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专业2011届 林艳红 指导老师:福州教育学院 黄鹤良(助理研究员)
摘要: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于小学。随着全国各地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里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恰当的心理科学的有效指导下有序而地开发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潜能,以期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本人以及老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学生进一步产生心理上的异常,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并塑造良好的心理人格和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正文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纵观建国后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其中虽然培养出了众多于国于民有用的大量人才,但这也同时存在着相对更为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品德教育,重视身体素质、轻视心理素质的不良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部分地方甚至是极少或者不被)受到重视。庆幸的是,在这些年来,随着教育界理念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往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理性认识并承认。为此,我国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士明确地提出了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水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为关注心理教育成果,了解在我国普遍开展的学校心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市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我在网络上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收集,并结合在我实习时采集到的 1
数据进行了测验,旨在了解本市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现状,分析本市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及成因及其成因。根据华东师大心理学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xt,简称MIIT)为主要构成方向的调查研究。其一共由8个方面构成,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一个方面的得分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转换成可以互相对比的标准分,8个方面的标准分相加即为整个调查的焦虑倾向的标准分。这个调查从若干所福州小学的三年级到六年级抽取,总共抽取了346个人,男女比例为186:160,年龄段
福州小学生MIIT分性别结果1086420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度量表项男女集中在8——16岁。
通过这个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可以很直观得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得分
(一)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占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前两位的分别是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在这里我想要对这两个倾向做一点说明:这两者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根据心理学教材的定义,冲动倾向是指“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其中,家庭教育与之无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的要求在家庭中过于容易被满足,就易使孩子养成固执、任性及情绪易变的不良心理特点。首先造成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过度的父母溺爱和娇生惯养,从而形成了过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格的缺乏等等。其具体表现往往为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无法安定下来。其次,在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形成过程中,在应试教育下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人格和个性的培养的形式下的错误的教学观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过早地承担较大的学习负担,加上家庭和学校又没有对其施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情绪就容易失调。
(二)对人焦虑。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三位因素,主要表现为:在人多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不安,在被他人议论或批判后会有很落寞或失望的感觉,而且在人际关系上也较为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这些学生面临着各种精神压力,因为人际关系冲突比例较大,且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或自杀的情况也屡见发生。
(三)自责倾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四的是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事情的发展不如意或是和自己原本的意图不同时,学生总是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从而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究其原因,自责倾向产生的根源是害怕他人会对自己失去爱而感到不安。当小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老师或者同学的冷落,从而觉得自己被抛弃时,往往会形成自责倾向。如:当父母、教师或者其他对孩子来说是占据了比较强势地位的人对孩子过分严厉、不可反驳、专制地挫伤了儿童的自尊心时,儿童从权威人士身上感受不到爱,从而便会较为容易出现自责心理;当对过于渴望别人对自己的爱时,有可能仅仅是一点小事就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再被他们所爱了。而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便会较为容易产生自责倾向,把学习视为畏途。
(四)男女差异。在这个测验里,大多女生的得分都高于男生,这也就表明了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现象:产生差异的四个问题恰恰就是小学生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的5个内容中的4个。话句话说,在小学生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在学校中,教师们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使男女生在遇到不同的奖惩情况时,往往会认为这是由于他们的性别不同造就的。从而使自己与异性之间不自觉地划出一道结界。(最显著的表现:三八线)
教师通常的性别角色教育可以追溯到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早期,但教师却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对男女生进行不同的教育(Garrahy,2001)。儿童倾向于将不同性别区分开来,而教师通常允许甚至是鼓励这种隔离(Thorne,1993)。此外,儿童也会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里女性老师往往占据了大多数。在许多小学里,仅有的男性角色是他们的监护人。女小学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往往和男性老师有所不同(Montecinos & Nielsen,1997)。据报道称,女性往往在小学时就选择想要成为小学老师,而男性往往并非如此。而且,相比于男性,更多的女性从事小学教育的时间要更长。这些不同有可能影响了男女之间价值观的不同。
2.除去学生主动和被动地将自己与异性隔离开,还存在着其他的原因。国内外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不少研究,总的来说就是社会在对于女性外在的要求要高于男性。人们总是对女孩子的坐、行、说话语气和姿态等有较大的要求,相 3
反地,对男性的要求就没有这么严格,女生也因此要背上较大的心理负担。
3.除却自身条件,环境——家庭和学校——同时也是使学生因性别差异而出现不同心理问题的一大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男主外与主内”的家庭模式使男孩子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应该是“坚强”的,父亲的榜样使男孩子们养成了不将委屈、难过等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养成较为坚毅的性格;而母亲温柔、柔弱和细腻的榜样使女孩子们使对家人的来往更加注重,对于社会上和外人的交际却是相对轻视,导致对于一些对外交际方面较弱。就如之前所说,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中男女教师比例的较大失衡(女多男少)使小学校园中“阴柔之气盛,阳刚之气靡”的状况持续了许久。在这样的环境中,男生会觉得自己处于一个“弱势”的环境,更由于影响自己的人女性居多,从而使男生自己的角色认定在社会期许和女性教师的管理下产生偏差;而女生则处在一个相对强势的环境中,相对于她们的男同学,他们有了更符合自己的性别的参照对象,但由于年龄上的差异,和榜样的相似度毕竟相差甚远,进而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心理健康发展,更新教育观念。
人格的基础通过教养与教育在青春期之前基本形成,这无论从脑生理学的角度,还是大脑新皮质(知性部分)的功能业已基本完成的角度,都已经得到了证实。而且,思春期以后,人生旅途中发生的诸多问题,都将受青春期之前形成的性格倾向所影响。另外,构成人类心理本源的大部分潜意识或前意识,皆形成于这一时期之前。
所以说,相比于学前时期的幼稚和无法沟通,中学时期的人格相对成型,小学是培养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完备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最重要时期之一。过去的几十年里,甚至是我国的历史上,我们的教育一向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也就是说,除却学生的智力上的培养,其他方面往往得不到相同地位的重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不会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及时加以关注,会有一小部分小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会渐渐得到发展,从而导致在今后的时间里成为足以影响生活、学习或工作的重大心理问题。班主任是学生最信任的,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长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 4
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境感染,当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要一如既往的、充满自信的面对一切,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来影响、教育学生。班主任平时还要注意选择一些勇敢进取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中表扬先进,激励落后。其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生活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课内和课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二)正视心理咨询的意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国家心理咨询还不普及,提及心理咨询这个词,很多人会立刻把它与“精神病”、“心理变态”等字眼联系起来,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严重障碍的患者或是精神病人才会去咨询。其实,人们寻求心理咨询员的帮助,就像对好友倾诉心声一样随意,只不过咨询员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在倾听当事人的苦闷与愤懑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当事人找到心结所在,及时提供建议,给予引导,让当事人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02-1987)认为,咨询员能够给予当事人一种安全感,使他们能从容地放开自己,正视自己曾经否定的经历。
小学生生长的环境中,应该培养起一种促使小学生在心理出现疑惑时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心理咨询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的一种帮助,使人们的意识里不要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变态,减轻直至消除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的压力。并且要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教室内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养,需要经常外出学习、交流,需要购买相关的图书、订阅相关的报刊,经常要制作一些订件,要开展科研活动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措施,学校应当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三)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一致。
学校应积极保持和学生家庭以及监护人的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保持一致,尽可能地使小学生的监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保持在一个对小学生相对有利的方向,并减少在学生面对不同的教育丈量手段时对于该接受哪种教育的疑惑。学校方面,学校应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将之渗透于 5
学科教学之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方面,父母应开辟与子女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子女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世界观有场所进行倾诉,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四)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
以不同性别为例,男女小学生之间由于不同的社会期望、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交际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有不同的切入点和教育方法;而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帮助时,要结合学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不同的心理素质,对症下药,将学生的心理引向健康而积极的方向。实践证明,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大成功,也会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们长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些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都有争强好胜的精神,具有很强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头脑不聪明、智力低下的人,往往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必须探索的课题。也要正确培养学生男女观念的差异,强调男女平等,不增加女生的心理负担 这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懂得欣赏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基础比较差、意志力弱的女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让他们在回答问题、顺利地完成作业和发挥特长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自信心,不至于使女生同社会上和外人的交际相对轻视,导致对于一些对外交际方面较弱而使自己产生自卑的心理。
通过以上几点表明,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起到了衔接早期教育到中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养成也就对其将来的性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健康,绝非一句空话,或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情。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应该占据小学教育的一大部分。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育人员在学校教职人员的配置中更应该占据一定的比例。6
总之,随着各个社会团体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心理教育的认识的加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已经渐渐在学校中扎根,而作为真正意义上学生接触得最早的学校,小学就成了整个心理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不仅仅需要学校中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好的专业心理教育,其他科目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所秉持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而全面、正确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期达到使两者有机结合,确保小学生以及今后各个阶段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得到长久良好的发展,使其可以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个人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养成上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2] 周步成 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华东师大: 华东师大心理学系,2009 [3] [美]琳达·布兰农著,《性别:心理学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97.[4] [日]吉田裕二著,项秋华译.自我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47-149.[5] 陶慧芬 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
第二篇: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樊瑞涛投稿 年第期 本文字数:14324 小 中 大
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
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家长监管的远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
寄宿的求学方式使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摹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重要,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产生影响。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社会化也就出现了偏差。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小学,还是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4、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家庭、社会等过分看重升学,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二、对策分析
从分析来看,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客观的,但更多的是主观形成的。因此,寄宿制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向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觉不到自尊,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中批评。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第三,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4)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由学校派专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专班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三、结语
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
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东南镇东兴小学李小林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由于许多原因,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而且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主要表现有: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有时甚至失控,行为偏差,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自制力差,职 业适应性差。可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能力差、人际障碍、人格缺陷、情绪不稳、职业压力以及心身疾病等方面。
(二)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好事物的出现不好的事物也随着产生,例如,网络中的许多东西,身边的社会暴力,欺骗、抢劫等严重影响到小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农村学生放弃上学,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都很高。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厌学或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
(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2亿多人,但我国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量很大,即使每个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短时间也不能满足目
1前的需求。更何况本科毕业生一般要经过4到6年的工作经历后,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适的心理健康教师。即使有的老师勉强接受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由于对技巧掌握的生疏感或迫于工作上的压力,仍然不愿意花时间活学活用,同时也直接导致教材中很多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无法真正被挖掘出来,导致一些资源的浪费。
二、原因分析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1.工作压力过大和多重角色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惑。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在于上8小时的班,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而且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在长时间强大的压力和多重角色的扮演下,势必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时间一长就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
2.教师的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劳动价值。一方面,当前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公务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而且物价大幅度上升,使得教师的生活产生困难。这些因素都对教师工作心态的稳定,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
1.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小孩子辨别能力差,许多社会的不良现象很容易影响他们。
第四篇:(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西城中心学校徐志刚
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界首市西城中心学校徐志刚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本文中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情况做了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解决对策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缺陷,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由以游戏与学习相间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对于诸多的学习事
件,如作业、听课、回答问题、考试等都有可能感到无力应付,或者自信心不足,从而引起他们的紧张与焦虑。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任然相当繁重,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有些学生感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甚至在学习时养成咬手指、多动症等不良习惯。
学习压力大。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过分看重分数,加上升学竞争、学校间的生源竞争的加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奥赛”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
考试焦虑。近些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在困扰着广大小学生,加之父母对子女给予的过高期望,使他们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小学生学习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尤其是对升学考试的焦虑。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师生关系障碍。师生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关系,也是小学生人际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前很听父母的话,可一旦进了小学,就开始不听自己的了,而对学校老师的话倒是说一不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然而,目前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又主要来自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学生价值,使孩子的心理遭受创伤;二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三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乏公正、民主精神。
同学交往困难。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因过于关爱,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许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当他们走进学校时,明显表现出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的缺乏,这样的学生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难于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因此,学校要认识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2.加强师资培训。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薄弱是不争的事实。
而家校要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大规模培训师资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现实。因此,广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注意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刻苦自学,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事实证明,校本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2]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3]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第五篇: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太阳山镇中心学校 张德勋
摘要:我校实行六年级寄宿制办学一来,在寄宿生中存在着想家、厌学、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孤独、压抑、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等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面对这些复杂的心理问题及成因,作为学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制定措施,努力让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促进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寄宿生 心理健康 对策
我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部分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决定和学校实际,于2010年9月,我校将我镇所辖的15所小学的六年级统一接收到我校,实行寄宿制办学,也是红寺堡区的第一所寄宿制小学。而寄宿的这些学生,都是来自规模较小的学校,课余的日常生活都由父母照顾,而来到我校学寄宿以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带来一定影响,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一、六年级寄宿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
(一)想家、厌学、怕学校生活,甚至不敢到校。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和情感的交流是抚慰他们心灵的精神食粮,他们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健康成长。而现在,寄宿让孩子只有到周末才可以回家,过早地、又很突然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依恋,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孩子因过分想念家人而与家人更加亲近,回去后就再也不想来学校了。女生表现尤为突出,开学前一个月最为严重。女生夜里十点钟集体因想家而哭鼻子,有几名同学第一周放学就死活不来学校了,无奈家长只能亲自送来,个别严重的学生家长送到学校后又偷偷地跑回家.(二)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引起的负面心理反应
由于寄宿,孩子的生活环境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上这些孩子在寄宿之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家里面简直是皇上,到这里变成小主人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学习上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由原来的老师——父母-学校——家,到现在的老师——老师——学校——宿舍,发生更本的变化。而这一切对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期内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
(三)行为习惯与自我约束力较差。住宿后的孩子远离了家长的监管,由缺少可以说没有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表现为星期天来校时哭闹着向家长要零花钱,到学校后每天都乱花钱、买零食;六年级学生说脏话、卫生习惯差、偷窃、打架等行为,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对其过分溺爱,疏于管教,甚至对孩子听之任之。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对成绩的敏感。害怕考试、逃避考试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引起学生的重视,更引起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而这一点对寄宿制学生而言危害性更大,因为寄宿制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学校学习、考试等打交道,缺少家庭的缓解渠道,缺少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寄宿制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求胜心更切,压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每一个班级都有好多学生每到考试总是感到身体不舒服,头疼、肚子疼、没精神。。。还有那么几名同学考试时总是找各种理由请假,逃避考试,每次考试结束,找各种理由将试卷藏起来等等。
二、对策分析
我们通过观察、聊天面谈、问卷调查,整理分析来看,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但从孩子生活的环境抽丝剥茧,还是能找到最主要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学生自生的身心特点。那么作为一名教育者,努力的去改变这些影响孩子健康的因素是其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懂得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懂得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远程网络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二)建立家校联系制,拓宽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时家访,通过沟通,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也要与孩子多沟通,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人不只是在生活上要给予照顾,更要在心灵上给予呵护,而老师对这些孩子表现出的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及时引导和教育,还要教育其他的学生不要歧视、讽刺和挖苦这些孩子,多帮助、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因此,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会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2、利用少先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组织生活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结成互助对象。训练学生的自我生活适应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在锻炼中训练吃苦耐劳的精神。多让寄宿制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
3、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第三,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4、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5、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由学校派专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专班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6、了解住宿学生、尊重住宿学生。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向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觉不到自尊,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中批评。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做好我校六年级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这是我们学校面对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学校的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学校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关案例、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掌握更多的策略,制定详实可用有效地措施,努力让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促进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志华,《青年心理与心理咨询》,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03。
[2]、胡传双、於荣,《农村寄宿制小学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期刊网。[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4]、何贵瑞,《西北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9年5月刊。
[5]、李国辉、熊玲清、侍步兵,《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中国教育创新》,2008年 第11期。