地方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预期目的。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
(四)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成体外循环。尽管近几年来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 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 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人、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
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但具体的征管模式却是:南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采取一定的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缴纳给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呈现出管理活动层次多,管理幅度大,经济活动专业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控制难度加大。某些环节上存在监督盲区。一些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单位的收费项目采用瞒天过海的手段,或收入采用部分入账,一些创收单位不认真执行“ 收支两条线” 的规定,截留、坐支、挪用预算外收入。资金管理、监督部门缺信息沟通,造成预算外资金管理与监督领域出现死角。
(五)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了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预算外金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取消的收费项目,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单位的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每项收费所取得的收入都要有相应的使用途径和支出方向,支出的主要形式是支付创收成本、弥补经费不足、发放补贴和奖金、购置固定资产等。由于预算外资金与创收单位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预算外资金具有“ 自留地” 的含义,所以管理部门在预算外资金批拨时,把关不是很严,造成创收单位乱发奖金、补贴、实物等,不能使资金用于事业发展,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
加强与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深化“ 收支两条线” 改革,积极推进综合财政预算。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将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其次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必须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财政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要全部纳入专户管理,相应支出由财政统
筹安排,逐步改变按收入比例提取经的做法,比照部门预算的统一要求核定费支出,实行“ 预算制”,进而促进执收执罚部门依法行政。同时,各级财 政部门要改变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重预算内轻预算外的理财观念,充分认识宏观调控和财政监管的重要性,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切实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
(二)加强财政监督。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任何财政改革政策都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外资金监督要是监督乱收费、乱开支预算外资金的行为。监督的绩效表现在个方面:一是及时发现预算外资金的滥收、乱收、乱用现象; 二是对这种现出现后怎样处罚,使犯规者以后不敢轻易再犯。为了实现第一个方面的绩效,我认为必须在政府监督基础上引进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因为例如会计
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其行为动机在于发现违反国家财政纪律的行为和金额,主要收益来源于对违纪违法者的罚款,其个人利益和罚款收益紧密联结,有较 高的积极性。而且,社会监督者分布在各条战线、各地区,有众多获取信息渠
道,也具有充分的时间、精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同那些违法乱 纪者斗争,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政府监督上信息少、检查少、经费少、人 力少的缺陷。因此,在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是一项明智的选择。我国每年进行财务大检查,查出的违纪资金一年比一年 多,但违纪违规财政行为仍不断,根本原因在于处罚不严。因此,寻找一种制度安排,从严执法,对搞好监督管理至关重要。
(三)借助科技手段以及高效、智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就要堵塞收入漏洞,做到应收尽收。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的信息功能,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部门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建立起一个“ 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 的预算外资金管理体系。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部门的调控能力,使财政“ 准国库”大大提高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四)实行票据统一管理,加强源头控制,完善专用户储存。首先,收费渠道合理。预算外资金有它的合理l生和合法性,不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置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对此应由省政府组织物价、财政部门对所有收费单位收费部门进行拉网式检查,重新明确各单位收费范同、收费项目。其次,严格票据管理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源头。凡是收费单位,必须按规定到物价部门申请“ 收费许可证”,凭证收费。收费必须是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收据。而没有收费许可证或收费资金为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单位,一律停止发放票据。解决预算外资金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力的进一步划分和界定,给以地方在税收收入上的更大自主权和享受受益的权力,归根结底,就是要逐步减少预算外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中的比重直到其逐步消失。(五)完善措施及法规建设,提高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效率。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是一项政策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丁作,它不仅是权力、利益的调整,而且涉及单位性质、经费供给 以及内部减员等问题。因此,只有把它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经济体制 改革等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因此,要对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列收列支的管理方式作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逐步消除单式预算,真正发挥财政部门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尽快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体系,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还要澄清对预算外管理资金的模糊认识,扭转“ 三权不变” 和“ 谁收谁用” 的运行惯例,为进一步推动综合预算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我国预算外资金的认识和分析。由于我国预算外资金改革牵扯面广,政策性强.既涉及现有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又涉及到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重新划分和界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我国的预算外资金政策并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利用预算外资金,就必须在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必须向社会各界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之得到各方面的广泛理解和支持.确保预算外资金改革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司路,《对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思考》,2008年第五期。
【2】张裕民,《谈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010
年第十一期。
【3】陶源,《我国预算外资金问题》,2008年第九期。
【4】田疏,《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探微》,2003年第四期。
第五篇: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及改进的法律思考
发布日期:2005-11-1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刘喜梅
论文摘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因个人所得税的主体税种地位及其与人民利益直接相关,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与否已被视为一国税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尺之一。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与深入,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亦随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全国相当多的省、市,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仅次于营业税的第二大地方税种,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分配、组织收入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偷漏现象相当普遍、严重,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等弊端客观存在。究其原因,其
一、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其
二、税率结构不合理,费用扣除方式不科学;其
三、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社会评价体系偏差;其
四、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其
五、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为此,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提出几点对策: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制模式
税收征管
源泉扣缴 个人所得税1799年首创于英国,是指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税种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在我国现阶段,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并不理想。对工资薪金外个人收入难以监控,对偷税处罚不力、部门协调工作不够等等,促成个人所得税征管不力的现状。个人所得税征收不公的现象客观存在,若此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减少财税收入,扩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安定,阻碍经济发展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热点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过去的20年是我国经济总量和国民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均走在世界前列,但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却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1998年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为3.4%,2001年这一比重提高为6.6%,①而美国这一比重超过40%.我国周边的国家,如韩国、泰国、印度、印尼的比重(一般在10—20%之间)均超过我国水平。据国家税务总局最近测算的一项数据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每年的税金流失至少在一千亿元以上。其理由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占总收入水平的30%,发展中国家是15%.我国去年税收总收入一万七千亿元,个人所得税收入一千二百亿元②。如果按照发展中国家15%的比例计算,我国去年应该入库个人所得税2250亿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个人所 2 得税收入要成为国家的主要收入还不太现实。但是,个人所得税所占的比重实在是太低,如此过低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在世界上实在并不多见。可见,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现状令人堪忧。
(二)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自行申报制度不健全,代扣代缴制度又难以落到实处。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出现了大量的漏洞。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三)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③;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④。个人所得税征管首要问题是明确纳税人的收入。当前什么是一个纳税人的真正全部收入是一件难事,至少有下列行为税务机关很难控制。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以现金取得较多(劳动法规定工资薪金按月以现金支付),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于控制。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正因为有上述情况,工薪收入者就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支撑。
(四)偷税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难以监控。公民纳税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富人逃税、明星偷税好像是习以为常、无所谓的事情。在报纸上新闻报道上经常会看见、听见一些明星有钱人偷逃税款的事情。比如说毛阿敏偷税事件和刘晓庆偷税漏税案件等等。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七百余位居民 4 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的受访居民宣称自己完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与此同时,有将近24%的受访居民承认只缴纳了部分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完全缴纳者的两倍。⑤个人所得税可以说在我国是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
二、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发人们对法的尊崇,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臵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低,税收征管手段较落后,所以,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
分类税制,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项确定适用税率,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构成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分类税制必然出现取得多种收入的人,多次扣除费用、分别适用较低税率的情况,使个人所得 5 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甚微。这样不但不能全面、完整的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反而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
例如:有甲、乙两个纳税人,甲某月收入为3200元,其中工薪收入为800 元,劳务报酬收入为800 元,稿酬收入为800 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800元。按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甲本月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乙某获得工薪收入为1600 元,却要纳55元的个人所得税。乙的收入只有甲的收入的一半,甲不用纳税,乙却要缴纳55元的个人所得税。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
(二)税率结构不合理,费用扣除方式不科学。由于我国现阶段采取分类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税率依所得的性质类别不同而异,大体有三种:一是超额累进税率,即对工薪所得实行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制,对个体经营、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则实行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制;二是对其他8项所得项目适用20%的比例税率,稿酬所得在使用20%的比例税率后减征30%;三是对一次收入畸高者的劳务报酬所得适用加成征税税率。这种税率结构设计得非常繁琐、复杂,既不利于纳税人纳税,也不便于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特别是工资薪金所得,级距过多,达到九级,边际税率过高,违背了税率档次删繁就简的原则。对于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 6 酬所得同为劳动所得,而征税时却区别对待,对劳务报酬所得还要加成征收,这种做法缺乏科学的依据。
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纳税人取得相同的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所占收入的比重不同,并且每个家庭的总收入,抚养亲属的人数,用于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规定所有纳税人均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相同比率的费用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很容易在实质上造成税负不公的后果。
例如:甲和乙两个纳税人,某月甲乙都是获得收入3000元,甲是劳务报酬所得,乙是工资所得,那么,甲和乙本月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不同,甲应缴纳440元,而乙只需交纳205元。这就是由于不同的项目的税率不同造成的。而且甲乙的家庭状况有所不同,甲需要瞻养两个老人并抚养一个小孩,同时甲的配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而乙则单独生活,没有家庭上的负担。我们不难看出甲的家庭负担要比乙大得多,很明显甲乙两者是存在差异的。按照量能负担的纳税原则,甲的费用扣除额应该大于乙。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法中没有考虑到这一差异,只是以个人为计税单位进行扣除,没有确定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税负不公的状况。
(三)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及社会评价体系的偏差。“纳税光荣”还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当多的人,当自己的纯所得在免税范围内时高唱“纳税光荣”,一旦应缴纳税款时,心里总不高兴,于是就使出浑身解数逃税。越是高收入者逃税 7 的越多。他们或利用权利自订纳税标准,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权、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或拉拢税官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等手段逃税。公民法制观念不强是纳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古时已有的“苛捐杂税”之说,是对税收的对抗情绪的反映。封建社会中,农民缴纳捐税是满足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公民纳税意识薄弱的历史原因,只知服从官管,不知遵守法律是法制意识薄弱的表现。
此外,现在个税偷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评价体系有问题。有人一方面为社会捐款捐物,另一方面又在大肆偷逃税。因为社会和个人似乎都认为捐赠比纳税更有价值和意义;另外社会不觉得偷税可耻,别人也并不因此视你的诚信记录不好,不与你交往,或与你断绝交易。而在国外偷税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只要你有偷逃税行为,不但你在经营上会因此受阻,而且你的行为会受到公众的鄙视。这就是我们评价体系的偏差。
(四)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在一些发达国家,到每年4月的报税季节,不管你是蓝领还是白领,也不管你是球星歌星还是政治人物,都得把自己上一年的收入和该交的税额算清楚,如实报给税务部门。税务部门则随机抽查,一旦查出有故意偷漏的行为,不管是谁,轻则罚款补税,重则入狱,身败名裂。而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8 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⑥。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要富贵,去偷税”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致富秘诀。
(五)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一是在纳税人中的工薪层与高收入阶层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现象。虽然在理论上,税法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事实上,以工薪为惟一生活来源的劳动者的税负不轻,且在发放工薪时即通过本单位财务部门直接代扣代缴,税款“无处可逃”;而高收入阶层及富人却可以通过税前列支收入、股息和红利、期权和股份的再分配、公款负担个人高消费和买保险、现金交易等多种手段“合理避税”。高收入者和富人占有的社会资源多,纳税反而更少,这种反差在社会上会形成一种不好的导向。二是在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上,同样存在着权力与义务的不对等。经济学把税收理解成“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交易”,意思是说,政府收了税,就必须为纳税人提供各种服务。如果交完税之后,对怎么花这些税款毫无发言权,甚至被贪官污吏们挥霍浪费时,纳税人也无权臵喙,那么,不要说人们纳税的自觉性无法提高,连政府向民众收税的合法性都有问题。公民有交税的义务,同时也有监督政府如何使用这些钱的权力;国家有收税的特权,但也有为纳税人服务并接受监 9 督的义务。只有当这两方面都“依法办事”的时候,社会机制才能正常运转。
三、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目前我国采用的税制模式是分类征收税制模式,这种课税模式既缺乏弹性,又加大了征税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这种课税模式必会使税收征管更加困难和效率低下。考虑到我国目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和征管手段等都还不是很健全,因此主张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因为,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采用单纯的分项税制模式征收个人所得税,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必须要努力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仍然采用单纯的分类税制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通过改革首先向混合制过渡,然后再向综合制发展。其次,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例如前文所举的例子,有甲、乙两个纳税人,甲某月收入为3200元,其中工薪收入为800 元,劳务报酬收入为800 10 元,稿酬收入为800 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800元;而乙某获得工薪收入为1600 元。如采用综合所得课税,扣除标准仍为800元,甲的计税收入为2400元,乙的计税收入为800元,即便适用同档税率,甲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要三倍于乙。因此,使用综合所得课税,能够全面、完整体现纳税人真实的纳税能力。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税率结构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纳税人产生偷逃税款的动机,因此应该重新设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实行“少档次、低税率”的累进税率模式。首先,税率档次设计以五级为宜。其次,考虑通货膨胀、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适当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增加扣除项目。尽管个人所得税法经过了几次修正,但减除费用800元的标准始终没有调整,一直执行到现在,这显然与现今社会状况不太相符。我们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扣除项目。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因素,设立相应的扣除项目。这样将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仍以前文所举例子作比,甲和乙两个纳税人,某月甲乙都是获得收入3000元,甲是劳务报酬所得,乙是工资所得,而且甲乙的家庭状况有所不同,甲需要瞻养两个老人并抚养 11 一个小孩,同时甲的配偶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而乙则单独生活,没有家庭上的负担。如果按照量能负担的纳税原则,增加合理的扣除项目,甲的计税收入应低于乙,并且按照超额累进税率,对甲课税适用的税率应等于或小于对乙适用的税率,所以甲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小于乙。从而避免现行税制下,甲的税负大于乙的不合理现象。
(三)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享受权利者必履行义务,履行义务者就有权享有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可以相信,解决纳税义务者的权利后,其纳税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因此扩大纳税人的知情权,增加政府财政预算、财政开支的透明度,使纳税人真实感受到是国家的主人。纳税人不仅征税过程清楚,而且税款流向也明白,使纳税人的纳税抵触情绪消除。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
(四)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笔者建议,全国应进行每年多次的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加强税务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对查处的偷漏税行为,加大对纳税人罚款的数额,参照一些国家的做法——不管纳税人偷多少税,都罚其个倾家荡产,并将其偷税行为公之于众,以做到“罚一儆百”,促使其他纳税人依法纳税。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不能以罚代法,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五)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隐蔽化且支付方式现金化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征管,首选要加强税源控制。具体措施为:
1、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税源控制。采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每个有正常收入的公民设立专用的税务号码,建立收入纳税档案,使个人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在税务专号下进行。与此相联系,针对长期以来储蓄存款的非实名制使公民个人的收入不公开、不透明,以致严重妨碍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税源控制的现状,改个人储蓄存款的非实名制为税务、银行联合且微机联网前提下的实名制,增加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 13 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2、充分发挥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作用。对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控制,由支付单位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这是我国现行税法的要求。这种做法既符合国际惯例,也适合我国现阶段税收征管手段落后,专业化征管力量不强、急需形成社会征收网络的实际情况。为此,针对前些年扣缴义务人的扣缴税款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的现实,建立扣缴义务人档案,规范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和申报的程序,督导纳税人正确使用扣税凭证,加强对扣缴义务人的宣传明白其不履行税法规定的扣缴税款的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代扣代缴税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
注释:
①董树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中国税务》2003年第5期)。
②③国家税务总局编制《2003年税收统计年鉴》。④董树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税务研究》,2002年第2期。
⑤陈大有《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现状令人堪忧》。《中国税务报》2003年第28期。
⑥国家税务总局编制《2001年税收统计年鉴》、《2002年税收统计年鉴》和《2003年税收统计年鉴》。
1、李敏《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运行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2、贺然《个人所得税流失问题探析》(《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夏秋《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几点设想》(《上海财税》2003年第5期)。
4、何耀宇《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若干问题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3年第4期)。
5、阮应国《中国个人所得税现状、成因和对策》(《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6、曲国霞《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的设想》(《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7、谷莉《思考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及改进》(《福建税务》2001年第3期)。
8、李爱鸽《当代税制原则演变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扬州大学税务学报2002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