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引言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开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积极研究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说,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开始起步。研究者开始关注比如说学习、人际交往、性格特征、人格障碍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各个方面,而且相关的研究和报告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出不穷。姚本先、王道阳等人通过对《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应用心理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2008年发表的536篇关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等四大领域,而且研究机构主要是师范教育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研究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和北部地区,地区分布不平衡[1]。另外,张梅、辛自强等人通过对1986—2010年间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共考察了30多万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所得结果表明:从1986到2010年这25年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而且这种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身上。另外重点大学的学生(较之非重点大学)、城市生源学生(较之农村)、男生(较之女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更快[2]。然而,另一项研究却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3]。尽管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但是笔者认为,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必然会对大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学生面对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也会不断增加,大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日益突出,比如因心里无法承受压力或因失恋想不开而跳楼自杀等等,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因此,尽管前人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成果颇丰,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有所不同,进而提出的相应解决对策也会与时俱进、因情况而异,每个时期的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又能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所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过时的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
4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1)90%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问题,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问及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其他依次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2)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依次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67%)、就业压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48%)、对周围
环境的不适应(45%)、学习压力(44%)、经济困难(26%)、不适应大学生活(16%)。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是很乐观,有过心理方面问题的大学生竟占90%以上,可见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而且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中,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比较突出。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
通过分析《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归纳得出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或其他原因而不能顺利的与他人沟通;自卑而害怕与他人交往;嫉妒和猜疑等因素导致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忽视平等互助
5的交往原则,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而最终导致孤立无援;不同年龄之间出现代沟等[]。
(二)与求职择业等就业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缺乏选择职业的主动性;社会经验不足,对面试缺乏信心,在面试过程中出现过度紧张、害怕甚至晕场等问题;过于追求功利、对职业追求过于理想化,出现“高不从低不就”的矛盾心理;缺乏走进社会的心理准备;由于当今社会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暂时的“走后门”和不合理现象,让一些没有任何
6“背景”、家庭又贫困的大学生丧失了择业的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并因此焦虑和担心[]。
(三)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计划不妥当、无计划而感到愧疚;当看到别人很努力取得好成绩可自己却控制不住爱玩、懒惰的行为时而感到自责悔恨的矛盾心理;由于没有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而出现彷徨迷失的痛苦心理。
(四)与感情尤其是爱情有关的问题
大学生情感问题主要是友情、爱情方面的问题。其中大学生情感困扰主要集中在恋爱困扰方面,主要表现为:从众心理;与异性交往困难,喜欢某个人不敢说不敢讲陷入痛苦的单相思;陷入不正确的恋爱关系却无法自拔;由于失恋、与恋人发生矛盾等问题而苦闷、烦恼,不知道如何解决,更有甚者以死殉情;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7 责等。[]
(五)与学习压力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平时不怎么好好学习专业课,等到考试临近就选择疯狂背诵,当时间太紧考试内容复习不完时就会出现强迫、焦虑、紧张不适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且现在的大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如果出现几门功课不及格或考试作弊被发现就会面临拿不到学位证甚至退学的危险,还有英语的压力(过不了级就拿不到学位证)这使不爱学习、基础较差的的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压力。
(六)与经济困难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家庭的贫困,把自己家庭经济的贫困看作是无能、丢人甚至是耻辱,进而引发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大学贫困生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常常会感到无能为力,进而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来应对,不参加集体活动,消极的对待人生等心理问题。
(七)与其它方面有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家庭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引起的心理问题,比如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单亲家庭等等;大学生在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导致的心理问题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
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所以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应是复杂多样的。不但有家庭因素还有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可以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一)家庭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知道: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共同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共同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一项关于“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尊与情感温暖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与偏爱被试无显著相关;高自尊大学生与低自尊大学生在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亲的过度保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且父母教养方式受城乡环境等因素影响[8]。另一项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母亲管教方式对大学生社会技能产生了直接影响,其主要因子包括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父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技能之间无显著相关,但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大学生社会技能有显著性相关。即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较好[9]。另外,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打架,如果孩子在这样一个没有关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就往往会变得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的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些家庭气氛过于沉默和严厉,缺少民主的环境,这使得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结果就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又会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个性顽皮,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一味的娇惯、纵容,父母总是想方设法的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得长大后的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也就是说抗挫折能力很弱,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就会一蹶不振;还有的大学生在家里的时候衣食住行全是父母安排照顾,一旦离开父母生活就无法自理因此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学,或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总是通过高期望值来给孩子施加压力,想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愿望,这样也容易使子女产生压抑的心理,一旦受到挫折,心理的防线便崩溃了,进而导致心理障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的早期经历
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包括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甚至学习问题等都与人的早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长期的精神病临床治疗工作中,也早就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早期经历有关。弗洛伊德指出,心理变态并不是都由先天遗传和脑生理损害引起的,人成长中早期的不良好的经历也会导致心理异常。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不良的早期痛苦经历被压抑在个体心理底层的的潜意识中,一般是意识不到的,但是却可能对个体
10以后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并有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2.个体的自我认知
未进入大学之前,很多人都向往大学生活,认为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快乐的,进入大学之后就不用像高中那样辛苦和劳累了。然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多数的大学生开始对自我的评价发生转变。这些转变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方式上,还表现在知识广博、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体综合能力等方面。并且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很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又容易自卑。另外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学业比较优秀的群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大学生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得不清楚、不深刻,就会引起他们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虽然在客观现实面前,有的大学生能及时调整对自身的认识,重新确立目标,给自己提出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消沉、颓废、苦闷、烦躁、抑郁等心理反应,或者迷于玩乐、放纵自己,以此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来麻痹自己的心灵,更有甚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3.个人的心理素质
在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事实上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出现心理障碍,有的人没有。相关研究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性格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比如说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这种先天的气质类型使得他们的心理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另外,他们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心理内向、心胸狭窄、神经质、多愁善感又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跟别人交流,自卑感比较重,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比较困难,活动范围较狭小。所以,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4.个体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
1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1]。我们都知道,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是在18—25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危机的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多种矛盾比如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情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依赖性与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心理困惑与寻求理解之间的矛盾,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之间的矛盾等等,大学生时期的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成长过程中必须会经历的,解决好了大学生就能顺利的向前发展,如果解决不好,长期处于矛盾的冲突中,再加上大学生由于冲动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说有的大学生青春初期对自我形象的认同还未彻底解决,到了大学,看到别人俊俏漂亮、身材苗条、穿着潇洒迷人,就会感觉到自惭形秽,长时间调适不好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另外,大学生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以前老师的严厉管教和家长的严格监视,虽然压力骤然减轻,但是大学生的心理上却可能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一下子没有了奋斗的目标。结果,迷茫、困惑、自责,慢慢的就很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再者,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向往朦胧的校园爱情,渴望能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期待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甜蜜爱情。他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经验,害怕自己一不小心说错话或者做错事,会被异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闭自己,结果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的大学生因为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别人的家庭比自己富裕过得比自己好,出于嫉妒心理,到处找别人的弱点,说别人的坏话,讽刺别人,这样的大学生不是想要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赶上别人,而是企图用种种卑鄙的方式诋毁对方,他们本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是错误的有问题的;另外,大学生的心理冲突还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心理上却还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这种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差距,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也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问题。
(三)社会因素 人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种属性,而我们都知道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标准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时时刻刻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的现象、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教育都压迫着大学生的心灵;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及其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不管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都给大学生的健康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暗中潜滋着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得大学生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等各种各样的12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大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可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尤其是那些在大学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而又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认为既然活着那么累还不如选择一死了之。上述原因就像一块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大学生的心头,又像一张张无形的网将大学生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大学生健康的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他们也就走上了不健康的心理历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方面
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进行教育。有关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13]。所以父母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来教育孩子。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其中民主性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孩14子的个性成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充分尊重爱护孩子,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要求,经常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另外,由于大学生的个性较之前更加独立、思想也逐渐趋于成熟,所以对于大学生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行为,父母不要动辄就训斥、打骂这样只会使大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逆反心理。相反,父母应该对其进行耐心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在挫折中受到教育,进而引导其自己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和决定。
(二)个人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
作为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要对自己要有一个恰当正确的评价。不过分追求完美,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大学生能够坦然地接受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现实,承认自己有缺点并且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那么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也就不再可怕了。另外,大学生还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总是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害怕让别人失望,这是一种压抑自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造成某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大学生要意识到: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他人的意见和评价。其次要规划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适时的放松是可以的,但不可以一味的放纵,否则看到别人大学四年硕果累累而自己除了玩却什么也没有获得时,会愧疚加上自责,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
2.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 人格的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而言,健康的人格应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性格特征、稳定乐观的情绪、良好的社交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六个方面。所以大学生要自觉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品质,就要学会正确评价客观事物,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情景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要客观熟悉自己,也要客观熟悉他人。要自觉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尊重,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还要学会宽容,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有宽宏大量的胸襟、多看到别人的优点、能容忍别人的不足,同时不要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别人。更要以诚相待,对大学生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未来走
5向社会的通行证,所以要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以此获得真诚的友谊[1]。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相关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积极的情绪不仅能够降低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
16险,而且能够降低个体的心理易感性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另外大学生还应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积极参加业余活动, 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还要多参加娱乐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消除疲劳, 还能松弛情绪, 解除苦闷, 增加生活的乐趣, 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 大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 开阔视野, 有利于寻找广泛的社会支持。
4.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首先,作为在校大学生,要懂得把自己的学业放在首位,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才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其次,大学生自己还要懂得爱情是需要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信任的,爱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体谅对方可以为自己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相互信任是自己自信的表现,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自己道德上的修养,它是大学生获得崇高甜蜜爱情的基础。再者,由于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总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大学生的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对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当前为了爱情而丢失生命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所以,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爱情遭受挫折后,大学生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减轻失恋的痛苦。并且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社会方面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当前,大学生所遇到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扰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历和面对的问题。由于处于青春时期的大学生心理上尚未完全的成熟,所以不仅要及时适当正确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引导,还要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由亲人、朋友、同学、老师以及周围其他人员共同组成。这样如果发现大学生有什么心理困扰、心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就能及时的帮助他们化解心
[17]中的困扰,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四)学校方面
1.多开展与就业有关的讲座和指导,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心理问题
据统计,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4万,2009年又比2008年增加了50万,所以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就业方面看起来也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在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感觉到就业并不是那么困难,并不是“毕业即失业”,社会上还是需要很多人才的,只要现在努力学习拥有真才实学,那将来必定会有发展前途的,因为“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以此激起大学生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去除他们的焦虑心理。同时,还要指导大学生选择与自己性格相匹配的或者自己喜欢的职业领域,多传授面试的技巧和注意的事项,最好来个现场模拟,增加大学生的就业信心。2.多组织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
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非常内向、不善于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更要关爱有加、耐心引导、给予积极鼓励,让这部分学生慢慢的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封闭的自我,最终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3.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方面的发展正在趋向成熟,但是还没有完全的趋向成熟,所以还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状态。所以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让大学生多过集体生活,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大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树立他们的团体协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多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还要对大学生的心态进行正确的指引,我们知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指引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这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4.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保健网络
作为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各大高校,更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以院、系、班级这3级为主的心理保健网络,帮助在校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障碍。首先,各大高校,不管有没有心理系或心理学专业,都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素质较高的心理咨询人员,一旦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在校大学生,专业心理咨询师就要主动地去提供心理咨询,以避免像马加爵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其次,要对各院系的辅导员要进行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方面的工作,还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再者,如果有条件的话,各个班级可以通过选拔挑选出一两位负责任的学生担任心理保健委员,及时关注班级内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尽早的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价值的课题。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以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芮雪,王道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计量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664-679.[3]李全彩.大学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1):47—48.[4]中国大学生.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314c5c5aa00b52acfc7cadb.html,2011-5-3.[5]薛德钧,田晓红.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8—51.[6]欧晓霞,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1—117.[7]何彬生,刘波,吴建芳.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4-123.[8]肖丽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5):40—44.[9]张蕾,吴鑫德,黎海燕.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技能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5):87—93.[10]荣格.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54.[11]心理冲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50158.htm,2011-11-16.[12]李育辉.高中到大学阶段学生的压力应对变化[J].心理科学,2012,(35):396-400.[13]李春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成人教育,2012,(1):68—69.[14]章连明,施小红.浅析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产生产生的家庭根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0.[15]辛自强,周正.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44—353.[16] 董研,王琦,邢采.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的进展[J].心理科学,2012,(35):487—493.[17]石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教育教改增刊,2007:57—58.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贾文华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细心的的指导,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我要真诚的向贾文华老师道一声:谢谢,老师您辛苦了!另外,我还要感谢在大学期间传授我知识的老师们,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该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谢谢你们!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很欠缺,水平还不高。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所以以后我要更努力的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0985011 12贾鑫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 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 发生了快速发展和深刻的变革;同时, 也出现了社会成员个体的大量的社会适应和心理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继1958 年召开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以来, 分别于1986 年和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精神卫生年”的2001 年召开了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中国在“精神卫生年”的主要议题是: 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指示精神, 确定新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发展策略与目标, 动员全社会参与, 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 其心理健康程度是衡量社会成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也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因素。目前,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逐渐增多, 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并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策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术界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标准, 但是大致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依据该标准, 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对特定地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
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相对独特的社会群体, 在新时期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的工作重点、发展策略和目标, 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对相关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 对相关问题进行客观描述和合理解释, 我们于2000 年对西北地区八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想通过这次调查, 了解西北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析其特点, 并对这些特点之间以及它们与大学生成才之间的联系做出初步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主要指具有与个体年龄发展相应的认识水平、积极情绪, 同客观实际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为, 以及良好的人格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系着未来社会的人文品质和综合竞争力。但根据调查资料,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1994 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抽查结果显示有20.3% 的人存在着心理问题;还有调查表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 大学生心理卫生不良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不能不引起广泛关注。那么, 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 他们正面临求学、求职、求偶等重大人生选择, 又由于环境和社会角色与过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造成大学阶段特殊的心态。
(一)奋斗目标上的变化
初高中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上大学, 考上大学后这一人生目标实现了, 下一步该如何走, 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比较大。如将来出国深造、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寻找机会走仕途、自己创业打天下做老板、或只希望过自己喜欢的清新淡雅的生活⋯⋯目标不同, 大学生们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就会有很大不同, 或者拼命苦读或轻松逍遥过生活。
(二)自我认识的变化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 大学阶段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发展到较高水平, 能够知道自己在新环境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在初高中阶段, 学生和家长以及教师的首选评价指标就是成绩如何,其它指标均可忽略不计, 此阶段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很容易确定。上大学之后, 周围的同学们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学习上的优势变得不明显,需要重新从全方
位评价自己, 包括大学学习成绩、新环境的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组织能力等等。在这许多的变化中, 学生判断、调整得如何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三)情感需求上的变化
情感的需求和体验在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高峰期。早恋是中学老师和家长绝不允许的, 即使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系也是家长和老师提防的。而到大学阶段, 这种控制已经相对弱化,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同意学生的异性交往或者恋爱, 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讲, 真正的情感体验是第一次, 没有经验,有时是成功的喜悦, 有时是失恋的痛苦。这方面的心理发展毕竟远不如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没有了父母在身边的关怀, 心理的困扰无处排解, 挫折感受也就尤其深刻。
(四)对社会认同的变化
初高中阶段, 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没有什么机会接触社会, 他们的年龄和主要责任也使得他们没有必要过多接触社会。他们没有实质性地处身于社会环境之中, 对社会的复杂没有切身感受, 很多听到的或看到的都被“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而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了社会, 各种社会现象、人际关系都要自己处理, 比如社会的阴暗面对美好理想的影响、政治中的腐败对信仰建立和维持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对社会态度的变化, 也就相应地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学习压力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影响因素
每门考试合格的压力, 争取第一的压力, 发挥特长的压力, 这些都使学生每天在三点一线式的紧张忙碌中度过, 同学之间的竞争使个别同学不能忍受而走上自杀之路, 更多的同学则是默默地承受,只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发泄一下, 以缓解心中的郁闷。有调查表明, 大学生中由压力而引起的自杀人数在7% 以上。
(二)恋爱失败也是一种显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青春期青年的情绪本来就不稳定, 易喜易怒情绪爆发时很难控制, 很难扭转。恋爱又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所以恋爱问题不能轻视。大学期间由于恋爱失败而引起的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现已在各高校中引起了高度重视。恋爱成功与否本来就是喜忧参半的, 但对于极少数学生来讲, 却不接受失恋的挫折, 甚至一厢情愿, 这种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恋爱观, 不仅害了自己,也破坏了良好的异性关系, 给对方亦造成重大的心理压力, 如忧郁、紧张、敏感、恐惧、压抑。恋爱双方因此都产生心理故障。
(三)家庭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且普遍的心理因素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对待他人和社会,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 他们的性格如何, 家庭气氛如何, 父母的养育态度和方式如何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子女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对社会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家庭经济水平影响。经济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的性格、价值观等。高收入家庭的子女的优越感、唯我独尊和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的自卑感、对金钱的切实压力, 都会在两个极端上影响他们对他人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如一些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总是自视高贵, 缺乏同情心, 在同学中不被接纳, 与同学关系紧张, 引发攻击、逆反、对抗等情绪;而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的自卑也使他们总是低估自己, 过分地保护自己, 内心产生消极的、敌对的情绪。
(四)性格中的某些不足同样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很多研究都表明性格中如自卑、固执、依赖、忧郁、自控能力差等都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子女是比较溺爱的, 同时也寄予了厚望, 一心希望子女出人头地, 再加上应试教育对家长和子女双方的压力, 使很多家长在子女考上大学之前不把子女性格的塑造放在首要位置, 造成子女的性格出现了偏差, 比如自我中心、依赖、责任心差、合作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等等, 这些都使学生适应新环境、维
护良好生存环境有困难。
(五)就业困扰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大因素
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 大学毕业就业制度的深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 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就业, 许多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 有人觉得无能为力, 有人感到怀才不遇, 有人后悔大学没学好, 有人在选择单位时犹豫不决, 有人感叹自己没有个当官的父母, 有人没就业, 就想到了下岗威胁, 等等。另外, 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评价自己, 期望值过高, 一心向往大城市、大机关、涉外单位, 追求高薪、高待遇, 一旦达不到个人要求, 就心灰意懒, 怨天尤人, 自暴自弃, 思想情绪极不稳定, 影响心理健康。
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
面对新形势, 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 从领导到教师都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当成大事抓, 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可以结合教学工作开设《大学生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健康与素质》等心理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学知识, 培养心理健康意识, 主动对自身心理进行自我教育和调理。
(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学校应比较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采用多种灵活的途径全方位地进行宣传教育, 如利用板报、宣传橱窗、广播、校内报刊、专题讲座和校园网络等形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心理问题的讨论与教育, 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 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心理问题, 进行专题性辅导, 以促进其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消除心理压力和障碍, 保持良好心态。
(三)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热线
有些大学生已经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所以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热线电话, 对这些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是非常适宜的。通过咨询,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态, 引导他们缓解心理紧张和冲突, 提高其适应与生存能力, 矫正其心理障碍, 使其恢复心理平衡,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四)为学生提供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的环境
目前在全国教育领域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和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相辅相成的。应试教育中只算分数的高低, 无暇顾及生存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开拓进取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离开父母或教师很难找到精神寄托, 不能克服面临的艰难困苦。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感受挫折, 适应挫折, 并能战胜挫折。
(五)适当开展心理拓展训练, 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
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简便易行的专题性心理拓展训练, 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如在心理学教学中, 可以利用本校的教学条件, 结合北京大学推出的JS 训练方法, 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抗挫折能力训练、团队协作精神训练等。从而达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 培养现代人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正确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合格人才
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应正确对待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他们正处在由学生到社会生产力的转变期,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还不成熟。面对困难、诱惑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一旦产生认识上或选择上的错误就会导致心理期望与现实间的偏差或失败,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打击;如若引导、排解不及时将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社会都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一切,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1)正确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离开父母亲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大学这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容易产生紧张和不适感,这时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怀、详细介绍学
校生活的小手册(利用图文对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日常生活、校园的行为规范等进行详细介绍)或多媒体宣传品(在校园网上设置学校生活介绍栏目,利用电影片段和图文介绍大学生活)会使入校新生较快地了解自己新的生活环境,从而舒缓、化解这种紧张和不适感,使入校新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适应校园生活。
新入校的大学生,刚刚从高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相当多的学生心理深处存在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没有做好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业压力的思想准备,有的甚至觉得上了大学可以好好的歇一歇。学校应该在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的同时,针对学生这种状况安排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学习指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针对学生习惯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的现实,学校应建立导师指导制,学生一入学就确定一名老师作为其在生活、学习上的导师,使学生一入学就能在生活和学习上得到老师的可靠指导。同时建立学业方向指导机构,学生可以就专业前景、社会需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使同学在学习方法与方向上得到知识面宽、了解各学科发展方向的老教授的指导。
(2)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大学生单纯幼稚,可塑性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新环境面前难辨是非,加之长期在家长和学校细心营造的保护圈中生活,脱离实际、易感情用事。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调整心理状态,锻炼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以达到思想和心理相统一。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如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的人和事,帮助他们提高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本领,交给他们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
其次,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善于独立思考,对生硬的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课不能是单纯的课堂教育,应用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载体,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活动心得;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分辨能力。
建立学生和教师的沟通网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要能及时发现,同时要尊重他们、主动关心他们,分析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恢复其心理健康。
(3)加强法律、道德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开设相应的法律、道德课程,举办有针对性的报告会和宣传活动,使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分清哪些是可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触碰的。
(4)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一个人的才能主要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四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作为教育机构只能从环境和教育两方面入手。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讲方法的培养人的工作。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环境和教育方式,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逐步形成和提高。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学过程影响、通过老师的正面引导、通过个体的认识与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健康品质。
(5)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针对大学生所处成长阶段需要引导、帮助的特点,高等学校不仅应该有一定数量和有专业水准的、相对稳定的学生工作队伍,而且应该发动所有教师积极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足够多的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出现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学生工作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与咨询, 给学生提供宽松、健康、以人为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下的最新定义中,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并列为健康的三要素。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快,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最集中和最复杂的时期,此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北京6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等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3%—5%。北京16所高校调查报告,大学生因精神疾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3%和64.4%。浙工大每年新生入学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发现,平均有2.0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卫生部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中国犯罪研究会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大学生犯罪占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12%。大学生犯案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54.5%,2002年较2001年增加97.1%
生联系在一起,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轻生现象屡有发生
2007年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女生从科技楼11层坠下,当场身亡;5月14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内的一名大二男生坠楼身亡。5月14日凌晨,清华大学一名女生从一栋学生宿舍7层坠下身亡。5月8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从主教学楼坠下身亡„„
一些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选择在5月结束自己的生命,5月竟变成了阴郁恐怖的“黑五月”。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大多数都发生在重点高校。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到底怎么了?
(二)刑事案件层出不穷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公布了2005-2006年海淀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分析,两年来,114名在校大学生(包括统招、民办、自考、成教等)被审查批捕,受理审查批捕的85件案件中侵财案件最多,其中盗窃类案件比率最高。[3][1]【2】。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和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
此外,校园犯罪已经成为广泛的国际现象,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应引起所有教育界的反思。
2007年5月31日,徐州矿业大学发生三名学生铊中毒事件。经过警方调查此次事件系同学为报复而投毒,起因竟然是这几个同学不和他玩了。透过这起事件,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精神的中毒与排毒问题。马加爵把锤子挥向同学,是因为同学在打牌的时候羞辱了他;刘海洋把浓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熊,只是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是否向人们说的那样灵敏„„
„„
这些也许只是个案,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大学生都怎么了?或杀人,或自杀,或违法犯罪,都不把生命当回事,她们怎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走上不归路?让人思索的是我们大学教育是不是忽视了什么?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对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人数100人,其中男生80人、女生20人;研究生5人,本科生95人。调查结果显示,65.75%的受访学生承认曾受到心理问题困扰,但只有10.22%的学生选择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而在调查人群中,受人际关系困扰的占到了总数的38.53%,学习问题的占到41.89%。同时,有40.79%的受访学生对自身前途感觉茫然,感觉自卑的学生比例也占到了13.25%。此外,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成为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
(一)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
由于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化,使不少常规被打破,同时也带来了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生事物的观念不断产生,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日益纷繁复杂。同时,正确的和错误的,积极的和消极的,陌生的和熟悉的,预料之中的和无法想象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现象掺和到一起,相互矛盾又相互影响,一切变得复杂化,从而搅乱了人们的思想,混淆了既往的是非标准。现代的大学生正处在这个变化环境中,尽管他们是崇尚变化的一代,但他们的思想和习惯却依然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加之他们人格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社会阅历浅,使他们缺少对社会巨变的足够思想准备,特别是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一时间调整不过来,也适应不过来。
在调查中,有39%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习、择业压力过大,这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反映,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考研梦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而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却发现大学前“惟我独尊”的情形不存在了,他们为了保持自己以前的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因为对手今非昔比,个个都强。这使得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从没有经历过挫折,[5][4]
这次是一个考验。此外,情感的关怀在大学里面是稀缺品,这使得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感到困惑,从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毕业时,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不但大,而且是十几年来压力总释放的导火索,用即将要喷发的火山来形容也不夸张。因为高中时,我们会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上了大学,压力依旧,会说毕了业找到了工作就解脱了,我们总有个希望。写不出论文、毕不了业、找不到好工作,希望破灭了,以前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便会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学历越高,学校越是名牌的人,承受的压力越大。极端的会选择自杀,在他们看来,死亡不恐怖,死亡是一种解脱。但是,这种解脱其实是一种逃避,是对生命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抑郁症困扰着大学生
据有关资料反映,有15-2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抑郁症已成为世界五大病因之一,并成为致命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抑郁症、癌症及艾滋病并列为21世纪的三大疾病。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导致抑郁。
在调查中显示,有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心理。他们表示,在遇到困境或者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有学生说:“现在社会对每个人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也给自己设定了比较高的门槛,并且设定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信念。因为我觉得自己输不起,一旦失败了就会和同起点的人差一大阶,自己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挫折和失败在我看来很可怕„„”
这部分人往往把自身的弱点加以泛化,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大部分活动丧失兴趣,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他们沉闷、恐惧、焦虑的情绪无法排解,生活中有严重的无助感、精神极度疲惫,学习感到吃力费劲,有强烈的自责感和负罪感。于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孤僻离群,甚至悲观失望。据相关资料显示,约占15%的抑郁症患者可能轻生,通常选择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
(三)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目标,感到生活压抑,从而导致郁闷、迷茫的情绪出现,这是此次接受调查中的1/3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松懈散漫,对学习感到厌倦,对学校和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没有远
大理想和人生目标,也没有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事业追求,整天混日子,随波逐流。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生对大学抱有一种伊甸园式的幻想,认为一切都将是新鲜和完美的。然而,进入大学暂时的新鲜感消失后,许多同学发现大学生活其实枯燥无味,全无想象中的浪漫与美好,于是陷入矛盾之中,产生失望心理。二是目标暂时失去的间歇心理,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该松口气、歇歇脚了,该好好地玩一玩了,于是学习提不起劲,整天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在彷徨和无聊中打发日子,这种现象在大一学生中普遍存在,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可能导致意志消沉,失去进取意识和奋斗目标。
(四)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目前已有发达国家将幸福快乐作为国家发展的最大目标。诚然,在过去的五十年,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没有与之相匹配,而影响人快乐的重要因素是人际关系,应该关怀生命,纳悦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
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陷于孤独、孤僻之中;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
有一位大三学生,平时他很少和舍友交流。作为独生子的他,总觉得舍友们的思想和做法与自己格格不入。与舍友和同学相比,他更愿意在网络中寻找倾诉对象,因此,QQ聊天成了他主要的交流方式。同时还有很多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出现问题没有倾诉的对象,不良情绪无法宣泄。当调查中间及“你怎样发泄你的不良情绪”时,有相当多的人都选择遇到不良情绪时选择“闷在心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对记者说:“我觉得社会很复杂,所以也不太相信别人,遇到什么事情我想还是自己解决得好。”
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大学生的此种做法表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情绪不好的话,一味“闷在心里”自己又不能及时进行调适,那么负面情绪的淤积将可能导致危机心理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
(一)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入学教育是使学生了解、适应新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较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学习方法等,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新生入学时的军训,是新生互相认识,建立感情和友谊,结交新朋友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学生摆脱离开父母所带来的孤独和不安,以良好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勇敢地面对挫折
高等学校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教育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增长才干。在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所以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树立人生目标,怎样学习和求知,掌握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确保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也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面对同样的玫瑰花,有人说美丽的花上长了刺,也有人说刺上长出了美丽的花。悲观与乐观、消极与积极的差别就在于此。他启示我们在自卑时要会换一个角度思考,从另一个方面来刺激自己,不要总是沉浸在失意之中。要坚信,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失败,失败过不等于失败者,只有走向成功的曲折。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压抑自己,要善于排解。排解的方法有很多:通过心理训练使自己的性格完善,变得健康快乐;看书、听音乐、上网来转移情绪;找朋友聊天、购物、运动、大吃宣泄自己。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要能承受挫折,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咨询是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水平不够,力量薄弱,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走进心理咨询室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怯懦的学生,他们往往最需要帮助,却最缺乏勇气,因此,还应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心理问题,这对于开展好心理卫生咨询至关重要。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建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校园文化,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规范自身行为。因此,应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而且能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要正确认识自我,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发现自己独特的方面,树立自信心。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段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在这里,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独立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但是,当大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复杂,有时甚至是那么地难以驾驭。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人生课题;有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对抗生活。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因此,作为学生应把健康的心理,积极进取的心态,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实现自身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效地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正如梁启超所说:“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为端,皆归本于学校。”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预防并积极有效地干预,促进人才良性发展。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6月6日下午,我们学习了来自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郑安云教授的题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的报告。
郑安云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人的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文化不能实现,力量无从战斗,财富变成废物,只是无法利用”。郑安云教授从21世纪健康人的标准入手开始谈起,并区分了健康与亚健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项标准,如智力正常、办事效率高,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意志品质较好、耐挫能力强,自我意识正确、悦纳自我等。她通过多个真实的案例,向我们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与就业关系问题、贫困生问题等。她特别提醒在场的学生骨干和班主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学生群体问题以及大学生在心理辅导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讲座通过对案例生动形象地解读和分析,扩充了我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正确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通过正确的途径帮助周围的同学,从最大意义上发挥大学生骨干的模范作用。
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改变,许多大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怨自卑,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士追求成功的首要建构要素,它不仅仅是健康人生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的起点。优秀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气质等个性因素,还包括自己的修养和思维等后天磨练的因素。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下,只有真正心理上健康的人,才能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顶峰。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铭记:年轻时多一分磨砺,少一分安逸,在今后的岁月里就会少一分懦弱与无能,多一点坚强与自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令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富有成就!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顺心,但如果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怀着一份感激的心情去面对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快乐!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勇敢的迈向人生,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摘要:本文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索,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素质,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为我院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的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我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字
当接连不断的大学生自杀似乎已不是新闻的时候,今天,大学考场里那个空荡荡的座位,是否再次震撼我们的心灵?
1、自杀事件:
2010年5月28日上午9时30分左右,西南政法大学一名大四女生从该校渝北校区第四教学楼6楼跳下,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无效后死亡„„据校方分析,至少有两种原因导致了该名学生自杀:一是自杀学生在情感上有很大困惑,二是与家长沟通存在问题。
2005年6月21日22时40分左右,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张乃健从学校中心教学楼13层的厕所窗户跳楼自杀。
2001年12月31日上午,广州市五山某高校2000级研究生坠楼身亡。据了解,他们
研究生的每门课要根据成绩排名,排在最后5%~10%的学生,给予黄牌,累计三个黄牌就换一个红牌,得红牌的学生毕业难度较大。该学生可能是成绩太差,受不了刺激
2、犯罪事件:
《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即将毕业的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周一超参加公务员应聘,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后,竟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1死1伤。
2002年3月上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一分院批准逮逋了涉嫌故意杀人的大学生马晓明。只因功课不好被学校“劝其退学”,上个月,自感没法向家里交待的马晓明把自己的爸爸和奶奶杀死了。
22岁的刘海洋,原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2002年一二月间,他先后两次在北京动物园熊山黑熊、棕熊展区,分别将事先准备的氢氧化钠(俗称“火碱”)溶液、硫酸溶液,向展区内的黑熊和棕熊倾倒,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伤熊”案一时间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热点。
„„
一桩一桩血的事实,像针一般扎进我们的眼睛,你是否感觉到触目惊心? 比事实更加触目惊心的,是数字。
卫生部2002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4年,中南大学自杀预防研究所徐彗兰等人在对该校623人的调查中发现(有效问卷为610份):有89人(占总样本的14.6%)表述自己在一年内认真想过要
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人也在今年对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三年级最高(为13%),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高于成绩好的学生,文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代学生从小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被称之为“在蜜罐里”泡大的新生一代,家长花重金租房陪儿女读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郁闷”一词成了他们的常用语。与过去艰苦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有较大落差,造成在遇到竞选班干部落选、奖学金没评上、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时,都会使一些学生烦躁易怒、自卑苦闷。此外,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教师的授课方式常常会使许多学生不能认同。大学汇集了各地中学尖子,许多学子会因学业成绩不再显赫而产生自卑、焦虑和不适感觉,若迟迟不能调整,长期压抑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而目前有些学校对学生战胜挫折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也使这种状况的扭转迟缓。
(2)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中年级学生就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然而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引发校园极端事件。
(3)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这种特殊环境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交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中喜怒哀乐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偏差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
(4)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热议的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如意的学生,与
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对于贫困生来说,“富二代”的一掷千金很可能是一个刺激,并由此引发情绪反应或者人际矛盾。而有的“富二代”学生由于对贫困学生缺乏同情心,也可能会在朝夕相处中伤害到贫困生的自尊,引发人际纠纷,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加剧。
(5)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存在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临近毕业而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关爱忽视,将使这方面问题难
以化解。
上述在现阶段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种解决方法
(一)、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
1、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门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具体措施: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大学生也可以自己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如义务执教、社区义务服务等有益活动:实践证明,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地培养出自主、自强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2、保持良好、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的生活,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是密不可分的。保持良好、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健康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
体素质:③完美的人格展现。完美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该正确对待客观事物,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学校生活:④培养积极极向上的个性特点: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培养良好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要注意:(1)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
(2)在口常生活中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广阔的胸怀,不以自我为中心;
(3)富有同情心,能经常想到别人,不一时冲动感情用事;
(4)遇事能客观冷静地分析.正确理智地进行处理和判断,不固执已见不主观;(5)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解决矛盾。
(二)、完善学校和社会培育机制: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虽然门前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心理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
2、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会碰到一些心理困惑。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
3、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普及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是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包括发展咨询、适应咨询、障碍咨询,它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有效的途径。通过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普及心理学知识可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调节,心理困惑得到消除,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
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当今大学生的心里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经过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当今大学生心里问题的措施。希望通过我们本次的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可以为一些有心里问题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帮助,也祝愿所有人能够以一颗健康、开朗、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李冬生,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黄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宜春医专学报 [3] 李世芬,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现代大学教育
[4] 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5] 李长文,时长江.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 [6] 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7] 李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